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医学论文 > 国际医学论文获奖名单

国际医学论文获奖名单

发布时间:

国际医学论文获奖名单

在20年的临床实践中,以自己扎实的外科功底和独具的审美眼光,施行整容手术数万例,相当成功。并不断总结经验,虚心吸取各学派的优点,逐步形成自己的特色。能根据每个患者不同的情况,灵活机动地采用不同的手术方式,对隆鼻、去眼袋、重睑、隆胸、除皱纹、疤痕整形等常见美容术,能达到以假乱真、惟妙惟肖的效果,在群众中有较高的知名度。1999年应韩国整形外科的邀请,参加99国际医学美容学术研讨会,在汉城宣读论文隆鼻并发症的分析及处理,对隆鼻术提出独特的见解,并在韩国演示了隆鼻整形术,引起了国际同仁的重视和关注。该论文荣获99国际医学美容优秀论文奖,为我国美容外科在国际上赢得了荣誉。美容外科具有一定的商品性,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以高尚的医德、精湛的医术,始终把病人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在病人中有着良好的口碑。没效果的手术坚决不做,条件不具备的手术坚决不做。以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对待每一个手术。目前已在国内外各级杂志上发表专业论文20多篇,现正率科研组,主持液氮冷冻治病理性疤痕的课题研究。

孙生瑞主任医师。1941年10月出生,甘肃临洮人。中共党员。中文名:孙生瑞国籍:中国出生地:甘肃临洮出生日期:1941年10月职业:医师毕业院校:兰州医学院信仰:中国共产党主要成就:全区卫生工作先进个人代表作品:《重症肝炎的治疗近况》毕业于兰州医学院。曾任全国县医院管理协作组委员,天津医院管理研究室联合研究中心兼职副研究员,香港国际医学会理事兼医事顾问,《中国误诊学研究》特约编辑,《中国综合医学研究》编委,中华名医协会理事,世界肝病研究会会员,甘肃省管理协会会员,《医院管理探讨与实践》副主编。现任甘肃临洮县人民医院院长,党支部书。是定西地区医学会副理事长,临洮县十四届人大常委会委员。从事临床医疗工作35年,是我县传染病学科带头人,擅长传染病诊治,特别在重症肝炎、肝功能衰竭、肝硬化腹水、中毒性痢疾、百日咳脑病,肺结核并大咯血、暴发性流脑等本科急危重症诊治上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有独道见解,使本科医疗质量技术水平在本区县级医院处于领先地位。近年来,在省、国家级和国际性学术会议上发表论文14篇,其中优秀论文11篇,《重症肝炎的治疗近况》入选1997年国际医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篇,获一等奖证书及奖杯;《中毒性痢疾的诊疗体会》入选《中国当代优秀医学论文荟萃》。1998年入选《现代名医大典》。任院长以来,狠抓人才培养,经济管理、硬件建设和医德医风建设成绩突出,业务收入1996~1999年每年增长100万元,筹资购置了CT、彩超、全自动生化分析仪等先进设备21台(件),固定资产增加557万元,增强了医院发展的后劲。医院先后被卫生部评为"二级甲等医院"、"爱婴医院",被省卫生厅评为"文明医院"、"全省医德医风建设先进集体",获定西地区"育人揽才先进单位","药品质量信得过单位"、"巾帼建功十佳先进单位"称号,被临洮县委、县政府评为"全县卫生工作先进集体"。本人被定西地委、行署评为全区卫生工作先进个人,临洮县十三届、十四届人大代表,十四届人大常委会委员。

医学论文获奖名单

中刊网论文获奖情况,可以通过中刊网网站查询。中刊网论文获奖会在网上公布名单,可以直接在网上搜索“中刊网”。第一步,打开任意浏览器。第二步,在搜索框输入“论文中刊网获奖名单”。第三步,点击相应网页进行查看就可以了。

Hello!关于成都医学院科研成果有哪些的问题!相信宝子们都想得到具体的了解,今天学姐就给大家详细解读!一起来看看吧。

一、师资力量

截至2023年2月,学校有专任教师915人,包含高级职称479人,具有博士、硕士学位720人,硕士生、博士导师470人。

二、教学资源

成都医学院图书馆共占地20195平方米,阅览座位2887座。截至到2022年,图书馆收藏纸质图书万册,中外文电子期刊万册,上线CNKI、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等60个数据库,自建3个特色数据库,2018年开通SCIE数据库。

三、科研成果

截至2023年2月,学校自2005以来,共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立项167项,省部级科研项目立项312项,出版学术著作145部,获授权专利177项。

以上就是学姐给大家整理的关于成都医学院科研成果有哪些的问题哦~主要罗列了以上几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当然关于该院校还有更多内容值得大家去了解哦。

