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医学论文 > 中医月经病论文

中医月经病论文

发布时间:

中医月经病论文

“凡医妇人,先须调经”“经脉不调,众疾生焉”(《妇人大全良方》),月经病在妇科病证中占有首要的地位。然而溯本求源,对于月经病诊治具有奠基作用的首推《黄帝内经》,现总结如下:1 月经的生理 《素问·上古天真论》云:“女子……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显然,女性月经的出现与闭绝,与天癸、冲任相关。盖天癸是促进性器官发育、生殖机能成熟的物质,而“冲脉任脉皆起于胞中”(《灵枢·五音五味》)。 因此,当天癸盈泌、冲任盛畅,则月经应时而至,并能受孕怀子;反之,天癸、冲任竭绝,则月经闭绝,亦不能受孕怀子。后世所谓“冲为血海,任主胞胎”(王冰语)、冲任为“月经之本”(《景岳全书·妇人规》)等认识,显然因此而来。 2 月经病的病理 《素问·评热病论》曰:“月事不来者,胞脉闭也,胞脉者,属心而络于胞中……今气上迫肺,心气不得下通,故月事不来也。”《素问·阴阳别论》曰:“二阳之病发心脾,有不得隐曲,女子不月。”《素问·至真要大论》曰:“冷泄腹胀,溏泄瘕水闭……病本于脾。”指出了月经病的发生与心、脾、肺有密切关系,心主血,脾统血,肺主气,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西医学认为月经的产生与下丘脑-垂体-卵巢轴有关,同时又受到大脑皮质的影响。 《素问·腹中论》曰:“有病胸胁支满者,妨于食,病至则先闻腥臊臭,出清液,先唾血,四肢清,目眩,时时前后血……病名血枯,此得之年少时,有所大脱血,若醉入房,中气竭,肝伤,故月事衰少不来也。”论述了闭经的病因病理特点。 《灵枢·五音五味》曰:“今妇人之生,有余于气,不足于血,以其数脱血也。”指出妇女某些病理特点是由生理功能决定的,气血失调是妇科疾病中最常见的发病机理之一。月经、胎孕、产育、哺乳均以血为用,故易导致机体相对有血分不足、气偏有余的病理特点。 《黄帝内经》记载的月经病主要是闭经和崩漏,其中对闭经的论述较为丰富。后世医家将闭经分血枯与血隔两类,其源即在此,如肾风不月、二阳之病至不月、血枯经闭的症状、病因病机及治疗等等。对崩漏的论述,主要见于《素问·阴阳别论》所云“阴虚阳搏谓之崩”,指出妇女崩证的发病机理是阴虚则致阳气搏结而亢盛,血热妄行,即阴虚阳盛,阐述了阴虚至崩的情况。 因此,月经病的产生,常为脏腑功能失常,气血阴阳失调所致。 3 月经病的病因 1、外因 《素问·离合真邪论》曰:“天地温和则经水安静,天寒地冻则经水凝泣,天暑地热则经水沸溢,卒风暴起则经水波涌而陇起。”指出了自然界气候改变对人体的影响,用寒暑变化解释月经病的病因,寒为阴邪,主收引,主凝滞,寒则经水凝泣,热则经水沸溢,如月经先期、崩漏多为血热,以虚证为主,功能性痛经以虚寒多见,这对后世医家治疗月经病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2、内因 七情之中尤以忧、怒、悲、恐影响较著,这些在《黄帝内经》中有较多论述。郁怒伤肝,肝气失于调畅而横逆,可致月经失调、痛经、月经过多、经行吐衄等。忧思过度则伤脾,脾为气血生化之源,又为统血之脏,脾气耗损,可致月经失调、闭经、崩漏等。悲哀太甚则伤肺,肺主一身之气,气道不宣,血亦随之而不调畅,可致月经不调等病。 《素问·阴阳别论》曰:“二阳之病发心脾,有不得隐曲,女子不月……”《素问·痿论》曰:“悲哀太甚,则胞络绝。胞络绝,则阳气内动,发则心下崩,数溲血也。”指出了忧思过度、悲哀太甚等情志因素均可导致月经不调、崩漏的发病,以上两段原文说明,同样是情志变化,可以引起不同的月经病,如月经过多、崩漏或月经过少、闭经,主要取决于病人的体质因素,在治疗时要考虑到同病异治和异病同治的治疗方法的灵活应用。《素问·五脏别论》曰:“脑、髓、骨、脉、胆、女子胞,此六者,地气之所生也,皆藏于阴而象于地,故藏而不泄,名曰奇恒之腑。”《内经》将子宫称为奇恒之腑,因为功能似脏,形体似腑,具有藏泄双重作用,如果胞宫功能异常,就会导致月经病和妊娠病的发生。 4 月经病的治疗用药 《素问·腹中论》中记载了妇科第一首方剂“四乌贼骨一芦茹丸”,方中乌贼骨为君,功能补肾固涩;芦茹又名茜草,主散恶血,又能生血通经;配雀卵补精血,鲍鱼汁益阴气、通血脉。开创了妇产科补肾活血的先河。全方通补兼施,具有补养精、气、血,强壮肺、肝、肾,活血通经的作用,能治疗血枯精亏、崩漏带下、症瘕诸病证。 《灵枢·五音五味》云:“妇人之生,有余于气,不足于血,以其数脱血也。”由于月经每月应时而泄、受孕怀子血聚养胎的特殊性,故而妇女血常不足。所谓“有余于气”,乃与“不足于血”相对而言,并非真正有余,气血互生互化,血亏日久必致气虚,细品经意,此旨在强调血常不足的特点。此论对后世的影响极大,诸如“妇女以血为基本”(《妇人大全良方》)、“女子以血为主”(《景岳全书·妇人规》)等说无不源于此。 而养血调血和四物汤方成为妇科的基本治法和常用方剂也就理所当然,甚至有谓“四物汤乃妇人经产、一切血病通用之方”(《医宗金鉴·妇科心法要诀》),即使以“寒凉”著称的刘完素亦谓治妇科杂证当以四物为主,“春倍川芎、夏倍芍药、秋倍地黄、冬倍当归……春防风四物、夏黄芩四物、秋门冬四物、冬桂枝四物,此四时常服随证用之也”。 妇科疾病的病因除六淫、七情外,还有体质虚弱或房事劳倦等诸多因素。后世医家李东垣《兰室秘藏·妇人门》论述经闭不行,引用《素问·阴阳别论》“二阳之病发心脾,有不得隐曲,女子不月”之语,指出“妇人脾胃久虚,或形羸气血俱衰,而致经行断绝不行……病名曰血枯经绝,宜泻胃之燥热,补益气血,经自行矣”。对女子经漏,认为“皆为脾胃有亏,下陷于肾,与相火相合,湿热下迫,经漏不止……宜大补脾胃而升举血气”。此法今用治崩漏仍多取效。 《素问·八正神明论》曰:“月始生则血气始精,卫气始行,月郭满,则血气实,肌肉坚;月郭空,则肌肉减,经络虚,卫气去,形独居,是以因天时而调血气也……月生无泻,月满无补,月郭空无治,是谓得时而调之。”在“天人相应”理论的指导下,根据月亮的始生、月圆及无月亮的情况下,妇科疾病应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 如在调月经过程中,当“月生”之际,人的血气正处于由衰弱到旺盛的阶段,治疗上就应以培养充益气血精津为主,不可以乱用活血、散瘀、克伐之类的泻法;在月亮圆的“月满”之时,不可乱用补益药,应以通泻为主;当月郭全空之时,气血已衰,对于用攻伐、活血祛瘀之类的药物,应更为谨慎,故而在女性月经周期中的治疗,应考虑到月球对人体的影响。

月经不调现在已经逐渐成为了女性高发的妇科疾病,而造成月经不调的因素非常的多,所以算是比较棘手的一种病。不少的医学界相关专家或研究人员都写了很多专著报告。那么,中医治疗月经不调论文呢?赶紧跟着小编一起往下看吧!

1.阳盛血热型月经不调。证见月经先期,月经量多,色鲜红或紫红,伴有面赤,烦躁易怒,口渴,舌红,苔黄,脉滑数。治宜清热凉血。

2.阴虚血热型月经不调。证见月经先期,月经量不多,甚至减少,色鲜红质稠,伴有面潮红,手足心热,盗汗,心烦失眠,口干,舌红少苔或无苔,脉细数。治宜滋阴清热凉血。

3.气虚不摄型月经不调。证见月经先期,月经量多色淡,质清稀,伴有心悸气短,神疲乏力,面色苍白,食欲不振,舌淡苔薄,脉细弱无力。治宜补气摄血。

4.肾虚不固型月经不调。证见月经先期,月经量或多或少,色暗淡,质稀薄,伴有腰脊酸痛,腿脚无力,舌淡,脉细弱。治宜补肾固冲。

5.虚型月经不调。证见月经后期,量少色淡,质清稀,伴有眩晕,失眠,心悸,面色苍白,神疲乏力,舌淡,脉弱无力。治宜补血益气。

6.肾虚型月经不调。证见月经初潮较迟,经期延后,量少,色正常或暗淡,质薄,伴有腰酸背痛,舌正常或偏淡,脉沉。治宜补肾养血。

7.血寒型月经不调。证见月经后期,量少色暗,有块,或色淡质稀,伴有小腹冷痛,喜温喜按,得热则减,或畏寒肢冷,小便清长,大便稀薄,舌淡,苔薄白,脉沉紧或沉迟无力。治宜温经散寒调经。

1、减轻体重法:此方法以增加运动减轻体重为主,由于肥胖造成的内分泌代谢混乱。那么减肥可有效使内分泌逐渐恢复正常。这样排卵正常后,怀孕几率便会大大增加,而多囊卵巢也会逐渐消失。

2、胰岛素抵抗法:减轻胰岛素抵抗可使SHBG增多,致使雄激素水平下降,对雄激素过多引起的多囊卵巢及不孕的现象可以有效解决。

3、氯米芬药物疗法:它与下丘脑-垂体水平的内源性雌激素竞争受体,抑制雌激素负反馈,增加GnRH分泌的脉冲频率,从而调整LH与FSH的分泌比率。这样促进排卵率。但是此药有副作用,例如腹部不适、视力模糊、皮疹、脱发等。

4、尿促性素药物疗法:主要用于内源性垂体促性腺激素、还有雌激素分泌减少的患者,但是此药比氯米芬副作用更大,对卵巢有强烈刺激性。

5、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疗法:可促进垂体的FSH和LH释放,但长期应用会使垂体细胞的受体不敏感,导致促性腺激素减少,从而减少卵巢性激素的合成。

关于月经病,黄帝内经是这样说,是怎么说啊。你怎么说到一半就停了啊。快点说完啊。

月经与月经病的论文

一个女人在来月经的时候,就说明还年轻;一旦绝经了,就说明已经在衰老了。所以每一个女人必须重视自己的月经,不然以为月经不调只是小毛病就不放在心上。那么,月经不调有什么表现呢?赶紧跟着小编一起往下看吧!

