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活中你知道西瓜的细菌性角斑病是怎么回事?如何进行治疗呢?这种病常常容易发生在叶子以及茎蔓上面,卷须和果实以后出现。它的职业出现病症的时候,是会生出圆形或者是不规则形状的黄褐色的病斑。叶片上面的病变刚开始的时候是水渍的形状,慢慢会扩展形成黄褐色或者是多边形的一些病斑,有时叶子的背面会出现一些白色的物质,到了生长的后期,病斑慢慢会干枯,而且特别容易得开裂。这种病爱出现的时候一定要提前进行预防使用一些抗病害的品种,而且一定要对种子进行消毒杀菌的处理。在播种前,种子一定要用甲醛150倍的液体进行浸泡种子。也可以使用带分按500倍的叶坪进行浸泡,种子一个小时,然后用55度的温开水进行浸泡种子15分钟左右。对种植的土地也一定要进行及时的杀菌的处理。
你去查一个叫盛之丰的牌子,它有一系列的东西,其中有几样产品好像是防菌杀菌的。别的效果我不太敢说,但增加糖度这个效果可是实实在在的,我吃过对比产品,用这个产品的葡萄甜得都腻人。
甜瓜细菌性果斑病的病原细菌在种子上通过风雨、昆虫、农事操作传播,从伤口和气孔侵染。甜瓜果斑病的防治要做好土壤消毒
西瓜细菌果斑病又称细菌斑点病、西瓜水浸病、果实腐斑病等。是近年由国外传入的毁灭性病害。苗期和成株均可发病。瓜苗染病沿中脉出现不规则褐色病变,有的扩展到叶缘,从叶背面看呈水渍状,种子带菌的瓜苗在发病后1~3周即死亡。西瓜果实染病,初在果实上部表面现数个几毫米大小灰绿色至暗绿色水渍状斑点,后迅速扩展成大型不规则的水浸状斑,变褐或龟裂,致果实腐烂,分泌出一种粘质琥珀色物质,进一步发展,细菌透过瓜皮进入果内。该病多始于成瓜向阳面,与地面接触处未见发病,瓜蔓不萎蔫,病瓜周围病叶上现褐色小斑,病斑通常在叶脉边缘,有时被一个黄色组织带包围,病斑周围呈水渍状是该病别于其他细菌病害的重要特征。
症状主要发生在叶、叶柄、茎蔓、卷须及果实上.子叶得病生出圆形或不规则的黄褐色病斑;叶片上病斑开始为水渍状,以后扩大形成黄褐色、多角形病斑,有时叶背面病部溢出白色菌脓,后期病斑干枯,易开裂;茎蔓和果实上病斑呈水渍状,表面溢出大量粘液,以后果实病斑处开裂,形成溃烂,从外向里扩展,可延及到种子.发病规律细菌引起的病害.病菌在种子上或随病残体留在土壤中越冬,借风雨、昆虫和农事操作进行传播,从寄主的气孔、水孔和伤口侵入.温暖高湿条件,有利于发病.防治方法1)无病瓜采种和种子处理:播前种子用40%甲醛150倍液+云大-120 500倍液浸种小时,或用50%代森铵500倍液+云大-120 500倍液浸种1小时,也可用55℃温水浸种15分钟,或者是100万单位硫酸链霉素500倍液+云大-120 500倍液浸种2小时,清水洗净后催芽播种.(2)生长期间或收获后清除病叶、病株并深埋,实行深耕.