1901年 E . A . V . 贝林(德国)从事有关白喉血清疗法的研究1902年 R.罗斯(英国)从事有关疟疾的研究1903年 .芬森(丹麦)发现利用光辐射治疗狼疮1904年 .巴甫洛夫(俄国)从事有关消化系统生理学方面的研究1905年 R.柯赫(德国)从事有关结核的研究1906年 C.戈尔季(意大利)、S.拉蒙–卡哈尔(西班牙)从事有关神经系统精细结构的研究1907年 .拉韦朗(法国)发现并阐明了原生动物在引起疾病中的作用1908年 P.埃利希(德国)、E.梅奇尼科夫(俄国)从事有关免疫力方面的研究1909年 .科歇尔(瑞士)从事有关甲状腺的生理学、病理学以及外科学上的研究1910年 A.科塞尔(德国)从事有关蛋白质、核酸方面的研究1911年 A.古尔斯特兰德(瑞典)从事有关眼睛屈光学方面的研究1912年 A.卡雷尔(法国)从事有关血管缝合以及脏器移植方面的研究1913年 .里谢(法国)从事有关抗原过敏的研究1914年 R.巴拉尼(奥地利)从事有关内耳前庭装置生理学与病理学方面的研究1915年 —— 1918年 未颁奖1919年 J . 博尔德特(比利时)作出了有关免疫方面的一系列发现1920年 .克劳(丹麦)发现了有关体液和神经因素对毛细血管运动机理的调节1921年 未颁奖1922年 .希尔(英国)从事有关肌肉能量代谢和物质代谢问题的研究迈尔霍夫(德国)从事有关肌肉中氧消耗和乳酸代谢问题的研究1923年 .班廷、.麦克劳德(加拿大)发现胰岛素1924年 W.爱因托文(荷兰)发现心电图机理1925年 未颁奖1926年 .菲比格(丹麦)发现菲比格氏鼠癌(鼠实验性胃癌)1927年 J.瓦格纳–姚雷格(奥地利)发现治疗麻痹的发热疗法1928年 .尼科尔(法国)从事有关斑疹伤寒的研究1929年 C.艾克曼(荷兰)发现可以抗神经炎的维生素.霍普金斯(英国)发现维生素B1缺乏病并从事关于抗神经炎药物的化学研究1930年 K.兰德斯坦纳(美籍奥地利)发现血型1931年 .瓦尔堡(德国)发现呼吸酶的性质和作用方式1932年 .谢林顿、.艾德里安(英国)发现神经细胞活动的机制1933年 .摩尔根(美国)发现染色体的遗传机制,创立染色体遗传理论1934年 .迈诺特、.墨菲、.惠普尔(美国)发现贫血病的肝脏疗法1935年 H.施佩曼(德国)发现胚胎发育中背唇的诱导作用1936年 .戴尔(英国)、O.勒韦(美籍德国)发现神经冲动的化学传递1937年 A.森特–焦尔季(匈牙利)发现肌肉收缩原理1938年 C.海曼斯(比利时)发现呼吸调节中颈动脉窦和主动脉的机理1939年 G.多马克(德国)研究和发现磺胺药1940年——1942年 未颁奖1943年 .达姆(丹麦)发现维生素.多伊西(美国)发现维生素K的化学性质1944年 J.厄兰格、.加塞(美国)从事有关神经纤维机制的研究1945年 A.弗莱明、.钱恩、.弗洛里(英国)发现表霉素以及表霉素对传染病的治疗效果1946年 .马勒(美国)发现用X 射线可以使基因人工诱变1947年 . 科里、.科里(美国)发现糖代谢中的酶促反应.何赛(阿根廷)发现脑下垂体前叶激素对糖代谢的作用1948年 .米勒(瑞士)发现并合成了高效有机杀虫剂DDT1949年 .赫斯(瑞士)发现动物间脑的下丘脑对内脏的调节功能1950年 .肯德尔、.亨奇(美国)T.赖希施泰因(瑞士)发现肾上腺皮质激素及其结构和生物效应1951年 M.蒂勒(南非)发现黄热病疫苗1952年 .瓦克斯曼(美国)发现链霉素1953年 .李普曼(英国)发现高能磷酸结合在代谢中的重要性,发现辅酶.克雷布斯(英国)发现克雷布斯循环(三羧酸循环)1954年 .恩德斯、.韦勒、.罗宾斯(美国)研究脊髓灰质炎病毒的组织培养与组织技术的应用1955年 .西奥雷尔(瑞典)从事过氧化酶的研究1956年 .库南德、.理查兹(美国)、W.福斯曼(德国)开发了心脏导管术1957年 D.博维特(意籍瑞士)从事合成类箭毒化合物的研究1958年 .比德乐、.塔特姆(美国)发现一切生物体内的生化反应都是由基因逐步控制的J.莱德伯格(美国)从事基因重组以及细菌遗传物质方面的研究1959年 S.奥乔亚、A.科恩伯格(美国)从事合成RNA和DNA的研究1960年 .伯内特(澳大利亚)、.梅达沃(英国)证实了获得性免疫耐受性1961年 .贝凯西(美国)确立“行波学说”发现耳蜗感音的物理机制1962年 .沃森(美国)、.克里克、.威尔金斯(英国)发现核酸的分子结构及其对住处传递的重要性1963年 .艾克尔斯(澳大利亚)、.霍金奇、.赫克斯利(英国)发现与神经的兴奋和抑制有关的离子机构1964年 .布洛赫(美国)、F.吕南(德国)从事有关胆固醇和脂肪酸生物合成方面的研究1965年 F.雅各布、.莫诺、.雷沃夫(法国)研究有关酶和细菌合成中的遗传调节机构1966年 . 劳斯(美国)发现肿瘤诱导病毒.哈金斯(美国)发现内分泌对于癌的干扰作用1967年 .格拉尼特(瑞典)、.哈特兰、G.沃尔德(美国)发现眼睛的化学及重量视觉过程1968年 .霍利、.霍拉纳、.尼伦伯格(美国)研究遗传信息的破译及其在蛋白质合成中的作用1969年 M.德尔布吕克、.赫尔、.卢里亚(美国)发现病毒的复制机制和遗传结构1970年 B.卡茨(英国)、.奥伊勒(瑞典)J.阿克塞尔罗行(美国)发现神经末梢部位的传递物质以及该物质的贮藏、释放、受抑制机理1971年 .萨瑟兰(美国)发现激素的作用机理1972年 .埃德尔曼(美国)、.波特(英国)从事抗体的化学结构和机能的研究1973年 .弗里施、K.洛伦滋(奥地利)、N.廷伯根(英国)发现个体及社会性行为模式(比较行为动物学)1974年 A.克劳德、.德·迪夫(比利时)、.帕拉德(美国)从事细胞结构和机能的研究1975年 D.巴尔摩、.特明(美国)、R.杜尔贝科(美国)从事肿瘤病毒的研究1976年 .丰卢姆伯格(美国)发现澳大利亚抗原.盖达塞克(美国)从事慢性病毒感染症的研究1977年 .吉尔曼、.沙里(美国)发现下丘脑激素.雅洛(美国)开发放射免疫分析法1978年 W.阿尔伯(瑞士)、.史密斯、D.