首页 > 医学论文 > 关于烟雾病的护理论文

关于烟雾病的护理论文

发布时间:

关于烟雾病的护理论文

可以手术,不过要等出血三个月后再考虑。烟雾病患者脑内血管呈烟雾状,手术是为了改善缺血,也可降低出血概率,不存在根除或不根除的问题。建议:点击此处参考我的文章 《关于烟雾病》。求采纳

烟雾病,一个听上去似乎很动人的名字,

就其名字来讲,如烟似雾,

容易让人与环境中的烟雾联系在一起.

实际上,它与雾霾无关,

不是外界环境中的烟雾,

而是大脑中的烟雾.

10月20日-22日,烟雨蒙蒙的日子,来自日本、澳大利亚、韩国等国家及国内的数十位烟雾病专家齐聚申城,与来自全国各地的烟雾病专业人士近400人参加了首届中国烟雾病大会.

风起云涌查"真凶"

烟雾病又名"脑底异常血管网症",是一种病因不明的慢性进行性脑血管疾病.它是由脑底异常血管网形成,因脑血管造影时呈现许多密集成堆的小血管影,形似烟雾,故名烟雾病.该病于1961年最早发现于日本,随后在世界各地均有报道,以亚洲国家多见.我国开展烟雾病的研究起于上世纪的七八十年代.1977年,国内首次报道烟雾病.

烟雾病有什么特征?高发人群有哪些?我国的烟雾病发病状况怎样?

烟雾病有 2 个显著的外表特征:一个是缺血型,在儿童中间比较普遍;另一个是出血型,大多发生在成年人中,35-39岁.以成年人多见,且以男性出血性表现为多,无症状患者较少,鲜有家族史.临床研究发现,烟雾病患者没有性别差异,出血性患者的预后劣于缺血性,血管重建可降低出血性烟雾病患者的再出血率.

目前,烟雾病的病因不明确.虽有学者发现,个别家族中母子或兄妹可有类似疾病,考虑与先天因素有关,但根据临床、病理、免疫及实验室研究,大多数学者认为那是一组后天发生的闭塞性脑血管病,可能与变态反应性脑血管炎有关.不过,基于种族易感性及家族聚集性提示,遗传因素可能在烟雾病的发病中起着重要作用.

华山医院在浙江一个烟雾病高发社区进行的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患病率为 /10 万;2010 年,来自我国南京的一项研究提示,该地区的烟雾病患病率为 万.与日本患病率和发病率分别达到 万和 万相比,差别不大.因此,关于烟雾病的发病原因还是我们未来研究的内容之一.

面对烟雾病逐渐高发现象,国内的临床专家在临床诊疗上进行了哪些开创性研究?诊疗技术与发达国家相比处于什么样的水平?

随着影像技术的进步及对该病认识的加深,近年来,我国烟雾病的发病率、患病率及检出率都逐年上升,并逐步成为高发区.其原因可能与神经外科医师对该病的认识水平提高、DSA(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和 MRA(磁共振血管造影)的普遍开展有关.

如今,我国的烟雾病研究与诊疗技术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已迈入世界先进水平.华山医院通过老、中、青三代结合,形成了强大的烟雾病治疗团队.2005 年-2016年,每年治疗的烟雾病病例超过100例,其中,2013 年-2016 年 3 年中,每年病例超过 300 例,2015 年达到 445 例.这些病例的显微吻合通畅率超过98%,平均吻合时间低于 30 分钟,低于 5%的并发症发生率.

与此同时,国内其他医疗机构对烟雾病的研究与诊疗也都在积极展开.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天坛医院每年收治烟雾病患者数百例,目前已收治烟雾病患者1500 余例,建立"北京天坛医院烟雾病患者数据库";解放军307医院目前已完成烟雾病血管重建手术 7000 余例.武汉大学中南医院已完成烟雾病手术 800余例,围手术期死亡率在1%以下;北京宣武医院建立烟雾病治疗的专业化团队,成立中国国际神经科学研究所China-INI,开启了烟雾病治疗新纪元.

而对于烟雾病的分子生物学基础、流行病学、疾病特征、临床诊疗等领域的研究也成为我国业界研究的热点,关于中国烟雾病的研究论文也见诸国际顶尖脑血管病杂志上,并有多项研究获得国家或各地的不同级别的科技进步奖.

近年来,华山医院又率先开展针对烟雾病的认知及功能影像研究,启动了引领未来的"脑计划",希望能够在脑认知功能方面做出深入研究.

对于普通百姓来讲,最关心的是怎么知道自己可能患了烟雾病?如何及时发现?一旦患上烟雾病能够治疗吗?效果怎样?

可通过体检、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等发现此病.比如,体检时,有无眼底水肿、肢体瘫痪、失语和脑膜刺激征.实验室检查可进行一般化验检查与脑脊液检查.一般化验检查包括血常规、血沉、抗"O"、C反应蛋白、黏蛋白测定、结核菌素试验以及血清钩端螺旋体凝溶试验等.脑脊液的化验检查与其他脑血管疾病相似.影像学检查中的脑血管造影是确诊此病的主要手段.其他如CT扫描、磁共振(MRI)也可显示烟雾病的某些病理形态变化.

目前,烟雾病还没有确切的治疗方案.根据其临床表现,给予相应的保守治疗、药物治疗、手术治疗、几种治疗的联合.在缺血性烟雾病的治疗中,手术治疗的效果要比药物好,在改善和预防认知功能障碍等方面有绝对的优势,而且早期治疗效果可能更明显.5 年的随访表明,手术后只有 的病人会有持续的烟雾病症状,而 2/3 的药物使用者则会恶化.对比研究发现,手术后继续出血的有 ,而没有手术的则有.在手术治疗中,目前主要有 3大类手术方式,即直接搭桥、间接搭桥和两者结合手术.对于成人出血型烟雾病,我们医院通过综合颅外与颅内搭桥治疗后,再出血率仅为人/年.

本病的预后多数情况下取决于疾病的自然发展,即与发病年龄、原发病因、病情轻重、脑组织损害程度等因素有关.治疗方法是否及时、恰当,亦对预后有一定的影响.一般认为其预后较好、死亡率较低、后遗症少,部分小儿患者可遗有智能低下;成人颅内出血者死亡率高,若昏迷期较快度过,多数不留后遗症.

益吃清淡少吃荤,多吃水果和蔬菜心态平衡烟雾病人的饮食没什么禁忌的。但像前面提到的,吃面条、辣椒或是太热的食品时,因不断地吹气,容易导致过度换气,就会引起发病。 另外从生活上,要注意根据天气增减衣物,不要着凉,也不要热着。 对于有肢体活动障碍、语言障碍的患者,要进行积极的康复治疗。现代人们对于脑康复有了新的认识。尤其对于烟雾病患者因为脑子里有很多神经细胞在术前是处于严重“饥饿”状态,他不工作了,但还或者。做了手术后,这些细胞可以获得养分,我们要做的就是积极地去调动他的积极性,去锻炼、康复训练。即使有偏瘫,通过积极训练,也能够得到恢复。具体的包括语言训练、肢体主动运动训练、被动训练、理疗等。 需要家庭注意的就是要帮助患者从心理上树立自信心,相信自己能够康复。摆脱抑郁、焦虑等不良心理的影响。鼓励患者多投入社会生活中去

