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医学论文 > 中国民康医学杂志主编

中国民康医学杂志主编

发布时间:

中国民康医学杂志主编

顾 问 黄永昌 卫生部科教司原司长 中华预防医学会原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 保健时报社原社长总编辑 余传隆 国家医药管理局科技情报研究所常务副所长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社长 中国医药教育协会副会长、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 高益槐 全国政协海外特邀代表委员 国务院侨办海外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 新西兰皇家科学院首席科学家 新西兰梅西大学、奥克兰大学博士生导师 新西兰天药物研究所所长 郑栋元 美国孙中山国际基金会中国总会副主席 中国村社发展促进会产业扶贫工委会台湾事务顾问 香港通达环球国际有限公司董事长 名誉会长 顾英奇 全国政协第七届委员会委员 卫生部原副部长孙隆椿 全国政协第九届、十届科教文卫体委员会副主任 原中纪委委员 卫生部原党组副书记、副部长 会 长 杨尊润 全国卫生产业管理协会抗菌产业分会会长卫生部援外办公室原主任 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原副会长 执行会长 田维才 中国社工协会康复医学工作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民康医学杂志社执行总编湖北省荆州市精神卫生中心原院长 副 会 长 魏慧强 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美容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 中国女医师协会中医专家组首席专家 中国未来医学会副会长、专家委员会首席专家 新世纪医学模式倡导人、奠基人 孙革新 中华医学会远程会诊中心专家委员会委员 中国抗癌协会肿瘤转移专业委员会特邀专家 铁道部铁路中心医院原院长 王镇威 北京市原宣武区经委主任 韩淑婷 北京协和医院教授 中国自然医学研究院副院长 顾瑜奇 国际健康科学研究会理事长 国际应用心理学研究会副理事长 中国医师协会主任医师学术年会原副理事长 秘 书 长 丛 杰 北京崇颐健康科技中心主任副秘书长 孙士东 万红军 黄张波 罗毕驹

田维才1963年医学院毕业后分配到湖北省长沙市复退军人精神病医院工作。从事精神病临床35年。任医院院长32年。荣获全国第四届优秀医院院长称号。参与“氯丙嗪诱发效应的研究”、“精神分裂症综合式家庭治疗”等课题研究。获部(省)级科技进步成果奖7次。参与“中国康复医学”、高等医学院校教材“医学写作技巧”、“优抚医院管理学”等三本书写作。在全国杂志上发表论文十余篇。中文名:田维才职业:主任医师、教授代表作品:“医学写作技巧”等性别:男田维才主任医师、教授曾担任中国民政康复医学会理事和理事长,中华医学会精神学会常务委员,中国残疾人协会委员、常务委员。中国残疾人协会精神残疾康复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康复医学会精神卫生康复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西医结合精神病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华精神病医院管理学会常务委员会、中国社会工作协会委员、常务委员。中国社工协会康复医学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民政医学杂志”编委、主编,中国民康医学杂志执行主编等十余个社会职务。