内森斯(美国)发现限制性内切酶以及在分子遗传学方面的应用1979年 .科马克 (美国)、.蒙斯菲尔德(英国)开始了用电子计算机操纵的X 射线断层扫描仪(简称扫描仪)1980年 B.贝纳塞拉夫、.斯内尔(美国)、J.多塞(法国)从事细胞表面调节免疫反应的遗传结构的研究1981年 .斯佩里(美国)从事大脑半球职能分工的研究.休伯尔(美国)、.威塞尔(瑞典)从事视觉系统的信息加工研究1982年 .贝里斯德伦、.萨米埃尔松(瑞典).范恩(英国)发现前列腺素,并从事这方面的研究1983年 B.麦克林托克(美国)发现移动的基因1984年 .杰尼(丹麦)、.克勒(德国)、C.米尔斯坦(英国)确立有免疫抑制机理的理论,研制出了单克隆抗体1985年 .布朗、.戈德斯坦(美国)从事胆固醇代谢及与此有关的疾病的研究1986年 .蒙塔尔西尼(意大利)、S.科恩(美国)发现神经生长因子以及上皮细胞生长因子1987年 利根川进(日本)阐明与抗体生成有关的遗传性原理1988年 .布莱克(英国)、.埃利昂、.希钦斯(美国)对药物研究原理作出重要贡献1989年 .毕晓普、.瓦慕斯(美国)发现了动物肿瘤病毒的致癌基因源出于细胞基因,即所谓原癌基因1990年 .默里、.托马斯(美国)从事对人类器官移植、细胞移植技术和研究1991年 E.内尔、B.萨克曼(德国)发明了膜片钳技术1992年 .费希尔、.克雷布斯(美国)发现蛋白质可逆磷酸化作用1993年 .夏普、.罗伯茨(美国)发现断裂基因1994年 .吉尔曼、M.罗德贝尔(美国)发现G 蛋白及其在细胞中转导信息的作用1995年 .刘易斯、.维绍斯(美国)、.福尔哈德(德国)发现了控制早期胚胎发育的重要遗传机理,利用果蝇作为实验系统,发现了同样适用于高等增有机体(包括人)的遗传机理1996年 .多尔蒂(澳大利亚)、.青克纳格尔(瑞士)发现细胞的中介免疫保护特征1997年 .普鲁西纳(美国)发现了一种全新的蛋白致病因子 —— 朊蛋白(PRION)并在其致病机理研究方面做出了杰出贡献1998年 .福尔荷格特、.依格那罗和F.穆莱德发现一氧化一氮在心血管系统中作为信号分子1999年 Gunter Blobel发现控制细胞运输和定位的内在信号蛋白质2000年 阿尔维德·卡尔松(瑞典)、保罗·格林加德(美国)、埃里克·坎德尔(奥地利)在“人类脑神经细胞间信号的相互传递”方面获得的重要发现。2001年 利兰·哈特韦尔(美国)、蒂莫西·亨特(英国)和保罗·纳斯(英国)发现了细胞周期的关键分子调节机制2002年 悉尼·布雷内(英国)、约翰·苏尔斯顿(英国)、罗伯特·霍维茨(美国)为研究器官发育和程序性细胞死亡过程中的基因调节作用作出了重大贡献2003年 保罗·劳特布尔(美国)、彼得·曼斯菲尔德(英国)在核磁共振成像技术上获得关键性发现最终导致核磁共振成像仪的出现。2004年 理查德·阿克塞尔(美国)、琳达·巴克(美国)在气味受体和嗅觉系统组织方式研究中作出贡献,揭示了人类嗅觉系统的奥秘2005年 巴里·马歇尔(澳大利亚)、罗宾·沃伦诺贝尔(澳大利亚)发现了导致胃炎和胃溃疡的细菌10月2日至4日,瑞典皇家科学院陆续宣布了2006年度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物理学奖及化学奖的获奖名单,美国科学家安德鲁·法尔和克雷格·梅洛因发现RNA(核糖核酸)干扰机制而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美国科学家约翰·马瑟和乔治·斯穆特因发现宇宙微波背景辐射的黑体形式和各向异性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美国科学家罗杰·科恩伯格因在“真核转录的分子基础”研究领域所作出的贡献而独自获得诺贝尔化学奖。安德鲁·法尔1959年出生,目前任职于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克雷格·梅洛1960年出生,目前在美国哈佛大学工作。根据诺贝尔奖评审委员会发布的公报,法尔和梅洛获奖是因为他们“发现了控制遗传信息流动的基本机制”。公报指出,RNA干扰已被广泛用作研究基因功能的一种手段,并有望在未来帮助科学家开发出治疗疾病的新疗法。今年60岁的马瑟目前为美国宇航局戈达德航天中心高级天体物理学家,1945年出生的斯穆特目前任职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诺贝尔奖评审委员会发布的公报称,马瑟和斯穆特借助美国1989年发射的COBE卫星做出的发现,为有关宇宙起源的大爆炸理论提供了支持,将有助于研究早期宇宙,帮助人们更多地了解恒星和星系的起源。公报说,他们的工作使宇宙学进入了“精确研究”时代。科恩伯格现年59岁,目前供职于美国斯坦福大学医学院,他的父亲阿瑟·科恩伯格是1959年的诺贝尔医学或生理学奖得主之一。瑞典皇家科学院在一份声明中说,科恩伯格揭示了真核生物体内的细胞如何利用基因内存储的信息生产蛋白质,而理解这一点具有医学上的“基础性”作用,因为人类的多种疾病如癌症、心脏病等都与这一过程发生紊乱有关。据悉,到10月13日,诺贝尔奖的其他奖项也将各有其主。除诺贝尔和平奖在挪威首都奥斯陆颁奖外,其余奖项的颁奖仪式将于12月10日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举行。2006年度诺贝尔奖的奖金为1000万瑞典克朗(约合140万美元)。据诺贝尔奖官方网站消息,当地时间10月2日上午11时30分(北京时间17时30分),瑞典皇家科学院诺贝尔奖委员会宣布,将2006年度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两名美国科学安德鲁·法尔和克雷格·梅洛,以表彰他们发现了RNA干扰现象。法尔和梅洛将分享奖金。法尔和梅洛将分享一千万瑞典克朗的奖金(137万美元、107万欧元)。