论文标题:长期氧疗的护理 内容摘要: 吸氧是治疗各种肺部疾患合并低吸氧是治疗各种肺部疾患合并低氧血症的基本手段。长期氧疗的适应症:为慢性呼衰稳定期的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治疗后PaO27. 33kPa(55mmHg),或Sa(O2)88%,或PaO2 7. 33~9 .33kPa,(50~70mmHg)且伴有继发性红细胞增多症(血细胞比容55%),肺动脉高压、肺心病临床表现之一者。其次是夜间低氧血症患者。长期氧疗可以纠正慢性缺氧患者低氧而不会明显加重CO2潴留,减缓肺功能恶化、降低肺动脉压延缓肺心病进程,疗程4~6周就可使红细胞压积减少、血液粘稠度降低、心肺氧供增加,改善心功能,提高生存率。但是长期氧疗中给患者也造成不适感,主要原因有对氧疗的方式不习惯,对氧气的气味不适应,影响睡眠、行动不方便、家庭经济困难等。所以,我们护理人员在保证准确、迅速、安全、有效的氧疗护理中,增加舒适感、减少噪音、提高和改善氧疗的依从性,给患者心理和生理带来尽可能的满足,使长期氧疗护理更具有重要意义和迫切性. 论文内容: 长期氧疗的护理 吸氧是治疗各种肺部疾患合并低氧血症的基本手段。长期氧疗的适应症:为慢性呼衰稳定期的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治疗后PaO27. 33kPa(55mmHg),或Sa(O2)88%,或PaO2 7. 33~9 .33kPa,(50~70mmHg)且伴有继发性红细胞增多症(血细胞比容55%),肺动脉高压、肺心病临床表现之一者。其次是夜间低氧血症患者。长期氧疗可以纠正慢性缺氧患者低氧而不会明显加重CO2潴留,减缓肺功能恶化、降低肺动脉压延缓肺心病进程,疗程4~6周就可使红细胞压积减少、血液粘稠度降低、心肺氧供增加,改善心功能,提高生存率。[1]但是长期氧疗中给患者也造成不适感,主要原因有对氧疗的方式不习惯,对氧气的气味不适应,影响睡眠、行动不方便、家庭经济困难等。所以,我们护理人员在保证准确、迅速、安全、有效的氧疗护理中,增加舒适感、减少噪音、提高和改善氧疗的依从性,给患者心理和生理带来尽可能的满足,使长期氧疗护理更具有重要意义和迫切性。 1.氧疗的健康宣教 给氧应该属于一种药物治疗,但人们低估了氧气治疗低氧血症的能力,如果给氧不当可致死亡。我们护士要懂得供氧的方法和病员吸氧的目的,还要教会病员如何接受正确、安全、舒适的氧疗,懂得用氧的基本常识、使用时的注意事项、可能遇到的问题加以说明、理解动脉血气分析及动脉血氧饱和度的意义。加强氧疗的科普教育自始至终贯穿整个氧疗护理全过程。 安全指导 要强化患者的安全用氧意识。氧气本身不会燃烧,但它是助燃气体,使用时注意防热、放火、防油、防震,严禁在病区内吸烟。使用氧气筒时随时查看氧气的压力,小于5Mpa时应换瓶,以免充气时发生危险。 给氧的目的 针对呼吸困难的病人,提供合适的氧疗非常重要。某些缺氧的病人如果接受了高浓度的氧可能会死亡,如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的患者不能吸入高浓度的氧,因为患者对血液中的二氧化碳的敏感性降低,血液中的低氧状态较二氧化碳更能刺激呼吸中枢,如果此时吸入高浓度的氧可抑制呼吸中枢,导致二氧化碳潴留,甚至死亡。 严格执行氧疗浓度和时间 长时间高浓度的会引起氧中毒,呼吸抑制等副作用。有研究表明,控制氧浓度在24%-28%范围内,即使疗程超过10年也不会发生氧中毒。[2 3]对于需要长期氧疗的病员每天接受氧疗的时间越长,疗效越高,但是每天24小时不间断吸氧是不现实的。目前一致认为每天吸氧至少15小时,可使动脉血氧分压大于才能获得氧疗效果[4]护士在夜间巡视病房时,常发现病员擅自将氧流量调高现象,以为这样能改善缺氧症状。有些病员缺氧症状稍有改善后就拒绝氧疗,这重错误的行为要及时制止,使病员理解,所以这方面的宣教尤其重要。 2.给氧导管的选择 一次性单腔吸氧导管(鼻塞式) 这种给氧导管比以往鼻导管给氧法对鼻黏膜的刺激性明显减少,但它不容易固定,用胶布固定影响美观又造成皮肤不适。 一次性单腔吸氧导管(鼻勾式) 这种给氧导管弥补了上述这点,他利用软塑料卡住鼻翼,使导管不容易脱落,缺点是:单腔吸氧导管可使氧气气流集中冲击一侧鼻孔,加上软塑料卡住鼻孔,长期可使鼻黏膜充血、肿胀、降低氧疗。 一次性双腔吸氧导管(耳套式) 它有两个通气孔,将两个鼻塞塞入鼻孔,可使氧气气流分散吸入,鼻导管可用戴眼镜的方式套在耳朵上。活塞可根据病员的脸型长短,调节长度,增加稳固度和舒适度。有研究表明:以上三种给氧方式后呼吸、脉搏、血氧饱和度结果,差别无显著性。[5] 一次性面罩吸氧导管(松紧带式)面罩给氧对患者气道黏膜无刺激、固定好、氧流量大、氧浓度可达较高水平,缺点是清醒患者有憋气感[6]、妨碍交流、咳嗽咳痰不方便。 由上可以看出一次性双腔吸氧导管是长期氧疗患者的首选。 3.减少吸氧带来的噪音 原理:使通到氧气湿化瓶内的管子,鼓出的大水泡变成多个小水泡,而且开口对准瓶壁,受重力的影响,使小水泡撞击瓶壁的力量明显减少,最终消除噪音。 方法:先将开塞露空囊的颈部留取1cm,其余部分剪掉,用7号针头在球囊上刺入小孔(底部除外),大小要均匀,间距2cm,消毒后备用。用长3cm的压脉带将开塞露与湿化瓶内的通气管下端连接在一起,其余按吸氧操作常规进行。[7] 李敏[8]等人也对氧气湿化瓶进行改进:取长截面直径为4cm的圆柱形海绵柱,其中央为长,截面直径为的空心,将其放入湿化瓶内使海绵柱的空心套在湿化瓶内的长管上。海绵每周清洗消毒1次,用2%戊二醛溶液浸泡15min,再用蒸馏水洗净晾干后备用。他们对氧气湿化瓶改进前后不同流量吸氧时噪音均降低。 这样可以消除吸氧带来的噪音,保证长期氧疗患者夜间安静的休息环境。 4.注意氧气的加温、湿化 刁尚芝[9]等人对电子温控氧气湿化器对慢性阻塞性肺病急性期患者疗效的影响,结果表明:加热湿化的氧可湿化气道内分泌物顺利排出,防止小气道阻塞及闭塞性支气管炎的发生或加重,改善临床症状。经湿化的痰液纤毛易于推移,痰液排出明显加快。湿化的黏膜有利于炎症的消退,气道通畅度得以明显改善。 对于要长期氧疗的患者来说吸入的氧气以温度37C,湿度80%左右为宜,在湿化瓶中盛50-70C温水达瓶容积的1/3-1/2,每日更换,也可用暖瓶塞上打两个小孔,在瓶内盛4/5瓶50-70C温开水,按照吸氧装置的湿化瓶形式来安装暖水瓶,使氧气通过后达到加温、湿化的效果,保证适宜的温度、湿度的氧气吸入。

关于烟雾病的论文

烟雾病,一个听上去似乎很动人的名字,

就其名字来讲,如烟似雾,

容易让人与环境中的烟雾联系在一起.

实际上,它与雾霾无关,

不是外界环境中的烟雾,

而是大脑中的烟雾.

10月20日-22日,烟雨蒙蒙的日子,来自日本、澳大利亚、韩国等国家及国内的数十位烟雾病专家齐聚申城,与来自全国各地的烟雾病专业人士近400人参加了首届中国烟雾病大会.

