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抗菌素类药物存在的问题探讨 对综合护理干预对冠心病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及分析论文的评价
1. 来稿务求数据可信,论点鲜明,层次清楚,文字精练,打印清晰或书写工整。基础研究、临床研究、综述、讲座一般不超过4 000字,临床经验类不超过3 000字,短篇及个案报告不超过1 500字(均含图、表及参考文献)。2. 基础研究、临床研究文稿必须附有中英文摘要,摘要采用结构式,要求目的、方法、结果、结论四要素齐全,以200 字—300 字为宜,各部分冠以相应的标题,结果中应包含必要的数据信息;英文摘要与中文对应。英文摘要(需打印稿)应包括文题、作者姓名(汉语拼音)、单位名称、所在城市名及邮编。临床经验要求附200 字以内中文结构式摘要1份,综述、讲座类需附指示性摘要及相对应的英文摘要。3. 每篇文稿应标注3 个— 5 个中英文关键词,请尽可能选用美国国立医学图书馆编辑的最新版《MesH词表》上的主题词。中译名按《汉语主题词表》及《医学主题词注释字顺表》或最新版《英汉医学词汇》标注,主要的自由词或未被词表收录的新学科、新技术的重要术词,可作关键词标注。4. 参考文献仅限亲自阅读过的、主要的新文献,尤以近2 年的文献为宜。引用文献的作者1 名-3名全部列出,3名以上仅列前3名,后加“等”或其他相应文字。外文期刊名用缩写,以《Index Medicus》中格式为准,中文期刊用全名。英文参考文献要求打印,书写格式如下。[期刊]作者.文题[J].刊名.年份,卷(期):起页-止页.[书籍]作者.书名[M].卷次.版次.出版地:出版者,年份:起页-止页.5. 论文所涉及的课题如取得国家或部、省级以上基金资助或属攻关项目,应脚注于文题页左下方。6.按国家科委颁布的五大类科技期刊质量要求,应有作者简介,本刊因版面所限,仅于文后刊登第一作者简介,包括:姓名(出生年月 ),性别,毕业年,毕业院校,职务,职称。7. 投稿须经作者所在单位审查同意,并附单位推荐函。注明第一作者的详细通讯地址与邮政编码、电话、E-mail,投稿可采用纸质文稿、软盘、网上投稿等形式,来稿在接到本刊回执后,6个月内未接到通知者,仍在审阅研究中,作者如投他刊,请来信与本刊联系。本刊一般不退稿,请作者自留底稿。8. 投稿时须交纳稿件处理费(1 500字以上50 元,1 500字以下30元,请经邮局汇寄,勿夹稿内),凡本刊订户持订单复印件可免交稿件处理费,稿件发表时版面费适当减免。9.凡自然基金资助,科研项目立项等课题论文,提交证明者可优先发表。10.本刊入编《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中国期刊网”、“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国生物学文献数据库”和“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等。作者著作权使用费与本刊稿酬一次性给付。 稿件一经刊登,即付稿酬并赠当期杂志1册。11.版权属中华医学会,凡在本刊发表的论文即视为作者同意将专有使用权授予中华医学会,对中华医学会以电子期刊(光盘版、网络版)方式使用该文无异议,未经中华医学会同意,该文任何部分不得转载他处。12.来稿请寄《白血病·淋巴瘤》编辑部收。地址:太原市职工新街3号;邮政编码:030013
中国的明清两朝,与西方的文艺复兴及资产阶级革命几乎同时代,然而,却上演着截然不同的两幕:一是封建社会日趋退幕,科学文化发展缓慢;二是活力四溅,日见朝气,经济、科学、文化走上了发展的快车道。 明、清:中医学的综合和集大成 明清是中国封建社会走向成熟和渐趋停滞时期,中医学的发展也有与这个时代相近似的特征。这一时期中医学发展的主要特点是:1、“温病学派”形成:温病是的多种外感急性热病的总称,早在,《内经》中就有一些零散的记述。汉代张仲景对温病的初期证候作了特征上的描述,“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伤寒杂病论》)。宋元时,温病开始脱离伤寒学说体系,提出了热病初期应以辛凉解表为治,突破了以往一概辛温解表的治法。明清时,大瘟疫多次流行,医家们在不断探索和经验的总结中,对温病的病因、发生发展的规律、以及诊断、治疗提出不少创见。如“戾气”病因说,“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的发展规律的认识,“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的诊断方法,“在卫汗之可也,到气才可清气,入营犹可透热转气,……入血就恐耗血动血,直需凉血散血”的治疗原则等。正是明清时期的医家总结、革新、探索和理论上的创新发展,促使温病在理、法、方、药上自成体系,形成了较为系统而完整的温病学说,使中医学对外感热病的认识理论、诊断方法、防治措施等方面都更为系统而完善。不少领域出现了深化发展的趋势。如对生命的探讨已深入到生命的起源和原动力,有了“肾为先天之本,脾为后天之本”的重要论断;命门学说有了长足发展;医家们对于某些常见病有了深入细致的研究,出现了一批治疗虚劳、中风、吐血、郁证、痘疹的专家和专著。 清代出了一位具有革新精神的伟大医学家——王清任,他在《医林改错》中,纠正了以往医书中对人体解剖方面的错误记载,他所创制的活血逐淤方剂,至今仍有实用价值。3、药物学成就辉煌。明代李时珍著成举世闻名的医药学巨著《本草纲目》,书中内容丰富、论述广泛,所载药物多达1800余种,并附有药图1000多幅,药方10000多首,是我国药学史上的重要里程碑;他对药物的分类,从无机到有机、从低等到高等、符合进化论的观点,是当时最先进的科学分类法;书中还有对人的生理、病理、疾病症状、卫生预防等内容的正确记述,而且还综合了大量的科学资料,包括植物学、动物学、矿物学、物理学、天文学、气象学等方面的内容,丰富了世界科学宝库,对这些学科的发展也作出了重要的贡献。这一时期还有赵学敏著述的《本草纲目拾遗》、吴其浚的《植物名实图考》、兰茂的《滇南本草》等也促进了药物学的发展。4、病案格式的建立和医案专集的出版。医案的记载,首见于《史记》。到明代,形成了记录详细、项目固定的病案格式。1522年,《韩氏易通》里提出病案内容应包括望形色、闻声音、问情状、切脉、论病原、治方术六大部分,还有具体项目31项,制定了较为详细的病案格式。