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医学论文 > 焦虑症的医学论文下载

焦虑症的医学论文下载

发布时间:

焦虑症的医学论文下载

呵呵,这要写,自己总结并非复制粘贴,真的是一项很大的工程啊,因为刚好这两个范围说大也不大,说小也不小。我努力尝试一下,因为刚复习过异常心理学 一、焦虑性心理障碍 焦虑是指一种内心紧张不安、预感到似乎将要发生某种不利情况而又难于应付的不愉快的情绪。焦虑与恐惧情绪相近,不过恐惧是面临危险时发生,而焦虑是发生在危险或不利情况来临之前。焦虑与烦恼不同,烦恼主要是i对已经发生的事件而言,而焦虑是指向未来的。焦虑性心理障碍分为以下几种: (一)恐怖症 恐怖症(phobia),又叫恐惧症,是指对于特定事物或处境具有强烈的恐惧情绪,患者采取回避行为,并有焦虑症状和植物性神经功能障碍的一类心理障碍。患者所害怕的物体或处境是外在的(患者身体以外的),尽管当时并无真正为先,但患者仍然极力回避所害怕的物体或处境。患者知道哦自己的害怕是过分的、不应该或不合理的,但这种认知并不能阻止恐怖发作。恐怖症又分为广场恐怖症、社交恐怖症与特殊恐怖症 1、DSM-IV对广场恐怖症的诊断标准: A、对置身于某处感到焦虑,觉得难以逃脱(或感到难堪),或感到在发生意想不到的惊恐发作时找不到帮助。典型的广场恐怖症易发生的情景有:独自离家在外;在一群人中或正在站队;在一座桥上;在公共汽车、火车里。 B、患者设法避免这种情景(例如回避旅行),或者带着痛苦忍受着,或者带着焦虑心情担心惊恐发作的发生,或者就此提出要有人陪伴。 C、排除社交恐怖症、特殊恐怖症、创伤后应激障碍或离别性焦虑障碍等精神障碍引起的各种焦虑或恐怖性回避。 总结,广场恐怖症的临床表现有三个特点: A、焦虑症状,患者担心在公共场合中昏倒而无亲友求助,或是去自控又无法迅速离开。这种恐惧是对即将发生危险的一种预期,预感到自己将发生可怕的后果,且伴有植物性神经功能激活的表现。 B、焦虑均在特定情境中发生,多数场合是拥挤人群、封闭场所、难以立即逃到安全地方等情境。 C、回避行为,即立即从恐怖情境中逃走或回避恐怖情境,这是广场恐怖症的一个重要特征。 2、社交恐怖症:也被称为社交焦虑障碍,是指对一种或多种人际处境存在持久的强烈恐惧和回避行为。恐惧的对象可以是i某些人或某个人,也可以相当反话,可包括除了某些特别熟悉的亲友之外的所有人。与特殊恐怖症相比,社交恐怖症害怕的社交情境往往不易回避,因此社交恐怖症对个人生活的影响往往更为明显。 DSM-IV对社交恐怖症的诊断标准: A、患者对某种或多种社交场合有明显或持久的恐惧。在这些场合下,患者被暴露于不熟悉的人们面前或可能有人在注意或观察,害怕自己可能会作出一些使人难堪的行为或表现出焦虑症状。如果是儿童,则是在于年龄相称的熟悉的人们交往时发生问题,或在同伴中出现焦虑,而不是与成年人的交往问题。 B、一旦暴露在多害怕的社交场合便引起焦虑,并可能出现与处境密切相联系的惊恐发作。如果是儿童,焦虑可表现为大哭大闹、发呆或从社交处境中退缩。 C、患者知道自己的害怕是过分的或没有道理的。如果是儿童,这点可以没有。 D、患者设法回避所害怕的社交场合,否则便要忍受极度的焦虑或痛苦。 E、对恐怖处境的回避、焦虑性期待或者痛苦,显著妨碍了患者的生活、工作或社交活动,或者对于患有恐怖症感到极度的精神痛苦。 F、如果患者年龄小于18岁,病程应持续至少6个月。 G、这种害怕或回避不是由于某种物质会一般性躯体状况所致的直接生理性反应,并排除其他精神呢障碍而引起的焦虑或恐怖性回避。 H、如存在某种一般躯体情况或其他精神障碍,那么标准A的害怕与之无关。 3、特殊恐怖症:又称单纯恐怖症,是指对存在或与其的某种特殊物体或情境的不合理焦虑。最常见的恐惧对象有:某些动物、昆虫、登高、雷电、黑暗、坐飞机、外伤或出血、锐器等。 DSM-IV对特殊恐怖症的诊断标准 A、由于存在或预期某种物体或情境(如飞行、高空或动物)而出现显著或不合理的持续害怕。 B、暴露于所恐惧的刺激时,几乎不可避免的立即产生焦虑,并可能出现仅限于此情境的惊恐发作。注:若是儿童,焦虑可表现为哭闹、发脾气或紧紧的拖住他人。 C、患者认识到这种害怕是不合理的或过度的。注:若是儿童,则无此项。 D、患者一般都是设法避免这种场景,否则便以极度的焦虑或痛苦忍受着。 E、这种对恐怖情况的避免、焦虑的期待或害怕反应,显著的干扰个人生活、工作或社交,或者对于患有恐怖症敢打极度的精神痛苦。 F、如患者年龄小于18岁,应至少有6个月病程。 G、排除其他精神障碍而引起的焦虑、惊恐发作或恐怖性回避。 4、恐怖症的病因学派分析 A、心理分析理论的观点:认为恐惧是对抗焦虑的一种防御反应,而焦虑的产生根源则在于被压抑的无意识的本我冲动。由于人们害怕这种无意识的本能冲动所支配,通过置换的防御机制,焦虑就被某些外在对象或情境替代。这些对象或情境同样具有引起冲动诱发焦虑的作用,然而它们通常是能够原理的,通过附加的回避指,患者便能避免严重的焦虑。 B、行为治疗理论的观点:认为恐怖症形成和发展的阶段有通过经典条件反射,一个人习得了对条件刺激(即中性刺激)的害怕反应,发展到为了减少对条件的害怕反应,习得了回避型条件反应的行为。这是一个操作性条件作用过程,它使得回避行为得到了强化而长期存在,同时使得对原本中性刺激的恐惧得以持续。 C、认知理论:认为恐怖症的患者总是高估所害怕情况和事物的危险性,过分担心某种消极事物将会发生。 5、治疗 A、药物治疗:对恐怖症而言,药物治疗从整体上说是辅助治疗,其作用往往是环节患者焦虑情绪或伴随的抑郁情绪。抗焦虑药能减轻患者的境遇性焦虑状态,使心理治疗容易进行,但其本身不能淡化恐怖的条件联系。 B、心理治疗 ①行为疗法:是恐怖症治疗当中被研究得最为彻底、同时又是最有效的治疗方法之一。 a、系统脱敏法。(不好意思同学,真的要再展开来写估计写不完了,这才写到一点点,就已经写这么多了,主要是你的问题要写出来实在是一大堆) b、满灌疗法。 c、模仿法 ②认知疗法:帮组患者识别和挑战负性的、不合理的想法而起治疗作用。 (二)惊恐障碍:是一种突然、短暂而极度恐惧的一种状态,并通常伴有一些躯体症状和灾难临头的想法,如心跳加快、眩晕、出汗、失去控制感等。 1、DSM-IV对惊恐发作的诊断标准 在一个独立的具有强烈恐惧或不适感的阶段,此间下列症状中的4项或更多可能突然出现,并在10分钟内达到顶峰:①心悸或心跳加速;②出汗;③震颤或发抖;④感觉气短(憋气)或窒息感;⑤感觉喉部有堵塞感;⑥胸部疼痛或不适感;⑦恶心或腹部难受;⑧感到头晕,站立不稳或晕倒;⑨现实解题(不真实感)或人格解题(感到并非自己);(10)害怕失去控制或将要发疯;(11)濒死恐怖;(12)感觉异常(如麻木或刺痛感);(13)寒战或潮热感。 2、病因学派分析 A、心理分析学认为:个体都有一些容易引起焦虑的冲动,同时也有对抗这些冲动的防御机制,当防御不成功时,就会出现惊恐发作。此外,患者在童年期有较高水平的分离焦虑,或者经过惊吓、虐待和创伤,也可能与成年后发生惊恐障碍有关。 B、行为学派认为:当人们接近发生过惊恐发作的情境或与之相似的情境时,就会担心焦虑再次出现,而害怕接近可能发生惊恐发作的情境,就将发展成广场恐怖症的回避症状。 C、认知学派认为:惊恐障碍的患者对自己的躯体感受过渡敏感,并易于对这些感受作出灾难化的解释和评价。 3、心理治疗 心理治疗可以帮助患者克服痛苦的症状,恢复社会功能。常用的技术有认知治疗和行为治疗,或将这两种方法联合使用。 A、在行为治疗方面,最常用的是逐级暴露法或系统脱敏法,具体做法是让患者暴露于现实的或想象的恐怖情境,并反复进行,直至对所害怕的情境不再感到恐惧或焦虑。 B、认知疗法有三部曲:①找出消极或适应不良的思维模式;②挑战这种消极的思维模式;③用积极的或者更为有益的想法代替不良的消极想法。 (三)广泛性焦虑障碍(GAD):具有对一系列生活实践或活动感到过分的、难以控制的担忧,并伴有6种相关的负性或紧张症状中的至少3种。 1、DSM-IV对广泛性焦虑症的诊断标准 A、对多种实践或活动(例如工作或学习)呈现出过分的焦虑和担忧(一种提心吊胆的等待和期待)至少持续6个月以上。 B、患者感到难以控制自己不去担忧。 C、这种焦虑和担忧同时伴有至少如下3项(至少在6个月的大多数时间里存在)。注:如是儿童只需1项、 ①坐立不安或感到紧张;②容易疲劳;③思想难以集中或脑子一下子变得空白;④易激惹;⑤肌肉紧张;⑥睡眠障碍。 D、排除发生在其他轴一精神障碍的焦虑和担忧。 E、焦虑、担心和躯体症状造成了患者的严重痛苦,并且患者的人际交往、工作等社会功能严重受损。 F、排除由某种药物、躯体疾病、心境障碍、精神病性障碍或广泛性发育障碍所致的焦虑症状。 2、病因分析 A、心理分析理论的观点:认为自我与本我冲动之间无意识的矛盾冲突是GAD的根源,GAD患者没有形成合适的防御机制,无法成功的应付自己的焦虑,未能使之被某些外在的对象所替代,从而使得焦虑几乎持续存在。 B、人本主义的观点:认为GAD的个体在小时候没有得到父母无条件的积极关注,会使他们学会抛弃他们自己的真是情感和愿望,而只是接受父母赞许的那一部分自我,形成了价值条件化。到了成年,还在继续价值条件化的过程,当外在的信息与自我概念不一致时,个体就会产生焦虑。为了对付焦虑,个体就会使用扭曲或否定等防御机制组织这个信息进入意识层。当自我概念与现实差距非常大的时候,防御机制就不能发挥作用,其结果导致极端的焦虑。 C、存在主义理论的观点:认为GAD的发生归因于存在的焦虑,即人类对自身存在的限制和责任的害怕。 