(1) 现代信号处理理论研究。系统的提出和完善了一系列离散频谱分析的校正方法:提出了三点卷积幅值校正法、比例校正法、能量重心校正法、适合各种对称窗函数的时移和综合相位差校正法,大幅度提高了离散频谱分析的精度;提出了基于复解析带通滤波器的复解析选带细化谱分析方法,提高了细化选带谱分析的细化倍数和精度;对典型具有连续频率成分的振动衰减信号,提出了一种小阻尼的精确识别方法,能应用于多自由度系统阻尼的求解。为离散频谱校正理论的发展作出了贡献。这些方法已在发动机扭振分析、旋转机械振动分析等工程领域得到广泛的应用。在国外学术期刊和国内核心杂志共发表论文20多篇,SCI和EI共同收录3篇,EI收录10多篇,发表的系列论文在国内外被其他学者累积被引用100多篇次,其中SCI收录论文引用6篇次,引用论文的有中国科学院院士杨叔子、熊有伦、屈梁生、闻邦椿、黄尚廉和机械和振动方面的著名教授和学者钟秉林等;比值校正法和三点卷积法被2001年出版、由徐科军教授编著的全国自动化类专业统编教材《信号处理技术》采用。早期研究成果获教育部1998年科技进步(甲类理论研究)3等奖,在学术界具有较大的影响。(2) 汽车振动与噪声研究。在汽车NVH性能改善方面作了深入的研究,对发动机激振力的识别做了大量试验研究及理论推导,提出了刚体体惯性参数识别的通用方法,并与频谱校正技术相结合以提高参数识别的精度。此外,在发动机及传动系统扭转振动信号处理方法的研究及系统研制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针对发动机和传动系统扭振信号存在低频滚振不能采用转速跟踪分析方法直接进行分析的特点,提出将采样周期扩大一倍,加Hanning窗进行转速跟踪分析的方法,消除了低频滚振的干扰,大大提高了扭振测试的精度。除了在试验台进行测试分析外,这种方法还能测试汽车行驶和加速过程中的扭振特性。研制地DASN发动机扭振测试分析系统功能全、速度快、精度高,已应用到重庆康明斯发动机有限公司,先后对该厂生产的多个系列数十台车用和船用发动机进行了台架和装车发动机扭振特性试验及推进特性试验。(3) 解调分析及其优化算法、变速器和齿轮箱等典型设备的故障诊断技术研究。在变速器和齿轮箱故障机理研究方面提出了齿轮啮合频率调制、齿轮和箱体共振频率调制的概念,研究了激励能量对不同调制振动的影响和诊断策略,分析和提取了齿轮箱九类典型故障的振动特征,提出了用时域特征、高低频频谱特征、解调特征建档并进行综合自动诊断的方法,为实现齿轮箱的自动诊断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解调分析方面,在分析了现有方法的三种局限性的基础上,提出了将希尔伯特变换和带通滤波有机结合起来的优化解调方法,并成功应用于工程实践中。在国外学术会议和国内核心杂志共发表论文10多篇,EI收录5篇,ISTP收录3篇,发表的系列论文在国内外被其他学者累积被引用60多篇次,研制的GADS齿轮箱故障自动诊断系统获1998年四川省科技进步3等奖。(4) 各类动态信号分析和故障诊断系统的研制与推广。研制了DASC动态信号分析与故障诊断系统、DASN发动机扭振信号处理系统等动态信号分析和故障诊断系统、DASJ桥梁与结构动态检测系统,推广或应用到重庆交通学院、重庆康明斯发动机有限公司、汕头礐石大桥公司等30多个单位,解决了大量工程实际问题,取得了较大的经济效益。完成的纵向科研课题(a).振动信号解调分析与齿轮箱故障智能诊断方法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0475095),23万 主持(b).机械振动信号处理中的频谱校正理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0075049),17万 主持(c).齿轮箱故障振动信号解调分析与智能诊断方法研究,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04020082),6万 主持(d).振动信号分析中的离散频谱校正技术,振动、冲击、噪声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课题(VSN-2001-04),2万。主持(e).机械故障诊断中信号处理的一些关键理论的研究,广东省教育厅2002年“千百十工程”优秀人才培养基金(国家级、省级)资助项目(粤教科[2002]45号,编号:略),5万。 性别:女出生年月:1966年2月17日专业技术职务:主任医师专业:影像医学与核医学导师层次:硕士生导师导师类别:专业学位型最后学历:2004年7月 第四军医大学影像医学与核医学超声心动图专业 博士学位工作单位:解放军第305医院超声诊断科 主要研究方向:1、心脏超声诊断-冠心病,先心病2、外周血管超声诊断学术任职:1.中国医学影像技术研究会超声分会第二届委员会委员 2005年4月2.中国医学影像技术研究会超声分会心动图专业委员会委员 2007年6月3.中国民康医学心脑血管专业委员会第三届编辑委员会委员 2009年8月4.中国医学影像技术研究会超声分会第一届腹部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 2010年3月5.《实用医学影像杂志》第四届编委 2010年2月 1、呼吸和心动周期对正常人股总静脉血流频谱影响的初步研究 2004年5月 《中华超声影像学杂志》2、超声检测颈动脉粥样硬化对冠状动脉的预测价值 2008年7月 《临床超声医学杂志》3、定量组织速度成像对左心室心肌缺血节段同步性的研究 2009年4月 《临床超声医学杂志》 主要获奖情况:下肢静脉血液循环的影响因素及血栓形成的高频超声检测 2008年12月 总参科技进步三等奖 08CGL309-1在研课题:定量组织速度成像对冠心病心肌同步性运动变化的临床研究(06MB350)总后卫生部科研基金 5万元 。可支配总经费:5万元。

1、我觉得临床医学大一学的东西是很重要的,因为它是医学的基础,想知道每种疾病的发生、发展、转归都离不开基础科目的知识。如果你认真地上好大一的科目,那么你在以后的医学学习上就容易多了。特别在临床实习上基础知识真的很重要,以后你实习时就能深刻体会到了。2、其实我觉得医学与数学的关系也不算太密切,在高中学的数学基本上没在医学上体现过;另外儿科的补液是要计算的,它与化学比较密切哦!3、大一下学期学的课程每间学校都不同哦~我们学校下学期主要是学生化和生理。临床医学是个比较难的学科啊,我觉得,但是只要你肯努力,将来肯定会成功的,加油……

