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医学论文 > 儒家文化与中医学论文

儒家文化与中医学论文

发布时间:

儒家文化与中医学论文

医生治疗好病人就好。

有,可详谈中医学的基本特点 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于中国古代,受到中国古代的唯物论和辨证法思想的深刻影响。对于事物的观察分析方法,多以“取类比象”的整体性观察方法,通过对现象的分析,以探求其内在机理。因此,中医学这一独特的理论体系有两个基本特点,一是整体观念,一是辨证论治。整体观念 整体就是统一性和完整性。中医学非常重视人体本身的统一性、完整性及其与自然界的相互关系,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儒家思想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主导思想,在其创立、发展过程中对中医学有着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对中医学 理论和思维的形成和发展产生着积极的推动作用。儒家经典《易经》对中医“阴阳学说”的影响、儒家经典《尚书》对中医“五行学说”的影响、儒家 思想“中庸之道”对中医“动态平衡”的影响。 扩展资料 儒家思想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主导思想,在其创立、发展过程中对中医学有着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对中医学 理论和思维的.形成和发展产生着积极的推动作用。儒家经典《易经》对中医“阴阳学说”的影响、儒家经典《尚书》对中医“五行学说”的影响、儒家 思想“中庸之道”对中医“动态平衡”的影响。

儒家文化儒医之博学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经历了两千多年漫长的封建王朝,从汉武帝“废除百家,独尊儒术”开始,无论是战火纷飞还是太平盛世,儒家思想就如同一棵参天大树,深深地植根于这两千多年的土壤中,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这种骄傲即使是同样影响了中国几千年的道学、佛学也是无法比拟的。而代表了中医完整体系形成的《黄帝内经》成书于汉代,深受儒家文化影响。后代医家更是不断吸收儒家思想的精髓,从哲学的光辉中获得丰富养料,不断充实完善中医基本理论。这也是世界上许多传统医学渐渐退出历史的舞台而中医却越来越受到全世界关注的一个原因。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以人为本是儒家文化的精髓之一,它认为:在天地人之间,以人为尊;在人与神之间,以人为本。如《易·贲彖》:“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易传》“天地感而万物化生”;“盈天地之间者唯万物”;“天地之大德曰生”,以人为万物之灵。《礼记·礼运》云:“人者,天地之心也,五行之端也。”儒家认为,人的生命是一种自然现象,是有实体的,且在天地间有着重要的地位。中医学更是吸收这种精神,并作为构建自己理论体系的基础。如《素问·宝命个形论篇》说:“天覆地载,万物悉备,唯人为贵。”《灵枢·玉版篇》说:“且夫人者,天地之镇也。”认为人在天地间最为贵重,并在此基础上确立了人是整个医学的主体,同时也确立了与天地万物有机联系的人的生理、病理、心理、药理的中医学认识论。“天人合一”思想古代先贤们的思维方式主要表现在天与人的关系上,认为人与天不是处在一种主体与对象的关系上的,而是处在一种部分与整体、学之初与最高境界的关系之中,其“天人合一”的思想,在儒家思想中体现得也比较明显。《礼记·中庸》说:“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认为人只要发扬“诚”的德性,即可与天一致。汉代大儒董仲舒则明确提出:“天人之际,合而为一。”(《春秋繁露·深察名号》)成为二千年来儒家思想的一个重要观点。而“天人合一”思想在中医学亦有充分的体现,中医学强调人与自然是一个整体,人生活在天地间,与自然环境是一个整体,人和自然相互之间的和谐、统一使生命生生不息。如《灵枢·邪客》:“人与天地相应也。”《素问·生气通天论》中云:“阳气者,一日而主外,平旦人气生,日中而阳气隆,日西而阳气已虚,气门乃闭。”即人体的阳气随着自然界的阳气消长变化也发生相应的改变。中庸之道对中医学的影响子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中庸之道,指中和可以常行之道。