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医学论文 > 陈明伤寒论医学论文

陈明伤寒论医学论文

发布时间:

陈明伤寒论医学论文

介绍一个我的导师的导师:

郝万山,男,1944年11月出生,毕业于北京中医学院。现任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

主要从事中医经典著作《伤寒论》的教学、应用和研究,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选聘的全国中医经典著作示范教学主讲人。

郝教授首先提出,消除肿瘤产生的环境,活泼人体的生机,是治疗的重要原则,而在如何活泼人体的问题上,教授是从疏导活泼少阳来思考并实践的。大家可能会疑惑,选取少阳,有什么依据呢?

教授说,《黄帝内经》把春三月和寅、卯、辰(早晨)这三个时辰叫做少阳,古人又常讲到“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很自然想到,可否有“一人之计在于少阳”。去论证这个推导是否正确,教授引导我们回忆人体的少阳——胆和三焦,对人的精神情志的影响,对人的生理活动的影响。

现在的国医大师中,对王琦先生印象最深刻。

王琦国医大师:现任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副院长。毕业后从事内科呼吸并专业20余年,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擅长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肺系疾病,咳嗽、喘证、上呼吸道感染、慢性支气管炎、慢性阻塞性肺病、支气管哮喘、间质性肺炎、肺纤维化等。

陈明主编的,伤寒名医验案精选,我觉得就是对伤寒最生动的诠释,我们听讲座有时懵懂,但医案却用鲜明的事例来解释伤寒六经辨证的规律和方法,伤寒治疗的范围是三阴三阳,也就是太阳少阳阳明,太阴少阴厥阴,金匮也是在六经基础上增加了杂病,病机病因更为复杂,在中医学中,如果没有伤寒论这本书,中医就会大为失色,这是刘渡舟说的,

《金匮要略》一书的内容主要以内伤杂病为主,其中也有一些妇人妊娠、产后、急救中毒等疗法。《伤寒论》一书主要是论述外感热病的专著。《伤寒论》以六经辨证为主,《金匮要略》以脏腑辨证为主。据《伤寒论》自序里说“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论》、《胎胪药录》并平脉辨证,为《伤寒杂病论》合十六卷。”可知两书原为一体,但伤寒是感邪为患,故变化较多,内伤则是本脏自病,故传变较少,因此,治伤寒是以祛邪为主,祛邪也即安正,治内伤以扶正为主,扶正也即祛邪

作为北中医16级的学生,我的好多老师都是王琦教授的学生,老师们谈起王琦教授,语气里总免不了的自豪感,王琦教授真的是配的上国医大师称号的中医人。

浅谈一下我了解的王琦教授吧~

1. 中医体质学创始人

早在上个世纪70年代,王琦教授开始从事中医体质学说的理论、基础与临床研究,并逐步确立了中医体质理论体系,提出了许多独创性的理论,如心身构成论、环境制约论和禀赋遗传论,它们共同奠定了中医体质研究的出发点和理论背景。

其中最著名的是,“王琦中医体质九分法”--包括平和质、气虚质、阳虚质、阴虚质、痰湿质、湿热质、血瘀质、气郁质、特禀质等九种基本类型。

中医体质学应用范围广泛,通过研究不同体质类型与疾病的关系,强调体质的可调性,从改善体质入手,为改善患病个体的病理状态提供条件;实现个体化诊疗,在临床对疾病的诊治活动中,对疾病的防治措施和治疗手段建立在对体质辨识的基础上,充分考虑到该人的体质特征,并针对其体质特征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贯彻中医学“治未病”的学术思想,结合体质进行预防。