一般来说,女性来月经时,前三天的量是最多的,需要大容量的卫生巾,这很正常。而每个女性每年都会有1-2次的量明显增多的情况,这是因为该月并没有正常排卵,雌激素也因此激增,子宫内膜便加厚起来,经期流血量也就增多,这也属于正常现象。那么怎样判断月经量多不多呢?医学上说,经期,若每日流量大于80毫升,或跟平常相比明显增多,那么量就算多了。

通俗来说,如果你只用了1个小时不到的时间就把一包大容量的卫生巾用完的话,那么这就是“月经量过多”。一般量过多的人,在来月经时,会气色不佳,脸色苍白无力,呼吸不畅,这是一种典型的缺血表现,需要到医院配合相应的治疗。

在经期期间,如果经量与正常人相比少很多,就称之为“经量过少”。一般来说,女性月经量少,主要表现为量过少且两天内经期结束,或者经期维持在5-7天,但是每次量只有点滴。

一般来说,月经每隔一个月(27-30天)来一次,如果推迟一周左右,或者推迟现象偶尔出现一次都属于正常范围。但是倘若多次出现超过一周时间,“月经”才姗姗而来,这就属于月经推迟了。

方法1:当然是让自己放松啦。

我们大多数女性的月经不调,其实就是工作压力太大,或者说总是熬夜追剧导致的。所以我们最简单的方法就是让自己按时睡觉,不要熬夜。

方法2:喝点红糖姜茶。

我们总是在那几天会喝一点红糖或者红糖姜茶,这个是比较常见的调理方法。但是随着我们的生活节奏加快,工作压力加大,痛经、月经不调的程度也增加,只靠这个普通的红糖已经不够了,所以需要配合其他的营养品来调节。

方法3:古参姜茶。

古参姜茶算是红糖姜茶的升级品,主要是针对总是熬夜、体质较弱的女性。它的原料更加复杂,营养物质更多,所以在调节月经不调及缓解痛经方面比红糖更好,这也是古参姜茶更受大家欢迎的原因。

方法4:咨询医生。

如果我们的月经不调长达半年以上,而且自己调理也无法恢复正常,那么一定要去咨询医生,进行全身的检查。

女性在月经期间做好护理工作是非常重要的,如果护理不当很容易对健康造成危害,按摩与月经有关的疾病有哪些?女性在月经期间要注意什么?与月经有关的疾病有很多,下面就来详细了解具体情况,以及月经期间护理需要注意的事项有哪些吧。1、与月经有关的疾病成熟女性在应届月经前7~14天(即在月经周期的黄体期),反复出现一系列精神、行为及体质等方面的症状,月经来潮后症状迅即消失。由于本病的精神、情绪障碍更为突出,以往曾命名为“经前紧张症”、“经前期紧张综合征”。近年认为本病症状波及范围广泛,除精神神经症状外还涉及几个互不相联的器官、系统,包括多种多样的器质性和功能性症状,故总称为“经前期综合征”。另外,还有一些疾病也与女性生理周期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应该引起高度的注意。月经性牙痛。有些青春期少女在行经前后可发生牙痛,但多呈一过性发作。有些妇女还伴有牙龈充血、红肿及自发性出血等症状。这多因经期体内雌激素浓度增高,刺激牙龈激素浓度增高,刺激牙龈内的特殊受体,致使牙髓和牙周膜血管扩张、肿大,进而压迫局部神经而诱发。一般到月经干净后,齿龈肿胀得以缓解,牙痛也随之消失。月经性关节炎。有些女同志在月经期间可出现关节疼痛,尤以膝关节痛为多见,可伴有关节轻度肿胀和深部压痛,走路(尤其下楼梯)时加重。有学者认为,经期体内激素分泌发生变化,引起水、盐代谢紊乱,当机体水盐积聚过多时,可出现关节肿痛、腹胀及乳房胀痛等症状。月经性皮疹。有些妇女每逢月经来潮前后无任何其他病因,在口唇或鼻翼周围出现小米粒状疱疹,有灼热、刺痒感,或在胸背、四肢等部位见到丘疹、红斑、小疱等多形性皮疹,这些皮疹与月经周期有明显关系。其原因可能是由于卵巢分泌的孕酮增加所引起的过敏反应,故属变态反应性皮肤病。月经性哮喘。少数年轻妇女由于体质虚弱,月经失调,当月经来潮时,常可引起迷走神经过度兴奋,大量分泌乙酰胆碱,促使支气管平滑肌痉挛,从而使哮喘发作。月经性气胸。有少数妇女月经来潮时,可突然发生胸闷、气急,甚至出现呼吸困难,口唇紫绀等症状。其特点是患者年龄为24-40岁之间;胸部病变多在右侧胸腔;发病时间往往处在行经前72小时至来潮后72小时内,非月经期不发病。月经性精神病。绝大部分发生在青春期,通常在月经来潮前有失眠、头昏、多汗、口干、手足冷、食欲差等先兆。也有些少女突然发作,表现为神态失常、狂热兴奋、烦躁多语,进有哭喊、惊恐不安或呆滞、幻想、拒食及嗜睡,其症状与精神病患者相似,持续时间约一星期左右,无需特殊治疗,月经期后停止发作,恢复正常。月经性心绞痛。有的妇女因月经周期变化而发作心绞痛。美国医学会杂志曾介绍这类典型病例:某中年妇女发生心绞痛连续5年之久,尽管做过多种检查,仍未明确诊断,直到她在一次剧烈发作后回顾病史,才意识到每次心绞痛几乎都在月经来潮前2-3天发作,经医生跟踪观察,结果确诊为“月经相关性心绞痛”。气血失调。是妇科疾病中最常见的发病机理。妇女以血为本,血赖气行,凡伤于血,必影响及气;伤于气,必影响及血,故条理气血之法,病在气者,当以治气为主,佐以补气、理气之品。而月经综合症大多由平素抑郁,情志不畅,肝失疏泄,气机不利,血行不畅,气血瘀滞而为病。血府逐瘀胶囊中桃花、红花、当归、川芎、熟地、白芍养血活血;柴胡、枳壳疏肝理气;桔梗、川牛膝一升一降,调理气机,疏理肝气,诸药合用,共同达到活血化瘀、疏肝理气、行气止痛之效。2、经期的注意事项1、不宜过性生活月经期间,宫颈口处于微开状态,在经期同房,容易将外阴及会阴周围的病菌带入女性私处、子宫颈甚至进入子宫,引起子宫内膜炎或急性附件炎(包括输卵管及卵巢)及盆腔腹膜炎。另外,经期同房也可能导致脱落的子宫内膜逆流入盆腔引起子宫内膜异位症。以上种种病症可能引起经期血量增多、经期延长、痛经等后果。2、不宜剧烈运动月经期间并非绝对禁止运动,但剧烈运动,如跳高、跑步等要尽量避免,否则会加重经期的不适,如腰酸背痛,甚至引起痛经和月经失调。而经期游泳更要避免,因经期宫颈口处于微开状态,细菌易侵入宫腔,增加感染的机会,引起各种妇科炎症,因此月经期间不要游泳。3、不宜吃生冷、过咸食物月经期间吃生冷的食物或者喝冷饮,会影响子宫的收缩,使经血排出不畅,导致痛经等问题。此外,经期由于雌激素和孕激素平衡失调,水钠潴留和抗利尿激素过多,很多女性往往会变得烦躁、焦虑。如果吃过咸的食物会加重水钠潴留,导致头痛、水肿等问题。4、避免饮酒及喝浓茶、咖啡月经期间,女性体内的解酒酶比例减少,分解酒精的能力也相应下降。此时大量喝酒除了比平时更容易醉之外,酒精也难以排泄出去,并滞留在身体里造成伤害。而浓茶和咖啡中含咖啡因较高,容易导致痛经、经期延长或出血过多。同时,茶中的鞣酸在肠道与食物中的铁结合,进而影响铁质吸收,引起贫血等问题。5、不宜吃活血化淤药物经期要慎用活血化淤的药物,否则容易增加经血量,严重的甚至引起经期大出血或者贫血等问题。6、不宜坐浴、泡温泉因为月经期间宫颈口处于微开状态,如下身泡在水中,水中的致病菌可经女性私处上行进入宫腔导致炎症。另外,经期结束后三天内,子宫口仍未完全闭合,因此这段时间不宜泡澡。7、不宜捶腰不宜拔牙不少女性经期会腰酸背痛,常常习惯性地捶打,以减轻症状。经期捶腰导致的震动刺激,不利于子宫内膜的修复,还会致使盆腔进一步充血、血流加速,致使经量增多,引起月经过多或经期延长。如果月经结束后腰背仍有酸痛,可能有盆腔炎、宫颈炎等妇科疾病,建议就医诊断。经期不宜拔牙。为了让经血顺利排出,女性体内的血小板数目会下降,因而血液凝固性低于平常。此时拔牙会造成出血更多,容易引发感染,也会导致伤口不易愈合等问题。8、不宜穿紧身衣裤月经期间如果穿紧身裤,会使相关部位的毛细血管受到压迫,从而影响血液微循环,造成局部水肿。另外,紧身裤也会增加会阴摩擦,容易引起会阴炎。建议经期穿透气性好、吸湿性强的棉质内裤,着装尽量宽松。9、不宜高声唱歌由于内分泌的影响,不少女性会在经期心情不好,有的女性也许会选择去唱K宣泄一下。然而经期往往不宜高声唱歌,因为经期高歌易致声带毛细血管充血水肿、声带变脆,容易让声带的毛细血管破裂,从而导致声音嘶哑甚至失声。

每次我读到周易和中医的相关内容都很兴奋跟打了鸡血一样,夏老确实对周易与月经病的关系有所研究,有助于我们理解中医里面的一些学术思想,尤其是古代诸如傅青主、张景岳先生关于妇科问题的论述,这次做的是方格笔记本式的笔记,内容只能涵盖一部分,在方便自己学习的同时希望也能够与大家共享。  一直觉得周易很有智慧,因为『周易』之『周』字『包罗万象』,『易』让我们认识到万事万物发展之『道』,追寻天、地、人之『道』,『以一而贯之』,把握事物的『变』与『不变』之动态发展,而这些都是通过最简单的方法或模型实现。生而为人,穷其一生掌握更强大的『技』,进而掌握『法』和『理』,最终达到掌握『道』之终极目标。需要掌握多少的东西才能够达到『以一而贯之』,比孔子所说『举一隅反三隅』的要求更高,何况一大波号称比古代人智商更高,更『科学』的现代人尚且难以举一反三呢,这才说,为什么孔子感叹『朝闻道,夕死可矣』。在太多未知的事物面前,更应该谦卑罢了。对于我们不知道的东西,我们可以存疑,若盲目以『迷信』评价,尚且太粗暴了。在我20岁之前我觉得周易就像缥缈峰,很飘渺,周易的东西就像是闭门不出专心修炼的高手一样,我知道它很牛掰,可我没有见过也无法感性认识。可是在20岁以后,当我听到潘毅老师讲周易与中医学的课程之后,我才觉得周易就像那些下了山指点迷津的高人一样,很厉害很高深却也不那么飘渺,是可以追求它的。因为知道,它确实影响了一批又一批读医甚至改变中国中医学史的文化人,也深埋在我们普通的中国人的骨子里,其实我们的呼吸的空气也离不开它,只是囿于一些缘故,我们跟原汁原味的周易还是有些鸿沟。但唯一理解的是它的产生和发展是基于我们中国(可能更接近中原地区)农耕文化这种大背景的,适应于中国。也许换到别的国家和地区还会有一些变化,这也体现出一个『变易』吧。『周易』是古代文化人必学之物,所以他们对很多问题的阐述也离不开周易。医家也是文化人,没有『周易』的基础也不好意思说自己有文化,就像现在我们会用微信会用社交网络会网络语言,不懂这些别人也会嘲笑我们『老古板』、『落伍』了吧。周易毕竟是一个认识中国古代文化的一种『工具』,你可以在很多领域用到它。只掌握这一个工具也许不能全面地解释一个具体的事物,但是追寻『道』,穷尽一生,可能也难以做完找到这个终极理想之『梦』。