1584年,吴昆在其所著《脉语》中,对病案格式又作了修改补充,规定病案内容的7大部分,内容更为详备。这对医疗经验的总结、医疗水平的提高以及理论的发展无疑是一个重要的举措。明代起,医案专辑大量出现,1552年江瓘的《名医类案》编撰完成,这部医案专辑内容空前丰富,是对历代医家的验案及经史百家文献中所记载的重要医案的收集、总结,并进行了分类编排和评议,至今仍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清代魏之琇在《名医类案》的基础上,又写成《续名医类案》。另外,叶天士的《临证指南医案》、徐大椿的《洄溪医案》等都流传较广,影响较大。清隆庆二年(1568年),成立了我国医学史上第一个民间医学学术团体——“一体堂宅仁医会”。十八世纪末,。清代唐大烈主编了中国最早的中医杂志——《吴医汇讲》。这在当时医学交流上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明清时期,由于中外交通的发展,中外医学交流盛况空前。国外来华学习中医的或是我国把中医传到国外的人数和次数都超过以往任何时期;中医药学传到国外后,在国外继续发展,有不少人翻译著述中医药学著作,并且有些还形成了学派。如《东医宝鉴》把中医学介绍到了朝鲜。1487年日本的田代三喜来华学习中医药学,尤其崇尚李杲和朱丹溪的学说,回国后力倡李、朱学说,著有《捷术大成印可集》、《福药势剪》、《直指篇》、《医案口诀》等书,使李、朱学说在日本广为流传,并逐渐形成了一个学派。
大哥,你也太逗了吧,都说中国学术腐败,你还真到网上来现啊~~~~~再说,一份论文才值200分啊,??知道买一份文章的价钱是多少,????2000啊,还是人民币啊~~~~你说谁会免费给你写文章啊~~~~~ 真有这闲情还不如上pubmed多看几份文章呢~~~~
[[[[[白血病护理进展与展望]]]]]随着医学的发展与进步,白血病的治疗水平也有了很大提高,人们已经不仅仅满足于病情的完全缓解,而开始致力于最终使病人长期无病存活乃至痊愈的研究。近年来由于采用了大剂量联合化疗、中西医结合治疗、基因治疗、尤其是造血干细胞移植的广泛开展,使白血病完全缓解率以及无病生存率有了明显提高。这就对白血病专科护理提出了更新的要求,护理工作范畴也进一步拓宽,下面就其进展综述如下:常规护理进展⒈大剂量联合化疗病人的护理化疗是白血病最主要、最常用的治疗方法。大剂量联合化疗治疗白血病,能够提高白血病的完全缓解率,延长患者的无病生存期,目前在国内已广泛应用。但同时它又具有一定的毒副作用,特别是对增殖旺盛的上皮细胞,如骨髓细胞、消化道粘膜上皮细胞、生殖细胞等损伤尤为严重,对机体重要器官如肝、肾、心、肺、神经系统等也有一定毒性作用。因此护理工作极为重要。(1)对化疗毒副作用的护理:①熟悉常用化疗药物的毒副作用大多数化疗药物都有胃肠道反应和骨髓抑制作用,某些药物的毒性有其特殊性。如环磷酰胺可导致出血性膀胱炎,大剂量氨甲蝶呤引起顽固性口腔溃疡,蒽环类药物引起心脏毒性作用,足叶乙甙可引起脱发,长春新碱可引起末梢神经炎等。②化疗前对病人进行充分的化疗前评估评价病人的一般健康状态,制定相应的护理计划。化疗前即开始用软毛牙刷于晨起及睡前仔细清洁口腔,用力要轻,避免损伤。三餐前后用洗必泰漱口,保持口腔卫生。每日检查一次病人口腔情况,防止口腔溃疡发生。为防止胃肠道毒性反应,化疗前30分钟使用止吐药,如枢复宁、康醛等。在化疗过程中密切观察并了解病人的不适主诉,如有异常及时对症处理。用药期间,应做肝、肾功能检查,每日三次监测心率并注意输液速度不宜过快。③选择好输液静脉化疗药物可刺激和破坏小静脉,因此化疗时要选择弹性好、管壁厚的较大静脉,应一针见血,并有计划地由远端静脉开始,经常变换给药静脉。在输注化疗药物时,注意严密观察,防止化疗药物外渗和外漏。为防止化疗药物所致的静脉炎,每天更换静脉穿刺部位或另选静脉,注射化疗药物前后,用生理盐水冲管。若有静脉炎发生,可给予硫酸镁湿敷或金黄散外敷。有报道采用高渗葡萄糖与维生素B12混合液外敷治疗静脉炎效果良好。⑵感染的护理:①胃肠道的护理化疗前1天开始口服庆大霉素、磺胺甲基异恶唑或氟哌酸;预防真菌感染可口服大蒜素或制霉菌素。②皮肤粘膜的护理大剂量化疗会导致骨髓严重受抑制,粒细胞严重缺乏,骨髓处于空虚期大约10天左右。细胞和体液免疫功能也明显下降,皮肤粘膜直接与外界接触,极易受到感染。所以对病人的眼、耳、鼻、口腔、肛门及外生殖器等与外界相通的器官,都应实施预防感染的措施。用利福平眼药水或氯霉素眼药水滴眼每日2次,鼻腔用薄荷油或石蜡油涂抹每日2次。碳酸氢钠漱口预防真菌感染,用甲硝唑溶液漱口预防厌氧菌感染,每晚及便后用1∶5000高锰酸钾溶液坐浴、清洗会阴部。③穿刺点的护理为避免感染应尽量减少穿刺,在行各项穿刺前用碘伏消毒2遍,静脉穿刺成功后用无菌纱布或无菌棉球覆盖。以上措施需同步进行,避免由于护理不到位而引起任何一个部位的感染。病人所住病房每日需紫外线照射2次,用消毒液擦洗室内用具及地面,定时进行室内通风。限制探视,有条件的让病人住单间或隔离病房。必要时,遵医嘱应用造血细胞刺激因子,如重组人粒-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以促进骨髓干细胞的分化和粒细胞增殖。对已发生的感染,应根据感染灶及菌株类型用全身抗生素及局部对症处理,控制感染以防加重病情。⑶出血护理:大剂量化疗后由于血小板减少,粘膜溃疡和炎症改变等原因,常有出血症状。因此做好出血的预防和护理尤为重要。[[[[[恶性胸腔积液治疗与腔内灌注药物护理进展]]]]恶性胸腔积液是晚期肿瘤患者常见并发症之一,此时患者病变范围较广,体质较差,已不适宜全身化疗,而有效地局部治疗可起到较好的姑息治疗作用。我科于2000年1月~2002年12月对35例恶性胸腔积液患者采取胸腔灌注化疗,使胸腔积液得以控制,延长了患者的生存期,现将护理体会总结如下。1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 35例中男18例,女17例;年龄23~65岁,平均岁;原发性肺癌18例,胃癌5例,乳腺癌7例,肝癌3例,淋巴瘤2例;胸腔积液均经B超证实。其中左侧胸腔积液15例,右侧18例,双侧2例。 方法 经B超定位。局麻下穿刺胸壁置入猪尾状导管,拔出铁丝,见胸腔积液流出后,导管尾端接三通管及负压吸引器,固定导管,纱布覆盖,胶布固定。引流量一次不可大于1000ml,间隔1h后可重复排放。