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药啦,精心照料啦!
一定要做好预防工作,保证土壤肥力,及时浇水施肥,还要控制温度和湿度,定期使用农药,化肥,一定要对症下药。
棉花枯萎病,是棉花种植期的一种常见病害。病原为一种真菌,名尖孢镰刀菌(萎蔫专化型),主要危害棉花的维管束等部位,导致叶片枯死或脱落。根据其危害位置的不同,也可以用不同的专门名称来分别细指。该病害可以通过喷洒药剂或者种植管理等方式来防治。
棉花枯萎病在生长过程中常常出现,严重影响了棉花的品质及产量,降低了农户们的种植效益。那么,农户们该如何防治棉花枯萎病呢?本文将就此为大家做详细的总结,供农户们参考。田间症状:棉花的整个生育期均可发生。共有7种类型。黄色网斑型:叶脉导管呈黄色,而叶肉仍保持绿色。紫红型:子叶或真叶的局部或全部呈现紫红色病斑,严重时叶片脱落。青枯型:棉株遭受病菌侵染后突然失水,叶片变软下垂萎蔫,接着棉株青枯死亡。黄化型:多从叶片边缘发病,局部或整叶变黄,最后叶片枯死或脱落,叶柄和茎部的导管部分变褐。黄色网纹型子叶或真叶叶脉褪绿变黄,叶肉仍保持绿色,病部出现网状斑纹,渐扩展成斑块,最后整叶萎蔫或脱落。皱缩型:表现为叶片皱缩、增厚,叶色深绿,节间缩短,植株矮化,有时与其它症状同时出现。红叶型:苗期遇低温,病叶局部或全部现出紫红色病斑,病部叶脉也呈红褐色,叶片随之枯萎脱落,棉株死亡。半边黄化型:棉株感病后只半边表现病态黄化枯萎,另半边生长正常。发生规律:主要在种子、病残体或土壤及粪肥中越冬。第二年借中耕、浇水、农事操作进行传播。地温20℃左右开始出现症状,地温上升到25~28℃出现发病高峰夏季大雨或暴雨后,地温下降易发病。地势低洼、土壤粘重、偏碱、排水不良或偏施、过施氮肥或施用了未充分腐熟带菌的有机肥或根结线虫多的棉田发病重。防治方法:1、选种抗病品种。与其它禾本科作物进行轮作,与水稻轮作效果更好。冬季及时清除棉花地的棉柴、杂草及地面的剩余棉花残枝叶,防止病菌传播。秋季深耕土地,及时中耕松土,保持土壤的通透性,降低土壤湿度。增施但磷钾肥。同时根据棉花的长势进行叶面喷肥。合理密植,及时清除病残体。2、认真检疫保护无病区。中国2/3左右的棉区尚无该病,因此要千方百计保护好无病区。无病区的棉种绝对不能从病区引调,严禁使用病区未经热榨的棉饼,防止枯萎病及黄萎病传入。提倡施用酵素菌沤制的堆肥或腐熟有机肥。3、用枯草芽孢杆菌或菌肥近几年试验有一定的防治效果,需要在本地试验菌种的适应性,否则菌种难存活,防效差。推广菌肥,一定要有引进、试验、示范与推广过程。
棉花枯萎病,是棉花种植期的一种常见病害。病原为一种真菌,名尖孢镰刀菌(萎蔫专化型),主要危害棉花的维管束等部位,导致叶片枯死或脱落。根据其危害位置的不同,也可以用不同的专门名称来分别细指。该病害可以通过喷洒药剂或者种植管理等方式来防治。
棉花枯萎病,是棉花种植期的一种常见病害。病原为一种真菌,名尖孢镰刀菌(萎蔫专化型),主要危害棉花的维管束等部位,导致叶片枯死或脱落。根据其危害位置的不同,也可以用不同的专门名称来分别细指。该病害可以通过喷洒药剂或者种植管理等方式来防治。
在棉花生产过程中,棉枯病的发生很难治愈,是一种防止棉花生产的毁灭性疾病,因此被称为棉花的 "癌症",该病是由镰刀菌的枯萎专化(型)菌感染引起的,该病在世界各大植棉区均有发生,早在1892年,棉枯病就在阿拉巴马州被发现,并随着时间的推移传播到美国其他地区和世界各地。