2. 男科学创始人

作为男科学的创始人、学科带头人,主编出版了我国第一部男科系统专著《中医男科学》,将男科分化成一门独立的临床学科。

这就是几点个人对王琦教授的了解啦,希望对您有帮助~~

伤寒阳明病论文

二、辨阳明病脉证并治 1.(180条)阳明病提纲 阳明之为病,胃家实是也。 *胃家:包括胃、肠。 *胃家实:胃肠有形之邪燥结的阳明实证,不应包括无形热邪亢盛的白虎汤证。 △阳明的生理特征是盛阳、燥化、传导,胃家实与之相应,是热、燥、实,充分概括了阳明为病的病及特征。 2.(236条)阳明病变证·湿热发黄证 阳明病,发热,汗出者,此为热越,不能发黄也;但头汗出,身无汗,剂颈而还,小便不利,渴引水浆者,此为瘀热在里,身必发黄,茵陈蒿汤主之。 (前后分消) *热越:热邪发泄于外 △成因:阳明之热与太阴之湿相合,湿热互结,壅结于中焦。治法:清热利湿退黄。 3.(219条) 阳明病热证·白虎汤证 三阳合病,腹满,身重,难以转侧,口不仁,面垢,谵语,遗尿;发汗则谵语;下之则额上生汗,手足逆冷;若自汗出者,白虎汤主之。 *口不仁:言语不利,食不知味,口中黏腻不清。 口为胃之外窍,胃热炽盛,浊热上攻,故口不仁。 *面垢:足阳明经分布于面,热灼之气熏蒸所致。 △病机:热聚阳明,充斥于表里内外,热盛津伤。 主症:身热、脉洪大/浮滑、汗出、烦渴、口燥咽干 治法:辛寒清热、益气生津 方药:白虎汤、白虎加人参汤 4.(208条)承气汤的辨证 阳明病,脉迟,虽汗出,不恶寒者,其身必重,短气腹满而喘,有潮热者,此外欲解,可攻里也,手足濈然汗出者,此大便已硬也,大承气汤主之;若汗多,微发热恶寒者,外未解也,其热不潮,未可与承气汤;若腹大满不通者,可与小承气汤,微和胃气,勿令致大泄下。 (思外揣内) 5.(168条)阳明病热证·白虎加人参汤证 伤寒若吐若下后,七八日不解,热结在里,表里俱热,时时恶风,大渴,舌上干燥而烦,欲饮水数升者,白虎加 人参 汤主之。 △脉洪大,来盛去衰。热势盛,但气、津皆伤。