安德鲁·法尔出生于1959年,美国公民,1983年获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生物学博士学位,现任斯坦福医学院病理学和遗传学教授。克雷格·梅洛出生于1960年,美国公民,1990年获得哈佛大学生物学博士学位,现任马萨诸塞州医学院分子医学教授。卡罗林斯卡医学院在颁奖声明称,今年诺贝尔医学奖获得者发现了一个有关控制基因信息流程的关键机制。人们的基因组通过从细胞核里的DNA向蛋白质的合成机制发出生产蛋白质的指令运作,这些指令通过mRNA传送。美国科学家法尔和梅洛公布了他们发现一种可以从特定基因降解mRNA的方式,在这种RNA干扰现象中,双链RNA(double-stranded RNA)以一种非常明确的方式抑制了基因表达。植物、动物、人类都存在RNA干扰现象,这对于基因表达的管理、参与对病毒感染的防护、控制活跃基因具有重要意义。RNA干扰已经作为一种强大的“基因沉默”技术而出现。这项技术被用于全球的实验室来确定各种病症中哪种基因起到了重要作用。RNA干扰作为研究基因运行的一种研究方法已被广泛应用于基础科学,它可能在将来产生新的治疗方法。获得今年诺贝尔生理学奖或医学奖的美国科学家克雷格·梅洛今天称,他曾认为有关基因信息流程的研究可能有一天会获得诺贝尔奖,但他没有想到这一刻会来得这么快。他的同事安德鲁·法尔称,诺贝尔奖委员会半夜打来的电话使他感到很惊讶。在美国马萨诸塞州医学院工作的梅洛与在斯坦福大学医学院工作的法尔分享了一千万瑞典克朗(137万美元)的奖金。克雷格·梅洛在他位于马萨诸塞州的家中表示:“这令人感到惊奇。我至今仍难以相信自己获奖了。我曾想到我可能会获奖,但我现在只有45岁,我想我可能在十年或二十年后获奖。”47岁的安德鲁·法尔则称,诺贝尔委员会的电话通知使他感到很惊讶。他在接受电话采访时称:“我可能在是做梦,或者诺贝尔委员会打错了电话。我最感激的是我的工作得到了承认。”瑞典卡罗林斯卡医学院宣布,安德鲁·法尔和克雷格·梅洛在基因技术的使用方面提供了“令人激动的可能性”。这两位科学家进行的实验发现了一种有效中止有缺陷的基因运传的机制,这为研发控制这种基因和与疾病作斗争的新药提供了可能性。安德鲁·法尔称:“克雷格和我的工作是研究为什么一些基因会停止运行,我们试图去控制它们,我们发现了一些东西可以有效地中止它们。知道这些基因并不能告诉你它们能做什么,所以如果你能中止它们,你就可以开始了解它们能做什么。”不过,最初发现RNAi现象的是一位华人学者,非常可惜,他没有进一步弄清这是为什么。小知识方兴未艾的RNA(核糖核酸)干扰技术---RNAi瑞典卡罗林斯卡医学院2日宣布,美国科学家安德鲁·法尔和克雷格·梅洛因为发现RNA(核糖核酸)干扰机制而获得2006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法尔和梅洛于1998年正式发表论文,公布了有关RNA干扰机制的发现。以他们的发现为基础,RNA干扰技术近年来迅速兴起,其前景被普遍看好。RNA能够充当“信使”,传递DNA(脱氧核糖核酸)上的遗传信息,将其用于蛋白质的生产合成。研究显示,向生物体内注入微小RNA片段,会干扰生物体本身的RNA“信使”功能,导致相应蛋白质无法合成,从而“关闭”特定基因。科学家认为,采用RNA干扰技术直接从源头上让致病基因“沉默”,也许可以更有效地治疗某些疾病。这种技术最初曾被用来研究植物和蠕虫等,科学家后来发现它对哺乳动物细胞也有效。例如,美国哈佛医学院的科学家已经成功地利用RNA干扰技术治愈了实验鼠的肝炎。目前,RNA干扰治疗技术正在快速进入人体试验阶段。一些公司正在资助用这项技术治疗黄斑变性、乙肝等疾病的试验。不过,尚有几个难题阻碍着该技术的发展。首先,科学家还没有找到一种方便快捷的方法,使RNA干扰能在患者体内的有效部位进行。比如说,在治疗黄斑变性时,科学家可以直接对患者眼部进行治疗,而对于其他一些疾病就没有这么简单。其次,科学家还无法确定这种疗法是否会影响目标基因以外的其他基因,引发副作用.评选过程起初,诺贝尔生理医学奖的评选是由卡罗琳医学院的教员完成的。现在,根据诺贝尔基金会的相关章程,评选由卡罗琳医学院诺贝尔大会(Nobel Assembly)负责,大会由50名选举出来的卡罗琳医学院名教授组成。生理医学奖的评选程序大致为:卡罗琳医学院的诺贝尔大会任命一个工作委员会——诺贝尔委员会(Nobel Committee)负责前期工作。邀请生理医学领域的代表提名候选人,提名截至日期为每年2月1日。诺贝尔委员会对提名进行初步筛选,然后候选人提交给诺贝尔大会。诺贝尔大会最终决定得主,并对外公布(一般在每年10月份)。每年12月10日在斯德哥尔摩音乐厅举行颁奖仪式。近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及主要成就以下为2000年至200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奖者名单及其主要成就:2005年,澳大利亚科学家巴里·马歇尔和罗宾·沃伦。他们发现了导致人类罹患胃炎、胃溃疡和十二指肠溃疡的罪魁——幽门螺杆菌,革命性地改变了世人对这些疾病的认识。2004年,美国科学家理查德·阿克塞尔和琳达·巴克。他们在气味受体和嗅觉系统组织方式研究中做出贡献,揭示了人类嗅觉系统的奥秘。2003年,美国科学家保罗·劳特布尔和英国科学家彼得·曼斯菲尔德。他们在核磁共振成像技术上获得关键性发现,这些发现最终导致核磁共振成像仪的出现。2002年,英国科学家悉尼·布雷内、约翰·苏尔斯顿和美国科学家罗伯特·霍维茨。他们为研究器官发育和程序性细胞死亡过程中的基因调节作用做出了重大贡献。2001年,美国科学家利兰·哈特韦尔、英国科学家保罗·纳斯和蒂莫西·亨特。他们发现了导致细胞分裂的关键性调节机制,这一发现为研究治疗癌症的新方法开辟了途径。2000年,瑞典科学家阿尔维德·卡尔松、美国科学家保罗·格林加德和埃里克·坎德尔。他们在研究脑细胞间信号的相互传递方面获得了重要发现。