行道,当守于中庸之德。所谓中庸指言行要合于礼,既不能过,也不能不及,在哲学上讲就是那个最合适的“度”。什么事情都必须有个度,这就是“中”。宋代理学家朱熹给“中庸”加注说:“中者,不偏不倚,无过不及之名,平常也。”中医学在理论上也吸收了中庸的观点,认为人体的气血阴阳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不停地运动,但只有掌握了运动的度,人体才不会生病。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阴平阳秘,精神乃治。”失掉了这种度人就会生病。《类证治裁·喘症》中说:“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根。肺主出气,肾主纳气,阴阳相交,呼吸及和。若出纳升降失常,斯喘作矣。”在遣方用药方面也都讲究度,过犹不及。如麻黄汤,有麻黄之宣散驱逐表邪,又加一味杏仁,除了止咳平喘以外,其沉降之性正好防止麻黄的太过宣散,一宣一降动态有度,达到了治病除邪的目的。儒医现象《礼记·大学》:“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后世称之为《大学》的“八条目”,而“八条目”的中心环节是修身,“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儒家反复强调个人的道德修养,儒士们也以修身、正己为品德表现。由于中国古代的许多医家或是弃儒从医、或是医儒兼修,在行医的过程中把儒家的“八条目”也带入医学领域,成为医生对自身的提高以及治疗救人的一个准则。如宋代有医家就仿效孔子“正身”、“修己”的说法,讨论“正己”、“正物”和“愈疾”的关系。“正己”是进行自我道德修养,不断地精进医术;“正物”主要是针对疾病能够正确地采用药物治疗,这样才能达到治愈疾病的目的。由于儒家“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的思想渗透,许多医家在行医过程中的利义观上更偏向于重义而轻利的思想。如明代龚信“不炫虚名,惟期博济。不计其功,不谋其利”;或朱丹溪“穷苦人求药,无不与,不求其偿”;元代儒医周贞更是“为义若嗜欲,至于视利,轻之如粪土”。若病家询其药金几多,他便发怒道:“吾愈人疾,未掌凯其利。”并会将诊金退还给病人(戴良《九灵山房集·卷一》)。儒家思想很重要的一部分是“仁、义、礼、智、信”,以仁为首的“仁”字思想。“仁”最早见于《诗》、《书》,《礼记·中庸》“仁者人也”。也就是说仁是人的本质,是人的一种人格要求,没有仁,也就没有人了。在这种思想指导下,中医自古被称为“仁术”,《灵枢·师传》曰:“使百姓无病,上下和亲,德泽下流。”认为好的医生要有一颗仁爱之心。从张仲景的“勤求古训,博采众方”,孙思邈的“精勤不倦”,到徐大椿的“博览方书,寝食俱废”,要求医者有渊博的知识,“上知天文,下晓地理,中通人事”,这与儒家“智”的标准也是一脉相承的。所以儒医也往往代表了拥有一颗仁爱之心以及渊博知识的智者。历代医家穷其一生,即使是“路漫漫其修远兮”,还要“吾将上下而求索”。儒家文化对传统的重视,通过儒医渗透到祖国医学之中,使得中医理论的延续力大大加强,中医成为世界传统医学中唯一不曾中断的医学体系。但是,中医也不得不面临这种由于对传统的极度尊崇而带来的一些弊端。强烈的人文色彩,身体、发肤受之于父母,不能有丝毫损伤,使中医没能开创一个医学解剖的道路。而“言必称《内经》,法必宗仲景”成为中医立论的习惯,尊经崇古的学风,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中医的创新和进取,致使今日,我们不得不面对只有几百年历史的西方医学的崛起和超越,甚至还屡遭是否“科学”的质疑。

儒家中庸思想与中医学论文

儒家思想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主导思想,在其创立、发展过程中对中医学有着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对中医学 理论和思维的形成和发展产生着积极的推动作用。儒家经典《易经》对中医“阴阳学说”的影响、儒家经典《尚书》对中医“五行学说”的影响、儒家 思想“中庸之道”对中医“动态平衡”的影响。 扩展资料 儒家思想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主导思想,在其创立、发展过程中对中医学有着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对中医学 理论和思维的.形成和发展产生着积极的推动作用。儒家经典《易经》对中医“阴阳学说”的影响、儒家经典《尚书》对中医“五行学说”的影响、儒家 思想“中庸之道”对中医“动态平衡”的影响。