1934年,江苏南通的棉枯病首次在我国发生,随后开始在我国蔓延发展,在20世纪50年代初,棉枯病在我国仅在陕西、山西、江苏等省的局部地区发生,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该病的蔓延危害更加严重,各棉花种植区都有该病发生,到了20世纪70年代,该病已在陕西、四川、江苏、云南、山西、河南等省造成严重危害,给当地棉花生产造成严重损失。下面我们来了解一下棉花镰刀菌枯萎病的症状、发生规律和防治方法。
预防和控制方法。保护无病田;由于该病传播速度相当快,为防止病原体进入无病田,严格执行检疫制度,禁止种子在病区传播,建立供种基地并离田,就地培育无病改良品种及时消灭病斑;加强棉田管理,发现零星病株及时拔除,集中销毁;对病田的棉籽要进行高温处理,不能留作种植用。棉花收获后,要及时清理棉田,将江明珠的枯枝落叶集中烧毁,对棉田长期受害的麦类作物,力争做到当年发现当年消灭;有条件的可进行土壤灌浆消毒,预防镰刀菌枯萎病的发生,常用药剂有以下几种。
溴甲烷;将受灾棉田土壤翻松、整平并覆盖地膜,每亩用20公斤溴甲烷熏蒸15天,再揭开地膜7天,有效控制土壤中的枯萎病和其他有害生物苦参碱;在受灾棉田每平方米开25个孔,间距20cm,孔深15cm左右,每孔灌5ml,需盖土10天后,翻土整地,使残留气体挥发,该方法的使用杀菌比较彻底,但该药含有剧毒,使用时要严格按照操作规程来使用,成本比较高。
症状表现就是棉花会出现枯萎,棉花的枝干会出现枯死,棉花也会出现发黄的情况,棉花的长势也会受到限制。防治的方法就是在种植棉花的时候,对棉花的枝干进行防虫害处理。
病菌主要以菌丝体潜伏在棉籽的短绒、种壳和种子内部,或以菌丝体、分生孢子及厚垣孢子在病残体及土壤中越冬,成为来年的初侵染来源。另外,带菌的棉子饼、棉子壳及未腐熟的土杂肥和无症状寄主,也可成为初侵染来源。病菌在土表及土壤表层内的病秆中可存活18个月,20cm深处病杆内的病菌经19个月其存活率才略有下降。这些病残体即使组织腐烂分解,病菌在土壤中也能腐生存活5~6年,故短时间轮作防病效果不太明显,特别是在新疆实行秸秆还田的棉田,即使停种棉花5~7年,有时发病仍相当严重。主要是棉田土壤内病菌积累过多所致。采用热榨处理(72~80℃,经4~5h)的棉籽饼不带菌,而冷榨处理的带菌。棉花枯萎病菌通过猪、牛的消化道后并不丧失其致病力,故用带菌的棉花病叶、病秆作为饲料或用其作成未经高温发酵的土杂肥,仍可成为初侵染来源。种子带菌是病害远距离传播的主要途径。近年来新疆棉区枯萎病区迅速扩大主要与从病区大量引种、调种有关。近距离传播主要与农事操作有关。如耕地、灌水、大风及施用未经腐熟的土杂肥或未经热榨处理的带菌棉籽饼等,都可造成病害近距离传播。新疆棉田秸秆还田解决了土壤有机质大量下降的问题,但病田秸秆经机械粉碎后撒到田间,加快了病害的扩散和传播(图5-4)。
图5-4棉花枯萎病侵染循环
1.越冬2.病菌萌发侵入3.病菌进入维管束定殖4.发病
病菌最易从棉株根部伤口侵入,也可由根梢直接侵入。在自然情况下,根部所受的各种虫伤及机械伤均有利于病菌侵入,特别是土壤线虫较多的棉田,它所造成的伤口为病菌侵入创造了条件。病菌侵人后其菌丝先在表皮细胞和皮层中扩展,4~5d后便会穿过内皮层,进入导管。其菌丝沿导管壁生长发育,菌丝细胞壁与导管壁紧密接触,产生吸胞伸入导管壁内,并在菌丝上产生小型分生孢子。病菌不仅能通过根、茎木质部较大的导管向上方扩散,分布到整个棉株,同时,还可通过棉铃铃瓣及种皮内较小的维管束,使种子带菌。病菌虽在棉株整个生长期都能侵染,但以现蕾前侵入为主。自然情况下从侵入到显症一般需要1个月左右。在人工接种情况下一般15~20d即可发病。枯萎病虽有再侵染,但以初侵染为主。北方及长江流域棉区,逢秋季多雨,重病株枯死后,在病秆及节部都可产生大量分生孢子进行再侵染。但对其作用研究较少。当年受再侵染的病株,外部没有症状,仅导管变色。
