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医学论文 > 南美白对虾病论文

南美白对虾病论文

发布时间:

南美白对虾病论文

南美白对虾病害防治,对虾病害防治应遵循“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原则。凡纳滨对虾抗病能力强,发病率低,但偶尔也会发生。防病方面,除了严把虾苗质量关,还要从水质、饲料、日常管理等方面综合把关,防止疾病的发生。

在养殖的时候就要注意疾病的预防期,要注意对水源的更换,也要注意水源的消毒和过滤,还要注意水源的清澈程度,也要注意里面的土壤。

“偷死症”

又叫“死底病”、“冒底”,顾名思义就是大部分虾死在池底。死虾通常无明显的异症,刚死不久的虾肌肉白浊,部分死虾可见黄鳃或黑鳃,有些可见软壳现象。“偷死症”是亚硝酸盐引起的慢性中毒。随着养殖时间增长,池底的残留物如残饵、有机物及对虾的排泄物越积越多,容易滋生病菌,而且这些残留物分解消耗大量的氧气,造成池塘底部缺氧,容易产生亚硝酸盐、二氧化硫等有害物质,致使虾陆陆续续中毒死亡。

预防方法

从该病的发病特点来看,主要原因是近年来顺德地区养虾业者盲目追求产量,加大放苗量,管理技术和设备跟不上,在养殖中后期水体常处在溶氧不足,甚至造成缺氧或局部氧,缺氧就易造成水质变坏,氨氮、亚硝酸盐分解不畅而偏高。因此要根据管理水平,养殖场环境及设备情况控制放养密度以预防对虾“死底”,管理工作主要有:控制养殖密度;控制投饵量减少残饵。增氧,坚持每天凌晨、中午开机增氧2~3小时,低压闷热天气,适当延长增氧时间,并且晚上最好开增氧机同时也要投放增氧剂,使池水溶氧保持4毫克/升。改良水质,平时施用适量的沸石粉,每隔7~15天投放~毫克/升芽孢杆菌、光合细菌或1~毫克/升EM菌,放苗40天后,开始投放硝化细菌~毫克/升。换水,坚持少量多次,每周最好换掉池水的1/3,水质要好。发现对虾“死底”,首先应该排掉底部池水约10厘米,再进等量新水,同时加开增氧机,投放增氧剂。

黑鳃病

主要是因为虾池底有机物、残饵及虾排泄物污染严重,使水体环境恶化,加上天气变化如暴雨后的对虾应激大,抵抗力减弱,容易被细菌感染。发病对虾摄食减少,鳃部肿胀、发黑,显微镜下可观察到大量的弧菌和丝状细菌。

预防措施

大体同“偷死症”,平时饲料内添加%稳定型维生素C,加强水质管理。发现病情后应立即排掉底部池水约10厘米,全池泼洒新洁尔灭溶液2~3毫克/升或乐百多消毒灵溶液~毫克/升,同时开增氧机。次日,向虾池施放底质改良剂(主要成份为沸石粉)5公斤/亩。第三天添加等量新水入池,接下来施放微生物制剂调控水质。

病毒性白斑病

天气变化如暴雨后的对虾应激大,对虾抵抗力减弱后容易发生病毒性白斑病。该病在顺德部分养殖区有发生,目前还未造成顺德较大规模的损失。但这是曾经给对虾养殖业带来毁灭性打击的病害,没有很好的特效药,主要在于预防,因为一旦发病整池的虾很快死光,病毒传播非常快。早发现可以用药物控制,晚了就只能把整塘虾消毒处理后排掉,经严格消毒后再放一批苗。因此提醒顺德的对虾养殖户一定要早预防,养殖用水要经过严格消毒后方可入池。而暴发虾病的养殖场废水一定要经消毒处理后方可排出,以免通过废水蔓延到其他养殖场。

预防方法

发病对虾胸腹部常有白色或暗蓝色斑点,发病后期虾体皮下、甲壳及附肢都出现白色斑点或甲壳软化、头胸甲易剥离、壳与真皮分离。预防主要从预防着手,具体方法为:在饲料中添加%稳定型VC和其他能增强体质的药物投喂;每5~7天,用~毫克/升溴氯海因全池泼洒;每15天,用毫克/升季胺盐络合碘全池泼洒;适量施放微生物制剂,以保持水环境的稳定。

