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医学论文 > 寄生虫宣传策略与方法论文

寄生虫宣传策略与方法论文

发布时间:

寄生虫宣传策略与方法论文

寄生虫在我们生活中常见的,我们也时时刻刻都接触着寄生虫在。我们要采取一些 措施 ,防范于未然。本文是我整理的寄生虫的防治 方法 ,欢迎阅读。寄生虫的防治方法 控制传染源:积极治疗现症病人、带虫者及保虫宿主。 切断传播途径:控制中间宿主,对于土源性蠕虫及食源性寄生虫,尤其注意管好粪便和饮食卫生。 预防感染:改进生产方式和条件,摈弃不良的生活陋习,对于某些寄生虫可采取预防服药和积极开发疫苗研究。对于经皮肤传播和接触传播的寄生虫病,应注意病人的隔离和病房内衣物的消毒。对于虫媒病则须大力控制媒介节肢动物。 注意饮食卫生,不吃不洁的生冷食物,生食的蔬菜瓜果一定要洗净后才能食用。。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不可随地大便。蛔虫病的传播途径为蛔虫排出的虫卵随大便排出体外,继而污染周围环境,又可污染蔬菜瓜果等。在蛔虫病防治上,必须开展卫生宣传 教育 ,培养良好的卫生习惯。 寄生虫的来源 外源性感染:是指由来自宿主体外的病原菌所引起的感染。传染源主要包括传染病患者、恢复期病人、健康带菌者,以及病畜、带菌动物、媒介昆虫等。 内源性感染:有少数细菌在正常情况下,寄生于人体内,不引起疾病。当机体免疫力减低时,或者由于外界因素的影响,如长期大量使用抗生素引起体内正常菌群失调,由此而造成的感染称之为内源性感染。 感染的类型:隐性感染,当机体有较强的免疫力,或入侵的病原菌数量不多,毒力较弱时,感染后对人体损害较轻,不出现明显的临床症状,称隐性感染。显性感染,当机体免疫力较弱,或入侵的病原菌毒力较强,数量较多时,则病原微生物可在机体内生长繁殖,产生毒性物质,经过一定时间相互作用(潜伏期),如果病原微生物暂时取得了优势地位,而机体又不能维护其内部环境的的相对稳定性时,机体组织细胞就会受到一定程度的损害,表现出明显的临床症状,称为显性感染,即一般所谓传染病。 小孩体内常见的寄生虫 1、蛔虫主要是患儿吃了带有其虫卵的食物而引起,一般是因为由于吃了未烧熟的“米猪肉”而被感染。宝宝感染蛔虫的症状主要表现为:咳嗽、胸闷、血丝痰、血嗜酸性细胞增多,肺部体征不明显,X线胸片可见肺部点状、片状或絮状阴影,称为蛔幼性肺炎。 2、蛲虫是由于吃了生的或半生的含囊尾蚴的牛肉而被感染。宝宝感染蛲虫的症状主要表现为:肛门搔痒和眨眼不安,因为雌虫的产卵活动引起肛周和会阴皮肤强烈瘙痒,影响睡眠。局部皮肤可因瘙损而发生皮炎和继发感染。全身症状有胃肠激惹现象,如恶心、呕吐、腹痛、腹泻、食欲不振,还可见不安、夜惊、易激动及其他精神症状。 3、钩虫是因为人体的皮肤直接接触钩虫的幼虫而感染,通常是由于 儿童 赤脚行走于被粪便污染的土地上而感染。宝宝感染钩虫的主要症状表现为:表现为不同程度的贫血、皮肤粘膜苍白、乏力、眩晕,影响小儿体格和智力发育。严重者可发生贫血性心脏病。 吃货常常遇见的寄生虫 1、肝吸虫:生鱼中的数目最多。顺滑入口的生鱼片,是吃货一族的最爱。痛快了嘴,担心受累了肝,鱼类最容易被肝吸虫感染而传染给人。 2、肺吸虫:随醉蟹入口,能全身游走。随着醉蟹入口,肺吸虫也堂而皇之地进入肺里。宁波市每年都会查出多例肺吸虫病,其中大部分是吃醉蟹、醉虾导致的。 3、牛带绦虫:嫩牛排中个头最大。牛肉是最不应该生吃或嫩吃的,牛身上有许多人畜共生的寄生虫和病菌,而牛带绦虫以人为其一宿主。

寄生虫病综合防治示范区座谈会于2009年11月27日在江西省贵溪市举行。国家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主任王宇在会上表示,寄生虫病综合防治示范区成立三年来,改善了当地人民的生活环境,促进当地人们逐渐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对防治寄生虫病有了一定理解,示范区对推动全国寄生虫病的防治起了很好的探索推动作用。寄生虫病防治形势依然严峻寄生虫病曾是严重影响人民身体健康的疾病,我国自20世纪50年代末,把血吸虫病、疟疾、丝虫病、黑热病和钩虫病是重点防治的“五大寄生虫病”。相信很多人都知道上世纪五十年代我国防治血吸虫的事件,解放前,血吸虫病在我国南部及长江沿岸一带蔓延,病人达1000万,死亡率极高,严重威胁着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十分关心血吸虫病的防治工作,发出了“一定要消灭血吸虫病”的号召,全国人民开展了一场轰轰烈烈的血吸虫病防治运动,病人数急剧减少,血吸虫病得到控制。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努力,我国已经在20世纪50年代末基本消灭了黑热病,1995年,全国12个血吸虫病流行省(区、市)已经有5个省(区、市)消灭了血吸虫病,疟疾的流行区范围大幅度缩小,2006年,中国成为世界上现有丝虫病流行的国家中,第一个实现消除丝虫病的国家。2005年公布的全国第二次寄生虫病调查结果与1990年第一次调查结果相比,蛔、钩、鞭等土源性线虫感染率下降了,推算感染人数比1990年的感染人数减少了亿人。尽管如此,我国寄生虫病防治形势依然严峻。2005年公布的第二次全国人体重要寄生虫病现状调查结果显示,我国蠕虫总感染率为,其中土源性线虫感染率为,肝吸虫感染率为。部分地区寄生虫病发病情况明显上升。2006年疟疾在安徽、河南、贵州等省均出现了暴发疫情。肝吸虫的感染率比1990年第一次全国调查的结果上升了75%。2006年,北京市发生了广州管圆线虫病暴发疫情。不能忽视的寄生虫病“寄生虫病不能被忽略。寄生虫病防治应体现我国公共卫生水平。”王宇主任表示,寄生虫感染状况是衡量一个国家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文明程度的重要指标。目前我们具备防治寄生虫的手段,应该积极努力防治寄生虫病,养成良好生活习惯、改善生活环境。如果等到我国城市化全面发展,生活环境改善后等待寄生虫病自然消灭需要很多时间,人民身体健康将受到长时间威胁。寄生虫病易于防治,最能反映国家公共卫生设施、基本状况,如果我们连寄生虫病都控制不住,将很难夸耀我国的公共卫生程度及发展水平。我国出台了2006年—2015年全国重点寄生虫病防治规划,目标是在2004年的基础上,到2010年,全国蠕虫感染率下降40%以上,2015年底下降60%以上,控制土源性线虫病、包虫病、肝吸虫病、带绦虫病和囊虫病等重点寄生虫病在局部地区的流行,减少重点地区黑热病新发病例的产生。????2006年,卫生部在全国范围内选取成立了十个有代表性的寄生虫病综合防治示范区,目前取得成绩明显,对以点带面,推动全国寄生虫病的防治,逐步探索形成我国特点的寄生虫病综合防治模式起到了积极作用。据悉,卫生部将会同有关部门于2011年和2016年对全国重点寄生虫病防治规划进行中期和终期评估,并对相应的阶段目标和策略措施进行必要调整。

寄生虫宣传策略分析论文

医学寄生虫课体会论文

现如今,大家最不陌生的就是论文了吧,论文是探讨问题进行学术研究的一种手段。如何写一篇有思想、有文采的论文呢?下面是我整理的医学寄生虫课体会论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摘要]

说课是一种迅速提高教师群体水平的好形式。也是培养造就研究型、学者型教师的新途径。本文以似蚓蛔线虫为例,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流程各环节的教学设计对说课进行分析阐述。

[关键词]

说课、似蚓蛔线虫、教学设计

说课是教学改革中涌现出来的新生事物,它是指教师在特定的场合,在精心备课的基础上,面对评委、同行或教研室人员系统的口头表述自己对某节课(或某单元)的教学设计及其理论依据,然后由听者评议,说者答疑,达到相互交流、相互切磋,从而使教学设计不断趋于完善的一种教学研究形式【1】。说课是进行教学研究、教学交流和教学探讨的一种新的教学研究形式,也是集体备课的进一步发展,它有利于提高教师理论素养和驾驭教材的能力,也有利于提高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

医学寄生虫学作为一门医学基础课程,它在医学院校所设课程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通过说课,将其教学设计各环节以简单明了的形式展现出来,对于其教学改革有极大的帮助。笔者以似蚓蛔线虫为例,本着教学目标服从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教学内容服务教学目标、教学方法适合教学内容的思路进行教学设计,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流程各环节对说课进行分析阐述。

1、教材分析

本次说课内容是全国高等医学院校规划教材《医学寄生虫学》(科学出版社出版,第3版)第6章第2节“似蚓蛔线虫”的教学设计与分析。似蚓蛔线虫为线虫部分的代表虫种,其形态典型、流行范围广、感染率高、我们将其做为学习的重点虫种。似蚓蛔线虫为学生学习医学寄生虫学总论后接触到的第一种寄生虫,在此之前,学生通过总论的学习,掌握了寄生虫学中经常使用的一些概念,对本课程的学习有一定的帮助;而系统学习本课程知识,并在教学中建立较好的学习方法,对于学生的日后的寄生虫学其他部分学习是必不可少的。总的来说,本次课起到完善教学内容,为学生日后临床实践打下基础的作用。同时在总论中我们已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那么接下来要使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够继续的保持下去,本次课的授课水平也有很大的关联。

而我们所面对的,是已经学习了组胚解剖等医学基础课程,能够较好的理解医学寄生虫的定居部位的大二学生,由于其尚未开始学习病理、免疫等课程,对于寄生虫的致病机制及病理变化的学习仍有很大的难度。

2、教学目标

根据之前所述情况,并结合教学大纲,我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①要求学生掌握蛔虫成虫、虫卵的形态特点以及生活史;

②熟悉蛔虫致病、诊断、流行;

