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医学论文 > 治疗糖尿病的针灸论文

治疗糖尿病的针灸论文

发布时间:

治疗糖尿病的针灸论文

随着针灸在全世界的广泛应用,神经科学的研究结果对部分针灸疗效机制科学意义上的肯定,逐渐形成了西方针灸的概念。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中医针灸 毕业 论文,供大家参考。

中医针灸毕业论文 范文 一:针灸治疗HZ止痛效应分析

带状疱疹(Herpes Zoster,简称HZ)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侵犯神经节及皮肤,沿周围神经分布的群集疱疹及神经痛为特征的一种病毒性皮肤病,其特点是侵害单侧一个或多个皮区,多表现为躯干的环状或条形损害。笔者采用中心随机对照研究 方法 ,运用不同针灸方法治疗急性期带状疱疹患者,观察不同针灸方法的止痛效应,并分析患者满意度与止痛效应的关系,结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研究对象

病例来源于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广州市中医医院、广东省第二中医院,为2007年4月—2009年10月针灸科、皮肤科住院或门诊患者。将101例带状疱疹急性期患者,采用中心随机的方法,分配至A组(电针组)30例、B组(铺棉灸组)23例、C组(火针组)25例、D组(叩刺拔罐组)23例。剔除5例误纳病例及2例脱落病例,结果最后符合方案A组27例、B组23例、C组24例、D组20例,共94例。其中男54例(),女40例();年龄最小20岁,最大70岁,平均(±)岁。4组患者的性别、年龄、身高、体重、生命体征情况,经统计计算,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而且两组患者不适至初诊时间、疱疹情况,经统计计算,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组间具有可比性。

试验标准

(1)诊断标准: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1]中蛇串疮诊断标准。西医诊断标准:参照《Cecil Textbook of Medicine》[2]中带状疱疹的诊断标准。(2)纳入标准①年龄18~70岁;②出现疱疹1~7天内,未经过抗病毒和止痛治疗者;③签署知情同意书,同意接受本课题组各种治疗方法、服从课题组安排者。(3)排除标准①属于带状疱疹的特殊类型,包括眼、耳带状疱疹、内脏带状疱疹、脑膜带状疱疹、泛发性带状疱疹、无疹型带状疱疹;②妊娠或哺乳期妇女;③过敏体质及对多种药物过敏者;④瘢痕体质者;⑤合并严重的心血管、脑血管、肝、肾、造血系统等原发性疾病或全身衰竭者,糖尿病、恶性肿瘤、精神病患者,结缔组织病、血友病患者,有出血倾向的患者;⑥病情危重,难以对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做出确切评价者;⑦1个月内应用过皮质类固醇激素或免疫抑制剂者。

治疗方法

4组患者疱疹局部均保持皮肤清洁,注意保护皮损。治疗时取卧位,皮肤常规消毒后进行。(1)A组(电针组)取穴:阿是穴(病变皮损处)、夹脊穴(患侧)、支沟穴、后溪穴。操作方法:所有穴位定位均按照《国家标准经穴部位》[3]取穴。阿是穴用平刺法局部围针刺,夹脊穴向脊柱方向斜刺,支沟穴、后溪穴直刺,均进针约~寸,针刺得气后,接韩氏穴位刺激仪,采用疏密波,频率为2/100Hz,2~5mA,强度以患者耐受为度,通电30min后出针。每天1次,10次为1个疗程,共计1个疗程。(2)B组(电针+铺棉灸组)铺棉灸操作方法:将脱脂干棉花撕成薄如蝉翼,约3cm×3cm大小棉片,根据皮损的面积决定施灸棉片的数量。铺在阿是穴上,用火柴点燃烧尽棉花,每次施灸3遍。其余治疗及疗程同A组。(3)C组(电针+火针组)火针操作方法:术者左手持点燃的酒精灯,右手持中粗火针在外焰加热针体,直至将针尖烧至红白后,迅速准确地刺入疱疹中央约~,根据疱疹数量的多少,先刺早发的疱疹,每次选择3~5个,每个疱疹针刺2次,术毕挤出疱液,按压约30秒钟,涂上一层万花油。其余治疗及疗程同A组。(4)D组(电针+叩刺拔罐组)叩刺拔罐方法:术者以一次性梅花针叩刺阿是穴,以局部微渗血为度,然后选择大小合适的玻璃罐,迅速拔按在叩刺部位及病损两端。留罐5~10min,出血3~5mL,取罐后用活力碘消毒患处,视疱疹面积大小,决定火罐的型号和数量。其余治疗及疗程同A组。

观察指标

(1)疼痛评价指标①疼痛强度(VAS评定法,单位:mm):记录观察点前24h内最痛点。以100mm标识,0表示不痛,100mm表示患者能够想象的最大疼痛强度。②疼痛缓解程度(%):记录观察点前24h内疼痛强度与基线相比的缓解情况。记录范围0~100%,0表示完全没有缓解,100%表示完全缓解。③疼痛开始缓解时间(d):从患者开始感觉有疼痛到疼痛缓解程度恒定在30%以上所需的时间。④疼痛持续时间(d):从患者开始感觉有疼痛到疼痛完全消失所需的时间。于观察第1~10天每次治疗前、第11天记录。③④项如在疗程内无法记录(疼痛未缓解或者消失),则在第22、30、60、90天随访时记录。(2)患者满意度:用标尺法,0~100代表患者对其所接受的治疗 措施 的耐受性,100分表示很满意,0分为很不满意,让患者读出最能代表其耐受程度的位置,并记录读数(分)。于第11天记录。

统计方法

数值以(珋x±s)表示,所有数据进行比较前,经过K-S正态分布检验。正态分布资料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非正态分布资料采用非参数检验。非正态分布资料,多组间比较采用Kruskal-Wallis检验,两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U检验,相关分析采用Spearman相关系数。用进行统计分析。

2结果

患者满意度与VAS疼痛评分的关系

见表1和图1。各组带状疱疹患者经治疗后VAS评分均明显减少,且治疗后各组VAS评分存在差异(P<),A组治疗后VAS评分为(±)分,B组(±)分。4组治疗前后差值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说明经1疗程的针灸治疗后,针灸各组的总体止痛效应相当。经治疗后,各组带状疱疹患者的满意度有一定的不同(P<),A组(电针组)、C组(电针+火针组)患者的满意度高于B组(电针+铺棉灸组)、D组(电针+叩刺拔罐组)(P<);电针组与电针+火针组患者的满意度相当(P>);电针+铺棉灸组、电针+叩刺拔罐组患者满意度相当(P>)。从患者角度分析,较电针+铺棉灸、电针+叩刺拔罐,患者更加认同电针治疗或电针结合火针治疗。病人满意度是指病人凭着自己对健康的理解,权衡自己的经济条件,结合自己对医疗保健的要求,对所接受的医疗服务的综合评价。[4]涉及整个疾病就诊过程中的每个环节,对患者满意度与治疗后VAS评分、治疗前后VAS评分差值进行相关分析,结果如图1,患者满意度与治疗后VAS评分、治疗前后VAS评分差值之间均无显著的相关性(均P>)。

患者满意度与患者疼痛缓解、疼痛持续时间、疼痛缓解程度的关系

见表2和图2。4组带状疱疹患者的疼痛缓解时间、疼痛持续时间差别无显著性意义(P>),但疼痛缓解程度的差别有显著性意义(P<),其中以A组(电针组)较B组(电针+铺棉灸组)疼痛缓解程度更明显(P<)。四组患者的满意度与疼痛持续时间、疼痛缓解时间、疼痛缓解程度均没有显著的相关性(P>05)。

3讨论

带状疱疹属中医“蛇串疮”范畴,其发生多因机体正气不足,湿热毒邪循肝胆经络熏蒸肌肤;在病变后期,余毒未清,瘀血阻滞肌肤而发生神经痛。神经痛为带状疱疹特征之一,可在发疹前或伴随皮疹出现,神经痛是带状疱疹困扰患者的主要原因。止痛是针灸的一大功能,针灸有减轻带状疱疹疼痛、缩短疼痛持续时间等作用[5-6]。本方案取阿是穴、夹脊穴、支沟穴、后溪穴治疗,本取穴方案从蛇串疮病机出发,具有清热解毒、活血化瘀、祛湿止痛的作用。采用电针法、电针+铺棉灸法、电针+火针法、电针+叩刺拔罐法治疗带状疱疹患者,虽治疗后各组的VAS评分、疼痛缓解程度差别有统计学意义,但VAS评分治疗前后差值、疼痛持续时间、疼痛缓解时间差别无统计学意义,患者满意度与治疗后的疼痛强度、治疗前后VAS评分差值、疼痛持续时间、疼痛缓解时间、疼痛缓解程度均没有显著的相关性。不同针灸方法治疗急性期带状疱疹各止前效应指标,除了疼痛缓解程度A组优于B组外,余VAS评分治疗前后差值、疼痛持续时间、疼痛缓解时间、疼痛缓解程度组间差别均无显著性意义,考虑与带状疱疹的自然病程一般为2-3周[7]有关,估计到治疗后的观察点,大部分患者自然病程已向痊愈转归,因此无法体现各疗法止痛效应的差别。电针法为阿是穴围针刺加夹脊穴、支沟穴、后溪穴电针治疗,其余三种疗法分别为在此基础上加上铺棉灸法、火针法、叩刺拔罐法,治疗后VAS评分A组(电针组)明显低于B组(电针+铺棉灸组),而疼痛缓解程度A组优于B组,结果说明针灸本身也给患者带来一定的疼痛,将电针和铺棉灸重叠治疗急性期带状疱疹,不仅不能减轻患者的疼痛,可能还增加了患者的疼痛。