在选择种子的时候,一定要选择优良品种,而且在种西瓜的时候一定要把西瓜种子浸泡一个小时,用清水冲洗4~5次,而且平时一定要使用一些抗生素来进行喷洒,这样就可以起到一定的防治效果。
西瓜细菌果斑病又称细菌斑点病、西瓜水浸病、果实腐斑病等。是近年由国外传入的毁灭性病害。苗期和成株均可发病。瓜苗染病沿中脉出现不规则褐色病变,有的扩展到叶缘,从叶背面看呈水渍状,种子带菌的瓜苗在发病后1~3周即死亡。西瓜果实染病,初在果实上部表面现数个几毫米大小灰绿色至暗绿色水渍状斑点,后迅速扩展成大型不规则的水浸状斑,变褐或龟裂,致果实腐烂,分泌出一种粘质琥珀色物质,进一步发展,细菌透过瓜皮进入果内。该病多始于成瓜向阳面,与地面接触处未见发病,瓜蔓不萎蔫,病瓜周围病叶上现褐色小斑,病斑通常在叶脉边缘,有时被一个黄色组织带包围,病斑周围呈水渍状是该病别于其他细菌病害的重要特征。
可以给它喷洒一些杀菌剂1号。对西瓜的种子进行一个浸泡,然后再清洗多次,这样的话就会很好的预防一些病虫危害。还有就是喷洒一些春雷霉素,终身菌素,氢氧化铜。一定要按照合格的比例进行一个调配。这样的话都是会防止一些病虫危害的。
这种病的症状是甜瓜的果实上面有很多黑色的斑点,出现腐烂的情况,叶子也比较干枯发黄。
其实就是会发现瓜果皮上面有一个一个的小洞,看起来就像是被石头磕的,后期这个瓜就会慢慢的被腐烂出现坏了的那种情况,大家吃瓜应该会经常见到的。
细菌性角斑病,和细菌性叶斑病由丁香假单胞菌黄瓜致病变种细菌Pseudomonas syringae pv. lachrymans(Smith & Bryan)Young et al.引起。细菌性果斑病(BacterialFruitBlotch,BFB)是由燕麦嗜酸菌西瓜亚种(Acidovoraxavenaesubsp.citrulli)引起的一种病害。细菌性角斑病,和细菌性叶斑病防治。发病初期可选用5%加瑞农粉尘剂15千克/公顷喷粉防治。也可用47%加瑞农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或50%可杀得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25%二噻农加碱性氯化铜水剂500倍液,或25%噻枯唑300倍液,或用新植霉素5000倍液喷雾防治。细菌性果斑病防治。甜瓜开花时,每10-15天喷洒一次百菌清或阿米西达混加中生菌素或宁南霉素,预防细菌等各种病害发生。或喷用2000倍的链霉素预防,或选用47%加瑞农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或50%可杀得可湿性粉剂 1000倍液,或铜高尚1000倍液,或30%王铜1000倍液喷洒,或50%琥胶肥酸铜(DT)杀菌剂1000倍液,隔10天一次。发病初期喷洒47% 春·王铜(加瑞农)可湿性粉剂700倍液,或77%可杀得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或78%波·锰锌(科博)可湿性粉剂600倍液 ,或10%恶醚唑(世高)水分散粒剂1500倍液,或72%农用链霉素可溶性粉剂3000倍液,或50%氯溴异氰尿酸水溶性粉剂1000倍液。 注意,甜瓜幼瓜对铜制剂相对敏感,所以一定要将铜制剂浓度稀释一半使用,一方面仍保证防治效果,另一方面也不影响幼瓜生长。
症状就是叶子有大面积的破损,而且叶子发黄,严重的可能会掉落,根部茎部发黑,而且结果率不是很高。
