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年毕业于中山医学院卫生系,留校任教;2000年获得香港中文大学医学院哲学硕士学位;1995-1996年在香港中文大学环境研究中心进修和从事研究。1996年曾任中山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副教授,次年被批准为硕士生导师,2004年被中山大学聘为教授,2003年起任预防医学系主任。2001年以来,兼任《华南预防医学》杂志编委,2003年兼任《卫生毒理学》杂志编委。
华南预防医学杂志是科技统计源核心期刊,而且是中华预防医学会的主办的期刊复合影响因子:综合影响因子:,影响力方面还是可以的!详细资料可以找我要,也可以到我知网查询
方积乾教授,1939年7月6日生于上海,祖籍浙江镇海。1961年获复旦大学数学学士学位,1982年至1985年在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师从蒋庆琅教授,研究生命现象的随机过程模型,获生物统计学博士。1985年在北京医科大学由讲师直接提升为教授。1991年至今,中山医科大学(现为中山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教授、主任、博士导师。国际生物统计学会中国组负责人;中国卫生统计学会副会长、广东省卫生统计学会会长。曾在英国肯特大学、澳大利亚国立大学讲学,1993以来,任香港中文大学兼职教授。二、主要著述曾主编国家规划教材《数理统计方法》和《高等数学》,主编第一本医学计算机中文专著《电子计算机及其在医学中的应用》,主编的医学研究生教材《医学统计学与电脑实验》被列为教育部推荐教材,主编的《现代医学统计学》受华夏英才基金资助,并由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InternationalSciencePress(2003)分别以中英文出版,主编的全国统编教材《卫生统计学(第五版)》于2003年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三、主要成果序贯判别分析方法和多状态生存分析的成果曾获北京市和卫生部科技进步奖。曾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生命现象的随机模型》和《离子通道门控动力学研究》、博士点基金课题《多状态模型的Bootstrap研究》和《生存质量资料的统计分析方法》、国家“七五”攻关课题《适应于肿瘤预防研究的生物统计学理论与技术》(卫生部科技进步奖)、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课题《细胞膜单离子通道的门控动力系统研究》和《空气污染对健康损害的研究》以及与世界卫生组织合作课题《中国人生存质量的测定与应用》(国家统计局科研成果二等奖)等。现正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复杂性状基因定位数据连锁分析方法的研究》。四、已发表论文[1]黄玮俊李彩霞拉布周雁黎培兴胡彬普布卓玛格桑卓嘎方积乾王一鸣.藏族人群15号染色体中心粒区域基因的高精度连锁不平衡和单体型图谱及其与汉族人群的比较[J].科学通报,2006,51(3):283~[2]王蓓高海莲刘雪琴郝元涛冯桂兰方积乾.WHO生存质量量表老年模块在我国前列腺增生症患者中的适用性研究[J].中华护理杂志,2006,41(8):687~[3]凌莉刘军韩璐唐广心方积乾.广州市农村流动人口卫生服务需求与利用分析[J].华南预防医学,2006,32(2):1~[4]王心旺方积乾.广东省居民健康、伤残、死亡三者间的量效关系研究[J].中国老年学杂志,2006,26(4):445~[5]郝元涛方积乾宋心远朱淑明吴少敏.非线性因子分析模型参数估计研究[J].中国卫生统计,2006,23(2):108~[6]王心旺方积乾.基于混合正态模型的糖尿病住院病人医疗保险设计[J].中国卫生统计,2006,23(2):118~[7]李彩霞黎培兴方积乾.传递不平衡的对称性检验的适用性[J].中国卫生统计,2006,23(1):16~[8]颜杰相丽驰方积乾.灰色预测模型及SAS实现[J].中国卫生统计,2006,23(1):75~[9]何春方积乾.极大似然估计和拟极大似然估计模拟之比较[J].广东工业大学学报,2006,23(1):114~[10]郝元涛方积乾PowerMJ吴少敏朱淑明.WHO生存质量评估简表的等价性评价[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6,20(2):71~[11]刘清海方积乾.医学期刊统计学误用现状、趋势与对策[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06,17(4):549~[12]赵利刘凤斌梁国辉陈金泉方积乾.中华生存质量量表的信度和效度[J].中国临床康复,2006,10(8):1~[13]王心旺方积乾.基于分类风险模型的最优奖惩系统设计及在特定疾病保险中的应用[J].中国自然医学杂志,2006,8(3):185~[14]麦劲壮李河方积乾刘小清饶栩栩.Meta分析中失安全系数的估计[J].循证医学,2006,6(5):297~[15]李彩霞黎培兴方积乾.家系数据紧密连锁位点的单体型频率估计[J].