引流液减少后,灌注已配好的化疗药物(隔日1次,共3次),化疗常用的药物有白介素—2、胞必佳、顺氯氨铂、5—氟尿嘧啶、丝裂霉素、地塞米松等,均用生理盐水稀释后应用。化疗后常规输液1000ml、恩丹西酮8mg静脉推注或格拉司琼3mg静脉滴注。2 护理 化疗前常规准备 化疗前常规检查出凝血时间、血常规、肝肾功能及心电图检查等,确认各项检查在正常范围内。穿刺前皮肤常规准备。咳嗽较频者,术前1h可口服可待因~。 心理护理 向病人详细介绍治疗的基本原理及优点,告诉患者此治疗方法不影响正常生理解剖结构,属微创疗法,患者痛苦小、安全性高、引流彻底、避免反复穿刺造成胸膜损伤。同时介绍化疗后的不良反应及处理原则,减轻患者的紧张、恐惧心理,使其配合治疗。 病情观察 注意患者生命体征的变化及胸膜反应 本组患者常有轻度胸痛、低热反应,体温在38℃左右,给予口服强痛定10mg、静脉滴注抗生素及止血药物治疗。 注意患者血常规的变化 本组患者血常规白细胞总数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最低者×10 9 /L,给予粒生素75μg皮下注射1~2次/d,2~4天均可恢复正常。 胃肠道反应 化疗药物最常见的毒性反应是恶心、呕吐,每次化疗后先预防性静脉注射恩丹西酮8mg或格拉司琼3mg静脉滴注,使患者的恶心、呕吐发生前血中镇吐药物浓度达高峰,以发挥最佳疗效。 穿刺部位及引流管的护理 灌注化疗药物后,嘱患者频繁翻身变动体位,尤其是注药后1~2h内,使药物与胸膜充分接触。穿刺部位换药1次/d,观察局部有无炎症反应。引流管每天用α—糜蛋白酶10mg、庆大霉素16万U、地塞米松5mg加入生理盐水50~100ml冲管,1次/d防止引流管堵塞。注意引流管的粘贴位置,防止折管、压管、断管现象。夹管12h后放管,观察引流液的量、性质及有无出血现象。每天放液1次,1周后胸水不再产生即可拔管,一般情况下最多可保留1个月左右。 饮食护理 化疗后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食欲减退,嘱其食用温和、无刺激性的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低脂肪食物,必要时增加调味品,如增加甜度、鲜度以刺激食欲。症状持续化疗后3~5天即可逐渐缓解。3 体会猪尾状导管置入胸腔灌洗化疗药物,其操作安全、方便,创伤小,患者疼痛轻,避免多次穿刺,减轻医患负担,而且引流彻底,可调节排放胸液的速度,不影响患者起居。由于我们的观察认真、细致,护理操作一丝不苟,及时发现异常情况,并积极处理。对35例患者临床观察,均未发生出血、折管、压管、脱管或断管现象,提高了治疗有效率,提高了专科护理质量。[[[[[糖尿病的患救护理]]]]1.糖尿病病史、身体评估病人多有多食、多饮、多尿、体重减轻、伤口愈合不良、经常感染等主诉。应详询其生活方式、饮食习惯、食量,有无糖尿病家族史,体重,妊娠次数。有糖尿病慢性并发症者心血管、神经系统等体检可见异常。酮症酸中毒者呼吸深大伴脱水体征和意识改变。2.实验室及其他检查空腹尿糖阳性,空腹和餐后血糖增高超过正常范围,血甘油三酯、胆固醇、脂蛋白增高;并发酸中毒者可有尿酮阳性,电解质、血PH值、二氧化碳结合力异常改变。3.心理、社会资料糖尿病为终身性疾病,漫长的病程及多器官、多组织结构和功能障碍对病人身心产生的压力易使病人产生焦虑、抑郁等情绪,对疾病缺乏信心,或对疾病抱无所谓的态度而不予重视,以至不能有效地应对慢性疾病。社会环境如病人的亲属、同事等对病人的反应和支持是关系到病人能否适应慢性疾病的重要影响因素,应予评估。(二)护理诊断护理计划及评价1.营养失调 低于机体需要量消瘦,与胰岛素分泌绝对或相对不足引起糖、蛋白质、脂肪代谢紊乱有关。(l)目标 病人多饮、多尿、多食的症状缓解,体重增加,血糖正常或趋于正常水平。(2)护理措施1)饮食护理每日热量计算:按病人的性别、年龄、身高查表或计算理想体重[理想体重(kg)=身高(cm)-105〕,然后参照理想体重和活动强度计算每日所需总热量。成年人休息者每日每公斤标准体重予热量 105-125kJ(25-30Kcal);轻体力劳动者 125-146kJ(30-35Kcal);中体力劳动者146-167kJ(35-40Kcal);重体力劳动者167kJ(40Kcal以上)。儿童、孕妇、乳母、营养不良或有消耗性疾病者应酌情增加,肥胖者酌减,使病人体重恢复至理想体重的土5%左右。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分配。饮食中蛋白质含量成人按每日每公斤标准体重~计算,儿童、孕妇、乳母、营养不良者或有消耗性疾病者可增至每日每公斤体重~;脂肪每日每公斤标准体重~;其余为碳水化合物。按上述计算蛋白质量约占总热量的12%~15%,脂肪约占30%,碳水化合物约占50%~60%。三餐分配:按食物成分表将上述热量折算为食谱,三餐分配一般为1/5,2/5,2/5或1/3,1/3,l/3。三餐饮食内容要搭配均匀,每餐均有碳水化合物、脂肪和蛋白质,且要定时定量,这样有利于减缓葡萄糖的吸收,增加胰岛素的释放。按此食谱食用2~3周血糖应当下降,若不佳应作必要的调整。近年来较多采用食品交换分法,此法将食品分为谷类、奶类、肉类、脂肪、水果和蔬莱共六类,以每80千卡热量为一个单位,如谷类大米25g、生面条30g、绿(赤)豆25g各为一个单位;奶类淡牛奶110ml、奶粉159、豆浆200ml各为一个单位;肉类瘦猪肉25g、瘦牛肉50g、鸡蛋55g、鲍鱼50g各为一个单位;脂肪类豆油9g、花生米15g各为一个单位;水果类苹果200g、西瓜750g各为一个单位;蔬菜类菠菜500~750g、萝卜350g各为一个单位。每类食品中等值食品可互换,营养值基本相等。病人可根据不同热量交换份内容制定食谱。此法较粗略、但可使食物的选择性增加,同时也便于病人学习和掌握。病人应禁酒。主食提倡用粗制米、面和适量杂粮,忌食葡萄糖、蔗糖、蜜糖及其制品。每日摄取的蛋白质中动物蛋白应占总量的1/3以保证必需氨基酸的供给。食用含不饱和脂肪酸的植物油,忌食动物脂肪以减少饱和脂肪酸的摄入,其量应少于总热量的10%,肥胖者予以低脂饮食(<40g/d)。少食胆固醇含量高的食品如肝、脑、肾等动物内脏类及鱼子、虾卵、蚬肉、蛋黄等,胆固醇的摄入量应低于每日300mg。饮食中应增加纤维含量,每日饮食中纤维素含量不宜少于40g。纤维素可促进肠蠕动,防止便秘,同时可延缓食物的消化吸收,降低餐后血糖高峰。病情控制较差者要注意B族维生素和维生素C的补充。