中医月经病的论文

关于月经病,黄帝内经是这样说,是怎么说啊。你怎么说到一半就停了啊。快点说完啊。

“凡医妇人,先须调经”“经脉不调,众疾生焉”(《妇人大全良方》),月经病在妇科病证中占有首要的地位。然而溯本求源,对于月经病诊治具有奠基作用的首推《黄帝内经》,现总结如下:1 月经的生理 《素问·上古天真论》云:“女子……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显然,女性月经的出现与闭绝,与天癸、冲任相关。盖天癸是促进性器官发育、生殖机能成熟的物质,而“冲脉任脉皆起于胞中”(《灵枢·五音五味》)。 因此,当天癸盈泌、冲任盛畅,则月经应时而至,并能受孕怀子;反之,天癸、冲任竭绝,则月经闭绝,亦不能受孕怀子。后世所谓“冲为血海,任主胞胎”(王冰语)、冲任为“月经之本”(《景岳全书·妇人规》)等认识,显然因此而来。 2 月经病的病理 《素问·评热病论》曰:“月事不来者,胞脉闭也,胞脉者,属心而络于胞中……今气上迫肺,心气不得下通,故月事不来也。”《素问·阴阳别论》曰:“二阳之病发心脾,有不得隐曲,女子不月。”《素问·至真要大论》曰:“冷泄腹胀,溏泄瘕水闭……病本于脾。”指出了月经病的发生与心、脾、肺有密切关系,心主血,脾统血,肺主气,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西医学认为月经的产生与下丘脑-垂体-卵巢轴有关,同时又受到大脑皮质的影响。 《素问·腹中论》曰:“有病胸胁支满者,妨于食,病至则先闻腥臊臭,出清液,先唾血,四肢清,目眩,时时前后血……病名血枯,此得之年少时,有所大脱血,若醉入房,中气竭,肝伤,故月事衰少不来也。”论述了闭经的病因病理特点。 《灵枢·五音五味》曰:“今妇人之生,有余于气,不足于血,以其数脱血也。”指出妇女某些病理特点是由生理功能决定的,气血失调是妇科疾病中最常见的发病机理之一。月经、胎孕、产育、哺乳均以血为用,故易导致机体相对有血分不足、气偏有余的病理特点。 《黄帝内经》记载的月经病主要是闭经和崩漏,其中对闭经的论述较为丰富。后世医家将闭经分血枯与血隔两类,其源即在此,如肾风不月、二阳之病至不月、血枯经闭的症状、病因病机及治疗等等。对崩漏的论述,主要见于《素问·阴阳别论》所云“阴虚阳搏谓之崩”,指出妇女崩证的发病机理是阴虚则致阳气搏结而亢盛,血热妄行,即阴虚阳盛,阐述了阴虚至崩的情况。 因此,月经病的产生,常为脏腑功能失常,气血阴阳失调所致。 3 月经病的病因 1、外因 《素问·离合真邪论》曰:“天地温和则经水安静,天寒地冻则经水凝泣,天暑地热则经水沸溢,卒风暴起则经水波涌而陇起。”指出了自然界气候改变对人体的影响,用寒暑变化解释月经病的病因,寒为阴邪,主收引,主凝滞,寒则经水凝泣,热则经水沸溢,如月经先期、崩漏多为血热,以虚证为主,功能性痛经以虚寒多见,这对后世医家治疗月经病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2、内因 七情之中尤以忧、怒、悲、恐影响较著,这些在《黄帝内经》中有较多论述。郁怒伤肝,肝气失于调畅而横逆,可致月经失调、痛经、月经过多、经行吐衄等。忧思过度则伤脾,脾为气血生化之源,又为统血之脏,脾气耗损,可致月经失调、闭经、崩漏等。悲哀太甚则伤肺,肺主一身之气,气道不宣,血亦随之而不调畅,可致月经不调等病。 《素问·阴阳别论》曰:“二阳之病发心脾,有不得隐曲,女子不月……”《素问·痿论》曰:“悲哀太甚,则胞络绝。胞络绝,则阳气内动,发则心下崩,数溲血也。”指出了忧思过度、悲哀太甚等情志因素均可导致月经不调、崩漏的发病,以上两段原文说明,同样是情志变化,可以引起不同的月经病,如月经过多、崩漏或月经过少、闭经,主要取决于病人的体质因素,在治疗时要考虑到同病异治和异病同治的治疗方法的灵活应用。《素问·五脏别论》曰:“脑、髓、骨、脉、胆、女子胞,此六者,地气之所生也,皆藏于阴而象于地,故藏而不泄,名曰奇恒之腑。”《内经》将子宫称为奇恒之腑,因为功能似脏,形体似腑,具有藏泄双重作用,如果胞宫功能异常,就会导致月经病和妊娠病的发生。 4 月经病的治疗用药 《素问·腹中论》中记载了妇科第一首方剂“四乌贼骨一芦茹丸”,方中乌贼骨为君,功能补肾固涩;芦茹又名茜草,主散恶血,又能生血通经;配雀卵补精血,鲍鱼汁益阴气、通血脉。开创了妇产科补肾活血的先河。全方通补兼施,具有补养精、气、血,强壮肺、肝、肾,活血通经的作用,能治疗血枯精亏、崩漏带下、症瘕诸病证。 《灵枢·五音五味》云:“妇人之生,有余于气,不足于血,以其数脱血也。”由于月经每月应时而泄、受孕怀子血聚养胎的特殊性,故而妇女血常不足。所谓“有余于气”,乃与“不足于血”相对而言,并非真正有余,气血互生互化,血亏日久必致气虚,细品经意,此旨在强调血常不足的特点。此论对后世的影响极大,诸如“妇女以血为基本”(《妇人大全良方》)、“女子以血为主”(《景岳全书·妇人规》)等说无不源于此。 而养血调血和四物汤方成为妇科的基本治法和常用方剂也就理所当然,甚至有谓“四物汤乃妇人经产、一切血病通用之方”(《医宗金鉴·妇科心法要诀》),即使以“寒凉”著称的刘完素亦谓治妇科杂证当以四物为主,“春倍川芎、夏倍芍药、秋倍地黄、冬倍当归……春防风四物、夏黄芩四物、秋门冬四物、冬桂枝四物,此四时常服随证用之也”。 妇科疾病的病因除六淫、七情外,还有体质虚弱或房事劳倦等诸多因素。后世医家李东垣《兰室秘藏·妇人门》论述经闭不行,引用《素问·阴阳别论》“二阳之病发心脾,有不得隐曲,女子不月”之语,指出“妇人脾胃久虚,或形羸气血俱衰,而致经行断绝不行……病名曰血枯经绝,宜泻胃之燥热,补益气血,经自行矣”。对女子经漏,认为“皆为脾胃有亏,下陷于肾,与相火相合,湿热下迫,经漏不止……宜大补脾胃而升举血气”。此法今用治崩漏仍多取效。 《素问·八正神明论》曰:“月始生则血气始精,卫气始行,月郭满,则血气实,肌肉坚;月郭空,则肌肉减,经络虚,卫气去,形独居,是以因天时而调血气也……月生无泻,月满无补,月郭空无治,是谓得时而调之。”在“天人相应”理论的指导下,根据月亮的始生、月圆及无月亮的情况下,妇科疾病应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 如在调月经过程中,当“月生”之际,人的血气正处于由衰弱到旺盛的阶段,治疗上就应以培养充益气血精津为主,不可以乱用活血、散瘀、克伐之类的泻法;在月亮圆的“月满”之时,不可乱用补益药,应以通泻为主;当月郭全空之时,气血已衰,对于用攻伐、活血祛瘀之类的药物,应更为谨慎,故而在女性月经周期中的治疗,应考虑到月球对人体的影响。