总之,养殖过程中要加强管理,尤其是随着顺德及周边地区的高温天气和夏天多雨、闷热天气的到来,养殖户在管理上更不应该松懈,及早做好预防,早发现问题早预防。

一是虾体自身携带病毒、二是水环境污染、三是长期水质不化验;并提出具体的防治方法。关键词南美白对虾;白斑病毒病;成因;防治南美白对虾(Penaeusvannamei)以其生长速度快、抗逆性强、广盐性、适宜高密度养殖等优点。

南美白对虾白斑病论文

虾塘的水质如果老化的话可以适当的换水,也可以增氧,还可以通过控制虾的投喂量,再进行相关的改底工作;水质老化是会导致虾白斑病的。

这个要看当时的情况,如果有白斑表示可能有病害,最好是把龙虾先清理出来,然后对塘底进行彻底的消毒杀菌,有条件的消毒过后最好能闲置一段时间,再进行养殖;如果只是单纯的缺氧最好是能用一些增加水溶氧的设备,然后再培植水草,防止在这个过程中龙虾死亡。

虾塘水质老化之后,对于养殖是非常不利的,很可能会导致虾出现疾病。需要尽快的更换水质进行监测。

由于白斑病毒的来势较快,感染率较高,死亡率较大,且病毒病没有药物可治。因此,对于对虾的白斑病,我们要遵循“以防为主、防治结合、防重于治”的原则,及时采取综合措施进行预防及防治。肝胰腺是对虾重要的免疫防御器官,预防对虾白斑病,保护肝胰腺提高对虾的免疫力和抵抗力是必不可少的措施。保护对虾的肝胰腺,胆汁酸不可或缺。首先,胆汁酸可增强肝脏功能,提高对虾超氧化物歧化酶、溶菌酶、谷胱甘肽过氧化酶、碱性磷酸酶的活性,提高对虾的免疫力以及抗应激能力;其次,胆汁酸可以促进脂肪消化吸收,清除内毒素,减轻肝脏负担;最后,在对虾饲料中添加胆汁酸,能有效地促进对虾对胆固醇以及脂溶性维生素的摄取和吸收,增加蜕皮激素的合成,保证生长过程中的正常蜕皮。对于病毒性的疾病,一旦发病,人类目前还没有明确的药物能够处理。所以对于对虾的白斑病,搞好预防工作才是正道,我们不仅要强化饲养管理、改善池塘环境,还要保护对虾的肝胰腺提高对虾的抗病力。