③了解蛔虫防治部分内容。

由于形态特点是学习的'首要目的,而生活史的掌握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认识蛔虫并学习其致病及流行、防治等,因此将形态和生活史作为本次课重点学习内容,鉴于之前提到学生相关基础知识不足等特点,将致病作为本次课学习的难点。

能力目标:在知识目标完成的基础上,我们力争实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分析、处理问题能力的能力目标。

情感目标:通过学生彼此间协作、讨论,培养其合作学习意识和探索精神。

3、教学方法

根据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这一教学理念,结合教学目标及本课程自身的特点,拟采用以讲授法为主,启发式与讨论式为辅,适当采用情景式的教学方法。以教师为主导,通过相互交流的方式,使学生在教师的协助指导下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通过触发学生的思维,使教学过程真正成为学生的学习过程,使学生能学以致用,落实教学目标。同时在授课中采用以多媒体授课为主,板书为辅的教学手段,使学生能更直观的学习和理解知识。

在指导学生学习时,可通过图片及提问等启发学生思考虫体有可能在何处寄生,进而思考虫体寄生部位,同时从生活史上对其致病、流行、防治等展开讨论,使学生在讨论中加深对蛔虫生活史的学习及其他要点的掌握。并通过本次讨论帮助学生建立以生活史为基点展开学习的学习方法。

4、教学流程设计

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带领学生复习总论知识,巩固相关概念,并在复习到寄生虫对宿主造成危害处,提问学生有哪些危害,当学生提到掠夺营养部分时,通过多媒体展示,展开一篇明星运用蛔虫减肥报道,表明由于虫体掠夺营养,导致人体消瘦。在学生对新闻报道感兴趣时,与学生进行讨论,启发学生思考,如:她们为什么使用蛔虫减肥、蛔虫减肥的方法是否可行?引出蛔虫,导入新课

结合教具,运用多种教学方法进行授课

讲授法进行形态学习

在激起学生学习兴趣的基础上,运用多媒体展示大量蛔虫成虫、虫卵图片,结合图片,进行蛔虫形态的讲解;

生活史学习

在学生掌握形态的基础上,通过观看蛔虫生活史视频,使学生形象的了解生活史;继而通过提问并讨论的方式,带领学生回顾视频内容,同时结合图形示意式板书的形式,系统学习生活史;

其他知识要点学习

带领学生共同回顾生活史板书:

回顾蛔虫幼虫移行途径及成虫主要寄生部位,在此处进行延伸,适当采用情景式教学,请学生想象自己是一条蛔虫,“会如何侵入人体,在人体中如何移行,定居何处。在侵入、移行、定居的过程中与宿主会发生哪些彼此作用”等,在幽默的气氛中掌握蛔虫蛔虫特性与致病的关联,鼓励学生讨论并启发学生思考蛔虫会导致那些疾病,在学生没有考虑到的地方进行提醒或补充,完善蛔虫致病部分内容,最后运用多媒体课件进行归纳展示;

回顾成虫寄生部位及虫卵产出时,通过启发式教学引出病原学诊断方法,同样用多媒体课件展示;

回顾并启发学生考虑哪些方式可以感染蛔虫,鼓励学生展开讨论,大胆发言,归纳蛔虫感染普遍原因,并用多媒体课件展示,继而启发学生逆向思考如何预防蛔虫感染。同时并趁热打铁,介绍蛔虫治疗药物,同样用多媒体课件展示;

在授课中,为使学生掌握系统化,感染方式、感染普遍原因、致病、诊断、防治等部分内容需结合多媒体课件共同进行,一般在学生讨论一个问题告一段落,归纳时使用多媒体课件。

利用板书,进行小结

采用边提问,边使用归纳式板书的方式对本次课内容进行回顾总结,帮助学生系统式掌握并记忆。

强化训练、拓展深化:

通过练习题的形式,如:蛔虫寄生于何处,感染普遍的原因等,当堂提问,从学生的回答中,了解教学效果及学生掌握情况;通过思考题的形式,如:明星蛔虫减肥依据及危害,作为一名临床大夫,怎样诊断并治疗蛔虫病患者,作为普通人,如何在日常生活中预防蛔虫感染等,巩固知识,锻炼学生分析、处理问题能力。

板书设计

本次课板书主要是采用图形示意式板书和归纳式板书两种形式。具体设计如下:

图形示意式板书—生活史

归纳式板书—总结

(1)形态

①成虫形态:雄虫、雌虫

②虫卵形态:受精蛔虫卵、未受精蛔虫卵、感染期蛔虫卵

(2)生活史:直接发育型

(3)致病:幼虫致病、成虫致病(掠夺营养、超敏反应、并发症)

(4)诊断:病原学诊断、消化内镜诊断

(5)流行与防治:感染普遍原因、流行特点

5、课程总结

本次课的教学设计与教学探索实施过程中,实现了基础课教学与专业能力培养的有效结合[2],加强了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并培养了其合作学习意识和探索精神。

“说课”集交流、切磋、评价、诊断、反馈、探索等功能于一体,是对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方法及教学流程等惊喜创造性设计的教研形式[3]。通过说课活动,教师的教学能力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同时,也加强了各授课教师彼此间的教学经验交流。

参考文献:

[1]周祯祥.强化“说课”训练提升教师素质.[J].湖北中医学院学报,2009,11(6):60-61.

[2]田杰,张明淑,王丹丹等.说课教学设计的具体实例与体会-机能实验学《血压影响因素观察实验》[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2,(8):122-124.

[3]蒋宏雁.“处方”说课设计.[J].临床合理用药,2011,6,4(11):142-143.