二二三、“阳明病”,不吐,不下,心烦者,可与“调胃承气汤”。 前面三二条辨已介绍过调胃承气汤,中脘穴至神阕段 有压痛、拒按 时,就是调胃承气汤证,堵在十二指肠处,即胃跟小肠的连结段。不在胃里故“ 不吐 ”,又下不去,故“ 不下 ”,大便没有,不上不下很难受,自然“ 心烦 ”。 调胃承气汤里有大黄、芒硝和炙甘草,比例为4:2:2,大黄用酒洗过,攻️下的力量就没那么快,炙甘草让原本攻下速度快的大黄芒硝停在十二指肠,芒硝把它打散,大黄把它清出来。 二二四、“阳明病”,脉迟,虽汗出,不恶寒,其身必重,短气,腹满而喘,有潮热者,此外欲解,可攻里也。手足濈然而汗出者,此大便已鞭也,“大承气汤”主之。若汗多,微发热恶寒者,外未解也,其热不潮,未可与“大承气汤”。若腹大满不通者,可与“小承气汤”,微和胃气,勿令大泄下。 一定要等到外证已解才可攻里。“ 不恶寒 ”代表外证欲解,还未全部去掉时会有“ 身重、短气 ”,但“ 脉迟 ”,脉已缓下来,代表病人在恢复中。“潮热、腹满”是阳明证,这时可以攻里。 阳明的主证:一、潮热,二、不恶寒,三、燥渴,四、腹满。 大、小承气汤如何区分? 这一条辨不是很清楚,是因为宋朝后人把《伤寒杂病论》一分为二,拆成《伤寒》和《金匮》使然。 现把《金匮》里的几个方子拿来一起解读,消化系统的病就完整了。阳明讲的是实,非热(发炎),肠胃炎不在此列。 《金匮》里有 大黄甘草汤 :大黄2钱,甘草1钱。《灵枢·平人绝谷第三十二》:“胃……横屈受水谷三斗五升。其中之谷常留二斗,水一斗五升而满。”人胃的下方常留食物二斗,可维持生命7天。如果这食物坏死了或不干净,要马上清除它, 那如何知道食物坏死了? 出现朝食暮吐现象,早上吃下去的食物到黄昏时吐出来,代表食物在胃里并没有消化掉,用大黄甘草汤。 经方有两个朝食暮吐证:一、虚证,条辨一三四,吴茱萸汤;二、胃家实证,大黄甘草汤,为阳明证第一处方,舌苔一定是黄的,会恶心。吃坏食物,经方开的就是大黄甘草汤,只有两味药。 第二个处方才是 调胃承气汤 ,堵在十二指肠,幽门挡到了吐不出来,梗在中膈的位置,下脘建里水分一带有压痛,心里很难过,知道里面有东西梗到,有实的时候是持续24小时痛,虚证是时好时坏地痛,可以问病人:“痛是持续的还是断续的?” 如果堵在小肠里,是第三个处方 小承气汤 。 如何知道堵在小肠里? “腹大满不通”,主要症状是排气,因为大肠里是空的,所以会不断地放屁,舌苔黄,肚子持续地痛,拒按,关元穴有压痛点。小承气汤三味药:大黄、厚朴、枳实。如果堵在大肠里,是第四个处方 大承气汤 :大黄、芒硝、厚朴、枳实四味。 如何知道堵在大肠里? 七天没有大便,小便深黄(任何阳明燥实小便均是黄色),无屁,有的大便如鞭子(大肠四周堵住,只留中间一条通路),有的一天十几次下利(只留小肠壁一丝缝,只能排水),天枢穴有压痛点。 如果堵在阑尾,是第五个处方 大黄牡丹皮汤 。 如何知道堵在阑尾里? 足阳明经经过阑尾,故急性阑尾炎的人右腿膝盖弓起会比较舒服,足三里下一寸阑尾穴有压痛点。大黄牡丹皮清阑尾炎,大部分人痛右边,少数人痛左边。学习经方后要对经方有信心,不要轻信西医说盲肠化脓破裂很危险必须开刀,盲肠还是很有用的,虽然小小的一段,《金匮》中再详解。 如果痛的地方瞬间不痛,一摸下腹这块很烫,其它地方冰冷,就是盲肠破裂转腹膜炎了。西医治疗不停地用抗生素,经方用 当归赤豆散 ,赤小豆和当归两味药,但是赤小豆必须发芽(平常发出芽后放冰箱冷冻备用,定期检查更换新的)。胆囊结石致胆破裂与腹膜炎同证,也用当归赤豆散。破裂后腹膜会把它包起来成不规则型,发芽的赤小豆取其药性,可以深入不规则处。不用煮,两味药打在一起,粘答答的吃下去,效果很好,病人马上能动,原来不能动因为一动就痛。