中国民康医学杂志历任主编

顾 问 黄永昌 卫生部科教司原司长 中华预防医学会原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 保健时报社原社长总编辑 余传隆 国家医药管理局科技情报研究所常务副所长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社长 中国医药教育协会副会长、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 高益槐 全国政协海外特邀代表委员 国务院侨办海外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 新西兰皇家科学院首席科学家 新西兰梅西大学、奥克兰大学博士生导师 新西兰天药物研究所所长 郑栋元 美国孙中山国际基金会中国总会副主席 中国村社发展促进会产业扶贫工委会台湾事务顾问 香港通达环球国际有限公司董事长 名誉会长 顾英奇 全国政协第七届委员会委员 卫生部原副部长孙隆椿 全国政协第九届、十届科教文卫体委员会副主任 原中纪委委员 卫生部原党组副书记、副部长 会 长 杨尊润 全国卫生产业管理协会抗菌产业分会会长卫生部援外办公室原主任 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原副会长 执行会长 田维才 中国社工协会康复医学工作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民康医学杂志社执行总编湖北省荆州市精神卫生中心原院长 副 会 长 魏慧强 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美容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 中国女医师协会中医专家组首席专家 中国未来医学会副会长、专家委员会首席专家 新世纪医学模式倡导人、奠基人 孙革新 中华医学会远程会诊中心专家委员会委员 中国抗癌协会肿瘤转移专业委员会特邀专家 铁道部铁路中心医院原院长 王镇威 北京市原宣武区经委主任 韩淑婷 北京协和医院教授 中国自然医学研究院副院长 顾瑜奇 国际健康科学研究会理事长 国际应用心理学研究会副理事长 中国医师协会主任医师学术年会原副理事长 秘 书 长 丛 杰 北京崇颐健康科技中心主任副秘书长 孙士东 万红军 黄张波 罗毕驹

田维才1963年医学院毕业后分配到湖北省长沙市复退军人精神病医院工作。从事精神病临床35年。任医院院长32年。荣获全国第四届优秀医院院长称号。参与“氯丙嗪诱发效应的研究”、“精神分裂症综合式家庭治疗”等课题研究。获部(省)级科技进步成果奖7次。参与“中国康复医学”、高等医学院校教材“医学写作技巧”、“优抚医院管理学”等三本书写作。在全国杂志上发表论文十余篇。中文名:田维才职业:主任医师、教授代表作品:“医学写作技巧”等性别:男田维才主任医师、教授曾担任中国民政康复医学会理事和理事长,中华医学会精神学会常务委员,中国残疾人协会委员、常务委员。中国残疾人协会精神残疾康复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康复医学会精神卫生康复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西医结合精神病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华精神病医院管理学会常务委员会、中国社会工作协会委员、常务委员。中国社工协会康复医学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民政医学杂志”编委、主编,中国民康医学杂志执行主编等十余个社会职务。

杂志类型:临床医学类杂志-R4

王国涛:男,1964年出生,中国国籍,医学博士。1984年至1998年在山东胜利油田中心医院及所属胜利油田卫生学校从事临床和教学工作,1998年至2004年先后在北京医科大学和北京大学从事医学研究,2004年至2007年任北京军区总医院乳腺中心副主任,2007年至2014年任中国防治乳腺癌专项基金管委会副秘书长、秘书长,2012年至今任《中国民康医学》杂志社总编,2016年至2018年任北京保信龙马医院管理公司董事长,2018年至今任北京中汇康健医院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2016年9月起任公司独立董事。

中国民族医学杂志主编

何慕周何慕周,男,1941年11月出生,安徽省池州市人。主治医师。中文名:何慕周出生地:安徽省池州出生日期:1941年11月职业:主治医师主要成就:获“世界名人录”证书代表作品:发明了“腰椎通痹丸”人物简介61年参加工作,随从安徽省枞阳县名老中医师汪叙让先生学习中医,在名师的严格要求指导下,攻读祖国医学经典著作及名中医学术专著,系统地掌握了中医理论基础,丰富了临床实践经验,摸索出一些疑难杂症的治疗方案,善于解决疑难杂症。也许是患者的虚传,影响长江上下、省内外诸多市县。主要贡献从事中医临床四十余年来,擅长中医内科、精神科、妇科、专长于精神病、肝病、中早期硬化肝腹水、风湿瘫痪等疑难杂症。尤为对精神病治疗已有二十余年历史,摸索出“以最小量西药镇静,以中药进行调补”的治疗原则。已治疗病人达数万人,稳定率达70%以上。在治疗肝病、中早期肝硬化腹水过程中验证了“益气健脾、补益肝肾、疏肝利胆、活血化淤”等传统医学治疗方案的正确性与必要性,然而据临床体会认为中药酸性药虽能降酶,但同时存在着影响肝胆疏泄功能,如五味子、乌梅、酸枣仁等,因此在治疗肝病过程中忌用酸性药物,慎用降酶药。以此心得用于临床中使得广大的肝病患者得到了康复。鉴于近代风湿病发病率较高,意向攻克风湿顽痹,结合临床实践,发明了“腰椎通痹丸”,对颈椎病、腰椎病、骨质增生等治疗有较好的疗效,该药已向国家知识产权局申报了专利。另有经验方专治风心病、骨结核、骨髓炎及蛇咬伤等。个人荣誉2001年10月4日安徽科技报专版报道了题为“医海无涯德作舟——记著名特色中医师何慕周”文章。2002年10月农村医药报、中国误诊杂志社、《中国乡医临床经验选集》编辑委员会、中国民族医学杂志社、中国临床医药研究杂志社共同授予“二十一世纪杰出乡医”称号。近已获“世界名人录”证书,著“降酶与慢性肝病辨治探讨”论文,已选入《中国现代医学论文选》。