妇科是医疗机构的一个诊疗科目,妇科是妇产科的一个分支专业,是以诊疗女性妇科病为诊疗的专业科室。下文是我为大家搜集整理的关于妇科中医论文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妇科中医论文篇1 浅析中医治疗妇科疾病用药特点 [摘要]随着社会发展节奏的加快,妇科疾病的发病率成逐年上升趋势。中医在妇科疾病的治疗中已经取得了不可替代的地位。由于妇科疾病的特点,其辨证用药具有独具一格的特色,该文按照妇科月经病、带下病、妊娠病、产后病、杂病的顺序,结合古今文献的论述及名老中医治疗妇科病的经验体悟,举例说明中医在治疗妇科疾病时选药关键之处,启示在辨证论治的前提下,选择恰当的中药是获得疗效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通过整理分析治疗经、带、胎、产、杂疾病的用药特点,可以帮助了解妇科病各个时期病症的特点,提升运用中药的能力,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中医;妇科疾病;治疗;用药特点 中医在治疗妇科疾病上拥有独特的优势,运用中医理论辨证施治是其关键之处,在此基础上,选择合适的中药则更为重要,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本文按照妇科经、带、胎、产、杂病的顺序,分析中医治疗妇科病时的用药特点。由于历代医家用药经验众多,且各具特色,因此只能抽取其中一小部分浅谈,希望能为临床治疗提供启迪。 1 妇科疾病概述 中医妇科根据女性月经、带下、妊娠、产育、哺乳的生理现象,将妇科疾病分为月经病、带下病、妊娠病、产后病、杂病五类。其中“月经病”是指月经周期、经期、经量、经色、经质发生异常,或伴随月经周期、或在经断前后出现明显不适症状为特征的疾病;“带下病”指带下量明显增多,色、质、味异常或伴全身、局部症状者;“妊娠病”是指妊娠期间,发生与妊娠有关的疾病,又叫“胎前病”;“产后病”指产妇在新产后或产褥期发生与分娩或产褥有关的疾病;除经、带、胎、产疾病以外,各种与妇科解剖、生理、病理密切相关的疾病,统称为“杂病”,本文主要论述瘕、不孕症。瘕指妇女下腹胞中结块,伴有或胀、或痛、或异常出血者。不孕症是指有正常性生活,未避孕一年未妊娠者。 2 浅谈用药特点 月经病 月经病的发病居于妇科疾病之首,在治疗用药方面,古代文献记载颇多,如《校注妇人良方・调经门》有“经行之际,禁用苦寒辛散之药”的告诫;《陈素庵妇科补解・调经门》有“调经不宜过用寒凉药论”及“调经不宜过用大辛热药论”的专论。 月经病种类较多,如月经先期、月经过多、崩漏、痛经、闭经等,治疗时根据“经前勿乱补,经后勿乱攻”的原则选择药物。如在行经期间,多采用活血通经、乘势利导的药物,以促进经血排出,如当归、川芎、桃仁、红花之类,但应注意月经过多者慎用红花、丹参等活血化瘀功效较强的药物,以免引起阴道出血过多。 可以选用夏枯草[1],独降肝火,避免因经期阴血下聚胞宫,肝失所藏,疏泄不利;蒲黄,生用活血,助益母草收缩子宫之力,又能利尿消水,缓解经期水肿;炒用则祛瘀止血,以防行血活血太过,血不归经;病在冲任者[2],用血肉有情之品直入冲任,峻补气血阴阳,补益阴精常用炙龟板、炙鳖甲,温补肾阳多用鹿角胶或鹿角霜,滋养阴血则以紫河车、阿胶为主。经后期,多用滋养肝肾之品,如白芍、熟地、山茱萸、山药、茯苓、丹参等。经前期则常用柴胡、郁金、橘叶、合欢皮疏肝理气,调畅情志。但应注意柴胡用量,柴胡虽有疏肝之效,但是如若疏肝太过,则会引动相火,伤及阴津,患者表现为耳鸣、头胀头痛,自觉有热气从尾椎循后脊向上到大椎,后分散为两股从凤池处入脑,脑鸣甚,心中烦躁[3]。 月经稀发者多属脾虚湿盛者,选择桑白皮、威灵仙、冬瓜皮、生苡仁可健脾祛湿,痛经者多为肾阳亏虚,不通则痛,采用生麻黄、桂枝、吴茱萸、干姜、肉桂等到达温阳行气止痛之效,阴道出血淋漓不尽者可选用侧柏叶、蒲黄炭、海螵蛸参、三七等止血药,对于长期阴道不规则出血而致气血亏虚者,可加入人参、炒白术等补气药,但为防止人参温燥之性,常配麦冬、沙参等甘寒滋润之品。 治疗月经病,应注意以“调”、“和”为主。不宜过用辛温燥烈之品,以免耗血伤阴,宜选择黄芪、淫羊藿、巴戟天、续断、菟丝子较平和之品;亦不可过用寒凉,如阴虚火旺者,常用炒黄柏、白薇之类,恐“热邪虽除,火退寒生,瘀血滞留”;且不可过用破血药,行瘀忌过于攻伐,以免太过耗气伤血伤正,宜益母草、泽兰之类;不宜理气过于香窜,以免劫阴耗气,可用玫瑰花、枳壳、青皮、陈皮、佛手等轻灵之品[4]。 带下病 带下病用药,《素问玄机原病式》主张用辛、苦、寒药按法治之,使郁结开通,热去燥结而愈,不可用辛热药。《丹溪心法》提出,治法以燥湿为先,湿痰下注者采用升提为主。薛立斋主张用健脾升阳止带为主。 《傅青主女科・带下篇》指出“带下俱是湿证”,因此辩证治疗多从湿论治,临床常用完带汤、易黄汤、四妙散之类清热健脾除湿止带的方剂。但完带汤对于脾虚湿盛症情较轻者疗效确切,对劳倦过度、中气下陷者则力有不逮,可改用益气聪明汤治疗。对于湿热内蕴,兼有阴虚内热者,可用四妙丸合青蒿鳖甲汤治疗,将苍术易以白术,燥性大减,且白术多脂,无伤阴之弊。二方合用,以清、透为主,滋阴而不腻,化湿而不伤阴,使湿热除而阴虚复[5]。由于带下病与湿关系密切,因此考虑到白芍养阴助湿,故多不用,而用白芷燥湿止带,兼以止痛。有医家总结到[6]:治疗带下病,祛湿药多用、苦寒药慎用、滋阴药少用、辛热药不用。 除了内服用药外,使用中药熏洗,借助药物的挥发作用,疗效亦佳。常用外洗药为蛇床子、苦参、黄柏、蒲公英、百部、枯矾、花椒等,伴阴道干涩者减枯矾加马鞭草、丹参、甘草;外阴白色病变者减枯矾加姜黄、补骨脂;有皲裂破溃者减花椒加乌梅、诃子,并用蛋黄油外涂[7]。 妊娠病 妊娠期间用药,凡峻下、滑利、祛瘀、破血、耗气、散气以及一切有毒药品,都宜慎用或禁用,因为可能对孕妇的健康及胎儿的发育产生某种程度的影响,甚至会引起堕胎、小产或胎儿畸形,因此,重视妊娠病用药意义重大。 《妇人大全良方》指出:“妊娠用药,宜清凉,不可轻用桂枝、半夏、桃仁、芒硝等类。凡用药,病情退则止,不可尽剂,此为大法”。关于用药原则,《医宗金鉴・妇科心法要诀》曰:“胎前清热养血为主,理脾疏气是为兼,三禁汗下利小便,随症虚实寒热看。” 自古有“胎前宜凉”的说法,因此妊娠早期一般以清热理脾安胎为主,多用黄芩、白术、栀子;中晚期则重滋阴安胎,多用白芍、熟地、山茱萸、枸杞子。用药虽以益阴敛阴药物为主,但不能选用过分苦寒或有走下作用的药物,如寒水石、黄柏、泽泻等,防止过分苦寒伤阴,导致胎元不固;另外,清热之品应选择性味较为平稳的药物,以免过分寒凉影响胎儿的发育,常用金银花、黄芩、青蒿等;不宜用当归、川芎等辛温“走而不守”之品。考虑早孕期妊娠反应的问题,慎用过分滋腻的药物,如大枣、白芍等,以防碍胃[8]。 对于兼症,如大便秘结者,可用山药、生地黄、肉苁蓉等滋补肾精,润肠通便之品,慎用茯苓、泽泻等渗利之药;夜尿频者,可用覆盆子、益智仁;腰痛者,常加杜仲、黄精、狗脊等。对于母儿血型不合者,常用茵陈降低其抗体效价,疗效甚佳。 对于妊娠禁忌药,如半夏、莪术、牛膝、水蛭、甘遂、芫花、蜈蚣、全蝎等,治疗时应慎用或禁用,但在病情需要的情况下,亦可适当选用,即所谓“有故无殒,亦无殒也”。但用药时应注意[9]:宜选择作用和缓之品如柴胡、苏梗、大腹皮、枳壳、香附、桃仁、丹皮、丹参、当归、川芎、五灵脂、益母草等;应适当配伍养血安胎药如阿胶、桑寄生、何首乌等;严格掌握剂量,“衰其大半而止“,以免动胎伤胎。如妊娠浮肿者,宜选择皮类利水药,如茯苓、扁豆、桑白皮、大腹皮等。 产后病 尽管目前尚无中药能否进入乳汁的文献资料,从安全的角度出发,应假定药物能通过血乳屏障转运到乳汁为乳儿所吸收,因此凡大辛大热、大苦大寒、大滋大补、峻下滑利、破血耗气、回乳与影响乳汁分泌及有毒之品,均应禁用或慎用。如应用番泻叶、大黄等药性寒凉的泻药时应停止哺乳,以免药物成分进入乳汁造成乳儿腹泻。应用中药治疗期间,乳母应在哺乳后立即服用药物,以使下一次哺乳时药物浓度尽可能低一些[10]。 关于产后用药,前人提出“三禁”:禁大汗以防亡阳,禁峻下以防亡阴,禁通利小便以防亡津液。即解表不可过于发汗,攻里不可过于削伐,清热慎用芩连,温里慎用附桂,产后胃气虚弱,加之需要哺乳,消导之品既重伤胃气,又使乳汁减少,故不可重用,如三棱、莪术、麦芽、神曲之类尤当慎之[11]。如产后缺乳者,可加入漏芦、通草、王不留行、路路通等行气通络药,与猪蹄并煎,起到通络增乳之效。 杂病 瘕 《济阴纲目》中记载:“善治瘕者,调其气而破其血,消其食而豁其痰,衰其大半而止,不可猛攻峻施,以伤正气”。 《医学衷中参西录》[12]指出:“三棱、莪术、水蛭,皆为消瘕专药”,并用人参、黄芪等诸药保护气血,使瘀血去而气血不至伤损。除应用活血化瘀药外,可配伍祛痰散结类药物,如浙贝母、鸡内金等,正如李东垣所说“善治瘕者,调其气而破其血,消其食而豁其痰”。加上橘核、荔枝核等行气散结之药,使气血畅通,结消散。此外,在辨证施治的基础上,经前顺其疏泄之性,加入香附、郁金等药加强疏肝之力,经后则顺其充盈之性促进血海之充盈,通过补益肝肾,适当配合理气化瘀药,如熟地黄、山药、山萸肉、菟丝子、金樱子等[13]。 不孕症 不孕症的治疗一般采取辨病与辨证相结合的理念,在明确西医诊断的基础上,根据脏腑、气虚、经络等辨证分型治疗。 排卵障碍性不孕者,常在经后期以补肾药为主,如紫河车、鹿角胶等,配合赤芍、丹参活血化瘀,促进卵泡发育、成熟,排卵期则在补肾药的前提下,加重行气活血药的应用,如泽兰、益母草、蒲黄、川牛膝等。若兼有气郁,加柴胡、郁金、香附、乌药;血瘀重者,白芍改为赤芍,加川牛膝、益母草、泽兰、水蛭、土鳖虫;血虚有寒者,加肉桂、吴茱萸;血虚有热者,熟地易为生地,加黄芩、牡丹皮[14]。 输卵管阻塞性不孕,多采用三棱、莪术、乳香、没药、夏枯草、荔枝核等活血化瘀,穿山甲、地龙、水蛭等行气通络,路路通、王不留行、海藻、皂角刺、白芥子等散结利水[15]。临床亦可采用中药灌肠,这样内服外用疗效甚佳。 3 小结 关于妇科疾病的治疗选药,应根据经、带、胎、产、杂病各自病证的特点,把握用药的原则,注重经验用药的积累,这样才能药到病除,提高临床疗效。月经病,一般以四物汤为基础方,辨证加减治疗,但应注意在理气、活血、温阳、滋阴的同时,不可过用破气、攻血、温燥、寒凉之品,否则尽管治疗大法正确,但却达不到原先设想的效果,反而耗损人体气血。带下病的治疗,谨遵“祛湿药多用、苦寒药慎用、滋阴药少用、辛热药不用”的原则,另外重视外用药的熏洗,多采用清热祛湿解毒止痒之品,内服外用,则可在极短时间内祛除病邪。妊娠病与产后病者,根据“产前宜凉,产后宜热”的原则,多采用滋阴或温热之品,辨证用药。对于妊娠禁忌药慎用或不用,但是在病情需要的情况下,酌情使用,不拘泥于传统束缚,即可谓真正达到“辨证论治”的要求。对于瘕、不孕症等杂病,在症情适宜的情况下,应大胆使用虫类药、破气药等性味稍峻猛之品,这样可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得最大的疗效,免于长期使用一些理气药,不仅疗效不明显,而且耗伤正气。 由于众医家临床用药经验颇丰,本文只浅谈一小部分用药特点,希望通过这些用药特点启发大家,重视临床用药原则及选药特点,提升中医治疗水平,产生令人满意的临床疗效。 [参考文献] [1] 朱梅.刘琨治疗月经病的经验[J].北京中医,2005,24(6):336. [2] 季春红.陆启滨教授治疗月经病经验探析[J].广西中医药,2010,33(1):41. [3] 王绵之.王绵之方剂学讲稿[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 [4] 陈学奇,葛蓓芬.陈大治疗月经病用药特点[J].中医杂志,2014,55(13):1096. [5] 杨利.章文庚先生治疗带下病的特色经验[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医学版,2010,27(4):51. [6] 吴玲.吕美农治疗带下病经验[J].中医药临床杂志,2008,20(5):435. [7] 李玲玲,郭瑞,何春晖.褚玉霞教授治疗带下病经验[J].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2010,5(9):746. [8] 华苓,佟庆,张巨明.柴松岩治疗妊娠病经验探讨[J].北京中医药,2010,29(10):751. [9] 文乐兮,尤昭玲,袁振仪,等.妊娠病组方用药规律探讨[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1,13(8):25. [10] 解海,李泽民,朱林峰.妊娠期和哺乳期中药应用与风险控制[J].中外健康文摘,2010,7(29):357. [11] 文乐兮,魏飞跃.产后病组方用药规律与特色探讨[J].山西中医学院学报,2012,13(3):67. [12] 张锡纯. 医学衷中参西录[M].2版.王云凯,李彬之,韩煜重校.石家庄:河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 [13] 邓德强,马骏.马德孚教授治疗瘕经验[J].河北中医,2004,26(4):248. [14] 单婧.马运用补肾活血法治疗排卵障碍性不孕[J].中国中药杂志,2014,39(4):748. [15] 何东杰.卫爱武教授治疗输卵管阻塞性不孕症经验[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0,19(3):210. 妇科中医论文篇2 试论中医调理妇科月经失调效果 在临床妇科中,月经失调是十分常见的一种疾病,青春期到绝经前的各年龄段妇女均可能发病。月经失调的类型包括月经先期、后期(及闭经)、前后不定期3种,患者多伴有经血淋漓不尽、月经过多或量少等[1]。我院妇产科在月经失调的临床治疗中,采用了中药调理方式,并获得了良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一般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在2012年10月~2013年10月收治的98例月经失调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符合月经不调诊断标准。随机将其分为2组(每组49例):西医组年龄在20~43岁之间,平均为(±)岁,未婚20例、已婚29例,病程在5个月~8年之间,平均为(±)年;中医组年龄在21~44岁之间,平均为(±)岁,未婚21例、已婚28例,病程在6个月~7年之间,平均为(±)年。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P>,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有可比性。 方法。 西医组:采用孕激素、雌激素周期治疗方法,以2个月经周期为1个疗程。 中医组:采用中药调理。患者在经期完后第1d,应用补肾养血汤(取当归20g、熟地20g、仙茅15g、淫羊藿15g、菟丝子15g、肉苁蓉15g、丹参10g、党参10g、紫河车10g),以水煎服,1剂/d,分早晚2次服用;在经期后第12d,应用理气活血汤(当归10g、赤芍10g、郁金10g、牛膝10g、充蔚子10g、香附10g、桃仁6g),以水煎服,1剂/d,分早晚2次服用;在经期后第22d,应用活血促经汤(泽兰10g、香附10g、牛膝10g、川芎10g、白术10g、茯苓10g、党参10g、赤芍10g、肉桂2g),以水煎服,1剂/d,分早晚2次服用,以2个月经周期为1个疗程。 疗效评价。 调经疗效。治愈:经治疗,患者的经期、经量及月经周期均恢复正常;好转:经治疗,恢复月经周期,经量及经期基本恢复正常;进步:经治疗,月经周期、精良及经期有明显改善者;无效:经治疗,月经周期、经量及经期均无变化者。总有效例数=总例数―无效例数。 止血疗效。阴道出血在3~5d内停止,月经量恢复正常,为治愈;阴道出血在5~10d内停止,月经量<100ml或比治疗前减少30%,为好转;阴道出血时间在10d以上,月经量比治疗前有所减少,为进步;治疗前后阴道出血时间及量均无改善者,为无效。总有效例数=总例数―无效例数。 统计学方法。本研究应用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比较进行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进行X2检验,P<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患者的止血效果对比,详见表1。表1显示,中医组的止血总有效率为,西医组为,组间比较,P<,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在祖国医学中,认为月经的调节、产生主要与脏腑气血有关,同时经络通畅与否也会对月经产生一定的影响,月经与肾脏的关系最为密切。通过中医辨证,采取调节冲任、补气血、养肝肾等方法,可有效纠正月经紊乱,逐渐恢复正常的月经周期[2]。 理气活血汤,具有扩张血管的作用,其能有效疏通血液循环,消解淤血;补肾养血汤的功效在于温肾补血,其能有效增强机体能量代谢,患者服药后,全身会有明显的温热感,振奋精神[3];活血促经汤的功效在于养血祛瘀、温经散寒,其能有效改善子宫的血液循环,促进子宫内膜脱落。在对月经不调患者实施中药调理时,还应根据患者的年龄,分别对三脏(肝、肾、脾)的生理功能进行调节,如:青春期肾气初盛,月经不调可归结于肾;中年期月经不调可归于肝失所养;更年期可归于肾气渐衰[4,5]。 在本次研究中,结果显示:应用中药调理的中医组患者,在止血、调经总有效率方面,均显著高于采用西医常规治疗的西医组,P<,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说明在妇科月经失调应用中医调理方式进行治疗,可显著改善临床症状,其治疗效果显著,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潘敏.中医调理妇科月经失调效果分析[J].中国中医药咨讯,2012,04(3):315 [2] 严群.浅析中医调理妇科月经失调的好处[J].医学信息(中旬刊),2011,24(8):3798-3798 [3] 何雪萍,田红霞,潘展霞等.中医体质调理在防治月经不调中的临床应用[J].河北中医,2012,34(4):533-534 [4] 李虹.月经失调中医药周期疗法治愈临床观察[J].中医学报,2010,25(4):769-770 猜你喜欢: 1. 有关中医妇科护理论文 2. 妇科临床医学论文 3. 关于妇产科的论文范文 4. 妇产科医学毕业论文 5. 关于妇科护理论文范文