二五二、“阳明证”,其人善忘者,必有蓄血,所以然者,本有久瘀之血,故令善忘;矢虽鞭,大便反易,其色必黑,宣“抵当汤”下之。 阳明有瘀血会用到抵挡汤,是绝对处方,不二处方。 如何知道有无血证?渴不欲饮。 大便黑色代表有瘀血,在排毒。 《灵枢第八十篇·大惑论》曰:“上气不足下气过实,其人善忘。”阳明燥实或下焦湿热时,上焦是虚的,气血无法供应到脑部去,就会产生善忘。经常忘东忘西的人要看他大便是否通畅,并补足上气。 下焦实可能大便堵到,可能有蓄血。腹腔瘀血或子宫肿瘤用抵当汤,膀胱里有瘀血致小便不利用核桃承气汤,即调胃承气汤加上桃仁和桂枝。 这一条辨告诉我们抵挡汤的症状:善忘,大便黑。此外,临床上的症状还有:三阴交穴压痛,舌苔齿痕明显,渴不欲饮,都用来诊断是否有瘀血。 小结: 1、太阳蓄血,血蓄在膀胱里,验其小便,小便不利,是桃核承气汤。 2、阳明蓄血,血蓄在肠胃里,小便利,验其大便,便黑,是抵挡汤。二五三、“阳明病”,下之,心中懊恼而烦,胃中有燥矢者,可攻。腹微满,初头鞭,后必溏,不可攻之。若有燥矢者,宜“大承气汤”。 阳明病正常攻下后,胃里难过烦躁,可以攻,一般是腹胀满。如果第一次攻后病人腹微满,大便开始硬后面软的,代表里湿很重,不是结实,不要攻。只有确定里面是燥矢时才用大承气汤。 大承气汤攻后,阳明证(烦燥、口干舌燥、小便深黄)缓解了,要不要继续吃就看小便的颜色,变淡黄时即停,或黄昏时不烦燥,口不渴。 二五四、病人不大便五六日,绕脐痛,烦燥,发作有时者,此有燥矢,却使不大便也。 此条辨讲的是 有燥矢的几个症状 :1、绕脐痛:绕肚脐一圈痛;2、烦躁:生气,想骂人;3、发作有时:有时痛,有时不痛。 此为大承气汤证,用汤剂,取其迅捷,若用粉剂,吃到小便淡黄为止。辨证方法很多,从小便颜色、放不放屁都可判断。 二五五、病人烦热,汗出则解,又如疟状,日哺所发热者,属“阳明”也;脉实者,宜下之;脉浮虚者,宜发汗。下之与“大承气汤”。发汗宜“桂枝汤”。 本来病人烦热, 汗出后好了一点,又忽冷忽热,到了黄昏时开始发热,代表病进入阳明了,但热不寒,完全没有寒证,就是阳明证,在承气汤和白虎汤中选择。 如果脉实者,代表里实很盛了,宜下之;脉浮虚代表还有表证,先发汗再去攻里,发汗用桂枝汤,剂量再多也不会伤津液。桂枝汤是经方家调和阴阳最好的方子,贯穿《伤寒》和《金匮》。 二五六、大下后,六七日不大便,烦不解,腹满者,此有燥矢也,所以然者,又有宿食故也,宜“大承气汤”。 怎么知道大便清干净否?“六七天不大便”,可能还有宿便,病人还是“烦不解”,肚子还是很胀满,直接问病人就好:“你觉得清干净没有?”病人的感觉最真实。攻了大承气汤之后,燥屎还在,就是药剂不足,出手太软,开的处方太轻,赶快再攻。宁可下利也不可便秘,便秘害死人,80%以上的癌症都跟便秘有关。 二五七、病人小便不利,大便乍难乍易,时有微热,喘冒不得卧者,有燥屎也,直“大承气汤”。 “小便不利”并非没有小便, 当下焦太热时小便也会变得短赤,颜色很深。非阳明证也会有便秘,但小便不会这样。大便有时候好,有时候不好,“时有微热”,没有寒,喘冒不得卧者,有燥屎也,这些都是大承气汤的症状。 为什么会喘? 大肠和肺相表里。所以看肺家证的时候,有时候会误诊,看到病人舌苔黄、喘,开麻杏甘石汤,看起来麻杏甘石汤很对证,可是没有好,病人喘得不能躺下去,病人述说六天没大便,才想到大承气汤。故开处方前,一定是先问大小便、饮食习惯、还有睡眠如何?这是高明医生的习惯动作。

伤寒论阳明病论文

阳明经为多气多血之经,病多与血热气实有关,胃又为水谷之海,病多与饮食有关,以降为顺

阳明之为病,胃家实是也。胃家包含胃与大肠。

病机

问曰:何源得阳明病,答曰:太阳病,若发汗,若下,若利小便,此亡津液,胃中干燥,因转属阳明。不更衣,内实,大便难者,此名阳明也。

阳明病本质上就是津液与胃和大肠的关系

主要涉及的方剂有

1,栀子豉汤,栀子,豆豉,虚烦不得眠,反复颠倒,心中懊侬。治疗胃食管反流疾病,失眠伴有烦躁者

腹胀加厚朴,阳虚加干姜

2,白虎汤,石膏,知母,粳米,甘草。 三阳合病,腹满(阳明)、身重(太阳),难以转侧(少阳,少阳经行身侧),口不仁、面垢、谵语、遗尿。发汗,则谵语;下之,则额上生汗、手足逆冷;若自汗出者,白虎汤主之。