应元岳应元岳(1896年8月23日-1991年1月21日),浙江宁波人,内科专家和热带病学家。首先在中国大陆发现肺吸虫病。在霍乱、疟疾、血吸虫病的诊治方面亦有研究。主编中国第一本内科学讲义以及第一部热带病学。中文名:应元岳国籍:中国出生地:浙江省宁波市东乡下应村出生日期:1896年8月23日逝世日期:1991年1月21日职业:内科专家毕业院校:湘雅医学院、美国康涅狄格州医学院主要成就:主编中国第一本内科学讲义代表作品:《热带病学》等等简介应元岳,1896-1991年,浙江宁波人。1921年毕业于湖南湘雅医学院,获美国康涅狄格州医学院医学博士学位。1924年,赴美国霍布金斯大学医学院研究内科学。翌年转赴英国伦敦热带医学和卫生学学院攻读热带病学。1926年回国后。任浙江绍兴福康医院内科医师。1927年在国内首次发现并诊断肺吸虫病。1928年应第四中央大学医学院(上海医学院前身)之邀,任热带病学、寄生虫学、实验诊断学副教授,1932年任内科学教授。1933年在印度加尔各答英国皇家热带病研究院进修,被授予热带病学博士学位及金质奖章,为我国获得此奖章的第一人。应氏学成归来,继续在上海医学院任教,并兼任中国红十字会第一医院、中山医院院长。1939年上海医学院内迁,应氏率迁校先遣队入滇,在昆明白龙潭办学。1941年又随校转迁重庆继续任教,并任中国红十字总会医院内科主任等职。1949年受华东军区人民医学院(第二军医大学前身)之聘,任内科学系教授兼主任。1957年任第二军医大学副校长。还兼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卫生部专家组成员及医学科学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名誉主任委员,全国血吸虫病防治委员会委员,中华医学会理事、名誉顾问,中华医学会上海分会副会长,《中华医学杂志》、《中华内科杂志》编委,《解放军医学杂志》编委会主任委员,第三届全国政协委员和人大代表,第一至四届上海市人大代表及第五届上海市政协委员等职。著作应元岳一生著述颇丰,曾发表《关于人体肺吸虫病在我国大陆的首次发现》、《霍乱患者体内霍乱孤菌存留时间》、《血内恶性疟原虫的数量与临床发作的关系》等论文40余篇。主编《军医参考》及丛书《传染病学》、《内科学》和《内科手册》。他积累多年经验和研究成果编写的我国第一部《热带病学》专著,3次修订再版。生平应元岳,字玄鹤,1896年8月23日生于浙江省宁波市东乡下应村。幼年家境贫寒,祖父和伯祖父都是造船工人,祖母是渔家女,父亲则是个读书人,也曾学过中医。他6岁人蒙馆(私塾)读书;8岁随家迁居浙西武康。父亲在乡间设蒙馆教书、行医,他随父读书。11岁随伯父到湖州私塾念书。1909年,他14岁时考入教会办的杭州惠兰中学,并在学校附设的印刷所做排字徒工,以补生活费用之不足。1912年18岁时以第一名的成绩毕业,受聘任浙江省立台州中学英文、理化教员。1914年考入南京金陵大学。1916年湖南长沙湘雅医学专门学校(即今湘雅医科大学)开办。他有志学医,即转入该校学习,成为湘雅第一届学生。同班10人,内科学家张考骞、肺科专家吴绍青、外科专家任廷桂、儿科专家高镜朗、微生物学家汤飞凡等,都是他的同窗好友。1921年他以优秀成绩毕业,获美国康涅狄格州政府授予的医学博士学位。当年,被该校保送入北京协和医学院学习放射医学半年(这是国内最早的一个放射科学习班,学生多为教会医院外籍主治医师)。结业后应绍兴福康医院美籍同学Goddard院长之邀,任该院内科医师。1924年得该院资助去美国约翰斯·霍普金斯医学院内科进修。次年夏转赴英国伦敦热带医学学院进修。1926年回国,任绍兴福康医院内科主任。1928年,原湘雅医学院首任院长颜福庆在上海创办中央大学医学院(后称上海医学院,即今上海医科大学)。应元岳应邀担任该医学院的临床内科、热带病学、寄生虫学及实验诊断学副教授兼科主任。1932年晋升内科教授,时年36岁。次年得洛克菲勒基金会资助,被派赴印度加尔各答英国皇家热带医学与卫生学院进修。学满一年后,参加英联邦联合考试委员会的考试,以优异成绩获得热带病学博士学位及金质奖章,成为第一位获得此项殊荣的中国学者。应元岳载誉归来后,继续在上海医学院任教,并兼任上海红十字会第一医院(今华山医院)以及上海中山医院临床教授,并被推选为中华医学会上海支会委员。1937年初,兼任上海中山医院院长。1937年“八一三”淞沪抗战爆发,上海沦为孤岛。应元岳组织医院工作人员收容抗日伤员。在日寇侵占上海前夕,应元岳与王霖生医生借助各方面爱国人士,将数百名伤员及必要的医疗设备快速转移到安全地区。转移结束后不到1小时,中山医院院址即被日寇占领。1939年,上海医学院内迁。应元岳率领师生员工,由海路经香港、河内入滇。在昆明几经周折才借到校舍、职工家属宿舍。