一、师资力量

截至2023年2月,学校有专任教师915人,包含高级职称479人,具有博士、硕士学位720人,硕士生、博士生导师470人。

一、教学资源

成都医学院图书馆共占地20195平方米,阅览座位2887座。截至到2022年,图书馆收藏纸质图书万册,中外文电子期刊万册,上线CNKI、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等60个数据库,自建3个特色数据库,2018年开通SCIE数据库。

三、科研成果

截至2023年2月,学校自2005以来,共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立项167项,省部级科研项目立项312项,出版学术著作145部,获授权专利177项。

以上就是学姐给大家整理的关于成都医学院科研成果有哪些的问题哦~主要罗列了以上几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当然关于该院校还有更多内容值得大家去了解哦。

中国药学会论文获奖名单

赵巍赵巍,男,1960年6月生,籍贯河南,教授,宁夏医科大学遗传学硕士生导师,宁夏生物学会理事,民革党员,宁夏回族自治区政协委员。1982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生物学系生物学专业,2002年获宁夏医学院生理学硕士学位。现任宁夏医科大学科学与技术中心主任,兼任宁夏医科大学医学分子生物学实验室主任、中心实验室主任、基础部生命基础学科实验中心主任。中文名:赵巍国籍: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汉族出生日期:职业:科技中心副主任毕业院校:北京师范大学主要成就:2005年获宁夏医学科技奖三等奖2007年宁夏回族科技进步奖三等奖2009年获宁夏科技进步奖二等奖2009年获宁夏卫生科技奖一等奖代表作品:细粒棘球蚴中国大陆株诊断抗原P29分子克隆与序列分析研究方向及意义研究方向包虫病分子疫苗研究的科学意义1.利用中国本土病原体(宁夏本地包虫病患者手术后获取),提取基因组,并克隆出10个疫苗候选基因,经测序其中有5个基因的序列为我们首次发表(已在NCBI网站GenBank上进行了注册),在此基础上成功构建10基因工程菌株,获取了10种重组抗原,这些重组抗原具有我们自主的知识产权,这对于我们今后开发应用这些重组抗原意义十分重大。2.在包虫病流行最为严重的地区开展包虫病基因工程疫苗的研究,对于本地区基础科研和卫生事业的发展来讲有着重要的社会意义。本研究历经7年时间,先后得到3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2项自治区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资助,对10个重组抗原进行了基因克隆、表达,免疫保护力及其机制的研究,获得了8个具有应用潜质的疫苗候选分子,这8个重组抗原分子的免疫保护力及其机制的研究均为国内外首次发表。这些成果对于我国及世界包虫病的预防具有重要的意义,为抗包虫病疫苗的深入及应用研究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同时也为今后寄生虫病感染及抗感染过程中宿主机体免疫应答时发生变化的深入研究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基金及获奖情况基金资助情况(1)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细粒棘球蚴虫重组抗原基因的克隆、表达及免疫保护性研究”,项目批准号:30260105,主持人:赵巍,资助金额:16万,时间:。(2)宁夏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细粒棘球蚴虫基因工程疫苗的免疫学特性研究”,项目批准号:NZ0540,主持人:赵巍,资助金额:2万,时间:。(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细粒棘球蚴虫重组抗原的免疫保护性及其机制的研究”,项目批准号:30660176,主持人:赵巍,资助金额:24万,时间:。(4)宁夏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细粒棘球蚴虫重组铁蛋白的免疫保护性及其机制的研究”,项目批准号:NZ0878,主持人:赵巍,资助金额:2万,时间:。(5)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细粒棘球蚴虫蛋白质组学的初步研究和应用分析”,项目批准号:30960360,主持人:赵巍,资助金额:23万,时间:。获奖情况(1)科技奖:2005年,宁夏医学科技奖三等奖:获奖题目“细粒棘球蚴(中国大陆株)重组抗原候选基因的筛选和克隆”。