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44(3):9~[16]凌莉刘军韩璐唐广心方积乾.广州市流动人口的卫生服务需求与利用[J].中华预防医学杂志,2005,39(6):395~[17]王心旺杨哲方积乾.广东省卫生行业科学研究与试验发展投入产出效益分析[J].广州医学院学报,2005,33(1):9~[18]万崇华方积乾汤学良张灿珍卢玉波孟琼高丽.SF-36量表用于肝癌患者生活质量测定的效果评价[J].肿瘤,2005,25(5):492~[19]李彩霞黎培兴关永源方积乾.离子通道的混合密度参数估计与状态判别[J].数理统计与管理,2005,24(6):62~[20]颜杰党容方积乾.配对设计两组多分类频数分布的比较方法[J].中国卫生统计,2005,22(5):306~[21]颜杰谢薇方积乾.SPSS中随机抽样的精确实现[J].中国卫生统计,2005,22(4):255~[22]匡莉方积乾徐淑一.医院规模经济与成本函数研究进展[J].国外医学:卫生经济分册,2005,22(3):111~[23]金华方积乾.多维协变量具有测量误差的结构回归模型[J].生物数学学报,2005,20(1):77~[24]刘清海方积乾.医学论文统计学报告指南的综述与思考[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05,16(4):448~[25]黄玮俊李彩霞陈素琴孙健冬周雁方积乾王一鸣.中国汉族人群15号染色体中心粒区域5个基因的高精度单倍型及单倍型域构建[J].科学通报,2004,49(7):649~[26]李彩霞黎培兴关永源方积乾.单离子通道潜在信号的马氏距离判别[J].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43(3):111~[27]王心旺刘淑霞方积乾.健康期望寿命的综合评价[J].广州医学院学报,2004,32(4):29~[28]王心旺杨哲方积乾.糖尿病保险费精算模型研究[J].广州医学院学报,2004,32(3):7~[29]王心旺杨哲方积乾.广东省居民6种疾病负担研究[J].广州医学院学报,2004,32(2):21~[30]杜勇李幼姬李彩霞郭辉JosephCKLeungManFLam杨念生黄锋先方积乾PatrickHMaxweⅡ黎嘉能王一鸣.Uteroglobin基因G38A多态性与IgA肾病相关关系[J].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2004,25(3):200~[31]赵利陈金泉梁国辉刘凤斌方积乾.因子分析法在生存质量测定量表研制中的应用[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4,24(11):965~[32]郝元涛孙希凤方积乾吴少敏朱淑明.量表条目筛选的统计学方法研究[J].中国卫生统计,2004,21(4):209~[33]何春方积乾.多维平均处理效应极大似然估计的模拟研究[J].广东工业大学学报,2004,21(4):97~[34]颜杰李彩霞曾芳芳方积乾.如何控制SAS结果的输出[J].中国卫生统计,2004,21(2):119~[35]张晋昕方积乾凌莉陈雄飞党容.基于预报效果的ARIMA模型筛选[J].中国卫生统计,2004,21(1):6~[36]颜杰李彩霞方积乾丁守銮.完全随机设计两组t检验与秩和检验的功效比较[J].中国卫生统计,2004,21(1):10~[37]刘颜李一明伍友春方积乾.深圳市居民对社区卫生服务需求及相关因素研究[J].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04,18(10):41~[38]孙希凤郝元涛方积乾.老年人生存质量量表条目的初步筛选[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4,18(7):455~[39]李彩霞黎培兴关永源方积乾.单离子通道潜在信号的阈值[J].数理医药学杂志,2004,17(4):294~[40]刘凤斌方积乾王建华.中医药临床疗效评价的探讨[J].中药新药与临床药理,2004,15(4):290~[41]刘颜李一明伍友春方积乾.深圳市居民对社区卫生服务的认识程度及影响因素研究[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4,13(5):576~[42]赵利刘凤斌梁国辉方积乾林丽珠陈金泉.中华生存质量量表的理论结构模型研制探讨[J].中国临床康复,2004,8(16):3132~[43]金华何春方积乾.可交换条件下的结构回归模型[J].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42(3):4~[44]黎培兴李彩霞方积乾关永源.单离子通道的隐马氏模型与状态的还原[J].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42(2):9~[45]方积乾宇传华.第十三讲如何处理随访资料[J].中华预防医学杂志,2003,37(1):63~[46]王心旺杨哲刘淑霞方积乾.广东省居民健康期望寿命研究[J].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2003,24(3):F002~[47]王心旺方积乾.健康-疾病负担测量与医疗保险精算方法研究[J].