D、认知行为理论的观点:行为理论认为,GAD的形成于恐怖症类似,也是经过条件反射形成的,只是条件刺激的范围更加广泛而已;认知观点认为:①GAD患者易于对应激事件感到不可控或不可预测,而这种思维的形成于患者在过去生活中经历了若干不可控的重要事件有关;②如果人们对危险作出过渡评价,焦虑反应与客观情境不相称,则形成病理性的焦虑反应;③GAD患者在加工含有危险的外界信息的过程中,倾向于把注意力自动化的投入向环境中具有危险含义的信息。 3、治疗 A、心理分析理论:治疗过程与恐怖症的治疗相似,建立在客体关系理论上的治疗,主要集中于患者在童年时代与母亲的早期关系,帮助他们认识和解决儿童的关系的问题。 B、人本主义理论:以人为中心疗法,这一疗法注重创造一种有利于患者成长的人际关系,无条件的积极关注、真诚和共情是建立治疗关系的最基本的条件。 C、行为疗法:放松训练、系统脱敏法、生物反馈疗法等。 D、认知疗法:主要是改变患者对外界刺激的“危险”评价。 (四)强迫症(OCD):是严重影响个体日常生活的一种心理障碍,它以反复出现的强迫观念和强迫行为为主要临床特征。 1、DSM-IV对强迫症的诊断标准: A、或者是强迫思维,或者是强迫动作: 强迫思维的定义是下列四项: ①在病程中某一时间所体验过的四项、冲动意念或表象,会反复或持久的很不合适宜的闯入头脑,以致引起显著的焦虑或痛苦; ②这种四项、冲动意念或表象不单纯是对于现实生活中的一些问题的过分担心。 ③患者企图忽视或压制这些四项、冲动意念或表象都是他自己头脑的产物(并不是被强加的思想插入) 强迫动作的定义是下列2项: ①患者感到为了被迫作为强迫思维的反应或按照应当僵硬执行的规则而不是不得不进行的反复行为(例如洗手、排次序、核对)或精神活动(例如祈祷、计数、默默的重复字词); ②这些行为或精神活动目的在于预防或减少痛苦,或未来预防某些可怕事件或情境的发生;然而这些行为或精神活动实际上并不能起到所设想的中和或预防作用,或者实际上是明显过分的。 B、在病程中的某一时,患者自己曾认识到这种强迫思维或墙皮动作是过分的或不合理的。住:这一点不适用于儿童。 C、带来显著痛苦的强迫思维或强迫动作,是费时的(一天花费1小时以上)或明显的干扰了正常的日常活动、职业(或学生)功能或平常的社交活动或关系。 D、如有轴一型诊断存在,强迫思维或强迫动作的内容并不仅限于它。 E、此障碍并非由于某种药物或由于一般躯体情况所致之直接生理性效应。 2、病因: A、心理分析理论的观点:认为强迫行为来源于被压抑的攻击性冲动或性欲望。OCD患者没有处理好性器欲阶段的本能冲突,他们的性驱力要么退行至肛门期,要么是这一时期没有得到顺利发展;也有可能是因为来自本我与自我之间的强烈冲突形成了一系列防御机制,从而最终产生强迫症状。 B、行为主义理论的观点:行为的获得与维持二阶段论解释OCD,认为在第一阶段,一个中性事物当它与能够引发焦虑或者躯体不适的刺激同时出现后,这个事物与恐惧就联系在一起了。在第二阶段,为了减轻痛苦,回避和逃避行为就产生了,而且如果回避和逃避能够成功降低焦虑,这些行为就会得到强化,一直保持下来。 C、认知理论的观点:认为,大多数人都会有重复性的、闯入性的、消极的念头,通过忽略这些想法或者随着时间推移,这些念头自然消失,就不至于发展为OCD,然而某些人难以消除这些想法,他们就可能发展成为OCD。 3、治疗 A、心理分析疗法:治疗目的是揭示被压抑的欲望和冲动,并让患者面对其所真正害怕的东西——某种给他带来满足的冲动。 B、认知行为疗法:暴露于反应阻止法。此法要求患者反复的长时间暴露于引起焦虑、强迫思维或强迫行为的物体和情境,同时克服强迫行为。而认知技术有三种:①挑战强迫性的思维;②思维阻断法;③挑战消极的自动式思维。 C、森田疗法:治疗原则为“忍受痛苦,为所当为;忍受痛苦,有所不为;寻找痛苦,为所怕为。” (五)、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指经济过异乎寻常的威胁性或灾难性应激事件或情境之后而引起的精神障碍的延迟出现或长期持续存在,其特点是时过境迁后的痛苦体验仍然驱之不去,持续回避与事件有关的刺激,并长期处于警觉焦虑状态。 1、DSM-IV对PTSD的诊断标准 A、患者曾暴露于某一(精神)创伤性事件,存在以下2项: ①患者亲自体验、目睹或遭遇某一或数件设计真正的或几乎导致死亡或严重的损伤,或者设计自己或他人躯体完整性遭到威胁的事件; ②患者有强烈的害怕、失助或恐惧反应。 B、在体验这种令人痛苦事件之时或之后,表现出至少3项或以上的下列分离性症状: ①麻木、分离或没有情感反应的感觉; ②对周围环境的意识能力下降; ③事物的不真实感; ④身体与思想是去联系感; ⑤不能回忆创伤的重要方面。 C、以反复的意象、观念、梦、错觉、闪回发作或这种体验的生动再现感,持续地重新体验到这种创伤事件,或者暴露于创伤事件的提醒物时感到痛苦。 D、明显回避能引起创伤回忆的刺激(例如人物、观念、感受、话题、活动、地点)。 E、明显回焦虑或警觉性增高症状。 F、此障碍产生了临床上明显的痛苦烦恼,或在社交、工作或其他重要方面的功能受损,或者影响了患者继续其必需的事业。 H、此障碍并非由于某种物质或由于一般躯体情况所致的直接生理性效应,也不能归于短暂性的精神性障碍,而且也不只是已有的轴一或轴二障碍的恶化加重。 2、病因学派分析 A、心理分析学派:PTSD的患者经历不断的在脑海里闪现是意见十分痛苦的事,以致痛苦的记忆要么通过分散注意力等方法加以克制,要么无意识的被压抑。而患者在是否吧创伤经历整合到自己原先的信念中,内心存在着冲突。 B、学习理论:认为PTSD产生是害怕的一种条件反射。创伤记忆和其他的一些先错能够引发焦虑和恐惧,个体回避或者逃避这些线索,以使焦虑和恐惧水平下降;于是,对于线索的回避行为就得到了负强化。 C、认知理论:强调创伤对个体预存信念系统的影响,从而导致各种各样的创伤后反应。PTSD的社会认知理论,偏重创伤对个体生活的影响,强调个体将创伤经验整合与预存模型所需要做出的间距的重新调整,强调创伤事件及其严重后果的广泛影响。 3、治疗 目前最常用的心理治疗方法是行为疗法和认知疗法。 A、行为疗法:主要采用以包了与患者所害怕的时间或情境为主的技术,系统脱敏法是首选的方案之一。 B、认知疗法:主要帮助患者处理被创伤破坏的想法和信念,它长于行为疗法联合使用。 C、近年来,一种称为眼动脱敏和再加工的技术用于治疗PTSD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亲,虽然现在有点后悔整理了,因为真的好费时....终于把第一个问题解决了,下来继续总结抑郁症,这个应该比较简短,没啥分类的,我加油! 二、抑郁性心理障碍 1、DSM-IV对抑郁发作与抑郁症诊断标准 A、在同一个2周时期内,出现与以往功能不同的明显改变,表现出下列5向以上,其中至少1项是①心境抑郁或②丧失兴趣或乐趣。 注:不包括明显是由于一般躯体情况,或者是与心境不协调的妄想幻觉所致的症状。 ①几乎每天的一天中大部分时间都心境抑郁,这或者是主观的体验(例如感到悲伤或空虚),或者是他人的观察。注:儿童或是青少年,可能是心境激惹。 ②几乎每天的一天中的大部分时间,对于所有(或几乎所有)活动的兴趣都明显减低。 ③显著的体重减轻(未节食)或体重增加(一个月内体重变化超过原体重的5%),或几乎每天食欲减退或增加(注:儿童则为达到应增体重)。 ④几乎每天失眠或嗜睡。 ⑤几乎每天精神运动性激越或迟缓(由他人观察到的情况,不仅是主观体验到坐立不安或缓慢下来)。 ⑥几乎每天疲倦乏力或缺乏精力。 ⑦几乎每天感到生活没有价值,或过分的不合适的自罪自责(可以是妄想的程度,不仅限于责备自己患了病)。 ⑧几乎每天感到思考或者集中思想的能力减退,或者犹豫不决(或称为自我体验,或为他人观察)。 ⑨反复想到死亡(不只是怕死),想到没有特殊计划的自杀一年,或者想到某种自杀企图或一种特殊计划以期实行自杀。 B、这些症状并不符合混合发作的标准。 C、这些症状产生了临床上明显的痛苦烦恼,或在社交、这也和其他重要方面造成功能缺失。 D、这些症状并非由于某种物质或由于一般躯体性情况所致之直接生理效应。 E、这些症状不能归于离丧;后者即,在失去所爱者后出现这些症状并持续2个月以上,其特点为显著的功能缺损,病态的沉溺于生活无价值感,自杀意念,精神病症状或精神运动性迟缓。 2、病因分析 A、心理动力学观点:①对丧失的反应——自我惩罚。易于是i一个人为想象中的罪恶而惩罚自己的手段;②对丧失的补偿。患者更注重当前郁抑的原因以及他们是怎样以抑郁的方式来处理与他人之间的人际关系的。 B、存在主义:认为抑郁是源于未能完整和真是的生活而产生的一种非存在感。 C、人本主义:认为郁抑是i由于他们没有能够做出正确的选择,发挥自己的潜能,以及对自己的生命负责。 D、行为主义:①强调外界的强化,包括认为抑郁是行为消退的结果,是一种不完全或不充分的活动;回避性的社会行为,认为抑郁患者是在寻求拒绝;②关注人家关系的过程。 E、认知理论:个体的想法和信念是引发和影响情绪状态的关键因素。 3、治疗 (一)生物治疗:电抽搐治疗、药物治疗(抗抑郁药、抗精神病药)、光疗法、维持治疗。 (二)心理治疗 A、心理动力学治疗:强调工作的重点是支持和再保证,通过减少病人的焦虑,使他们感到安全,获得支持、舒适和轻松来环节症状。 B、认知治疗:目标是改变抑郁症患者的想法,这些改变通过行为实验、逻辑辩论、证据的检验、问题解决、角色扮演、认知重建等途径得以实现。 C、行为治疗:一方面通过操作强化的时机、提高患者获得强化的比率来消除抑郁状态的;另一方便还可以借助社会技能训练的技术来帮助患者,这些技术包括渐进的达成目标训练、决策训练、自我强化训练、社交技能训练以及放松训练等。 D、人本主义治疗:尝试帮助患者认识到他们的情感痛苦是一种真实的反应。力图引导病人发现实现自己个人生活是获得更好的生活的理由。 E、团体心理治疗