本研究中的患者满意度,是患者将其所接受的治疗措施的耐受性用0~100分表示出来,分数越高满意度越高,属病人 报告 的临床结局。病人报告的临床资料已成为临床疗效评价关注的焦点,可用于最佳治疗方案的评价与选择。[8]本研究结果发现不同针灸方法治疗急性期带状疱疹,患者更加认同电针治疗或电针结合火针治疗,但患者满意度与治疗后的VAS评分、治疗前后VAS评分差值、疼痛持续时间、疼痛缓解时间、疼痛缓解程度均没有显著的相关性。

中医针灸毕业论文范文二:循证医学针灸证据评析

1针灸研究证据的来源和范畴的确立

基于循证医学证据评价体系对针灸医学的启示,根据针灸学科的发展现状和特点以及证据来源范围,本研究确定的针灸研究证据范畴主要包括:现代研究证据、古籍载录证据、专家 经验 证据,其中现代研究证据又包括随机对照试验研究、非随机对照试验研究、病例序列研究和个案报道。下面对各类研究证据的特点和纳入理由作简要阐述。

古籍载录证据流传至今的针灸古代医籍是历代针灸临床经验的积累,不仅涵盖了针灸安全有效的成功经验、针灸的适应症、禁忌症和注意事项等有价值的信息,并经过几千年临床实践反复证实了其真实性、可靠性和适用性。因此,古代医籍载录的相关针灸防治疾病证据是针灸临床决策不可忽略的最佳证据之一,本研究纳入的古籍载录证据涵盖清代以前所有针灸治疗类文献,从内容形式上说主要包括以疾病为纲的针灸处方文献和针灸医案。

专家经验证据经验类文献对于临床医学来讲往往是最直接的体验记录,是临床实践与医学理论相结合、突破和创新的结果,具有较高的理论概括和实践指导意义。因此针灸专家经验 总结 也是针灸临床决策不可忽略的最佳证据之一。本研究纳入的专家经验总结主要为1919年以后国内针灸专家的临床经验类文献,按照专家资质分为针灸名老中医专家经验和一般针灸专家经验。

现代临床研究证据近现代临床研究文献是针灸临床研究证据的主要来源。针灸学的特点之一是辨证施治,强调个体化治疗,并且疗法丰富,因此采用统一、标准化治疗方案的针灸临床随机对照试验并不足以代表针灸临床研究的全貌。因此,本研究除了纳入随机对照试验研究,还纳入非随机对照试验研究、病例序列研究和个案报道,没有纳入系统评价或Meta分析。

(1)随机对照试验:随机对照试验(randomizedcontrolledtrial,RCT)是被认为是评价医学干预措施有效性和安全性的最佳研究设计,证据的论证强度和科学性最佳[4]。本研究将RCT作为针灸研究证据之一,但对于针灸RCT的评价既要考虑试验设计完成质量,又需考虑到针灸临床实际。

(2)非随机对照研究:目前,非随机的临床对照研究(Clinicalcontroltrial,CCT),仍在中医药、针灸领域中占据多数地位[5]。这类研究虽未采用随机方法,但采用对照组进行比较,故非随机临床对照研究仍能给针灸临床决策提供有价值的信息或线索。因此,非随机临床对照研究为本研究针灸研究证据纳入来源之一。

(3)病例系列研究:病例系列研究(Caseseriestri-al)的价值在于可用于观察临床对照试验排除的患病人群,可以充分施展针灸辨证论治特点,且费用低廉,而且在国内发表现代临床研究文献中,病例系列研究最多,故本研究也将其纳入针灸研究证据的范畴。

(4)个案:个案(Singlecasestudy),也称单个病例报告。针灸个案往往灵活多变地记录针灸疗效卓著的治疗方案或完整的治疗变化过程,是最能体现中医辨证论治、针灸疗法复杂干预特点的文献形式,对于针灸临床实践具有一定价值。因此个案也是针灸研究证据的纳入范畴。需要补充说明的是,系统评价或Meta分析是循证医学提倡的最佳证据之一,但针灸治疗方案随辨证论治灵活多变,强调临床研究的“同质性”的系统评价和Meta分析不足以一一对比分析,难以顾及针灸辨证论治、复杂干预的核心特点,故本研究没有将其纳入临床决策分析的研究证据范畴。

2针灸临床研究证据质量评价方法的建立

本研究在《循证针灸临床实践指南-面瘫》制定过程中形成的针灸研究证据评价方法和标准基础上,借鉴已有中医领域的证据评价方法和标准[6-7]进行补充和完善,初步建立各类针灸研究证据质量评分标准和分级标准。

古籍载录证据的质量评价方法古代医籍中的证据是论述性的,是临床经验记载或具体医疗过程的描述,故此,本研究主要考虑医籍质量、医家资质、记载形式(医案、论述)、证据应用强度、内容完备程度等因素,初步建立古籍载录证据的质量评价表及分级标准。(1)质量分级标准:高质量文献:得分≥5分者,且须符合前3条中1条以上,其中符合第2条者为经典著 作文 献,符合第3条者为历代沿用的古代证据。中质量文献:得分≥4分者,且须符合前4条中2条以上(含2条)。低质量文献:得分﹤4分者。(2)评价指标说明:珍籍:本研究指王雪苔教授主编的大型丛书《针灸古典聚珍》中的收录67种针灸医籍。古代针灸经典著作:采用专家咨询法和小组讨论相结合的方法,本研究初步确定的古代针灸经典著作指《素问》、《灵枢》、《难经》、《甲乙经》。古代针灸名医:依据中医文献学、医学史及针灸发展史[8-9],用专家咨询法和小组讨论相结合的方法,初步确定的古代针灸名医有33位,包括:黄帝、扁鹊、华佗、涪翁、郭玉、曹翕、吕广、皇甫谧、王叔和、徐秋夫、徐文伯、葛洪、甄权、杨上善、孙思邈、王焘、王惟一、王执中、何若愚、阎明广、窦汉卿、王国瑞、滑寿、徐凤、凌云、高武、汪机、马莳、杨继洲、李时珍、吴昆、张景岳、李学川。记载为历代沿用:指该治疗方案在历代专著中重复应用。

专家经验证据的质量评价方法专家经验总结一般由专家自己或他人概况归纳而成,来源范围包括专家经验代表性专著和期刊论文。本研究一方面结合疾病的诊治特点制定纳入排除标准,一方面依据专家范畴界定、作者、载体形式及经验总结可靠性等因素,初步制定专家经验证据的质量评价表及分级标准。(1)质量分级标准:高质量文献:得分≥5分者,且须符合前3条中1条以上。中质量文献:得分≥4分者,且须符合前4条中2条以上(含2条)。低质量文献:得分﹤4分者。(2)评价指标说明:针灸领域名老中医专家的界定:在时间范围上界定为民国至今的近现代针灸名老中医;进而依据文献学、医学史及针灸发展过程[8-9],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公布的第一批、第二批、第三批、第四批全国老中医专家学术经验集成工作指导老师名单,经过专家咨询、讨论和总结,初步确定近现代针灸名老中医范围,他们的代表性著作以及由他人完成的经验总结为证据来源。中文核心期刊:以北京大学图书馆编制的第一版至第五版《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为依据进行界定。

现代针灸研究证据的质量评价方法(1)随机对照试验:本研究基于CONSORT声明[10]、Jadad评分量表[11],结合针灸临床实际及文献特点对干预措施的质量控制标准、疗效指标、文献载体指标等进行补充,初步制定随机对照试验研究的质量评价表及分级标准。质量分级标准:高质量文献:得分≥11分者,且前3条得分≥3分,第4~11条符合5条以上。中质量文献:得分≥10分者,且前3条得分≥2分,第4~11条符合3条以上;或者得分≥8分者,且前3条得分≥2分,且必须符合第4~11条符合5条以上。低质量文献:得分﹤8分,且前3条得分≤1分;或观察对象没有明确的诊断标准。(2)非随机对照试验:本研究在RCT评价基础上,根据非随机的临床对照试验研究特点,初步制定该类证据的质量评价表及分级标准。质量分级标准:高质量文献:得分≥8分,且前8条标准必须符合5条(含5条)以上。中质量文献:得分≥8分,但前8条评价标准符合5条以下。低质量文献:观察对象没有明确的诊断标准;或得分﹤8分。(3)序列研究质量评价方法:本研究在RCT评价基础上,根据病例序列研究特点制定该类证据的质量评价表及分级标准,具体见表5。质量分级标准:高质量文献:得分≥8分,且前8条标准必须符合5条(含5条)以上。中质量文献:得分≥8分,但前8条评价标准仅符合5条以下。低质量文献:观察对象没有明确的诊断标准;或得分﹤8分。(4)个案:针灸个案质量评价表及分级标准的制定考虑了载体形式、作者资质、病人诊疗信息完整性、治疗措施、疗效等因素,具体见表6。质量分级标准:高质量文献:得分≥5分者,且须符合第4、7条。低质量文献:得分﹤5分,或得分≥5分者,未符合第4、7条标准。