应该喷洒一些农药,有一些农药是可以防治棉花立枯病的。
症状表现就是棉花会出现枯萎,棉花的枝干会出现枯死,棉花也会出现发黄的情况,棉花的长势也会受到限制。防治的方法就是在种植棉花的时候,对棉花的枝干进行防虫害处理。
在平时应该及时的喷洒农药,而且也应该做好水肥的管理,并且也需要保持光照的充足。
第一、棉花枯萎病症状表现
①患病植物表现为节间缩短,植株矮化,末端叶片经常起皱、畸形,通常不会死亡。矮缩病也是成人期的常见症状。
②同一种植物可以表现出一种症状类型,或者有时表现出几种症状类型,黄色网状、黄色和紫红色类型的幼苗如果不死亡,就会变矮。不管症状类型如何,患病植物的根和茎的维管束都会变成深棕色。
③植物不同症状类型的出现与环境条件有关。在适宜的条件下,尤其是大棚内,黄色网状症状更为常见;在田间,温度较低时更容易出现紫红色类型,而温度快速变化后,如雨天或洪水后迅速变暖,则更容易出现黄化和萎蔫类型。
④在田间,枯萎病通常表现为斑点苗和大量死体,枯萎型和矮化型常见于成虫期。
第二、棉花枯萎病防治方法
1.保护无病田地
目前我国无病区面积仍较大,应控制棉花种子从病区向无病区的引种。当必须引进种子时,应进行消毒处理,种子用硫酸脱绒后,再用抗菌剂浸泡半个小时,或建立无病种田,选择和保存无病棉种。
2.应用抗病品种,合理的栽培措施更有效
①使用抗病品种,对控制枯萎病的发生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抗病品种要不断提纯强化,同时结合好的栽培措施,即好种子、好方法,才能发挥抗病能力。
②密切关注生理小种的分布、生长和变异也很重要,为及时进行抗病育种提供依据。
3.作物轮作和作物逆转
在病重的田地里种玉米、小麦、大麦、高粱、油菜等。而棉花轮作三到四年,对减少病害有明显的作用,优良的土壤结构可以减少棉花枯萎病的发生。
4.加强栽培管理,适时播种
①合理密植,及时定苗,拔除病苗。棉田增施化肥和磷钾肥,在棉苗有二至三片真叶时喷施百分之一尿素溶液,帮助棉苗生长发育,提高抗枯萎病能力。
②棉花育苗移栽区使用无病土,可显著降低枯萎病造成的危害。通过及时从幼苗和树枝上移除患病植物,将它们深埋在田外或堆放起来焚烧,并使用热压棉饼和无菌土壤肥料,可以减少这种疾病。
一、症状(symptom) 棉花枯萎病的典型症状表现见右图。根据受害时期和严重程度,常见的症状类型有以下五种类型: 1.黄色网纹型:叶脉变黄,叶肉部分保持绿色,叶片局部或全部呈黄色的网纹状。 2.紫红型:子叶和真叶变紫红色或出现紫红色斑块,略呈萎蔫状。 3.黄花型:子叶或真叶出现黄色或淡黄色斑块,随后逐渐变褐枯死。 4.青枯型:叶片急性失水,青枯萎蔫致死,有时仅半边植株青枯萎蔫。 5.皱缩型:植株节间缩短,株型矮小,叶片深绿变厚皱缩不平。 枯萎病株的共同特征:根、茎内部的导管变黑褐色。 二、病原物(pathogen) 病原物为尖镰孢萎蔫专化型[Fsarium oxysporum . vasinfectum (Atk.) Synder and Hanen,属半知菌亚门镰刀属真菌]。 1.形态: 病菌产生三种类型的分生孢子(下图)。大型分生孢子无色,镰刀型,略弯曲,两端稍尖,足胞不明显,一般有3个隔膜,少数2个隔膜,偶尔可见4-5隔膜的孢子。小分生孢子卵圆形至纺锤形,无色透明,无隔膜或有1个隔膜。厚垣孢子近圆形,卵黄色,表面光滑,单生或串生。 2.