番茄细菌性叶斑病,又称细菌性叶斑病和细菌性叶斑病,近年来日趋严重。番茄产量一般下降10%-30%,严重时可达50%。 番茄菌斑病危害 番茄菌斑病主要危害叶片、茎、花、叶柄和果实。叶片易感病,产生暗褐色到黑色的不规则斑点,直径2-4毫米,斑点周围有或没有黄色光环。叶柄和茎的症状相似,出现黑斑,但病斑周围无黄晕。病斑易形成斑块,严重时可使一段茎变黑。芽受伤,萼片上形成许多黑点。当萼片连接时,萼片干燥,不能正常开花。在幼果的早期,小斑稍有隆起,当果实接近成熟时,绿斑常长时间存在。病灶附近肌肉轻度凹陷,病灶周围呈黑色,中浅颜色,轻度凹陷。 番茄细菌性斑疹病产生原因 丁香假单胞菌是番茄细菌性斑点病的病原菌。该病菌能在番茄植株、种子、病残体、土壤和杂草上越冬,在干种子上存活20年。它能和种子一起长距离传播。该病发病后可传播到田间,并通过雨水、昆虫和农业作业传播,造成流行;在田间,只要10%的植株一开始就被感染,就可以感染整个小区。温度低于25℃?的条件相对湿度在80%以上有利于病害的发生。 病害防治 1、农业调控。加强检疫,防止染疫种子进入非疫区;筛选抗病、抗病品种;建立无病种田,采用无病苗;与非茄类蔬菜轮作3年以上;在修剪、脱粒、收割等农业生产活动中,应当防止病害的传播;在干旱地区,应采用滴灌或沟灌,尽量避免喷灌。 2、 种子处理。种子被55%的水浸透了℃ 温水30分钟,醋酸溶液24小时,5%盐酸5-10小时,或次氯酸钠20-40分钟。浸种后,用清水冲洗,稍干后加速发芽。3、 化学控制。在发病初期,用77%可德兰可湿性粉剂400~500次,可德兰2000干混悬液600次,20%噻菌灵混悬液500次,14%铜复水300次,或~氢氧化铜溶液防治。
西红柿细菌性斑点病有啥症状?该如何防治?西红柿的营养价值也是很高的,富含大量的维C,酸甜可口,很多人都爱吃。目前,市场上对于西红柿的需求量还是不错的,种植的人也是越来越多。今天我们就来了解下西红柿细菌性斑点病的症状以及防治方法。西红柿细菌性斑点病的发病症状西红柿细菌性斑点病又称为细菌性斑疹病、细菌性叶斑病,是危害西红柿生产的主要病害之一。近年来呈加重发生趋势,一般减产10%-30%,严重时可达50%以上。该病主要危害西红柿叶、茎、花、叶柄和果实,具体症状表现如下:1、叶片染病:产生深褐色至黑色不规则斑点,直径2-4毫米,斑点周围有时会出现黄色晕圈。发病中后期病斑变为褐色或黑色,如病斑发生在叶脉上,可沿叶脉连续串生多个病斑,叶片因病致畸。2、茎染病:初始产生水渍状小点,扩大后病斑暗绿色,圆形至椭圆形,病斑边缘稍隆起,呈疮痂状。3、花蕾染病:在萼片上形成许多黑点,连片时,使萼片干枯,不能正常开花。4、果实和叶柄染病:初始产生水渍状小斑点,稍大后病斑呈褐色,圆形至椭圆形,逐渐扩大后病斑转成黑色,中央形成木栓化疮痂。西红柿细菌性斑点病的发病规律病原菌主要以带病种子越冬也可随病株残余组织遗留在田间越冬,病菌在干燥的残余组织内可长期成活,并成为翌年初侵染源。田间发病后,病原细菌通过雨水反溅、雨露或保护地棚内浇水等传染途径,在植株表面具水滴或水膜的条件下,从植株自然气孔或伤口侵入。病菌喜温暖潮湿的环境,适宜发病的温度范围18-28℃,主要发病盛期在春季3-5月。发病的年份多为早春温度偏高、多雨,保护地处在地势低洼、排水不良、浇水使用河道污水、关棚时间过长等因素造成。西红柿细菌性斑点病的防治方法1、选用抗病品种因地制宜选择适合当地种植的抗耐病品种。2、种子消毒种子是该病传播的重要途径,播种前对种子进行消毒处理,可先用冷水浸泡种子,再将种子放入55℃温水中浸泡30分钟,或选用氯酸钠、中生菌素浸种,洗净后播种。3、加强田间管理开好排水沟系以降低地下水位,合理密植,适时开棚通风换气降低棚内湿度,增施磷、钾肥,提高植株抗病性,浇水要用清洁的水源。4、清园收获后及时清理田间病残体及周围杂草,及时摘除老、病叶、病果,集中销毁。5、药剂防治可在发病初期选用77%可杀得可湿性粉剂400-500倍液、可杀得2000干悬浮剂600倍液、20%噻菌灵(龙可菌)悬浮剂500倍液、14%络氨铜水剂300倍液或氢氧化铜溶液喷雾防治,每隔10天左右喷1次,连喷3-4次。