风起云涌查"真凶"

烟雾病又名"脑底异常血管网症",是一种病因不明的慢性进行性脑血管疾病.它是由脑底异常血管网形成,因脑血管造影时呈现许多密集成堆的小血管影,形似烟雾,故名烟雾病.该病于1961年最早发现于日本,随后在世界各地均有报道,以亚洲国家多见.我国开展烟雾病的研究起于上世纪的七八十年代.1977年,国内首次报道烟雾病.

烟雾病有什么特征?高发人群有哪些?我国的烟雾病发病状况怎样?

烟雾病有 2 个显著的外表特征:一个是缺血型,在儿童中间比较普遍;另一个是出血型,大多发生在成年人中,35-39岁.以成年人多见,且以男性出血性表现为多,无症状患者较少,鲜有家族史.临床研究发现,烟雾病患者没有性别差异,出血性患者的预后劣于缺血性,血管重建可降低出血性烟雾病患者的再出血率.

目前,烟雾病的病因不明确.虽有学者发现,个别家族中母子或兄妹可有类似疾病,考虑与先天因素有关,但根据临床、病理、免疫及实验室研究,大多数学者认为那是一组后天发生的闭塞性脑血管病,可能与变态反应性脑血管炎有关.不过,基于种族易感性及家族聚集性提示,遗传因素可能在烟雾病的发病中起着重要作用.

华山医院在浙江一个烟雾病高发社区进行的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患病率为 /10 万;2010 年,来自我国南京的一项研究提示,该地区的烟雾病患病率为 万.与日本患病率和发病率分别达到 万和 万相比,差别不大.因此,关于烟雾病的发病原因还是我们未来研究的内容之一.

面对烟雾病逐渐高发现象,国内的临床专家在临床诊疗上进行了哪些开创性研究?诊疗技术与发达国家相比处于什么样的水平?

随着影像技术的进步及对该病认识的加深,近年来,我国烟雾病的发病率、患病率及检出率都逐年上升,并逐步成为高发区.其原因可能与神经外科医师对该病的认识水平提高、DSA(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和 MRA(磁共振血管造影)的普遍开展有关.

如今,我国的烟雾病研究与诊疗技术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已迈入世界先进水平.华山医院通过老、中、青三代结合,形成了强大的烟雾病治疗团队.2005 年-2016年,每年治疗的烟雾病病例超过100例,其中,2013 年-2016 年 3 年中,每年病例超过 300 例,2015 年达到 445 例.这些病例的显微吻合通畅率超过98%,平均吻合时间低于 30 分钟,低于 5%的并发症发生率.

与此同时,国内其他医疗机构对烟雾病的研究与诊疗也都在积极展开.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天坛医院每年收治烟雾病患者数百例,目前已收治烟雾病患者1500 余例,建立"北京天坛医院烟雾病患者数据库";解放军307医院目前已完成烟雾病血管重建手术 7000 余例.武汉大学中南医院已完成烟雾病手术 800余例,围手术期死亡率在1%以下;北京宣武医院建立烟雾病治疗的专业化团队,成立中国国际神经科学研究所China-INI,开启了烟雾病治疗新纪元.

而对于烟雾病的分子生物学基础、流行病学、疾病特征、临床诊疗等领域的研究也成为我国业界研究的热点,关于中国烟雾病的研究论文也见诸国际顶尖脑血管病杂志上,并有多项研究获得国家或各地的不同级别的科技进步奖.

近年来,华山医院又率先开展针对烟雾病的认知及功能影像研究,启动了引领未来的"脑计划",希望能够在脑认知功能方面做出深入研究.

对于普通百姓来讲,最关心的是怎么知道自己可能患了烟雾病?如何及时发现?一旦患上烟雾病能够治疗吗?效果怎样?

可通过体检、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等发现此病.比如,体检时,有无眼底水肿、肢体瘫痪、失语和脑膜刺激征.实验室检查可进行一般化验检查与脑脊液检查.一般化验检查包括血常规、血沉、抗"O"、C反应蛋白、黏蛋白测定、结核菌素试验以及血清钩端螺旋体凝溶试验等.脑脊液的化验检查与其他脑血管疾病相似.影像学检查中的脑血管造影是确诊此病的主要手段.其他如CT扫描、磁共振(MRI)也可显示烟雾病的某些病理形态变化.

目前,烟雾病还没有确切的治疗方案.根据其临床表现,给予相应的保守治疗、药物治疗、手术治疗、几种治疗的联合.在缺血性烟雾病的治疗中,手术治疗的效果要比药物好,在改善和预防认知功能障碍等方面有绝对的优势,而且早期治疗效果可能更明显.5 年的随访表明,手术后只有 的病人会有持续的烟雾病症状,而 2/3 的药物使用者则会恶化.对比研究发现,手术后继续出血的有 ,而没有手术的则有.在手术治疗中,目前主要有 3大类手术方式,即直接搭桥、间接搭桥和两者结合手术.对于成人出血型烟雾病,我们医院通过综合颅外与颅内搭桥治疗后,再出血率仅为人/年.

本病的预后多数情况下取决于疾病的自然发展,即与发病年龄、原发病因、病情轻重、脑组织损害程度等因素有关.治疗方法是否及时、恰当,亦对预后有一定的影响.一般认为其预后较好、死亡率较低、后遗症少,部分小儿患者可遗有智能低下;成人颅内出血者死亡率高,若昏迷期较快度过,多数不留后遗症.

烟雾病”之后,首先表现出的症状便是“疼痛”。很多患者会因为患病后缺血,而导致癫痫发作的症状。另外还有可能会出现记忆力差、精神认知障碍等症状。如果出现这些症状,就需要考虑做烟雾病的检查了。烟雾病的治疗方法从总体上来说,分为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内科对烟雾病的保守治疗主要是药物治疗,但通过长期医学论文和临床研究的反复论证,药物治疗对于烟雾病基本无效,这已经是医学界普遍的共识了。所以要想真正的治好烟雾病,只有通过手术治疗。而目前单一贴敷与单一搭桥效果都不太理想 。所以留日医学博士金永健采用联合血管旁路术进行烟雾病的治疗。目前治疗烟雾病的手术有直接血管搭桥,间接血管搭桥与联合血管旁路,间接搭桥是指把富含血管组织贴在大脑表面希望通过自行生长血管至大脑表面,成年人由于生长能力相对较差,间接搭桥效果较差。直接搭桥是指直接把血管接到大脑表面血管,效果较明显。目前认为:直接搭桥+间接搭桥相结合是成年人烟雾病的最佳的手术方式。

主要研究方向:1、脑血管病血管内神经外科2、显微神经外科学术任职: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分会介入组 成员代表论文:1、血管造影计算机断层成像在脑血管病诊治中应用价值的研究,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2008;13(9):520~5232、活体动物单纯神经内镜模拟手术训练,中华神经医学杂志,2008;7(4):364~3663、新型血管内栓塞材料钡铁氧化合物微粒的生物相容性,中华实验外科杂志,2008,25(8):1062-1064代表学术专著:1、《鞍区神经外科学》,2007年,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参编2、《微创神经外科学》,2005年,河南科技出版社,参编主要获奖情况:1、颅内微型动脉瘤诊断和治疗的临床研究,2009年,军队医疗成果三等奖2、脑室系统神经内镜解剖及临床应用的研究,2008年,军队医疗成果三等奖3、复发性颅咽管瘤显微外科手术治疗的临床研究,2006年,军队医疗成果三等奖在研课题:1、烟雾病的影像学诊断和外科治疗的临床研究,湖北省科技攻关计划,2007-2010年,2万元2、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早期微创外科综合治疗的临床研究,湖北省卫生厅医学临床研究中心项目,2009-2012年,5万元.