第八章寄生虫病的流行与防治 寄生虫病能在一个地区流行,该地区必须具备完成寄生虫发育所需的各种条件,也就是存在寄生虫病的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三个基本环节。此外,尚受生物因素、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的影响。当这三方面因素有利于寄生虫病传播时,在此地区才可有相当数量的人获得感染,而引起寄生虫病的流行。 一、寄生虫病流行的基本环节 (一)传染源 人体寄生虫病的传染源是指有人体寄生虫寄生的人和动物,包括病人、带虫者和储蓄宿主(家畜,家养动物及野生动物)。作为传染源,其体内存在并可排出寄生虫生活史中的某个发育阶段,且能在外界或另一宿主体内继续发育。例如感染多种蠕虫的带虫者或患者从粪便排出蠕虫卵;溶组织阿米巴带虫者可排出包囊;虫卵或包囊在排出时即有感染性,或在适宜的外界环境中发育到感染阶段(感染期)。感染阶段是指寄生虫侵入宿主体内能继续发育或繁殖的发育阶段。 (二)传播途径 指寄生虫从传染源传播到易感宿主的过程。人体寄生虫常见的传播途径有下列几方面: 土壤 肠道寄生虫的感染期存活于地面的土壤中。如蛔虫卵、鞭虫卵在粪便污染的土壤发育为感染性卵;钩虫和粪类圆线虫的虫卵在土壤发育为感染期幼虫。人体感染与接触土壤有关。 水 多种寄生虫可通过淡水而达到人体。如水中可含有感染期的阿米巴与贾第虫包囊、猪带绦虫卵、某些感染性线虫卵、血吸虫尾蚴和布氏姜片虫囊蚴等。 食物 主要是蔬菜与鱼肉等食品。由于广大农村用新鲜粪便施肥,使蔬菜常成为寄生虫传播的主要途径。如感染性蛔虫卵、鞭虫卵、猪带绦虫卵和钩虫的感染期幼虫,以及原有包囊等,皆可以由食用未洗净或未煮熟的蔬菜而传播,旋毛虫、猪带绦虫可以通过吃生的或未煮熟的猪肉而传播。某些淡水鱼类可传播华支睾吸虫等。 节肢动物传播媒介,很多医学节肢动物可作为多种寄生虫的传播媒介。如蚊为疟原虫、丝虫,白蛉为利什曼原虫,蚤为膜壳绦虫的传播媒介。 人体直接传播 人和人的直接接触可以直接传播某些寄生虫。如阴道滴虫可由于性交而传播,疥螨由于直接接触患者皮肤而传播。 人体寄生虫的感染途径和方式主要有下列几种: 经口感染 多种寄生虫的感染期可以通过食物、饮水、污染的手指、玩具或其他媒介经口进入人体,这是最常见的感染方式。如蛔虫、鞭虫、蛲虫、华支睾吸虫、猪囊尾蚴等。 经皮肤感染 有的寄生虫是其感染期主动地经皮肤侵入人体,如土壤中的钩虫丝状蚴、水中的血吸虫尾蚴以及疥螨、蠕形螨等直接侵入皮肤。有的寄生虫通过吸血的节肢动物媒介的刺叮经皮肤进入人体。如蚊传播疟原虫、丝虫、白蛉传播利什曼原虫。 自身感染有的寄生虫可以在宿主体内引起自体内重复感染,如短膜壳绦虫的虫卵可在小肠内孵出六钩蚴,幼虫可在小肠内发育为成虫;在小肠内寄生的猪带绦虫,其脱落的孕节由于呕吐而逆流至胃内被消化,虫卵由胃到达小肠后,孵出六钩蚴,钻入肠壁随血循环到达身体各部位,引起囊尾蚴的自身感染。 逆行感染蛲虫在人体肛周产卵,虫卵可在肛门附近孵化,幼虫经肛门进入肠内寄生部位发育至成虫。 经胎盘感染 有些寄生虫可以随母血,通过胎盘而使胎儿感染,如弓形虫、疟原虫、钩虫的幼虫等。 此外,有的寄生虫可经呼吸道,如卡氏肺孢子虫;如阴道滴虫经阴道;如疟原虫经输血等途径进入人体。 (三)易感人群 易感者是指对寄生虫缺乏免疫力的人。人体感染寄生虫后,通常可产生获得性免疫,但多属于带虫免疫,当寄生虫从人体消失以后,免疫力即逐渐下降、消退。所以,当有感染机会即易于感染该种寄生虫。非流行区或在本地已根除疟疾的地区的人进入疟区后,由于缺乏特异性免疫力而成为易感者。易感性还与年龄有关,一般儿童的免疫力低于成年人。 二、影响寄生虫病流行因素 (一)自然因素 包括温度、湿度、雨量、光照等气候因素,以及地理环境和生物种群等。气候因素影响寄生虫在外界的生长发育,如温暖潮湿的环境有利于在土壤中的蠕虫卵和幼虫的发育;气候影响中间宿主或媒介节肢动物的孳生活动与繁殖,同时,也影响在其体内的寄生虫的发育生长,如温度低于15~16摄氏度或高于摄氏度,疟原虫便不能在蚊体内发育。温暖潮湿的气候,既有利于蚊虫的生长、繁殖,也适合蚊虫吸血活动,增加传播疟疾、丝虫病的机会。温度影响寄生虫的侵袭力,如血吸虫尾蚴对人体的感染力与温度有关。地理环境与中间宿主的生长发育及媒介节肢动物的孳生和栖息均有密切关系,可间接影响寄生虫病流行。土壤性质则直接影响土源性蠕虫的虫卵或幼虫的发育。 (二)生物因素 生活史的发育为间接型的寄生虫,其中间宿主或节肢动物的存在是这些寄生虫病流行的必需条件,如我国血吸虫的流行在长江以南地区,与钉螺的地理分布一致;丝虫病与疟疾的流行同其蚊虫宿主或蚊媒的地理分布与活动季节相符合。 (三)社会因素 包括社会制度、经济状况、科学水平、文化教育、医疗卫生、防疫保健以及人民的生产方式和生活习惯等。这些因素对寄生虫病流行的影响日益受到重视。一个地区的自然因素和生物因素在某一个时期内是相对稳定的,而社会因素往往是可变的,尤其随着政治经济状况的变动,并可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自然和生物因素。经济文化的落后必然伴有落后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以及不良的卫生习惯和卫生环境。因而不可避免造成许多寄生虫病的广泛流行,严重危害人体健康。因此,社会因素是影响寄生虫病流行的至关重要。 三、寄生虫病的流行特点 (一)地方性 寄生虫病的流行与分布常有明显的地方性。主要与下列因素有关:气候条件,如多数寄生虫病在温暖潮湿的地方流行且分布较广泛;与中间宿主或媒介节肢动物的地理分布有关,如吸虫的流行区与其中间宿主的分布有密切关系,又如黑热病流行于长江以北地区,与媒介昆虫白蛉的分布也在长江以北地区有密切关系;与人群的生活习惯有关,如猪带绦虫病与牛带绦虫病多流行于吃生的或未煮熟的猪、牛肉的地区,华支睾吸虫病流行于习惯吃生鱼或未煮熟鱼的地区;与生产方式有关,如钩虫病常流行于用人粪施肥的旱地农作物地区。 (二)季节性 寄生虫病的流行往往有明显的季节性。生活史中需要节肢动物作为宿主或传播媒介的寄生虫,此类寄生虫病的流行季节与有关节肢动物的季节消长相一致,如间日疟原虫的流行季节与中华按蚊或嗜人按蚊的活动季节一致;又如人源性黑热病与中华白蛉活动的关系一致。其次是人群的生产活动或生活活动形成感染的季节性,如急性血吸虫病常出现于夏季,人们因农田生产或下水活动接触疫水而感染血吸虫。 (三)自然疫源性 在人体寄生虫病中,有的寄生虫病可以在脊椎动物和人之间自然地传播着,称为人兽共患寄生虫病(parasitic zoonoses)。在原始森林或荒漠地区,这些寄生虫可以一直在脊椎动物之间传播,人偶然进入该地区时,则可从脊椎动物通过一定途径传播给人。这类不需要人的参与而存在于自然界的人兽共患寄生虫病具有明显的自然疫源性。这种地区称为自然疫源地。寄生虫病的这种自然疫源性不仅反映寄生虫病在自然界的进化过程,同时也说明某些寄生虫病在流行病学和防治方面的复杂性。 四、寄生虫病的防治措施 寄生虫的生活史因种不同,有的比较复杂,寄生虫病的流行因素也多种多样,因此要达到有效的防治目的,必须在了解各种寄生虫的生活史及寄生虫病的流行病学规律的基础上,制定综合防治措施。根据寄生虫病的流行环节和因素,采取下列几项措施,阻止寄生虫生活史的完成,以期控制和消灭寄生虫病。 1.消灭传染源 通过普查普治带虫者和患者,查治或处理储蓄宿主。此外,还应做流动人口的监测,控制流行区传染源的输入和扩散。 2.切断传播途径加强粪便和水源的管理,搞好环境卫生和个人卫生,以及控制或杀灭媒介肢动物和中间宿主。 3.保护易感者 加强集体和个人防护工作,改变不良的饮食习惯,改进生产方法和生产条件,用驱避剂涂抹皮肤以防吸血节肢动物媒介叮刺,对某些寄生虫病还可采取预防服药的措施。 在开展寄生虫病的防治过程中,必须根据各地区,以及各种寄生虫的具体情况,制订防治方案。对土源性蠕虫及经口感染的寄生虫的控制与消灭,首先是注意管好粪便、水源,注意个人饮食卫生。如华支睾吸虫和肺吸虫病的感染分别为食生的或未煮熟的淡水鱼虾和溪蟹、蝲蛄引起的;猪、牛带绦虫病以及旋毛虫病系食用未煮熟的猪肉、牛肉所致,这些蠕虫病,也称食物源性蠕虫病,其防治关键是把好“病从口入”关,教育群众改变不良饮食习惯、加强粪管和肉品检查、以减少传播机会。包虫病的防治则屠宰卫生管理和家犬管理及药物驱虫为主,结合我国疫区的实际情况,实行对病犬“无污染性驱虫”将是最经济有效的防治对策。 寄生虫病防治工作,只有动员广大群众乃至全社会积极参与才能搞好。所以必须加强宣传,让广大群众和各级领导耳闻目睹寄生虫病对人民健康和经济发展的危害、认识到“区区小虫”关系到整个中华民族的身体素质及防治寄生虫病的重要意义,使各级领导将寄生虫病防治工作纳入当地经济发展和两个文明建设的目标;通过对寄生虫生活史的宣传,增加群众预防寄生虫病的科学知识,提高群众的自我保健和防病意识。这样才能开展群防群治,并巩固和提高寄生虫病防治工作的效果。 五、我国防治寄生虫病的成就和现状 建国以后,我国寄生虫病防治工作才被提到议事日程,首先对流行严重,危害最甚的五大寄生虫病的防治付出极大努力,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50年代初期,我国疟疾的年发病人数逾3000万,1990年降到万;1992年全国疟疾1829个流行县(市)中,已有937县(市)达基本消灭的标准。严重危害人畜健康的血吸虫病,流行于长江流域12个省(市、区),患者人数达1190万,经过几十年防治工作,累计治愈病人1100万人;1992年底,全国380个流行县(市)已有259个县(市)达到消灭或基本消灭标准。淋巴丝虫病在建国初期估计感染人数为3099万,流行的15个省(区、市)的864个县(市),到1990年,除1个省28个县外,均已达基本消灭的指标。曾经流行于长江以北16个省(区、市)的665个县(市)的黑热病,患者达53万,经治疗病人和消灭媒介白蛉的措施,1958年即得到全面有效地控制,现在只有6个省(区、市)的30余个县有零星散在病例,70年代以来的防治工作重点是对西北荒漠地区的散在病例和某些大山区局部流行的控制。 但是,我国寄生虫病防治工作还存在着许多困难和问题,已取得显著成绩的寄生虫病的疫情不稳定,在部分地区出现了疫情反复。如疟疾流行因素尚无根本改变,海南、云南二省的恶性疟未得到有效控制,传疟的蚊媒难于消灭,仍广泛存在,加上人口的大量流动和恶性疟抗药性的增加,近年时有暴发流行和局部疫情回升现象;血吸虫病近年在某些原已控制的地区死灰复燃,急性感染人数增加,在洞庭湖、鄱阳湖等广大湖沼地区与地形复杂的川滇广大地区,钉螺分布面积大,这些湖区和大山区至今还在探求行之有效的科学防治办法;丝虫病经过多年的群众性服药治疗,虽然在控制传染源方面效果显著,但由于虫媒问题未能解决,此病威胁仍然存在,而且已基本消灭丝虫病的地区监测工作发展不平衡;在西北地区散在发生的黑热病病例从未间断,陇南、川北地区又出现新病例;此外,多种其他寄生虫病仍在危害人们的健康和生命。随着经济发展和旅游业兴起,国内外人民交往频繁,某些寄生虫病和媒介动物的输入,给我国寄生虫病防治工作带来新问题。 六、我国寄生虫病防治的今后任务 在全国基本完成了卫生部关于“七五”期间开展全国人体寄生虫分布调查决定的基础上,1992年8月1日卫生部又颁布全国寄生虫病防治“八五计划”和2000年规划的文件。文件的指导方针和发展战略明确指出:“控制和消灭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寄生虫病,是实现人人享有卫生保健全球战略的组成部分,是90年代突出预防保健和农村卫生两个重点的主要内容”。并指出“寄生虫病防治工作要贯彻预防为主,依靠科技进步,动员全社会参与和为人民服务的方针,总结和发扬建国以来的成功经验,并根据各地社会经济发展的水平和寄生虫的危害程度,实行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综合治理、制定与我国国情相适应的战略目标”。 关于2000年我国寄生虫病防治的总目标是:“继续控制疟疾,实现基本消灭丝虫病,巩固和发展黑热病的防治成果、降低钩虫病等土源性蠕虫病及包虫病、绦虫病和囊虫病、华支睾吸虫病、肺吸虫病、旋毛虫病等的感染率和发病率。”该文件对上述寄生虫病到1995年和2000年的防治目标均作出了具体规定,并提出,各地应根据具体情况,开展阿米巴病、贾第虫病、弓形虫病等的调查研究和防治。1992年12月召开了全国血防工作会议,会议上明确了今后血防工作要继续贯彻“综合治理、科学防治的方针,加强领导,将各项防治任务落到基层”。同时制订了血防工作“八五规划”,对流行地区逐年逐步地提出消灭标准,包括减少钉螺面积,减少急性、慢性和晚期病人的数字等。提出加快血防改革步伐,努力完成“八五规划”规定的各项防治任务。 我国寄生虫病的防治工作的方针、路线、目标和措施均已明确,为综合治理指明了方向;但要使防治措施更有成效,尚需加强科学研究,进一步贯彻科学防治的方针,以促进寄生虫病防治的深入进行。目前寄生虫病诊断和防治上还存在许多问题,例如,提高寄生虫病血清学诊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巩固防治工作的成果,避免已基本消灭的寄生虫病的回升;疟疾和丝虫病防治后期的监测工作;晚期丝虫病患者的治疗;中间宿主和媒介节肢动物的消灭问题;以及从分子生物学水平探索寄生虫与宿主之间相互关系,及探讨寄生虫病诊断技术;寄生虫疫苗制备等新课题,都需要加强科学研究来解决。 寄生虫病的防治具有极强的科学性、社会性和群众性,需要各级政府统一领导,有关部门配合,专业人员的认真负责,广大群众的积极参与,各自发挥自己的优势,长期反复地努力工作,才有可能实现从控制直至消灭寄生虫病的目标。