及时的喷洒农药,也要按时的浇水施肥,让西红柿有着非常健康的状态,就可以有效避免细菌性角斑病的发生。
作物的任何一种病害,其实只要掌握了其发病规律,那么防治起来就变得相对容易一些,对于番茄的细菌性斑疹病也是一样。下面就番茄斑疹病的病原生态、传播途径、发病症状、诊断要领及防治方法做详细介绍。
一、番茄斑疹病病原生态
番茄细菌性斑疹病的病菌可在作物残体、不同种的杂草(尤其是茄科杂草)等植株内或叶表、土壤中、田间自行生长的番茄植株、种子等处残存。若病菌残存在田间患病的植株体内,可存活6个月;如果残存在上茬留下的自生番茄植株内,并被埋入土中,则可以存活2个月。这些余留的带菌植株及残体,只要田间存在新种植的寄主作物或杂草,那么病菌就会再次群集至寄主植物的根圈或叶表,造成感染。因此,田间的自生番茄植株以及上茬的残留都是病原菌初次感染的主要来源。
二、番茄斑疹病传播途径
病原菌可借由风吹、雨水飞溅的方式进行传播,或可借由动物、人、昆虫、农具、土壤粒子以及水源污染等传播。另外,若以喷灌方式栽培番茄,将有利于病菌在田间传播,并且是重要的传播源。另外,种子不但可以给病菌提供越冬场所,也可携带斑点病菌做长距离传播,而且半点病菌可在种子上残存16个月之久,在12~36℃的温度环境下都可以生长。气温在20~25℃及连阴多雨的天气最容易感病。
三、番茄斑疹病的发病症状
可感染番茄的茎、叶、叶柄、花瓣、果实等。
四、番茄斑疹病的诊断要领
果实上的特殊病症可作为田间诊断的依据。叶部病斑容易于其它叶部病害混淆,例如早疫病和灰斑病等。在田间须注意细菌性斑点病的病斑无同心环纹且颜色较深,在叶片上的分布较不均匀。
五、番茄斑疹病的防治办法
1、基本方法
(1)栽种抗病品种
选用抗病品种进行栽培是防治番茄斑疹病的基础。选用清洁的种子或不带病菌的幼苗进行定植。
(2)田间管理
采用配方施肥技术,使用酵素菌沤制的堆肥或充分腐熟的有机肥;合理灌溉,避免浇水过量,棚室浇水改在上午,适时防风,防止湿度过大。
(3)注意田间卫生
及时收集病残体并带出园进行深埋或烧毁。
2、药剂防治
(1)防病初期喷洒碱式硫酸铜、琥胶肥酸铜、络氨铜水剂、可杀得可湿性粉剂、靠山水分散微颗粒剂、加瑞农可湿性粉剂等,隔10天左右喷1次,才收前3天停止用药。
(2)、发病初期开始喷洒甲基硫菌灵、多·硫悬浮剂、复方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多菌灵+百菌清可湿性粉剂,隔10天左右喷1次,连喷2~3次。具体浓度可在当地农艺师的指导下严格进行操作。
对于番茄斑疹病的防治,仍然是以预防为主,如果田间管理上下足了功夫,防治就已经成功了一半。如果植株已经感染,就应及时采取药剂来进行防治,以免造成大面积的感染。