这种病是可以治愈的。当身体出现异常信号,一定要引起重视,到医院及时就医并遵循专家的意见,早发现早治疗早好

烟雾病的护理论文

5.长期氧疗的好处,改善氧疗的依从性 好处:(1) 缓解神经疲劳、放松身心、保持旺盛精力、提高工作效率。(2) 改善大脑供氧状况,调节脑神经系统功能,提高记忆力和思维能力,提高学习效率。(3) 在一定程度上可延缓衰老、增强新陈代谢。(4) 减轻低氧血症,满足组织代谢的需要。(5)缓解低氧引起的肺动脉高压,减轻红细胞增多症,降低血液黏稠度,减轻右心室负担,延缓肺心病的发生发展。研究表明,氧疗前肺动脉压平均每年增加,氧疗后几年里75%的患者的肺动脉压逐渐下降,每年下降[10](6) 吸氧可以缓解支气管痉挛、减轻呼吸困难,改善通气功能障碍。(7)、 改善患者体质,改善睡眠和大脑功能,提高运动耐力和生命质量。(8) 改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延长生命。(9) 减少住院次数,节约医疗费用。 在长期的氧疗护理中发现,对氧疗知识缺乏的患者有不遵医行为具体原因有:舒适的改变、不愿长时间受约束、对吸氧产生恐惧心理、经济原因、认为吸氧作用不大、在吸氧流速上与临近病员攀比[11],对以上原因护士要加强健康宣教力度,勤巡视病房,多观察,使氧疗顺利进行。 6.评估长期氧疗的有效性 病员情况 在氧疗过程中要观察精神和神志的变化、紫绀和皮肤的变化、呼吸和心率的变化、血压和周围循环的变化、眼球结膜水肿情况、注意是否有喘憋和进行性呼吸困难。根据病情监测血气分析、动脉血氧饱和度,可采用耳测氧计测定SaO2、经皮测定氧和CO2分压、监测肺泡动脉血氧分压差等。 氧气装置情况 检查氧气导管有无扭曲、阻塞、氧气装置有无漏气、氧气流量浮标是否到位准确。每日更换湿化瓶及湿化液,防止院内交叉感染。 7.出院指导 加强营养,增强体质 需要长期氧疗的患者多数是年老体弱,护士要嘱咐患者平时注意保暖,防止着凉感冒,室内要定时通风换气。 务必戒烟 吸烟可增加呼吸道感染的机率,对肺功能损害轻重决定于吸入肺内的烟雾量及烟雾进入肺内的深度,而咳痰症状的发生为烟雾微粒在气道沉积导 致尼古丁大量摄入所致。戒烟能明显减低吸烟相关性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发生率,减轻肺功能下降程度,提高运动耐受性。戒烟后第一年内肺功能受损速度能有明显减慢,以后逐年减慢,戒烟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发病率比不吸烟者延迟15-20年[12] 适当的练习呼吸体操 在病情允许的前提下,可以进行呼吸体操的锻炼,增加肺功能的耐受性。 8.定期家庭访视 指导氧疗患者正确使用氧疗装置,说明长期吸氧的重要性,以提高用氧的依从性。指导氧疗装置的消毒。注意患者的病情变化,根据医疗条件嘱咐患者每月或3个月到门诊随诊1次,观察症状、体症、血红蛋白含量、红细胞计数、红细胞压积以及肺功能检查和血气分析等。在欧美等国家,有指定的氧疗机构,对氧疗的患者开氧疗处方,氧疗过程中有医务人员进行随访,同时重视医务人员的教育,根据病情指导患者调整吸氧流量和吸氧时间,对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定期随访肺功能和动脉血气等指标,判断氧疗的效果,并将血氧饱和度作为一种无创伤的检查手段,成为长期氧疗监测的主要指标之一,这些值得我们学习。参考文献 1. 陈萍,赵海涛,氧疗.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01,21(3):137-138 2. 周新,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的自我保健,上海预防医学杂志.1995,7(3):114-116 3. 邢丽娜、孙滨、刘丹,家庭氧疗初步探讨,哈尔滨医科大学学报.1994,28(16):484-486 4. 张岚、杭小华、贾东梅,COPD患者缓解期长期家庭氧疗进展,解放军护理杂志.2002,19(2):25-27 5.金奕,孟宝珍,曹文眉,等三种吸氧方式对心肺疾患患者氧疗效果的临床研究,天津护理.1999,7(2):1-2 6.石敏、刘景.氧气吸入疗法的进展.中华护理杂志.(3):137-139 7.朱萍,消除吸氧噪音方法. 8.李敏、莫桦、许晨,氧气湿化瓶改进及应用,中国医科大学学报.1998,27(1):106-107 9.刁尚芝、赵洪全、高瑞英,等。介绍一种医用电子温控氧气湿化器,中华护理杂志.2001,36(4):262 10.顾月清,慢性阻塞性肺病的长期氧疗.医师进修杂志.2000,23(4):53-55 11.葛敏,氧气疗法的研究及护理进展.护士进修杂志.2002,17(4):247-248 12.王悦虹、蔡映云,吸烟与慢性阻塞性肺病.

日本研究人员发表论文说,他们发现了一个与烟雾病有关的基因,如果一个人体内的这个基因出现变异,那么他患烟雾病的风险会大大高于普通人。 日本东北大学、山口大学等院校的研究人员采集了约70名烟雾病患者和约460名正常人的DNA,然后进行对比。结果发现,多数烟雾病患者体内的一种叫“RNF213”的基因发生了变异。进一步的研究显示,体内“RNF213”基因发生变异的人患烟雾病的风险是普通人的约190倍。 烟雾病又称脑底异常血管网症或自发性基底动脉环闭塞症。患该病后,异常增生的血管在脑血管造影片上显示为脑底部模糊不清的网状阴影,形态如同烟囱冒出的袅袅炊烟,所以这种疾病1969年被东京大学形象地命名为烟雾病。 烟雾病是一种难治之症,患者患脑中风的风险非常高。研究人员认为,今后如果能够了解“RNF213”基因的具体功能,或许有助于预测脑中风风险,并开发出预防脑中风的方法。

益吃清淡少吃荤,多吃水果和蔬菜心态平衡烟雾病人的饮食没什么禁忌的。但像前面提到的,吃面条、辣椒或是太热的食品时,因不断地吹气,容易导致过度换气,就会引起发病。 另外从生活上,要注意根据天气增减衣物,不要着凉,也不要热着。 对于有肢体活动障碍、语言障碍的患者,要进行积极的康复治疗。现代人们对于脑康复有了新的认识。尤其对于烟雾病患者因为脑子里有很多神经细胞在术前是处于严重“饥饿”状态,他不工作了,但还或者。做了手术后,这些细胞可以获得养分,我们要做的就是积极地去调动他的积极性,去锻炼、康复训练。即使有偏瘫,通过积极训练,也能够得到恢复。具体的包括语言训练、肢体主动运动训练、被动训练、理疗等。 需要家庭注意的就是要帮助患者从心理上树立自信心,相信自己能够康复。摆脱抑郁、焦虑等不良心理的影响。鼓励患者多投入社会生活中去