南美白对虾红腿病论文

一、 应激性红体应激性红体常发生于高温多雨的夏季。养虾水体中各种理化因子(水温、盐度、pH值、氨氮及亚硝酸盐等)突变时,南美白对虾出现触须变红、尾扇尖部变红等。有时捕捞、施药等也会出现这种症状,这一症状在短时间内可以随着水温、盐度等因子的稳定而消失。在应激期间,对虾的抗应激能力急剧下降,此时很容易被细菌、病毒等侵染,继发细菌性、病毒性疾病。二、副溶血弧菌性红体当前白虾红体现象有75%以上是副溶血弧菌性红体病。多发生在6月下旬的高温多雨季节,发病率及死亡率都很高。在广东、广西、海南、江苏、浙江等养殖老区最严重。主要表现为附肢变红,特别是游泳足最为明显,习惯上也称“红腿病”,同时往往全身也呈红色。病虾活动减弱,在池边水面缓慢游动或沉底不动,有时旋转游动或垂直游动,反应迟钝,食欲减退或停止吃食。病虾鳃呈淡黄色,壳变硬。肝胰脏变性不明显,虾体无黑斑。三、病毒性红体南美白对虾病毒性红体又称桃拉综合症。主要表现为红须、红尾,尤其是尾扇变红,所以又称之为“红尾病”。病虾体色茶红,不摄食或很少摄食,在水面缓慢游动,离水后很快死亡;病虾甲壳变软,易与肌肉分离,久病不愈的病虾甲壳上有不规则的黑斑,基本无红腿现象,肝胰脏变性或糜烂,肠道发红肿胀。桃拉综合症通常发生在水环境急剧变化后的1~2天,在水温26~28℃、对虾规格6~9厘米时发病最严重,患病的虾大部分死于蜕壳期。针对上述这些情况,不妨针对这一情况,建议先用优激灵进行解毒、抗应激处理,它能有效络合水体中的毒素,降低氨氮、亚硝酸盐等有毒物质的含量,减少外界环境对对虾的应激伤害;此外,其富含的小肽等营养物质也能补充水中的浮游生物和优质藻类,修复不良水质。接下来不妨在饲料中拌入斯大灵以保肝护胆、提升肠道免疫,作为一款小肽营养液,它在诱食促生长上也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南美白对虾红腿病又称:副溶血弧菌,鳗弧菌或,溶藻胶弧菌。一: 主要症状是,附肢变红色,头鳃胸变淡黄色,身体变暗黑色。血淋巴变少,红细胞增加。血淋巴,心脏,鳃,肝,胰脏,均可看到雪菌。二:诊断方法可进行血淋巴凝固观察,环境不好或受到惊吓时附肢暂时也会偶尔变红,但鳃区不会变色。当把环境做好时附肢又会恢复原色,检查时要在显微镜下查看,血淋巴中是否含有血菌。三:治疗高温期要提高水位,加大增氧投喂诱饵时,可同时向池中投放氯化消毒剂,始池中氯含量提升。在对虾出售前两周应停止投放任何药物。①放养前必须对池塘彻底清淤,严格消毒。每隔15天泼洒二溴海因~克/立方米,3天后投放光合细菌、枯草杆菌等活菌制剂,保持水质清洁。②适量放养,科学投饵,注意观察,精心管理。③高温季节提高水位,暴雨前后投放水质保护剂和消毒剂,以稳定水质,减少对虾应激反应。④定期投喂药饵,如在饵料中添加%EM菌(有益微生物菌)和%EZO生物制剂,或%虾康素和%蜕壳素,两种药饵交替投喂。4.治疗方法①立即投放水质净化剂和增氧剂,2小时后全池泼洒二溴海因克/立方米。③3天后投放光合细菌5克/立方米。④同时投喂药饵,连续5~7天,每千克饵料中足量添加虾康素8克、生物酶制剂3克、维生素C3克。若病情严重,再治疗一个疗程。

一堆小石子掉进了虾池里对南美白对虾有什么影响

细菌性红体致病菌主要为副溶血弧菌和嗜水气单孢菌。病虾附肢变红,也称为红腿病。病虾活力下降,反应迟钝,在水面缓慢流动或沉底不动;病虾鳃部呈淡黄色,壳硬,肝胰脏无明显变异,肌体无黑斑,血淋巴液变稀薄。血细胞变少,凝固缓慢或不凝固。多发于高温多雨季节,虾池养殖密度大、养殖条件差的池塘。

南美白对虾红体病论文

温度变化是影响南美白对虾生长和生存的主要环境因素之一。在这篇论文中,我们将探讨温度变化对南美白对虾生长和生存的影响,并提出一些创新点。首先,我们将综述已有的研究成果,并评估这些研究的局限性和不足之处。我们将探讨温度变化对南美白对虾的生长、代谢、免疫和行为等方面的影响,并评估这些影响的程度和机制。其次,我们将提出一些新的实验和研究设计,以更深入地探讨温度变化对南美白对虾的影响。我们将设计更具有代表性和可重复性的实验,并使用更精确的测量方法和指标,以更准确地评估温度变化对南美白对虾的影响。第三,我们将探讨温度变化对南美白对虾生态系统中其他生物的影响。我们将研究温度变化对浮游植物、鱼类、哺乳动物等其他生物的影响,以更全面地了解温度变化对生态系统的影响。最后,我们将提出一些政策和管理建议,以应对温度变化对南美白对虾养殖业的影响。我们将提出一些管理策略,包括合理设定温度范围、提高养殖技术和管理水平等,以降低温度变化对南美白对虾养殖业的风险。综上所述,我们的创新点在于综合运用实验和研究设计、测量方法和指标,以更全面地探讨温度变化对南美白对虾的影响,并提出更具有代表性和可重复性的实验,以更准确地评估温度变化对南美白对虾的影响。同时,我们还将探讨温度变化对南美白对虾生态系统中其他生物的影响,并提出一些政策和管理建议,以应对温度变化对南美白对虾养殖业的影响。