3针灸临床研究证据强度及推荐等级标准的形成

本研究遵循循证医学的原则和方法,结合针灸学科特点,通过专家会议讨论、问卷咨询等方式初步制定了针灸循证决策的研究证据强度及推荐等级标准,证据质量与推荐强度的等级一一对应,即高质量证据推荐强度也高。

4结论

遵循最佳研究证据是实践循证医学的关键环节,而证据的评价是保证其利用的前提。因此,本研究将循证医学理念和方法与针灸学临床实践原理与现有文献特点有机融合,初步建立了符合针灸自身特点的针灸临床研究证据评价体系,该体系具有以下特点。

参考循证医学证据评价方法结合针灸自身特点

循证医学以客观、真实证据作为临床决策的可靠来源,其理念、思路和方法值得针灸医学深入研究和借鉴。针灸临床文献中同样也存在着大量应用于针灸临床决策的文献,故此本研究以从文献中挖掘真实、有效的治疗方案为目的,参考循证医学证据评价方法并结合针灸学科自身特点,建立应用于针灸临床循证决策的证据评价体系。该体系既包括RCT、CCT、病例序列等研究证据的评价方法,同时强调名老专家经验证据和古籍载录证据的地位和作用,强调反映针灸临床实际特点的证据如个案在评价体系中的作用,能基本体现针灸临床实践的规律和特色。

以针灸临床决策为目的最大可能纳入研究证据

针灸临床研究证据评价体系是应用现代循证医学理念方法研究针灸临床决策的方法学探索,它跨越两个不同医学体系,但归根结底还是以针灸理论及其实践为根本的,因此该体系必须兼顾针灸临床个体化、经验性等特色。随机、对照、盲法固然是临床可靠性评价的最好方法,但中西医学两种完全不同的理论体系导致应用这些方法到针灸临床实际中尚有很多不适用性。针灸临床文献包含有RCT、CCT、病例系列研究、专家经验、个案报道、古籍载录证据等多种类型,各类型文献之间既有方法学可靠性上的强弱,也有针灸临床可适用性的高低,还有完成质量优劣以及针灸数千年传承的习惯等多方面的不同,因此本证据等级体系以目前针灸临床证据水平现状为基础,调和多因素对证据水平的评价影响,最大可能的纳入各类有价值证据。

多角度考虑影响证据质量的因素

针灸临床决策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多因素影响过程,从证据角度评价各类型针灸临床文献是值得被深入探索的新领域,针对针灸理论及实践的特殊性,在考虑现行循证医学评价指标外,本研究加入医家个人资质、水平、单位、载体、学术观点、具体针灸方案、理论解释等多方面因素进行评价指标的探索,并针对各类研究证据提出一套严格的评价方法和质量分级标准,以排除低质量或不合格证据,筛选出高质量的可信性强的证据,为临床应用提供切实可行的有价值证据。

综上,本研究采用文献分析方法、专家访谈方法和共识性方法,结合针灸学科及文献特点,比对循证医学证据评价体系,探讨针灸研究证据的范畴和特点,初步建立了针灸研究证据的评价方法和标准,初步建立了针灸临床研究证据体系。但鉴于针灸学理论和临床实践的特殊性,建立适合针灸诊疗特点和文献形式的证据分级,评价体系还是一项探索性的研究,故还存在研究证据的评价指标的确定可能不够完善,部分评价指标缺乏权威参考标准等不足之处,亟待在今后的研究和实践中不断补充和完善。

中医针灸毕业论文范文相关 文章 :

1. 针灸推拿学专业职业规划范文

2. 电大护理论文范文

3. 中医院实习心得体会3篇

4. 临床医学大专生简历范文

众所周知,以目前的医疗条件和水平,不管是中医还是西医,都无法做到彻底治愈糖尿病。在糖尿病的治疗方面,中西医各有千秋,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的方案已经被越来越多的医生和患者采用。

我们前面讲到了中医药在治疗糖尿病方面的确切疗效和优势,基本都是围绕着中医方剂进行探讨,而作为中医学中的经典疗法,针灸对于糖尿病的治疗是否有益有效?一起来探讨一下这个问题。

从二千多年前 , 《黄帝内经》中《素问·奇病论》写道:“此人必数食甘美而多肥也,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 , 故其气上溢,转为消渴” ,到《金匮要略》专门立消渴专篇,提出消渴的症状及治疗方法,再到《外台秘要·消中消渴肾消》篇引《古今录验》曰 : “渴而饮水多 ,小便数,有脂,似麸片甜者,皆是消渴病也” ,“每发即小便至甜” ,“焦枯消瘦” 。众多中医古籍的记载充分说明,古人对于糖尿病的疾病表现已经非常清楚。

糖尿病最严重的危害就是并发症,古代医学家们也早已总结出经验。《千金方·论证》记载 :“但小便利而不饮水者,肾实也。肾实则消,消而不渴而利是也” 。这是临床常见的糖尿病者肾功能衰竭后的表现,“内消”似糖尿病肾衰期;《诸病源候论·消渴候》记载:“其病变多发痈疽” ,类似糖尿病的微血管病变和皮肤病变;《河间六书·宣明论方·消渴总论》提到:“消渴一证,故可变为雀目或内障” ,类似于糖尿病的视网膜病变。说明古代医家对消渴的并发症早有比较深刻的认识 。

关于糖尿病的针灸治则 , 《医学心悟·三消》 篇说:“治上消者, 宜润其肺 , 兼清其胃 ;治中消者,宜清其胃,兼滋其肾;治下消者宜滋其肾,兼补其肺” 。针灸治疗主要以养阴生津、清热润燥为大法 。《千金要方》将 《甲乙经》中的循 5 经取穴扩大到循 8 经取穴,并对奇穴作了补充 。宋代《针灸资生经》又添列 8 个治疗糖尿病的新穴位;明《普济方》搜集了明以前治消渴的绝大部分针灸处方,辨证取穴18种,总穴44个。清《针灸集成》则在分型论治方面进一步具体化了。

总的来说,古代医籍中记述针灸治疗消渴病时以辨症施治为主。 运用最多的腧穴是 承浆 ,频数最多的对穴是 行间、涌泉 ,最常用的组穴是水沟、金津、玉液、海泉、承浆、廉泉、气海、肾俞,皆因消渴病常见症状是口干善渴、多饮、身热,故历代医家常用具有生津止渴作用的腧穴。

在二型糖尿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胰岛素抵抗和胰岛 β 细胞分泌功能障碍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近年研究已证实,针灸不仅可以有效改善患者胰岛素抵抗指数,还能明显保护胰岛细胞功能,提高了机体对胰岛素的利用率,增加胰岛素敏感指数和胰岛素分泌指数,从而推测针刺可能是改善胰岛素抵抗、增加胰岛 β 细胞的敏感性和分泌功能,从而达到降糖作用。

糖尿病是一种多发病、常见病。目前西医对本病的发病机制尚未研究透彻。

浅谈中医学治疗糖尿病

第一篇:中药穴位注射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探讨

[摘要]目的:系统评价中药穴位注射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

方法:计算机检索Co-chrane图书馆临床对照观察资料库、Medline、Embase、AMED、CINAHL、中国生物医学数据库(CBM)、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维普数据库(VIP)、万方数据库(Wanfang),检索时限均为建库至2015年12月,搜集中药穴位注射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相关文献。

由2名研究者独立筛选文献、提取资料,并进行偏倚风险的评估后,采用软件对数据进行Meta分析。

结果:共纳入15篇文献,共1114例患者。

Meta分析结果显示,中药穴位注射组的有效率、正中神经及腓总神经的感觉神经传导速度、腓总神经的运动神经传导速度均优于对照组(P<)。

所有报告了安全性的研究显示中药穴位注射无明显不良反应和毒副作用。

结论:本系统评价显示中药穴位注射能改善DPN的症状和体征;能改善感觉及运动神经传导速度,且无明显不良反应和毒副作用。

[关键词]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中药;穴位注射;系统评价;Meta分析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iabeticperipheralneuropathy,DPN)是指在排除其他原因的情况下,糖尿病患者出现与周围神经功能障碍相关的症状和(或)体征。

调查研究显示,DPN的发病率高达49%~92%,几乎所有的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周围神经病变,严重影响患者生存质量。

其主要临床特征为四肢端感觉、运动障碍,表现为肢体麻木、挛急疼痛或有异常感觉,肌肉无力甚至肌萎缩,腱反射减弱或消失等。

严重者可导致糖尿病足甚至截肢,给患者生活质量造成极大影响,造成了巨大的经济和社会负担。

由于目前DPN的发病机制仍不清楚,现代医学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法。

中医药治疗能起到温经通痹、通经活络、调整机能、祛邪扶正的目的,穴位注射有药物和针刺的双重作用。

近年来,国内有较多关于中药穴位注射治疗和护理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报道。

本研究收集中药穴位注射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相关文献,采用Cochrane系统评价方法,客观评价中药穴位注射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疗效和安全性,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1研究方法