水稻细菌性条斑病 Rice Bacterial Streak 水稻细菌性条斑病(简称细条病),是水稻生产中的一个重要病害,属全国农业植物检疫性对象。1918年菲律宾首次报道,目前在东南亚各国和非洲中部都有发生。1953年中国最早在珠江三角洲发现,国内主要分布在华南稻区,近年来在长江流域杂交晚稻上亦有大面积发生。水稻细条病对籼稻的危害性最大,近十多年来,已上升为华南、中南稻区上的主要细菌病害,其危害程度已超过水稻白叶枯病,减产达5%~25%。 症状 主要危害水稻叶片,在秧苗期即可出现典型的条斑型症状。病斑初为深绿色水渍状半透明小点,后沿叶脉扩展形成淡黄色狭条斑,长约1cm。大田发病时,感病品种上的病斑纵向扩展快,长达4~6cm,病斑两端菌脓很多,呈鱼籽状,干燥后呈琥珀状附于病叶表面而不易脱落。严重时多个病斑可相互连成枯斑,以后病斑不断扩展,整叶变为红褐色,枯死;抗病品种上病斑较短,病斑长度不到1cm,且病斑少,菌脓也少。 此病的诊断要点是沿叶脉扩展形成淡黄色狭条斑,形成鱼籽状菌脓。 病原 病原为稻生黄单胞杆菌Xanthomonas oryzae pv. oryzicola (Fang) Swings et al,属薄壁菌门黄单胞杆菌科黄单胞杆菌属。菌体杆状,大小为m×m,单生,少数成对但不成链状,不形成芽孢和荚膜,单极鞭。 革兰氏染色反应阴性,在NA培养基上菌落呈密黄色,圆形,边缘整齐,光滑发亮,黏稠,好气。最适生长温度25~28C,生理生化反应与白叶枯病菌基本相似,细条病液化明胶和石蕊牛乳胨化能力稍强于水稻白叶枯病菌。它可产生3-羧基丁酮,以L-丙氨酸为唯一碳源,在无维生素酪蛋白水解物上生长,以及对 Cu(NO3)2有抗性等特点可与白叶枯病菌相区别。该菌主要侵染水稻、陆稻、野生稻,也可侵染李氏禾等禾本科植物。 水稻细条病菌有明显的致病力分化。根据病菌在IR26、南粳15、Tetep、南京11等4个鉴别品种上的致病力差异,可将来自广东、江西、福建、海南、浙江等省约150个菌株分为强、中、弱3个毒力型,其中强毒力型菌株占58%,且致病力与蛋白酶活性呈正相关,而与淀粉酶活性呈负相关。还有人根据菌株在15个已知基因品种上的反应特性,将20个菌株分为12 个致病型,经聚类分析可归入6个组。水稻细条病菌株与品种间的反应表现为弱互作关系,但部分菌株与个别品种间存在一定的特异互作关系,可以认为存在不同的小种。 发病规律 细条病菌的越冬场所和存活力与白叶枯病菌较为相似,主要在病稻谷和病稻草上越冬,成为来年的初侵染源。病菌侵染种子,借种子调运而作远距离传播。病菌主要通过灌溉水、雨水接触秧苗,从气孔和伤口侵入,侵入后在气孔下繁殖扩展到薄壁组织细胞间隙并纵向扩展,形成条斑。田间病株病斑上溢出的菌脓,主要通过风雨和水传播,进行再侵染,引起病害扩展蔓延。农事操作也起病害传播作用。 此病的发生流行程度主要取决于水稻品种的抗病性、气候条件和栽培措施等。尽管目前尚未发现免疫品种,但水稻品种间对细条病菌的抗性有明显差异。一般常规稻较杂交稻抗病,粳、糯稻比籼稻抗病。叶片气孔密度和大小与品种的抗性具有一定的相关性,一般叶片气孔密度较小及气孔开展度较低的品种抗病性较强。最近研究表明,同一品种对细条病和白叶枯病的抗病性存在差异,且水稻品种对这两种细菌病害的抗病基因型不同。水稻品种对细条病 和白叶枯病存在双抗、抗细条病感白叶枯、抗白叶枯病感细条病和双感4种反应型;双抗类型的品种有:DV85、IR26、IRBB5、IRBB17等;抗白叶枯病感细条病的有:抗79、抗恢63和IRBB21等;高抗细条病感白叶枯病的有:农垦57等,双感品种有:金刚30、协优 63、东农363等。抗病性基因由主效显性和隐性基因分别控制。水稻品种BJ1、IR36、南粳 15、BG35-2受1~2对主效基因控制,其中BJ1含1对显性抗病基因,IR36含有两对主效隐性抗病基因,南粳15含有1对隐性抗病基因,BG35-2含有2对有重叠作用的隐性抗病基因。 