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3,23(6):1~[48]凌莉方积乾.三级医院病人就诊流向探讨[J].中国医院管理,2003,23(3):11~[49]孙希凤方积乾.老年人生存质量的影响因素[J].中华老年医学杂志,2003,22(8):508~[50]陈雄飞董晓梅汪宁方积乾.多因子共线性的主成分logistic回归分析[J].中国卫生统计,2003,20(4):212~[51]郝元涛方积乾.证实性因子分析在量表等价性评价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卫生统计,2003,20(3):130~[52]张晋昕方积乾赵晓华陈雄飞凌莉.医学时间序列谱分析中的日历因素及修正方法[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03,19(11):690~[53]倪涛洋黎黎刘颜方积乾关永源.时间序列数据记忆性的判别方法[J].生物数学学报,2003,18(4):502~[54]何春方积乾.可交换条件下多维结构回归模型总体平均处理效应的估计[J].生物数学学报,2003,18(3):321~[55]许宗利方淯靖方积乾.多元性状同胞对连锁分析方法及其在原发性高血压基因定位数据中的应用[J].生物数学学报,2003,18(2):176~[56]许宗利方积乾.一般家系二分类性状的贝叶斯连锁分析方法[J].生物数学学报,2003,18(1):15~[57]郝元涛方积乾.生存质量测定量表等价性评价研究[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3,12(3):338~[58]郝元涛方积乾.结构方程模型及其在医学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医院统计,2003,10(4):240~[59]方积乾王显红.骨密度测量的统计质量控制[J].中国骨质疏松杂志,2003,9(3):273~[60]许宗利方积乾.适宜于连锁分析文献的Meta分析方法[J].中华预防医学杂志,2002,36(3):196~[61]刘凤斌方积乾.医学教育与生存质量[J].现代预防医学,2002,29(2):206~[62]周旭毓方积乾.Gibbs岳样在HBV、HCV感染与肝癌关系的病例—对照研究meta分析中的应用[J].中山医科大学学报,2002,23(3):165~[63]凌莉方积乾.调整资源结构后医院的成本效益评价[J].中国卫生统计,2002,19(4):214~[64]周旭毓方积乾.Meta分析中随机效应模型的Gibbs抽样及其应用[J].中国卫生统计,2002,19(4):204~[65]方积乾周凤琼等.试论医院服务质量的评价与保障[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02,18(10):630~[66]凌莉方积乾.卫生资源供给结构调整的方法学研究[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02,18(6):351~[67]郑迎东方积乾.含有重度缺失的多维时间序列补缺方法及其在环境监测中的应用[J].中国公共卫生,2002,18(1):118~[68]凌莉方积乾.世界卫生资源配置模式探讨[J].卫生软科学,2002,16(2):34~[69]方积乾柳青.我国恶性肿瘤筛查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肿瘤,2002,11(1):10~[70]凌莉方积乾.病人就诊流向及医疗费用的变化[J].中国医院统计,2002,9(4):219~[71]宇传华方积乾.骨质疏松症临床试验设计的统计学要点及相关问题[J].中国骨质疏松杂志,2002,8(2):183~[72]周旭毓方积乾.Meta分析的常见偏倚[J].循证医学,2002,2(4):216~[73]方积乾.肿瘤筛查之我见[J].抗癌,2002,(2):32~[74]高桂明方积乾等.肿瘤发病人数估计的分层捕获—再捕获方法[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1,22(3):223~[75]金华方积乾.因果推断中的混杂控制[J].生物数学学报,2001,16(3):362~[76]郑迎东方积乾.空气污染与健康时间序列资料的传递函数模型的识别和建立[J].数理医药学杂志,2001,14(4):292~[77]方积乾郝元涛.生存质量研究的设计与实施[J].中国肿瘤,2001,10(2):69~[78]郝元涛方积乾.生存质量研究资料的统计分析[J].中国肿瘤,2001,10(2):72~[79]凌莉方积乾.肿瘤发病和死亡资料的时间趋势分析[J].中国肿瘤,2001,10(1):24~[80]凌莉方积乾等.骨密度检测质量控制研究[J].中国骨质疏松杂志,2001,7(3):281~[81]许宗利方积乾.连锁分析研究的Meta分析方法[J].生命科学研究,2001,5(4):308~[82]杨哲方积乾.广东省卫生人力供需现状评价[J].中国卫生统计,2000,17(4):224~[83]万崇华方积乾.纵向资料分析的衍生变量法及其在生命质量资料分析中的应用[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00,16(4):255~[84]秦学军方积乾.