纳入标准

(1)中药穴位注射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随机对照观察(RCT),不受样本大小、语种或随访时间的限制。

(2)符合1999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制定的糖尿病诊断标准,患者的年龄、性别、病程、病例来源不限;伴有以肢体感觉运动障碍为主的周围神经病变症状或体征;肌电图检查显示感觉运动神经传导速度减慢。

(3)两组患者治疗期间均给予饮食控制、口服降糖药物或使用胰岛素等常规治疗。

在常规治疗基础上,治疗组采用中药穴位注射,不联合使用针对DPN的药物治疗或其他干预措施;对照组采用西药治疗(甲钴胺、B族维生素、甲钴胺联合B族维生素)、中药其他给药途径治疗、针刺治疗。

(4)主要结局指标肢体疼痛、麻木、感觉减退、痛觉过敏、腱反射减弱等神经症状和体征改善的总有效率,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拟定。

肌电图检查提示腓总神经、正中神经的运动神经传导速度和感觉神经传导速度较治疗前增加5m/s以上或恢复正常。

次要结局指标指安全性指标,主要为不良反应的种类和发生率。

排除标准

(1)其他疾病所致的周围神经病变;

(2)合并严重并发症或其他疾病;

(3)治疗组联合针对DPN的药物治疗或西药穴位注射的文献;

(4)重复检出或发表的文献;

(5)不能提供有效数据或数据不完整的文献。

文献检索

通过计算机检索Cochrane图书馆临床对照观察资料库、Medline、Embase、AMED、CINAHL;以中文检索词: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糖尿病感觉障碍/穴位注射/水针法等检索中国知网(CNKI)、万方数据库(Wangfang)、维普(VIP)、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所有数据库的检索时间从数据库建立至2015年12月。

根据不同的数据库,采用主题词和自由词检索相结合,同时补充检索所得文献和相关综述的参考文献。

文献筛选、资料提取和偏倚风险评价

利用自制的资料提取表,由两位研究者独立进行资料提取并交叉核对,有争议时通过讨论解决。

提取的主要资料包括:作者、发表年份、样本例数、治疗与对照措施、操作方法、治疗组注射的中药和穴位、对照组的给药途径、疗程、疗效、结局指标、退出或失访例数、不良反应等。

参考Cochrane协作网偏倚评价工具[5],由2位研究者独立评价纳入文献的偏倚风险,任何疑问经讨论后决定,有分歧时,则咨询第3位研究者。

统计学方法

采用Cochrane协作网提供的软件进行Meta分析。

计算效应量时计数资料采用比值比(OR)及95%CI,计量资料若文献所报道测量工具相同,则采用加权均数差(WMD)分析;对文献测量工具不同,则采用标准化均数差(SMD)进行分析。

所有分析均计算95%可信区间(95%CI)。

通过?2检验确定各研究间的异质性。

当P>,I2≤50%时,认为各研究间具有同质性,选用固定效应模型(FixedEffectModel)进行Meta分析;如果P≤,I2≥50%,首先应分析导致异质性的原因,如设计方案、测量方法、用药方法、对照选择等因素是否相同。

如果不同,进行亚组分析。

若经这些方法分析处理后,多个同类研究的结果仍然有异质性时,使用随机效应模型(RandomEffectModel)合并计算统计量。

若P≤时且无法判断异质来源,则不进行Meta分析,仅进行描述性分析。

2研究结果

文献检索结果

根据检索策略初步检索出文献4134篇,其中数据库初步检出文献4123篇,其他资源获得文献11篇。

使用EndNoteX7软件去重后获得相关文献3853篇,经阅读文题、摘要初筛后初步纳入971篇文献,其中英文91篇,中文880篇。

剔除系统评价、综述、随机方法错误、非随机对照观察及不符合纳入排除标准的文献894篇。

通过阅读77篇全文,排除西药穴位注射、治疗组联合针对DPN的药物或其他干预措施、重复发表文献62篇,最终纳入文献15篇。

纳入文献的基本特征

纳入的15篇文献中,对照组的干预措施有西药口服、肌肉注射、穴位注射和静脉注射等;疗程15~60d不等;评价指标有临床总有效率、神经传导速度及血糖指标。

纳入文献的偏倚风险评价。

分析结果

临床总有效率

有15篇文献对中药穴位注射与其他治疗方法的临床总有效率进行了比较。

采用固定效应模型进行Meta分析,结果显示中药穴位注射治疗的临床总有效率优于其他治疗方法。

[OR=,95%CI(,),P<]。

正中神经的感觉神经传导速度改善情况比较

有3篇文献对中药穴位注射与其他治疗方法治疗后的正中神经的感觉神经传导速度改善情况进行了比较。

采用随机效应模型进行Meta分析,结果显示中药穴位注射对正中神经的感觉神经传导速度改善优于其他治疗方法。

[MD=,95%CI(,),P<]。

腓总神经的感觉神经传导速度改善情况比较

有3篇文献对中药穴位注射与其他治疗方法治疗后的腓总神经的感觉神经传导速度改善情况进行了比较。

采用随机效应模型进行Meta分析,结果显示中药穴位注射对腓总神经的感觉神经传导速度的改善优于其他治疗方法[MD=,95%CI(,),P=]。

运动神经传导速度的改善情况比较

有3篇文献对中药穴位注射与其他治疗方法治疗后的腓总神经的运动神经传导速度改善情况进行了比较,采用随机效应模型进行Meta分析,结果显示中药穴位注射组对DPN腓总神经的运动神经传导速度的改善优于其他治疗方法[MD=,95%CI(,),P<]。

安全性

有9篇文献报告了不良反应的观察情况,均未发生明显不良反应,安全性好,毒副作用少。

其他文献未提及不良反应。

3讨论

疗效分析

本系统评价对中药穴位注射治疗DPN症状和体征改善的临床总有效率进行Meta分析。

Meta分析结果表明中药穴位注射在改善DPN患者的临床症状和体征的总有效率优于对照组。

中药穴位注射对正中神经及腓总神经的感觉神经传导速度(SNCV)和腓总神经的运动神经传导速度(MNCV)的改善优于对照组,说明中药穴位注射对神经传导速度有明显改善。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属于中医学“血痹”“痿证”等范畴,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发病机制是消渴病久病入络引起的内热伤阴耗气、血瘀、痰热、经络痹组,导致患者气血难以濡养四肢。

中药穴位注射既有针刺效应,又有药理作用,通过针刺和药物的双重作用,促进肢体的血液循环,促使经络气血通畅,从而调理局部组织代谢,激发经络穴位。

中药穴位注射对DPN疗效的影响因素主要是中药和选穴两方面,本系统评价所纳入研究的中药注射液都有活血、行气、祛瘀、通络、止痛的功效。

丹参,可活血化瘀,养血止痛,纠正血液高凝状态,改善血液循环;川芎嗪,既能活血又能行气,能有效降低血小板活性,抑制血小板聚集,改善微循环,

降低血液黏稠度;当归、麝香均可行气活血、通筋活络,具有降脂、降低血液黏度、提高红细胞变形、扩张血管、增加血流量、抑制细胞聚集、增强局部组织灌流等作用;灯盏细辛可活血舒筋、祛瘀止痛,能有效降低血黏度、抑制血小板聚集,加快微血管的血流速度,

从而改善微循环,改善局部代谢状态;红花可活血化瘀、通脉止痛,有抗血小板聚集、增强纤维蛋白溶解活性、消除由于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导致的血管收缩作用;三七可舒经活络、散瘀定痛,有扩展血管、改善微循环的作用;黄芪可补气温阳、益卫固表,具有改善微循环、扩张外周血管、抗血小板聚集功效。

而所注射的穴位多有补益肝肾、养阴柔筋、通络止痛的作用,达到强筋、壮骨、起痿的目的。

足三里为足阳明胃经要穴,具有补中益气、通经活络、扶正祛邪的作用;三阴交为三阴经交会穴,可调理阴阳、补益肝肾、养阴柔筋;阳陵泉为足少阳胆经合穴筋会,有舒筋通络的作用;曲池为手阳明大肠经合穴,可调理大肠经气;丰隆为足阳明络穴,可调理脾经经气,

既可健脾活血,又可化痰祛浊;合谷为大肠经原穴,调理气血,通经活络;外关为三焦经络穴,联络气血,补益阳气;承山为足太阳膀胱经穴,调和气血;悬钟为足少阳经经穴、髓会,具有益精填髓、行气活血、疏通经络之功效;太溪为足少阴肾经穴,滋肾阴、强腰膝,

可治疗下肢冷痛、足跟疼痛;内关为手厥阴心包经常用腧穴之一,可理气止痛;阿是穴为疾病外在反应点。

针刺这些穴位,能激发经气,疏通经络,通调气血,改善麻木、疼痛等症状和神经传导速度。

因此,对DPN患者实施中药穴位注射,在腧穴的刺激基础上再给予中药注射液,既能延长腧穴的治疗作用,又能发挥中药的治疗作用。

安全性分析

有9篇文献报告了不良反应的`观察情况,均未发生明显不良反应,安全性好,毒副作用少,但未进行详细描述。

其他文献均未提及不良反应的观察。

所有纳入文献均未描述随访情况,不能判断远期毒副作用和安全性。

因而尚不能对中药穴位注射治疗DPN的安全性做出判断。

研究质量

本系统评价共纳入15篇文献随机对照观察,共1114例患者。

针灸治疗糖尿病的论文

这都行。。。。。

众所周知,以目前的医疗条件和水平,不管是中医还是西医,都无法做到彻底治愈糖尿病。在糖尿病的治疗方面,中西医各有千秋,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的方案已经被越来越多的医生和患者采用。