寄主范围:棉花枯萎病菌在自然条件下只侵染棉花、秋葵红麻等少数植物,在温室或病圃接种条件下,可侵染麦类、豆科茄科、瓜类、烟草等多种植物。 3.生理分化:根据病菌对棉花品种致病力的不同,我国棉花枯萎病划分为三个生理形,即生理型Ⅰ、生理型Ⅱ和生理型Ⅲ。 三、病害循环(disease cycle): 病菌以菌丝体、分生孢子和厚垣孢子在面籽、棉籽壳、棉饼、病残体或病田土壤中越冬,第二年棉花播种后,当环境条件适宜时,病菌开始萌发,从棉株根部伤口或直接从根的表皮及根毛侵入,在寄主维管束组织内繁殖扩展,直至进入枝叶、铃柄和种子等部位,棉花收获后病菌随病残体在土壤、种子等场所越冬,成为次年的初侵染源(见下图)。 四、发病因素(epidemic factor) 1.气候因素:土壤温度达20℃左右时田间开始发病,达25-30℃时形成发病高峰,升高到33-35℃时病害停止发展。土壤湿度大有利于病害发生。 2.耕作栽培:连作棉田年限越长,土壤中病菌积累越多,病情会逐年加重。地势低洼、整地粗放、排水不良,有利于病害的发生发展。 3.棉花品种:中棉抗性较陆地棉强,木棉和海岛较感病。 4.土壤线虫:棉田土壤中线虫的活动与消长与枯萎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 五、防治(control) 1.保护无病区(田): 植物检疫,不从病区调种,自选、自育无病良种,种子消毒处理。 2.消灭零星病区(田):拔除和销毁零星病株,对病株及其周围的土壤进行土壤处理。 3.控制轻病区(田):病田隔离,农具专用,棉花单收、单轧、不留种,病残就地烧毁,加强棉田管理,实行水旱轮作。 4.改造重病区:选育推广抗病品种,加强农业防治,合理控制水、肥,辅以化学防治。
判断叶子是否枯萎,边缘是否发黄或叶子突然失去水分。将病株进行处理以及附近土壤进行消毒。
这个是需要根据棉花的生长情况确定的,选择合适的品种进行种植,注意周围的情况,注意除草,按时的使用农药。
第一、棉花枯萎病症状表现
①患病植物表现为节间缩短,植株矮化,末端叶片经常起皱、畸形,通常不会死亡。矮缩病也是成人期的常见症状。
②同一种植物可以表现出一种症状类型,或者有时表现出几种症状类型,黄色网状、黄色和紫红色类型的幼苗如果不死亡,就会变矮。不管症状类型如何,患病植物的根和茎的维管束都会变成深棕色。
③植物不同症状类型的出现与环境条件有关。在适宜的条件下,尤其是大棚内,黄色网状症状更为常见;在田间,温度较低时更容易出现紫红色类型,而温度快速变化后,如雨天或洪水后迅速变暖,则更容易出现黄化和萎蔫类型。
④在田间,枯萎病通常表现为斑点苗和大量死体,枯萎型和矮化型常见于成虫期。
第二、棉花枯萎病防治方法
1.保护无病田地
目前我国无病区面积仍较大,应控制棉花种子从病区向无病区的引种。当必须引进种子时,应进行消毒处理,种子用硫酸脱绒后,再用抗菌剂浸泡半个小时,或建立无病种田,选择和保存无病棉种。
2.应用抗病品种,合理的栽培措施更有效
①使用抗病品种,对控制枯萎病的发生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抗病品种要不断提纯强化,同时结合好的栽培措施,即好种子、好方法,才能发挥抗病能力。
②密切关注生理小种的分布、生长和变异也很重要,为及时进行抗病育种提供依据。
3.作物轮作和作物逆转
在病重的田地里种玉米、小麦、大麦、高粱、油菜等。而棉花轮作三到四年,对减少病害有明显的作用,优良的土壤结构可以减少棉花枯萎病的发生。
4.加强栽培管理,适时播种