随机漂移亚群体等位基因频率分布的假定及在DNA指纹数据中?…[J].生物数学学报,2000,15(2):227~[85]金华方积乾.空气污染对小学生肺功能水平的个体效应估计[J].数理医药学杂志,2000,13(4):330~[86]万崇华方积乾等.FLIC量表用于肝癌患者生命质量测定的对比研究[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0,9(5):321~[87]万崇华方积乾.WHOQOL—100量表用于药物成瘾者生命质量测定的对比研究[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0,9(4):241~[88]方积乾万崇华.生存质量研究概况与测定量表[J].现代康复,2000,4(8):1123~[89]郝元涛方积乾.世界卫生组织生存质量测定量表中文版介绍及其使用说明[J].现代康复,2000,4(8):1127~[90]凌莉方积乾刘颜柳青汤泽群傅承主杨哲张寿生.卫生资源配置的区域分类标志值测算方法[J].中国卫生资源,2000,3(2):85~[91]杨哲张寿生汤泽群傅承主方积乾柳青凌莉刘颜.广东省卫生人力供需现状评价[J].中国卫生资源,2000,3(1):13~[92]万崇华方积乾.生存质量作为时变协变量的Cox回归分析及应用[J].中华预防医学杂志,1999,33(3):143~[93]洪明晃方积乾.试论肿瘤“早诊方法”的流行病学与临床意义[J].中华肿瘤杂志,1999,21(1):73~[94]方积乾张敏瑞.近期医学论文中常见统计错误及其纠正[J].中山医科大学学报,1999,20(4):314~[95]万崇华方积乾.纵向生命质量资料分析的Markov过程法及其应用[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1999,20(3):162~[96]赵会仁方积乾.细胞膜K离子通道的动力学模型的参数估计[J].锦州医学院学报,1999,20(1):27~[97]方积乾刘向明.离子通道门控动力学研究[J].中山医科大学学报,1999,20(1):9~[98]万崇华方积乾.纵向资料的裂区设计方差分析法及其在吸毒者生命质量评价中的应用[J].数理统计与管理,1999,18(1):1~[99]林爱华方积乾.两地孕产妇产前检查方案的成本效果比较[J].中国卫生统计,1999,16(3):157~[100]方积乾郝元涛.世界卫生组织生活质量量表中文版的信度与效度[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9,13(4):203~[101]刘颜方积乾.农村初级卫生保健的信息管理[J].医学信息(云南),1999,12(8):30~[102]孙晓武方积乾.测量误差非线性职业暴露效应模型参数估计的MCMC方法[J].数理医药学杂志,1999,12(2):110~[103]林爱华方积乾.两地孕产妇产前检查方案的成本效果比较[J].中国医院统计,1999,6(3):148~[104]杨哲方积乾.广东省医院床位供需现状评价[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1999,(12):638~[105]洪明晃方积乾.肿瘤的分层分析和分层治疗[J].中华肿瘤杂志,1998,20(5):373~[106]洪明晃方积乾.应用无复发生存率和无远处转移生存率进行肿瘤预后的评价:附411例鼻咽癌…[J].癌症,1998,17(2):118~[107]秦学军方积乾.随机漂移亚群体的两种模拟结果的比较[J].生物数学学报,1998,13(3):354~[108]刘向明方积乾.PC12细胞钾离子通道门控动力学随机建模与参数估计(Ⅰ)[J].生物数学学报,1998,13(3):372~[109]秦学军方积乾.亚群体DNA指纹结构的模拟及参数估计[J].数理医药学杂志,1998,11(3):229~[110]万崇华方积乾.MOSSF—36量表用于药物成瘾者生命质量测定的对比研究[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1998,7(4):260~[111]万崇华方积乾.肝癌患者生存质量测定量表的制定与考评[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1998,7(3):170~[112]万崇华方积乾.同一时点生命质量资料分析的TOPSIS法[J].中国医院统计,1998,5(3):134~[113]洪明晃方积乾.无复发生存率和无转移生存率在肿瘤研究中的作用[J].中华肿瘤杂志,1997,19(3):239~[114]方积乾柳青.医学研究生统计课程综合改革探讨[J].中国卫生统计,1997,14(6):55~[115]柳青方积乾.鼻咽癌疾病自然史的随机模型研究[J].中国卫生统计,1997,14(4):12~[116]史明丽方积乾.模糊综合评价法在社区人群生存质量评价中的应用[J].中国卫生统计,1997,14(4):28~[117]万崇华方积乾.药物成瘾者生存质量测定量表的制定及其考评[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1997,6(3):169~[118]方积乾刘向明刘士光胡性本.离子通道门控动力学的随机建模[J].自然杂志,1997,(2):86~[119]傅承主方积乾.鼻咽癌筛查资料中无发病数据的分析方法探讨[J].中国卫生统计,1996,13(6):32~[120]方积乾廖瑞端.成对相依资料的回归方法[J].中国卫生统计,1996,13(4):1~[121]刘向明方积乾.离子通道开放状态检测法的计算机模拟研究(Ⅰ)[J].生物数学学报,1996,11(2):60~[122]方积乾陈和年.医学研究中logistic回归模型的正确应用(二)[J].中国卫生统计,1993,10(5):61~[123]方积乾陈和年.医学研究中logistic回归模型的正确应用(一)[J].中国卫生统计,1993,10(4):54~