粗粮、干豆、及绿叶蔬菜中含B族维生素较多,新鲜蔬菜中维生素C含量丰富。病情控制较好者,可指导适量进食水果。2)体育锻炼根据年龄、体力、病情及有无并发症,指导病人进行长期有规律的体育锻炼。体育锻炼方式包括步行、慢跑、骑自行车、健身操、太极拳、游泳及家务劳动等需氧活动。合适的活动强度为活动时病人的心率应达到个体50%的最大耗氧量,个体50%最大耗氧时心率=(个体最大心率-基础心率)+基础心率,其中个体最大心率可用220 -年龄粗略估计,基础心率可以早晨起床前测得的脉率估计。活动时间为20~40分钟,可逐步延长至止或更久,每日一次,用胰岛素或口服降糖药物者最好每日定时活动;肥胖病人可适当增加活动次数。体育锻炼的副作用包括①低血糖;其发生与活动强度、时间、活动前进餐时间、食品种类、活动前血糖水平及用药情况有关。单纯饮食控制的血型糖尿病病人一般无低血糖发生。②高血糖和酮症:用胰岛素治疗的糖尿病病人如血糖水平较高(>),在开始活动时因运动所致交感神经过度兴奋及儿茶酚胺释放增加,血糖浓度可急剧上升,当胰岛素不足时可引起酮症或酮症酸中毒。③诱发性心血管意外:活动可加重心脑负担,使血浆容量、减少血管收缩,有诱发心绞痛、心肌梗塞和心律失常的危险。④运动系统损伤:包括骨、关节、肌肉或皮肤损伤、足部皮肤溃破甚至缺血和坏疽。体育锻炼的注意事项有:血糖>或尿酮阳性者不宜作上述活动。Ⅱ型糖尿病有心、脑血管疾患或严重微血管病变者按具体情况妥善安排,收缩压> 24kPa(180mmHg)时停止活动。活动时间宜安排在餐后lh。活动要适量,以免兴奋交感神经和胰岛a细胞等,引起糖原分解和糖异生,使血糖升高。仅靠饮食控制者或口服降糖药物治疗者活动前通常不需添加额外食物。I型糖尿病者活动时①应把握好胰岛素剂量、饮食与活动三者间的相互关系,因其在接受胰岛素治疗时,常波动于相对性胰岛素不足和过多之间。前者可因活动时肝糖输出明显增多而葡萄糖利用不增加导致血糖升高、游离脂肪酸和酮体生成增加,对代谢产生不利影响;后者则易产生低血糖反应。②一般可在活动前少量补充额外食物或减少胰岛素用量,餐前腹壁下注射胰岛素可减慢活动时胰岛素吸收速度。③活动量不宜过大,时间不宜过长,以15~30分钟为宜,注意以上3点可预防1型糖尿病活动后低血糖反应的发生。活动前后检查足部,并注意活动时的周围环境和建筑物,避免受损伤。活动时随身携带甜点及写有姓名、家庭地址和病情卡以应急需。3)口服降糖药物护理 教育病人按时按剂量服药,不可随意增量或减量。观察药物不良反应:磺脲类药物主要副作用是低血糖反应,特别是肝、肾功能不全和老年病人,其他副作用有胃肠道反应,偶有药物过敏如白细胞减少、贫血、皮肤瘙痒和皮疹。双胍类药物常见不良反应为食欲减退、恶心、呕吐、口干苦、金属味、腹泻等,偶有过敏反应。因双胍类药物促进无氧糖酵解,产生乳酸,在肝、肾功能不全、休克或心力衰竭者可诱发乳酸性酸中毒。观察病人血糖、GHB、FA、尿糖、尿量和体重的变化,评价药物疗效和药物剂量。4)胰岛素治疗的护理 观察和预防胰岛素不良反应:内容有①低血糖反应:与胰岛素使用剂量过大、饮食失调或运动过量有关,多见于1型糖尿病病人。表现为头昏、心悸、多汗、饥饿甚至昏迷。对低血糖反应者,及时检测血糖,根据病情进食糖类食物如糖果、饼干、含糖饮料等或静脉推注50%葡萄糖20~30ml。确保胰岛素的有效使用剂量和时间、定时定量进食及适量运动是预防低血糖反应的关键,包括胰岛贮存温度不可<2oC或>30oC,避免剧烈晃动;我国常用制剂有每毫升含40或100u两种规格,使用时注意注射器与胰岛浓度含量匹配,一般用lml注射器抽取药液以保证准确的剂量;普通胰岛素于饭前1/2小时皮下注射,鱼精蛋白锌胰岛素在早餐前lh皮下注射;长、短效胰岛素混合使用时,应先抽短效胰岛素,再抽长效胰岛素,然后混匀,不可反向操作,以免将长效胰岛素混入短效内,影响其速效性。病人应学会按规定的时间和量进餐并合理安排每日的运动时间和运动量,若就餐时间推迟,可先食些饼干。②胰岛素过敏:主要表现为注射局部瘙痒、荨麻疹,全身性皮疹少见。罕见血清病、过敏性休克等严重过敏反应。③注射部位皮下脂肪萎缩或增生,可致胰岛素吸收不良,但临床少见。停止该部位注射后多可缓慢恢复。经常更换注射部位,避免二周内在同一部位注射两次,可防止注射部位组织萎缩或增生。教会病人自我注射胰岛素的方法,了解胰岛素不良反应及使用注意事项。(3)评价 病人糖尿病症状明显改善,体重增加,血糖已降至正常或趋于正常水平。2.有感染的危险 与血糖增高、脂质代谢紊乱、营养不良和微循环障碍有关。(l)目标1)病人不发生感染。2)病人发生感染时能被及时发现和处理。(2)护理措施1)饮食合理控制饮食,保证足量热量和蛋白质供给以增强机体抵抗力。2)控制感染发生的可能性保持口腔、皮肤卫生,勤擦洗、勤更衣。注射胰岛素时,局部皮肤严格消毒,以防感染。3)观察有无与感染发生有关的症状和体征,及早发现,及时处理。希望你能满意
应用抗菌素类药物存在的问题探讨 对综合护理干预对冠心病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及分析论文的评价
首先,你可以去咨询下你的导师,你的师哥师姐,其次就是自己去看相关的文献(如:临床医学进展),看看别人是怎么选题的,结合自己擅长的部分,找下自己的写作灵感
可以看下(临床医学进展)里面的~都是这一类的论文~看下别人的题目是怎么样的,找灵感
应用抗菌素类药物存在的问题探讨 对综合护理干预对冠心病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及分析论文的评价
首先,登录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数据库或者 维普数据库(此为中国三大专业文献数据库)或国外Pubmed/Medline等国外专业数据库,然后搜索相关的文献,写出您的文章。其次,再去以上数据库中搜索相关专业期刊编辑部信息,找到投稿联系方式,这样的方法避免网上很多钓鱼网站,确保您投稿的期刊是合法的。最后,祝好运。欢迎交流。静石医疗,竭诚为您服务