现实中非左即右,而不选择站队的人就被认为是中庸之道。实际上,有些中庸是和稀泥,但有的则是比较理智。

中庸思想为孔子首倡,并为历代儒学思想家所继承和充实。它的基本特征是以道德标准、方法论和世界观为统一体,其归结点是诚。该理论在儒家中庸思想中处于核心地位,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意蕴凸显,具有很强的普世性价值。在现实社会中,中庸思想仍为政治。

由春秋末期思想家孔子所创立。孔子创立的儒家学说在总结、概括和继承了夏、商、周三代尊尊亲亲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形成的一个完整的思想体系。

扩展资料:

儒家的特征

1、以孔子为先师,为思想领袖。

2、以《周易》、《尚书》、《诗经》、《礼记》、《春秋》等书为经典。

3、在思想上形成了仁与礼的一种张力结构。

4、由内圣而外王,通过内体心性成就外王事功之学。

5、尤注重人与人之间伦理关系,并将之运用到政治实践中,成为指导性的原则。

医生治疗好病人就好。

儒道佛与中医学论文

请从《弟子规》《朱子治家格言》《三字经》《增广贤文》《孝经》等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儒家经典入手。先熟悉书中的内容:弟子规是教给我们如何在生活中奉行五伦八德,其中的108件生活标准是非常基础的。这是古时候儿童的蒙训文,是基础教育和根本教育,是做人的底线。《朱子治家格言》是教给我们如果持家过日子的。从节俭、持家等方面,是说给成年人的。《三字经》是教孩子历史和生活基础常识的,《增广贤文》是教给人们的生活哲理。《孝经》是教给我们如果做个才是孝子。孝的具体行为有哪些。这些都是适合我们生活的,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的。是儒家思想在我们生活中的具体表现。希望你能认真学习,然后就会思如泉涌,下笔如有神!!!

楼上的,那个ppt给我们吧~老师没给···谢谢啦

<中国传统的自由精神——简论儒道释的自由观>[摘 要] 本文认为,中华民族文化传统是自有其自由精神的:儒家“入世的自由”,道家“忘世的自由”,佛教“出世的自由”,以及三者会通的超越的自由精神。现代化的题中应有之义,就是传统自由精神的现代化转换。[关键词] 中国传统,儒家,道家,佛教,自由精神

国学教育,现已逐渐在许多小学铺开,越来越多的人士开始认识到了国学经典诵读的重要性。以下是我精心整理的关于关于国学经典的论文的相关资料,希望对你有帮助!

诵读国学经典,培养合格大学生

【摘 要】文章从国学经典的界定,国学经典诵读的价值,合格大学生的标准,以及国学经典诵读对培养优秀大学生的重要意义等几个方面进行了阐述。文章认为国学经典是中华文化的精髓,是中华民族5000年智慧的结晶,诵读国学经典,让优秀的文化和思想浸润大学生的心灵,在培养当代合格的大学生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关键词】国学经典;诵读价值;合格大学生

国学教育,现已逐渐在许多小学铺开,越来越多的人士开始认识到了国学经典诵读的重要性。儿童读经,已不是少数学校的创新教育。但在大学,虽然有一些学校成立了国学研究机构或国学系,如清华大学、北京大学早年成立的国学研究院和国学门,2001年武汉大学创办国学试验班,2005年人民大学成立的国学院,湖南大学岳麓书院的国学研究基地,2006年安徽大学的中国传统文化研究院等等。但多数大学往往只是中文系师生较关注国学,国学经典的文化精髓并没有以切实有效的方式浸入大学生的心灵。很多大学生不知国学为何物,对自己民族的传统文化毫不重视、崇洋媚外、浮躁空虚。在此背景之下,明确国学经典的含义,大力开展国学经典诵读活动,用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浸润大学生的心灵,对培养合格的大学生必将起到较好的作用。