月经病论文

妇产科学是医学生的必读课程和主要课程,其教育目的是培养有较高综合素质的妇产科医师。下文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妇产科医学论文的范文,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妇产科疾病的防治

【摘要】妇产科疾病是一种常见多发病,严重威胁着女性的身心健康。随着医疗技术的不管更新,医学水平的不断提高,各种先进的科学技术被引入到妇产科疾病的预防和治疗中。本文中,笔者将根据自己的工作经验,就几种常见的妇产科疾病的防治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

【关键词】妇产科疾病;防治

前言:我国妇科疾病的发病率相当高,各种严重的妇科病不仅伤害女性本人,还影响家庭和谐,关系到两代人的素质健康,关系到中华民族人口的质量;另一方面,身体的难言之隐,让很多的女性朋友生活质量大大下降,造成严重的心理障碍,增加了家庭和社会的不稳定。我们不仅要为广大妇女创造一个有效的治疗环境,更重要的是要加强她们的健康保健意识,进行深入广泛的健康知识教育。定期进行妇科检查,对妇科疾病及时发现,及时治疗。

1产前抑郁的防治

据统计,妊娠期的妇女有20%左右都患有不同程度的产前抑郁症,由此可见,做好产前抑郁的防治工作的意义是十分重大的。因为患有产前抑郁的人群,不仅自身会产生严重的生理和心理不适,还会影响胎儿的健康成长。所以,为了使孕期妇女能够保持身心健康,作为医疗工作者,我们应该认真地研究分析导致女性在妊娠期出现抑郁情况的原因,并结合临床实践摸索其病情发展规律,在此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制定各种防治措施。同时,还要结合目前掌握的医疗心理学方面的知识,对可能发病的人群进行积极的心理疏导, 纠正病人对于分娩以及各种分娩方式的不正确认识,避免妊娠期妇女在一些不正确的无医学依据的猜测和臆想中产生悲观消极情绪。另外,对于一些怀有惧怕和紧张心理的妊娠期妇女,要进行相关的医疗知识的普及,使其能够充分认识和了解到在现代医学水平下的妊娠和分娩的安全可靠性。同时,对于一些对胎儿性别存在顾虑的孕妇和家属,要从科学的角度上进行耐心的劝导,使其能够正确对待生男生女问题。值得注意的是,在采用各种方法对妊娠期妇女进行产前抑郁症的防治时,要充分地考虑其身心状况,有计划、有步骤地循序渐进地开展心理干预活动,切忌给患者施压。

2 手术腹部切口脂肪液化的防治

剖腹产手术术后最常见的问题就是切口脂肪易出现液化现象, 脂肪液化后的最主要特征就是手术切口部位的敷料变黄,并且有液体渗出。手术切口的脂肪出现液化现象不仅会导致切口愈合缓慢,还会影响皮下组织的恢复。切口脂肪液化严重时,还会导致患者的切口部位皮肤下陷,并凝结出淡黄色脂滴。但是一般不会导致切口坏死,只会伴随肿痛和压痛的现象。在将切口渗出液取样进行检验后,发现其中的细菌呈现阴性。对于该类妇产科疾病的防治措施主要有:一旦发现患者存在对切口渗液现象,要首先检查手术切口是否存在感染,并采取相应的措施预防感染源的入侵。然后对液化的切口部位进行挤压, 一般情况下频率为2次/d,在挤压的过程中要尽量地排尽已经液化的脂肪,并在操作后用碘伏纱布将伤口覆盖。对于切口液化较为严重的患者,可以适当的增加红外线理疗进行辅助治疗,频率同样为2 次/d。如果治疗后,切口仍然持续产生黄色渗液,就应该及时的拆除该切口处的缝线, 并用浓度为9%的生理盐水对切口部位进行彻底冲洗,再加压包扎,同时辅以消炎类抗生素进行口服。如果患者的切口渗液量较大,则应每日对切口进行换药清洁。在采用了以上方法后,切口渗液仍没有得到良好控制的情况下,就应该采用引流的方法将渗液彻底排出。

3 妇产科难治性大出血的防治

所谓难治性妇产科大出血,就是指在患者术后出现大出血的情况下,采用常规的治疗和控制方法均无效的症状。一般情况下判断难治性大出血的标准是,患者在术后有>1500 mL 的出血量,或者阴部出血量>1000 mL。这种大量出血导致的后果是十分严重的,不仅会危及患者的健康,还会诱发各种凝血功能障碍,严重的会导致患者死亡。因此,我们要充分重视难治性大出血的预防和治疗,实践中我们总结了以下几种比较有效的治疗方法:首先,动脉结扎止血法。就是通过结扎降低患者的动脉内压,减缓体内血流速度,以达到使血流速度小于血栓形成速度的目的,从而实现血栓止血。其次,血管造影并行TAE 治疗法。就是在患者出现难治性大出血时,及时地采用血管造影方式,了解患者的出血部位以及出血原因和出血范围,再通过TAE 治疗法进行止血。TAE治疗法的具体操作原理就是在了解患者出血位置和范围的前提下,对出血带进行股动脉插管,从而改善术后形成的粘连现象,达到止血的效果。TAE 治疗法的最主要的应用优势就是无疼痛感,并且可以根据患者出血的情况进行多次治疗。

4 妇科恶性肿瘤的防治

妇科恶性肿瘤是一种非常严重的妇产科疾病,严重危害了女性的身体健康和正常生活。并且,近些年来的统计结果表明,该疾病的发病率存在上升趋势,因此,有关部门必须加强对妇科恶性肿瘤的防治力度。采用常规的手术和化疗方法虽然可以有效地控制病情的发展,但是也存在着很多治疗上的弊端,最明显的就是患者在经受了长期的化疗和放疗后,整体健康水平明显下降,生存质量严重降低。另外,常规治疗法还会损害患者的骨髓造血功能,危害肝功能。所以,常规治疗法虽然对于控制病情有着较好的效果,但不是妇科恶性肿瘤治疗的最佳方式。笔者通过长期的实践经验总结,认为采用中医联合疗法,可以在减轻患者痛苦的同时,达到较好的治疗效果。

5 结语

全国妇科疾病防治工程旨在推动我国妇女健康事业的发展,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对提高妇女健康水平的方针政策,降低妇科疾病发病率,让广大女性远离妇科疾病的困扰。通过健康讲座、有奖征文、免费普查、健康救助、学术交流、手术援助等一系列主题活动的开展,为广大女性提供专业的医疗保障服务,倡导妇科疾病科学、规范诊疗,力求在全国范围内普及妇女健康保健知识,从而为降低我国妇科疾病的发病率,促进家庭幸福,构建和谐社会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 黄湘源.心理干预对孕产妇女心理的影响[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10,5(10):767-768.

[2] 黄瑾,顾美皎,方玲,等.难治性产后出血干预性治疗方法的研究[J].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2004,20(6):343-345.

[3] 杨秀玉.血管性介入技术在妇产科领域的应用[J].中华妇产科杂志,2002(1):6-7.

妇产科临床教学体会

[摘要] 妇产科学是医学生的必读课程和主要课程,其教育目的是培养有较高综合素质的妇产科医师,因此要学生掌握妇产科学基本理论知识、技能和高尚的医德医风,本文就如何提高妇产科临床教学效果谈几点体会:①注重教师队伍的培养和合理利用。②教学中要充分渗透课程中的德育、医学伦理及人文精神。③重视应用模型、挂图,实物加深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记忆。④充分利用现代教学手段,增大信息量和知识量。⑤避免医疗纠纷措施。⑥选择适当教学方法将循证医学理念引入到妇产科临床带教中。

[关键词] 妇产科;临床教学;体会

妇产科学是医学生必读课程和主干课程[1],其教育目的是在培养学生掌握妇产科基本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临床实习是培养合格医生的一个关键环节,是临床教学重要组成部分,其作用是让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初步接触患者,认识不同的常见病和多发病,通过理论联系实际,熟练掌握基本临床技能,了解医院各种规章制度,初步培养良好医德医风,为毕业后工作打下基础。妇产科学是实习的重要部分,因针对人群的特殊性为临床教学工作造成了一定的困难,所以,为提高临床教学质量,这要求我们积极探索和改进教学方法,加强对医学生创造性思维和能力的培养,培养出适应医疗服务需要的具备扎实临床技能的合格医学人才。笔者就如何提高妇产科临床教学效果谈几点体会:

1 注重教师队伍的培养和合理利用

带教教师必须具有一定的临床工作经验,并经过岗前规范化培训,掌握现代医学教学方法,同时具有良好的医德医风,临床带教示范合格。通过教师自身行为和正规示范,才能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良好的医德医风,带教教师中必须配备至少一名临床工作和教学经验丰富的高年资和高职称教师负责,即可以保证教学质量,又可以通过言传身教培养年轻师资力量。

2 教学中要充分渗透课程中的德育、医学伦理及人文精神

妇产科是一门特殊的临床学科,充满生命理念,医学伦理、医学道德、健康价值具有医学人文教育意义的焦点,在教学中要整合人文资源[2]。现代医学的不断发展和社会的不断进步,对医生的要求已经远不止简单的医术精湛,虽然,医术永远是对一名医师最基本的要求,但如今一名优秀的医生还应该同时具备心理学、社会学,甚至伦理学的知识。其实早在两百多年前就有英国人提出了“医学伦理学”这一概念,一名合格的医生应该是接受过正规的医学伦理教育的。在为患者实施任何手术和治疗之前,都应确定该方案对患者是否是最佳的,并与患者进行必要的沟通,而不仅仅是单纯解决病痛就够了。子宫对一名女性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一名生育年龄的女性如果没有了子宫,没有了月经,她会潜意识地认为自己不再是个完整的女人,并产生自卑心理,对今后的家庭、生活和工作都将造成无法估量的影响。因此,妇产科医生在只要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都应尽量保留患者的子宫,在确定无法保留子宫体的情况下,也应尽量保留患者的部分宫颈,这样不仅能明显提高患者术后的性生活质量,而且还能像正常女性那样有一点点月经,虽然经量会很少,但对患者的心理上将是莫大的安慰,充分体现了医学伦理及人文精神。

3 重视应用模型、挂图、实物,加深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记忆

妇产科的疾病,从解剖位置看有一定的隐蔽性,部分妇产科教学,内容复杂抽象,学生理解困难。教学方法中,采用模型演示、挂图展示具有意想不到的效果。逼真的仿真模型可以让每个学生动手练习妇科检查,产前检查中骨盆外测量和四步触诊手法。骨盆模型和新生儿模型配合演示分娩机制,能使学生清楚地观察到分娩过程的各个环节,使学生对教学内容有更深刻的理解和记忆,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

4 充分利用现代教学手段,增大学生信息量和知识量

因为患者维权意识增强,造成目前学生见习及动手操作实习机会减少,且部分妇产科示教内容复杂抽象、枯燥难懂,使学生学习理解困难,所以我们应充分引用现代教学手段,使之生动易掌握,增大学生学习的信息量和知识量,如配合相关录像、动画,使学生能清楚了解正常分娩接生、胎头吸引助产、钳产、剖宫产及妇科手术等全过程。在短时间内通过动画、图文并茂,使学生大量直观了解临床症状,便于对疾病的全面认识,尽快理解记忆和掌握所展示的教学内容,强化实践观念,且提高了临床操作的规范性。这样不仅增大了学生的信息量和知识量,而且更促进了教师人群中专业知识的学习和积累,从而提高了临床教学效果。

5 避免医疗纠纷措施

现今“医患关系”可以算是社会上议论最多、老百姓最关心的话题之一,医患矛盾已成为困扰政府部门、各大医院的心病,我们在临床带教中要充分尊重患者的知情权和隐私权,示教前应与患者进行良好的医患沟通,使其理解关于临床教学对培养合格医生的重要意义,取得患者信任,积极配合教学。另一方面,我们在示教中要求学生着装整洁,态度严肃,在老师指导下,有条理地询问病史,操作轻柔,谨言慎行,不擅自回答患者关于病情的询问,不做示教以外的诊疗操作[3],避免诱发医疗纠纷。

6 选择适当教学方法将循证医学理念引入到妇产科临床带教中

目前,由于对医学生的教学大多数仍采取传统的经验教学模式,只注重对学生的基本知识和基础技能的培训,以教师和教材为中心,在这种模式教育下,只重视知识的传授而不注重学生独立思维能力的培养,缺乏学习主动性、创造性,从而影响了教学的质量。

20世纪80年代以来,以经验和推论为基础的经验医学转变为以随机对照、系统化评价和荟萃分析提供的临床证据为基础的新的医学模式,即循证医学(evidence based medicine,EMB),它的出现使临床医学和临床实践的概念发生了巨大改变,为现化医学教学提供了新的教学模式,对培养高素质医学人才产生了重大影响。因此,将循证医学引入临床医学中势在必行[4]。1992年,加拿大学者Sacker等正式提出“循证医学”(EMB)的概念,将EBM定义为:慎重、准确、明智地应用当前所能获得的最好研究证据,同时结合医师个人专业知识技能和临床经验,考虑患者的价值和愿望,将上述因素完美结合拟定患者的最佳治疗主案[5]。

在妇产科临床带教中,应培养学生应用循证医学理念,通过对患者的管理来实践循证医学,老师要引导学生形成“提出问题,寻找证据,系统评估”的临床逻辑思维能力,针对具体患者,鼓励学生应用所学的妇产科基础知识,提出临床问题,独立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学生可以到图书馆、应用网络等进行资料查询获得最佳证据,同时将自己所获得的证据写成总结报告。老师组织学生讨论,让其各自发表自己认为最佳的治疗方案,带教老师进行点评,在这个学习过程中,学生不仅可以学习到正确处理、解决问题的方法,而且也可使学生由过去的被动学习转变为学习的主动者、设计者,由传统的接受知识转变为自觉探索知识,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习惯和能力,从而更好地提高妇产科临床教学效果。

总之,应充分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提高学生临床实践的积极性,采取启发式教学,倡导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法,广泛开展多媒体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加强基本操作训练,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这样才能为国家培养出临床创新型、高素质的妇产科医学人才[6]。

[参考文献]

[1]乐杰.妇产科学[M].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1.