没……。成————电

寄生虫与寄生虫病论文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为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专业性学术期刊,主要报道有关人体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的科研成果和防治经验,介绍新理论、新技术和新进展,促进国内外学术交流,推动科研和防治工作的发展。欢迎国内外投稿。 实验设计合理,论点明确, 文字精炼、流畅, , 数据准确。具体要求如下: 论著 包括中、英文文题,全部作者姓名及其汉语拼音,中、英文摘要,中、英文单位名称,中、英文关键词,正文(包括图、表),及参考文献等7部分,一般不超过5 000字。 中、英文摘要 一般论著的中、英文结构式摘要, 应该是从全文浓缩出来的精华, 包括目的、方法、结果与结论4部分, 约600字为宜。其中, “目的”及“结论”要明确, 与文章的“题目”三者提法应该一致;“方法”即实验设计, 要求具体;“结果”指主要发现, 要有具体数据支持。临床试验研究的中、英文结构式摘要, 基本同上。其中的“方法”可包括“实验设计”、“患者或研究对象”、“干预措施”、“主要终点测量指标”等。 关键词 按MeSH词表及医学主题词注释字顺表标引。凡属国家或部、省级资助项目需标注中、英文资助项目名称及编号,获得国家或部、省级奖励并有其复印件者,凡说明有理论意义或重要实用价值的,均可优先发表。有重要发现或重大科研进展的可投英文稿。免疫生物学方面的研究要求有验证结果。中、英文关键词不超过8个(下同)。 述评、综述 同样包括上述7部分。 其中, 中、英文提要, 包括: 撰写综述目的、资料来源、所选择的研究数据及其提炼数据的规则, 导出的最重要的结果和结论。不超过200字为宜。 研究简报 同样包括上述7部分。其中, 中、英文提要为报道性提要, 概括性地介绍研究目的, 方法及主要结果。不超过200字为宜。 包括前言、材料与方法、结果、讨论4部分。 前言 概述研究的背景、目的、思路、理论依据、研究方法、预期结果和意义等。不涉及本研究的数据和结论。 一般不超过250字。 材料与方法 明确交代研究设计的名称和主要作法。 ①描述研究对象(人或动物)的选择及其基本情况, 以及所采用的研究方法。临床试验研究应说明试验程序是否获得有关部门批准、研究对象是否知情并签字。 ②介绍观察病例及对照组来源、选择标准及一般情况等。实验动物需注明其名称(包括拉丁学名)、种系、等级及饲养条件、健康状况、数量、来源、性别、年龄、体重等。 ③详述创新方法或改良之处。采用他人方法, 应引用文献表明出处, 无需详细描述。④药品及化学试剂, 使用通用名称, 国产品注明生产厂家、批号; 国外产品, 注明生产国家及公司名称。确需使用商品名时, 在通用名称后括弧内注明商品名及生产厂家。注明剂量、单位及实验分组。⑤药材研究, 注明其拉丁学名、鉴定人姓名及其工作单位。⑥仪器、设备应注明名称、型号、规格、生产单位所在城市名称。进口仪器设备, 注明型号、生产国家。⑦描述统计学方法及其选择依据, 说明使用的统计学软件及版本。 结果 逻辑严谨, 数据准确, 实事求是, 简洁明了。着重总结重要的研究结果, 一般必须有具体数据支持。数据, 要求既有绝对数, 又有导数, 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 给出具体的统计值(如F, t, ?字2, P值等)。注意勿与“讨论”内容混淆。 讨论 着重讨论研究结果的创新之处, 以及从中导出的结论, 包括理论意义、实际应用价值、局限性, 及其对进一步研究的启示等。如果不能导出结论, 可提出建议、设想改进意见或待解决的问题等。应将本研究与其他有关研究相比较, 并将本研究的结论与目的联系起来讨论。注意勿与“结果”及“前言”内容重复。 以人民卫生出版社和科学出版社出版的词汇或辞典为准。如用简称,应在文内首次出现时在中文全称之后用括号加注简称。 简化字采用国务院1986年后公布的《简化字总表》等。正文章节段落各级标题层次序号均采用阿拉伯数字,按1、、排序。5 计量单位 均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定计量单位的符号表示。表示剂量与体重、时间关系用mg/(kg·d),不用mg/kg/d。中文数值范围号采用“~”(英文则用“-”),例如18%~28%或(18~28)%,3×109~5×109或(3~5)×109。公差可写为(±)mg/m3。统计学中常用符号(如: n、t、χ2、P等)均应排斜体。 均引用原著(不用译文、文摘、转载及内部资料),择其重要者按出现顺序编号,用方括号标于引用处的右上角。中文参考文献需附英文对照。 期刊注录格式[序号]作者.文题[J]. 刊名(外文缩写按Index Medicus),年份,卷(期):起页-迄页.作者:1~3位的均列出,3位以后的,加“,等.”;例:[1]Li DF,Shen JL,Zu Y,et al. Construction and identification of 14-3-3 protein gene expression plasmid of Schistosoma japonicum[J]. Chin J Parasitol Parasit Dis,2002,20(2):123-124. (in Chinese)(李德发,沈继龙,祖莹,等. Sj14-3-3 编码基因表达质粒的构建和鉴定[J].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2002,20(2):123-124.)例:[2]Stavitsky AB,Metz C,Liu SF,et al. Blockade of macrophage migration inhibitory factor (MIF) in Schistosoma japonicum-infected mice results in an increased adult worm burden and reduced fecundity[J]. Parasit Immunol,2003,25(7): 书籍注录格式[序号]作者(或主编). 书名[M]. 版次. 出版地: 出版社,年份:起页-迄页.例:[1]Wu Guanling. Human Parasitology[M]. 3th ed. Beijing: People’s Medical Publishing House, 2005:687-696. (in Chinese)(吴观陵,主编. 人体寄生虫学[M]. 第3版.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687-696.) 析出文献 例:[2]Wang YZ. Clonorchis sinensis[M]// Zhao WX. Human Parasitology. 2nd ed. Beijing: People’s Medical Publishing House,1994:521-538. (in Chinese)(王运章. 华支睾吸虫[M]// 赵慰先,主编. 人体寄生虫学. 第2版. 人民卫生出版社,1994:521-538.) 本刊已进入中国所有主要期刊数据库,本刊所付稿酬包括这些数据库的稿酬。本刊对文稿有修改权,如不同意修改,请在来稿中注明。本刊概不退稿,编辑部收到稿件后,于3个月内通知处理意见。投稿6个月后如未收到修稿或录用通知,作者可自行处理稿件。本刊对所有来稿均采用《学术不端文献检测系统》进行科研诚信检测,对重复投稿、一稿多投、抄袭他人文章等问题进行检测,以杜绝学术不端行为。全国学术期刊 2009年的检测结果为:与已发表文章(包括投稿作者本人已发表的,研究生毕业论文除外)文字重合率>30%的占11%,(如果作者需要引用文献的内容较多,请标注引文)。此类问题会给期刊带来负面影响,甚至引起包括著作权在内的知识产权纠纷,也会影响作者及其所在单位的形象。尽管此类文章占比不大,但检测十分必要。与本刊合作的电子版发布者——中国知网将删除现刊中存在学术不端行为的文章(即使已发表的文章,将被从数据库中删除)。