一、国学经典的界定

国学可以说是学问之根。邓实在1906年《国学讲习记》一文中认为:“国学者何?一国所有之学也。有地而人生其上,因以成国焉,有其国者有其学。学也者,学其一国之学以为国用,而自治其一国也”。国学大师吴宓先生认为,国学是一个国家学术的总体,是本国学术的整体。也就是说,它应该包容中国学术的方方面面。张岱年先生则认为:国学是中国学术的简称。由此看来,国学应是一国固有之学问,它是一个国家民族性的传统精华。而中国的国学从二十世纪以来一般是指以儒学为主体的中华传统文化与学术。它也包括了中医、戏剧、书画、星相、数术等等,这些当然属于国学范畴,但也可以说是国学的外延,或者说是广义的国学。狭义的国学,主要指意识形态层面的传统思想文化,主要表现在对《四库全书》的研究。其中经、史、子、集,应以经、子部为重,尤其倾向于经部,或简称对《四书五经》的研究。

儒、道、佛是传统文化的三大精神支柱。1978年,香港中文大学新亚书院设立“钱宾四先生学术文化讲座”,请钱穆先生作了系列讲座。在讲演中钱穆指出有7部书是“中国人所人人必读的书”――《论语》、《孟子》、《老子》、《庄子》、《六祖坛经》、《近思录》、《传习录》。这些传统典籍,无不闪耀着中国国学璀璨的光辉,堪称国学之经典。

二、国学经典诵读的价值

顾名思义,经典诵读是对一些经典文本的诵读。从词源上分析,诵读由“诵”和“读”两个词复合而成。在《说文解字》中,“诵”被注解为“讽也”。段玉裁对此作了进一步的注解:“倍文曰讽,以声节之曰诵。倍同背,谓不开读也。诵则非直背文,又为吟咏以声节之。”“读”,《说文解字》释为“籀书也”。段玉裁同样作了进一步解释:“抽绎其义蕴至于无穷,是之谓读。”段玉裁甚至对“诵”和“读”的差异作了进一步的解释:“讽诵亦可云读,而读之义不止于讽诵。讽诵止得其文辞,读乃得其义蕴。”综合以上,“诵”指的是通过有声语言来达到背的一种阅读活动。“读”则是一种通过理解来把握文本意义的阅读活动。“诵”和“读”合称为“诵读”,是在秦汉以后。有研究者将诵读界定为:“一种在理解的基础上通过眼观口诵心惟、熟读精思成诵,达到全面深入理解文本的读书方法。”从这一诵读的定义可以看出,诵读是一个逐步深入文本的过程。经典诵读就是引入学生生活经验作为经典诵读的支架,从认知、评价和审美三个层面具体参与,借助诵读这一阅读方式,通过眼、口、耳三种器官的联合活动,先使文字符号通过视觉进入大脑,转换为声音,再通过听觉进入大脑,让文字符号和相关的言语同时刺激大脑,以实现对经典意义的深入掌握。这种活动是全身心的一种活动,是对大学生的一种润物无声的一种心灵浸透,对当代大学生优秀品格的培养和人文素养的熏陶有着无可替代重要的作用。

三、合格大学生的界定与现状

中国传统文化认为,一个完美的人应该做到立德、立言、立功,尤其把“德”看得最重。传统文化中“德”主要指人的心性、文化、情操、信念、审美、学问、修养等品性,其内容丰富,包括仁义礼智信,也包括民族至上、国家为本的情操;重义轻利、尊师重孝的修养;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信念;和谐持中、持续发展的品质;博采众长、为我所用的精神。

大学阶段,本是学问的深入阶段,大学生完全可以脱下应试教育的战袍,一方面,进行专业性的学术科技研究;一方面,进行传统文化等人文素养学习,这二者均不可偏废。《弟子规》甚至强调:“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只有德才兼备,才可成为一位合格的大学生。

但是,现状却不容乐观。在当代大学生中存在着不少与传统美德不相符合的现象。尤其是作为传统文化最重要的部分――师道和孝道在当今的很多大学生身上体现得不够充分。大学生集体主义和社会公德意识淡薄,心理素质较差。一些大学生以自我价值的实现为核心,强调个人本位,社会、集体次之;在物质和精神关系上,过分关注眼前的机会和发展,忽视远大理想和目标,不少人把实现较高经济收入和安稳生活放在人生追求的首位,重实惠、求实用,从而淡化社会责任感,甚至陷入极端个人主义的泥坑;在索取与奉献关系上,则一味地强调索取,认为个人贡献应与社会索取相等价。