由于教学器材大都留沪未能带来,所以教学条件极为艰难,1941年,上海医学院北迁四川重庆歌乐山,应元岳到渝继续任教。1942年应元岳以热带医学专家的身份,一度负责调查中印公路沿线情况,指导防疫工作。1943年秋,重庆高滩岩中国红十字会总医院开办,应元岳受聘为内科主任,不久该院改组为卫生署重庆中央医院。当时的青年医生有陶寿淇、林传家、陈过、张国治、李宗明、池芝盛、郭仓、翁心植、林传骧、曾畿生、诸荣恩、陈淑清、钱岳年、刘约翰、吴锡琛等人。应夫人苏守真医师在上海医学院内迁前即携子女4人到滇,任昆明省立医院和惠滇医院妇产科主任,是中国早期的妇产科医生之一,她医技精湛,医德高尚,且为难得的贤妻良母。为了支持丈夫的工作,她在十分困难的条件下长期独力承担了教养子女、维持七口之家的生活重担。应元岳在事业上的成就,与她的无私奉献是分不开的。1945年春,苏医师不幸患斑疹伤寒去世,应元岳极为悲痛。因全家迁渝为不可能,他只得恳辞渝职,留滇行医。当时,昆明数家大工厂竞聘应元岳任特约医师,省立昆华医院与市立医院均聘他为内科顾问。1948年秋应元岳返沪与阔别多年的老母等亲属团聚。因需接济在沪家属及子女上学,只得再次开业行医。1949年他受华东人民医学院(后称上海军医大学,今第二军医大学)校长崔义田的邀请任该院附属医院(今长海医院)内科教授兼主任。1956年上海同济医院划归第二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今长征医院)后,他还兼管二院内科的定期查房和临床教学任务。1957年任第二军医大学副校长。他先后担任过全国血吸虫病防治委员会委员,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卫生部医学科学技术委员会委员,理事会名誉顾问,上海市科协委员,国家卫生部科委委员,《中华医学杂志》、《中华内科杂志》、《解放军医学杂志》编委会主任委员、荣誉委员和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卫生部专家组成员。应元岳晚年患慢性支气管炎、慢性阻塞性肺气肿、慢性肺原性心脏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前列腺癌,1990年12月12日因肝肾综合征、多器官衰竭住入长海医院,1991年1月21日治疗无效病逝。临终前他立下遗嘱:①我死后丧事从简,②我一生在二医大,死后遗体捐献给学校作医学解剖,③家属子女不要向组织提任何要求。并嘱将存款捐给学校,作为医学教育及科研奖励基金。培养医学人才上海医学院初创时院址在上海吴淞,每次上课需自带教具搭乘小火车往来,十分不便。但他一向按时上课,从不迟到早退。抗日战争时期,很多同事担心内地艰苦,不愿内迁,一些稍有名望的医生都挂牌行医,收入可观。而他坚持带领许多有志向的师生员工远迁昆明。他在昆明任教时,住在北门街,临床实习在昆华医院,实验诊断上课却在6公里外的白龙潭。他每次上课都身背教具偕助教朱益栋步行前往,风雨无阻,即使遇日寇空袭骚扰也从不间断。在重庆时,他身为主任教授,月薪微薄,一直与学生同吃同住。他的夫人在昆明病逝后,他为抚养子女,只得在其学生的诊所中开业行医。但他对穷人从不收费,如对西南联大的不少穷教授、穷学生求诊,一律免费。在省立昆华医院任内科顾问时,每周查房3次、讲课一次。他讲课精简明了,容易记忆;对病人真诚和蔼、细致负责。当年曾有一名由华北流亡来滇、素不相识的穷学生患病求诊,应元岳见他衣衫单薄,即解呢大衣相赠。当晚到昆华医院讲课,青年医师见他冬衣单薄,群以为异,其后了解内情,深为感动,乃集资购呢大衣相送;为他量尺寸时恐被他发现,乃谎称院方为其制白大衣。应元岳感其情真意切,难以退却,将此呢大衣珍藏。当时,他还每周去昆明市立医院查房3次、门诊3次,对病人不论贫贱,一视同仁,和蔼可亲,深受病家欢迎。有人送他一架很好的台灯,他却立即转赠医院公用。市工医院原址本是一所破庙,医疗条件较差,由于应元岳和全院医务人员的共同努力,作出了成绩,获得了社会各界重视,市政府因此捐到一所大厦作为该院新址,医疗条件亦相应改善。应元岳十分重视课堂教学,他讲课条理分明,重点突出,理论联系实际,学生听后印象特别深刻。1962年,他曾将课堂教学经验概括为6点:首先教师应认真备课,熟悉教材内容;其次应通过多种途径了解教学对象(即学生)的水平,做到因材施教;讲课时要掌握全面、突出重点;讲课时应面对学生,观察他们的反应和表情,引导学生集中注意力,防止干扰;还要注意自己的姿态和语调。在教学中,他一向喜欢采用讨论方式,启发学生独立思考。最后他用少量时间作出简明扼要的总结。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初期,由于人才外流,上海各医学院校人才甚缺,延聘应元岳者不少。但他认为培养新一代军医人才是他不可推卸的光荣任务,毫不犹豫地接受了华东人民医学院的聘任。