小儿急性白血病合并医院感染分析.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1999,9(4):218~219急性白血病和淋巴瘤化疗前后巨细胞病毒感染的观察. 中华儿科杂志, 1999,37(6): 371~372去甲氧柔红霉素治疗儿童急性白血病. 白血病.淋巴瘤. 2001,10(5):306~307小儿急性白血病骨髓MRI表现的观察. 实用癌症杂志.能2001,16(6):665~666MDM2、p53基因及其蛋白质与恶性肿瘤. 白血病. 淋巴瘤, 2003,12(6):280-282血红蛋白和血红蛋白病. 广西科技出版社,第一版, 2003 (参编)儿童原发性结外淋巴瘤31例分析. 临床儿科杂志,2004,22(7):482儿童急性白血病细胞周期蛋白D1表达的研究. 中国小儿血液,2004,9(6):250-252MDM2的表达与儿童非霍奇金淋巴瘤关系的研究. 中华儿科杂志,2004,42(12):928~931儿童急性白血病细胞周期蛋白D3、E的表达. 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05,20(5):286-288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1、细胞周期蛋白D1表达与儿童急性白血病关系研究. 临床儿科杂志,2005,23(5):286-288细胞周期蛋白D1、D3、E的表达与儿童急性白血病关系的研究. 广西医科大学学报,2006,23(1): 58-60鼠双微体2、p16、p53蛋白表达与儿童非霍奇金淋巴瘤的关系. 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2006, 21(15):1004-1005儿童非霍奇金淋巴瘤MDM2和p53蛋白表达的研究. 白血病..淋巴瘤, 2006, 15(4):252-254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患儿脑脊液IL-8含量测定及评价.广西医科大学学报,2006,23(5): 761-762儿童急性白血病survivin基因表达及临床意义.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2006, 16(17):2647-2650儿童急性白血病生存素和细胞周期素B1基因表达.第四军医大学学报, 2006, 27(2):2179-2182儿童急性白血病乳酸脱氢酶的临床研究. 临床荟萃, 2006,(21):785儿童急性白血病survivin、cyclin D1基因的表达. 临床儿科杂志, 2007,25(7):570-573血液病诊断及疗效标准.天津科技出版社, 第三版, 2007 (参编)P73基因及其在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中的研究进展. 检验医学与临床. 2008, 5(2):99-101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研究进展. 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2008, 23(3):237-240小儿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28例临床分析. 中国小儿血液与肿瘤杂志. 2008, 13(2):75-76
你还是去专业一点的网站吧 什么丁香园 什么医学论坛吧论文吗 不是有论文库吗~~~~~~~~~~~~~~~~~~~~~~~~~~~~~~~~~~~~~~~~~
你是哪里人 我也是在做这个东西
《难道就没有希望了》人生在世,最重要的就是要拥有希望。鲁迅先生说“希望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但我以为拥有希望也是一种美。十年前,她不幸被确诊为淋巴癌中期。一个幸福美满的家庭一下子被这突发其来的坏消息击入深谷。当她的家人得知的那一刹那,这犹如晴天霹雳般地使人的血液顿时凝固了。丈夫的第一反应就是:“一定要治好,一定要治好。” 几次手术后,医生告诉她,如果五年内无病变,手术便属于成功。多么漫长的五年啊!不久,她加入了癌症康复俱乐部。可能这是她人生最快乐的五年吧。在俱乐部里到处都是身患绝症的病人,但他们并不是像那僵尸般面无血色,反而各个是神采奕奕,阳光明媚。看到这生机勃勃的气象,她对她的生命充满希望。她感到亲情般地温暖,她跟姐妹们跳舞,跟兄弟们聊家常。在这五年里,她似乎年轻了十岁。终于,五年过去了,她安全地度过了她人生最难熬的日子。不仅仅是她,她的家人,俱乐部的每一个病人都为之高兴。而此时此刻,女儿也考入了本市一所著名的重点高中。真可谓是双喜临门。当时,她感到幸福极了,浑身热血沸腾地迎接着她新的希望。 不幸的事再次落到了这个刚刚愈合的家庭中,她再次被诊断为癌症,可怕的癌细胞这次钻进她的脑部,新燃起的希望又一次被冷水浇灭。“这次我死定了”,她默默地想着。而丈夫依旧抱着那百分之十的希望替她签了手术单。当她被推入手术室时,多少人屏住呼吸,默默地祈祷上天能赐予她一次新的生命。手术持续了二十多个小时,但十分成功。可是她也许得伴着轮椅度过她的余生,而语言功能也因为手术而受到很大影响,几乎失尽了……看到母亲的样子,女儿哭了。看到妻子的样子,丈夫无言以对,但只求她能够康复。丈夫天天坚持给她按摩,不让她的肌肉萎缩。女儿一有空就跟妈妈讲讲话,希望能使她重新开口讲话。他们所做的一切只是希望有待一天,奇迹出现…… 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虽然我不知道结果究竟如何?也不必知道它的结果。因为起码我知道,他们一家人对自己的未来充满希望,尽管希望也许永远无法实现,但我以为希望原本就是一种美好的心愿。也许拥有希望,善良的人们的心灵上就有了寄托,人生也不再虚无缥缈,而是充实无比,这样一个人活着才更有意义。人往往满是憧憬地或在这个世界上,抱着各种各样的希望,也许这就是为什么人们喜欢看流星划过夜空,将藏有纸条的飘流瓶抛向大海吧。这,都是在寄托希望呀。 我以为,人拥有希望就拥有充实的生活,这样生命才更有意义。正如奥斯特洛夫斯基在《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一书中所说的“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对每一个人只有一次。这仅有的一次生命应当怎样度过呢?每当回忆往事的时候,能够不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不因碌碌无为而羞愧......" 我以为,即使人死了,希望也永存于世。不是吗?