《好的焦虑》((美)斯科特·斯多塞尔)电子书网盘下载免费在线阅读

链接:

书名:好的焦虑

作者:(美)斯科特·斯多塞尔

译者:林琳

豆瓣评分: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出版年份:2019-7

内容简介:

焦虑让我们刺痛,也让我们行动。

《好的焦虑》作者斯科特·施托塞尔与焦虑共处了35年。在《好的焦虑》这本书中,他生动记述了自己从小到大的焦虑经历,从医学、文化、哲学、社会等多个角度讲述焦虑是如何形成的,焦虑与智慧、创造力和原创性的关联。同时,他还细数了史上诸多名人的焦虑,那些科学家们、哲学家们、艺术家们、作家们是怎样对抗焦虑的。作者用幽默感人的笔触,坦诚而无畏的自我袒露,告诉我们,焦虑可以成为我们正向转变的动力, 如果我们能够正确地驾驭自己的焦虑气质,就可以变得更加优秀。

作者简介:

斯科特·施托塞尔(Scott Stossel)

《大西洋月刊》总编辑。毕业于哈佛大学,曾任《美国瞭望》杂志执行主编,评论文章经常发表于《纽约客》《新共和》《纽约时报》《华尔街日报》等。他的文章曾被收录于《美国最佳政论文选》及多所大学教科书。

同时他是一位严重的焦虑症者。他从2岁开始,就是个满心焦虑、充满恐惧、成天发抖的孩子,一惊吓就想逃、一紧张就想吐,心理治疗、药物控制,甚至酒精都无法完全纾解他的焦虑问题。但是焦虑并没有压垮他,反而成为他不断前行的动力,成就了现在的他。

你好,你这是要写论文吗?我给你几个参考,焦虑症与抑郁症的区别抑郁症与焦虑症的临床辨析 抑郁症和焦虑症的识别和处理你参考一下吧,

心理治疗是指临床医师通过言语或非言语交谈建立起与患者的良好医患关系,应用有关心理学和医学的知识指导和帮助患者克服和纠正不良的生活方式、行为习惯、情绪障碍、认知偏见以及适应问题。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是帮助焦虑症患者康复的两条腿,药物治疗是雪中送炭,必不可少;心理治疗是锦上添花,会让患者进一步康复,也非常重要。那么,找什么人做心理治疗最合适呢?(1)精神科医生 有一部分精神科医生的特长就是心理治疗,找这部分精神科医生做心理治疗最合适,因为这才是最称职的心理医生。其他精神科医生可能特长不是心理治疗,但也可以做心理治疗,像支持疗法、认知疗法等等;(2)临床心理学工作者 比如医院的心理治疗师等掌握临床心理学知识的人。适合焦虑症的心理治疗有:支持治疗、行为治疗、认知治疗、生物反馈治疗等等。下面介绍一个放松治疗给大家:放松训练就是通过身体放松而达到心理放松,比较简单的如深呼吸法:焦虑不安时闭上眼睛,慢慢用鼻子吸气,口鼻呼气,反复三到五次。也可以采用冥想法:即有意识地想一件开心的事情,尽量真实而具体。过度紧张、焦虑时,先轻闭双眼,全身放松,做几次均匀而有节奏的深呼吸,反复地自我暗示:“不要着急”、“放松、放松”,几分钟后,情绪就会平稳。

医学杂志焦虑症

目前看来,有许多的证据都表明,锻炼可以提升你的情绪,预防各种心理疾病,尤其是从长远的角度来说。关于锻炼与心理问题的新研究。11月11日,BMC医学杂志上发表了一项新的研究。这项研究发现,随着时间的推移,较差的身体素质更可能导致抑郁症和焦虑症。

这项研究由来自伦敦的两所大学和麻省总医院的研究人员共同合作完成,他们研究了英国一共152978名40-69岁成年人的数据,比较了这些人的身体素质与心理健康问题的数据。他们在日后对这些病人的随访中发现,在研究开始时展现出较好身体素质的那些人,即使之后遇到了收入、饮食、疾病等生活变化因素,他们也有更高的可能表现出良好的心理健康状况。研究的一些结果与发现。

研究人员发现,与单纯的力量或耐力相比,整体的身体素质与心理健康结果的关联更为密切。这表明,结合多种锻炼方式创造一个平衡的锻炼计划,对我们的心理健康会更有益。研究的参与者中,身体素质测试中得分最低的那些人,表现出抑郁症状的可能性是得分最高的人的两倍,并且这些人中有60%都会出现各种焦虑症状。

上面所说的身体素质测试,实际上非常简单,只包括了两项内容:固定自行车耐力测试和握力测试。这项研究的独特之处在于使用这些客观的健身测量方法,而不是自我报告的锻炼习惯数据。这有助于研究人员更准确地评估心理健康与健康之间的联系,因为如果让人们自己来评估的话,他们往往会高估或低估自己的运动量。

(固定自行车的运动器械)

研究的局限性。这项研究有一个局限性,那就是:虽然它发现了不良的身体素质状况和糟糕的心理健康之间的联系,但它并没有直接表明缺乏锻炼会导致抑郁症或焦虑症。这种联系可能还有其他的原因——比如,有心理健康问题的人从事锻炼的时间和精力可能更少。

因此,在锻炼这方面,仍需要更多的研究来更好地理解这些信息,并将它们实际应用于帮助抑郁症和焦虑症患者的过程中。锻炼对心理健康有很多益处。尽管如此,我们还是有充分的证据表明锻炼对心理健康是有很大好处的。先前就有研究表明,锻炼可以通过释放内啡肽来缓解抑郁和焦虑的症状,这种激素可以帮助人们减轻压力,提升情绪。上个月的某项研究发现,经常做高强度运动的老年人心理健康状况比普通的老年人更好。

此外,有证据表明,锻炼也能提高人们的自尊感,经常锻炼身体的人不容易感到孤独或者被社交孤立。精神疾病的治疗过程是很复杂的,但社会支持、自尊是长期心理治愈和降低症状风险的重要因素,我们可以通过锻炼等方式来获得这些资源。综上所述,所有这些研究似乎都指向了一个方向,那就是:为人们提供锻炼的动力与资源可能是应对目前“抑郁与焦虑浪潮”的一种良性手段。