省级期刊很容易投的,主要看文章的格式,文献,相对内容来说不太重要,反之,核心期刊的要求就高了,一篇核心期刊的审稿周期在一到三个月左右,中间可能会涉及到中途返修稿件,大约从投递到收录需要3个多月的时间,刊出的时间,每本杂志有所不同,但大都在半年以上,所以想投递核心期刊,请提前一年以上时间准备,职称晋升导师希望可以帮到您,祝您生活愉快。
1981年,针对中国综合性大学缺乏家政系(营养系)的问题,美国赛克勒基金会的创办人赛克勒博士在中国天津举办了国际营养会议,希望强调科学营养和预防疾病的理念。也就在那一次会议上,学医出身、英语又好的胡启民给赛克勒先生留下了深刻印象。后来赛克勒先生出资筹建《中国医学论坛报》时提议胡启民出任总编辑。回首报社初立时,首任总编辑胡启民说:“权衡什么该登、什么不该登是最难的”。他回忆,1983年,报纸因为报道性病而被批为“精神污染”,差点“关门”。后经专家委员会证实,这些内容是从医学专业角度报道的,报社才度过了这场危机。据报社第二任总编辑张林回忆,报社初创时,第一任总编辑胡启民一个人几乎包揽了“从审稿校译到划版付印”的工作。在当时缺人缺经验的情况下,张林抱着“一定要把报纸办下去”的信念,带着3个编辑维持报纸的运转。回首当年,她提起的最多的是“艰难”二字。提起当下,她掩饰不住笑意——《中国医学论坛报》凭着快速、准确地信息传递和与国际权威杂志的成功合作,已经成为很多医师查房所用的“手册”、了解其他专业的窗口。 (1983-1990年)● 经过近3年的筹备,1983年7月10日,在卫生部和美国赛克勒基金会的共同努力下,《中国医学论坛报》创刊号正式出版。四开八版,半月刊,发行量6000余份。报纸主要介绍国外先进的医学理念和技术。● 1983年10月10日,我报首次报道了“艾滋病”。1984年7月10日,包括吴蔚然、吴阶平在内的专业水平高、担负实际业务工作且外语水平较高的18名专家成立了专家咨询委员会。● 在这段时期内,报纸由半月刊变为旬刊,随后发展成周刊。发行量增加到万份。同时,报社还多次召开了各地记者会。● 1985年2月14日,第一届“中国医学论坛报社医师年度奖”(后更名为“赛克勒中国医师年度奖”)授奖仪式举行。首届奖项为心血管内科专业,评委由陈敏章、方圻等7人组成。随后每年的奖项评选都锁定不同的专业,为优秀的中青年医师提供了更多学习和交流的机会。● 报社积极开展向国际同行学习取经活动,先后派员赴《日本医学论坛报》、香港亚洲新闻社等参观、交流。1986年9月5日,赛克勒博士及夫人一行8人来华访问,就人员培训和交流、药物合作研究等进行会谈,并参加由他出资捐建的北京大学赛克勒考古博物馆奠基活动。创刊初期报社编辑部1985年设立赛克勒中国医师年度奖1988年启用至2004年的报社社址 (1991-2000年)● 1991年,报纸与《医药信息报》合并为《医药信息论坛》,1994年恢复为《中国医学论坛报》。● 1991年7月4日,报纸改为四开16版,仍为周刊。这个时期的报纸增加了5个专刊,并聘请各学科专家来主持,发展为“专家办报”。《消化专刊》、《循环专刊》、《肿瘤专刊》、《呼吸专刊》、《感染专刊》分别由王宝恩、顾复生、孙燕、朱元珏、田庚善教授主持。● 1991年,报社成功召开了第一次理事会,由理事长钱信忠主持。1998年,报社在创刊15周年纪念会期间邀请各科30多位专家召开座谈会,为报纸发展建言献策。● 1999年,《中国医学论坛报》社在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进行域名注册。● 在这个阶段,报纸的发行量超过了8万份,并在2000年底正式增加为24个版。2001-2006年● 这个时期,专刊进一步发展,涉及学科范围更广。此外,报社还开始了与国际权威杂志的合作。2001年,报社开始与美国的《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合作,同期翻译并刊出其中文版摘要和部分文章全文。2006年1月,报纸扩至40版。● 2002年,本报开始派记者出国参加国际学术会议采写现场报道,使得本报对国际学术会议的报道更具时效性,也加深了报纸与国际医学界的联系。● 2003年4月,北京暴发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疫情。报社策划制作了《SARS研究进展》专辑并分发相关医院,获得医务人员的广泛好评。专辑共出版四期,印刷4万余册。● 报社还积极拓展国际合作的渠道。2004年5月,报社与哈佛大学合作联合在中国开展继续教育项目,对国内医师进行有关艾滋病诊治方面的教育培训。2005年,报社与北京大学医学部消化疾病研究中心、美国麻省医学会和《新英格兰医学杂志》编辑部共同举办了第一届北京国际消化疾病高峰论坛。2006年驻地记者会2002年开始派记者出国现场报道国际会议报社2004年新址● 2005年8月,世界著名医药产品调查与咨询公司——美国IMS公司对全国1539名医生的调查显示,《中国医学论坛报》的阅读率为48%,是中国临床医生的首选专业报纸,86%的医生认为《中国医学论坛报》最能为临床医生提供支持,47%的医生认为《中国医学论坛报》专业性强。