第一篇总论 人体寄生虫学(human parasitology)是研究与人体健康有关的寄生虫的形态结构、生活活动和生存繁殖规律,阐明寄生虫与人体及外界因素的相互关系的科学。它是预防医学和临床医学的一门基础学科。人体寄生虫学由医学原虫学(medical protozoology)、医学蠕虫学(medical helminthology)和医学节肢动物学(medical arthropodology)三部分内容组成。学习本学科的目的是为了控制或消灭病原寄生虫所致人体寄生虫病,以及防制与疾病有关的医学节肢动物,保障人类健康。 第一章寄生虫对人类的危害性 寄生虫对人体的危害,主要包括其作为病原引起寄生虫病及作为疾病的传播媒介两方面。寄生虫病对人体健康和畜牧家禽业生产的危害均十分严重。在占世界总人口 77%的广大发展中国家、特别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寄生虫病依然广泛流行、威胁着儿童和成人的健康甚至生命。寄生虫病的危害仍是普遍存在的公共卫生问题。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世界银行/世界卫生组织联合倡议的热带病特别规划要求防治的6类主要热带病中,除麻风病外,其余5类都是寄生虫病,即疟疾(malaria)、血吸虫病(shistosomaiasis)、丝虫病(filariasis)、利什曼病(leishmaniasis)和锥虫病(trypanosomiasis)。按蚊传播的疟疾是热带病中最严重的一种寄生虫病。据估计约有21亿人生活在疟疾流行地区,每年有1亿临床病例,约有100万——200万的死亡人数。目前尚有3亿多人生活在未有任何特殊抗疟措施的非保护区,非洲大部分地区为非保护区。为此,仅在非洲每年至少有100万14岁以下的儿童死于伴有营养不良和其它健康问题的疟疾。 血吸虫病流行于76个国家和地区,大约有2亿血吸虫病人,5亿——6亿人受感染的威胁。蚊虫传播的淋巴丝虫病,有亿人受感染,其中班氏丝虫病是全球性的,居住在受威胁地区的居民约有9亿余,在东南亚、非洲、美洲和太平洋岛国的大部分热带国家尤为严重。蚋传播的盘尾丝虫引起皮肤丝虫病和河盲症,估计全世界有1760万病人,广泛分布在非洲、拉丁美洲,在严重地区失明的患者达15%。白蛉传播的利什曼病主要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呈世界性分布,每年新感染的患者大约有40万人,该病在东非正在扩散。锥虫病,其中非洲锥虫病(睡眠病)受感染威胁的人数约4500万;美洲锥虫病(恰加斯病)在南美受染人数至少达1000万人。 此外,肠道原虫和蠕虫感染(intestinal protozoal and helminthic infections)也在威胁人类健康,其重要种类,有全球性的阿米巴病、蓝氏贾第鞭毛虫病、蛔虫病、鞭虫病、钩虫病、蛲虫病等,还有一些地方性肠道蠕虫病,如猪带绦虫、牛带绦虫等。Peters(1989)估计全世界蛔虫、鞭虫、钩虫、蛲虫感染人数分别为亿、亿、亿和亿。在亚洲、非洲、拉丁美洲,特别是农业区,以污水灌溉,施用新鲜粪便,有利于肠道寄生虫病的传播;在营养不良的居民中,肠道寄生虫病更加严重影响其健康。在不发达地区,尤其农村的贫苦人群中,多种寄生虫混合感染也是常见的。肠道寄生虫病的发病率已被认为是衡量一个地区经济文化发展的基本指标。有人称寄生虫病是“乡村病”、“贫穷病”,它与社会经济和文化的落后互为因果。因此寄生虫病是阻碍第三世界国家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 在经济发达国家,寄生虫病也是公共卫生的重要问题。如阴道毛滴虫的感染人数估计美国有250万、英国100万;蓝氏贾第鞭毛虫的感染在前苏联特别严重,美国也几乎接近流行。许多人兽共患寄生虫病给经济发达地区的畜牧业造成很大损失,也危害人群的健康。此外,一些本来不被重视的寄生虫病,如弓形虫病(toxoplasmosis)、隐孢子病(cryptosporidiasis)、肺孢子虫病(pneumocystiasis)等与艾滋病有关的原虫病,在一些经济发达国家,包括日本、荷兰、英国、法国与美国等开始出现流行现象。 当前寄生虫对人类危害的严重性还表现在已经出现恶性疟抗药株,媒介昆虫抗药性的复杂问题。因此,随着寄生虫病的化学防治及媒介昆虫化学的防制将会出现更多的新问题;人类活动范围扩大,不可避免地将许多本来和人类没有关系或极少接触的寄生虫从自然界带到居民区而进入人群,造成新的公共卫生问题;人类交往越来越频繁,本来在别国危害性很大的寄生虫病或媒介节肢动物可输入本国,并在一定条件下传播流行;现代工农业建设造成的大规模人口流动和生态环境平衡的破坏,也可能引起某些寄生虫病的流行;近代一些医疗措施、如长期用免疫抑制剂、可造成人体医源性免疫受损,使机会致病性寄生虫异常增殖和致病力增强,这些寄生虫正以新的形式威胁着人类。 我国幅员辽阔、地跨寒、温、热三带,自然条件千差万别,人民的生活与生产习惯复杂多样,加以建国前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因素的影响,使我国成为寄生虫病严重流行国家之一,特别在广大农村,寄生虫病一直是危害人民健康的主要疾病。有的流行猖獗,如疟疾、血吸虫病、丝虫病、黑热病和钩虫病,曾经夺去成千上万人的生命,严重阻碍农业生产和经济发展,曾被称为“五大寄生虫病”。在寄生虫感染者中,混合感染普遍,尤其在农村同时感染种寄生虫者很常见,最多者一人感染9种寄生虫,有的5岁以下儿童感染寄生虫多达6种。此外,流行相当广泛的原虫病有:贾第虫病、阴道滴虫病、阿米巴病;蠕虫病有:旋毛虫病、华支睾吸虫病、并殖吸虫病、包虫病、带绦虫病和囊虫病等。近年机会致病性寄生虫病、如隐孢子虫病、弓形虫病、粪类圆线虫病的病例亦时有报告,且逐渐增加。 目前,由于市场开放、家畜和肉类、鱼类等商品供应渠道增加,城乡食品卫生监督制度不健全,加以生食、半生食的人数增加,使一些经食物感染的食物源性寄生虫病的流行程度在部分地区有不断扩大趋势,如旋毛虫病、带绦虫病、化支睾吸虫病的流行地区各有20余个省、市、区。由于对外交往和旅游业的发展,国外一些寄生虫和媒介节肢动物的输入,给我国人民健康带来新的威胁。总之,我国寄生虫种类之多,分布范围之广,感染人数之众,居世界各国之前列。面临严峻的事实,表明寄生虫病不仅是我国的一个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也是实现世界卫生组织提出“2000年人人享有卫生保健”的战略目标,不可忽视的重要方面。

寄生虫传播与危害论文

医学寄生虫课体会论文

现如今,大家最不陌生的就是论文了吧,论文是探讨问题进行学术研究的一种手段。如何写一篇有思想、有文采的论文呢?下面是我整理的医学寄生虫课体会论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摘要]

说课是一种迅速提高教师群体水平的好形式。也是培养造就研究型、学者型教师的新途径。本文以似蚓蛔线虫为例,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流程各环节的教学设计对说课进行分析阐述。

[关键词]

说课、似蚓蛔线虫、教学设计

说课是教学改革中涌现出来的新生事物,它是指教师在特定的场合,在精心备课的基础上,面对评委、同行或教研室人员系统的口头表述自己对某节课(或某单元)的教学设计及其理论依据,然后由听者评议,说者答疑,达到相互交流、相互切磋,从而使教学设计不断趋于完善的一种教学研究形式【1】。说课是进行教学研究、教学交流和教学探讨的一种新的教学研究形式,也是集体备课的进一步发展,它有利于提高教师理论素养和驾驭教材的能力,也有利于提高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

医学寄生虫学作为一门医学基础课程,它在医学院校所设课程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通过说课,将其教学设计各环节以简单明了的形式展现出来,对于其教学改革有极大的帮助。笔者以似蚓蛔线虫为例,本着教学目标服从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教学内容服务教学目标、教学方法适合教学内容的思路进行教学设计,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流程各环节对说课进行分析阐述。

1、教材分析

本次说课内容是全国高等医学院校规划教材《医学寄生虫学》(科学出版社出版,第3版)第6章第2节“似蚓蛔线虫”的教学设计与分析。似蚓蛔线虫为线虫部分的代表虫种,其形态典型、流行范围广、感染率高、我们将其做为学习的重点虫种。似蚓蛔线虫为学生学习医学寄生虫学总论后接触到的第一种寄生虫,在此之前,学生通过总论的学习,掌握了寄生虫学中经常使用的一些概念,对本课程的学习有一定的帮助;而系统学习本课程知识,并在教学中建立较好的学习方法,对于学生的日后的寄生虫学其他部分学习是必不可少的。总的来说,本次课起到完善教学内容,为学生日后临床实践打下基础的作用。同时在总论中我们已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那么接下来要使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够继续的保持下去,本次课的授课水平也有很大的关联。

而我们所面对的,是已经学习了组胚解剖等医学基础课程,能够较好的理解医学寄生虫的定居部位的大二学生,由于其尚未开始学习病理、免疫等课程,对于寄生虫的致病机制及病理变化的学习仍有很大的难度。

2、教学目标

根据之前所述情况,并结合教学大纲,我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①要求学生掌握蛔虫成虫、虫卵的形态特点以及生活史;

②熟悉蛔虫致病、诊断、流行;

③了解蛔虫防治部分内容。

由于形态特点是学习的'首要目的,而生活史的掌握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认识蛔虫并学习其致病及流行、防治等,因此将形态和生活史作为本次课重点学习内容,鉴于之前提到学生相关基础知识不足等特点,将致病作为本次课学习的难点。

能力目标:在知识目标完成的基础上,我们力争实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分析、处理问题能力的能力目标。

情感目标:通过学生彼此间协作、讨论,培养其合作学习意识和探索精神。

3、教学方法

根据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这一教学理念,结合教学目标及本课程自身的特点,拟采用以讲授法为主,启发式与讨论式为辅,适当采用情景式的教学方法。以教师为主导,通过相互交流的方式,使学生在教师的协助指导下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通过触发学生的思维,使教学过程真正成为学生的学习过程,使学生能学以致用,落实教学目标。同时在授课中采用以多媒体授课为主,板书为辅的教学手段,使学生能更直观的学习和理解知识。

在指导学生学习时,可通过图片及提问等启发学生思考虫体有可能在何处寄生,进而思考虫体寄生部位,同时从生活史上对其致病、流行、防治等展开讨论,使学生在讨论中加深对蛔虫生活史的学习及其他要点的掌握。并通过本次讨论帮助学生建立以生活史为基点展开学习的学习方法。

4、教学流程设计

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带领学生复习总论知识,巩固相关概念,并在复习到寄生虫对宿主造成危害处,提问学生有哪些危害,当学生提到掠夺营养部分时,通过多媒体展示,展开一篇明星运用蛔虫减肥报道,表明由于虫体掠夺营养,导致人体消瘦。在学生对新闻报道感兴趣时,与学生进行讨论,启发学生思考,如:她们为什么使用蛔虫减肥、蛔虫减肥的方法是否可行?引出蛔虫,导入新课

结合教具,运用多种教学方法进行授课

讲授法进行形态学习

在激起学生学习兴趣的基础上,运用多媒体展示大量蛔虫成虫、虫卵图片,结合图片,进行蛔虫形态的讲解;

生活史学习

在学生掌握形态的基础上,通过观看蛔虫生活史视频,使学生形象的了解生活史;继而通过提问并讨论的方式,带领学生回顾视频内容,同时结合图形示意式板书的形式,系统学习生活史;

其他知识要点学习

带领学生共同回顾生活史板书:

回顾蛔虫幼虫移行途径及成虫主要寄生部位,在此处进行延伸,适当采用情景式教学,请学生想象自己是一条蛔虫,“会如何侵入人体,在人体中如何移行,定居何处。在侵入、移行、定居的过程中与宿主会发生哪些彼此作用”等,在幽默的气氛中掌握蛔虫蛔虫特性与致病的关联,鼓励学生讨论并启发学生思考蛔虫会导致那些疾病,在学生没有考虑到的地方进行提醒或补充,完善蛔虫致病部分内容,最后运用多媒体课件进行归纳展示;

回顾成虫寄生部位及虫卵产出时,通过启发式教学引出病原学诊断方法,同样用多媒体课件展示;

回顾并启发学生考虑哪些方式可以感染蛔虫,鼓励学生展开讨论,大胆发言,归纳蛔虫感染普遍原因,并用多媒体课件展示,继而启发学生逆向思考如何预防蛔虫感染。同时并趁热打铁,介绍蛔虫治疗药物,同样用多媒体课件展示;

在授课中,为使学生掌握系统化,感染方式、感染普遍原因、致病、诊断、防治等部分内容需结合多媒体课件共同进行,一般在学生讨论一个问题告一段落,归纳时使用多媒体课件。

利用板书,进行小结

采用边提问,边使用归纳式板书的方式对本次课内容进行回顾总结,帮助学生系统式掌握并记忆。

强化训练、拓展深化:

通过练习题的形式,如:蛔虫寄生于何处,感染普遍的原因等,当堂提问,从学生的回答中,了解教学效果及学生掌握情况;通过思考题的形式,如:明星蛔虫减肥依据及危害,作为一名临床大夫,怎样诊断并治疗蛔虫病患者,作为普通人,如何在日常生活中预防蛔虫感染等,巩固知识,锻炼学生分析、处理问题能力。

板书设计

本次课板书主要是采用图形示意式板书和归纳式板书两种形式。具体设计如下:

图形示意式板书—生活史

归纳式板书—总结

(1)形态

①成虫形态:雄虫、雌虫

②虫卵形态:受精蛔虫卵、未受精蛔虫卵、感染期蛔虫卵

(2)生活史:直接发育型

(3)致病:幼虫致病、成虫致病(掠夺营养、超敏反应、并发症)

(4)诊断:病原学诊断、消化内镜诊断

(5)流行与防治:感染普遍原因、流行特点

5、课程总结

本次课的教学设计与教学探索实施过程中,实现了基础课教学与专业能力培养的有效结合[2],加强了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并培养了其合作学习意识和探索精神。

“说课”集交流、切磋、评价、诊断、反馈、探索等功能于一体,是对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方法及教学流程等惊喜创造性设计的教研形式[3]。通过说课活动,教师的教学能力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同时,也加强了各授课教师彼此间的教学经验交流。

参考文献:

[1]周祯祥.强化“说课”训练提升教师素质.[J].湖北中医学院学报,2009,11(6):60-61.