我们前面讲到了中医药在治疗糖尿病方面的确切疗效和优势,基本都是围绕着中医方剂进行探讨,而作为中医学中的经典疗法,针灸对于糖尿病的治疗是否有益有效?一起来探讨一下这个问题。

从二千多年前 , 《黄帝内经》中《素问·奇病论》写道:“此人必数食甘美而多肥也,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 , 故其气上溢,转为消渴” ,到《金匮要略》专门立消渴专篇,提出消渴的症状及治疗方法,再到《外台秘要·消中消渴肾消》篇引《古今录验》曰 : “渴而饮水多 ,小便数,有脂,似麸片甜者,皆是消渴病也” ,“每发即小便至甜” ,“焦枯消瘦” 。众多中医古籍的记载充分说明,古人对于糖尿病的疾病表现已经非常清楚。

糖尿病最严重的危害就是并发症,古代医学家们也早已总结出经验。《千金方·论证》记载 :“但小便利而不饮水者,肾实也。肾实则消,消而不渴而利是也” 。这是临床常见的糖尿病者肾功能衰竭后的表现,“内消”似糖尿病肾衰期;《诸病源候论·消渴候》记载:“其病变多发痈疽” ,类似糖尿病的微血管病变和皮肤病变;《河间六书·宣明论方·消渴总论》提到:“消渴一证,故可变为雀目或内障” ,类似于糖尿病的视网膜病变。说明古代医家对消渴的并发症早有比较深刻的认识 。

关于糖尿病的针灸治则 , 《医学心悟·三消》 篇说:“治上消者, 宜润其肺 , 兼清其胃 ;治中消者,宜清其胃,兼滋其肾;治下消者宜滋其肾,兼补其肺” 。针灸治疗主要以养阴生津、清热润燥为大法 。《千金要方》将 《甲乙经》中的循 5 经取穴扩大到循 8 经取穴,并对奇穴作了补充 。宋代《针灸资生经》又添列 8 个治疗糖尿病的新穴位;明《普济方》搜集了明以前治消渴的绝大部分针灸处方,辨证取穴18种,总穴44个。清《针灸集成》则在分型论治方面进一步具体化了。

总的来说,古代医籍中记述针灸治疗消渴病时以辨症施治为主。 运用最多的腧穴是 承浆 ,频数最多的对穴是 行间、涌泉 ,最常用的组穴是水沟、金津、玉液、海泉、承浆、廉泉、气海、肾俞,皆因消渴病常见症状是口干善渴、多饮、身热,故历代医家常用具有生津止渴作用的腧穴。

在二型糖尿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胰岛素抵抗和胰岛 β 细胞分泌功能障碍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近年研究已证实,针灸不仅可以有效改善患者胰岛素抵抗指数,还能明显保护胰岛细胞功能,提高了机体对胰岛素的利用率,增加胰岛素敏感指数和胰岛素分泌指数,从而推测针刺可能是改善胰岛素抵抗、增加胰岛 β 细胞的敏感性和分泌功能,从而达到降糖作用。

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条件的改善,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饮食结构的改变,劳动强度的减低,人群平均寿命延长,以及糖尿病检测手段的改进,与世界各国一样,糖尿病患病率在逐渐上升,糖尿病对我国人民健康的影响日趋严重,我国虽属世界上糖尿病低患病率国家,但糖尿病患者的人数已居世界第二位(仅次于美国),增加速度惊人。所以说非常有必要对患者进行饮食指导和健康教育。 通过传授     3  ,糖尿病发病因素:主要有环境因素、遗传因素、生活方式、种族、肥胖及人口老龄化等。糖尿病患者中除少数早期者可通过饮食和运动等方法加以控制外,大多数病人需进行药物治疗。     1、糖尿病的定义:是由于体内缺乏或是胰岛素在靶细胞不能发挥正常的生理作用,而引起的糖、蛋白质和脂肪代谢紊乱的一种综合性病症。    2、典型症状:临床上所说的“三多少”指多饮、多食、多尿、体重减少。     3、并发症     糖尿病是一种慢性进行性疾病。除幼年型病人外,一般起病徐缓,难以引起人们的注意。发病早期病情轻或无明显症状,但发展下去往往有并发症,而并发症致死致残率极高,应引起高度重视。 一、不暴饮暴食,生活有规律,吃饭要细嚼慢咽,多吃蔬菜,尽可能不在短时间内吃含葡萄糖、蔗糖量大的食品,这样可以防止血糖在短时间内快速上升,对保护胰腺功能有帮助,特别是有糖尿病家族史的朋友一定要记住! 二、性生活有规律,防止感染性疾病;不要吃过量的抗生素。 三、多加锻炼身体,少熬夜。 四、“一个平衡,三个兼顾”,即平衡饮食,兼顾对血糖、血脂、血压、体重的控制,兼顾并发症的防治,兼顾个人的生活习惯和饮食爱好。 五、“避轻就重”,根据糖尿病的病情和并发症的有无和程度,优先控制或解决主要问题,例如,并发糖尿病肾病时,饮食上应首先考虑控制糖尿病肾病,在可能的情况下,兼顾解决其他问题如血脂紊乱、高血压 1、菜肴少油少盐 2、“多吃肉、少吃饭”并不科学 3、进餐定时定量 4、无糖糕点也要控制 5、多食用粗粮 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在不断的进步,但是糖尿病仍是一种终身性疾病,尚无根治的办法,在饮食治疗和运动疗法的基础上,应结合年龄、病期、病情、有无慢性并发症,量身定制科学合理的个性化与人性化的药物治疗方案。为了我们的健康,为了我们的生活质量越来越好,让我们每个人都为自己的健康奋斗,做好糖尿病的饮食防治

这是要花钱的

糖尿病的针灸治疗论文

糖尿病是一种多发病、常见病。目前西医对本病的发病机制尚未研究透彻。

浅谈中医学治疗糖尿病

第一篇:中药穴位注射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探讨

[摘要]目的:系统评价中药穴位注射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

方法:计算机检索Co-chrane图书馆临床对照观察资料库、Medline、Embase、AMED、CINAHL、中国生物医学数据库(CBM)、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维普数据库(VIP)、万方数据库(Wanfang),检索时限均为建库至2015年12月,搜集中药穴位注射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相关文献。

由2名研究者独立筛选文献、提取资料,并进行偏倚风险的评估后,采用软件对数据进行Meta分析。

结果:共纳入15篇文献,共1114例患者。

Meta分析结果显示,中药穴位注射组的有效率、正中神经及腓总神经的感觉神经传导速度、腓总神经的运动神经传导速度均优于对照组(P<)。

所有报告了安全性的研究显示中药穴位注射无明显不良反应和毒副作用。

结论:本系统评价显示中药穴位注射能改善DPN的症状和体征;能改善感觉及运动神经传导速度,且无明显不良反应和毒副作用。

[关键词]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中药;穴位注射;系统评价;Meta分析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iabeticperipheralneuropathy,DPN)是指在排除其他原因的情况下,糖尿病患者出现与周围神经功能障碍相关的症状和(或)体征。

调查研究显示,DPN的发病率高达49%~92%,几乎所有的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周围神经病变,严重影响患者生存质量。

其主要临床特征为四肢端感觉、运动障碍,表现为肢体麻木、挛急疼痛或有异常感觉,肌肉无力甚至肌萎缩,腱反射减弱或消失等。

严重者可导致糖尿病足甚至截肢,给患者生活质量造成极大影响,造成了巨大的经济和社会负担。

由于目前DPN的发病机制仍不清楚,现代医学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法。

中医药治疗能起到温经通痹、通经活络、调整机能、祛邪扶正的目的,穴位注射有药物和针刺的双重作用。

近年来,国内有较多关于中药穴位注射治疗和护理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报道。

本研究收集中药穴位注射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相关文献,采用Cochrane系统评价方法,客观评价中药穴位注射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疗效和安全性,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1研究方法

纳入标准

(1)中药穴位注射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随机对照观察(RCT),不受样本大小、语种或随访时间的限制。

(2)符合1999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制定的糖尿病诊断标准,患者的年龄、性别、病程、病例来源不限;伴有以肢体感觉运动障碍为主的周围神经病变症状或体征;肌电图检查显示感觉运动神经传导速度减慢。

(3)两组患者治疗期间均给予饮食控制、口服降糖药物或使用胰岛素等常规治疗。

在常规治疗基础上,治疗组采用中药穴位注射,不联合使用针对DPN的药物治疗或其他干预措施;对照组采用西药治疗(甲钴胺、B族维生素、甲钴胺联合B族维生素)、中药其他给药途径治疗、针刺治疗。

(4)主要结局指标肢体疼痛、麻木、感觉减退、痛觉过敏、腱反射减弱等神经症状和体征改善的总有效率,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拟定。