《中国医学论坛报》被认为是一份“文章质量高,版式印刷精美,选题贴近临床,实用性强”的医学专业报纸。● 报社的成绩受到了国家专业机构的认可。2006年,我报在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报刊司举办的“2005年度(第二届)全国行业报质量检查”中取得总分第一名好成绩。2003年出版的《SARS研究进展》专辑 2007年至今● 2007年,全新改版的《中国医学论坛报》扩至44版,新创办了《循环周刊》和《疾病周刊》两个子周刊。同时,报社努力尝试扩展网络业务。2007年3月24-27日,报社首次尝试了在网站上开展关于美国心脏病学会年会(ACC 2007)的现场报道,并开设了视频栏目。2008年,报纸再度改版,又增设了《肿瘤周刊》和《消化周刊》,并扩至48版。● 2007年10月,美国IMS公司再次抽查了全国1723名医生,结果显示:《中国医学论坛报》的阅读率达到66%,得到了80%的临床医生的赞誉,受到了87%的临床医生的信赖。《中国医学论坛报》被认为是一份“专注学术、博学、专业、风格鲜明、国际化”的医学专业报纸。● 2007年9月21-23日,报社与北京大学医学部消化疾病研究中心、英国医学杂志出版集团以及Gut 杂志社共同主办了第二届北京国际消化疾病高峰论坛。● 2008年5月12日,中国四川汶川发生级地震,报社组织力量连续出版了4期《抗震救援特刊》,派记者去救援前线采访,还积极对灾区捐款。● 报社一直热心公益活动。2007年和2008年,张威社长两次在“六一”儿童节前带领报社员工赴云南瑞丽、陇川,看望报社资助的艾滋病致孤儿童(现已资助了52名儿童),向他们赠送学习和生活用品及用于盖房的捐款。2007年与北京大学医学部消化疾病研究中心、英国医学杂志出版集团等单位合办第二届北京国际消化疾病高峰论坛。
首先,你需要确认你说的核心期刊是哪一种?医学的核心期刊分科技核心和中文核心,也就是俗称的北大和统计源。另外,需要纠正核心期刊并没有所谓的好投难投的区分,这实际上是大家一种错误的理解。可能有些人觉得好中,有的人觉得难中。其实是自己文章本身的原因和选刊的原因。其次,如果从科学的角度去分析,一本核心版面页数越多自然收录的概率就会越大。例如,旬刊,半月刊肯定要比月刊双月刊收录的多一些。如果你能说明您的研究方向或者科室,可以为你推荐一些不错的期刊。
难度都是差不多的,主要看你的文章是偏向于哪一方面的
《河南预防医学杂志》由河南省卫生厅主管,河南省预防医学会主办。1997年入编《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2000年荣获《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检索与评价数据规范》执行优秀奖。2000年被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中文生物医学期刊文献数据库和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收录。2001年被《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收录。2006年加入中华预防医学会系列杂志。2009年荣获2007-2008年度中华预防医学会系列杂志优秀期刊进步奖。
水样中的细菌包括很多“属”和很多“种", 我国《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2006版[ 1] 的卫生学评价标准是以菌落总数、总大肠菌群、耐热大肠菌群和大肠埃希氏菌4项作为微生物指标。 总大肠菌群可来自人类和温血动物的肠道及自然环境, 包含有埃希氏菌属、柠檬酸菌属、克雷伯氏菌属和肠杆菌属等一大群在37℃经24小时培养能发酵乳糖、产酸产气、需氧和兼性厌氧的革兰氏阴性无芽胞杆菌。他们在伊红美蓝平板生长特征是:(1)深紫黑色、具有金属光泽;(2)紫黑色、不带或略带金属光泽;(3)淡紫红色菌落。 耐热大肠菌群,又称粪大肠菌群,主要包括埃希氏菌属和耐热克雷伯菌属[6],是利用提高温度的方法将大自然的大肠菌群和粪便中的大肠菌群区分开的,它是一群能在 ℃下生长的大肠菌群,只有来源于动物和人类粪便的大肠菌群能生长,而来自大自然的大肠菌群不能耐热生长[8-9]。 大肠埃希氏菌(Escherichiacoli),以前常称大肠杆菌, 广泛存在于人类和温血动物的肠道中, 是人类和动物肠道中需氧性共生菌的优势菌群, 维持宿主健康部分生理功能必需的肠道菌.虽然大多数的大肠埃希氏菌为非致病菌, 但是当宿主免疫力降低或细菌侵入肠道的外组织或器官时, 可引起肠外感染。某些血清型可产生毒素, 为致病性大肠埃希氏菌, 可引起人类腹泻。所以生活饮用水中大肠埃希氏菌成为肠道疾病的重要致病菌之一。[2] 他们从属范围逻辑关系如下 《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2006版标准, 增加了生活饮用水中大肠埃希氏菌的检验。 为了提高实验室检测能力,近日,本实验室开展了生活饮用水中大肠埃希氏菌检测的质控活动,质控活动达到如下目标: 一、使用工作中分离的耐热大肠菌群、标准菌株产气肠杆菌、标准菌株大肠埃希氏菌三种菌进行试验,观察不同大肠菌群在EC-MUG培养基荧光实况,取得阳性标本荧光视觉效果。 