脾虚,背微恶寒加人参,骨节痛烦,热痹加桂枝,解毒合五味消毒饮

3,诸承气汤类,主药是大黄,芒硝。便秘等下次再写,内容比较多

4,大黄牡丹汤,大黄,牡丹皮,桃仁,冬瓜子,芒硝。肠痈者,少腹肿痞,按之即痛如淋,小便自调,时时发热,自汗出,复恶寒;其脉迟紧者,脓未成,可下之,当有血;脉洪数者,脓已成,不可下也。大黄牡丹汤主之。

5,抵挡汤,大黄甘遂汤,阳明蓄血证

6,茯苓甘草汤,茯苓泽泻汤,己椒苈黄丸,甘遂半夏汤,木防己汤,属阳明水气。

7,大半夏汤,半夏,人参,白蜜。朝食暮吐,暮食朝吐,宿谷不化,虚寒胃反。

8,小半夏汤,半夏,生姜。心下有支饮,诸呕吐,谷不得下者。

眩晕,心悸加茯苓

9,半夏厚朴汤,妇人咽中如有炙脔。阳明神志病,生姜半夏汤,心中溃溃然无奈者。半夏厚朴汤,梅核气,胃食管反流病属阳虚寒湿者。

10,茵陈蒿汤,栀子大黄汤,栀子柏皮汤,湿热发黄。

阳明病主药是石膏,半夏,大黄

在经石膏配知母,白虎汤,四大证,在腑用大黄配芒硝,诸承气汤方。

气机不利用半夏,配生姜或厚朴,半夏厚朴汤,大小半夏汤。

石膏配大黄,宣肺通腑,宣白承气汤,生石膏 生大黄 苦杏仁 瓜蒌皮

石膏配半夏,气阴两伤,竹叶石膏汤,竹叶、石膏、人参、麦冬、半夏、甘草、粳米。麦门冬汤,麦门冬、半夏、人参、甘草、粳米、大枣。

半夏配大黄,大柴胡汤,少阳阳明合病。

二、辨阳明病脉证并治 1.(180条)阳明病提纲 阳明之为病,胃家实是也。 *胃家:包括胃、肠。 *胃家实:胃肠有形之邪燥结的阳明实证,不应包括无形热邪亢盛的白虎汤证。 △阳明的生理特征是盛阳、燥化、传导,胃家实与之相应,是热、燥、实,充分概括了阳明为病的病及特征。 2.(236条)阳明病变证·湿热发黄证 阳明病,发热,汗出者,此为热越,不能发黄也;但头汗出,身无汗,剂颈而还,小便不利,渴引水浆者,此为瘀热在里,身必发黄,茵陈蒿汤主之。 (前后分消) *热越:热邪发泄于外 △成因:阳明之热与太阴之湿相合,湿热互结,壅结于中焦。治法:清热利湿退黄。 3.(219条) 阳明病热证·白虎汤证 三阳合病,腹满,身重,难以转侧,口不仁,面垢,谵语,遗尿;发汗则谵语;下之则额上生汗,手足逆冷;若自汗出者,白虎汤主之。 *口不仁:言语不利,食不知味,口中黏腻不清。 口为胃之外窍,胃热炽盛,浊热上攻,故口不仁。 *面垢:足阳明经分布于面,热灼之气熏蒸所致。 △病机:热聚阳明,充斥于表里内外,热盛津伤。 主症:身热、脉洪大/浮滑、汗出、烦渴、口燥咽干 治法:辛寒清热、益气生津 方药:白虎汤、白虎加人参汤 4.(208条)承气汤的辨证 阳明病,脉迟,虽汗出,不恶寒者,其身必重,短气腹满而喘,有潮热者,此外欲解,可攻里也,手足濈然汗出者,此大便已硬也,大承气汤主之;若汗多,微发热恶寒者,外未解也,其热不潮,未可与承气汤;若腹大满不通者,可与小承气汤,微和胃气,勿令致大泄下。 (思外揣内) 5.(168条)阳明病热证·白虎加人参汤证 伤寒若吐若下后,七八日不解,热结在里,表里俱热,时时恶风,大渴,舌上干燥而烦,欲饮水数升者,白虎加 人参 汤主之。 △脉洪大,来盛去衰。热势盛,但气、津皆伤。