病毒性红体:一般表现为红须,红尾,尤其是尾扇发红,病原体为桃拉病毒,主要以预防为主,暂无特效药物。弧菌性红体:变现为附肢发红,游泳足较为明显,选用超碘外泼2-3天消毒,迪诺康或黄金多糖等药物拌料投喂5-7天(在技术员指导下进行)。应激性红体:一般表现为触须变红,尾扇尖部发红,一般由环境突变所致。

南美白对虾红体病,由桃拉病毒感染引起,又称桃拉综合征。病虾不摄食,肝胰脏肿大变白,虾体变红,尤其尾部更为明显。幼虾一般急性死亡,成虾呈慢性死亡。

防治:每立方米水体用~克二溴海因化水全池泼洒,2天后每立方米水体再用清水素(枯草杆菌)克、光合细菌2克和沸石粉20克化水全池泼洒。每公斤饲料中添加免疫多糖2克、红体消15克、EM原露3克,连续喂服5~6天。

扩展资料

南美白对虾壳薄体肥,肉质鲜美,含肉率高,营养丰富。南美白对虾适应能力强自然栖息区为泥质海底,水深0~72m,能在盐度~35‰的水域中生长,2~7cm的幼虾,其盐度允许范围为2~78‰。能在水温为6~40°C的水域中生存,生长水温为15~38°C,最适生长水温为22~35°C。

对高温忍受极限°C(渐变幅度),对低温适应能力较差,水温低于18°C,其摄食活动受到影响,9°C以下时侧卧水底。要求水质清新,溶氧量在5mg/L以上,能忍受的最低溶氧量为。离水存活时间长,可以长途运输。适应的pH为~,要求氨氮含量较低。

可生活在海水、咸淡水和淡水中。刚孵出的浮游幼体和幼虾在饵料生物丰富的河口附近海区和海岸泻湖软泥底质的浅海中的低盐水域(4~30%)觅食生长,体长平均达到12cm时开始向近海回游,大量回游是在一个月的最低潮时,与满月和新月的时间相同。养殖条件下,白天一般都静伏池底,入暮后则活动频繁。

在养殖上,南美白对虾具有个体大、生长快、营养需求低、抗病力强等优点,对水环境因子变化的适应能力较强,对饲料蛋白含量要求低、出肉率高达65%以上、离水存活时间长等优点,是集约化高产养殖的优良品种,也是世界上三大养殖对虾中单产量最高的虾种。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南美白对虾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南美白对虾红体病