李师曾于徐汇区刮痧健身协会的培训班上以《刮痧疗法治愈扩散淋巴癌—兼谈癌症病人的康复治疗》为题发表了七个小时的系统论述,后陆续以《刮痧疗法的瞑眩反应》、《刮痧疗法与辟谷断食排毒》、《刮痧疗法是清理转移癌细胞的生物刀》、《人体的皮肤为刮痧疗法提供了治病的巨大平台》为题发表了多篇专题论文,此文是其中一篇,并于2003年10月23日首次发表于美国的《圣路易时报》。 刮痧疗法是中国传统医学的瑰宝,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刮痧疗法属于中医的外治疗法,以其具有简、便、验、廉,无毒副作用的优点,长期以来薪火相传,沿用不废。 清·康熙年间,武水、秦溪、江淮、吴越之地“痧胀流行猖獗,疫情大作,日死人数千,竟不知所名”,“方书不载,名医束手,病死惨状,目不忍睹”,医家奇人郭子邃遍阅仲景、东垣、丹溪之论,躬访杏林先贤、松隐异人,广搜秘验,博取众长,参以《灵》《素》《甲乙》并结合临症心得,著《痧胀玉衡》。郭氏用刮痧,放痧等术制服了一场瘟疫,用此法治愈了许多今天医界看来都是疑难杂症的疾病。 清·康熙十四年(公元1675年),郭志邃撰写了第一部著称于世的刮痧专著《痧胀玉衡》,使刮痧疗法成为中医的一门专门技术,在中医临床诊治上已臻成熟。因此刮痧不仅能治病,而且能治大病。 清代的一个时期,太医院曾取消针灸科,民国初期又倡西医禁中医,因此刮痧术为正统儒医、世医、医学家所不道,乃视为拙朴野俗,不登大雅,无以入流。在《痧胀玉衡》问世300多年后的今天,许多疾病仍为现代医学所无奈,但传统的临床有效疗法却在人们的视野中淡化,刮痧疗法仅定格为“保健疗法”。一叶障目,不见泰山,这真是中华医林千古憾事。 笔者用刮痧疗法诊治多类疾病,并使许多外科手术后癌细胞转移的病人得到了有效的治疗,本文以淋巴扩散癌为例展开论述,其一淋巴癌为癌症中最凶恶之顽症;其二许多癌症患者都面临淋巴扩散的病程,因此以此为为各类癌症患者提供一条新思路,新方法,新效果的康复之路。(注:文中“笔者”为李师自述,下同) 癌症是人类健康凶恶的敌人,癌细胞不是体外入侵人体的细菌和病毒,也不是一种外来的微生物,而是人体自身的正常细胞发生病理质变而成,肿瘤是人体正常细胞的转化物,与正常细胞是同源的。所以,任何扼杀、抑制癌细胞的方法(化学方法)同样也会杀死、抑制正常细胞,并诱发新的癌症。 癌细胞发展的时间及病变部位在极其隐秘而不易被人觉察的情况下发展,当人们发现临床有明显症状时,往往病情已到了晚期,危局难挽。据《中国抗癌报》报道:从人体第一个癌细胞发展到“临床癌”,需要二三十年的经历期,必须经过“微小癌、毫克癌、亚临床癌、临床癌”发展四部曲,才能夺走人的生命。 由于现代检测仪器精准度的极限和盲点,由于施治手段的局限,捕捉早期脏器癌变和对付扩散灶是极其困难的。我们所能发现的癌症原发灶其实只是冰山一角,它的主体还深沉在水线之下。对肿瘤手术治疗后,接着用放疗和化疗方法进行术后治疗,我们称之为进攻性治疗和对抗性治疗,由于这种方法使正常细胞与癌细胞同归于尽的结果,因此人体面临着第二次损伤。根据山东大学生物系张颖清教授的研究,化疗的结果造成抑制正常细胞比杀死正常细胞的后果更严重,因为抑制正常细胞的发育,就会有可能使某些全息胚的发育被滞在癌区,从而诱发新的癌症。 非物理方式的治疗在损伤人体的同时并启动了处于休眠状态的癌细胞,启动了“微小癌、毫克癌、亚临床癌”,甚至手术后的“临床癌”,使癌细胞的发展速度是原来的200倍。由于癌细胞成爆炸性的发展,术后巩固治疗就显得极为重要。如果不能清除体内早已存在和继续在形成的癌细胞,那么手术治疗的效果就不能巩固。走放疗和化疗之路,是人们在无法顾及长远利益时,只能先顾眼前利益。 临床症状:徐某某、男、47岁、某公司经理,1996年10月发现后背左侧纵向间隔2厘米有二排列囊肿,无痛、质韧、中等硬度、表面光滑。原以为患处为普通囊肿,轻舟简取,经长宁区中心医院手术切除,病理化验为恶性淋巴癌。术后伤口不能愈合,创口四周发生红肿溃疡,溃疡的圆形创面直径为10厘米。颈、肩、腋、背部左侧突发弥漫性淋巴结,诊断为淋巴癌术后转移。由于病发突然,术后病势恶化迅猛,病家一时手足无措。其亲属决定用中国传统刮痧疗法治疗即笔者称之为:“推刮拍打疗法”。1、整脊柱通百脉,凡淋巴转移部位,原发灶水准部位相应脊柱推拿手法正位;胸12推拿正位(治淋巴系统病);颈、肩、背、腰、骶部整体刮拭疏通;伤口四周刮拭;臂、小腿部整体刮拭疏通。2 、根据中医经络学原理“循经走穴”刮痧特定消除肿瘤痞块、消散瘰疠和经验组合穴重点刮拭。 3、根据山东大学张颖清教授创立的全息胚学说,用刮痧术来促使神经、经络、血管的通达,达到启动人体细胞,使原来滞育于癌区的全息胚继续发育,并穿出癌区,完成向正常细胞的转化;运用全息胚学说为刮痧术找到了在短时间内从人体血液、粪便、小便、呼吸、汗腺,并结合术后辟谷断食,全方位大量急速排毒的方法。 经刮痧疗法治疗(因是实症故用泻刮法),凡淋巴转移处均刮出紫色痧包,术间奇渴,大量饮水。下午施术,术间肠部发生蠕动,泻下大便,到次日上午排便五次,其状界于水泻与正常大便之间,便色为棕色、菜色和黑色,气味腥臭。术后辟谷一天排毒,三天后病人去医院伤口换药,其中一伤口已愈合,伤口四周红肿部消退,医生称奇。此法每五到七天治疗一次,第四次治疗时创口已痊愈,再对愈合的伤口刮拭,清除创口处残余淤结(即残留癌细胞),伤口处有紫色痧包,经六次治疗痊愈,至今病者生活工作正常。 笔者曾医治过许多未手术或已手术治疗的癌症病人,有些已是癌转移后期的病人,如一乳腺癌病人术后转移,引起肺积水,经用刮痧疗法数次治疗后,x光片显示肺部积水已消失,原肺部扩散灶仅显示为“炎症斑点”,临床上此法甚佳,延长了病家的性命,帮助他们减轻了精神和肉体的痛苦,提高了生活品质。 清‧郭志邃在《痧有实而无虚辩过》篇中言及:“痧者,天地之疬气也。入之于气,则毒中于气而作肿作胀,入之于血,则毒中于血而为蓄为淤。凡遇食积、痰火、气血即固之阻滞,结聚而且不散,此痧之所以可畏也”。当身体有病时用工具刮拭身体部位所出现的红色、紫色、深青色或是黑青色的斑点斑块,我们称之为“痧”。 从中医角度讲:“痧”是渗出血管之外,存在组织之间、皮肤之下的带有体内毒素的离经之血。当新陈代谢过程中代谢的毒素或是外侵之毒淤积在微血管中,会影响血管微循环和组织交换,改变毛细血管壁的通透性。