[2]田杰,张明淑,王丹丹等.说课教学设计的具体实例与体会-机能实验学《血压影响因素观察实验》[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2,(8):122-124.

[3]蒋宏雁.“处方”说课设计.[J].临床合理用药,2011,6,4(11):142-143.

为什么说昆虫对于人类生存至关重要? 没有昆虫,人类就不可能生存。 “昆虫的某些习性似乎与整个人类的习惯、道德观、心理状态格格不入,它们好像来自另外一个更加怪异,更加生机勃勃,却毫无情感,异常残暴的地狱般的星球。”———比利时剧作家莫里斯·梅特林克(1862-1949) 对昆虫存有如此敌意几乎没有道理,地球上现有昆虫大约九百万种,其中大部分还没被发现或不为人知,但只有1.5%的昆虫对我们有害,其余的或者对我们无直接影响,或者为人类提供一些明显的、不可或缺的益处。 如果没有昆虫,人类…… 据哈佛大学的生物学家爱德华.O.威尔森预言:“如果昆虫消失,食物链的很大一部分就会遭到破坏,大量鸟类立即因缺乏食物而饿死,其他依赖鸟类为食的动物也会消失,陆地上依赖昆虫为食的一些小型哺乳动物也要灭绝。整个地球将会出现灾难性的连锁反应。” 如果没有人类,昆虫…… 昆虫对人类的依赖远不如我们依赖它们的程度,然而,如果没有人类所提供的食物供给,一些昆虫还是不可能以目前的形态和大规模的数量出现。普遍遭到白眼的蟑螂跟随着人类和面包屑的踪迹来到地球的每一个角落,甚至在阿波罗7号宇宙飞船上都能够观测到蟑螂的行动;体虱早在72000年前人类学会穿衣时,就开始存在于人类衣物中了;在以人类血液为食之前,温带臭虫很可能生活在岩洞里,寄居在蝙蝠或鸟类身上;从10000年前人类有了农业,以及5500年后学会贮存粮食的时候起,蝗虫、谷象、蚜虫等种类的昆虫就找到了适宜自己生存的环境;至于家蝇、金龟子、蠹虫和其他各种蛾、跳蚤等昆虫也都伴随着人类建立起自己的家园。 蜜蜂 至少3000年前,人类开始养殖蜜蜂,从此人们就一直享用着蜂蜜和蜂蜡。西方蜂还提供其他方面的用途:大约三分之一的人类所需食物都来自于由蜜蜂授粉的农作物。一旦蜜蜂濒临灭绝,我们将最先失去杏、橘子、苹果、蓝莓、茄子、茶叶、大蒜、胡萝卜、洋葱等食物。长期以来,蜂毒一直以治疗关节炎而著称,这很可能是因为蜂毒中含有蜂毒肽———种潜在的消炎物质。蜂蜜本身就有杀灭细菌的功效,威尔士大学的微生物学家罗丝·库珀发现,在杀灭具有抗生素抵抗性的金**葡萄球菌(一种医院里常见的伤口感染细菌)方面,蜂蜜的功效是红糖液的四倍,很可能是因为蜂蜜含有抑制细菌生长的植物化学成分。 臭虫 在人类历史上,臭虫一直是一种难以消灭的昆虫。14世纪埃及神学家卡迈勒丁,达米里写道:"据说臭虫最早产生于恒温动物身上,对人类有特殊的偏好。"他在臭虫起源的问题上弄错了,最常见的温带臭虫在夜间从房屋的墙壁和被褥里爬出,吸取足够的血液,以完成从幼虫到成虫的脱毛过程。这样看来,它们似乎是人类的伙伴,因为我们最初也是在岩洞里居住。蝙蝠身上至少寄生着12种吸血温带臭虫,岩洞里筑巢的鸟类也是很多种类臭虫赖以生存的基地。DDT(滴滴涕,一种杀虫剂———编者注)可以赶走臭虫,可不久以后它们又随着跳蚤市场上的旧家具回来。臭虫虽不传播疾病,然而婴儿被其过多叮咬易患上贫血症。古代人们在缺乏相关认识的情况下,还曾误认为臭虫有一定的药用价值,例如,古罗马长老普利尼就用其治疗毒蛇咬的伤口。格伦·赫里克在1914年出版的《对人类和家庭有害的昆虫》一书中提到:“**剂量:7只臭虫与水混合;儿童剂量;不超过4只……其气味还可以缓解兴奋型窒息。” 蚊子 长久以来,蚊子一直为人们所深恶痛绝,这种最常见的节肢型吸血动物优雅、轻盈,然而它也是致命的。它是人类疾病的头号携带者,传播疟疾、黄热病、登革热、西尼罗河热、脑炎等各种疾病;还携带着引起象皮病的微型蠕虫。但是,3550种蚊子在整个地球的生物网上自然有其生活的空间,鸟类、蝙蝠、鱼以及许多重要的沼泽物种,包括蜻蜓在内,都赖以为食。有足够证据显示,疟蚊(图为其中一种,斯氏疟蚊)曾经改变了人类历史的进程。几百年来,疟疾传播一种叫疟原虫的疟疾寄生虫,通过唾液将其注入人体血液中。事实上,在广泛应用奎宁之前,正是靠蚊子传播疟疾,非洲才幸免于欧洲殖民者死于这种疾病,以至于非洲西海岸被称为“白人的坟墓”。另外一种伊蚊,随着**黑奴的船只将黄热病携带到新大陆,这恰恰促成了法国在1803年对路易斯安那州的出让(1803年,法国将从西班牙手中夺到的路易斯安那州以1500万美元的价格出卖给美国———编者注)。 体虱 有三种虱子在人体中安家:毛虱、头虱和它们的后代体虱,其中人体虱(pediculus humanus corporis)生活在人类的衣物中,以人体血液为食,只有人死亡,尸体冷却后才离开人体。1170年被英国国王亨利二世的党羽谋杀的坎特伯雷大主教托马斯·贝克特就以身上长满虱子而著称,次日他的尸首被郑重地用长袍裹以示众,当路人看到“虱子就像沸水溢出炖锅一样从尸体中爬出”,每个人都被这一场景吓呆了,之后又笑得直不起腰来。虱子不能在新衣中存活,因而体虱在拥挤不堪又不能经常洗涤衣物的监狱中最常见,这也是为什么各种疾病在战争时期最易传播的原因———斑疹伤寒症、五日热、回归热等疾病都经由虱子的排泄物传播。斑疹伤寒症是由一种叫作里克次氏体属微生物的细菌引起的,数不清的战役都曾因这一疾病而告失败,最早是在14**摩尔人与西班牙费迪南德和伊莎贝拉的军队在格兰纳达交战时,17000名士兵死于这种疾病。后来的1917年俄国布尔什维克革命中,许多人也因斑疹伤寒症而致命,这严重威胁到了当时新生的苏维埃政权,以至列宁感叹道:“不是社会主义打败虱子,就是虱子打败社会主义。” 药材甲虫 《为何不食用昆虫》,这是1885年文森特发表的一篇小论文的题目。他在文中指出,昆虫不仅富含营养、可口,而且便于提供,阻止其为人类所广泛食用的惟一原因似乎就是多数人对吞咽昆虫还感到恶心《想像一下清炒桑蚕或是咖喱金龟子》。然而在许多地区,食用昆虫不仅很常见,甚至还很时髦。例如在泰国,盐水蚕蛹是一道美味,mangdand(或叫大田虫)也经常被装饰成沙拉。实际上,昆虫十分有营养:美国爱荷华州立大学统计的数据显示,100克的蝗虫含有大约20克蛋白质,所含脂肪却只有6克。不管我们是否承认,我们确实总是在无意识地食用昆虫,自从4500年前埃及人发明了储藏粮食的方法,谷象、蛾子、瓢虫就一直藏身于我们的食物中,我们也随之将其吞入腹中。药材甲虫不仅吃面粉、调味品和毒性轻微的药物,甚至还能吃锡板和铅片———就像有人开玩笑地说:“除了铸铁以外的任何东西”。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发现了这些害虫的独特之处,便在一定限度上放宽法规,没有全面禁止人们食用这些昆虫。以无核椰枣为例,每批枣中有5%以上被昆虫死尸或其排泄物污染时,才可以对其进行处罚。金提中昆虫的含有量许可为每8盎司中可含有35粒果蝇卵。