在具有足够菌量和一定面积的感病品种时,此病的发病程度主要取决于温度和雨水,该病的发病适温为30℃;暴风雨,尤其是夏季台风的侵袭,造成叶片大量伤口,有利于病菌的侵入和传播,易引起病害流行,水稻细条病在国内的发生流行可分为三个区域:华南流行区:即浙江、江西、湖南以南的籼稻区;江淮流域适生偶发区:即江苏、安徽、湖北等沿江与淮河之间的单季籼稻区,尚未普发,只是在个别县零星发生;北方未见病区:主要指黄河以北的单季粳稻区,至今未见有病害发生的报道。长江下游地区一般6月中旬至9月中旬最易流行。不同年份间流行程度的差异主要取决于此期的雨湿条件。 细菌性条斑病的发生与栽培管理,特别是与灌溉、施肥有密切关系。一般深灌、串灌、偏施和迟施氮肥,均有利于此病的发生与危害。 病害控制 防治细菌性条斑病必须加强检疫,杜绝病菌传播,选用抗病品种,培育无病壮秧,加强肥水管理和及时用药控制。细条病不同流行区域应采用不同的治理策略。 1.严格实行检疫 无病区不要到病区调运稻种和繁种,以防传入;确需引种时必须严格实行产地检疫,严格封锁带病种子。病害偶发区,要封锁病区,种子、稻草不要外运。 2.选用抗病品种 种植抗病品种是控制和扑灭细条病最经济有效的措施。病害发生区应因地制宜选育和换栽抗(耐)病品种。籼稻品种中,高抗的有:BJ1、IR26、DV85等,中抗的有:JV14、 特青2号、协优49、秀恢1号等;粳稻品种中,表现高抗或中抗的有:武育梗2号、武育梗3号、武复梗、R917、农垦57、六优1号、泗稻4271和双晴等。 3.培育无病壮秧,加强肥水管理 具体措拖与白叶枯病相同。 4.药剂防治 应抓好种子消毒和加强秧田保护,大田及时用药。种子消毒:对带菌或可疑带菌的种子,应于播种前结合浸种进行种子处理,方法可用盐酸水溶液浸种。与带稻瘟病菌的种子处理相同。秧田和本田的药剂防治:秧苗在3叶期时统一用药,保护苗期不受侵染。大田孕穗期间喷药1~2次,对抑制和扑灭病害有重要作用。目前常用的杀菌剂有:20%叶青双(川化018)、10%叶枯净、中生菌素、农用链霉素等。始病期用药,防治效果可达80%左右。施药间隔期7d左右,视病情发展决定施药次数。施药后如遇雨,应补施。
水稻细菌性条斑病具有流行性、暴发性、毁灭性等特点。在我国南方、东南亚稻区和其他部分国家都有发生,水稻细条病属于检疫性病虫害,传染性极强,因而必须引起重视、
该病主要危害水稻叶片, 在秧苗期即可出现典型的条斑型症状。
发病初期病斑呈暗绿色半透明水渍状, 后逐渐沿叶脉方向扩展呈条斑症状。病斑表面常分泌有许多黄色菌脓, 干结后呈黄色树胶状小粒, 严重时多个病斑可相互连成枯斑, 并不断扩展, 叶片呈红褐色、不规则黄褐色至枯白, 对光可见许多半透明条斑, 在水稻孕穗期尤为明显。
水稻发生细条病主要有如下原因:
1、种子带菌
种子、病残稻株带菌是下一茬水稻的主要侵染来源。
带病播种随着种子发芽生长, 病菌开始侵染幼苗芽鞘和叶梢, 插秧时又随病秧带入本田。
2、气候原因
气候条件适宜是发生水稻细菌性条斑病发生流行的主要条件之一, 尤其以降雨日、相对湿度和大风影响更为明显。水稻细菌性条斑病发生的适宜温度为28~30℃;降雨天数越多, 田间相对湿度越大, 发生越严重;大风雨会给叶片造成大量伤口, 有利于病菌侵入, 从而迅速扩展蔓延。
3、栽培管理不当
播种前不进行种子消毒, 药剂防治不及时, 串灌、漫灌等田块发生水稻细菌性条斑病。氮、磷、钾肥施用不合理, 偏施、迟施氮肥, 造成水稻植株徒长, 叶片嫩绿, 抗病力减弱, 都有利于发生发展。