这种现状从表面上看形成了一个链条,即:大学生学习的功利化和阅读面的狭窄――人文知识的欠缺――文化的缺失――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混乱――功利主义的盛行。从本质上看,此链条的中心环节就是文化的缺失,而中国传统文化的缺失正是文化缺失的重要方面。

四、诵读国学经典培养大学生优秀的素养和品质

国学经典诵读就是让大学生沐浴国学经典的光辉,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的教育,以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为核心内容,培养大学生的传统文化素养、人文精神、民族意识以及健全的人格。这种活动极具价值、有着深远的意义。 第一,诵读国学经典可以传承经典文化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

国学经典诵读能让学生传承优秀文化,提高修养。《美丽新世界》的作者赫胥黎在上个世纪30年代就说过,“在一个飞速变化的时代真有一种危险,那就是一个人信息灵通和这个人有修养很可能是互不相容的两件事情。要信息灵通,就必须快速阅读大量仅提供信息的指南之类书籍。而要有修养,就必须慢慢去读、细细去品味很少的几本书,那是一些生活、思想和感情都有声有色的人写的书。”网络解决了快速阅读大量信息的问题,却带来了浮躁取巧的风气。美国学者詹明信称此为后现代主义特征,就是“平面化或没有深度”。如果年轻人想有所成就,得养成读经典和思考的习惯,不要被这个什么东西都来去如风的时代牵着走。学生静下心来,学习传承、品读背诵国学经典,能逐渐内化为一种涵养――良好的道德品质、丰富的人文素养。实践证明,无论是著名的人文社会科学学者或是取得巨大成就的自然科学家都具有非同一般的人文素养,只有具有良好的人文素养,才能为个人今后的发展提高提供强大的后劲。

第二,国学经典诵读可以提高大学生的民族认同感、增强凝聚力。

世界经济虽趋全球化,但民族特色文化反而更显珍贵。世界各国也在传承本民族文化。如基督教文化、伊比利亚文化、伊斯兰教文化,黑非洲文化等。中华民族是世界上最伟大的民族之一,其“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民族精神是最坚韧的纽带,维系着华夏民族的和平与发展,这种精神也影响着世界的和平与发展。优秀的中华民族文化,是中国绵延成长之根,是炎黄子孙永不枯竭的精神宝藏。瑞典皇家人文、历史及考古学院中国籍院士张隆溪说我们可以从诵读《诗经》、《楚辞》等古典作品中汲取营养,这些作品在我们的审美经验中都存在于此时此刻,与我们没有隔阂。中华民族源远流长、从没间断的文化、智慧、精神将永远激励后人前进。

第三,国学经典诵读可以激发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增强开拓力。

没有传承,无以言延续;没有创新,无以谈发展。传承,使中国悠久醇香、文明傲世:诸子百家、儒道文化……延续成滔滔长河;创新,使中国发展壮大、领先潮流:四大发明、工巧科技……开拓出股股清泉。传承和创新是相辅相成的,中国的传统文化,有精华也有糟粕,我们不能固步自封,必须在传承的基础上有所开创。我们的国学经典本身就是一种海纳百川般不断吸收壮大的学问,比如其对印度佛学的吸纳汉化就是一种“苟日新,日日新”的创新精神,我们在改革开放的今天更应以国学经典为基础,圆融新学,开拓创新。胡锦涛曾提出:“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件具有深远意义的大事。”这也是每一位中国人的历史责任,是人文素质得以提升的基本保障。中华文化历经几千年而不衰,这在世界上都是罕见的,我们一定要肩负重任,把国学传承下去。现在全球一体化,彼此之间都在取长补短,相互交流改革,我们也必须开拓创新,但万不可崇洋媚外,全盘西化,数典忘祖。“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我们应秉承大儒张载之格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让国学经典诵读结出硕果。