肌电图检查提示腓总神经、正中神经的运动神经传导速度和感觉神经传导速度较治疗前增加5m/s以上或恢复正常。

次要结局指标指安全性指标,主要为不良反应的种类和发生率。

排除标准

(1)其他疾病所致的周围神经病变;

(2)合并严重并发症或其他疾病;

(3)治疗组联合针对DPN的药物治疗或西药穴位注射的文献;

(4)重复检出或发表的文献;

(5)不能提供有效数据或数据不完整的文献。

文献检索

通过计算机检索Cochrane图书馆临床对照观察资料库、Medline、Embase、AMED、CINAHL;以中文检索词: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糖尿病感觉障碍/穴位注射/水针法等检索中国知网(CNKI)、万方数据库(Wangfang)、维普(VIP)、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所有数据库的检索时间从数据库建立至2015年12月。

根据不同的数据库,采用主题词和自由词检索相结合,同时补充检索所得文献和相关综述的参考文献。

文献筛选、资料提取和偏倚风险评价

利用自制的资料提取表,由两位研究者独立进行资料提取并交叉核对,有争议时通过讨论解决。

提取的主要资料包括:作者、发表年份、样本例数、治疗与对照措施、操作方法、治疗组注射的中药和穴位、对照组的给药途径、疗程、疗效、结局指标、退出或失访例数、不良反应等。

参考Cochrane协作网偏倚评价工具[5],由2位研究者独立评价纳入文献的偏倚风险,任何疑问经讨论后决定,有分歧时,则咨询第3位研究者。

统计学方法

采用Cochrane协作网提供的软件进行Meta分析。

计算效应量时计数资料采用比值比(OR)及95%CI,计量资料若文献所报道测量工具相同,则采用加权均数差(WMD)分析;对文献测量工具不同,则采用标准化均数差(SMD)进行分析。

所有分析均计算95%可信区间(95%CI)。

通过?2检验确定各研究间的异质性。

当P>,I2≤50%时,认为各研究间具有同质性,选用固定效应模型(FixedEffectModel)进行Meta分析;如果P≤,I2≥50%,首先应分析导致异质性的原因,如设计方案、测量方法、用药方法、对照选择等因素是否相同。

如果不同,进行亚组分析。

若经这些方法分析处理后,多个同类研究的结果仍然有异质性时,使用随机效应模型(RandomEffectModel)合并计算统计量。

若P≤时且无法判断异质来源,则不进行Meta分析,仅进行描述性分析。

2研究结果

文献检索结果

根据检索策略初步检索出文献4134篇,其中数据库初步检出文献4123篇,其他资源获得文献11篇。

使用EndNoteX7软件去重后获得相关文献3853篇,经阅读文题、摘要初筛后初步纳入971篇文献,其中英文91篇,中文880篇。

剔除系统评价、综述、随机方法错误、非随机对照观察及不符合纳入排除标准的文献894篇。

通过阅读77篇全文,排除西药穴位注射、治疗组联合针对DPN的药物或其他干预措施、重复发表文献62篇,最终纳入文献15篇。

纳入文献的基本特征

纳入的15篇文献中,对照组的干预措施有西药口服、肌肉注射、穴位注射和静脉注射等;疗程15~60d不等;评价指标有临床总有效率、神经传导速度及血糖指标。

纳入文献的偏倚风险评价。

分析结果

临床总有效率

有15篇文献对中药穴位注射与其他治疗方法的临床总有效率进行了比较。

采用固定效应模型进行Meta分析,结果显示中药穴位注射治疗的临床总有效率优于其他治疗方法。

[OR=,95%CI(,),P<]。

正中神经的感觉神经传导速度改善情况比较

有3篇文献对中药穴位注射与其他治疗方法治疗后的正中神经的感觉神经传导速度改善情况进行了比较。

采用随机效应模型进行Meta分析,结果显示中药穴位注射对正中神经的感觉神经传导速度改善优于其他治疗方法。

[MD=,95%CI(,),P<]。

腓总神经的感觉神经传导速度改善情况比较

有3篇文献对中药穴位注射与其他治疗方法治疗后的腓总神经的感觉神经传导速度改善情况进行了比较。

采用随机效应模型进行Meta分析,结果显示中药穴位注射对腓总神经的感觉神经传导速度的改善优于其他治疗方法[MD=,95%CI(,),P=]。

运动神经传导速度的改善情况比较

有3篇文献对中药穴位注射与其他治疗方法治疗后的腓总神经的运动神经传导速度改善情况进行了比较,采用随机效应模型进行Meta分析,结果显示中药穴位注射组对DPN腓总神经的运动神经传导速度的改善优于其他治疗方法[MD=,95%CI(,),P<]。

安全性

有9篇文献报告了不良反应的观察情况,均未发生明显不良反应,安全性好,毒副作用少。

其他文献未提及不良反应。

3讨论

疗效分析

本系统评价对中药穴位注射治疗DPN症状和体征改善的临床总有效率进行Meta分析。

Meta分析结果表明中药穴位注射在改善DPN患者的临床症状和体征的总有效率优于对照组。

中药穴位注射对正中神经及腓总神经的感觉神经传导速度(SNCV)和腓总神经的运动神经传导速度(MNCV)的改善优于对照组,说明中药穴位注射对神经传导速度有明显改善。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属于中医学“血痹”“痿证”等范畴,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发病机制是消渴病久病入络引起的内热伤阴耗气、血瘀、痰热、经络痹组,导致患者气血难以濡养四肢。

中药穴位注射既有针刺效应,又有药理作用,通过针刺和药物的双重作用,促进肢体的血液循环,促使经络气血通畅,从而调理局部组织代谢,激发经络穴位。

中药穴位注射对DPN疗效的影响因素主要是中药和选穴两方面,本系统评价所纳入研究的中药注射液都有活血、行气、祛瘀、通络、止痛的功效。

丹参,可活血化瘀,养血止痛,纠正血液高凝状态,改善血液循环;川芎嗪,既能活血又能行气,能有效降低血小板活性,抑制血小板聚集,改善微循环,

降低血液黏稠度;当归、麝香均可行气活血、通筋活络,具有降脂、降低血液黏度、提高红细胞变形、扩张血管、增加血流量、抑制细胞聚集、增强局部组织灌流等作用;灯盏细辛可活血舒筋、祛瘀止痛,能有效降低血黏度、抑制血小板聚集,加快微血管的血流速度,

从而改善微循环,改善局部代谢状态;红花可活血化瘀、通脉止痛,有抗血小板聚集、增强纤维蛋白溶解活性、消除由于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导致的血管收缩作用;三七可舒经活络、散瘀定痛,有扩展血管、改善微循环的作用;黄芪可补气温阳、益卫固表,具有改善微循环、扩张外周血管、抗血小板聚集功效。

而所注射的穴位多有补益肝肾、养阴柔筋、通络止痛的作用,达到强筋、壮骨、起痿的目的。

足三里为足阳明胃经要穴,具有补中益气、通经活络、扶正祛邪的作用;三阴交为三阴经交会穴,可调理阴阳、补益肝肾、养阴柔筋;阳陵泉为足少阳胆经合穴筋会,有舒筋通络的作用;曲池为手阳明大肠经合穴,可调理大肠经气;丰隆为足阳明络穴,可调理脾经经气,

既可健脾活血,又可化痰祛浊;合谷为大肠经原穴,调理气血,通经活络;外关为三焦经络穴,联络气血,补益阳气;承山为足太阳膀胱经穴,调和气血;悬钟为足少阳经经穴、髓会,具有益精填髓、行气活血、疏通经络之功效;太溪为足少阴肾经穴,滋肾阴、强腰膝,

可治疗下肢冷痛、足跟疼痛;内关为手厥阴心包经常用腧穴之一,可理气止痛;阿是穴为疾病外在反应点。

针刺这些穴位,能激发经气,疏通经络,通调气血,改善麻木、疼痛等症状和神经传导速度。

因此,对DPN患者实施中药穴位注射,在腧穴的刺激基础上再给予中药注射液,既能延长腧穴的治疗作用,又能发挥中药的治疗作用。

安全性分析

有9篇文献报告了不良反应的`观察情况,均未发生明显不良反应,安全性好,毒副作用少,但未进行详细描述。

其他文献均未提及不良反应的观察。

所有纳入文献均未描述随访情况,不能判断远期毒副作用和安全性。

因而尚不能对中药穴位注射治疗DPN的安全性做出判断。

研究质量

本系统评价共纳入15篇文献随机对照观察,共1114例患者。

针灸疗法治疗消渴病历史悠久,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帛书经脉》就记载:“多溺,嗜饮,……灸厥阴脉”;《史记扁鹊仓公列传》也记载:“肺消瘅也……其足少阳脉”。其后,《针灸甲乙经》、《千金方》、《外台秘要》等均有针灸或针药结合治疗消渴病的论述,特别是西晋皇甫谧《针灸甲乙经五气溢发消渴黄疸》所谓“消渴身热,意舍主之,消渴嗜饮,承浆主之,消瘅……太溪主之,阴气不足,热中,消谷善饥,腹热身烦,狂言,三里主之”,为后世消渴病辨证选穴奠定了基础。建国以来,针灸治疗糖尿病的临床和科研工作进展迅速,在技术和方法上,又涌现出穴位注射疗法、耳针疗法、梅花针疗法等。