当时的华东人民医学院房舍、设备都很简陋,条件很差。附属医院(后称第一附属医院,今长海医院)主要设有内科与外科,内科包括传染病科、神经科、皮肤科、小儿科在内,只有20多名医生。1956年应元岳兼管新接办的上海同济医院内科的定期查房、医疗、教学任务。1957年受任第二军医大学副校长,还到上海岳阳路军事医学科学院流行病学训练班讲课。为了改进全面的临床教学工作,他还数次带领工作组到临床实习基地各医院调查了解学生实习情况,掌握第一手资料,提出具体的改进措施。1962年,长海医院建立热带病房及热带病实验室,他经常到病区巡诊,并指导实验室研究工作。此外,他还经常应邀参加上海华东医院等医院的会诊工作,帮助解决许多棘手病例的诊疗问题。医德高尚应元岳对医疗工作十分细致认真,经常深入医疗第一线,日以继夜地工作。在绍兴、上海、重庆时期,一些发热待查的病人常常患有疟疾。为了及早明确诊断,他常在昏黄的豆油灯下用显微镜寻找疟原虫连续数小时。在绍兴福康医院工作时,他就是这样在显微镜下找到肺吸虫虫卵而首次证实中国大陆存在肺吸虫病。应元岳在查房、会诊、临床病例讨论会、临床病理讨论会中,都注意发扬学术民主,善于倾听不同意见。他对工作严谨、认真。对发热病人即使血片已查出疟原虫,他仍不满足,排除其他发热原因后才肯定此诊断。应元岳考虑问题比较全面,从不发表不成熟的见解。他对待学生和青年医生热情诚恳,关心青年的成长,犹如兄长、慈父。他对待下级的错误从不疾言厉色地批评指责,而是与人为善地诱导他们自动改正。在昆华医院查房时,一病人反映便秘灌肠无效,腹胀难受。他即戴上手套,亲自从病人肛内挖出粪便,在场的医生护士既内疚,又感动。文革后期,他著文批评废弃高考,不重知识,“开门办学”那一套。热带病的贡献应元岳早年主攻热带病学。肺吸虫病是国内22个省市的多发病,但早年医学界不知中国大陆存在此病。仅沿海地区有个别病例报告,但不能排除从日本、台湾、朝鲜等地带回的可能。1928年5月~6月间,绍兴县兰亭和东坞的2名农村青年,因长期咳嗽、咯血而到福康医院内科求治,应元岳在他们的痰和粪便中多次找到肺吸虫卵,确诊肺吸虫病。因他俩均未远出过,乃肯定是在本地得病。病例发表于(《中华医学杂志》英文版)1930年第16卷。这是中国大陆首次发现肺吸虫病。其后,吴光等在兰亭的石蟹体内找到了肺吸虫囊蚴,完全证实了这一发现。朝鲜本是肺吸虫病流行区,抗美援朝期间,中国志愿军因吃溪沟中捕得的_蛄而感染肺吸虫病的人很多。有一部分被长期误诊,转来上海军医大学附属医院(今长海医院)后才得确诊治疗。应元岳有关霍乱患者体内霍乱弧菌存留时间的研究、昆明恶性疟患者血内恶性疟原虫的数量与临床发作关系的研究、昆明及上海所见斑疹伤寒等的论文,均发表于(《中华医学杂志》英文版,1940年)及华盛顿版(1943年)上,颇受医学界重视。1950年代初驻华东部队,特别是上海市郊县驻军开展水上练兵,接触疫水,发生大量急性血吸虫病病例。长海医院不但尽力收治患者,还派医疗队进驻南翔,并在一些祠堂、庙宇中开设简易临时病房收治血吸虫病病人。当时采用酒石酸锑钾静脉注射疗法,毒性反应多而严重,一旦发生心原性脑缺血综合征(亦称Adams-Stokes二氏综合征),往往致命。应元岳是血吸虫病防治委员会成员,经常到各病房和郊县临时病房巡视,指导改进治疗措施,减少危重病例的发生,提高抢救成功率。1962年,长海医院建立热带病房和热带病实验室,虽然规模小、设备差、条件简陋,应元岳仍经常关心、指导其工作,重点进行中暑、病毒性脑炎、疟疾、阿米巴病等当时的常见病的诊疗技术的研究。兔热病是第二军医大学两个附属医院内科共同组成的平叛医疗队在西藏东部洛隆地区最早(1960年)发现的传染病,应元岳认为控制此病很重要,必须进行赴藏实地调查的实验室准备工作。后因故未能成行。应元岳所著医学论文40余篇,刊于国内外重要刊物。编写教材应元岳开始任教时,医学院所用的教材全为外文(英文、法文、德文、日文等)版,连教师讲课、学生写实习报告、医生写病历也要用外文。应元岳对此早已痛心疾首。他在重庆中央医院时就大力倡导用中文书写病历,以培育青年医生自尊、自重、爱国之心。到了上海,立即倡导编写中文教材。1950年《内科学讲义》在他的主持下很快编成出版,成为当时国内第一本自编内科学教材,由于内容新颖丰富,得到国内多数院校的重视和好评。应元岳积多年经验编写的《热带病学》是中国第一部热带病学专著,1951年初版出书,到1958年先后修订出版3次。他主编的军医参考丛书《内科学》及《传染病学》,在50年代也曾一再重版,对部队卫生干部的培养和提高起了一定作用。他主编的《内科手册》1954~1986年间先后修订再版5次,发行总数已逾50万册。在50年代,应元岳为《人民军医》杂志写了很多文章,如《航空病》、《晕船及晕空治疗简报》、《在部队中日本血吸虫病的防治问题》、《一些关于战伤手脚疾患的研讨资料》等。应元岳对有关教材、论文的审阅,都是有求必应,认真负责,一字一句,亲自修改。