二、使用的试管进行酸浸泡、蒸馏水处理和水龙水直接清洗处理,寻找大肠埃希菌荧光效果影响因素。 三、使用北京陆桥EC-MUG培养基试剂及青岛海博EC-MUG培养基试剂进行比较试验,评价实验室常规使用的试剂是否优良。 1材料与仪器 EC-MUG培养基, 购自北京陆桥有限责任公司、青岛海博 伊红美兰培养基, 购自北京陆桥有限责任公司。 营养肉汤,购自北京陆桥有限责任公司。 培养箱, 36℃ ±1℃;±℃;波长366nm紫外灯 2方法与结果 方法原理 大肠埃希氏菌能特异性产生产生β -葡萄糖醛酸酶(β -glucuronidase), 此酶能分解培养基上的EC-MUG荧光底物释放出荧光产物, 使培养基在366 nm紫外光下产生特征性荧光, 以此技术来检测大肠埃希氏菌。 操作步骤与结果 上图是产气肠杆菌与大肠埃希氏菌在EC-MUG培养基经℃培养后,在日光灯背景下,产气肠杆菌液体清亮,说明产气肠杆菌在℃中不能生长繁殖;大肠埃希氏菌液体混浊,说明大肠埃希氏菌在℃中能生长繁殖。 对上述经培养过的EC-MUG培养基,在日光灯观察背景下,使用366nm紫外线灯进行观察。产气肠杆菌依然清亮,无蓝光;不同稀释度的大肠埃希氏菌菌液有明显的蓝光,蓝光间无明显差别。因此,在观察大肠埃希氏菌发酵效果时,可以在普通光线下,使用366nm紫外线灯进行观察,结果显著。 上图为在暗室下对前述经培养过的EC-MUG培养基观察实验效果。大肠埃希氏菌发酵后产生荧光,并且不同稀释度的菌液,目视无显著差别;与产气肠杆菌效果阴性效果有非常明显的差别。产气肠杆菌培养管有微弱荧光,可能存在EC-MUG培养基自身有荧光事实! 该图是灭菌蒸馏水与EC-MUG培养基效果比对。1、2试管是泡酸清洗的试管,5、6为未泡酸清洗的试管。 在暗室下观察,产气肠杆菌在EC-MUG培养管相对于蒸馏水,用手机拍照有明显荧光,实际观察中,这种荧光相对弱些,但依然是有荧光产生。所以,普通试管及蒸馏水可能产生的荧光可以忽略不计,但试剂本身产生有一定量的荧光是实验事实。 因此,为了减少个人观察经验不足,建议,在实验过程中,应该带标进行比对观察,这样头脑中才有荧光阴阳直观效果。 上图中的耐热大肠菌群,是日常工作中检出的工作株,实验室证实他们在伊红美兰平板上能产生铁锈色样金属光泽的大肠菌群,属于耐热大肠菌群。目前该菌在EC-MUG培养基经℃培养后中也能混浊生长。 在日光灯背景下用三用紫外灯366nm紫外线波观察,各个试管有微许蓝光,实际目视观察没有很强。手机拍照显示都有微量荧光效果,产气肠杆菌颜色似乎还更深点。可以判断全部10管试验管均为大肠埃希氏菌阴性。 上图为暗室下对产气肠杆菌和工作株的耐热大肠菌群在EC-MUG荧光效果图。手机拍照显示有较强荧光,实际目视效果较弱,如没有阳性对照比较,易误以为大肠埃希氏菌阳性结果。但在暗室下观察,该耐热大肠菌群、产气肠杆菌没有差别,也可以判断为结果阴性。 通过产气肠杆菌与实验室耐热大肠菌群在EC-MUG高温培养后的荧光效果比较。产气肠杆菌在高温中不能生长,液体清亮,也不能分解荧光底物。本实验室工作株耐热大肠菌群能在高温中生长,所以液体混浊,但本次工作菌株不分解分解培养基上的MUG荧光底物释放出荧光产物,通过与产气肠杆菌(商品标准菌株)比较,判定为荧光阴性,因此可能本实验室该耐热大肠菌群工作株是耐热克雷伯菌属。(耐热大肠菌群,又称粪大肠菌群,它由埃希氏菌属和耐热克雷伯菌属组成。非细菌学分类命名,而是卫生细菌领域的用语。) 以下图片为两种不同试剂用相同处理的试管进行EC-MUG培养观察效果: 暗室下观察荧光效果图,北京陆桥产品阴阳对照明显。 日光灯下,用紫外线灯观察荧光效果图,北京陆桥产品阴阳对照明显。 暗室下观察荧光效果图,青岛海博产品阴阳对照明显。 日光灯下,用紫外线灯观察荧光效果图,青岛海博产品阴阳对照明显。 上图为正常光线下的实验培养结果照片。 通过北京陆桥、青岛海博两种试剂的比较,两种试剂在不同方式处置的试管内培养大肠埃希氏菌,稀释倍数不同,产生的荧光效果是一样的。 3.讨论 、有关文献及实验结果中,试管本身会产生微量荧光[3]。本次实验使用的试管分两部分,一部分是用酸浸泡试管七天以上,然后进行蒸馏水清洗;另一部分是直接用水龙头水直接清洗,两类试管均165℃2小时以上高温灭菌。两类试管分别均分装有蒸馏水对照、产气肠杆菌(标准菌株)、耐热大肠菌群(工作菌株)、大肠埃希氏菌株(标准菌株)。同一菌株在不同方法处置的试管,实验效果无差别,说明一般试管可能产生的荧光对实验没有影响。 、EC-MUG培养基试剂本身经培养后会溢出一定的荧光物质,如果没有阳性对照作比较,可能会误以为是真阳性,造成假阳性结果。因此,初级实验者或日常工作中,应带标准菌株同步实验并观察实验结果。 、两家试剂厂家生产的EC-MUG培养基,阳性结果产生荧光效果均显著,实际操作中,日常生活饮用水中的大肠埃希氏菌试验结果与阴性对照相差无异时,可以按未检出大肠埃希氏菌结果进行报告。 、GB/-2006检测大肠埃希氏菌有多管发酵法、滤膜法,大肠埃希氏菌酶底法。推荐的第一法为多管发酵法,是在检测总大肠菌发酵乳糖蛋白胨基础上,有选择地进行EC-MUG培养,从批量工作中,减少了工作量及工作经费。在日常生活饮用水监测中,第一法相对第二法过滤法更简便易行;相对第三法酶底法来讲,更经济实惠。因此,第一法多管发酵法,在常规检测工作中仍是值得推广的方法。 、不同稀释度的大肠埃希氏菌液在EC-MUG培养液中,产生荧光效果无显著区别。因此,总大肠菌发酵后,在下步实验操作中,移液管要一管一用,不同发酵管不能出现交叉污染,防止阳性值偏高。 参考文献 [ 1] GB5749-2006,生活饮用水标卫生标准 [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7 [2] , zzzzzz。水中,mmm mmm mmmJ]. 河南预防医学杂志2009年20(3):185-216. [8] GGkkk.生活饮[J].预防医学论坛, 2008,14(12):1163-1164. [9]hhhhhhhhh等.南方地区农查[J].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2014,25(4):11-13. [gggg[J]。环境科技,2010,23(1):67-70 [3]