伤寒论阳明病208论文

一九六、问曰:何缘转“阳明病”?答曰:“太阳”、“少阳病“,若发汗,若下,若小便利与亡津液,胃中干燥,因转属“阳明”,不更衣,内实,大便难者,此名“阳明”也。 太阳发汗,少阳合解利尿,如果发汗或小便太多,造成胃中干燥,津液被伤到而转阳明。“不更衣”指不上厕所,即便秘了。故当肠胃津液受到伤害不足时产生的燥实一律称为阳明证。 一九七、问曰:阳明病,外证云何?答曰:身热,汗自出,不恶寒,反恶热也。 这一条辨是讲:阳明足虚热证,看不到寒证。 不怕冷、全身流汗、口渴、手脚热为标准的阳明证。 一九八:问曰:病有得之一日,不发热而恶寒者,何也?答曰:虽得之一日,恶寒将自罢,即自汗出而恶热也。 一日指一侯,六、七天左右,病要传经了。阳明病刚开始时,太阳阳明在转交,还有怕冷现象,等出现“自汗出而恶热”,代表病从太阳传到了阳明,这时表证都没了,全部变成里证了。 一九九、问曰:恶寒何故自罢?答曰:“阳明”居中土也,万物所归,无所复传,始虽恶寒,二日自止,此为“阳明病”也。 为什么病一进阳明表证就无?脾土功能非常强大,它能消化任何东西,就好比大自然的土一样,土能承载万物,“万物所归”,所以“无所复传”,病到阳明不会再传下去,停住了。但这不代表不需要去治疗它,当有便秘时就去治疗,就不需要面膜了,因为大便很好皮肤会很润泽,皮肤黑黑灰灰的都是肠胃不好,整个脸颊上走的都是阳明经。 身上会有东西堆积,都是肠胃有东西累积,再慢慢渗出来的,所以在中医的观念里,阳明是腑的最后一道防线。二〇〇、本“太阳病”,初得病时发其汗,汗先出不彻,因转属“阳明”也。 发汗不透彻也会转阳明,所以治太阳病时汤剂要开得恰到好处,可以先开大剂的药六碗煮两碗,备一碗隔天喝,如果第二天中午胃口恢复代表病好了,第二碗就不喝了。 二〇一、“伤寒”发热,无汗,呕不能食,而反汗出溅溅然者,是转属“阳明”也。 “发热,无汗”,麻黄汤证,“呕不能食”似少阳证,在传经中“反汗出溅溅然者”,即病人在发热又一直在流汗,是转阳明了,这总比转少阳好多了,说明病人肠胃系统很好。 二〇二、“伤寒”三日,“阳明”脉大。 过了三侯二十一天,摸到阳明脉:大,力量很强,弹起来很强,伤寒的脉是浮而紧。

阳明经为多气多血之经,病多与血热气实有关,胃又为水谷之海,病多与饮食有关,以降为顺

阳明之为病,胃家实是也。胃家包含胃与大肠。

病机

问曰:何源得阳明病,答曰:太阳病,若发汗,若下,若利小便,此亡津液,胃中干燥,因转属阳明。不更衣,内实,大便难者,此名阳明也。

阳明病本质上就是津液与胃和大肠的关系

主要涉及的方剂有

1,栀子豉汤,栀子,豆豉,虚烦不得眠,反复颠倒,心中懊侬。治疗胃食管反流疾病,失眠伴有烦躁者

腹胀加厚朴,阳虚加干姜

2,白虎汤,石膏,知母,粳米,甘草。 三阳合病,腹满(阳明)、身重(太阳),难以转侧(少阳,少阳经行身侧),口不仁、面垢、谵语、遗尿。发汗,则谵语;下之,则额上生汗、手足逆冷;若自汗出者,白虎汤主之。