而用刮痧工具向皮肤加压刮拭即“刮痧”时,含有毒素的血液就会渗透到皮下,形成我们看见的“痧”。 一个人身体是否健康,体内含有毒素多少,可以通过刮痧来判断:有病有痧,无病无痧。完全健康的人,刮拭后不会出现痧,而身体状况不佳,体内含有毒素的人刮拭后,就会出现状态各异的“痧”,中医常常依据痧的颜色、形状和出现的部位来判断人的病变病情的性质程度。 刮痧的过程是机械的挤压,有强行疏通气血的作用,使原来封闭的通道开启,由于有效地刺激了血管、神经、经络局部组织,通过刺激神经末梢来增强神经系统的传导能力,改善了微循环,增加了血液、体液、淋巴液流量及回流速度,使秽浊之邪气引邪出表,把阻滞经络神经的病源排泄于体外,使病变脏腑器官细胞得到营养和氧气的补充,活化了机体的细胞,使细胞的排毒和抗毒的能力提高。 “刮痧损伤论”者认为:“刮痧使人体形成大面积皮下出血,血管破裂,损伤人体,是一种不可取的损伤性治疗”。刮痧后出现的“痧”,虽然外观像是淤血,但对血管是没有损伤的。刮痧操作时我们发现这样一个现象:我们在人体同一部位刮拭,初次刮痧皮肤见“痧”,随着次数的增加,皮肤上反映的痧痕渐少,最后消失。如果形成的痧疱是血管破裂所为,那么同样的力度,施治在人体同一部位的血管,怎么能从破裂演化为完好哪?显然我们看到的痧疱,其实是中医认为的“离经之血”而无以损伤血管。 北京医科大学病理生物学硕士,获美国斯坦福大学医学博士,现在日本医疗机构病理学及保健医学研究的徐佳博士研究发现:刮痧时的出血现象只是通过挤压扩大了细胞之间的间隙,使血管内的有毒淤血能够顺利地渗透出来,血管却没有遭到破坏,刮出“痧”后血管就恢复正常,疼痛感也会渐渐消失,毒素则被有效地驱逐出肌体了”。徐博士的这段论述从微观生命科学的角度破译了刮痧能使血管内的痧毒(包括细菌、病毒、癌细胞?癌性毒素及沉积物)能透出血管,而健康正常的血液却不会渗透出血管,这种排毒方法的神奇,显示了人体自愈康复生命现象的特殊功能,排出血管的痧毒确.能被人体自身的溶血功能消化吸收驱逐出肌体。刮痧疗法用如此简便的操作方法,能完成从血液和血管壁上析出毒素排出体外,如此复杂的生命过程,在临床上是任何其他方法都无法比拟的。刮痧疗法这个中华民族大智大慧的中医外治法打开了清理人体血管中转移癌细胞的法门。 癌症之所以致命的主要原因是癌细胞的转移,通常在原发癌手术切除后,为了巩固手术治疗的效果,随即进行放疗和化疗,由于捅了马蜂窝,因此马蜂到处乱飞,化疗启动了休眠状态的癌细胞,并使许多正常的细胞向癌细胞演化,癌细胞又会转移到其他器官组织,像淋巴癌就属此类,手术后转移的淋巴癌在皮肤表面成弥漫性扩散,症状十分清楚,用刮痧疗法对其直接刮拭都能消除,并且对隐形状的转移淋巴癌刮拭后,通过痧痕都能显现,并能消除。 到目前为止,医学界尚无办法预测癌细胞的转移现象,也无法完全控制癌细胞的转移情况,过去我们认为癌细胞是沿着淋巴转移的,把病情的观察放在淋巴变化上,因为淋巴是有形的,然而对病情的控制极为被动。研究癌细胞转移的权威—日本东北大学佐藤春朗博士指出:“进入血管内的癌细胞借着血液在体内流动,如果血管内发生病变,癌细胞就会附着在血管壁上,最后破坏管壁而移动到血管外,并在血管外增殖;因此若要抑制癌细胞转移的形成,那么应该可以从防止癌细胞粘附在血管壁方面着手,而这又与血液的粘稠度有关,也就是说降低血液粘度,净化血液有助于抗癌细胞的转移与增殖”。佐藤博士的研究成果表明癌细胞的转移途径:通过血液流动;癌细胞附着在发生病变的血管壁上;移动到血管壁外增殖。解决方法是:从防止癌细胞粘附在血管壁方面着手。但现代医学无法解决血管内壁血栓问题,因此佐藤博士只能从“降低血液粘度,净化血液”方面来防止癌细胞的转移与增殖。其实这个方案也是回天无力,在临床上显得苍白,因为他没有一个有效手段去应对,消除病障。佐藤博士的研究成果为我们刮痧疗法提供了一条理论左证。用刮痧的方法能解决血管内壁的阻栓,并清除血管壁淤积正是佐藤博士无法解决的问题。 根据中医异病同治的治则,我们例举一些在体表就能直观的血栓性疾病的病例,如血栓性闭塞性脉管炎、糖尿病脚等,通过刮痧便能解决血栓问题。如某病人右脚小腿血管腔发生阻塞,小腿呈暗紫色,脚小指发生溃疡,末端肌肉脱落,趾骨外露呈白色,小趾根部肌肉呈白色,双脚疼痛无法行走,经中西药治疗症状如前,改用本法治疗:对胸椎第10节(治血管硬化)腰椎第5节(治腿部血液循环不良)推拿正位;刮拭整个椎柱疏通督脉及足太阳膀胱经,刮拭整个背部、小腿、脚部均多处出现弥漫性紫色疙瘩,腰椎第5节处出现半只鸽卵大的紫色疱块,用三菱针放痧,腿脚部多处出现弥漫性紫黑色痧包,经三次治疗病人能下地行走,肢体疼痛消失,腿部肤色恢复正常,趾骨由白色转为粉红色,制止了肌体的坏死。一位观看了治疗全过程的日本女士觉得这种治疗方法太神奇了,不可思议。 由此可见,排除血液里的痧毒,解决血管的血栓及病变,刮痧疗法有着鬼斧神功,得天独厚的效果,世间万物相生相克,一物降一物,钥匙找对了,锁便自然打开。 刮痧疗法在消除转移癌细胞方面所能做到的是:刮痧有强行挤压推动人体气血运动之功能,能清理血管内壁的污垢和粘附于管腔内壁的癌细胞,以出痧的形式析出;能使血管内的淤毒顺利地渗透出来,血管没有遭到破坏。而正常血不受影响;能通过自身的溶血功能清理“离经之血”,把包括细菌、病毒、癌细胞癌性毒素有效地驱逐出肌体;有效地刺激血管、神经、组织,通过刺激神经末梢来增强神经系统的传导能力,改善微循环,加快血液、体液、淋巴液的回流速度,提高机体的免疫能力,有效防止毒素的沉淀、堆积和蔓延;增加正常细胞的氧气和营养的摄入量,活化肌体的正常细胞,使细胞的排毒、抗毒能力显著提高,避免与癌细胞同源的正常细胞发生癌变。 据世界著名的癌症研究者-德国华尔布鲁克博士发现:“癌细胞是由于缺氧的情况而发生的”,当体内严重缺氧时,人体细胞就会产生变化,而体内的供氧关键在于血液循环是否通畅无阻。因此气血运动的兴衰与癌细胞的产生关系密切。刮痧有强行推动气血运动,疏通经络、神经和血管的功能,使人体循环能进行充分的有氧运动,有效地预防正常细胞向癌细胞的转化。 刮痧疗法是不用刀子的内脏手术,是把癌细胞从人体剥离的手术,任何外科手术及药物治疗都无法达到这种效果,而刮痧疗法却操作得如此自然,如此精到,如此有效,丝毫无损于肌体而驱除各类毒素,它是最佳的生物净化疗法。 刮痧疗法运用在临床上清除癌细胞具有革命性的意义,使那些病人手术后彻底康复,已经不是遥远的梦,而是成功的现实。 