儒道思想与医学论文

以史为鉴,试论中医学的特点 中医学是以中国古代朴素的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气、阴阳、五行学说为科学方法论,以整体观念为主导思想,以脏腑经络的生理和病理为基础,以辨证论治为诊疗特点的医学理论体系。以中国传统医学理论与实践经验为主体,研究人体生理、病理、疾病的诊断与防治及康复保健的一门综合性学科。中医学的思想体系宗儒释道三教,以儒家、道家的“中和”、平衡思想为思维方法的主线;其方法论具有多维特质,注重整体和强调平衡;其思维方式呈现多层次、多元化的特征,以比较、演绎、类比、以表知里、试探和反证为具体的思维方法。中医学的医学观和方法论是在整体观念指导下,以“中和”思维为核心,辨证思维居主导地位,以阴阳五行学说为理论基础的科学思维观。中医学理论体系所蕴含的中国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是经千百年文化积淀融合而成,不仅对现代医学,特别是未来生命科学和未来医学科学,都有着重要的科学意义。 古代哲学观认为,自然界是由某些要素组成的有机整体,并以此分析客观事物的整体性及辩证的层次关系。中医学以中国古代的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作为建构自己理论体系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因此对生命、健康和疾病的观察、分析、认识和处理是从整体出发,注重人体自身的完整性及人与自然社会环境之间的统一性和联系性。 辨证论治是中医学在辨识和诊治疾病的思维与实践过程中所采用的基本原则,是在整体观念指导下对疾病进行特殊的研究和处理方法,体现了中医学的整体观、恒动观和辩证观,也是中医学基本特点之一。 证是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病机本质的概括。它不仅仅是指疾病过程中某个阶段的一组症状群,而且还反映了疾病的病因、病位、病性、邪正盛衰和病变趋势及转归,因此证比较准确地揭示了疾病本质和病理特征,使论治能够针对病原有的放矢。为临床立法、处方遣药提供可靠依据。所谓辨证,就是将四诊(望、闻、问、切)收集到的临床资料(包括症状和体征),运用中医理论,进行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及发展趋势,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即通过疾病外在表现认清病变本质,分析并寻求疾病病变的关键或症结所在。辨证的过程,就是辨证与论治,就是认识疾病和治疗疾病的过程,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体现,是理、法、方、药理论体系在临床上的具体运用,因而是指导中医临床诊治的基本原则。 辨病论治与辨证论治是密切相关的,而辨证尤重于辨病,因为证是反映疾病的本质和属性,是认识疾病的基础。如果疾病的治疗缺乏疾病阶段性和类型性本质的准确认定,那么针对性的有效治疗,将无从谈起。当然,若仅以证候的差异去认识疾病,而不考虑疾病的整个过程或全貌,是难以界定和判断疾病所处的某一阶段的病变本质。因为“病”是“证”的综合和全过程的临床反应,“病”对“证”有制约作用,“证”的内容和转化规律均是以“病”为前提条件的。如同为肾阳虚证,泄泻肾阳虚证的主症是五更泄泻,泻后则安,可不出现水肿;水肿肾阳虚证的主症是面浮身肿,腰以下尤甚,按之凹陷不起,泄泻可不出现。由此可见,证候的主症依所属病种不同各有侧重,治疗也随病种的差异而有所区别,在温补肾阳的同时,前者佐以固涩止泻;后者兼以化气行水。这种辨病论治与辨证论治相结合的诊治思路,有利于提高中医临床的诊治水平。

现如今,中医的方向是错的,很没有底气,应该调整方向,基础不要,追求细节末节,说实话,有了基础,一部《千金方》已经可以治好多病了!治病不安心,越治越闹心!

具体的我也不知该怎么说,给个思路吧:大医上可医国......

有,可详谈中医学的基本特点 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于中国古代,受到中国古代的唯物论和辨证法思想的深刻影响。对于事物的观察分析方法,多以“取类比象”的整体性观察方法,通过对现象的分析,以探求其内在机理。因此,中医学这一独特的理论体系有两个基本特点,一是整体观念,一是辨证论治。整体观念 整体就是统一性和完整性。中医学非常重视人体本身的统一性、完整性及其与自然界的相互关系,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侏儒病论文