焦虑症是有点遇到事狂张不从容,抑郁症就是啥时候都是烦。

是的,说明自己在生活中根本不会去运动,也缺乏了运动才会出现这种情况,平时可以选择一些健身可以锻炼,瑜伽可以跑步。

并不是缺乏运动,可能是你的压力比较大,所以内心才会特别的焦虑,不要去想太多。

精神科焦虑症的论文

焦虑症(Anxiety)是以发作性或持续性情绪焦虑和紧张为主要临床相的神经症。常伴有头昏、头晕、胸闷、心悸、呼吸困难、口干、尿频、出汗、震颤和运动不安等明显的躯体症状,其紧张或惊恐的程度与现实情况不符。 焦虑症很常见,国外报告一般人口中发病率为4%左右,占精神科门诊的6~27%.美国估计正常人群中终身患病机率为5%,国内发病率较低,平均为7‰。战时焦虑症占战时神经症的1%。常于青年期起病,男女之比为2:3. 焦虑是预感到未来威胁,与惧怕不同,后者则是对客观存在的某种特殊威胁的反应。正常人的焦虑是人们预期到某种危险或痛苦境遇即将发生时的一种适应反应或为生物学的防御现象,是一种复杂的综合情绪。焦虑也可以是所有精神疾病的一种症状。病理性焦虑是一种控制不住,没有明确对象或内容的恐惧,其威胁与焦虑的程度很不相符。 [病因与发病机理] 病因未明,不同学派有不同解释。 一、遗传因素:在焦虑症的发生中起重要作用,其血缘亲属中同病率为15%,远高于正常居民;双卵双生子的同病率为,而单卵双生子为50%.有人认为焦虑症是环境因素通过易感素质共同作用的结果,易感素质是由遗传决定的。 二、病前性格特征:自卑、自信心不足,胆小怕事,谨小慎微,对轻微挫折或身体不适容易紧张,焦虑或情绪波动。 三、精神因素:轻微的挫折和不满等精神因素可为诱发因素。 四、生物学因素:焦虑反应的生理学基础是交感和副交感神经系统活动的普遍亢进,常有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的过度释放。躯体变化的表现形式决定于患者的交感,副交感神经功能平衡的特征。 关于发病机理也有不同说法,有的学者强调杏仁核和下丘脑等“情绪中枢和焦虑症的联系,边缘系统和新皮质中苯二氮蘧受体的发现,提出焦虑症的”中枢说“;也有人根据β-肾上腺素能阻断剂能有效地改善躯体的症状、缓解焦虑,支持焦虑症的”周围说“。心理分析学派认为焦虑症是由于进度的内心冲突对自我威胁的结果。基于”学习理论“的学者认为焦虑是一种习惯性行为,由于致焦虑刺激和中性刺激间的条件性联系使条件刺激泛化,形成广泛的焦虑。Lader提出:遗传素质是本病的重要心理和生理基础,一旦产生较强的焦虑反应,通过环境的强化或自我强化,形成焦虑症。 [临床表现] 可起病于任何年龄,以40岁以前发病为多见。起病可急可缓,病前常有心理或躯体方面的诱因。 一、急性焦虑症,又称惊恐发作(panic attack)。突然出现强烈恐惧,伴有植物神经功能障碍为主要表现。患者突然恐惧,犹如“大难临头”或“死亡将至”、“失去自控能力”的体验,而尖叫逃跑、躲藏或呼救。可伴有呼吸困难、心悸、胸痛或不适、眩晕、呕吐,出汗,面色苍白、颤动等。每次发作持续数小时,一月可数发,间歇期可无明显症状。 二、慢性焦虑症 又称普遍性焦虑或广泛性焦虑症(Generalized anxiety)是一种自己不能控制的,没有明确对象或内容的恐惧,觉到有某种实际不存在的威胁将至,而紧张不安、提心吊胆样的痛苦体验。还伴有颤动等运动性不安,胸部紧压等局部不适感及心慌、呼吸加快、面色苍白、出汗、尿频、尿急等植物神经功能亢进症状。 在慢性焦虑症的基础上可有惊恐发作。 [病程与预后] 病程长短不一,部分患者病程持续时间较长。女性患者、病程短、病前性格良好、症状变化不多者,预后较好;躯体症状明显者,预后较差。但经适当治疗,大多预后良好。 [诊断依据与鉴别诊断] 一、反复出现无明确原因、对象或内容的恐惧、紧张不安等情感体验,并伴有运动性不安和植物神经功能亢进等躯体症状。 二、自知力完整,要求治疗。 三、病程持续1个月以上, 四、病前性格特征、精神因素及家族中有类似发作者等均有助于诊断。 五、已影响患者的工作、学习和生活。 六、排除癔症、抑郁症、精神分裂症、心脏疾病及其它躯体疾病和精神疾病伴发的焦虑状态。 鉴别诊断: 一、心脏疾病:惊恐发作时出现的胸痛、心悸、出汗等易误诊为急性心肌梗死,通过查体、发作时间、诱发因素及心电图检查可以鉴别。值得注意的是二尖瓣脱垂时可伴惊恐发作。[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 二、甲状腺功能亢进:甲亢伴发的焦虑症状,经过治疗,焦虑症状随甲状腺功能的恢复而改善。持续存在的焦虑,应考虑为慢性焦虑症。 三、癔症:癔症的情感发作易与惊恐发作相混淆,前者具有浓厚情感色彩,哭笑无常,情绪多变;后者以强烈而不能自控的焦虑、紧张为主要特征。 四、抑郁症:常伴有焦虑。抑郁症以情绪低落、兴趣索然,自我感觉不良、自我评价低,能力降低及消极观念等为主;焦虑症则以预感到未来不幸或实际不存在的威胁将至而紧张、恐惧。 [治疗] 一、精神治疗:以支持性心理治疗为主,使患者认识疾病的本质,解除其心理负担,增强治疗信心。辅以各种形式的松弛训练,尤以系统松弛治疗方法之一。气功就是自我松弛治疗方法之一。 二、药物治疗:抗焦虑药既能稳定患者的情绪,又有助于心理治疗,以苯二氮类最常用,如佳乐安定~~3次/d,舒乐安定1~2mg2~3次/d.亦可选用具有抗抑郁和抗焦虑双重作用的抗抑郁药,如多虑平~25mg2~3次/d,麦普替林~25mg2~3次/d,太息定2~4mg2~3次/d.惊恐发作时可静脉缓慢注射安定。

因为现在有很多年轻人都有分离焦虑症。在平时生活中,有很多学生在离开家庭时,都会感到很难过,尤其在去学校的前一天或者是离开家的当天,分离焦虑症会愈加严重,这是很多年轻人的常态,选择这个论文题目可以呈现出当代年轻人的心理状态,所以有很多大学生会选择分离焦虑这个论文题目。解决分离焦虑症的方法为有转移注意力,降低依恋程度;培养独立性,给自己一个明确的心理暗示;听音乐缓解自己内心的压力等。

初三十三二十三,两口子吃饭把门关。最近吃胖的深空小编又来给大家报新闻啦。小编整理了半天,给大家带来了这篇文章。准备好瓜子板凳,我们一起去瞧一瞧。休斯顿大学临床心理学副教授马修加拉格尔在跨时代的辩论中增加了他的声音-希望的重要性。Gallagher在行为疗法中报告说,希望是一种可以预测焦虑症的恢复能力和恢复能力的特质。希望这一概念早已引起舆论欢迎。在十六世纪,马丁路德庆祝自己的力量,声称这个世界上所做的一切都是希望。两个世纪后,本杰明富兰克林警告说:依靠希望生活的人将斋戒。加拉格尔在谈话中报告指出,心理疗法可以明显增加希望,希望的改变与焦虑症状的改变有关。加拉格尔不仅仅是纯粹的哲学,还拥有经验证据。他的研究检查了223种成年人在认知行为疗法中针对四种常见焦虑症之一的临床试验中预测康复的希望:社交焦虑症,恐慌症,广泛性焦虑症和强迫症。Gallagher说:在各种临床表现中,回顾CBT期间的恢复情况,希望是恢复的共同要素和有力的预测指标,他报告说,在五种单独的CBT治疗中,希望的中度至大幅度增加和希望的变化是一致的协议。就心理治疗而言,希望代表了患者确定实现目标的策略或途径的能力,以及有效追求这些途径的动机。重要的是,这项研究的结果表明,在CBT过程中,希望逐渐增加,积极治疗者的希望增加大于等待清单比较中的希望。这些希望的变化幅度在不同的CBT方案以及所检查的四种焦虑症中都一致,这突显了将希望灌输作为促进心理治疗中恢复的重要因素的广泛相关性。我们的结果可以使人们更好地了解人们的康复方式,这是治疗师可以监测的。如果治疗师正在与未取得进展或被某种方式困住的服务对象一起工作,则希望可能是引导患者康复的重要机制。加拉格尔说。加拉格尔说,希望与其他积极心理学构架密切相关,例如自我效能感和乐观主义,这些构想也与促进他们对情绪障碍的适应能力和康复能力有着明显的相关性。加拉格尔是该论文的第一作者。这项研究是一个更大的项目的一部分,该项目研究了CBT对焦虑症的疗效,该项目由波士顿大学焦虑症和相关疾病中心的创始人兼名誉主席David H. Barlow领导。欲要知晓更多《研究发现希望是摆脱焦虑症的关键》的更多资讯,请持续关注深空的科技资讯栏目,深空小编将持续为您更新更多的科技资讯。王者之心2点击试玩

关于焦虑症的医学论文

一、以程度变化为主的情绪障碍,包括1、情绪高涨;2、情绪低落;3、焦虑;4、恐怖。 二、以性质为主的情形障碍,包括1、情形迟钝;2、情形冷漠;3、情形倒错。 三、脑器质性损害的情形障碍,包括1、情形脆弱;2、容易激惹;3、强制性苦笑;4、欣快。 四、焦虑,是对生活持冷漠态度的对抗剂,是自我满足而停止不前的预防剂,促进个人的社会化和对文化的认同,推动人格的发展。1984年FREUD发表了一篇论文,提出焦虑神经症,标志着近一世纪以来大规模研究焦虑的开端。他将焦虑分为三类: 1、客体性焦虑(恐惧),又分为原发性焦虑和继发性焦虑。 2、神经性焦虑,是意识不到的焦虑,造成焦虑的威胁来自本能冲动。 3、道德性焦虑,危险来自超我,被体验为羞耻感和犯罪感。 LEWIS(1967)基于文献和临床实践,认为焦虑作为一种精神病理现象具有五个特征 1、焦虑是一种情绪状态,病人基本的内心体验是害怕、提心吊胆,忐忑不安,甚至极端惊恐。 2、这种情形是不安和痛苦的,可以有一种死亡来临或马上就要虚脱昏倒的感觉。 3、这种情绪指向未来,意味着某种危险即将马上来临。 4、实际上并没有任何的危险和威胁,或者用合理的标准来衡量,诱发焦虑事件与焦虑的严重程度不相称。 5、与焦虑的体验同时,有躯体不适感,有精神运动性不安和植物功能紊乱。 简单的说,焦虑有三点特征: 1、与处境不相称的痛苦情绪体验,典型形式为没有确定的客观对象和具体而股东的观念内心的提心吊胆,文献中称无名焦虑。 2、精神运动性不安,坐立不安、来回走动、甚至奔跑呼叫,或者不自主的震颤或发抖。 3、伴有身体不适感的自主神经功能障碍,例如出汗、口干、嗓子发炎等诸多症状。

浅析幼儿入园焦虑问题

孩子从家庭中受独特对待的环境到幼儿园这样一个既陌生又享受不到优待的环境当中肯定会出现情绪上的波动,产生幼儿入园焦虑。下面是我搜集整理的浅析幼儿入园焦虑问题论文,欢迎阅读借鉴。

摘要: 幼儿入园分离焦虑是新入园小班幼儿当中最常见的一种心理问题。在幼儿园当中,幼儿需要接触到新的环境、新的人群,并且更为重要的是幼儿开始体验初次与父母分离所带来的情绪上的变化以及内心的痛苦,且这种焦虑程度一旦过高,还会严重影响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此次研究当中笔者对幼儿入园与家长分离时的分离焦虑产生的原因以及幼儿分离焦虑的特征进行了阐述,分析了对幼儿入园焦虑进行研究及干预缓解的重要性,同时研究了家长及教师常用的缓解策略中存在的问题,试图找出更加适合幼儿身心发展特点的缓解幼儿入园分离焦虑的策略。

关键词: 幼儿园;成因;消除对策

每年的9月份都是幼儿园新生入学的时候,原本在父母怀中或者是被父母牵着笑嘻嘻的小朋友在被送进幼儿园之后情绪就开始不对了,开始又哭又闹,牵着父母的手不愿让父母离开。这些孩子刚进入幼儿园时情绪极不稳定,又哭又闹,不愿与人交流,甚至有的孩子还会出现睡眠不安、食欲不振,甚至绝食的表现。这种幼儿对新环境的不适应所导致的幼儿的生理及心理上的非正常反应,我们称之为幼儿入园焦虑。

一、幼儿入园焦虑的原因

从导致幼儿入园焦虑的原因方面分析,主要是幼儿周围环境的突然改变。幼儿都是在父母以及家人的关怀、呵护下成长的,当突然进入了一个完全陌生的大环境,每个孩子都是平等的,谁都不会受到特别的优待。孩子从家庭中受独特对待的环境到幼儿园这样一个既陌生又享受不到优待的环境当中肯定会出现情绪上的.波动。幼儿教师在面对幼儿的时候如果总是摆出一种很严肃的表情,这无疑会加剧孩子对幼儿园的恐惧。因此,我们不仅要提供物质以及安全方面的保证给幼儿,更要尊重幼儿的自由以及情感需要,让他们在幼儿园这个陌生的大环境中体会到家的温暖,从而缓解他们的不适感。