南美白对虾烂尾病论文

南美白对虾,壳薄体肥,肉质紧致、口感细腻,营养丰富,这些年深受人们的喜爱,要是养殖南美白虾要求也是比较多的,下面小编就简单介绍介绍:第一个就是对于养殖池的要求,如果我们想要养殖南美白对虾,对于池塘必须达到一定的深度,通常养殖池的深度在到2米左右,一定要保证虾池有非常好的排水功能便于以后的换水工作。对于养殖池里的水一定要保持干净并且含有充足的营养物质,为了美白对虾的生长发育提供营养,在虾池当中我们还要安装一些增氧的设备,提高虾池的溶氧量,促进南美白对虾正常的生长发育。第二个就是虾池灭菌,一般我们在放养虾苗之前,要根据它们的生活习性以及生长特点,还有养殖后虾池当中的卫生等问题,进行消毒的管理工作,防止一些疾病的发生。在放养一个月左右的时候我们可以在虾池当中加入一些适量的生石灰来进行消毒,也可以提前七天向虾池当中加入一定比例的漂白粉,可以起到杀灭病菌的效果。我们也可以在食堂当中加入一些水质的肥料,像水肥宝等,可以保证水当中有充足的营养成分。第三个就是关于虾苗选种工作,因为南美白对虾一般都是生活在南美的咸水当中,在引入中国之后一般都是使用淡水来进行养殖,所以在选择虾苗的时候一定要经过淡化的处理工作。避免虾苗对于淡水的生活环境不适应,从而出现大量死亡的现象发生,我们在选择虾苗的时候一定要根据虾池周围的环境以及温度等特点来进行选苗,如果是刚好养殖的新手养殖户,一定要尽量的去询问一些有经验的养殖人员,掌握市场的需求量,选择市场上需求量比较好的品种。第四个就是关于水质的调节,一般我们在养殖的过程当中对于换水这一项工作也是非常困难的,所以一般在养殖的过程当中,换水的频率相对而然就会比较小。所以我们一定要对于池塘中的水进行随时的消毒管理工作,通过之前换水的老水研究池中水质的变化,通过换水来减少饲料等方法保证水质的干净。还要根据每一个季节的温度变化来控制好水温,加强水质的调节,对于虾苗的生长发育也有一定的帮助。以上就是南美白虾的养殖技术,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一:承包一个池塘二:清塘消毒三:养水放虾苗四:养殖喂养五:收虾详解:为了尽快适应加入WTO之后的市场需求, 提高我国水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增强水产品的安全与卫生意识,在养殖过程中,按照健康养殖技术规范,生产出达标、无公害的食品,已成为水产养殖业的当务之急。南美白对虾是我国虾类养殖的新品种,其兑淡健康养殖技术则是近几年来福建省漳州地区推广的养殖新模式,具有成本低、病害少、见效快、效益高等特点,具有十分紧迫而重要的意义。现将主要技术介绍如下:一、养殖环境1.池塘选择南美白对虾兑淡养殖环境应避开自然海水区域, 土壤不受“三废”污染。淡水水源充足,水质应符合“NY5051-2001无公害食品淡水养殖用水水质”标准。池塘为长方形,面积以3亩~5亩为宜,泥沙底质,保水性能好,水深1.3m~1.8m。2.放养前的准备老池塘在放养前应清除塘内的淤泥,充分曝晒,并用生石灰100kg/亩~150kg/亩消毒。 养殖用水采用农用盐或浓缩海水(卤水)配兑淡水,农用盐的使用量为600kg/亩~800kg/亩,卤水的使用量5t/亩~8t/亩。养殖过程中,盐度不低于1.00‰。 二、苗种质量及放养1.质量要求苗种要求健康、 活泼、规格整齐、体表清洁、对外界刺激反应灵敏、游泳有明显方向性; 经PCR等方法进行白斑等病毒抽样检测无带毒;体长必须达1.0cm以上;经淡化至盐度3.00‰以下。2.放养放苗时, 池水最适水温22℃~35℃。虾苗下池前一天,取少量虾苗试养,经24小时成活率达85%以上, 方可放养。放苗时水温温差不宜超过3℃,且应先将虾苗袋放入池水中10分钟~30分钟再解袋入池。放苗密度一般为4万尾/亩~6万尾/亩;备有增氧设备、进排水方便的池塘,放苗密度可增加到10万尾/田。三、饲养管理1.水质控制采取半封闭的养殖方式。放苗时水位60cm~100cm,前期采用添加水每天3cm~5cm, 加满后根据水质情况少量换水,保持池水的盐度在1.00%。以上;池水的pH值控制在7.8~9.2之间,低于8.0时可用生石灰调节,用量5kg/亩~15kg/亩,pH值超过8.8时可用滑石粉调节, 用量为10kg/亩~20kg/亩; 池水的透明度保持在25cm~40cm,可采用换注新水调节;池水的溶解氧保持在4mg/L以上,氨氮、亚硝酸盐、硫化氢控制在0.2mg/L以下。2.饲料质量要求及投喂方法饲料应采用符合行业标准、 地方标准和 “NY5072-2002无公害食品渔用配合饲料安全限量”标准的对虾配合饲料,不使用过期、霉变、受污染的饲料。禁止使用海产鲜活饵料。使用药物添加剂制成药饵的药物及种类应符合农业部《饲料药物添加剂使用规范》中的规定和“NY5071-2002无公害食品渔用药物使用准则”标准要求,也不得在饲料中长期添加抗菌药物。