医疗垃圾分类多,无法一概而论,可参考一下论文。医疗垃圾的危害及处理对策.刘晓渭; 刘维莉; 李冬梅 华南国防医学杂志 2004对于处理后的有害物质叙述如下:早在1986年国务院力、公厅夕号文件就已明确规定“ 医院的垃圾及其它单位的有毒有害废弃物, 须单独收运, 焚烧处理” 。国外治理环境早已成为中国的典范, 同样在处理医院医疗垃圾方面, 也已纳人法制规范, 以焚烧法处理为主, 运输及处理这类垃圾均持有关部门的特许证明。运输医院垃圾须由医院和运输公司签订合同, 规定车辆行驶路线, 运到指定的垃圾处理场站焚化处理, 然后填埋, 达到对人群无害的目的。我国的环境保护也已成效显著, 但在处理医院医疗垃圾上还需要制定专项法规, 借鉴国外经验。我国对医疗垃圾的无害化处理起步较晚。从大量文献报道来看, 目前国内一些城市或医院, 废物焚烧炉使用期短, 焚烧炉运行时未配置烟气净化装置,所以焚烧产生的尾气中含有大量的烟尘、酸性气体、有毒有机物质、二恶英等, 必然造成对环境、空气、人体的二次污染, 因此仍达不到无害化处理要求。一些医院的焚烧炉运行周期只能间歇式运行, 成本较高。据调查, 目前国内此类废物处理设备的运行费用为一元公斤垃圾。同时医疗垃圾收容器简陋, 达不到专用化、密封化和无害化的要求。
统计源核心期刊,也就是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不是北大核心期刊,这两个是有区别的,就权威性来说,北大核心比统计源核心更加好吧
首先,登录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数据库或者 维普数据库(此为中国三大专业文献数据库)或国外Pubmed/Medline等国外专业数据库,然后搜索相关的文献,写出您的文章。其次,再去以上数据库中搜索相关专业期刊编辑部信息(国家级或是非国家级,核心或者非核心,统计源或者非统计源期刊等等),找到投稿联系方式,这样的方法避免网上很多钓鱼网站,确保您投稿的期刊是合法的。最后,祝好运。欢迎交流。静石医疗,竭诚为您服务。
关键是看杂志社是什么性质的单位很多杂志社都改成企业单位了大部分没编制了
中国预防医学杂志可以撤稿的。《中国预防医学杂志》为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主管,中华预防医学会主办的期刊,作者在收到回执满3个月未接到稿件处理通知可自行处理,若欲投他刊,应先与本刊联系,退修稿逾期不回按自动撤稿处理,也可以主动撤稿。
《中国预防医学杂志》杂志社有限责任公司是2011-08-04在北京市西城区注册成立的有限责任公司(自然人投资或控股的法人独资),注册地址位于北京市西城区鼓楼西大街154号4号楼111-113。
《中国预防医学杂志》杂志社有限责任公司的统一社会信用代码/注册号是91110102580865798T,企业法人罗凤基,目前企业处于开业状态。
《中国预防医学杂志》杂志社有限责任公司的经营范围是:出版、发行《中国预防医学杂志》(许可证有效期至2018年12月31日);出版、发行《中国病毒病杂志》(许可证有效期至2018年12月31日);设计和制作印刷品广告,利用自有《中国预防医学杂志》、《中国病毒病杂志》发布广告(许可证有效期至2018年12月31日);技术开发、咨询、服务。(企业依法自主选择经营项目,开展经营活动;依法须经批准的项目,经相关部门批准后依批准的内容开展经营活动;不得从事本市产业政策禁止和限制类项目的经营活动。)。在北京市,相近经营范围的公司总注册资本为757485万元,主要资本集中在 5000万以上 规模的企业中,共4家。本省范围内,当前企业的注册资本属于一般。
通过百度企业信用查看《中国预防医学杂志》杂志社有限责任公司更多信息和资讯。
《中华预防医学杂志》是我国预防医学界的高级学术期刊,是学界中历史最悠久的公认的核心期刊。该刊编委会由全国著名的预防医学专家组成,审稿专家涉及预防医学及临床医学、基础医学各个领域,他们均是活跃在第一线的学术带头人和学术造诣很高的专家教授,学风严谨、事业心强,是该刊特具权威性的保证。 多年来一直被国内外20余种重要数据库收录,如:美国医学索引(Medline)、化学文摘(CA)、生物学文摘(BA)、俄罗斯文摘、中国科技论文与引文数据库(CSTPCD)、中国期刊网(CNKI)、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JFD)、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CAJCED)、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中文生物医学期刊文献数据库(CMCC)、万方数据库,中国学术期刊文摘(中英文版),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