论文标题:长期氧疗的护理 内容摘要: 吸氧是治疗各种肺部疾患合并低吸氧是治疗各种肺部疾患合并低氧血症的基本手段。长期氧疗的适应症:为慢性呼衰稳定期的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治疗后PaO27. 33kPa(55mmHg),或Sa(O2)88%,或PaO2 7. 33~9 .33kPa,(50~70mmHg)且伴有继发性红细胞增多症(血细胞比容55%),肺动脉高压、肺心病临床表现之一者。其次是夜间低氧血症患者。长期氧疗可以纠正慢性缺氧患者低氧而不会明显加重CO2潴留,减缓肺功能恶化、降低肺动脉压延缓肺心病进程,疗程4~6周就可使红细胞压积减少、血液粘稠度降低、心肺氧供增加,改善心功能,提高生存率。但是长期氧疗中给患者也造成不适感,主要原因有对氧疗的方式不习惯,对氧气的气味不适应,影响睡眠、行动不方便、家庭经济困难等。所以,我们护理人员在保证准确、迅速、安全、有效的氧疗护理中,增加舒适感、减少噪音、提高和改善氧疗的依从性,给患者心理和生理带来尽可能的满足,使长期氧疗护理更具有重要意义和迫切性. 论文内容: 长期氧疗的护理 吸氧是治疗各种肺部疾患合并低氧血症的基本手段。长期氧疗的适应症:为慢性呼衰稳定期的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治疗后PaO27. 33kPa(55mmHg),或Sa(O2)88%,或PaO2 7. 33~9 .33kPa,(50~70mmHg)且伴有继发性红细胞增多症(血细胞比容55%),肺动脉高压、肺心病临床表现之一者。其次是夜间低氧血症患者。长期氧疗可以纠正慢性缺氧患者低氧而不会明显加重CO2潴留,减缓肺功能恶化、降低肺动脉压延缓肺心病进程,疗程4~6周就可使红细胞压积减少、血液粘稠度降低、心肺氧供增加,改善心功能,提高生存率。[1]但是长期氧疗中给患者也造成不适感,主要原因有对氧疗的方式不习惯,对氧气的气味不适应,影响睡眠、行动不方便、家庭经济困难等。所以,我们护理人员在保证准确、迅速、安全、有效的氧疗护理中,增加舒适感、减少噪音、提高和改善氧疗的依从性,给患者心理和生理带来尽可能的满足,使长期氧疗护理更具有重要意义和迫切性。 1.氧疗的健康宣教 给氧应该属于一种药物治疗,但人们低估了氧气治疗低氧血症的能力,如果给氧不当可致死亡。我们护士要懂得供氧的方法和病员吸氧的目的,还要教会病员如何接受正确、安全、舒适的氧疗,懂得用氧的基本常识、使用时的注意事项、可能遇到的问题加以说明、理解动脉血气分析及动脉血氧饱和度的意义。加强氧疗的科普教育自始至终贯穿整个氧疗护理全过程。 安全指导 要强化患者的安全用氧意识。氧气本身不会燃烧,但它是助燃气体,使用时注意防热、放火、防油、防震,严禁在病区内吸烟。使用氧气筒时随时查看氧气的压力,小于5Mpa时应换瓶,以免充气时发生危险。 给氧的目的 针对呼吸困难的病人,提供合适的氧疗非常重要。某些缺氧的病人如果接受了高浓度的氧可能会死亡,如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的患者不能吸入高浓度的氧,因为患者对血液中的二氧化碳的敏感性降低,血液中的低氧状态较二氧化碳更能刺激呼吸中枢,如果此时吸入高浓度的氧可抑制呼吸中枢,导致二氧化碳潴留,甚至死亡。 严格执行氧疗浓度和时间 长时间高浓度的会引起氧中毒,呼吸抑制等副作用。有研究表明,控制氧浓度在24%-28%范围内,即使疗程超过10年也不会发生氧中毒。[2 3]对于需要长期氧疗的病员每天接受氧疗的时间越长,疗效越高,但是每天24小时不间断吸氧是不现实的。目前一致认为每天吸氧至少15小时,可使动脉血氧分压大于才能获得氧疗效果[4]护士在夜间巡视病房时,常发现病员擅自将氧流量调高现象,以为这样能改善缺氧症状。有些病员缺氧症状稍有改善后就拒绝氧疗,这重错误的行为要及时制止,使病员理解,所以这方面的宣教尤其重要。 2.给氧导管的选择 一次性单腔吸氧导管(鼻塞式) 这种给氧导管比以往鼻导管给氧法对鼻黏膜的刺激性明显减少,但它不容易固定,用胶布固定影响美观又造成皮肤不适。 一次性单腔吸氧导管(鼻勾式) 这种给氧导管弥补了上述这点,他利用软塑料卡住鼻翼,使导管不容易脱落,缺点是:单腔吸氧导管可使氧气气流集中冲击一侧鼻孔,加上软塑料卡住鼻孔,长期可使鼻黏膜充血、肿胀、降低氧疗。 一次性双腔吸氧导管(耳套式) 它有两个通气孔,将两个鼻塞塞入鼻孔,可使氧气气流分散吸入,鼻导管可用戴眼镜的方式套在耳朵上。活塞可根据病员的脸型长短,调节长度,增加稳固度和舒适度。有研究表明:以上三种给氧方式后呼吸、脉搏、血氧饱和度结果,差别无显著性。[5] 一次性面罩吸氧导管(松紧带式)面罩给氧对患者气道黏膜无刺激、固定好、氧流量大、氧浓度可达较高水平,缺点是清醒患者有憋气感[6]、妨碍交流、咳嗽咳痰不方便。 由上可以看出一次性双腔吸氧导管是长期氧疗患者的首选。 3.减少吸氧带来的噪音 原理:使通到氧气湿化瓶内的管子,鼓出的大水泡变成多个小水泡,而且开口对准瓶壁,受重力的影响,使小水泡撞击瓶壁的力量明显减少,最终消除噪音。 方法:先将开塞露空囊的颈部留取1cm,其余部分剪掉,用7号针头在球囊上刺入小孔(底部除外),大小要均匀,间距2cm,消毒后备用。用长3cm的压脉带将开塞露与湿化瓶内的通气管下端连接在一起,其余按吸氧操作常规进行。[7] 李敏[8]等人也对氧气湿化瓶进行改进:取长截面直径为4cm的圆柱形海绵柱,其中央为长,截面直径为的空心,将其放入湿化瓶内使海绵柱的空心套在湿化瓶内的长管上。海绵每周清洗消毒1次,用2%戊二醛溶液浸泡15min,再用蒸馏水洗净晾干后备用。他们对氧气湿化瓶改进前后不同流量吸氧时噪音均降低。 这样可以消除吸氧带来的噪音,保证长期氧疗患者夜间安静的休息环境。 4.注意氧气的加温、湿化 刁尚芝[9]等人对电子温控氧气湿化器对慢性阻塞性肺病急性期患者疗效的影响,结果表明:加热湿化的氧可湿化气道内分泌物顺利排出,防止小气道阻塞及闭塞性支气管炎的发生或加重,改善临床症状。经湿化的痰液纤毛易于推移,痰液排出明显加快。湿化的黏膜有利于炎症的消退,气道通畅度得以明显改善。 对于要长期氧疗的患者来说吸入的氧气以温度37C,湿度80%左右为宜,在湿化瓶中盛50-70C温水达瓶容积的1/3-1/2,每日更换,也可用暖瓶塞上打两个小孔,在瓶内盛4/5瓶50-70C温开水,按照吸氧装置的湿化瓶形式来安装暖水瓶,使氧气通过后达到加温、湿化的效果,保证适宜的温度、湿度的氧气吸入。