虾苗入池半个月以内,主要以池水中的基础饵料为食,辅投蛋羹、虾片等。半个月以后,完全投喂对虾配合饲料。投放体长2.0cm~3.0cm的大规格苗种可直接投喂配合饲料。 具体的投喂方法:每天投喂2次~4次,体长1cm~3cm时,投饵量占体重的10.0%~7.0%; 体长3cm~7cm时,投饵量占体重的7.0%~4.5%;体长7cm~10cm时,投饵量占体重的4.5%~3.0%;体长大于10cm时,投饵量占体重的3.0%~2.0%。为准确掌握投饵量,每池设置2~3个饲料台,饲料台应设置在近岸池底,饲料台里投放的饲料为每次投饵量的1.5%, 其余撒在池塘四周,每次投喂后2小时检查饲料台内的残饵量,并根据残饵量的情况,结合天气、水温、水质适当调整投饵量。3.病害防治及用药要求病害防治应坚持“以防为主” 的方针,把健康养殖技术措施落实到每个养殖环节中。药物使用必须按照“NY5071-2002无公害食品渔用药物使用准则”的规定执行。南美白对虾兑淡养殖中常见的病害及防治方法如下:(1) 病毒病病症:目前发现的病毒主要为白斑杆状病毒,其主要症状为病虾不摄食,体表常附着有粘物,头胸甲剥离后可见不规则的白色斑点。病因:以其流行原因看,在有病原体的存在,加之环境的恶劣及虾体的不健康时,引起虾病的暴发。病毒的传播感染途径可分为垂直传播和水平传播,垂直传播为代间传播,水平传播主要通过池水、底质、饲料、排泄物等媒介传播。兑淡养殖之所以发病率低是因为该模式从根本上切断了水平传播的途径,然而并不意味着该模式养殖不会发生病毒病,如果虾苗带病毒或存在其他病毒源,加之养殖环境恶化,虾体不健康,亦容易引发病毒病。防治:目前尚无有效的治疗药物,应当坚持“以防为主、科学饲养管理”的原则,从改善养殖环境、增强虾体抵抗能力入手,提倡健康养殖。第一,放苗之前应彻底清淤整池、曝晒消毒;第二,要投放健康、无病的虾苗;第三,不投喂海产鲜活饵料;第四,要定期使用光合细菌、净水剂等水质、底质改良剂,不断改善养殖环境。(2)弧菌病病症:附肢变红(红腿)、红须、红尾、断须、烂鳃、黑鳃、烂尾等,病虾一般在池边独游、空胃。病因:由副溶血弧菌或鳗弧菌引发的疾病。通常情况下,水体和虾体外均有少量的弧菌,当环境条件恶化或饲料营养不良、对虾抵抗力下降,弧菌大量繁殖,就会引发弧菌病。防治:保持良好的养殖环境,准确掌握投饵量,不投变质饲料。发病时可用二溴海因、PV碘0.3mg/L~0.4mg/L等治疗,每1~2天泼洒1次,连续使用3~4次。同时可采用PV碘+板蓝根、大黄、穿心莲等中药,按1:1制成碘合剂内服,每100kg饲料添加1kg制成药饵,连续投喂5~7天。(3) 红体病病症:病虾体形消瘦,体色明显变红,胃肠不饱满,常伴有红须、红尾等并发症状。病因:此病是否有感染桃拉病毒,目前尚未确定。防治:彻底清淤,定期使用底质改良剂或水质改良剂改善养殖环境;投放健壮、无病的虾苗。发病时可采用PV碘0.3mg/L~0.4mg/L,每天泼洒1次,连续使用3次。同时使用PV碘合剂内服,使用方法同治疗弧菌病。(4) 聚缩虫病症:体表寄生许多白色纤毛状物,行动迟钝,游泳缓慢、不平衡,影响正常呼吸、摄食,严重时引起大量死亡。病因:由聚缩虫寄生体表或鳃丝引起。防治:采用高锰酸钾1mg/L或福尔马林5mg/L~10mg/L有一定的疗效。(5) 白色综合症病症:病虾腹部肌肉变白,不透明,有的全身肌肉变得白浊,变白后随即死亡。病因:由于水温温差过大、水质差、溶解氧不足、养殖密度过大等引起。防治: 放养密度要适宜,并保持水中溶解氧4mg/L以上,放苗时水温温差应小于3℃。发病时全池泼洒海因类药物0.3mg/L~0.4mg/L, 每2天泼洒1次,连续使用3次,同时内服土霉素(伴饵投喂),用量50mg/kg体重~80mg/kg体重,连续投喂5~7天。(6) 水生昆虫及敌害水蚕(蜻蜓幼体)、水娱蛤(龙虱幼体)、蝌蚪等是南美白对虾兑淡养殖中常见的水生昆虫及敌害,不仅会争食饲料,而且会侵食虾苗,危害较大。因此,放苗前应检查水中是否有水虿等敌害,若发现,先用1PPm~2PPm敌百虫消毒、清除,然后排干池水,7天后及时进水投苗。在养殖过程中若发现有水蜈蚣,可先用灯诱,然后捞除;发现有蝌蚪,及时捞除,也可用15mg/L~20mg/L的茶籽饼中间除害。(7) 亚硝酸盐中毒症由于池水中积累的亚硝酸盐浓度过高而引起的。池水中氨态氮含量过高,氧气不足,氧化过程慢,氨一亚硝酸一硝酸的净化过程进行不顺利,就会导致亚硝酸态氮积累。发生亚硝酸盐中毒除亚硝酸盐浓度高外,pH值也是一个相关条件,pH值过高, 毒性相对较小。 防治:大量冲水,以降低亚硝酸盐浓度;加入适量生石灰(5kg/亩~10 kg/亩),适当提高pH值;使用光合细菌,水质、底质净化改良剂调节,吸收有毒氨氮;增加水体溶解氧。四、收获南美白对虾经过60天~80天的兑淡养殖,达到商品规格时(60尾/kg~80尾/kg)就开始收获。收获多采用“迷魂网”结合拉网的方法收获,捕大留小,最后干塘捕捞。