1959年王季午主编的全国高等院校教材《传染病学》、1980年四所军医大学合编的五年制军医系基本教材《传染病学》,都是请他审阅的。钟惠澜主编的巨著《热带病学》也是由他写序。1964年,他通过审稿的体会,总结了写作科学论文的七条基本要求:目的明确,言之有物;表达通顺,措词恰当;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用词精确,繁简适当;文字审慎,不杜撰滥造;数字精确,统计有方;反复审核,细致踏实。所举例证,对审稿写稿都有重要意义。人物简历1896年8月23日生于浙江省鄞县东乡下应村。1912年毕业于杭州蕙兰中学。1912—1914年任浙江省天台县台州中学教员。1914—1916年在南京金陵大学学习。1916—1921年在湖南长沙湘雅医学专门学校(今湘雅医科大学)学习,毕业时获美国康涅狄格州政府授予的医学博士学位。1921—1922年在北京协和医学院放射科训练班学习。1922—1924年任浙江省绍兴县绍兴福康医院(今绍兴第二医院)内科医师。1924—1926年先后在美国约翰斯·霍普金斯医学院、英国伦敦热带医学学院进修。1926—1928年任浙江省绍兴县福康医院内科主任。1928—1931年任上海中央大学医学院(后称上海医学院,今上海医科大学)副教授兼主任医师。1931—1943年任上海医学院内科学系教授,兼上海红十字会第一医院(今华山医院)及上海中山医院临床教授。1937年兼任上海中山医院院长。1933—1934年在印度加尔各答热带医学与卫生学院进修,获热带医学博士学位及金质奖章。1943—1945年任重庆中国红十字会总医院(后改组为重庆中央医院)内科主任医师。1946—1948年任云南省立昆华医院、市立医院内科顾问。1947—1980年任中华医学会理事会理事。1981年起任中华医学会理事会名誉顾问。1947—1957年任华东人民医学院(后称上海军医大学,今第二军医大学)内科学系教授兼主任。1957—1988年任第二军医大学副校长。1963—1984年任中华医学会上海分会副会长、名誉顾问。1991年1月21日病逝于上海。主要论著1应元岳.婴孩软骨症最近之研究.中华医学杂志,1922,8(3):139~145.2应元岳.疟疾之奇特症状数则与奎宁静脉注射之功效.中华医学杂志,1923,9(3)∶182~187.3应元岳.白司克氏姜片虫症之概论.中华医学杂志,1924,10(1):11~5.4应元岳.华人寻常血压之测量.中华医学杂志,1926,12(4):344~350.5应元岳.近世疟疾治疗法之进步.上海医学院季刊,1936,1(2).6应元岳.简易实验诊断学.上海:中华医学会.1937.7应元岳.航空病.人民军医,1950,1(1):24~26.8应元岳.晕船及晕空简报.人民军医,1950,1(2)∶52.9应元岳,等.血吸虫病防治手册.上海:血吸虫病防治局.1950.10应元岳.一些关于战伤手脚疾患的研讨资料.人民军医,1951,1(3)∶24~26.11应元岳.食物中毒.人民军医,1951,1(5)∶12~15.12应元岳.丝虫病在病理和临床方面的认识.人民军医,1951,1(6)∶55~58.13应元岳.热带病学.1951,第一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新1版;1954,新2版;1958,第三版.14应元岳.流行性感冒.人民军医,1952,2(1)∶22~25.15应元岳,等.特种传染病临床手册.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53.第二版.1956.16应元岳,等.内科手册.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54;第二版.1958;第三版.1963;第四版.1965;第五版.1986.17应元岳,等.军医参考丛书·传染病学.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54.18应元岳,等.内科学讲义.上海军医大学教材处.1955.19应元岳,等.军医参考丛书·内科学.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55;新一版.1956.20应元岳.部队中日本血吸虫病的防治问题.人民军医,1955,(7)∶37~41.21应元岳.军医参考丛书.传染病学.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新一版,1956.22应元岳.序.见:钟惠澜,主编:热带病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6