①合理密植,及时定苗,拔除病苗。棉田增施化肥和磷钾肥,在棉苗有二至三片真叶时喷施百分之一尿素溶液,帮助棉苗生长发育,提高抗枯萎病能力。
②棉花育苗移栽区使用无病土,可显著降低枯萎病造成的危害。通过及时从幼苗和树枝上移除患病植物,将它们深埋在田外或堆放起来焚烧,并使用热压棉饼和无菌土壤肥料,可以减少这种疾病。
一、症状(symptom) 棉花枯萎病的典型症状表现见右图。根据受害时期和严重程度,常见的症状类型有以下五种类型: 1.黄色网纹型:叶脉变黄,叶肉部分保持绿色,叶片局部或全部呈黄色的网纹状。 2.紫红型:子叶和真叶变紫红色或出现紫红色斑块,略呈萎蔫状。 3.黄花型:子叶或真叶出现黄色或淡黄色斑块,随后逐渐变褐枯死。 4.青枯型:叶片急性失水,青枯萎蔫致死,有时仅半边植株青枯萎蔫。 5.皱缩型:植株节间缩短,株型矮小,叶片深绿变厚皱缩不平。 枯萎病株的共同特征:根、茎内部的导管变黑褐色。 二、病原物(pathogen) 病原物为尖镰孢萎蔫专化型[Fsarium oxysporum . vasinfectum (Atk.) Synder and Hanen,属半知菌亚门镰刀属真菌]。 1.形态: 病菌产生三种类型的分生孢子(下图)。大型分生孢子无色,镰刀型,略弯曲,两端稍尖,足胞不明显,一般有3个隔膜,少数2个隔膜,偶尔可见4-5隔膜的孢子。小分生孢子卵圆形至纺锤形,无色透明,无隔膜或有1个隔膜。厚垣孢子近圆形,卵黄色,表面光滑,单生或串生。 2.寄主范围:棉花枯萎病菌在自然条件下只侵染棉花、秋葵红麻等少数植物,在温室或病圃接种条件下,可侵染麦类、豆科茄科、瓜类、烟草等多种植物。 3.生理分化:根据病菌对棉花品种致病力的不同,我国棉花枯萎病划分为三个生理形,即生理型Ⅰ、生理型Ⅱ和生理型Ⅲ。 三、病害循环(disease cycle): 病菌以菌丝体、分生孢子和厚垣孢子在面籽、棉籽壳、棉饼、病残体或病田土壤中越冬,第二年棉花播种后,当环境条件适宜时,病菌开始萌发,从棉株根部伤口或直接从根的表皮及根毛侵入,在寄主维管束组织内繁殖扩展,直至进入枝叶、铃柄和种子等部位,棉花收获后病菌随病残体在土壤、种子等场所越冬,成为次年的初侵染源(见下图)。 四、发病因素(epidemic factor) 1.气候因素:土壤温度达20℃左右时田间开始发病,达25-30℃时形成发病高峰,升高到33-35℃时病害停止发展。土壤湿度大有利于病害发生。 2.耕作栽培:连作棉田年限越长,土壤中病菌积累越多,病情会逐年加重。地势低洼、整地粗放、排水不良,有利于病害的发生发展。 3.棉花品种:中棉抗性较陆地棉强,木棉和海岛较感病。 4.土壤线虫:棉田土壤中线虫的活动与消长与枯萎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 五、防治(control) 1.保护无病区(田): 植物检疫,不从病区调种,自选、自育无病良种,种子消毒处理。 2.消灭零星病区(田):拔除和销毁零星病株,对病株及其周围的土壤进行土壤处理。 3.控制轻病区(田):病田隔离,农具专用,棉花单收、单轧、不留种,病残就地烧毁,加强棉田管理,实行水旱轮作。 4.改造重病区:选育推广抗病品种,加强农业防治,合理控制水、肥,辅以化学防治。
判断叶子是否枯萎,边缘是否发黄或叶子突然失去水分。将病株进行处理以及附近土壤进行消毒。
棉花会出现枝叶枯黄,叶子掉落,不开花,棉花质感脆弱,叶子枯烂;要想预防棉花枯萎病,就一定要给棉花及时防病除灾,按时浇水,定期清理周围杂草,按时喷洒一定浓度的营养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