二、幼儿入园焦虑的表现特征

(一)幼儿与家长分离时容易大发脾气或者哭闹

幼儿年龄小,心理及生理上都不成熟,所以对父母的依赖性很强。如果硬是强迫孩子和家长分离,孩子一般会释放自己的情绪。如果幼儿的一系列表达自己强烈感情的行为没有得到相应的回应,就会慢慢接受必须要呆在幼儿园的这一客观事实,幼儿开始变得焦虑和不安。

(二)幼儿比平时更容易紧张、着急,会多汗、尿裤子

幼儿产生了入园焦虑后,常常会出现出汗、尿床或者尿裤子的行为。幼儿的尿床、尿裤子、吮手指、怕黑、难以入眠等种种反应都是幼儿与家长分离后入园焦虑的外在表现,但这些表现只是个别幼儿的个人表现,不能代表全部。

三、对幼儿入园焦虑进行研究及干预缓解的重要性

学龄前儿童阶段是儿童生长发育的特殊阶段。幼教工作者对幼儿入园焦虑知识了解后才能正确地引导和培育孩子,这对幼儿的健康成长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幼儿期又称学前期,是指人在3~6岁的时期,脑重量不断增加,大脑皮质达到相当成熟的程度,随着身体的发育,幼儿的动作技能也在同步发展,为其心理的发展提供了生理基础。在孩子进入幼儿园的这个关键时期,我们必须要正确了解并积极干预幼儿入园焦虑,让每一位入园的孩子都能够尽快适应幼儿园的群体生活,这是我们幼教工作者在进行理论结合实际的研究当中所必须解决的一个重要课题。

四、幼儿入园焦虑的解决措施

(一)目前常用的缓解幼儿入园焦虑的措施中存在的问题及改善意见

1.家长方面。有的家长对待不愿入园的幼儿采取强迫分离的做法。这种做法只会加剧幼儿对幼儿园的反感,幼儿焦虑的情况也会越来越严重。因而,家长要在幼儿入园之前就帮助幼儿做好心理准备工作,多说一些幼儿园里有趣的事情,让幼儿在心中对幼儿园有一个良好的初步印象,然后让幼儿在日后的接触中慢慢接受幼儿园。同时,不可否认,很多家长也和幼儿一样不愿意与自己的孩子分离,舍不得孩子,怕孩子在幼儿园受欺负,所以在孩子表现出入园焦虑时就索性直接带孩子回家,这种方法也是不可取的。每个孩子都要从家庭生活迈入社会生活,这是人生必经的过程。这种直接将幼儿带回家中的做法无法从根源上解决此问题。对于家长直接将孩子带回家的现象,家长必须要从自身出发,客服自身的焦虑,予以更多的信任给幼儿园,把孩子放心地交给教师。

对于依恋父母,不相信其他人的幼儿,家长不仅要给予孩子安慰,还要指引幼儿融入到集体生活中去,与他人建立彼此之间的信任,同时还要培养孩子参与集体生活的兴趣。

2.教师方面。幼儿教师对于有入园焦虑的幼儿有时会采取漠视淡化的方式来对待。漠视淡化的方式反而在无形中助长了幼儿的焦虑情绪。幼儿出现心理问题的时候如果得不到有效及时的解决,就会在幼儿的心中产生很大的阴影,幼儿入园分离焦虑亦是如此,漠视淡化不仅解决不了问题,反而会增加幼儿的焦躁情绪。因此针对大声哭的幼儿,教师应该做到及时的关注,转移幼儿的注意力,可以和幼儿进行游戏互动,让幼儿进入到游戏的情境中去,这样幼儿焦虑心理也就得到了相应的缓解。

对幼儿的某种行为的不理睬也就意味着对幼儿的不关注。根据相关研究表明:如果对某种不良的行为不加以制止或者纠正,其实就是对这种行为的一种默认,那么这种行为就极有可能再次发生。幼儿在独自游戏时,如果教师不采取措施指导或者干涉,幼儿的此种行为就会越来越严重,不被关注的幼儿会一直生活在自己的小世界中,一个人玩耍,一个人喝水,一个人上厕所。笔者认为如果放任幼儿的此种行为长期下去,其性格会变得越来越内向,会变得越来越不善与人交流沟通。其他的小朋友都已经很融洽、很享受集体生活时,他还是自己一个人,当有一天在他意识到自己没有朋友的时候会很容易产生自卑心理,焦虑情绪会恶化。因而幼儿教师要对单独游戏的孩子予以更多的关怀和注意,鼓励他们积极参与到集体活动当中,让他们感受到集体活动的乐趣,从而增强其自信心。

(二)策略建议

1.教师做好入园前家访。教师到幼儿家进行第一次家访时,要注意衣着的得体,语气要和蔼,态度要亲切,要认真倾听家长对自己孩子的生活习惯以及脾气禀性的介绍,并提醒家长做好幼儿入园的相关准备工作,例如准备替换的衣服、喜爱的玩具等,并对按时幼儿日产的学习、生活等情况予以记录,认真考虑每个孩子的不同需求。为了幼教工作的顺利开展,要学会聆听孩子对幼儿园生活的想法,细心观察孩子在幼儿园的表现。作为一名幼儿教师要具备责任感和义务感,要及时、有效地与家长进行沟通交流,让家长对幼儿园的工作放心,缓解家长心中的焦虑。同时也要和孩子多交流,让孩子熟悉教师,增强孩子对教师的信任。

2.参与亲子活动,减少陌生感。鼓励家长陪同幼儿一起参加幼儿园的活动,体验幼儿园的生活。在亲子活动的过程当中,幼儿在父母的陪同下来到幼儿园,在教师的引导下积极参与各项活动,体会集体生活的乐趣,例如教师为幼儿安排了宝宝点名时间、幼儿自我介绍后, “找朋友”的音乐响起,家长和孩子手拉着手去寻找自己的好朋友,体验交往的快乐。孩子在幼儿园愉悦的学习生活氛围当中慢慢也会开始接受幼儿园。在进入幼儿园之前,为孩子进行这方面的充分准备,对于缓解幼儿对陌生环境的焦虑情绪是非常有用的,尤其是家长的陪伴,更让孩子能够在平缓的氛围中度过幼儿园的生活。

3.家长和幼儿园相互配合。不只是孩子会有入园焦虑,很多家长也会出现不同程度上的焦虑。家长因为担心孩子无法适应幼儿园这一陌生的新环境,担心孩子能否在陌生的新环境当中正常的学习生活。有的家长在送孩子来到幼儿园门口时,对孩子依依不舍、牵肠挂肚,常常打电话询问孩子在幼儿园的情况,甚至有的家长还跑到幼儿园来探望孩子。家长的焦虑在很大程度上也会影响孩子的情绪,甚至可能加重孩子的入园焦虑,从而导致孩子无法尽快适应幼儿园的环境,无法正常融入到集体的生活当中。因而,采取有效的措施避免家长对孩子入园的焦虑心理,也是缓解幼儿焦虑症状的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

4.寓教于乐,开展丰富多样的游戏活动。幼儿园可以根据幼儿不同年龄段的特征,在开学初的一周采取多样的方式来教学,例如用颜色鲜艳、新颖的玩具转移幼儿的注意力,组织丰富有趣的户外活动,帮助幼儿结交新朋友,采用正面鼓励以及侧面引导的方法,让幼儿充分体验到集体生活的乐趣,为幼儿创建一种安全、温暖的氛围,从而缓解幼儿的焦虑情绪。

5.特殊情况特殊对待。幼儿园每年的新生中都会有几位特殊的孩子,其入园焦虑情况可能比其他孩子更为严重,针对此种情况,我们就要特殊问题特殊处理。例如开辟专门的活动室稳定他们的情绪;为拒绝进食的孩子提供造型可爱多样的小点心,向家长了解其饮食偏好;等等。在通过与家长的沟通后充分了解这些孩子的情况,然后制订特别的方案来对待。

五、结论

新时代提出了新的要求。儿童的成长要与时俱进,紧跟时代的步伐,在孩子关键的幼儿期,不仅要塑造孩子健康的体魄,培养孩子的聪明智慧,丰富孩子的知识经验,还要培养孩子健全的人格品质以及对社会良好的适应能力,从而让孩子能在日趋激烈的社会竞争中博得一席之地。作为一名幼教工作者,我们要对幼儿入园焦虑的情况予以注重并采取措施予以缓解,让新入园的孩子能尽快适应幼儿园的生活,为孩子的智力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

参考文献:

[1]陈帼眉,冯晓霞,庞丽娟。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

[2]汤燕辉。幼儿入园焦虑个案研究[J].教育导刊(下半月),2009,(12):23-24.

[3]史金娥。在“互动”中消除幼儿的分离焦虑[J].考试周刊,2007,(19):104.

[4]何海英。创设家庭式环境———环境新生入园焦虑有效途径[J].幼儿教育,2005,(9):44-45.