脾虚,背微恶寒加人参,骨节痛烦,热痹加桂枝,解毒合五味消毒饮

3,诸承气汤类,主药是大黄,芒硝。便秘等下次再写,内容比较多

4,大黄牡丹汤,大黄,牡丹皮,桃仁,冬瓜子,芒硝。肠痈者,少腹肿痞,按之即痛如淋,小便自调,时时发热,自汗出,复恶寒;其脉迟紧者,脓未成,可下之,当有血;脉洪数者,脓已成,不可下也。大黄牡丹汤主之。

5,抵挡汤,大黄甘遂汤,阳明蓄血证

6,茯苓甘草汤,茯苓泽泻汤,己椒苈黄丸,甘遂半夏汤,木防己汤,属阳明水气。

7,大半夏汤,半夏,人参,白蜜。朝食暮吐,暮食朝吐,宿谷不化,虚寒胃反。

8,小半夏汤,半夏,生姜。心下有支饮,诸呕吐,谷不得下者。

眩晕,心悸加茯苓

9,半夏厚朴汤,妇人咽中如有炙脔。阳明神志病,生姜半夏汤,心中溃溃然无奈者。半夏厚朴汤,梅核气,胃食管反流病属阳虚寒湿者。

10,茵陈蒿汤,栀子大黄汤,栀子柏皮汤,湿热发黄。

阳明病主药是石膏,半夏,大黄

在经石膏配知母,白虎汤,四大证,在腑用大黄配芒硝,诸承气汤方。

气机不利用半夏,配生姜或厚朴,半夏厚朴汤,大小半夏汤。

石膏配大黄,宣肺通腑,宣白承气汤,生石膏 生大黄 苦杏仁 瓜蒌皮

石膏配半夏,气阴两伤,竹叶石膏汤,竹叶、石膏、人参、麦冬、半夏、甘草、粳米。麦门冬汤,麦门冬、半夏、人参、甘草、粳米、大枣。

半夏配大黄,大柴胡汤,少阳阳明合病。

伤寒论阳明病纲要论文

阳明经为多气多血之经,病多与血热气实有关,胃又为水谷之海,病多与饮食有关,以降为顺

阳明之为病,胃家实是也。胃家包含胃与大肠。

病机

问曰:何源得阳明病,答曰:太阳病,若发汗,若下,若利小便,此亡津液,胃中干燥,因转属阳明。不更衣,内实,大便难者,此名阳明也。

阳明病本质上就是津液与胃和大肠的关系

主要涉及的方剂有

1,栀子豉汤,栀子,豆豉,虚烦不得眠,反复颠倒,心中懊侬。治疗胃食管反流疾病,失眠伴有烦躁者

腹胀加厚朴,阳虚加干姜

2,白虎汤,石膏,知母,粳米,甘草。 三阳合病,腹满(阳明)、身重(太阳),难以转侧(少阳,少阳经行身侧),口不仁、面垢、谵语、遗尿。发汗,则谵语;下之,则额上生汗、手足逆冷;若自汗出者,白虎汤主之。

脾虚,背微恶寒加人参,骨节痛烦,热痹加桂枝,解毒合五味消毒饮

3,诸承气汤类,主药是大黄,芒硝。便秘等下次再写,内容比较多

4,大黄牡丹汤,大黄,牡丹皮,桃仁,冬瓜子,芒硝。肠痈者,少腹肿痞,按之即痛如淋,小便自调,时时发热,自汗出,复恶寒;其脉迟紧者,脓未成,可下之,当有血;脉洪数者,脓已成,不可下也。大黄牡丹汤主之。