[2]路镇美.妇产科教学渗透人本教育初探[J].卫生职业教育,2003,21(8):142.

[3]詹钟平,黄郁文,陈汉如.读诊断学教学中医学生在临床思维的培养[J].中山医科大学学报:社科版,2001,(3):105.

[4]李峻,董碧容.循证医学对临床实践和医学教育的影响[J].中国循证医学杂志,2008,8(3):14.

[5]Sacker DL, Sharon E. Evidence-based medicine: how to practice and teach EBM [M]. 3rd ed. New York: Churchill Livingstone,1999:l.

[6]孙可丰,佟丽丽.提高妇产科临床教学实践与创新能力的几点思考[J].中国现代医生,2007,45(23):139-140.

月经不调现在已经逐渐成为了女性高发的妇科疾病,而造成月经不调的因素非常的多,所以算是比较棘手的一种病。不少的医学界相关专家或研究人员都写了很多专著报告。那么,中医治疗月经不调论文呢?赶紧跟着小编一起往下看吧!

1.阳盛血热型月经不调。证见月经先期,月经量多,色鲜红或紫红,伴有面赤,烦躁易怒,口渴,舌红,苔黄,脉滑数。治宜清热凉血。

2.阴虚血热型月经不调。证见月经先期,月经量不多,甚至减少,色鲜红质稠,伴有面潮红,手足心热,盗汗,心烦失眠,口干,舌红少苔或无苔,脉细数。治宜滋阴清热凉血。

3.气虚不摄型月经不调。证见月经先期,月经量多色淡,质清稀,伴有心悸气短,神疲乏力,面色苍白,食欲不振,舌淡苔薄,脉细弱无力。治宜补气摄血。

4.肾虚不固型月经不调。证见月经先期,月经量或多或少,色暗淡,质稀薄,伴有腰脊酸痛,腿脚无力,舌淡,脉细弱。治宜补肾固冲。

5.虚型月经不调。证见月经后期,量少色淡,质清稀,伴有眩晕,失眠,心悸,面色苍白,神疲乏力,舌淡,脉弱无力。治宜补血益气。

6.肾虚型月经不调。证见月经初潮较迟,经期延后,量少,色正常或暗淡,质薄,伴有腰酸背痛,舌正常或偏淡,脉沉。治宜补肾养血。

7.血寒型月经不调。证见月经后期,量少色暗,有块,或色淡质稀,伴有小腹冷痛,喜温喜按,得热则减,或畏寒肢冷,小便清长,大便稀薄,舌淡,苔薄白,脉沉紧或沉迟无力。治宜温经散寒调经。

1、减轻体重法:此方法以增加运动减轻体重为主,由于肥胖造成的内分泌代谢混乱。那么减肥可有效使内分泌逐渐恢复正常。这样排卵正常后,怀孕几率便会大大增加,而多囊卵巢也会逐渐消失。

2、胰岛素抵抗法:减轻胰岛素抵抗可使SHBG增多,致使雄激素水平下降,对雄激素过多引起的多囊卵巢及不孕的现象可以有效解决。

3、氯米芬药物疗法:它与下丘脑-垂体水平的内源性雌激素竞争受体,抑制雌激素负反馈,增加GnRH分泌的脉冲频率,从而调整LH与FSH的分泌比率。这样促进排卵率。但是此药有副作用,例如腹部不适、视力模糊、皮疹、脱发等。

4、尿促性素药物疗法:主要用于内源性垂体促性腺激素、还有雌激素分泌减少的患者,但是此药比氯米芬副作用更大,对卵巢有强烈刺激性。

5、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疗法:可促进垂体的FSH和LH释放,但长期应用会使垂体细胞的受体不敏感,导致促性腺激素减少,从而减少卵巢性激素的合成。

一个女人在来月经的时候,就说明还年轻;一旦绝经了,就说明已经在衰老了。所以每一个女人必须重视自己的月经,不然以为月经不调只是小毛病就不放在心上。那么,月经不调有什么表现呢?赶紧跟着小编一起往下看吧!

一般来说,女性来月经时,前三天的量是最多的,需要大容量的卫生巾,这很正常。而每个女性每年都会有1-2次的量明显增多的情况,这是因为该月并没有正常排卵,雌激素也因此激增,子宫内膜便加厚起来,经期流血量也就增多,这也属于正常现象。那么怎样判断月经量多不多呢?医学上说,经期,若每日流量大于80毫升,或跟平常相比明显增多,那么量就算多了。

通俗来说,如果你只用了1个小时不到的时间就把一包大容量的卫生巾用完的话,那么这就是“月经量过多”。一般量过多的人,在来月经时,会气色不佳,脸色苍白无力,呼吸不畅,这是一种典型的缺血表现,需要到医院配合相应的治疗。

在经期期间,如果经量与正常人相比少很多,就称之为“经量过少”。一般来说,女性月经量少,主要表现为量过少且两天内经期结束,或者经期维持在5-7天,但是每次量只有点滴。

一般来说,月经每隔一个月(27-30天)来一次,如果推迟一周左右,或者推迟现象偶尔出现一次都属于正常范围。但是倘若多次出现超过一周时间,“月经”才姗姗而来,这就属于月经推迟了。

方法1:当然是让自己放松啦。

我们大多数女性的月经不调,其实就是工作压力太大,或者说总是熬夜追剧导致的。所以我们最简单的方法就是让自己按时睡觉,不要熬夜。

方法2:喝点红糖姜茶。

我们总是在那几天会喝一点红糖或者红糖姜茶,这个是比较常见的调理方法。但是随着我们的生活节奏加快,工作压力加大,痛经、月经不调的程度也增加,只靠这个普通的红糖已经不够了,所以需要配合其他的营养品来调节。

方法3:古参姜茶。

古参姜茶算是红糖姜茶的升级品,主要是针对总是熬夜、体质较弱的女性。它的原料更加复杂,营养物质更多,所以在调节月经不调及缓解痛经方面比红糖更好,这也是古参姜茶更受大家欢迎的原因。

方法4:咨询医生。

如果我们的月经不调长达半年以上,而且自己调理也无法恢复正常,那么一定要去咨询医生,进行全身的检查。

中医治疗月经病论文

“凡医妇人,先须调经”“经脉不调,众疾生焉”(《妇人大全良方》),月经病在妇科病证中占有首要的地位。然而溯本求源,对于月经病诊治具有奠基作用的首推《黄帝内经》,现总结如下:1 月经的生理 《素问·上古天真论》云:“女子……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显然,女性月经的出现与闭绝,与天癸、冲任相关。盖天癸是促进性器官发育、生殖机能成熟的物质,而“冲脉任脉皆起于胞中”(《灵枢·五音五味》)。 因此,当天癸盈泌、冲任盛畅,则月经应时而至,并能受孕怀子;反之,天癸、冲任竭绝,则月经闭绝,亦不能受孕怀子。后世所谓“冲为血海,任主胞胎”(王冰语)、冲任为“月经之本”(《景岳全书·妇人规》)等认识,显然因此而来。 2 月经病的病理 《素问·评热病论》曰:“月事不来者,胞脉闭也,胞脉者,属心而络于胞中……今气上迫肺,心气不得下通,故月事不来也。”《素问·阴阳别论》曰:“二阳之病发心脾,有不得隐曲,女子不月。”《素问·至真要大论》曰:“冷泄腹胀,溏泄瘕水闭……病本于脾。”指出了月经病的发生与心、脾、肺有密切关系,心主血,脾统血,肺主气,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西医学认为月经的产生与下丘脑-垂体-卵巢轴有关,同时又受到大脑皮质的影响。 《素问·腹中论》曰:“有病胸胁支满者,妨于食,病至则先闻腥臊臭,出清液,先唾血,四肢清,目眩,时时前后血……病名血枯,此得之年少时,有所大脱血,若醉入房,中气竭,肝伤,故月事衰少不来也。”论述了闭经的病因病理特点。 《灵枢·五音五味》曰:“今妇人之生,有余于气,不足于血,以其数脱血也。”指出妇女某些病理特点是由生理功能决定的,气血失调是妇科疾病中最常见的发病机理之一。月经、胎孕、产育、哺乳均以血为用,故易导致机体相对有血分不足、气偏有余的病理特点。 《黄帝内经》记载的月经病主要是闭经和崩漏,其中对闭经的论述较为丰富。后世医家将闭经分血枯与血隔两类,其源即在此,如肾风不月、二阳之病至不月、血枯经闭的症状、病因病机及治疗等等。对崩漏的论述,主要见于《素问·阴阳别论》所云“阴虚阳搏谓之崩”,指出妇女崩证的发病机理是阴虚则致阳气搏结而亢盛,血热妄行,即阴虚阳盛,阐述了阴虚至崩的情况。 因此,月经病的产生,常为脏腑功能失常,气血阴阳失调所致。 3 月经病的病因 1、外因 《素问·离合真邪论》曰:“天地温和则经水安静,天寒地冻则经水凝泣,天暑地热则经水沸溢,卒风暴起则经水波涌而陇起。”指出了自然界气候改变对人体的影响,用寒暑变化解释月经病的病因,寒为阴邪,主收引,主凝滞,寒则经水凝泣,热则经水沸溢,如月经先期、崩漏多为血热,以虚证为主,功能性痛经以虚寒多见,这对后世医家治疗月经病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2、内因 七情之中尤以忧、怒、悲、恐影响较著,这些在《黄帝内经》中有较多论述。郁怒伤肝,肝气失于调畅而横逆,可致月经失调、痛经、月经过多、经行吐衄等。忧思过度则伤脾,脾为气血生化之源,又为统血之脏,脾气耗损,可致月经失调、闭经、崩漏等。悲哀太甚则伤肺,肺主一身之气,气道不宣,血亦随之而不调畅,可致月经不调等病。 《素问·阴阳别论》曰:“二阳之病发心脾,有不得隐曲,女子不月……”《素问·痿论》曰:“悲哀太甚,则胞络绝。胞络绝,则阳气内动,发则心下崩,数溲血也。”指出了忧思过度、悲哀太甚等情志因素均可导致月经不调、崩漏的发病,以上两段原文说明,同样是情志变化,可以引起不同的月经病,如月经过多、崩漏或月经过少、闭经,主要取决于病人的体质因素,在治疗时要考虑到同病异治和异病同治的治疗方法的灵活应用。《素问·五脏别论》曰:“脑、髓、骨、脉、胆、女子胞,此六者,地气之所生也,皆藏于阴而象于地,故藏而不泄,名曰奇恒之腑。”《内经》将子宫称为奇恒之腑,因为功能似脏,形体似腑,具有藏泄双重作用,如果胞宫功能异常,就会导致月经病和妊娠病的发生。 4 月经病的治疗用药 《素问·腹中论》中记载了妇科第一首方剂“四乌贼骨一芦茹丸”,方中乌贼骨为君,功能补肾固涩;芦茹又名茜草,主散恶血,又能生血通经;配雀卵补精血,鲍鱼汁益阴气、通血脉。开创了妇产科补肾活血的先河。全方通补兼施,具有补养精、气、血,强壮肺、肝、肾,活血通经的作用,能治疗血枯精亏、崩漏带下、症瘕诸病证。 《灵枢·五音五味》云:“妇人之生,有余于气,不足于血,以其数脱血也。”由于月经每月应时而泄、受孕怀子血聚养胎的特殊性,故而妇女血常不足。所谓“有余于气”,乃与“不足于血”相对而言,并非真正有余,气血互生互化,血亏日久必致气虚,细品经意,此旨在强调血常不足的特点。此论对后世的影响极大,诸如“妇女以血为基本”(《妇人大全良方》)、“女子以血为主”(《景岳全书·妇人规》)等说无不源于此。 而养血调血和四物汤方成为妇科的基本治法和常用方剂也就理所当然,甚至有谓“四物汤乃妇人经产、一切血病通用之方”(《医宗金鉴·妇科心法要诀》),即使以“寒凉”著称的刘完素亦谓治妇科杂证当以四物为主,“春倍川芎、夏倍芍药、秋倍地黄、冬倍当归……春防风四物、夏黄芩四物、秋门冬四物、冬桂枝四物,此四时常服随证用之也”。 妇科疾病的病因除六淫、七情外,还有体质虚弱或房事劳倦等诸多因素。后世医家李东垣《兰室秘藏·妇人门》论述经闭不行,引用《素问·阴阳别论》“二阳之病发心脾,有不得隐曲,女子不月”之语,指出“妇人脾胃久虚,或形羸气血俱衰,而致经行断绝不行……病名曰血枯经绝,宜泻胃之燥热,补益气血,经自行矣”。对女子经漏,认为“皆为脾胃有亏,下陷于肾,与相火相合,湿热下迫,经漏不止……宜大补脾胃而升举血气”。此法今用治崩漏仍多取效。 《素问·八正神明论》曰:“月始生则血气始精,卫气始行,月郭满,则血气实,肌肉坚;月郭空,则肌肉减,经络虚,卫气去,形独居,是以因天时而调血气也……月生无泻,月满无补,月郭空无治,是谓得时而调之。”在“天人相应”理论的指导下,根据月亮的始生、月圆及无月亮的情况下,妇科疾病应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 如在调月经过程中,当“月生”之际,人的血气正处于由衰弱到旺盛的阶段,治疗上就应以培养充益气血精津为主,不可以乱用活血、散瘀、克伐之类的泻法;在月亮圆的“月满”之时,不可乱用补益药,应以通泻为主;当月郭全空之时,气血已衰,对于用攻伐、活血祛瘀之类的药物,应更为谨慎,故而在女性月经周期中的治疗,应考虑到月球对人体的影响。