对虾是通过蜕壳完成生长的。在蜕壳之前,对虾吸收营养,储蓄能量;在刚蜕完壳后,由于甲壳仍然柔软,因此在这短暂的阶段,虾体可以吸水膨胀,急速地成长;蜕壳完成后,再通过不断吸收营养、储蓄能量、增加体重,为下次蜕壳做准备。

温度变化是影响南美白对虾生长和生存的主要环境因素之一。在这篇论文中,我们将探讨温度变化对南美白对虾生长和生存的影响,并提出一些创新点。首先,我们将综述已有的研究成果,并评估这些研究的局限性和不足之处。我们将探讨温度变化对南美白对虾的生长、代谢、免疫和行为等方面的影响,并评估这些影响的程度和机制。其次,我们将提出一些新的实验和研究设计,以更深入地探讨温度变化对南美白对虾的影响。我们将设计更具有代表性和可重复性的实验,并使用更精确的测量方法和指标,以更准确地评估温度变化对南美白对虾的影响。第三,我们将探讨温度变化对南美白对虾生态系统中其他生物的影响。我们将研究温度变化对浮游植物、鱼类、哺乳动物等其他生物的影响,以更全面地了解温度变化对生态系统的影响。最后,我们将提出一些政策和管理建议,以应对温度变化对南美白对虾养殖业的影响。我们将提出一些管理策略,包括合理设定温度范围、提高养殖技术和管理水平等,以降低温度变化对南美白对虾养殖业的风险。综上所述,我们的创新点在于综合运用实验和研究设计、测量方法和指标,以更全面地探讨温度变化对南美白对虾的影响,并提出更具有代表性和可重复性的实验,以更准确地评估温度变化对南美白对虾的影响。同时,我们还将探讨温度变化对南美白对虾生态系统中其他生物的影响,并提出一些政策和管理建议,以应对温度变化对南美白对虾养殖业的影响。

  • 索引序列
  • 南美白对虾病论文
  • 南美白对虾白斑病论文
  • 南美白对虾红腿病论文
  • 南美白对虾红体病论文
  • 南美白对虾烂尾病论文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