(一)毫针疗法

毫针是针灸疗法最常用的针具,针刺疗法可调整脏腑功能,疏通经络气血。针刺配合灸法更可借助热力,温通经脉,并发挥温阳益气的作用,提高疗效。针灸治疗取效的关键,则在于辨证选穴。辨证选穴的方法,具体包括三消辨证选穴法、俞原配穴法和辨病取穴对症配穴法等,其中三消辨证选穴法是明代针灸大家杨继洲总结前人经验而提出的,与上、中、下三消辨证选方用药思路一致。俞原配穴法,则常取肺俞、胰俞、脾俞、太渊、太白、太溪诸穴。辨病取穴对症配穴法是根据消渴病基本病机,制定一组主穴,然后根据兼见症状,加用相应针对该症状的有效穴位,此法较为常用,所以在此重点介绍。

辨病取穴:

1.从脾胃论治取穴

[主穴]脾俞、膈俞、足三里。

[方解]脾胃功能失调有关消渴病发病,穴取脾俞、膈俞、足三里,可以健脾和胃,调畅气机,从而使脾升胃降的功能恢复,消渴病好转。

2.从脾肾论治取穴

[主穴]脾俞、肾俞、命门、气海、关元、足三里、三阴交、太溪。

[方解]消渴病阴虚突出,但久病不愈,多表现为阴阳俱虚。穴取肾俞、命门、关元、太溪、气海,可以滋肾阴、益肾阳;配脾俞、足三里、三阴交,可以健脾胃以助先天,从而使脾肾两健,阴生阳长。

3.从肝脾论治取穴

[主穴]中脘、梁门、天枢、曲池、太冲、足三里、肝俞、脾俞、地机、左腹哀、左关门、左三焦俞、三阴交。

[方解]肝之疏泻太过,脾之统摄无权,可致消渴病,水谷精微下流。穴取肝俞、太冲等,可以调养肝气;中脘、脾俞、梁门等健脾和胃;更有三阴交调理肝脾肾三脏之气,所以可对消渴病起到一定的治疗作用。

(二)其他针法

1.电针疗法

[取穴]胰俞(在第八胸椎棘突下旁开5cm处)、肺俞、脾俞、肾俞、足三里、三阴交。

[操作法]每次选2~3穴,针刺得气施行补泻手法后,接上电针仪导线,采用密波,通电15min,隔日治疗1次。

2.耳针疗法

[取穴]胰、内分泌、肺、脾、肾、渴点、饥点、膀胱。

[操作法]每次选3~4穴,常规消毒,用毫针轻刺或中度刺激,留针20~30min,隔日1次,或耳针埋针、压豆,一般3~5d治疗1次。

3.梅花针疗法

[取穴]胸6~12夹脊穴、腰1~5夹脊穴。

[操作法]用梅花针、七星针轻叩或中等强度叩刺,每次5~10min,隔日1次,10次为一个疗程。邪实者可叩刺出血。

4.药物穴位注射法

[取穴]肺俞、脾俞、胃俞、三焦俞、肾俞、曲池、三阴交、足三里。

[药物选择]丹参注射液~2ml,或用生理盐水,或小量胰岛素。

[操作法]每次选2~4穴,缓慢注射,隔日治疗1次,5次为一个疗程。

应该指出的是,糖尿病病人抵抗力低,若消毒不严格,极易合并感染,所以《千金方》、《针灸资生经》都曾指出过,“消渴病百日以上,不得灸刺”,对此,应该引起足够重视。同时,应注意针灸作为糖尿病的辅助治疗手段,不能过分夸大其作用,只有针药结合才可取得满意疗效。

针灸治疗糖尿病论文

随着针灸在全世界的广泛应用,神经科学的研究结果对部分针灸疗效机制科学意义上的肯定,逐渐形成了西方针灸的概念。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中医针灸 毕业 论文,供大家参考。

中医针灸毕业论文 范文 一:针灸治疗HZ止痛效应分析

带状疱疹(Herpes Zoster,简称HZ)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侵犯神经节及皮肤,沿周围神经分布的群集疱疹及神经痛为特征的一种病毒性皮肤病,其特点是侵害单侧一个或多个皮区,多表现为躯干的环状或条形损害。笔者采用中心随机对照研究 方法 ,运用不同针灸方法治疗急性期带状疱疹患者,观察不同针灸方法的止痛效应,并分析患者满意度与止痛效应的关系,结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研究对象

病例来源于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广州市中医医院、广东省第二中医院,为2007年4月—2009年10月针灸科、皮肤科住院或门诊患者。将101例带状疱疹急性期患者,采用中心随机的方法,分配至A组(电针组)30例、B组(铺棉灸组)23例、C组(火针组)25例、D组(叩刺拔罐组)23例。剔除5例误纳病例及2例脱落病例,结果最后符合方案A组27例、B组23例、C组24例、D组20例,共94例。其中男54例(),女40例();年龄最小20岁,最大70岁,平均(±)岁。4组患者的性别、年龄、身高、体重、生命体征情况,经统计计算,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而且两组患者不适至初诊时间、疱疹情况,经统计计算,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组间具有可比性。

试验标准

(1)诊断标准: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1]中蛇串疮诊断标准。西医诊断标准:参照《Cecil Textbook of Medicine》[2]中带状疱疹的诊断标准。(2)纳入标准①年龄18~70岁;②出现疱疹1~7天内,未经过抗病毒和止痛治疗者;③签署知情同意书,同意接受本课题组各种治疗方法、服从课题组安排者。(3)排除标准①属于带状疱疹的特殊类型,包括眼、耳带状疱疹、内脏带状疱疹、脑膜带状疱疹、泛发性带状疱疹、无疹型带状疱疹;②妊娠或哺乳期妇女;③过敏体质及对多种药物过敏者;④瘢痕体质者;⑤合并严重的心血管、脑血管、肝、肾、造血系统等原发性疾病或全身衰竭者,糖尿病、恶性肿瘤、精神病患者,结缔组织病、血友病患者,有出血倾向的患者;⑥病情危重,难以对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做出确切评价者;⑦1个月内应用过皮质类固醇激素或免疫抑制剂者。

治疗方法

4组患者疱疹局部均保持皮肤清洁,注意保护皮损。治疗时取卧位,皮肤常规消毒后进行。(1)A组(电针组)取穴:阿是穴(病变皮损处)、夹脊穴(患侧)、支沟穴、后溪穴。操作方法:所有穴位定位均按照《国家标准经穴部位》[3]取穴。阿是穴用平刺法局部围针刺,夹脊穴向脊柱方向斜刺,支沟穴、后溪穴直刺,均进针约~寸,针刺得气后,接韩氏穴位刺激仪,采用疏密波,频率为2/100Hz,2~5mA,强度以患者耐受为度,通电30min后出针。每天1次,10次为1个疗程,共计1个疗程。(2)B组(电针+铺棉灸组)铺棉灸操作方法:将脱脂干棉花撕成薄如蝉翼,约3cm×3cm大小棉片,根据皮损的面积决定施灸棉片的数量。铺在阿是穴上,用火柴点燃烧尽棉花,每次施灸3遍。其余治疗及疗程同A组。(3)C组(电针+火针组)火针操作方法:术者左手持点燃的酒精灯,右手持中粗火针在外焰加热针体,直至将针尖烧至红白后,迅速准确地刺入疱疹中央约~,根据疱疹数量的多少,先刺早发的疱疹,每次选择3~5个,每个疱疹针刺2次,术毕挤出疱液,按压约30秒钟,涂上一层万花油。其余治疗及疗程同A组。(4)D组(电针+叩刺拔罐组)叩刺拔罐方法:术者以一次性梅花针叩刺阿是穴,以局部微渗血为度,然后选择大小合适的玻璃罐,迅速拔按在叩刺部位及病损两端。留罐5~10min,出血3~5mL,取罐后用活力碘消毒患处,视疱疹面积大小,决定火罐的型号和数量。其余治疗及疗程同A组。

观察指标

(1)疼痛评价指标①疼痛强度(VAS评定法,单位:mm):记录观察点前24h内最痛点。以100mm标识,0表示不痛,100mm表示患者能够想象的最大疼痛强度。②疼痛缓解程度(%):记录观察点前24h内疼痛强度与基线相比的缓解情况。记录范围0~100%,0表示完全没有缓解,100%表示完全缓解。③疼痛开始缓解时间(d):从患者开始感觉有疼痛到疼痛缓解程度恒定在30%以上所需的时间。④疼痛持续时间(d):从患者开始感觉有疼痛到疼痛完全消失所需的时间。于观察第1~10天每次治疗前、第11天记录。③④项如在疗程内无法记录(疼痛未缓解或者消失),则在第22、30、60、90天随访时记录。(2)患者满意度:用标尺法,0~100代表患者对其所接受的治疗 措施 的耐受性,100分表示很满意,0分为很不满意,让患者读出最能代表其耐受程度的位置,并记录读数(分)。于第11天记录。

统计方法

数值以(珋x±s)表示,所有数据进行比较前,经过K-S正态分布检验。正态分布资料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非正态分布资料采用非参数检验。非正态分布资料,多组间比较采用Kruskal-Wallis检验,两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U检验,相关分析采用Spearman相关系数。用进行统计分析。