人体是一个封闭的巨系统。刮痧疗法的作用对象是皮肤,是通过刮拭皮肤即刮痧来实现医疗效果的。刮痧调治过程在人体体表不仅有点(穴位)线(经络),而且有面(部位)。 皮肤又被称之为囊,包裹着人体五脏六腑,四肢百骸,五宫九窍,肉脉筋骨等,内脏器管在人体皮肤上都能找到投影部位,我们称之为阿是位。成人皮肤总面积达—2平方米,占人体重的16%,是人体最大的器官。 皮肤是人体重要的呼吸通道,24小时内皮肤呼出的碳酸气占肺总呼出量的2%,吸入占肺总吸入量的—1%,人体约有240万个毛孔,毛孔在刮痧治疗时都是退病的通道,体内有毒的分泌物通过汗腺排出体外,如癌症病人从汗腺中排出的分泌物有红糖味、臭鸡蛋味、糖尿病人则为苹果味等。 皮肤是人体和外部环境的分界线,是抵御外邪的自然屏障,自然界对人体的影响,中医称之为“六淫”即风、寒、暑、湿、燥、火都是通过对皮肤的影响进入人体。 皮肤是人体内脏的一面巨大的外镜,皮肤的颜色反应了人的健康状况,面部的不同色泽可以反应不同脏器的病变。青、红、黄、白、黑五色,相应地配合肝、心、脾、肺、肾五脏,如脸色发青,可能是肝脏病变,脸色发黑可能是肾脏病变。 皮肤又是血库,它有巨大的血管系统,容纳了人体1/2—2/3的循环血量,是人体精血的重要场所。因为肝藏血、心主血、脾统血,直接关系到皮肤的滋养,因此内脏病变反应于皮肤,由于血液在不断地流动,所以血液中的毒素及癌细胞能得到不断的清理,它是人体最佳的排毒部位。 人体的皮肤有极丰富的神经纤维网及各种神经末梢,将外界刺激引起的神经冲动通过周围神经,脊髓神经后根神经节,脊髓丘脑前束和脊丘脑侧束,传至大脑皮层后中央而产生感觉,使身体及时感觉外部的变化。因此,皮肤是一个非常灵敏的感觉器官,皮肤的神经可以控制皮肤的血管、汗腺、立毛肌的功能,皮肤参与机体的免疫作用,反映机体免疫功能的变化,故它是机体的一个重要防御器官。 3、皮肤循经走穴,经络网尽癌毒 皮肤是经络功能活动反映于体表的部位,皮为一身之躯壳,在内包括脏腑,在外则司毫毛腠理开合,它是机体外卫屏障,又为病邪出入之门户。经络在正常情况下,有运行气血,感应传导的作用,外邪可以通过皮肤而深入络脉经脉以至脏腑,而内脏有病,也可通过经脉络脉反映到皮肤,因此,人体在发病时,经络成为传递病邪和反映病变的途径,《灵枢、邪客篇》说:“肺心有邪,其气留于两肘;肝有邪,其气留于两腋;脾有邪,其气留于髀,肾有邪,其气留于腘”。无论哪个脏器受到外邪侵犯,都会在经络所通过的体表反映出来。 在皮肤表面有四大类腧穴:第一类是经穴,又称十二经穴,分布在人体十二经脉和任督二脉之上,有361个,它们都有固定的部位和名称。第二类是经外奇穴,是十二经穴以外的经验有效腧穴,对某些病症有特殊有效治疗作用,它们也有一定的名称和明确的位置,但不直接联在十二经脉上。第三类是阿是穴,又叫天应穴,即在疾病的部位上取穴。第四类是压痛点穴,以痛为腧,即以一定的压痛点或其他反应点作为腧穴。阿是穴和压痛点是既无具体名称,又无固定位置,是不同十四经穴和经外奇穴。以上各类穴位都反映在体表,在皮肤上都能显示,这为我们循经走穴刮痧的外治法提供了广阔的天地。 在诸经脉中,十二经筋和十二皮部是人体经络在人体体表的连属部分,因此与刮痧疗法关系更为密切。 十二经筋是十二经脉气结聚散络于关节的体系,联缀维络着人体百骸周身,它们一般都分布在人体的浅部。所具有的主要作用就是联结筋肉骨骼,主司关节,保持着人体正常运动功能。 十二皮部是十二经脉机能活动反应于体表的部位,也是经脉之气散布所在。因此它们所具有的主要作用就是反应十二经脉功能活动是否正常,反应络脉之气的虚实。另外它们居于人体的最外层,是机体的卫外屏障,一方面能保护体外以防病,另一方面也可以反应疾病的深浅。 由于十二经脉及其分支纵横交错,入里出表,通上达下,联系了脏腑器官,奇经八脉,沟通于十二经之间,经筋皮部联结了肢体筋肉皮肤,以及无数细小的孙络和浮络,它们分布于人体周身,沟通着人体上下、内外、前后、左右,使人体成为一个有机的统一体。刮痧疗法通过对皮肤浅表的刮拭,就能引邪出表,治愈疾病。皮肤上布满的经脉和络脉形成一张纵横交错,通达内外的脉络图,为循经走穴治疗疾病提供了人体无处不及、无所不在的途径。 刮痧疗法在古今医籍中记载甚少,笔者经十多年的临床实践学习和探索,先后治疗过鼻窦癌、乳腺癌、食道癌、甲状腺癌、淋巴癌、胃癌、肝癌、髋关节瘤等肿瘤病人及各种疑难杂症,都取得了一定的疗效。特别癌症病人的术前治疗或是经外科手术后的病人,在巩固治疗阶段,刮痧疗法即参与治疗,对提高病人的存活率,对转移癌细胞及扩散灶的清除能起到极大作用,对那些已无法进行手术或手术后体质已无法承受放化疗毒性的病人,更是一种延长生命,提高生活质量的有效方法。 在抗病毒、抗细菌、抗肿瘤、镇静剂药物滥用,医疗费昂贵的今天,物理疗法日趋为人们所重视,中华医学一直渗透着“回归自然”、“返朴归真”、“天人合一”的思想,“法无优劣,契机者妙”我们应抛开多种迷信和偏见,去探索人体的自我康复的奥秘,桃李不言,下之成蹊,路是人走出来的。刮痧疗法这个中医古老的外治法,今天我们将赋予于它新的生命。
应用抗菌素类药物存在的问题探讨 对综合护理干预对冠心病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及分析论文的评价
首先,登录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数据库或者 维普数据库(此为中国三大专业文献数据库)或国外Pubmed/Medline等国外专业数据库,然后搜索相关的文献,写出您的文章。其次,再去以上数据库中搜索相关专业期刊编辑部信息,找到投稿联系方式,这样的方法避免网上很多钓鱼网站,确保您投稿的期刊是合法的。最后,祝好运。欢迎交流。静石医疗,竭诚为您服务
首先,你可以去咨询下你的导师,你的师哥师姐,其次就是自己去看相关的文献(如:临床医学进展),看看别人是怎么选题的,结合自己擅长的部分,找下自己的写作灵感
大哥,你也太逗了吧,都说中国学术腐败,你还真到网上来现啊~~~~~再说,一份论文才值200分啊,??知道买一份文章的价钱是多少,????2000啊,还是人民币啊~~~~你说谁会免费给你写文章啊~~~~~ 真有这闲情还不如上pubmed多看几份文章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