2007年,宁夏科技进步奖三等奖:获奖题目:“细粒棘球蚴重组抗原基因的克隆、测序及免疫学特性鉴定”(2)优秀论文奖:2006年,宁夏医学优秀学术论文二等奖,获奖题目“重组质粒EgEF-1/pGEX-6p-1的构建及原核诱导表达”2007年,宁夏自然科学优秀学术论文奖三等奖,获奖题目“细粒棘球蚴重组铁蛋白基因的克隆重组高效表达及免疫学初步研究”(3)优秀硕士论文:2006年,宁夏回族自治区高等学校优秀硕士论文一级,题目:“细粒棘球蚴中国大陆株铁蛋白基因的克隆重组表达、纯化及免疫学特性鉴定”2006年,宁夏回族自治区高等学校优秀硕士论文一级,题目:“细粒棘球蚴热休克蛋白重组疫苗的研究”2008年,宁夏回族自治区高等学校优秀硕士论文,题目:“细粒棘球蚴(中国大陆株)亲肌肉抗原基因重组疫苗的表达、纯化及免疫保护力研究”2008年,宁夏医科大学优秀硕士论文,题目:“细粒棘球蚴(中国大陆株)重组P-29抗原的克隆、表达、免疫保护力及其机制的研究”个人作品SunJF,WangYN,LiZJ,(4):193-200.师志云,赵巍.细粒棘球蚴中国大陆株诊断抗原P29分子克隆与序列分析.宁夏医学院学报,2007,29(4):101-102..ZhiyunShi,(1):79-85.(SCI)罗永云,赵巍.细粒棘球蚴重组EgP-29诱导免疫小鼠脾细胞增殖及细胞因子水平的变化.宁夏医科大学学报,2009,31(3):292-294.师志云,马锐,李昭宇,赵巍.等.细粒棘球蚴(中国大陆株)诊断抗原P-29重组蛋白的免疫保护性研究.第四军医大学学报.2009,30(20):1965-1967(中国核心期刊).师志云,李昭宇,卜阳,赵巍.等.细粒棘球绦虫(中国大陆株)诊断抗原P-29基因的表达、纯化及免疫原性初步分析.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2009,25(9):41-44(中国核心期刊)王娅娜,赵巍.细粒棘球蚴铁蛋白基因的克隆重组高效表达及免疫学初步研究.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2006,22(5):399-402.(中国核心期刊)丁聃,赵巍.细粒棘球蚴铁蛋白基因的、表达、纯化及免疫学特性鉴定.宁夏医科大学学报,2009,31(2):(4),335-340(SCI)丁淑琴,赵巍.细粒棘球蚴2HSP70重组质粒构建、原核表达、纯化和初步鉴定.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2006,22(8):764-766.(中国核心期刊)丁淑琴,赵巍.生物信息学技术在细粒棘球蚴热休克蛋白70重组疫苗研究中的应用.宁夏医科大学学报,2009,31(1):29-40.于晶晶,赵巍.细粒棘球蚴重组HSP70基因的表达、纯化及免疫学鉴定.宁夏医学院学报,2008,30(2):140-142.丁淑琴,赵巍.细粒棘球蚴热休克蛋白70重组抗原的免疫学特性研究.宁夏医学院学报,2007,29(5):454-457.李宗吉、赵巍.细粒棘球蚴中国大陆株谷胱甘肽S-转移酶基因的重组、表达及免疫学鉴定.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2007,23(1):76-79.(中国核心期刊)棘怀庆,赵巍.细粒棘球蚴中国大陆株谷胱甘肽S-转移酶结构与功能的生物信息学分析.宁夏医科大学学报,2009,31(2):150-153.王健,赵巍.宁夏人细粒棘球蚴重组延伸因之-1重组蛋白特性分析及抗原表位预测.中国药学杂志,2008,43(9):654-657.(中国核心期刊)王键,赵巍.细粒棘球蚴重组延伸因子-1重组蛋白对小鼠免疫保护性研究.中国药房,2008,43(11):2408-2409.(中国核心期刊)卜阳,赵巍.细粒棘球蚴重组延伸因子-1基因的表达、纯化及免疫学鉴定.宁夏医学杂志,2008,30(3):193-195.王健,赵巍.细粒棘球蚴重组延伸因之-1抗原的免疫原性研究.宁夏医学院学报,2006,28(2):101-102.王健,重组质粒的构建及原核诱导表达.药物生物技术,2006,13(2):79-82.(中国核心期刊)马锐,赵巍.细粒棘球蚴(中国大陆株)亲肌肉抗原重组蛋白的表达、纯化及免疫学鉴定.宁夏医学院学报,2008,30(1):1-3..马锐,赵巍.细粒棘球蚴亲肌肉抗原在小鼠中的免疫保护力研究.国际医学寄生虫病杂志,2008,35(4):194-200.(中国核心期刊)张静,赵巍.细粒棘球蚴中国大陆株亲肌肉基因分子克隆和序列分析.宁夏医学院学报,2006,28(3):185-186张炜,赵巍.细粒棘球蚴中国大陆株Eg10基因片段的分子克隆和序列分析.宁夏医学院学报,2006,28(1):1-3.张静,赵巍.细粒棘球蚴(中国大陆株)线粒体苹果酸脱氢酶重组蛋白的表达、纯化及免疫特性分析.中国病原生物学杂志,2006,1(4):249-252.(中国核心期刊)黄瑾,赵巍.细棘球蚴重组14-3-3基因的表达、纯化及免疫学鉴定.中国病原生物学杂志,2006,1(4):253-255.(中国核心期刊)