发病规律:
1、发病时期:移栽期、分蘖末期到抽穗前期、台风暴雨后。
2、 病菌来源:主要通过田间病株残体传播。
3、浸染途径:病斑上菌脓借助风、雨、露水由气孔、伤口或机动细胞处侵入。
4、栽培诱发条件:病害的严重程度随施肥量的增加而增加,随磷钾肥的增加而减轻,田间植株密度越大发病越重。
防治意见与办法:
1、品种选择:种植感病品种是病害流行的主要因素。培育与推广抗病品种是控制病害流行的决定因素。虽然目前尚未发现免疫品种,但品种之间抗性存在很大差异,定位的抗细条病QTL有3个。
2、用强氯精浸种消毒。通常1克强氯精对水公斤浸种谷公斤或者药剂可用85%三氯异氰尿酸300--400倍液浸种。增强秧田治理,防止串灌,避免淹苗。
3、加强栽培管理上,培育壮秧,注意合理施肥,控氮增磷钾,合理密植,分蘖末期适当晒田,晒田复水第二天施钾肥8--10公斤每亩。台风暴雨过后,应立刻排水打药防治,抑制病害的盛行扩大。
4、药剂防治,已发病田块及时防治,要禁止串灌、漫灌和使用循环水,防止病害扩展蔓延,首次防治后5-7天再防治一次,确保防效。防治该病的适用药有噻徾酮、噻唑锌、碱式硫酸铜、噻森铜、噻菌铜、中生菌素、三氯异氰尿酸、氯溴异氰尿酸等。发病后期用药防治效果会下降,应在用药防治的同时配合施肥促进水稻恢复。
5、加强植物检疫,发现细菌性条斑病后立即采取拉黑、控制、扑灭等措施。在已发病的稻田,采取农业防治措施,有效控制病害不传播、不扩散。病田鼕季灌水耙沤30天以上可消灭田间病菌。
此文和图片转载于网络,不负任何法律责任,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
在南方地区,我们以水稻作为主要的食物,农民一年到头基本也是在为水稻生长忙活。在水稻种植的过程当中很容易感染水稻细菌性病害,它有白叶枯病、褐条病、条斑病、基腐病等。那么我们如何识别水稻细菌性病害呢?有哪些防治方法?下面小编就给大家讲讲!一、水稻细菌性病害如何识别?1、细菌性条斑病叶片发病初可见暗绿色水渍状小斑,随后在叶脉间扩展为暗绿或黄褐色的细条斑。湿度大时病斑上出现许多细小的露珠状黄色菌脓,干燥后不易脱落。严重时,病斑增多融合成不规则黄褐至枯白大班,外观与白叶枯病有些相似,但对灌检查,仍可看见是由许多半透明的小条斑融合而成。2、白叶枯病白叶枯病主要在叶片上表现症状,有叶枯型、急性型、凋萎型、黄叶型4种症状。叶枯型多从叶尖或叶缘开始,初现黄绿色或暗绿色斑点,逐渐发展后病斑呈黄色或略带红褐色,最后变成灰白色或黄白色;急性型叶片病斑暗绿色,重者全叶青灰色或灰绿色,呈开水烫伤状,随即纵卷青枯;凋萎型多是心叶或心叶1-2叶先失水、青卷、而后枯萎,随后其他叶片相继青枯;黄叶型的新出叶有均匀褪绿或黄色或黄绿色宽条斑,老叶颜色正常。3、细菌性褐条病细菌性褐条病俗称心腐病,通常是水淹没心叶后发病,病菌侵入心叶,造成心叶腐烂。主要发生于秧苗期,在秧苗的叶片和叶鞘上出现水渍状长条斑,沿中脉向上下发展,病斑为黄褐色或黑褐色,病叶凋萎枯黄,秧苗生长停滞,常一团团枯死。心叶未抽出时发病,则不能继续生长而死于心内,成为假枯心,拔出有腐臭味,故有“心腐病之称。4、细菌性基腐病发生在水稻根部与茎基部,在水稻分蘖期发病,茎基部叶鞘上会有水渍状椭圆形斑,剥去叶鞘可见根节不变黑褐色,根节腐烂,伴有恶臭,植株心叶青枯发黄;拔节期叶片自下而上变黄,近水面叶鞘边缘褐色,中间灰色长条形斑,根节伴有恶臭;穗期病株先失水青枯,后形成枯孕穗或白穗,根节变色,有恶臭味。二、水稻细菌性病害防治方法1、药剂防治药剂主要有噻唑锌、春雷霉素、氯溴异氰尿酸、四霉素、噻菌铜、噻霉酮、松脂酸铜等药剂。