烟雾病护理论文

5.长期氧疗的好处,改善氧疗的依从性 好处:(1) 缓解神经疲劳、放松身心、保持旺盛精力、提高工作效率。(2) 改善大脑供氧状况,调节脑神经系统功能,提高记忆力和思维能力,提高学习效率。(3) 在一定程度上可延缓衰老、增强新陈代谢。(4) 减轻低氧血症,满足组织代谢的需要。(5)缓解低氧引起的肺动脉高压,减轻红细胞增多症,降低血液黏稠度,减轻右心室负担,延缓肺心病的发生发展。研究表明,氧疗前肺动脉压平均每年增加,氧疗后几年里75%的患者的肺动脉压逐渐下降,每年下降[10](6) 吸氧可以缓解支气管痉挛、减轻呼吸困难,改善通气功能障碍。(7)、 改善患者体质,改善睡眠和大脑功能,提高运动耐力和生命质量。(8) 改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延长生命。(9) 减少住院次数,节约医疗费用。 在长期的氧疗护理中发现,对氧疗知识缺乏的患者有不遵医行为具体原因有:舒适的改变、不愿长时间受约束、对吸氧产生恐惧心理、经济原因、认为吸氧作用不大、在吸氧流速上与临近病员攀比[11],对以上原因护士要加强健康宣教力度,勤巡视病房,多观察,使氧疗顺利进行。 6.评估长期氧疗的有效性 病员情况 在氧疗过程中要观察精神和神志的变化、紫绀和皮肤的变化、呼吸和心率的变化、血压和周围循环的变化、眼球结膜水肿情况、注意是否有喘憋和进行性呼吸困难。根据病情监测血气分析、动脉血氧饱和度,可采用耳测氧计测定SaO2、经皮测定氧和CO2分压、监测肺泡动脉血氧分压差等。 氧气装置情况 检查氧气导管有无扭曲、阻塞、氧气装置有无漏气、氧气流量浮标是否到位准确。每日更换湿化瓶及湿化液,防止院内交叉感染。 7.出院指导 加强营养,增强体质 需要长期氧疗的患者多数是年老体弱,护士要嘱咐患者平时注意保暖,防止着凉感冒,室内要定时通风换气。 务必戒烟 吸烟可增加呼吸道感染的机率,对肺功能损害轻重决定于吸入肺内的烟雾量及烟雾进入肺内的深度,而咳痰症状的发生为烟雾微粒在气道沉积导 致尼古丁大量摄入所致。戒烟能明显减低吸烟相关性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发生率,减轻肺功能下降程度,提高运动耐受性。戒烟后第一年内肺功能受损速度能有明显减慢,以后逐年减慢,戒烟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发病率比不吸烟者延迟15-20年[12] 适当的练习呼吸体操 在病情允许的前提下,可以进行呼吸体操的锻炼,增加肺功能的耐受性。 8.定期家庭访视 指导氧疗患者正确使用氧疗装置,说明长期吸氧的重要性,以提高用氧的依从性。指导氧疗装置的消毒。注意患者的病情变化,根据医疗条件嘱咐患者每月或3个月到门诊随诊1次,观察症状、体症、血红蛋白含量、红细胞计数、红细胞压积以及肺功能检查和血气分析等。在欧美等国家,有指定的氧疗机构,对氧疗的患者开氧疗处方,氧疗过程中有医务人员进行随访,同时重视医务人员的教育,根据病情指导患者调整吸氧流量和吸氧时间,对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定期随访肺功能和动脉血气等指标,判断氧疗的效果,并将血氧饱和度作为一种无创伤的检查手段,成为长期氧疗监测的主要指标之一,这些值得我们学习。参考文献 1. 陈萍,赵海涛,氧疗.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01,21(3):137-138 2. 周新,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的自我保健,上海预防医学杂志.1995,7(3):114-116 3. 邢丽娜、孙滨、刘丹,家庭氧疗初步探讨,哈尔滨医科大学学报.1994,28(16):484-486 4. 张岚、杭小华、贾东梅,COPD患者缓解期长期家庭氧疗进展,解放军护理杂志.2002,19(2):25-27 5.金奕,孟宝珍,曹文眉,等三种吸氧方式对心肺疾患患者氧疗效果的临床研究,天津护理.1999,7(2):1-2 6.石敏、刘景.氧气吸入疗法的进展.中华护理杂志.(3):137-139 7.朱萍,消除吸氧噪音方法. 8.李敏、莫桦、许晨,氧气湿化瓶改进及应用,中国医科大学学报.1998,27(1):106-107 9.刁尚芝、赵洪全、高瑞英,等。介绍一种医用电子温控氧气湿化器,中华护理杂志.2001,36(4):262 10.顾月清,慢性阻塞性肺病的长期氧疗.医师进修杂志.2000,23(4):53-55 11.葛敏,氧气疗法的研究及护理进展.护士进修杂志.2002,17(4):247-248 12.王悦虹、蔡映云,吸烟与慢性阻塞性肺病.

日本研究人员发表论文说,他们发现了一个与烟雾病有关的基因,如果一个人体内的这个基因出现变异,那么他患烟雾病的风险会大大高于普通人。 日本东北大学、山口大学等院校的研究人员采集了约70名烟雾病患者和约460名正常人的DNA,然后进行对比。结果发现,多数烟雾病患者体内的一种叫“RNF213”的基因发生了变异。进一步的研究显示,体内“RNF213”基因发生变异的人患烟雾病的风险是普通人的约190倍。 烟雾病又称脑底异常血管网症或自发性基底动脉环闭塞症。患该病后,异常增生的血管在脑血管造影片上显示为脑底部模糊不清的网状阴影,形态如同烟囱冒出的袅袅炊烟,所以这种疾病1969年被东京大学形象地命名为烟雾病。 烟雾病是一种难治之症,患者患脑中风的风险非常高。研究人员认为,今后如果能够了解“RNF213”基因的具体功能,或许有助于预测脑中风风险,并开发出预防脑中风的方法。

益吃清淡少吃荤,多吃水果和蔬菜心态平衡烟雾病人的饮食没什么禁忌的。但像前面提到的,吃面条、辣椒或是太热的食品时,因不断地吹气,容易导致过度换气,就会引起发病。 另外从生活上,要注意根据天气增减衣物,不要着凉,也不要热着。 对于有肢体活动障碍、语言障碍的患者,要进行积极的康复治疗。现代人们对于脑康复有了新的认识。尤其对于烟雾病患者因为脑子里有很多神经细胞在术前是处于严重“饥饿”状态,他不工作了,但还或者。做了手术后,这些细胞可以获得养分,我们要做的就是积极地去调动他的积极性,去锻炼、康复训练。即使有偏瘫,通过积极训练,也能够得到恢复。具体的包括语言训练、肢体主动运动训练、被动训练、理疗等。 需要家庭注意的就是要帮助患者从心理上树立自信心,相信自己能够康复。摆脱抑郁、焦虑等不良心理的影响。鼓励患者多投入社会生活中去