1992年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1998 年卫生部授予“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称号。 1992 年获中国药学会青年科技奖、 1995 年获吴阶平-保罗 · 杨森医药学研究植物化学专业二等奖。 曾获奖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技进步二、三等奖、湖北省人民政府科技进步二等奖、卫生部科技进步三等奖和教育部科技进步三等奖 。 1. 1989 年获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技进步二等奖 2. 1995 年获湖北省人民政府科技进步二等奖3. 1995 获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技进步(基础研究)三等奖4. 1996 年获卫生部科技进步三等奖5. 1998 年获教育部科技进步三等奖6. 2005年获湖北省自然科学奖三等奖7. 2007年获湖北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1.1988年获湖北省大学生优秀科研成果奖二等奖2.1989年获湖北省大学生优秀科研成果奖一等奖3.1995年获湖北省大学生优秀科研成果奖一等奖4.1997年获湖北省大学生优秀科研成果奖二等奖5. 2003年获华中科技大学毕业论文创新设计奖二等奖 1.1992年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1992 年中国药学会授予“中国药学会青年科技奖”奖杯和奖状3.1992 年同济医科大学评为“ 211 跨世纪人才”4.1995 年获吴阶平-保罗 · 杨森医药学研究植物化学专业二等奖5.1998 年同济医科大学再次评为“ 211 跨世纪人才”6.1998 年获同济医科大学“优秀教师”7.1998 年卫生部授予“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称号8. 2007年获“伯乐奖” ~ 教育部高等学校博士点学科点专项科研基金《一类新药浙贝乙素胆汁酸盐作用机理的研究》(项目编号:20070427017,6万元)~教育部重大专项基金《一类新药浙贝乙素胆汁酸盐作用机理的研究》(30万元)~ 科技部国际合作项目《一类新药浙贝乙素胆汁酸盐临床前的研究》(项目编号:2006DFA33210,90万元)~韩国科技研究院国际合作项目《基于天然药物的研究与开发》(3000万韩元)~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民族药忽地笑抗AD的活性成分及机制研究》(项目编号:30371733,30万元)~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新药开发专项课题《新药湖北贝母总碱的开发研究》(项目编号:D2X004A,80万元)~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以IL-18为靶点民族药冷水七抗类风湿性关节炎活性成分及机制研究》(项目编号:30371733,21万元)~ 昆明植物所开放实验室基金《民族药冷水七抗类风湿性关节炎活性成分及其作用机理的研究》~ 国际科技合作重点项目《亚太传统医药网络研究与建设》(项目编号:2002DFG00010, 50万元)~ 武汉市科技攻关重点项目《二类新药“咳喘宁”临床前的研究》~ 湖北省卫生厅课题《浙贝乙素镇咳、祛痰和平喘的构效关系研究》~ 国家科技部“十五”重点项目《湖北贝母、贯叶连翘、宽叶缬草、木瓜GAP研究》

糖尿病论文获奖名单

和问那个谁治疗高血压最好一样的问题,没法回答。糖尿病和高血压一样,控制血糖是根本。

沈春玉 教授,主任医师,。主要研究方向为糖尿病的基础和临床研究。现任北京国医堂中医研究院恒康中医医院糖尿病科主任。并任中华医学会内科分会委员,现为中华中医药学会会员,北京中医疑难病研究会会员,浙江省医学会内科分会副主任委员。沈主任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评审专家,主持国家、省部、校级科研课题数十项。其中包括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省部级项目2项。以第一作者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其中中华系列杂志10余篇。曾多次荣获国家优秀论文奖,并以当代特色名医专家的荣誉资格入录国家版《中国特色名医大辞典》等重要史册。沈主任从事糖尿病临床治疗工作多年,积累了大量经验,对中医中药治疗糖尿病颇有研究,而且治疗有独到之处,并取得了很好的成绩,于2005年5月参加《全国第二疑难病症防治经验研讨会》参加学术交流论文滋阴清热法治疗糖尿病,并评为二等奖。

普刊和核心期刊,中国糖尿病杂志

[1]林兰,张鸿恩,高齐健,马践.降糖通脉饮胶囊治疗糖尿病血管合并症的临床研究[J].中医杂志,1992(08).[2]林兰.中医药治疗放射性甲状腺疾病212例临床报告[J].中医杂志,1994(07).[3]林兰.糖尿病的中医研究[J].中国医药学报,1998(04).[4]林兰,刘喜明.中医药治疗糖尿病及其机理研究[J].河南中医药学刊,1999(04).[5]林兰,倪青,张润云,刘喜明.甲状腺机能亢进症的病因学研究——附266例临床报告[J].辽宁中医杂志,1999(10).[6]林兰,张润云,倪青,胡东鹏,刘喜明,高齐健.糖心平治疗糖尿病冠心病的临床研究[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0(08).[7林兰,倪青,董彦敏.糖尿病肾病的中西医结合诊治概述[J].医学研究通讯,2000(05).[8]林兰,倪青,董彦敏.糖尿病肾病中西医结合治疗的热点问题述评[J].医学研究通讯,2000(07).[9]林兰,倪青,董彦敏.糖尿病中西医结合研究的思路与方法[J].医学研究通讯,2001(09).[10]林兰,倪青.对糖尿病中西医结合研究的几点看法[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3(11).[11]林兰,郭力.糖微康防治糖尿病肾病的临床研究[J].医学研究通讯,2003(05).[12]林兰,郭力.糖微康对糖尿病大鼠肾脏的保护作用[J].医学研究通讯,2003(05).[13]林兰,倪青,刘喜明,王兆礼,楚晓燕.糖微康对糖尿病大鼠肾功能的保护作用药效学研究[J].中国中药杂志,2003(01).[14]林兰,郭力.糖微康对糖尿病肾病患者血液流变学的影响[J].中国中西医结合肾病杂志,2003(04).[15]林兰,郭力.中药糖微康对糖尿病大鼠肾皮质MMP-9表达的影响[J].山西中医学院学报,2003(02).[16]闫秀峰,倪青,陈世波,肖月星,康凌,林兰.对林兰糖尿病中医“三型辨证”理论的探讨[J].中医杂志,2005(12).[17]林兰.中西医结合糖尿病诊疗标准(草案)[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5(01).[18]林兰,王洪武.糖尿病肾病中西医诊疗研究进展[J].辽宁中医杂志,2008(12).[19]林兰,刘建文,杨化新,王广基.胰核糖核酸酶A的原核表达及纯化复性研究[J].药物生物技术,2009(03).