月经不调现在已经逐渐成为了女性高发的妇科疾病,而造成月经不调的因素非常的多,所以算是比较棘手的一种病。不少的医学界相关专家或研究人员都写了很多专著报告。那么,中医治疗月经不调论文呢?赶紧跟着小编一起往下看吧!

1.阳盛血热型月经不调。证见月经先期,月经量多,色鲜红或紫红,伴有面赤,烦躁易怒,口渴,舌红,苔黄,脉滑数。治宜清热凉血。

2.阴虚血热型月经不调。证见月经先期,月经量不多,甚至减少,色鲜红质稠,伴有面潮红,手足心热,盗汗,心烦失眠,口干,舌红少苔或无苔,脉细数。治宜滋阴清热凉血。

3.气虚不摄型月经不调。证见月经先期,月经量多色淡,质清稀,伴有心悸气短,神疲乏力,面色苍白,食欲不振,舌淡苔薄,脉细弱无力。治宜补气摄血。

4.肾虚不固型月经不调。证见月经先期,月经量或多或少,色暗淡,质稀薄,伴有腰脊酸痛,腿脚无力,舌淡,脉细弱。治宜补肾固冲。

5.虚型月经不调。证见月经后期,量少色淡,质清稀,伴有眩晕,失眠,心悸,面色苍白,神疲乏力,舌淡,脉弱无力。治宜补血益气。

6.肾虚型月经不调。证见月经初潮较迟,经期延后,量少,色正常或暗淡,质薄,伴有腰酸背痛,舌正常或偏淡,脉沉。治宜补肾养血。

7.血寒型月经不调。证见月经后期,量少色暗,有块,或色淡质稀,伴有小腹冷痛,喜温喜按,得热则减,或畏寒肢冷,小便清长,大便稀薄,舌淡,苔薄白,脉沉紧或沉迟无力。治宜温经散寒调经。

1、减轻体重法:此方法以增加运动减轻体重为主,由于肥胖造成的内分泌代谢混乱。那么减肥可有效使内分泌逐渐恢复正常。这样排卵正常后,怀孕几率便会大大增加,而多囊卵巢也会逐渐消失。

2、胰岛素抵抗法:减轻胰岛素抵抗可使SHBG增多,致使雄激素水平下降,对雄激素过多引起的多囊卵巢及不孕的现象可以有效解决。

3、氯米芬药物疗法:它与下丘脑-垂体水平的内源性雌激素竞争受体,抑制雌激素负反馈,增加GnRH分泌的脉冲频率,从而调整LH与FSH的分泌比率。这样促进排卵率。但是此药有副作用,例如腹部不适、视力模糊、皮疹、脱发等。

4、尿促性素药物疗法:主要用于内源性垂体促性腺激素、还有雌激素分泌减少的患者,但是此药比氯米芬副作用更大,对卵巢有强烈刺激性。

5、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疗法:可促进垂体的FSH和LH释放,但长期应用会使垂体细胞的受体不敏感,导致促性腺激素减少,从而减少卵巢性激素的合成。