具体用药方案:在秧苗3叶期或拔秧前各喷药防治1次,可亩用20%噻菌铜80-100克、20%噻唑锌80-100克,可起到事半功倍的防治效果;在暴雨过后,注意检查历年常发病田块,一但发现零星病株或发病中心,需立即用药防治,可选用40%春雷·噻唑锌50-60克/亩、20%噻唑锌100-125克/亩,施药时可混用碧护等植物生长调节剂。2、种子处理可选用36%三氯异氰脲400克+25%咪鲜胺25毫升+芸苔素,兑水100公斤浸种100公斤,洗净后催芽。种子催芽破胸后用吡虫啉+碧护或噻虫嗪+碧护均匀拌种后再播种。好啦,以上就是小编要给大家分享的全部内容了,水稻是农民主要的收入来源,所以在种植期间更需要重视病虫害防治了,小编建议大家可以用上面的识别方式来鉴定是否得了水稻细菌性病害哦!平常可以用上面的两种防治方法!关于水稻细菌性病害识别与防治的内容就讲到这里,欢迎阅读青瓜网其他农业内容。推荐阅读:水稻抽穗结实期六项管理技术
水稻在我国的种植历史悠久,种植技术比较完备成熟。此外,水稻作为我国的重要经济作物,种植范围广泛,且有逐渐增加的趋势。那么水稻在种植种植过程中的细菌性条斑病该如何防治呢?症状 发病初期,形成宽~1mm、长3~5mm的纵向斑块,呈水渍状,深绿色透明,受大叶脉限制。然后它继续纵向扩展,并向两侧发展,形成大型斑块。此时,在潮湿条件下,在病斑表面形成细菌脓液。干燥时呈小珠子状,以整齐的地线状排列在病斑表面。受影响组织的病变周围出现黄色光晕,老病斑呈亮棕色。在疾病发展的后期,整片叶子变成褐色并死亡。 细菌性条斑病主要在病种和病草中越冬。一般来说,它通过气孔侵入水稻叶片。细菌脓液中的细菌通过风雨与水稻叶片接触,导致疾病的传播。 水稻细菌性条斑病喜高温高湿。一般来说,水稻分蘖高峰期至初穗期是植物抗病性最弱的时期。如果这个生长期恰逢高温天气,相对湿度超过80%,持续降雨,日照不足,则有利于细菌的传播和入侵。 预防和控制措施 1、植物检疫严格执行检疫制度,防止细菌进入无病区,控制疾病的进一步传播。种子、秸秆不得从疫区转移到疫区,疫区的种子不得转移到疫区种植,以保护疫区。 2、农业控制 (1)?病场治疗。在冬季,浇水和脱胶50天以上可以杀死留在田间的病原菌,病田也可以用石灰消毒。 (2)?彻底处理病虫草。田间病残尸体应清除并深埋,病草不得用作种子萌发、苗床覆盖物或秧苗棒。 (3)?选择抗病品种。抗病品种的选择,参照种子包装袋上抗病鉴定部门的鉴定结果,选择抗病性好的品种,或因地制宜选择全年不发生的品种。 (4)?加强田间栽培管理。采用“浅、薄、湿、晒”的科学排灌技术,避免深水灌溉、串灌、漫灌,防止内涝。应采用配方施肥和更多腐朽有机肥,以提高水稻植株的抗病性。 (5)?严格农业经营。禁止在晨露干燥前进行田间耕作活动,以避免人为传播。水稻叶应密集掩埋,以防止细菌传播。野外作业应先进入无病区,再进入无病区。如果您进入无病字段,则不得再次进入无病字段。 化学防治 1、种子消毒处理。首先,将水稻种子浸泡在清水中12小时,将水稻种子浸泡在500倍85%三氯异氰尿酸可溶性粉末中24小时,冲洗并促进发芽和播种。 2、现场控制。50%氯溴异氰尿酸60克或20%噻嗪悬浮液125-160克,或噻吩水乳剂10-50毫升,或20%噻唑基锌悬浮剂100-125毫升,或77%氢氧化铜可湿性粉剂120-200克和水40-50公斤均匀喷洒,每40-50天防治一次。注意试剂的旋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