国际医学论文获奖

吴医师多次应聘香港治病,出席德国、法国、荷南、比利时、卢森堡等国际医学论坛,多次荣获国际论文奖,获紫荆花优秀医学科研金牌,20世纪杰出医家金牌奖,世界优秀医学专家铜牌证书,国际互联网全球寻医问药世界名医数据库中国特色医疗人才铜质证书,国际名医成果贡献金奖,专病学术成果金奖,国家级中医药科技成果二等奖、21世纪人才铜质奖牌。2000年出席全国当代科技英才交流研讨会被评为“科技英才”,同年出席中华民族大团结各界代表新年座谈会,获百名名医代表铜牌,接见国家领导人并合影。吴医师在医疗上精益求精,对中医疑难病症、糖尿病、心血管病、肝炎、结肠炎、小儿科等综合治疗有独特疗效。他被选入《国际互联网全球寻医问药专家传略》、《中华人民共和国英杰大典》(中华英才荟萃)、《世界优秀医学专家名典》、《中华人民共和国人物辞典》、《中国人才世纪献辞》等多部辞典中。有全国各地、港台同胞、日、美、新、泰、印等国家友人前来拜访求医,被人们称为“奇人异士”,在东南亚国家享有一定声誉,其事迹在《人民日报》(海外版)、《香港星岛晚报》、《中华医药报》、《福建日报》、《厦门日报》等多家媒界均做专题报道。

根据查阅的资料 这所谓的国际传统医学大会是由斯里兰卡某大学主办的 江湖医生聚会。不属于国际大奖现在给自己起名字叫国际 世界 的品牌多了 慎重!

林万硕再次获得国际医学大奖

近日,第55届世界传统医学大会在斯里兰卡首都科伦坡召开。北京金匮中医研究院院长林万硕荣获“世界传统医学终身成就奖”和“世界传统医学优秀成果奖”。

世界传统医学大会主席luxmun(拉克思曼)为林万硕颁奖

世界传统医学大会是国际公认的传统医学权威大会,从1962年在前苏联的阿拉木图召开首届会议以来,目前已举办55届。大会旨在通过执业者之间相互交流,促进世界各地传统医学机构的合作; 通过会议、演讲、研讨会等形式,推广世界各地医学专家最新研究成果; 举行学术交流研讨会,并对各国以传统疗法为人类健康做出突出贡献的专家颁发证书给予表彰;利用世界选择性医学研究会(Medicina Alternativa)建立的信托基金,为在全世界各地建立传统医学诊疗所提供帮助。它已成为世界各国传统医学专家推广最新研究课题的重要窗口。本届大会的主题是“传统医药,人类健康的选择”。本届大会参会机构有国际350个医学机构,140个国家的传统医学精英,世界卫生组织官员等参加了会议。

大会盛况

鉴于林万硕在医学研究领域的突出贡献,大会为其颁发了最高奖项“世界传统医学终身成就奖”,同时他提交的论文《“9+0生态健康系统” 理论及其在生态养生中的应用》获“世界传统医学优秀成果奖”。林万硕在20多年的中医养生实践中非常重视中医学、哲学、心理学、生态学、营养学等学科知识的融合,他致力与研究人体健康状况以及人体内外环境关系的保健养生科学,独创了“9+0生态健康系统” 理论体系,其核心价值法以自然,通过调整作息、饮食、心志,净化内环境,增强自愈力,促进健康全面和谐发展。

在大会论坛上的演讲

他认为人体的生理病理变化与自然界的现象及事物的变化是一致的,因此治疗疾病不能只考虑局部病变而忽略人体的全身状况,治病需要求本,更要顺应自然规律。人体本身就是一个生态系统,如消化系统的生物菌群、心血管系统的循环是否通畅等等。当人体出现非健康状态时,实际上是内环境生态系统对外环境生态系统的一个反应,两者是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的关系。人体健康不仅需要健康的自然生态环境,也需要和谐的人际生态环境,生态养生实际是中国人的天地观和自然观,它强调的是人和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相处。生态健康理论不仅包含身体因素,还包括精神因素,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9+0生态健康系统”就是以恢复人体(微)生态系统为核心,祛除干扰,使整个系统的结构功能恢复到正常状态,达到“内条外养,固本强基”的理想状态。如果人体健康出现问题,主要表现为正气日衰,邪气日强,根本措施就是恢复正气,清除体内的污物,通过净化内环境,达到康复的目的。如果一旦出现健康问题,把焦点放在外环境上,希望用药快速杀灭病菌、祛除病症等,无异于房子里脏了,不去打扫,而只驱赶蝇蚊,治标不治本;真正有效的方法是把房内的污染物清除出去,蝇蚊自然不来,这和生病要先从内调理,方能治本是一个道理。

“9+0生态健康系统”的特点是强调环境生态因素的重要作用,强调人体生态系统的系统性、整体性和辩证性;关注健康恢复的过程和可持续性,强调人的自愈能力的调动,从而达到理想状态;强调辨证论治和天人合一,体现个性特点。

多年来,北京金匮中医研究院的医疗专家团队以此理论为基础,研制出“金匮百草茶”等药食同源产品,帮助了许多亚健康人群进行了调理,他们治疗的高血压、糖尿病、肿瘤等患者达上万人,遍布中国、日本、印度、马来西亚、美国、德国等国家和地区。

会议期间,林万硕还和其他专家团队成员为当地慕名而来的民众进行了义诊,斯里兰卡政府官员对此深表感谢,赞赏这对加深两国文化交流具有积极意义。斯里兰卡卫生部部长Tissa Attanayake亲切接见了林万硕,并就中医药应用及研究进行了交流。

林万硕得到斯里兰卡卫生部部长Tissa Attanayake亲切接见

在采访中林万硕表示,“十九大报告强调,人民健康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富强的重要标志。我国将实施‘健康中国’战略,坚持预防为主, 完善国民健康政策,为人民群众提供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我们中医工作者将立足‘健康中国’战略,不断探索,我们期待为生态学和中医学的发展注入新的元素,打开健康新视野。同时中医药文化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我们希望为传统医学在全世界的推广贡献力量!”

为斯里兰卡群众义诊

  • 索引序列
  • 国际医学论文获奖名单
  • 医学论文获奖名单
  • 中国药学会论文获奖名单
  • 糖尿病论文获奖名单
  • 国际医学论文获奖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