5,抵挡汤,大黄甘遂汤,阳明蓄血证

6,茯苓甘草汤,茯苓泽泻汤,己椒苈黄丸,甘遂半夏汤,木防己汤,属阳明水气。

7,大半夏汤,半夏,人参,白蜜。朝食暮吐,暮食朝吐,宿谷不化,虚寒胃反。

8,小半夏汤,半夏,生姜。心下有支饮,诸呕吐,谷不得下者。

眩晕,心悸加茯苓

9,半夏厚朴汤,妇人咽中如有炙脔。阳明神志病,生姜半夏汤,心中溃溃然无奈者。半夏厚朴汤,梅核气,胃食管反流病属阳虚寒湿者。

10,茵陈蒿汤,栀子大黄汤,栀子柏皮汤,湿热发黄。

阳明病主药是石膏,半夏,大黄

在经石膏配知母,白虎汤,四大证,在腑用大黄配芒硝,诸承气汤方。

气机不利用半夏,配生姜或厚朴,半夏厚朴汤,大小半夏汤。

石膏配大黄,宣肺通腑,宣白承气汤,生石膏 生大黄 苦杏仁 瓜蒌皮

石膏配半夏,气阴两伤,竹叶石膏汤,竹叶、石膏、人参、麦冬、半夏、甘草、粳米。麦门冬汤,麦门冬、半夏、人参、甘草、粳米、大枣。

半夏配大黄,大柴胡汤,少阳阳明合病。

二、辨阳明病脉证并治 1.(180条)阳明病提纲 阳明之为病,胃家实是也。 *胃家:包括胃、肠。 *胃家实:胃肠有形之邪燥结的阳明实证,不应包括无形热邪亢盛的白虎汤证。 △阳明的生理特征是盛阳、燥化、传导,胃家实与之相应,是热、燥、实,充分概括了阳明为病的病及特征。 2.(236条)阳明病变证·湿热发黄证 阳明病,发热,汗出者,此为热越,不能发黄也;但头汗出,身无汗,剂颈而还,小便不利,渴引水浆者,此为瘀热在里,身必发黄,茵陈蒿汤主之。 (前后分消) *热越:热邪发泄于外 △成因:阳明之热与太阴之湿相合,湿热互结,壅结于中焦。治法:清热利湿退黄。 3.(219条) 阳明病热证·白虎汤证 三阳合病,腹满,身重,难以转侧,口不仁,面垢,谵语,遗尿;发汗则谵语;下之则额上生汗,手足逆冷;若自汗出者,白虎汤主之。 *口不仁:言语不利,食不知味,口中黏腻不清。 口为胃之外窍,胃热炽盛,浊热上攻,故口不仁。 *面垢:足阳明经分布于面,热灼之气熏蒸所致。 △病机:热聚阳明,充斥于表里内外,热盛津伤。 主症:身热、脉洪大/浮滑、汗出、烦渴、口燥咽干 治法:辛寒清热、益气生津 方药:白虎汤、白虎加人参汤 4.(208条)承气汤的辨证 阳明病,脉迟,虽汗出,不恶寒者,其身必重,短气腹满而喘,有潮热者,此外欲解,可攻里也,手足濈然汗出者,此大便已硬也,大承气汤主之;若汗多,微发热恶寒者,外未解也,其热不潮,未可与承气汤;若腹大满不通者,可与小承气汤,微和胃气,勿令致大泄下。 (思外揣内) 5.(168条)阳明病热证·白虎加人参汤证 伤寒若吐若下后,七八日不解,热结在里,表里俱热,时时恶风,大渴,舌上干燥而烦,欲饮水数升者,白虎加 人参 汤主之。 △脉洪大,来盛去衰。热势盛,但气、津皆伤。

  • 索引序列
  • 陈明伤寒论医学论文
  • 伤寒阳明病论文
  • 伤寒论阳明病论文
  • 伤寒论阳明病208论文
  • 伤寒论阳明病纲要论文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