中国民康医学杂志编辑部

五十年。根据查询华律网得知,规定的权利的保护期为作者终生及其死亡后五十年,截止于作者死亡后第五十年的12月31日,如果是合作作品,截止于最后死亡的作者死亡后第五十年的12月31日,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作品、著作权(署名权除外)由法人或者其他组织享有的职务作品,其发表权、项规定的权利的保护期为五十年,截止于作品首次发表后第五十年的12月31日,但作品自创作完成后五十年内未发表的,本法不再保护。

经查询这本期刊属于国家级的普刊:附图表可以查看资料

田维才1963年医学院毕业后分配到湖北省长沙市复退军人精神病医院工作。从事精神病临床35年。任医院院长32年。荣获全国第四届优秀医院院长称号。参与“氯丙嗪诱发效应的研究”、“精神分裂症综合式家庭治疗”等课题研究。获部(省)级科技进步成果奖7次。参与“中国康复医学”、高等医学院校教材“医学写作技巧”、“优抚医院管理学”等三本书写作。在全国杂志上发表论文十余篇。中文名:田维才职业:主任医师、教授代表作品:“医学写作技巧”等性别:男田维才主任医师、教授曾担任中国民政康复医学会理事和理事长,中华医学会精神学会常务委员,中国残疾人协会委员、常务委员。中国残疾人协会精神残疾康复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康复医学会精神卫生康复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西医结合精神病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华精神病医院管理学会常务委员会、中国社会工作协会委员、常务委员。中国社工协会康复医学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民政医学杂志”编委、主编,中国民康医学杂志执行主编等十余个社会职务。

杂志类型:临床医学类杂志-R4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主编

世界疼痛医师协会会长(—)世界疼痛医师协会中国分会会长中华中医药学会疼痛学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疼痛学组副组长中国医师协会麻醉医师分会常务委员中国医师协会神经调控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国医师协会康复医师分会委员中国医师协会康复医师分会疼痛康复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北京市康复医学会疼痛学分会副会长北京医师协会麻醉学专家委员会委员卫生部人才审评中心专家国家自然基金课题审评专家国家发改委药品价格评审中心审评专家中华医学会医疗事故评审专家《麻醉与监测论坛杂志》副主编,《中华麻醉大查房》编委会疼痛医学主编《中国康复医学杂志》编委《中国全科医学杂志》编委《中国麻醉与镇痛杂志》编委《中国疑难病杂志》编委《医学继续教育杂志》编委《中华肿瘤防治杂志》编委《中国麻醉大查房杂志》编委

纪树荣,中国康复研究中心,北京博爱医院康复部主任、主任医师。首都医科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曾赴国外留学1年。兼任中国康复医学会及医师协会常务理事,北京康复医学会副会长,康复治疗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北京医师协会专家委员会委员等。任《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杂志》副主编,《中国康复医学杂志》副主编,《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常务编委。北京市康复医学专科医师培训考核专家组组长。曾先后主编及参编医学专著10余部,主编《康复医学》、《康复疗法学》、《运动疗法技术学》等。参编《黄家驷外科学》(第六版、第七版),《中国康复医学》。发表论文70余篇。曾获北京市卫生局科学成果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北京市丰台区科学成果二等奖1项,首都医科大学优秀教材一等奖3项,三等奖1项。

康复国际截瘫学会会员;中国康复医学会副秘书长、常务理事;中华医学会物理学与康复学会委员;中华医学会北京康复医学会常务理事;民盟北京医疗卫生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残疾人康复协会脊柱脊髓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兼秘书长;中国康复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北京医师协会理事;《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杂志主编;《中国康复医学》杂志常务编委;《中华美国骨科》杂志编委;《中华医学实践》杂志编委;《国际创伤》杂志编委。

  • 索引序列
  • 中国民康医学杂志主编
  • 中国民康医学杂志历任主编
  • 中国民族医学杂志主编
  • 中国民康医学杂志编辑部
  •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主编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