凡身高低于同一种族、同一年龄、同一性别的小儿的标准身高的30%以上,或成人身高在16厘米以下者,称为侏儒症或矮小体型。侏儒症由于多种原因导致的生长激素分泌不足而致身体发育迟缓。 一、垂体性侏儒,是内分泌因素造成的 由于先天的后天的原因,垂体前叶功能减退,生长激素分泌减少,阻碍了身体的生长发育,导致了身材矮小。儿童童年时期,各种慢性感染,全身性疾病,营养不良等,都可引起中枢神经系统功能紊乱,从而引起全身营养代谢紊乱,导致侏儒症的产生。 二、克汀病,又叫呆小症 主要是由于甲状腺功能减退所致。甲状腺激素与骨的成熟度有很大关系。儿童时期如果甲状腺功能低下,软骨的骨化和牙齿的生长发育就会受阻,各长骨骨化中心踹出现的时间显着推迟,影响骨骺的骨化和成熟,导致身材矮小。 三、软骨发育障碍 这是由于软骨生长能力很弱,骨路纵长发育迟缓,形成严重矮小畸形,有家族遗传性。 四、卵巢发育不全 又称Turner综合征,是一种女性先天性遗传缺陷症。患者卵巢发育不全,伴有侏儒症。

侏儒症在现今已经越来越少见,但侏儒症依然是产检梦魇…据医学统计,侏儒患者父母的下一代有50%的机率会遗传,那正常父母会生出侏儒症吗?能预防吗?本文带您认识! 何谓侏儒症 侏儒症是一种罕见疾病,主要经由 “ 遗传 ” 或 “ 自我基因突变 ” ,造成软骨发育不全,属 于“ 基因缺陷 ” (注1),并且在出生前就已经决定是否为患者,目前无法治疗,但能透过定期产检或出生後的生长状况来诊断。 侏儒症患者看起来明显比一般人矮小许多,头部显得较大,有的还有驼背现象,其他的特徵如前额凸出,鼻梁扁平,下巴前翘,有时会伴随牙齿结构不良,如齿距过挤及牙齿咬合不正等现象。 侏儒症患者在智力上和正常人相同,但天生的基因缺陷,容易出现发展严重迟缓状况,亦可能会带来并发症,诸如水脑、猝死、椎间盘突出、骨刺、四肢麻痹、中耳炎、鼻窦炎等等。 侏儒症的遗传模式为何 由 于 侏儒症属 于 基因缺陷造成,正常人发生率是1/25,000~1/40,000,虽然机率不高,但患者下一代遇到基因缺陷的机会很大,也就是说侏儒症是会遗传的。不过,遗传有其模式,并非百分之百遗传,以下带你认识: 1. 夫妻双方其中有一个是软骨生成不全症的患者,生出患病小孩的机会是50%,相对的,生出正常小孩的机率也是50%。 2. 如果小孩生出来不是侏儒,表示他/她没有基因缺陷问题,因此生下一代出现侏儒的机率不会比较高,跟一般人的机率一样(1/25,000~1/40,000)。 3. 据统计,超过80%以上的侏儒症患者,其父母是正常的,这表示软骨发展不全是由自我基因突变造成。 4. 正常父母,生过侏儒症小孩,下一胎出现软骨发育不全的机率比一般人高,有千分之二的机会。 侏儒症可以预防吗 就目前为止,侏儒症没有确切的预防方式,但能透过孕期间的营养补充和定期产检来试图减少侏儒症宝宝的出现。 产前补充营养 怀孕从初期开始,请多注意饮食营养均衡,例如可以预防胎儿神经管缺损的叶酸,以及帮助宝宝脑神经发育的卵磷脂,都请适时适量补充。详细请看: 孕妇定期产检很重要,保护自己也能追踪胎儿,通常侏儒症至少要在怀孕24周以後检测比较准确,不放心用超音波的妈咪,也可以进行羊膜穿刺检查,但无论何种检查,准确率不能百分之百(约60-80%),请妈咪有心理准备喔! 产后观察宝宝成长 正常情况下,宝宝出生後会依照生长曲线的标准慢慢长大,包括粗动作、细动作或语言发展等,但侏儒症宝宝通常会发生发展迟缓现象,例如宝宝到3、4个月,还不能良好控制头部,或到了2、3岁才会走路,这些都可能是侏儒症的关系。

  • 索引序列
  • 儒家文化与中医学论文
  • 儒家中庸思想与中医学论文
  • 儒道佛与中医学论文
  • 儒道思想与医学论文
  • 侏儒病论文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