论文标题:长期氧疗的护理 内容摘要: 吸氧是治疗各种肺部疾患合并低吸氧是治疗各种肺部疾患合并低氧血症的基本手段。长期氧疗的适应症:为慢性呼衰稳定期的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治疗后PaO27. 33kPa(55mmHg),或Sa(O2)88%,或PaO2 7. 33~9 .33kPa,(50~70mmHg)且伴有继发性红细胞增多症(血细胞比容55%),肺动脉高压、肺心病临床表现之一者。其次是夜间低氧血症患者。长期氧疗可以纠正慢性缺氧患者低氧而不会明显加重CO2潴留,减缓肺功能恶化、降低肺动脉压延缓肺心病进程,疗程4~6周就可使红细胞压积减少、血液粘稠度降低、心肺氧供增加,改善心功能,提高生存率。但是长期氧疗中给患者也造成不适感,主要原因有对氧疗的方式不习惯,对氧气的气味不适应,影响睡眠、行动不方便、家庭经济困难等。所以,我们护理人员在保证准确、迅速、安全、有效的氧疗护理中,增加舒适感、减少噪音、提高和改善氧疗的依从性,给患者心理和生理带来尽可能的满足,使长期氧疗护理更具有重要意义和迫切性. 论文内容: 长期氧疗的护理 吸氧是治疗各种肺部疾患合并低氧血症的基本手段。长期氧疗的适应症:为慢性呼衰稳定期的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治疗后PaO27. 33kPa(55mmHg),或Sa(O2)88%,或PaO2 7. 33~9 .33kPa,(50~70mmHg)且伴有继发性红细胞增多症(血细胞比容55%),肺动脉高压、肺心病临床表现之一者。其次是夜间低氧血症患者。长期氧疗可以纠正慢性缺氧患者低氧而不会明显加重CO2潴留,减缓肺功能恶化、降低肺动脉压延缓肺心病进程,疗程4~6周就可使红细胞压积减少、血液粘稠度降低、心肺氧供增加,改善心功能,提高生存率。[1]但是长期氧疗中给患者也造成不适感,主要原因有对氧疗的方式不习惯,对氧气的气味不适应,影响睡眠、行动不方便、家庭经济困难等。所以,我们护理人员在保证准确、迅速、安全、有效的氧疗护理中,增加舒适感、减少噪音、提高和改善氧疗的依从性,给患者心理和生理带来尽可能的满足,使长期氧疗护理更具有重要意义和迫切性。 1.氧疗的健康宣教 给氧应该属于一种药物治疗,但人们低估了氧气治疗低氧血症的能力,如果给氧不当可致死亡。我们护士要懂得供氧的方法和病员吸氧的目的,还要教会病员如何接受正确、安全、舒适的氧疗,懂得用氧的基本常识、使用时的注意事项、可能遇到的问题加以说明、理解动脉血气分析及动脉血氧饱和度的意义。加强氧疗的科普教育自始至终贯穿整个氧疗护理全过程。 安全指导 要强化患者的安全用氧意识。氧气本身不会燃烧,但它是助燃气体,使用时注意防热、放火、防油、防震,严禁在病区内吸烟。使用氧气筒时随时查看氧气的压力,小于5Mpa时应换瓶,以免充气时发生危险。 给氧的目的 针对呼吸困难的病人,提供合适的氧疗非常重要。某些缺氧的病人如果接受了高浓度的氧可能会死亡,如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的患者不能吸入高浓度的氧,因为患者对血液中的二氧化碳的敏感性降低,血液中的低氧状态较二氧化碳更能刺激呼吸中枢,如果此时吸入高浓度的氧可抑制呼吸中枢,导致二氧化碳潴留,甚至死亡。 严格执行氧疗浓度和时间 长时间高浓度的会引起氧中毒,呼吸抑制等副作用。有研究表明,控制氧浓度在24%-28%范围内,即使疗程超过10年也不会发生氧中毒。[2 3]对于需要长期氧疗的病员每天接受氧疗的时间越长,疗效越高,但是每天24小时不间断吸氧是不现实的。目前一致认为每天吸氧至少15小时,可使动脉血氧分压大于才能获得氧疗效果[4]护士在夜间巡视病房时,常发现病员擅自将氧流量调高现象,以为这样能改善缺氧症状。有些病员缺氧症状稍有改善后就拒绝氧疗,这重错误的行为要及时制止,使病员理解,所以这方面的宣教尤其重要。 2.给氧导管的选择 一次性单腔吸氧导管(鼻塞式) 这种给氧导管比以往鼻导管给氧法对鼻黏膜的刺激性明显减少,但它不容易固定,用胶布固定影响美观又造成皮肤不适。 一次性单腔吸氧导管(鼻勾式) 这种给氧导管弥补了上述这点,他利用软塑料卡住鼻翼,使导管不容易脱落,缺点是:单腔吸氧导管可使氧气气流集中冲击一侧鼻孔,加上软塑料卡住鼻孔,长期可使鼻黏膜充血、肿胀、降低氧疗。 一次性双腔吸氧导管(耳套式) 它有两个通气孔,将两个鼻塞塞入鼻孔,可使氧气气流分散吸入,鼻导管可用戴眼镜的方式套在耳朵上。活塞可根据病员的脸型长短,调节长度,增加稳固度和舒适度。有研究表明:以上三种给氧方式后呼吸、脉搏、血氧饱和度结果,差别无显著性。[5] 一次性面罩吸氧导管(松紧带式)面罩给氧对患者气道黏膜无刺激、固定好、氧流量大、氧浓度可达较高水平,缺点是清醒患者有憋气感[6]、妨碍交流、咳嗽咳痰不方便。 由上可以看出一次性双腔吸氧导管是长期氧疗患者的首选。 3.减少吸氧带来的噪音 原理:使通到氧气湿化瓶内的管子,鼓出的大水泡变成多个小水泡,而且开口对准瓶壁,受重力的影响,使小水泡撞击瓶壁的力量明显减少,最终消除噪音。 方法:先将开塞露空囊的颈部留取1cm,其余部分剪掉,用7号针头在球囊上刺入小孔(底部除外),大小要均匀,间距2cm,消毒后备用。用长3cm的压脉带将开塞露与湿化瓶内的通气管下端连接在一起,其余按吸氧操作常规进行。[7] 李敏[8]等人也对氧气湿化瓶进行改进:取长截面直径为4cm的圆柱形海绵柱,其中央为长,截面直径为的空心,将其放入湿化瓶内使海绵柱的空心套在湿化瓶内的长管上。海绵每周清洗消毒1次,用2%戊二醛溶液浸泡15min,再用蒸馏水洗净晾干后备用。他们对氧气湿化瓶改进前后不同流量吸氧时噪音均降低。 这样可以消除吸氧带来的噪音,保证长期氧疗患者夜间安静的休息环境。 4.注意氧气的加温、湿化 刁尚芝[9]等人对电子温控氧气湿化器对慢性阻塞性肺病急性期患者疗效的影响,结果表明:加热湿化的氧可湿化气道内分泌物顺利排出,防止小气道阻塞及闭塞性支气管炎的发生或加重,改善临床症状。经湿化的痰液纤毛易于推移,痰液排出明显加快。湿化的黏膜有利于炎症的消退,气道通畅度得以明显改善。 对于要长期氧疗的患者来说吸入的氧气以温度37C,湿度80%左右为宜,在湿化瓶中盛50-70C温水达瓶容积的1/3-1/2,每日更换,也可用暖瓶塞上打两个小孔,在瓶内盛4/5瓶50-70C温开水,按照吸氧装置的湿化瓶形式来安装暖水瓶,使氧气通过后达到加温、湿化的效果,保证适宜的温度、湿度的氧气吸入。

烟雾病护理的个案论文

医学论文怎么写医学论文写作一般有几种类型:综述、个案报道、病例分析、临床研究、科研课题论著、学位论文等等。医学论文的撰写要看你的经历和年资,这决定了您对问题理解、了解的深度和广度,也就是能力,简要建议如下:1、在校学生,一般只能写综述等理论探讨型的论文;2、低年资者,综述、病例个案报道、回顾性病例分析等。3、高年资者哪一种类型的论文都可以。至于怎么写医学论文,以下步骤供参考:结合自己平时的工作和学习,借助数据库查找相关的参考资料,大量参阅相关文献,筛选自己喜欢的、熟悉的内容,找出具有科学性、实用性的论点,着手撰写。以下内容供参考:医学论文的基本格式及写作方法(一)标题(title)标题要求:1.阐述具体、用语简洁:一般不超过20个字。2.文题相称、确切鲜明:标题体现内容,内容说明标题。3.重点突出、主题明确:突出论文主题,高度概括,一目了然。不足以概括论文内容时,可加副标题(破折号、括号或加序码)。(二)作者署名(author)1.作者署名的意义(1)明确论文责任:文责自负(2)获得应有的荣誉:载入科技发展的史册(3)文献检索的需要:著者检索(4)明确著作权:人身权和财产权2.作者署名的原则署名的个人作者,只限于选定研究课题和制定研究方案,直接参加全部或主要部分研究工作并做出贡献,以及参加撰写论文并对内容负责的人。(GB7713-87《科学技术报告、学位论文和学术论文的编写格式》)3.作者署名的要求