第一篇总论 人体寄生虫学(human parasitology)是研究与人体健康有关的寄生虫的形态结构、生活活动和生存繁殖规律,阐明寄生虫与人体及外界因素的相互关系的科学。它是预防医学和临床医学的一门基础学科。人体寄生虫学由医学原虫学(medical protozoology)、医学蠕虫学(medical helminthology)和医学节肢动物学(medical arthropodology)三部分内容组成。学习本学科的目的是为了控制或消灭病原寄生虫所致人体寄生虫病,以及防制与疾病有关的医学节肢动物,保障人类健康。 第一章寄生虫对人类的危害性 寄生虫对人体的危害,主要包括其作为病原引起寄生虫病及作为疾病的传播媒介两方面。寄生虫病对人体健康和畜牧家禽业生产的危害均十分严重。在占世界总人口 77%的广大发展中国家、特别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寄生虫病依然广泛流行、威胁着儿童和成人的健康甚至生命。寄生虫病的危害仍是普遍存在的公共卫生问题。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世界银行/世界卫生组织联合倡议的热带病特别规划要求防治的6类主要热带病中,除麻风病外,其余5类都是寄生虫病,即疟疾(malaria)、血吸虫病(shistosomaiasis)、丝虫病(filariasis)、利什曼病(leishmaniasis)和锥虫病(trypanosomiasis)。按蚊传播的疟疾是热带病中最严重的一种寄生虫病。据估计约有21亿人生活在疟疾流行地区,每年有1亿临床病例,约有100万——200万的死亡人数。目前尚有3亿多人生活在未有任何特殊抗疟措施的非保护区,非洲大部分地区为非保护区。为此,仅在非洲每年至少有100万14岁以下的儿童死于伴有营养不良和其它健康问题的疟疾。 血吸虫病流行于76个国家和地区,大约有2亿血吸虫病人,5亿——6亿人受感染的威胁。蚊虫传播的淋巴丝虫病,有亿人受感染,其中班氏丝虫病是全球性的,居住在受威胁地区的居民约有9亿余,在东南亚、非洲、美洲和太平洋岛国的大部分热带国家尤为严重。蚋传播的盘尾丝虫引起皮肤丝虫病和河盲症,估计全世界有1760万病人,广泛分布在非洲、拉丁美洲,在严重地区失明的患者达15%。白蛉传播的利什曼病主要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呈世界性分布,每年新感染的患者大约有40万人,该病在东非正在扩散。锥虫病,其中非洲锥虫病(睡眠病)受感染威胁的人数约4500万;美洲锥虫病(恰加斯病)在南美受染人数至少达1000万人。 此外,肠道原虫和蠕虫感染(intestinal protozoal and helminthic infections)也在威胁人类健康,其重要种类,有全球性的阿米巴病、蓝氏贾第鞭毛虫病、蛔虫病、鞭虫病、钩虫病、蛲虫病等,还有一些地方性肠道蠕虫病,如猪带绦虫、牛带绦虫等。Peters(1989)估计全世界蛔虫、鞭虫、钩虫、蛲虫感染人数分别为亿、亿、亿和亿。在亚洲、非洲、拉丁美洲,特别是农业区,以污水灌溉,施用新鲜粪便,有利于肠道寄生虫病的传播;在营养不良的居民中,肠道寄生虫病更加严重影响其健康。在不发达地区,尤其农村的贫苦人群中,多种寄生虫混合感染也是常见的。肠道寄生虫病的发病率已被认为是衡量一个地区经济文化发展的基本指标。有人称寄生虫病是“乡村病”、“贫穷病”,它与社会经济和文化的落后互为因果。因此寄生虫病是阻碍第三世界国家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 在经济发达国家,寄生虫病也是公共卫生的重要问题。如阴道毛滴虫的感染人数估计美国有250万、英国100万;蓝氏贾第鞭毛虫的感染在前苏联特别严重,美国也几乎接近流行。许多人兽共患寄生虫病给经济发达地区的畜牧业造成很大损失,也危害人群的健康。此外,一些本来不被重视的寄生虫病,如弓形虫病(toxoplasmosis)、隐孢子病(cryptosporidiasis)、肺孢子虫病(pneumocystiasis)等与艾滋病有关的原虫病,在一些经济发达国家,包括日本、荷兰、英国、法国与美国等开始出现流行现象。 当前寄生虫对人类危害的严重性还表现在已经出现恶性疟抗药株,媒介昆虫抗药性的复杂问题。因此,随着寄生虫病的化学防治及媒介昆虫化学的防制将会出现更多的新问题;人类活动范围扩大,不可避免地将许多本来和人类没有关系或极少接触的寄生虫从自然界带到居民区而进入人群,造成新的公共卫生问题;人类交往越来越频繁,本来在别国危害性很大的寄生虫病或媒介节肢动物可输入本国,并在一定条件下传播流行;现代工农业建设造成的大规模人口流动和生态环境平衡的破坏,也可能引起某些寄生虫病的流行;近代一些医疗措施、如长期用免疫抑制剂、可造成人体医源性免疫受损,使机会致病性寄生虫异常增殖和致病力增强,这些寄生虫正以新的形式威胁着人类。 我国幅员辽阔、地跨寒、温、热三带,自然条件千差万别,人民的生活与生产习惯复杂多样,加以建国前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因素的影响,使我国成为寄生虫病严重流行国家之一,特别在广大农村,寄生虫病一直是危害人民健康的主要疾病。有的流行猖獗,如疟疾、血吸虫病、丝虫病、黑热病和钩虫病,曾经夺去成千上万人的生命,严重阻碍农业生产和经济发展,曾被称为“五大寄生虫病”。在寄生虫感染者中,混合感染普遍,尤其在农村同时感染种寄生虫者很常见,最多者一人感染9种寄生虫,有的5岁以下儿童感染寄生虫多达6种。此外,流行相当广泛的原虫病有:贾第虫病、阴道滴虫病、阿米巴病;蠕虫病有:旋毛虫病、华支睾吸虫病、并殖吸虫病、包虫病、带绦虫病和囊虫病等。近年机会致病性寄生虫病、如隐孢子虫病、弓形虫病、粪类圆线虫病的病例亦时有报告,且逐渐增加。 目前,由于市场开放、家畜和肉类、鱼类等商品供应渠道增加,城乡食品卫生监督制度不健全,加以生食、半生食的人数增加,使一些经食物感染的食物源性寄生虫病的流行程度在部分地区有不断扩大趋势,如旋毛虫病、带绦虫病、化支睾吸虫病的流行地区各有20余个省、市、区。由于对外交往和旅游业的发展,国外一些寄生虫和媒介节肢动物的输入,给我国人民健康带来新的威胁。总之,我国寄生虫种类之多,分布范围之广,感染人数之众,居世界各国之前列。面临严峻的事实,表明寄生虫病不仅是我国的一个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也是实现世界卫生组织提出“2000年人人享有卫生保健”的战略目标,不可忽视的重要方面。

寄生虫诊断方法的论文

医学寄生虫课体会论文

现如今,大家最不陌生的就是论文了吧,论文是探讨问题进行学术研究的一种手段。如何写一篇有思想、有文采的论文呢?下面是我整理的医学寄生虫课体会论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摘要]

说课是一种迅速提高教师群体水平的好形式。也是培养造就研究型、学者型教师的新途径。本文以似蚓蛔线虫为例,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流程各环节的教学设计对说课进行分析阐述。

[关键词]

说课、似蚓蛔线虫、教学设计

说课是教学改革中涌现出来的新生事物,它是指教师在特定的场合,在精心备课的基础上,面对评委、同行或教研室人员系统的口头表述自己对某节课(或某单元)的教学设计及其理论依据,然后由听者评议,说者答疑,达到相互交流、相互切磋,从而使教学设计不断趋于完善的一种教学研究形式【1】。说课是进行教学研究、教学交流和教学探讨的一种新的教学研究形式,也是集体备课的进一步发展,它有利于提高教师理论素养和驾驭教材的能力,也有利于提高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

医学寄生虫学作为一门医学基础课程,它在医学院校所设课程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通过说课,将其教学设计各环节以简单明了的形式展现出来,对于其教学改革有极大的帮助。笔者以似蚓蛔线虫为例,本着教学目标服从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教学内容服务教学目标、教学方法适合教学内容的思路进行教学设计,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流程各环节对说课进行分析阐述。

1、教材分析

本次说课内容是全国高等医学院校规划教材《医学寄生虫学》(科学出版社出版,第3版)第6章第2节“似蚓蛔线虫”的教学设计与分析。似蚓蛔线虫为线虫部分的代表虫种,其形态典型、流行范围广、感染率高、我们将其做为学习的重点虫种。似蚓蛔线虫为学生学习医学寄生虫学总论后接触到的第一种寄生虫,在此之前,学生通过总论的学习,掌握了寄生虫学中经常使用的一些概念,对本课程的学习有一定的帮助;而系统学习本课程知识,并在教学中建立较好的学习方法,对于学生的日后的寄生虫学其他部分学习是必不可少的。总的来说,本次课起到完善教学内容,为学生日后临床实践打下基础的作用。同时在总论中我们已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那么接下来要使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够继续的保持下去,本次课的授课水平也有很大的关联。

而我们所面对的,是已经学习了组胚解剖等医学基础课程,能够较好的理解医学寄生虫的定居部位的大二学生,由于其尚未开始学习病理、免疫等课程,对于寄生虫的致病机制及病理变化的学习仍有很大的难度。

2、教学目标

根据之前所述情况,并结合教学大纲,我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①要求学生掌握蛔虫成虫、虫卵的形态特点以及生活史;

②熟悉蛔虫致病、诊断、流行;

③了解蛔虫防治部分内容。

由于形态特点是学习的'首要目的,而生活史的掌握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认识蛔虫并学习其致病及流行、防治等,因此将形态和生活史作为本次课重点学习内容,鉴于之前提到学生相关基础知识不足等特点,将致病作为本次课学习的难点。

能力目标:在知识目标完成的基础上,我们力争实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分析、处理问题能力的能力目标。

情感目标:通过学生彼此间协作、讨论,培养其合作学习意识和探索精神。

3、教学方法

根据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这一教学理念,结合教学目标及本课程自身的特点,拟采用以讲授法为主,启发式与讨论式为辅,适当采用情景式的教学方法。以教师为主导,通过相互交流的方式,使学生在教师的协助指导下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通过触发学生的思维,使教学过程真正成为学生的学习过程,使学生能学以致用,落实教学目标。同时在授课中采用以多媒体授课为主,板书为辅的教学手段,使学生能更直观的学习和理解知识。

在指导学生学习时,可通过图片及提问等启发学生思考虫体有可能在何处寄生,进而思考虫体寄生部位,同时从生活史上对其致病、流行、防治等展开讨论,使学生在讨论中加深对蛔虫生活史的学习及其他要点的掌握。并通过本次讨论帮助学生建立以生活史为基点展开学习的学习方法。

4、教学流程设计

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带领学生复习总论知识,巩固相关概念,并在复习到寄生虫对宿主造成危害处,提问学生有哪些危害,当学生提到掠夺营养部分时,通过多媒体展示,展开一篇明星运用蛔虫减肥报道,表明由于虫体掠夺营养,导致人体消瘦。在学生对新闻报道感兴趣时,与学生进行讨论,启发学生思考,如:她们为什么使用蛔虫减肥、蛔虫减肥的方法是否可行?引出蛔虫,导入新课

结合教具,运用多种教学方法进行授课

讲授法进行形态学习

在激起学生学习兴趣的基础上,运用多媒体展示大量蛔虫成虫、虫卵图片,结合图片,进行蛔虫形态的讲解;

生活史学习

在学生掌握形态的基础上,通过观看蛔虫生活史视频,使学生形象的了解生活史;继而通过提问并讨论的方式,带领学生回顾视频内容,同时结合图形示意式板书的形式,系统学习生活史;

其他知识要点学习

带领学生共同回顾生活史板书:

回顾蛔虫幼虫移行途径及成虫主要寄生部位,在此处进行延伸,适当采用情景式教学,请学生想象自己是一条蛔虫,“会如何侵入人体,在人体中如何移行,定居何处。在侵入、移行、定居的过程中与宿主会发生哪些彼此作用”等,在幽默的气氛中掌握蛔虫蛔虫特性与致病的关联,鼓励学生讨论并启发学生思考蛔虫会导致那些疾病,在学生没有考虑到的地方进行提醒或补充,完善蛔虫致病部分内容,最后运用多媒体课件进行归纳展示;

回顾成虫寄生部位及虫卵产出时,通过启发式教学引出病原学诊断方法,同样用多媒体课件展示;

回顾并启发学生考虑哪些方式可以感染蛔虫,鼓励学生展开讨论,大胆发言,归纳蛔虫感染普遍原因,并用多媒体课件展示,继而启发学生逆向思考如何预防蛔虫感染。同时并趁热打铁,介绍蛔虫治疗药物,同样用多媒体课件展示;

在授课中,为使学生掌握系统化,感染方式、感染普遍原因、致病、诊断、防治等部分内容需结合多媒体课件共同进行,一般在学生讨论一个问题告一段落,归纳时使用多媒体课件。

利用板书,进行小结

采用边提问,边使用归纳式板书的方式对本次课内容进行回顾总结,帮助学生系统式掌握并记忆。

强化训练、拓展深化:

通过练习题的形式,如:蛔虫寄生于何处,感染普遍的原因等,当堂提问,从学生的回答中,了解教学效果及学生掌握情况;通过思考题的形式,如:明星蛔虫减肥依据及危害,作为一名临床大夫,怎样诊断并治疗蛔虫病患者,作为普通人,如何在日常生活中预防蛔虫感染等,巩固知识,锻炼学生分析、处理问题能力。

板书设计

本次课板书主要是采用图形示意式板书和归纳式板书两种形式。具体设计如下:

图形示意式板书—生活史

归纳式板书—总结

(1)形态

①成虫形态:雄虫、雌虫

②虫卵形态:受精蛔虫卵、未受精蛔虫卵、感染期蛔虫卵

(2)生活史:直接发育型

(3)致病:幼虫致病、成虫致病(掠夺营养、超敏反应、并发症)

(4)诊断:病原学诊断、消化内镜诊断

(5)流行与防治:感染普遍原因、流行特点

5、课程总结

本次课的教学设计与教学探索实施过程中,实现了基础课教学与专业能力培养的有效结合[2],加强了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并培养了其合作学习意识和探索精神。

“说课”集交流、切磋、评价、诊断、反馈、探索等功能于一体,是对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方法及教学流程等惊喜创造性设计的教研形式[3]。通过说课活动,教师的教学能力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同时,也加强了各授课教师彼此间的教学经验交流。

参考文献:

[1]周祯祥.强化“说课”训练提升教师素质.[J].湖北中医学院学报,2009,11(6):60-61.

[2]田杰,张明淑,王丹丹等.说课教学设计的具体实例与体会-机能实验学《血压影响因素观察实验》[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2,(8):122-124.

[3]蒋宏雁.“处方”说课设计.[J].临床合理用药,2011,6,4(11):142-143.

三、附红细胞体病 本病是以贫血、黄疸、高热为主要特征的血液寄生虫病。附红细胞体附着在红细胞表面或游离于血浆中,红细胞感染率约为70%,最高达90%以上。目前本病的传播途径尚无定论,有人认为是虱、蚊、蜱等吸血昆虫传播。 1.诊断方法:自然感染犬多呈隐性经过,常表现为单纯无任何征候的体温升高,可持续1个月或更长时间。急性经过的犬四肢无力,可视黏膜苍白或黄染,体温升高。重病因虚脱、休克而死亡。血涂片直接镜下检查即可诊断,静脉采血滴于载玻片上,加等量生理盐水稀释后,600倍镜下检查可见球形、卵圆形、短杆状虫体游动。正常血涂片红细胞为蝶形。 2.治疗方法: (1)将盐酸四环素加入葡萄糖氯化钠注射液中,静脉滴注,连用4日,即可康复。 (2)用美他环素100~300毫克、大蒜素胶囊50毫克给犬口服,可阻止病原体增殖。 (3)高热达41℃以上的犬,要配合物理降温措施。 四、蛔虫病 本病是弓蛔虫和狮蛔虫寄生而引起的犬最常见的寄生虫病。它会影响幼犬的生长发育,严重时还可导致病犬死亡。 1.诊断方法:仔犬消瘦,生长迟缓,被毛粗糙,伴有腹泻和呕吐,吮乳时有特殊呼吸音。采用饱和盐水浮集法可从粪便中检出虫卵。严重感染的犬,其呕吐物或粪便中可见成虫。用福尔马林固定成虫时,弓蛔虫呈“C”型,狮蛔虫呈“S”型。 2.治疗方法: (1)用灭虫丁注射液每公斤体重皮下注射毫克,或用左旋咪唑每公斤体重口服10毫克,连用2~3次,隔15日重复用药1次。 (2)仔犬通过胎内和吮母乳等途径感染,感染率较高,所以犬出生后20日龄即应开始驱虫,以后每月1次。犬粪便做无害化处理。 (3)民间验方。取山椒树种子10粒投服,次日即可达到驱虫效果。或取40克山椒树皮,加水煎至余半量时空腹灌服。 五、钩虫病 本病是由犬钩虫和巴西钩虫寄生于犬小肠内而引起的以贫血、消化功能紊乱及营养不良为特征的肠道寄生虫病。 1.诊断方法:仔、幼犬感染钩虫时多表现为食欲不振或废绝、排黏液性血便或黑色稀便。钩虫性皮炎可见犬皮肤瘙痒,趾间破溃。采用饱和盐水浮集法可从粪便中检出虫卵即可确诊。 2.治疗方法: (1)轻症犬用左旋咪唑每公斤体重口服10毫克,每日1次,连服3日;或用灭虫丁注射液每公斤体重皮下注射毫克,效果更佳。 (2)患犬贫血严重且腹泻便量多时,要结合输血、输液疗法,给予止血药如安络血50~75毫克、收敛药如次硝酸铋600~1200毫克。 (3)民间药方。取硝石(火药)2份(10克)、矾石(皂矾)3份(15克)加熟大麦面1份(5克)合研,成犬用大麦粥1次送下,幼犬减半,仔犬用1/4量。 六、绦虫病 本病是由绦虫的成虫寄生于犬的小肠而引起的常见寄生虫病。绦虫的形态为背腹扁平的白色不透明带状虫体,分为头节、颈节和链体3部分,不同种类的绦虫寄生于犬的小肠中致病的程度不同。 1.诊断方法:采用饱和盐水浮集法可从粪便中检出虫卵。患犬体况消瘦,被毛无光泽,粪便中可见大米粒样活动的孕节或成虫链体。 2.治疗方法: (1)用复合灭虫王胶囊每公斤体重口服70毫克,或用肠虫清2片空腹口服。 (2)根据感染程度对症治疗,坚持预防性驱虫,仔犬每月1次,成年犬每季度1次。感染犬的粪便应做无害化处理。 (3)民间验方。取鲜石榴树根加水浸泡1夜,次日煎汁,分上、下午各1次灌服,绦虫即可排出。 七、眼虫病 本病也称吸吮线虫病,是由吸吮线虫寄生于犬眼而引起的眼机械损伤,导致结膜炎和角膜炎。 1.诊断方法:患犬呈急性结膜炎或角膜炎症状,结膜充血、流泪,可见黏稠性眼屎。检查眼结膜囊及瞬膜下,可见乳白色蛇形运动的虫体。 2.治疗方法: (1)用普鲁卡因滴眼后按摩眼睑5~10分钟虫体即可麻痹,然后用眼科镊子取出虫体。 (2)用生理盐水冲洗眼睛,滴消炎用眼药水。 八、鞭虫病 本病是由狐鞭虫寄生于犬的大肠内而引起的寄生虫病。 1.诊断方法:患犬严重感染时,大量虫体吸血损伤肠黏膜而发生血便或黏液便而导致犬消瘦、贫血,幼犬发育障碍甚至死亡。取2~3克粪便,采用饱和盐水浮集法可从粪便中检出虫卵,可查到有特征性的如桃核状的虫卵。剖检可见寄生于大肠内的成虫。 2.治疗方法: (1)用羟嘧啶每公斤体重口服2毫克有特效。 (2)出血严重的犬要同时选用安络血等止血药,同时投喂肠黏膜保护剂如鞣酸蛋白200~400毫克口服。 九、犬球虫病 本病是由等孢虫引起的主要侵害幼犬的寄生虫病,其球虫形态特点是卵囊内的胚孢子形成2个孢子囊,2个孢子囊内含有4个孢子。 1.诊断方法:急性患犬排黏液性便或粪便表面覆有胶冻状物。严重病犬呈进行性消瘦,食欲废绝。继发细菌感染时,患犬常因衰竭而死亡。采用饱和盐水浮集法,可从粪便中检出虫卵。 2.治疗方法: (1)用甲硝唑每公斤体重口服20毫克,连用3日。也可用痢特灵每公斤体重口服10毫克,每日1次,连用3日。 (2)预防时,可用氨丙啉溶液给幼犬饮水7日,或在母犬产崽前10日开始饮用。 十、华枝睾吸虫病 本病也称肝片吸虫病,是由华枝睾吸虫寄生于犬胆囊和肝胆管内而引起的寄生虫病。 1.诊断方法:患犬轻度感染时不表现临床症状,重度感染时则出现腹泻、消瘦、肝肿大,后期出现黄疸、肝硬化,继发腹水。采用水洗沉淀法可查到特征性的顶端有盖虫卵。 2.治疗方法: (1)用血防846,每公斤体重口服20毫克,每日3次,连用5日。 (2)用吡喹酮每公斤体重口服10毫克,每日1次,连用5日。 (3)预防时,对犬应禁喂生鱼或未煮熟的鱼、虾。(全文完)(河北省唐山市丰南区第二中学 毕秀荣 邮编:063302)

如果你是从事研究,需要阅读发表的论文,可去大学图书馆通过检索中、外文电子文献数据库查阅相关文献。如是了解寄生虫的一般知识,可去书店买本《人体寄生虫学》或《医学寄生虫学》阅读。

  • 索引序列
  • 寄生虫宣传策略与方法论文
  • 寄生虫宣传策略分析论文
  • 寄生虫与寄生虫病论文
  • 寄生虫传播与危害论文
  • 寄生虫诊断方法的论文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