考试焦虑又称为考试恐怖,是指因考试压力引起的一种心理障碍。主要表现在迎考及考试期间出现过分担心、紧张、不安、恐惧等复合情绪障碍,还可伴有失眠、消化功能减退、全身不适和自主神经系统功能失调症状。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有关大学生考试焦虑的心理学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大学新生考试焦虑及其心理疏导》

摘要: 考试焦虑是在大学新生中常见的负情绪反应。本文旨在通过对湖南省岳阳市807名07级大学新生考试焦虑状况的调查研究,进一步探讨缓解大学新生考试焦虑的对策。

关键词: 大学新生 考试 焦虑 心理疏导

考试焦虑作为制约学生发展的一种负面情绪严重影响着学生的身心健康,为了削弱这种消极影响的程度,下面就考试焦虑现状、心理特征、表现、成因和对策作些简要分析。

一、大学新生考试焦虑的现状

考试焦虑又称为考试恐怖,是指因考试压力引起的一种心理障碍。主要表现在迎考及考试期间出现过分担心、紧张、不安、恐惧等复合情绪障碍,还可伴有失眠、消化功能减退、全身不适和自主神经系统功能失调症状。大学新生因角色转换,学习内容与方法的变化,学习动机的分化,生理与个性特点,以及家庭、学校、社会环境的压力等诸方面因素的影响,容易产生考试焦虑情绪。

调查于2007年下半年期末考试刚结束后进行。调查对象为湖南省岳阳市的几所高校的07级四年制本科学生。调查方式一是采用考试焦虑自评量表,发放问卷900份,收回有效答卷807份,其中,文科生469人,理科生431人;男生462人,女生345人;师范生368人,非师生439人。问卷由33个问题构成、每个问题采用4级评分,最低0分,最高3分。问卷由学生根据自己的主观感受填写。二是通过座谈、谈心、讨论、咨询等方式进行深度访谈。研究结果表明,大学新生的考试焦虑现状十分严重。大学生考试焦虑自评总标准分均值为±。与国内对1158名正常成人的测查结果±相比,大学生考试焦虑自评得分较高。结果还显示,有明显考试焦虑的学生达到总人数的,而高度焦虑的学生达到总人数的。通过对学生考试焦虑程度的非参数检验的结果可知,性别上差异显著,女生比男生的考试焦虑要高。同时也存在显著的专业差异,师范类的学生的考试焦虑程度最高,其中以英语专业师范类的学生考试焦虑最突出;其次是理工科的学生,最低的是音、体、美艺术类的学生。

二、大学新生考试焦虑的心理特征、分类和表现

考试焦虑包括以下几个基本成分:第一,认知成分。以忧虑为特征,由对活动结果的不良预想及消极的自我评价或他人评价形成的意识判断。第二,生理反应。由于植物神经系统活动增强所产生的生理反应,如心跳加快、呼吸加剧、恶心、呕吐、多汗、头痛、失眠等。第三,行为表现。烦躁、心神不宁、好发脾气、多余动作增加或发呆、愣神、思维停滞、晕眩等等。

虽然考试焦虑在中学生中发生的频率较高,大学新生也不例外,但并不是所有参加考试的人都会发生。一般来讲,具有以下心理特征的人容易产生考试焦虑:第一,自我意识强烈,容易受暗示影响,过多地注意别人对自己的评价,希望得到别人赞扬的依存型。第二,性格内向,习惯于进行内心活动不善于表露自己的人。第三,自卑感较重,对考试取胜缺乏信心,期望过高的人。

考试焦虑出现的时间,一般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在考试前的复习阶段便开始出现。由于担心自己考不好,或是有过考试失败的经历,为此而忧心忡忡,害怕考试,害怕失败,心理压力很大,往往在考试到来之前,已感到痛苦不堪、疲惫不堪,上考场后也很容易出现怯场情况。另一种是在考场上才表现出来的。由于遇到的难题很熟悉却又回忆不起来,心里着急、害怕而导致心理失衡,致使神情慌乱,茫然无措,甚至晕场。

考试焦虑的影响我们要一分为二地看待。一般说来,适度的考试焦虑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潜能,提高学习效率和考试成绩。但凡事都有一个度,否则过犹不及。过度的考试焦虑对学生学习、身心健康等方面造成了消极的影响。

三、大学新生考试焦虑产生的原因及其分析

心理学的研究表明:考试焦虑的产生是诸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既有与学生生活、学习密切相关的外部客观环境的影响,也有与学生个体相关的内部主观因素的影响。

(一)外部客观环境的影响包括社会因素、家庭因素、学校因素和情景因素。

首先,我国目前的教育体制和结构还存在着严重的不合理现象,学生面临的是升学难、就业难、出路窄的问题,一种毕业后无出路的忧虑和恐慌控制着他们,反映到学业上,就是感到学习负担沉重,厌恶学习,形成严重的考试焦虑。其次,在许多家庭中,家长教养方式不当,也无形地加重了学生的紧张与不安,导致其考试焦虑程度更为严重,这种影响即使学生上了大学也不能完全消除。再次,学校在片面追求升学率的指导思想影响下也能造成学生考试过度焦虑。最后,情景因素对于考试有一定的影响。如天气炎热、或过于寒冷,再如考试题目过难,考试时间过紧等给考生造成心理压力。这些都有可能使有些学生在考试中出现紧张、慌乱,失去自控能力,产生考试焦虑。

(二)学生个体内部因素的影响。

考试焦虑是与考试环境有关的特殊焦虑类型,是一种与认知困难相伴的不适情绪状态。严重的考试焦虑有明显的生理和心理反应,这种身心反应直接影响其考试成绩,而且影响其生活和学习。

学习压力大、学习动力不足、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成绩不理想以及学习困难等学业问题仍然困扰着大学新生。尽管大学生都经过了黑色六月的严峻考验,大学考试对学生尤其是基础较差的学生影响尤其突出,他们无端担心考试失败,甚至产生了厌倦考试的心理状态。访谈结果表明,有新生的感到学习难度加大,非常困难。感到学习负担重,难以应付的占。在座谈中问到为什么学习时,有学生说学习始终不能进入状态,总感到是在巨大的考试压力下被动地学,而静下来想为什么学时,会感到很苦恼。自习路上永远有匆匆的身影,很多学生只是为了应付不得不参加的考试,为了能够考试过关,至于为什么学心中没有底。有的学生不能适应大学生活,小学、中学都是尖子生,到了大学后一下子变为普通学生,个人约束力差、自制力弱,学习力不从心,成绩变差了,引发自卑心理,学习、生活十分压抑。

四、大学新生考试焦虑的心理疏导

考试焦虑是由多种因素影响造成的心理失调现象,它不仅与学校、家庭、社会有关,而且与学生个体自身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等有很大的关系,所以,要降低考试焦虑水平,必须内外结合,多方努力方能奏效。同时,考试焦虑是一种心理障碍。根据其产生原因和机制进行防治,大多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另外,因对待考试的态度、动机以及考试经历、个性、父母教养方式等诸方面的个体差异,考试焦虑学生可以区分为不同类型,如学习和应试技能缺乏的考生、焦虑阻滞和提取困难的考生、屡战屡败的失败接受者、回避失败的考生、自我妨碍者、勤奋好学的完美主义者等。对不同类型考试焦虑学生采用不同的心理咨询、干预方法,将更有效地帮助学生缓解考试焦虑。由于考试焦虑发生率很高,对于家长和教师来说,注意从小培养幼儿和学生的健康心理和树立正确的应试心理是非常重要的。

参考文献:

[1]王瑞新,张澜.大学生考试焦虑状况的调查与分析[J].沈阳航空工业学院学报,2003,(02).

[2]周宝鑫,奚雪梅.大学生考试焦虑状况的调查[J].实用全科医学,2007,(01).

[3]李瑞.考试焦虑的成因及疏导策略[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06,(03).

[4]程建伟,刘华山,梁晓燕.大学生考试焦虑的小组辅导研究[J].华中师范大学研究生学报,2007,(03).

[5]卢起凤.论大学生考试焦虑及其调适[J].中国成人教育,2007,(14).

[6]林红,刘国秋.关于大学生考试焦虑的团体心理辅导研究教育探索[J].2007,(12).

(作者系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心理系05级高教硕士)

外科病人焦虑症的论文

心理护理的特点在于通过医护人员的语言、态度、行为举止有意识地影响病人的感受和认识,从而改变病人不良的心理状态和行为,进而达到防病治病,使病人在最短的时间内恢复健康。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有关心理护理方面的论文,供大家参考。

摘要:患者的密切配合是做好心理护理的基础,若得不到患者的良好合作,即使护士对患者的心理问题有准确评估,选择了良好对策,最终也是“孤掌难鸣”、“纸上谈兵”,难以真正获得实效。

关键词:心理护理;疗效

1心理护理的概念

心理护理是指护理人员在护理过程中运用心理学理论和技能,通过护理手段,控制一切消极影响,帮助患者保持最佳身心状态[1]。形式分有意识心理护理和无意识心理护理。前者指护士运用心理学的理论和技术,通过设计的语言和行为(合理的解释、善意的劝导、真诚的抚慰、有益的暗示、确切的保证等)实现对患者的心理调控、心理支持或心理健康教育过程。后者指护理过程每一个环节中,护理人员一切言谈举止对患者心理状态的影响。表明只要有护患交往,就存在着心理护理。

2如何评价心理护理疗效

评价是护理程序的一个部分,只有及时、客观地对心理护理效果进行评价,才能掌握患者的心理问题评估得是否准确,实施后是否达到了预期目标,并根据评价结果不断地修改、调整护理措施,从而有效地解决患者的心理问题,提高心理护理质量。但怎样评价心理护理疗效目前尚无规范化的统一衡量标准及评定指标,较多学术论文中作者评价“心理护理取得良效”主观随意性较大。作者认为,心理护理效果的评价应包括一系列生理、心理指标的量化评定及患者的主观体验、满意程度、护理目标实现情况等方面。

2·1量表评定

是指护士借助心理测评量表来评定患者的心理健康状态,它是保证心理护理科学性、有效性的前提。临床常用的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症状自评量表(SCL-90)、艾森克人格问卷(EPQ)等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及良好的自评效果[2]。心理护理实施前后及过程中可有选择性地选用上述量表评估患者心理健康状况及情绪状态,将量化评定结果作为评价心理护理效果的依据,比较客观、公正。同时也便于护士准确了解患者心理健康状况及负性情绪性质、程度,采取有效的心理护理对策。

2·2满意度评定

患者的满意度是衡量护理工作质量的重要参照系数,因而可用“患者的满意度”来评价心理护理的效果,尤其适合评价无意识心理护理的效果。如患者对护理工作满意,表明护理关系良好,护理人员的言行带给病人的是正面的、积极的影响。反之则表明护理人员的言行举止带给病人的是消极的、负面的影响,应视为心理护理不成功或失败。

2·3目标评定

心理护理实施前针对患者心理问题制定相应的护理目标,通过评估患者的行为有无改变、目标是否达到来评价心理护理效果。如对焦虑、恐惧、抑郁等负性心理的病人,通过评估患者的情绪状态来评价心理护理的效果。

3影响因素

3·1护理人员自身素质因素

心理护理是通过护士的语言、行为、表情、态度等来影响病人心理,使其处于接受治疗的最佳心理状态。因此,护理人员自身素质对心理护理效果起决定性作用。

3·1·1政治素质。护士必须具备高度的责任心、善良的同情心,热爱护理事业、献身护理事业的敬业精神,急病人所急,处处关心病人,才能做好心理护理。当前由于市场经济的冲击,很多护士专业思想不牢固,工作中积极性不高,对病人态度不热情,语言生硬,言谈举止常给病人带来负面影响,影响心理护理效果。