看来楼上是学医、学的。

自己总结在工作的几年中,慢慢体会到需要不断的累积自己的护理经验,这样在日常的护理工作中,自然可以得心应手了。

(一)前置部分 ①文题;②作者;③摘要(概述性摘要,100字左右);④关键词;⑤英文摘要。(二)正文部分 1.前言(<300字) (1)病例选择的依据 叙述所选病例是否为少见特殊的病例,其特殊性在何处。 (2)个案写作的目的与意义 2.病例介绍或临床资料(<500字) 病例重点介绍与护理有关的内容,不要过多介绍医生的诊断治疗措施。病例简介包括:①患者一般情况;②病史;③医护过程及效果;④转归等。 3.护理(2000字左右) 此部分是个案护理写作的重点内容,应按护理类别详细介绍护理方法、护理措施及具体作法,特别是根据个体情况采取的一些创新尝试和独特作法,要详细具体介绍,以体现文章的特色。护理类别大致可归纳为以下几类: (1)治疗护理 ①医嘱护理(执行医嘱):如用药护理、输液护理、给氧护理、导管护理等;②对症护理:如高热护理、疼痛护理、咳嗽护理、腹泻护理等。 (2)观察护理 ①病情观察与处理;②重症监护与抢救;③功能监护与指导;④伤口观察与护理;⑤并发症观察与护理;⑥感染的预防与控制等。 (3)生活护理 ①饮食护理;②排泄护理;③皮肤护理等。 (4)康复护理功能训练等。 (5)消毒隔离 ①随时消毒,终末消毒;②传染病隔离,保护性隔离。 (6)心理护理 心理支持(倾听解释、支持鼓励、保证指导)。 (7)健康教育 ①入院教育;②住院教育;③出院教育。 4.出院指导或家庭康复指导 此部分可并入“护理”项目中写作,也可不写此项内容。 5.讨论、体会或小结(<300字) (1)特殊病例的护理特点,与常规护理的不同之处。 (2)主要的护理问题,护理配合治疗的重点。 (3)重要的或关键的护理措施,独特护理的创新尝试、新见解、新作法。 (4)护理效果评价,可对比护理结果与预期护理目标进行评价,也可用患者的反映对护理效果进行评价。 (5)护理体会,认真总结护理成功的经验或失败的教训,以及能给读者留下的深刻启迪。 (6)概述性总结,对主要的护理问题、护理措施、护理效果等高度概括地作出总结(小结)。 (三)后置部分参考文献。 三、写作要求 1.特殊病个案护理报告的病例选择,最主要的原则是病例少见特殊,具有新、稀、奇、特等特点。 (1)复杂病例的护理临床少见,患者病情复杂多变,治疗与护理的难度大,但通过精心的治疗与护理,成为成功治愈的案例。如“1例手足口病并发多器官功能衰竭患儿的护理”,“1例髋关节离断术后切口及半骨盆严重感染患者的护理”等。 (2)危重病例的监护 如“1例心肌梗死患者的护理”。 (3)罕见病例的护理。 (4)常见病不常见表现病例的护理。 (5)药物少见不良反应病例的护理。 (6)应用新技术、新疗法、新措施病例的护理。 (7)误诊误治病例的护理。 (8)首发病例的护理 首次发现的病例,由于缺乏理论指导和实践经验,没有现成的常规护理措施,故探讨其护理方法有着重要的实践意义。如2002年11月16日我国广东省佛山市发生的世界首例SARS患者(我国简称“非典”)的护理,2003年发生的首例禽流感患者的护理,2009年发生的首例甲型H1N1流感患者的护理,2008年我国安徽阜阳市发生的首例手足口病者的护理等。 2.亲护病例 个案护理报告的病例应来自护士自己亲自参与护理的病例。由于亲自护理,亲自记录护理病历,对病例十分熟悉,写作才会得心应手。 3.资料完整 选择的病例不仅要有特色,而且要求护理资料记录完整。从入院评估到每日评估,以及每天的护理措施和护理结果均有完整记录。因为写作不仅需要使用医生记录的诊疗资料,更需要使用护士记录的护理资料。 4.格式熟悉 要熟悉个案写作的格式与要求,阅读权威杂志的个案报告,可作为自己模仿写作的范文。 5.彰显独特 个案护理报告应该用“怎么做”的语气介绍自己独特的作法,而不仅仅是局限于常规护理方法的介绍。因为病例特殊,所以需用一些特殊的护理措施,仅用常规护理往往解决不了问题。对特殊病例的独特护理,是一种创新尝试,介绍独特的新护理方法,可以彰显文章的特色。 6.评价效果 可将护理结果与预期护理目标进行对比,以评价护理效果;也可用患者的反应来评价护理的效果,为此需加强护患双方的互动交流与沟通。 7.认真修改 “文不厌改”,“玉越琢越美,文章越改越精”。好文章是反复修改出来的。为了提高论文的质量,不仅要自行反复修改,也应虚心请教专家指导后认真修改,以求不断完善。

先介绍下怎么写论文吧: 首先,护理文章的类型有挺多种的,大致主要是论著、综述、个案报告、护理心得等,不同文章类型的写法不同,格式也不同,关于写作格式,人卫出版社的《护理研究》一书中有专门的介绍,尤其是前两种,后两种的写作格式相对比较自由些。 但如果你指的论文是学位论文,比如说研究生、博士生的毕业论文的话,要求就很高了,这个建议你可以去万方的全国学位论文数据库中下载个一两篇看看。不过,一般不是研究生或博士生的话,也不需要写学位论文,如果要写的话,也一定会有导师或师兄师姐可以寻求帮助,所以我估计你的情况应该是属于上面一种。 当然上面我所说的只是针对写作的格式而言,关于内容方面的话是需要经过比较系统的学习才能有所领悟的。首先,一个最基本的概念是,做研究,写文章是最后一步,如果没有之前那么多的准备、铺垫的话肯定是没什么可写的,所以,建议你先系统地了解下做研究的整个过程,《护理研究》上有详细介绍,如果你身边有哪些护理科研项目在开展的话,你可以加入他们的团队感受下,千万别网上搜搜文章,然后复制黏贴完事。其次,研究最核心的部分是科研设计,如果是没有基础的话,要理解什么是科研设计、怎么设计也的确挺难的,比较速成的一个方式是,明确你要研究的问题,然后找相似的文献进行学习,看看人家都是怎么做的。当然,一味照搬是没用的,因为科研讲究的是创新,没创新文章就不容易发。关于发表文章: 发表文章的流程一般是这样的:写完文章后,先将文章投稿到你预期想投的杂志社(现在一般都是网上投稿,具体各杂志社的网上投稿地址杂志上一般都会写明,不然上网查下);等待回复,即录取还是不录取,一般需要1-3个月,快的话2—3个星期,每个杂志社不同;收到录取通知单后,按照要求汇款给杂志社,一篇综述或论著的版面费一般在1000左右,不同的杂志社收费标准也不太一样;然后就是漫长的等待,等待编辑审稿,一般需要半年左右;接下去你会收到编辑的修改建议,根据建议进行修改再回寄;如果修改没什么问题的话,会告知你的文章将在哪一期的那个栏目内出版;然后就是等待正式出版了。基本上要花上将近1年的时间吧。 想要自己的文章能被发表的话,首先,在确定研究题目的时候一定要紧抓热门话题,其次,要有自己的创新点。投文章时,首先要了解每个杂志社不同的口味,比如说我的研究问题哪个杂志社上的文章较多之类,不要盲目投,因为很有可能你的文章不错,但投错了杂志,因为你研究的东西不是这个杂志感兴趣的,打个不恰当的比喻,比如你的问题是临床的,但你投了管理的杂志,那就有些不适合了。

  • 索引序列
  • 关于烟雾病的护理论文
  • 关于烟雾病的论文
  • 烟雾病的护理论文
  • 烟雾病护理论文
  • 烟雾病护理的个案论文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