妇科是医疗机构的一个诊疗科目,妇科是妇产科的一个分支专业,是以诊疗女性妇科病为诊疗的专业科室。下文是我为大家搜集整理的关于妇科中医论文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妇科中医论文篇1 浅析中医治疗妇科疾病用药特点 [摘要]随着社会发展节奏的加快,妇科疾病的发病率成逐年上升趋势。中医在妇科疾病的治疗中已经取得了不可替代的地位。由于妇科疾病的特点,其辨证用药具有独具一格的特色,该文按照妇科月经病、带下病、妊娠病、产后病、杂病的顺序,结合古今文献的论述及名老中医治疗妇科病的经验体悟,举例说明中医在治疗妇科疾病时选药关键之处,启示在辨证论治的前提下,选择恰当的中药是获得疗效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通过整理分析治疗经、带、胎、产、杂疾病的用药特点,可以帮助了解妇科病各个时期病症的特点,提升运用中药的能力,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中医;妇科疾病;治疗;用药特点 中医在治疗妇科疾病上拥有独特的优势,运用中医理论辨证施治是其关键之处,在此基础上,选择合适的中药则更为重要,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本文按照妇科经、带、胎、产、杂病的顺序,分析中医治疗妇科病时的用药特点。由于历代医家用药经验众多,且各具特色,因此只能抽取其中一小部分浅谈,希望能为临床治疗提供启迪。 1 妇科疾病概述 中医妇科根据女性月经、带下、妊娠、产育、哺乳的生理现象,将妇科疾病分为月经病、带下病、妊娠病、产后病、杂病五类。其中“月经病”是指月经周期、经期、经量、经色、经质发生异常,或伴随月经周期、或在经断前后出现明显不适症状为特征的疾病;“带下病”指带下量明显增多,色、质、味异常或伴全身、局部症状者;“妊娠病”是指妊娠期间,发生与妊娠有关的疾病,又叫“胎前病”;“产后病”指产妇在新产后或产褥期发生与分娩或产褥有关的疾病;除经、带、胎、产疾病以外,各种与妇科解剖、生理、病理密切相关的疾病,统称为“杂病”,本文主要论述瘕、不孕症。瘕指妇女下腹胞中结块,伴有或胀、或痛、或异常出血者。不孕症是指有正常性生活,未避孕一年未妊娠者。 2 浅谈用药特点 月经病 月经病的发病居于妇科疾病之首,在治疗用药方面,古代文献记载颇多,如《校注妇人良方・调经门》有“经行之际,禁用苦寒辛散之药”的告诫;《陈素庵妇科补解・调经门》有“调经不宜过用寒凉药论”及“调经不宜过用大辛热药论”的专论。 月经病种类较多,如月经先期、月经过多、崩漏、痛经、闭经等,治疗时根据“经前勿乱补,经后勿乱攻”的原则选择药物。如在行经期间,多采用活血通经、乘势利导的药物,以促进经血排出,如当归、川芎、桃仁、红花之类,但应注意月经过多者慎用红花、丹参等活血化瘀功效较强的药物,以免引起阴道出血过多。 可以选用夏枯草[1],独降肝火,避免因经期阴血下聚胞宫,肝失所藏,疏泄不利;蒲黄,生用活血,助益母草收缩子宫之力,又能利尿消水,缓解经期水肿;炒用则祛瘀止血,以防行血活血太过,血不归经;病在冲任者[2],用血肉有情之品直入冲任,峻补气血阴阳,补益阴精常用炙龟板、炙鳖甲,温补肾阳多用鹿角胶或鹿角霜,滋养阴血则以紫河车、阿胶为主。经后期,多用滋养肝肾之品,如白芍、熟地、山茱萸、山药、茯苓、丹参等。经前期则常用柴胡、郁金、橘叶、合欢皮疏肝理气,调畅情志。但应注意柴胡用量,柴胡虽有疏肝之效,但是如若疏肝太过,则会引动相火,伤及阴津,患者表现为耳鸣、头胀头痛,自觉有热气从尾椎循后脊向上到大椎,后分散为两股从凤池处入脑,脑鸣甚,心中烦躁[3]。 月经稀发者多属脾虚湿盛者,选择桑白皮、威灵仙、冬瓜皮、生苡仁可健脾祛湿,痛经者多为肾阳亏虚,不通则痛,采用生麻黄、桂枝、吴茱萸、干姜、肉桂等到达温阳行气止痛之效,阴道出血淋漓不尽者可选用侧柏叶、蒲黄炭、海螵蛸参、三七等止血药,对于长期阴道不规则出血而致气血亏虚者,可加入人参、炒白术等补气药,但为防止人参温燥之性,常配麦冬、沙参等甘寒滋润之品。 治疗月经病,应注意以“调”、“和”为主。不宜过用辛温燥烈之品,以免耗血伤阴,宜选择黄芪、淫羊藿、巴戟天、续断、菟丝子较平和之品;亦不可过用寒凉,如阴虚火旺者,常用炒黄柏、白薇之类,恐“热邪虽除,火退寒生,瘀血滞留”;且不可过用破血药,行瘀忌过于攻伐,以免太过耗气伤血伤正,宜益母草、泽兰之类;不宜理气过于香窜,以免劫阴耗气,可用玫瑰花、枳壳、青皮、陈皮、佛手等轻灵之品[4]。 带下病 带下病用药,《素问玄机原病式》主张用辛、苦、寒药按法治之,使郁结开通,热去燥结而愈,不可用辛热药。《丹溪心法》提出,治法以燥湿为先,湿痰下注者采用升提为主。薛立斋主张用健脾升阳止带为主。 《傅青主女科・带下篇》指出“带下俱是湿证”,因此辩证治疗多从湿论治,临床常用完带汤、易黄汤、四妙散之类清热健脾除湿止带的方剂。但完带汤对于脾虚湿盛症情较轻者疗效确切,对劳倦过度、中气下陷者则力有不逮,可改用益气聪明汤治疗。对于湿热内蕴,兼有阴虚内热者,可用四妙丸合青蒿鳖甲汤治疗,将苍术易以白术,燥性大减,且白术多脂,无伤阴之弊。二方合用,以清、透为主,滋阴而不腻,化湿而不伤阴,使湿热除而阴虚复[5]。由于带下病与湿关系密切,因此考虑到白芍养阴助湿,故多不用,而用白芷燥湿止带,兼以止痛。有医家总结到[6]:治疗带下病,祛湿药多用、苦寒药慎用、滋阴药少用、辛热药不用。 除了内服用药外,使用中药熏洗,借助药物的挥发作用,疗效亦佳。常用外洗药为蛇床子、苦参、黄柏、蒲公英、百部、枯矾、花椒等,伴阴道干涩者减枯矾加马鞭草、丹参、甘草;外阴白色病变者减枯矾加姜黄、补骨脂;有皲裂破溃者减花椒加乌梅、诃子,并用蛋黄油外涂[7]。 妊娠病 妊娠期间用药,凡峻下、滑利、祛瘀、破血、耗气、散气以及一切有毒药品,都宜慎用或禁用,因为可能对孕妇的健康及胎儿的发育产生某种程度的影响,甚至会引起堕胎、小产或胎儿畸形,因此,重视妊娠病用药意义重大。 《妇人大全良方》指出:“妊娠用药,宜清凉,不可轻用桂枝、半夏、桃仁、芒硝等类。凡用药,病情退则止,不可尽剂,此为大法”。关于用药原则,《医宗金鉴・妇科心法要诀》曰:“胎前清热养血为主,理脾疏气是为兼,三禁汗下利小便,随症虚实寒热看。” 自古有“胎前宜凉”的说法,因此妊娠早期一般以清热理脾安胎为主,多用黄芩、白术、栀子;中晚期则重滋阴安胎,多用白芍、熟地、山茱萸、枸杞子。用药虽以益阴敛阴药物为主,但不能选用过分苦寒或有走下作用的药物,如寒水石、黄柏、泽泻等,防止过分苦寒伤阴,导致胎元不固;另外,清热之品应选择性味较为平稳的药物,以免过分寒凉影响胎儿的发育,常用金银花、黄芩、青蒿等;不宜用当归、川芎等辛温“走而不守”之品。考虑早孕期妊娠反应的问题,慎用过分滋腻的药物,如大枣、白芍等,以防碍胃[8]。 对于兼症,如大便秘结者,可用山药、生地黄、肉苁蓉等滋补肾精,润肠通便之品,慎用茯苓、泽泻等渗利之药;夜尿频者,可用覆盆子、益智仁;腰痛者,常加杜仲、黄精、狗脊等。对于母儿血型不合者,常用茵陈降低其抗体效价,疗效甚佳。 对于妊娠禁忌药,如半夏、莪术、牛膝、水蛭、甘遂、芫花、蜈蚣、全蝎等,治疗时应慎用或禁用,但在病情需要的情况下,亦可适当选用,即所谓“有故无殒,亦无殒也”。但用药时应注意[9]:宜选择作用和缓之品如柴胡、苏梗、大腹皮、枳壳、香附、桃仁、丹皮、丹参、当归、川芎、五灵脂、益母草等;应适当配伍养血安胎药如阿胶、桑寄生、何首乌等;严格掌握剂量,“衰其大半而止“,以免动胎伤胎。如妊娠浮肿者,宜选择皮类利水药,如茯苓、扁豆、桑白皮、大腹皮等。 产后病 尽管目前尚无中药能否进入乳汁的文献资料,从安全的角度出发,应假定药物能通过血乳屏障转运到乳汁为乳儿所吸收,因此凡大辛大热、大苦大寒、大滋大补、峻下滑利、破血耗气、回乳与影响乳汁分泌及有毒之品,均应禁用或慎用。如应用番泻叶、大黄等药性寒凉的泻药时应停止哺乳,以免药物成分进入乳汁造成乳儿腹泻。应用中药治疗期间,乳母应在哺乳后立即服用药物,以使下一次哺乳时药物浓度尽可能低一些[10]。 关于产后用药,前人提出“三禁”:禁大汗以防亡阳,禁峻下以防亡阴,禁通利小便以防亡津液。即解表不可过于发汗,攻里不可过于削伐,清热慎用芩连,温里慎用附桂,产后胃气虚弱,加之需要哺乳,消导之品既重伤胃气,又使乳汁减少,故不可重用,如三棱、莪术、麦芽、神曲之类尤当慎之[11]。如产后缺乳者,可加入漏芦、通草、王不留行、路路通等行气通络药,与猪蹄并煎,起到通络增乳之效。 杂病 瘕 《济阴纲目》中记载:“善治瘕者,调其气而破其血,消其食而豁其痰,衰其大半而止,不可猛攻峻施,以伤正气”。 《医学衷中参西录》[12]指出:“三棱、莪术、水蛭,皆为消瘕专药”,并用人参、黄芪等诸药保护气血,使瘀血去而气血不至伤损。除应用活血化瘀药外,可配伍祛痰散结类药物,如浙贝母、鸡内金等,正如李东垣所说“善治瘕者,调其气而破其血,消其食而豁其痰”。加上橘核、荔枝核等行气散结之药,使气血畅通,结消散。此外,在辨证施治的基础上,经前顺其疏泄之性,加入香附、郁金等药加强疏肝之力,经后则顺其充盈之性促进血海之充盈,通过补益肝肾,适当配合理气化瘀药,如熟地黄、山药、山萸肉、菟丝子、金樱子等[13]。 不孕症 不孕症的治疗一般采取辨病与辨证相结合的理念,在明确西医诊断的基础上,根据脏腑、气虚、经络等辨证分型治疗。 排卵障碍性不孕者,常在经后期以补肾药为主,如紫河车、鹿角胶等,配合赤芍、丹参活血化瘀,促进卵泡发育、成熟,排卵期则在补肾药的前提下,加重行气活血药的应用,如泽兰、益母草、蒲黄、川牛膝等。若兼有气郁,加柴胡、郁金、香附、乌药;血瘀重者,白芍改为赤芍,加川牛膝、益母草、泽兰、水蛭、土鳖虫;血虚有寒者,加肉桂、吴茱萸;血虚有热者,熟地易为生地,加黄芩、牡丹皮[14]。 输卵管阻塞性不孕,多采用三棱、莪术、乳香、没药、夏枯草、荔枝核等活血化瘀,穿山甲、地龙、水蛭等行气通络,路路通、王不留行、海藻、皂角刺、白芥子等散结利水[15]。临床亦可采用中药灌肠,这样内服外用疗效甚佳。 3 小结 关于妇科疾病的治疗选药,应根据经、带、胎、产、杂病各自病证的特点,把握用药的原则,注重经验用药的积累,这样才能药到病除,提高临床疗效。月经病,一般以四物汤为基础方,辨证加减治疗,但应注意在理气、活血、温阳、滋阴的同时,不可过用破气、攻血、温燥、寒凉之品,否则尽管治疗大法正确,但却达不到原先设想的效果,反而耗损人体气血。带下病的治疗,谨遵“祛湿药多用、苦寒药慎用、滋阴药少用、辛热药不用”的原则,另外重视外用药的熏洗,多采用清热祛湿解毒止痒之品,内服外用,则可在极短时间内祛除病邪。妊娠病与产后病者,根据“产前宜凉,产后宜热”的原则,多采用滋阴或温热之品,辨证用药。对于妊娠禁忌药慎用或不用,但是在病情需要的情况下,酌情使用,不拘泥于传统束缚,即可谓真正达到“辨证论治”的要求。对于瘕、不孕症等杂病,在症情适宜的情况下,应大胆使用虫类药、破气药等性味稍峻猛之品,这样可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得最大的疗效,免于长期使用一些理气药,不仅疗效不明显,而且耗伤正气。 由于众医家临床用药经验颇丰,本文只浅谈一小部分用药特点,希望通过这些用药特点启发大家,重视临床用药原则及选药特点,提升中医治疗水平,产生令人满意的临床疗效。 [参考文献] [1] 朱梅.刘琨治疗月经病的经验[J].北京中医,2005,24(6):336. [2] 季春红.陆启滨教授治疗月经病经验探析[J].广西中医药,2010,33(1):41. [3] 王绵之.王绵之方剂学讲稿[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 [4] 陈学奇,葛蓓芬.陈大治疗月经病用药特点[J].中医杂志,2014,55(13):1096. [5] 杨利.章文庚先生治疗带下病的特色经验[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医学版,2010,27(4):51. [6] 吴玲.吕美农治疗带下病经验[J].中医药临床杂志,2008,20(5):435. [7] 李玲玲,郭瑞,何春晖.褚玉霞教授治疗带下病经验[J].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2010,5(9):746. [8] 华苓,佟庆,张巨明.柴松岩治疗妊娠病经验探讨[J].北京中医药,2010,29(10):751. [9] 文乐兮,尤昭玲,袁振仪,等.妊娠病组方用药规律探讨[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1,13(8):25. [10] 解海,李泽民,朱林峰.妊娠期和哺乳期中药应用与风险控制[J].中外健康文摘,2010,7(29):357. [11] 文乐兮,魏飞跃.产后病组方用药规律与特色探讨[J].山西中医学院学报,2012,13(3):67. [12] 张锡纯. 医学衷中参西录[M].2版.王云凯,李彬之,韩煜重校.石家庄:河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 [13] 邓德强,马骏.马德孚教授治疗瘕经验[J].河北中医,2004,26(4):248. [14] 单婧.马运用补肾活血法治疗排卵障碍性不孕[J].中国中药杂志,2014,39(4):748. [15] 何东杰.卫爱武教授治疗输卵管阻塞性不孕症经验[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0,19(3):210. 妇科中医论文篇2 试论中医调理妇科月经失调效果 在临床妇科中,月经失调是十分常见的一种疾病,青春期到绝经前的各年龄段妇女均可能发病。月经失调的类型包括月经先期、后期(及闭经)、前后不定期3种,患者多伴有经血淋漓不尽、月经过多或量少等[1]。我院妇产科在月经失调的临床治疗中,采用了中药调理方式,并获得了良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一般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在2012年10月~2013年10月收治的98例月经失调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符合月经不调诊断标准。随机将其分为2组(每组49例):西医组年龄在20~43岁之间,平均为(±)岁,未婚20例、已婚29例,病程在5个月~8年之间,平均为(±)年;中医组年龄在21~44岁之间,平均为(±)岁,未婚21例、已婚28例,病程在6个月~7年之间,平均为(±)年。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P>,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有可比性。 方法。 西医组:采用孕激素、雌激素周期治疗方法,以2个月经周期为1个疗程。 中医组:采用中药调理。患者在经期完后第1d,应用补肾养血汤(取当归20g、熟地20g、仙茅15g、淫羊藿15g、菟丝子15g、肉苁蓉15g、丹参10g、党参10g、紫河车10g),以水煎服,1剂/d,分早晚2次服用;在经期后第12d,应用理气活血汤(当归10g、赤芍10g、郁金10g、牛膝10g、充蔚子10g、香附10g、桃仁6g),以水煎服,1剂/d,分早晚2次服用;在经期后第22d,应用活血促经汤(泽兰10g、香附10g、牛膝10g、川芎10g、白术10g、茯苓10g、党参10g、赤芍10g、肉桂2g),以水煎服,1剂/d,分早晚2次服用,以2个月经周期为1个疗程。 疗效评价。 调经疗效。治愈:经治疗,患者的经期、经量及月经周期均恢复正常;好转:经治疗,恢复月经周期,经量及经期基本恢复正常;进步:经治疗,月经周期、精良及经期有明显改善者;无效:经治疗,月经周期、经量及经期均无变化者。总有效例数=总例数―无效例数。 止血疗效。阴道出血在3~5d内停止,月经量恢复正常,为治愈;阴道出血在5~10d内停止,月经量<100ml或比治疗前减少30%,为好转;阴道出血时间在10d以上,月经量比治疗前有所减少,为进步;治疗前后阴道出血时间及量均无改善者,为无效。总有效例数=总例数―无效例数。 统计学方法。本研究应用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比较进行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进行X2检验,P<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患者的止血效果对比,详见表1。表1显示,中医组的止血总有效率为,西医组为,组间比较,P<,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在祖国医学中,认为月经的调节、产生主要与脏腑气血有关,同时经络通畅与否也会对月经产生一定的影响,月经与肾脏的关系最为密切。通过中医辨证,采取调节冲任、补气血、养肝肾等方法,可有效纠正月经紊乱,逐渐恢复正常的月经周期[2]。 理气活血汤,具有扩张血管的作用,其能有效疏通血液循环,消解淤血;补肾养血汤的功效在于温肾补血,其能有效增强机体能量代谢,患者服药后,全身会有明显的温热感,振奋精神[3];活血促经汤的功效在于养血祛瘀、温经散寒,其能有效改善子宫的血液循环,促进子宫内膜脱落。在对月经不调患者实施中药调理时,还应根据患者的年龄,分别对三脏(肝、肾、脾)的生理功能进行调节,如:青春期肾气初盛,月经不调可归结于肾;中年期月经不调可归于肝失所养;更年期可归于肾气渐衰[4,5]。 在本次研究中,结果显示:应用中药调理的中医组患者,在止血、调经总有效率方面,均显著高于采用西医常规治疗的西医组,P<,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说明在妇科月经失调应用中医调理方式进行治疗,可显著改善临床症状,其治疗效果显著,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潘敏.中医调理妇科月经失调效果分析[J].中国中医药咨讯,2012,04(3):315 [2] 严群.浅析中医调理妇科月经失调的好处[J].医学信息(中旬刊),2011,24(8):3798-3798 [3] 何雪萍,田红霞,潘展霞等.中医体质调理在防治月经不调中的临床应用[J].河北中医,2012,34(4):533-534 [4] 李虹.月经失调中医药周期疗法治愈临床观察[J].中医学报,2010,25(4):769-770 猜你喜欢: 1. 有关中医妇科护理论文 2. 妇科临床医学论文 3. 关于妇产科的论文范文 4. 妇产科医学毕业论文 5. 关于妇科护理论文范文

  • 索引序列
  • 中医月经病论文
  • 月经与月经病的论文
  • 中医月经病的论文
  • 月经病论文
  • 中医治疗月经病论文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