3·1·2业务素质。心理学的理论与技术是科学实施心理护理的指南,心理护理的成败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护士是否较好地掌握了心理学理论和技术。病人的心态是千差万别的,同类疾病患者由于家庭、经济等不同,产生的心理问题也不同,因其自身人格结构的差异,心理承受能力也有所不同,这就需要护士依据心理学的理论和技能,对不同患者的心理问题作出比较科学的分析,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地实施心理护理,达到预期目的。多年来我国护士的培养一直以中专教育为主,大部分护校近几年才开设心理学课程,目前在岗护理人员大部分未接受系统的心理学课程学习,护理心理学方面知识缺乏、肤浅,技术不熟练,沟通技巧缺乏,不知道怎样与病人交流,不能正确客观地评估患者心理问题的性质、程度及原因,也就谈不上有针对性选择护理对策,是影响心理护理疗效的主要因素。此外,多数护士心理护理意识淡薄,以为专门抽时间与患者交谈才是做“心理护理”,局限于“工作忙,没时间做心理护理”的误区,并未意识到“护理过程中护士的一切言行举止对患者都具有心理护理的效应”,因而,未能做到在患者面前对自己的职业行为加以积极调控,表情、手势、目光等运用较随意,无形中给患者增加心理压力是影响心理护理疗效的重要因素。

3·1·3心理素质。护理人员自身情绪的稳定对病人情绪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护士热情微笑服务,举止文静、态度谦和、操作认真,无形之中给病人一种圣洁的温馨和心理安抚,使其增加战胜疾病的信心,其本身就是一种良好的心理护理。反之,护士情绪不稳,喜怒无常,易使患者造成心理错觉,加重心理负担。护士由于工作量大,待遇低,加上频繁的轮夜班,身体及家庭生活受影响常导致情绪波动,甚至心理失衡。国外有学者对护理人员心理健康状况调查研究提出“心身耗竭综合征”,即自卑、厌恶工作、失去同情心[3]。国内梁绮美报道精神科护士抑郁发生率为47·4%,显著高于国内常模[4]。由于相当一部分护士自身存在负性情绪,心理调节能力不良,无法摆脱心灵深处潜在的焦虑不安,尽管主观上较努力,但却忽略了自身情绪反馈给病人产生的消极影响,影响了心理护理的疗效。因此,刘治凤[5]提出应设心理护理教育专业,培养优秀、称职的心理护理人员,保证心理护理的质量和效果。

3·2时间因素

时间护理是指护理人员利用患者机体生理节律进行护理的一门新学科。生物学家研究发现,人体每天9:00~11:00,16:00~17:00、19:00~21:00精神活性较高,表现为精神振奋,喜欢与人接近,乐意回答和提出问题,处于最佳心理状态,此时进行心理护理,病人能较快进入角色。方晓岚报道,最佳心理护理时间为19:00~21:00[6]。因此,护士若能掌握病人心理状态与时间节律的关系,选择最佳时间为病人实施心理护理,必将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3环境因素

随着医学模式转变,环境对人们健康的影响越来越受到重视,不良环境易使人产生紧张、焦虑等负性情绪,必将影响心理护理效果。因此,实施心理护理时应因人而异,选择安静、优美、舒适的环境以提高心理护理的效率。

3·4客观因素

患者的密切配合是做好心理护理的基础,若得不到患者的良好合作,即使护士对患者的心理问题有准确评估,选择了良好对策,最终也是“孤掌难鸣”、“纸上谈兵”,难以真正获得实效。而患者对护理人员的信任程度及自身人格特征对心理护理疗效影响也很大。性格内向、固执、任性的病人心理护理疗效相对较差。此外,心理护理还受病人知识水平、接受能力及理解能力的影响。

参考文献

1、心理护理对首发高血压患者心理健康状况的影响 优先出版刘靖中华全科医学2014-07-22 17:13

2、心理护理与健康教育对冠心病心绞痛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林海英当代医学2010-11-25

摘要:心理护理科研的重点应立足于为临床护理服务,而不要停留在调查的表面。心理护理和心理干预的具体措施和策略乃是心理护理科研的重点,应该抓紧、抓实。

关键词:心理护理;发展状况

1心理护理发展现状

1·1心理护理视野正在拓宽

心理护理目标已不局限在病人和疾病本身,而是扩大到病人家属、社区、预防保健和提高病人生活质量等多方面。例如刘蓉华等[2]在护理烧伤患儿的同时,关注患儿母亲的应激状态,进行准确的评估并恰当干预,保证患儿母亲的健康心态,共同促进患儿康复。李乐之等[3]研究表明腹部手术病人术前焦虑与社会支持呈显著负相关。护士应尽可能支持、理解病人,并采取力所能及的措施帮助其优化社会支持网络,加强与家庭的联系,提高手术耐受力。方逸等[4]对双胎妊娠围生期心理健康状况采用SCL-90问卷调查分析,以便针对性进行双胎妊娠孕妇的心理健康保健。朱树香等[5]对122例婴儿智力发展及影响因素进行调查分析,旨在促进和保障婴幼儿智力发展。

心理护理的方法更趋科学化

心理护理从宣教式的经验之谈过渡到注重心理学知识和技能的发挥和运用。护理工作者开始关注不同病情、不同病人的个体差异,采取科学的心理护理理念,拓展心理护理的深度。例如音乐疗法已广泛地应用于重症颅脑损伤、癌症、心身疾病、围手术期和终末病人[6-10],取得了理想效果。苏晓茵、林征等[11,12]成功地运用了生物反馈训练矫正肿瘤病人和慢性便秘病人不良的身心反应。放松疗法用于冠心病和哮喘病人的辅助治疗[13,14]取得了显著效果。黄秀英、郝天羽等[15,16]通过正性暗示和常规心理护理对照研究,结果表明积极暗示法明显优于一般的心理护理。王延文[17]采用Ellis理性情绪疗法、Meichenbaum自我指导训练和Beck认知治疗理论成功地对1例意外眼球破裂合并面部毁容病人进行心理干预。董冰等[18]研究表明针对性的心理干预方法对缓解术前焦虑、加速术后康复的效果优于一般心理护理。

应用量表评价的论文明显上升

本调研显示,1997年应用心理评定量表的论文仅占,而2002年16月已达。准确的心理评估是心理护理的前提,胡军等[19]研究发现主、客观两种评估方法差异非常显著。若使心理护理具备科学性和可信度,护理人员必须掌握科学的心理评估方法,科学地测定病人的心理状况,有的放矢地开展心理护理,真正使病人受益。

2心理护理的展望

2·1心理护理深入开展是护理成为自主性专业的必要条件

护理要想成为自主性专业,摆脱依赖和束缚,必须有独到的理念和能力。我国护理事业的发展之所以不尽人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欠缺心理护理的技巧和能力,相当程度上还停留在机械操作状态,阻碍整体化护理的完善和进展。护士与病人有着密切的接触,能及时发现病人的心理问题。解决病人的心理困扰,这是不该忽视的护理范畴。

2·2心理护理科研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

本调查结果看,论文多数倾向于调查分析、调查报告,对心理护理具体方法和措施的论述仍然较少。有的只是理论上提及,可操作性不强。心理护理科研的重点应立足于为临床护理服务,而不要停留在调查的表面。心理护理和心理干预的具体措施和策略乃是心理护理科研的重点,应该抓紧、抓实。同时应该抓好心理护理科研的连续性和跟踪性研究,逐渐形成完善的心理护理科学体系。另外,护士所掌握的心理学知识和技能尚不充分,应用时呆板、机械,这就要求护士不断加强心理学的学习,把所学知识创造性地运用于护理工作中。

参考文献

1、综合医院内外科护士实施心理护理现状的调查分析敖欢青岛大学2013-04-19

【关键词】 门诊患者 心理护理门诊是医院面对病人的主要窗口,也是医疗工作的第一线。由于患者就诊数量大、病情复杂、患者个人素质、经济状况、环境等因素影响,患者的心理反应也不尽相同。随着现代护理模式的转变,护理服务的对象日趋扩大,要做到让每位病人都满意很难,但是病人一旦对服务过程中的某一方面不满,就可能导致他们对整个医疗过程全盘否定,这就要求门诊不仅仅对患者进行病理护理,还要对其做好心理护理和抚慰,把握门诊患者不同心理特征,并根据其不同的心理需要,提供个性化、系统化、规范化和有针对性的心理护理,对提高医护工作质量和效果具有重要作用,同时也是检验门诊护士素质及护理工作绩效的一个重要标志〔1〕。本文针对门诊病人不同的心理特点,在管理方面上做进一步探讨。 1 门诊患者的常见心理特征 陌生、恐惧的心理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医院的就医条件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改善,但门诊患者特别是首次来医院就诊,对医院环境不熟悉,就诊程序不了解,加上对自己的疾病能否治好的担心会产生惧怕心理。 焦虑、烦躁的心态 病人到医院就医,一般都经过挂号、候诊、诊断、检查、交费、取药、治疗等过程,在这个诊疗过程中,由于医院面积的扩大,科室和专业进一步细化,患者在就诊时,常常要来回多次,“造访”多个部门和诊室,加上求治心切,希望尽快办理就诊手续,希望医护人员尽早明确诊断,或者害怕病情加重,往往对疾病的治疗表现出焦急、烦躁情绪,甚至引起医患关系紧张。 祈求“神医”心理 在大多数病人的心里,都希望找到医术好的“神医”,尽快详细的检查,及时、准确的诊疗,药到病除;对护士穿刺总希望“一针见血”;对所有检查总希望一次就有了明确诊断。 心存疑虑的心态 近些年,由于部分医务工作者在诊疗活动中或多或少存在一些不良行为,导致“白衣战士”和“白衣天使”形象在人们心中有所暗淡,病人对医生的信任度有所下降,有些患者就诊时,一方面希望得到医生的治疗,另一方面又对医生的能力表示怀疑,心理表现较为矛盾。 期待诊疗,祈求安全 患者就诊时期望医生为其进行全面检查,并给予正确诊疗,对自己患病经过的叙述,总担心有遗漏,而误导了医生的诊断,若医生不耐心倾听,便会产生自责和不安心理。尤其是一些有难言之痛的患者,叙述病情遮遮掩掩,而后又叮咛医生保密,希望医生对自己健康提供安全保障。 消费心理 每个患者经济收入、消费观念、文化素质的差异,对医生诊疗水平、服务质量要求各不相同。有些病人既希望医术高明的医生为自己诊治,但对医生开具的检查和药物不理解,总担心自己被“宰”;有些病人排队挂号、候诊很长时间,总希望医生能做详细检查,甚至主动要求医生给自己做检查,开“好药”,误认为便宜药不管用。 药到病除、急于求成心态 门诊患者大多都对疗效有一定疑虑,想迫切体验到治疗效果。特别是慢性病患者,病程长,治疗效果差,多次复诊常使他们怀疑医生的诊疗水平,有些病人甚至认为自己的病是治不好的,患者总希望看一次医生就能“立竿见影”。 2 门诊患者的心理护理及管理措施 营造温馨舒适的就医环境 温馨舒适的就医环境,宽敞的诊区,舒适的候诊椅,清新的空气,清晰的电子呼叫系统和液晶电视等措施,能舒缓病人的紧张情绪,使病人在轻松的氛围中候诊。 设置明确就诊流程 在各诊区设有鲜明的挂号、就诊、交费、取药指示标牌,当患者初次来医院就诊时,鲜明的指示标牌能缓解病人的恐惧感。 “以人为本”,建立良好的第一印象 门诊服务护士是第一时间与病人接触的医务工作者,因此形象十分重要,美观整洁的仪表,亲切的微笑与问候,都能创造出宽松和谐的气氛,对病人焦虑、恐惧心理起到安抚作用,护士在施治过程中要讲究语言的技巧,针对不同患者,不同病情,不同心态使用不同的语言表达方式。如安慰、鼓励、劝说、疏导、解释或指令等,使用暗示性语言,通过积极巧妙的暗示,使治疗发挥最好的效用〔2,3〕。 提高医护人员心理素质,以优质服务善待病人 门诊医护人员要加强医护心理学的学习,倡导人性化护理,注意察“言”观色,从不同的患者及家属的眼神中读懂他们的疑虑和疾痛,尽最大努力给予满足〔4〕;预测患者的需求,积极主动地提供服务,解决患者的疑问,从患者的心理活动和行为反应出发,善待每一位病人。 灵活安排就诊,缩小医患间心理距离 门诊患者多,流量大,患者的情况也千差万别,合理、灵活的安排就诊秩序,减少就诊环节,缩小医患间的心理距离,增进医-患间、患-患间的情感交流和理解,构建和谐医患关系。 提高医、护技术水平,赢得患者信任 门诊医护人员必须不断加强专业知识学习,掌握医学全科知识和熟练的操作技能,才能得到患者心理上的信任和行为上的配合〔5〕。总之,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心理护理已成为现代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门诊医护人员必须通过提高综合业务素质,优化服务态度,掌握不同患者的心理特征,“因人施护”,满足患者心理需要,使患者心情愉快,才能获得最佳治疗效果,才能使医院获得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丰收。【参考文献】 1 王长虹,丛中.临床心理治疗学.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1, 马彩虹,王香杜,刘哲.门诊患者的心理护理.中国误诊学杂志,2005,5(12): 莫孙淑冰,廖进芳,刘均娥.与病人沟通的重要技巧.中华护理杂志,2004,39(5): 严利,田继书.护士长岗位培训新模式—建立基于网络的护士长学习共同体.中国使用护理杂志,2008,24(5): 赵丹.门诊患者的心理护理.中国社区医师,2006,8(144):10.【摘要】 当髋关节因疾病导致破坏,出现关节疼痛、活动障碍,并严重影响日常活动及生活质量而非手术治疗无效时,就需要进行人工髋关节置换。如股骨头坏死、骨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类风湿关节炎所致的髋关节损害,疼痛及功能丧失等均可以进行人工髋关节置换。但随之而来的并发症、翻修等问题使医护人员面临挑战,手术前后的循证护理对如何避免手术并发症和手术翻修有重要意义,能有效地恢复关节功能,解除疼痛,从而提高患者的生命质量。 【关键词】 人工关节 髋关节置换 手术护理 术前护理 心理护理: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应把心理康复作为机能康复的枢纽,以心理康复促进和推动机能康复。 术前功能锻炼:①训练床上排便:目的是防止术后因体位不习惯而致尿潴留及便秘。②指导下肢肌锻炼方法:等长收缩训练。踝关节背屈,绷紧腿部肌肉10秒后放松,再绷紧→放松,以此循环。等张收缩训练,做直腿抬高、小范围的屈膝屈髋活动、小腿下垂床边的踢腿练习。直腿抬高时要求足跟离床20cm,空中停顿5~10秒后放松。③关节活动训练:指导其健肢、患肢的足趾及踝关节充分活动,患肢屈膝屈髋时,髋关节屈曲度<45°,并避免患髋内收、内旋。④指导正确使用拐杖:准备合适的双杖,使拐杖的高度及中部把手与患者的身高臂长相适宜,拐杖底端配橡胶装置(防滑),拐杖的顶端用软垫包裹(减少对腋窝的直接压力),对术前能行走者训练其掌握使用方法,练习利用双杖和健腿的支撑站立,以及在患肢不负重状态下的行走。 术中配合 全髋关节置换手术要求手术间空气、物面要符合Ⅰ类手术间要求,所有器材用物尽可能采用高压蒸汽灭菌或环氧乙烷灭菌,不能高压蒸汽灭菌或无可能送环氧乙烷灭菌的电池采用福尔马林熏蒸时,要注意电池表面的清洁及干燥,以免影响灭菌效果;手术切口皮肤覆盖皮肤手术薄膜以保护手术切口免受皮肤细菌污染。限制手术间参观人数,监督参观人员,洗手护士及手术医生的无菌操作。 术后护理 病情观察:监测生命体征,密切观察患者的意识情况,并经常询问病情。高龄、高危患者术后病情变化大,应提高警惕。 体位与制动:保持正确的体位要做到三防。一防:防过度屈曲和伸直,术后在膝关节下垫一软垫;二防:防内旋,术后穿防旋鞋或下肢皮牵引,保持外展30°中立位;三防:防内收,两下肢间放软枕,肢体外展位防健侧肢体近患肢而过度内收。目的防人工假体脱位。 疼痛的观察及处理:术后24小时内患者疼痛较剧,我们及时采用药物止痛措施,防止引起其他病的加重。术后3天仍疼痛较剧者,注意体位的变换和牵引的调整,保持正确舒适的体位,抬高患肢利于静脉血回流,避免患肢肿胀而致的胀痛。 创口负压引流管的护理:术后行创腔持续负压引流,必须保持引流通畅,避免创口内积血而致感染及术后血肿形成,密切观察引流液的量、色,若引流量多且鲜红,引流袋术后10~12小时内持续出血量超过500ml时,应及时通知医生处理,以免发生失血性休克,术后引流量<50ml/日则可拔除引流管。 饮食指导:严格执行饮食医嘱,术后的饮食因人而异,因病制宜。并发症的预防与护理:①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与病人伤后卧床、患肢制动、血液黏度增高有关。下肢使用长筒弹力袜,抬高床脚,鼓励病人进行患肢的床上早期活动。帮助病人进行肢体的被动活动,同时观察皮温、颜色、肢体肿胀程度等。②术后感染:病室空气清新,作好口腔护理,指导病人深呼吸、有效咳嗽、协助翻身叩背、防止肺部感染;保持床铺干燥、平整,患者皮肤清洁、协助翻身、及时按摩受压部位;有留置导尿者每日更换尿袋,保持会阴部清洁;指导病人多饮水、预防切口感染,保持敷料清洁干燥,观察体温是否升高。③预防髋关节脱位:人工髋关节脱位也是人工髋关节置换手术失败的主要原因之一,其发生率为~,绝大多数发生于手术后1个月。导致髋关节脱位的原因很多,如手术入路、术中假体的放置、患者体位不正确、肢体活动不当或不正确的翻身均可造成髋关节脱位而致手术失败。髋关节脱位最主要原因是外展肌乏力,反对术中做无谓的软组织松解,术后恢复软组织张力是预防全髋关节置换术后髋关节脱位最重要的措施。正确搬运,术后穿丁字鞋,保持外展中立位,两腿间夹枕头。侧卧时需保持屈膝,两膝间垫枕头,防止内旋造成髋关节脱位。术后放置便盆时,注意保护患侧髋关节,防止外旋和内收动作。④预防压力性溃疡。 康复训练 功能锻炼可增加肌力,有利于关节稳定。在进行康复训练时,应指导病人循序渐进。术后第1天即指导患者进行足趾及踝关节充分活动,并进行股四头肌等长收缩训练,定时给予下肢由下往上的按摩,以促进血液循环。术后3~5天可将床头抬高45°~60°练习坐位,4~6次/日,20~30分钟/次,并指导病人进行患肢直腿抬高训练,要求足跟离床20cm,在空中停顿5~10秒再放下,如此反复。根据病情在医生同意后可下床活动,护士必须在旁指导,由健肢先下床,上床时则患肢先上床,注意使患肢始终保持外展中立位,下床后指导患者做髋关节屈伸、外展动作。术后1周在适应下床站立练习后6周内不能负重,3个月后弃拐行走,术后6个月内避免两腿交叉,不能坐低凳和马桶或下蹲,持续坐位不能超过1小时。 讨 论 术前心理护理,消除患者的疑虑和恐惧,为手术顺利进行建立了基础。正确使用拐杖和下肢肌肉锻炼可使术后髋关节脱位减少,髋关节功能恢复快。术后密切病情观察,体位和制动为预防髋关节脱位起重要作用。早期下床防止了下肢深静脉血栓及静脉炎的发生,术后感染的预防及处理也是手术的关键。成功的手术是取得良好疗效的基础。术后的正确护理和病情观察,并发症的预防是手术成功的重要环节。有效的早期康复训练是能否恢复髋关节功能的关键。【参考文献】 1 许卫东,吴岳嵩.人工髋关节置换手术中猝死的原因及机制.中国矫形外科杂志,1999,15(6):15. 2 刘洁珍.高龄患者髋部骨折围手术期护理探讨.实用护理杂志,1999,15(6):15. 3 杜可利,方汉萍,陈海霞.31例人工髋关节置换病人的护理.护理杂志,2000,15(9):532.

1.自考本科一般是8000-12000 具体院校有规定,你可以给负责论文的导师沟通2.论文题目必须是自拟,但是要和导师进行交流,根据老师的意见进行更正修订,题目拟定后最好在百度搜一搜,如果重复了,最好换几个字,意思不变就行3.你不要管别人是不是原创,只要过了拿了毕业证都是相安无事,这个事情谁也没做过调查,无从考究4.你可以在原有学术的基础上进行深化,咱们国家的大学的论文只是一个形式,你的东西过得去,也就过了,写论文有一个评分标准,参照那个东西很容易就过了,不要给自己太多压力5.论文有一定的参考度,就是百分之30是引用都可以过,如果太多就会通不过,试想通篇是别人的观点,凭什么算你写的?6.严格与否跟学院的风气有关系,但是自考的一向都严格,答辩就是向老师表述自己写这个论文的大概构思等。

  • 索引序列
  • 焦虑症的医学论文下载
  • 医学杂志焦虑症
  • 精神科焦虑症的论文
  • 关于焦虑症的医学论文
  • 外科病人焦虑症的论文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