2结果

患者满意度与VAS疼痛评分的关系

见表1和图1。各组带状疱疹患者经治疗后VAS评分均明显减少,且治疗后各组VAS评分存在差异(P<),A组治疗后VAS评分为(±)分,B组(±)分。4组治疗前后差值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说明经1疗程的针灸治疗后,针灸各组的总体止痛效应相当。经治疗后,各组带状疱疹患者的满意度有一定的不同(P<),A组(电针组)、C组(电针+火针组)患者的满意度高于B组(电针+铺棉灸组)、D组(电针+叩刺拔罐组)(P<);电针组与电针+火针组患者的满意度相当(P>);电针+铺棉灸组、电针+叩刺拔罐组患者满意度相当(P>)。从患者角度分析,较电针+铺棉灸、电针+叩刺拔罐,患者更加认同电针治疗或电针结合火针治疗。病人满意度是指病人凭着自己对健康的理解,权衡自己的经济条件,结合自己对医疗保健的要求,对所接受的医疗服务的综合评价。[4]涉及整个疾病就诊过程中的每个环节,对患者满意度与治疗后VAS评分、治疗前后VAS评分差值进行相关分析,结果如图1,患者满意度与治疗后VAS评分、治疗前后VAS评分差值之间均无显著的相关性(均P>)。

患者满意度与患者疼痛缓解、疼痛持续时间、疼痛缓解程度的关系

见表2和图2。4组带状疱疹患者的疼痛缓解时间、疼痛持续时间差别无显著性意义(P>),但疼痛缓解程度的差别有显著性意义(P<),其中以A组(电针组)较B组(电针+铺棉灸组)疼痛缓解程度更明显(P<)。四组患者的满意度与疼痛持续时间、疼痛缓解时间、疼痛缓解程度均没有显著的相关性(P>05)。

3讨论

带状疱疹属中医“蛇串疮”范畴,其发生多因机体正气不足,湿热毒邪循肝胆经络熏蒸肌肤;在病变后期,余毒未清,瘀血阻滞肌肤而发生神经痛。神经痛为带状疱疹特征之一,可在发疹前或伴随皮疹出现,神经痛是带状疱疹困扰患者的主要原因。止痛是针灸的一大功能,针灸有减轻带状疱疹疼痛、缩短疼痛持续时间等作用[5-6]。本方案取阿是穴、夹脊穴、支沟穴、后溪穴治疗,本取穴方案从蛇串疮病机出发,具有清热解毒、活血化瘀、祛湿止痛的作用。采用电针法、电针+铺棉灸法、电针+火针法、电针+叩刺拔罐法治疗带状疱疹患者,虽治疗后各组的VAS评分、疼痛缓解程度差别有统计学意义,但VAS评分治疗前后差值、疼痛持续时间、疼痛缓解时间差别无统计学意义,患者满意度与治疗后的疼痛强度、治疗前后VAS评分差值、疼痛持续时间、疼痛缓解时间、疼痛缓解程度均没有显著的相关性。不同针灸方法治疗急性期带状疱疹各止前效应指标,除了疼痛缓解程度A组优于B组外,余VAS评分治疗前后差值、疼痛持续时间、疼痛缓解时间、疼痛缓解程度组间差别均无显著性意义,考虑与带状疱疹的自然病程一般为2-3周[7]有关,估计到治疗后的观察点,大部分患者自然病程已向痊愈转归,因此无法体现各疗法止痛效应的差别。电针法为阿是穴围针刺加夹脊穴、支沟穴、后溪穴电针治疗,其余三种疗法分别为在此基础上加上铺棉灸法、火针法、叩刺拔罐法,治疗后VAS评分A组(电针组)明显低于B组(电针+铺棉灸组),而疼痛缓解程度A组优于B组,结果说明针灸本身也给患者带来一定的疼痛,将电针和铺棉灸重叠治疗急性期带状疱疹,不仅不能减轻患者的疼痛,可能还增加了患者的疼痛。

本研究中的患者满意度,是患者将其所接受的治疗措施的耐受性用0~100分表示出来,分数越高满意度越高,属病人 报告 的临床结局。病人报告的临床资料已成为临床疗效评价关注的焦点,可用于最佳治疗方案的评价与选择。[8]本研究结果发现不同针灸方法治疗急性期带状疱疹,患者更加认同电针治疗或电针结合火针治疗,但患者满意度与治疗后的VAS评分、治疗前后VAS评分差值、疼痛持续时间、疼痛缓解时间、疼痛缓解程度均没有显著的相关性。

中医针灸毕业论文范文二:循证医学针灸证据评析

1针灸研究证据的来源和范畴的确立

基于循证医学证据评价体系对针灸医学的启示,根据针灸学科的发展现状和特点以及证据来源范围,本研究确定的针灸研究证据范畴主要包括:现代研究证据、古籍载录证据、专家 经验 证据,其中现代研究证据又包括随机对照试验研究、非随机对照试验研究、病例序列研究和个案报道。下面对各类研究证据的特点和纳入理由作简要阐述。

古籍载录证据流传至今的针灸古代医籍是历代针灸临床经验的积累,不仅涵盖了针灸安全有效的成功经验、针灸的适应症、禁忌症和注意事项等有价值的信息,并经过几千年临床实践反复证实了其真实性、可靠性和适用性。因此,古代医籍载录的相关针灸防治疾病证据是针灸临床决策不可忽略的最佳证据之一,本研究纳入的古籍载录证据涵盖清代以前所有针灸治疗类文献,从内容形式上说主要包括以疾病为纲的针灸处方文献和针灸医案。

专家经验证据经验类文献对于临床医学来讲往往是最直接的体验记录,是临床实践与医学理论相结合、突破和创新的结果,具有较高的理论概括和实践指导意义。因此针灸专家经验 总结 也是针灸临床决策不可忽略的最佳证据之一。本研究纳入的专家经验总结主要为1919年以后国内针灸专家的临床经验类文献,按照专家资质分为针灸名老中医专家经验和一般针灸专家经验。

现代临床研究证据近现代临床研究文献是针灸临床研究证据的主要来源。针灸学的特点之一是辨证施治,强调个体化治疗,并且疗法丰富,因此采用统一、标准化治疗方案的针灸临床随机对照试验并不足以代表针灸临床研究的全貌。因此,本研究除了纳入随机对照试验研究,还纳入非随机对照试验研究、病例序列研究和个案报道,没有纳入系统评价或Meta分析。

(1)随机对照试验:随机对照试验(randomizedcontrolledtrial,RCT)是被认为是评价医学干预措施有效性和安全性的最佳研究设计,证据的论证强度和科学性最佳[4]。本研究将RCT作为针灸研究证据之一,但对于针灸RCT的评价既要考虑试验设计完成质量,又需考虑到针灸临床实际。

(2)非随机对照研究:目前,非随机的临床对照研究(Clinicalcontroltrial,CCT),仍在中医药、针灸领域中占据多数地位[5]。这类研究虽未采用随机方法,但采用对照组进行比较,故非随机临床对照研究仍能给针灸临床决策提供有价值的信息或线索。因此,非随机临床对照研究为本研究针灸研究证据纳入来源之一。

(3)病例系列研究:病例系列研究(Caseseriestri-al)的价值在于可用于观察临床对照试验排除的患病人群,可以充分施展针灸辨证论治特点,且费用低廉,而且在国内发表现代临床研究文献中,病例系列研究最多,故本研究也将其纳入针灸研究证据的范畴。

(4)个案:个案(Singlecasestudy),也称单个病例报告。针灸个案往往灵活多变地记录针灸疗效卓著的治疗方案或完整的治疗变化过程,是最能体现中医辨证论治、针灸疗法复杂干预特点的文献形式,对于针灸临床实践具有一定价值。因此个案也是针灸研究证据的纳入范畴。需要补充说明的是,系统评价或Meta分析是循证医学提倡的最佳证据之一,但针灸治疗方案随辨证论治灵活多变,强调临床研究的“同质性”的系统评价和Meta分析不足以一一对比分析,难以顾及针灸辨证论治、复杂干预的核心特点,故本研究没有将其纳入临床决策分析的研究证据范畴。

2针灸临床研究证据质量评价方法的建立

本研究在《循证针灸临床实践指南-面瘫》制定过程中形成的针灸研究证据评价方法和标准基础上,借鉴已有中医领域的证据评价方法和标准[6-7]进行补充和完善,初步建立各类针灸研究证据质量评分标准和分级标准。

古籍载录证据的质量评价方法古代医籍中的证据是论述性的,是临床经验记载或具体医疗过程的描述,故此,本研究主要考虑医籍质量、医家资质、记载形式(医案、论述)、证据应用强度、内容完备程度等因素,初步建立古籍载录证据的质量评价表及分级标准。(1)质量分级标准:高质量文献:得分≥5分者,且须符合前3条中1条以上,其中符合第2条者为经典著 作文 献,符合第3条者为历代沿用的古代证据。中质量文献:得分≥4分者,且须符合前4条中2条以上(含2条)。低质量文献:得分﹤4分者。(2)评价指标说明:珍籍:本研究指王雪苔教授主编的大型丛书《针灸古典聚珍》中的收录67种针灸医籍。古代针灸经典著作:采用专家咨询法和小组讨论相结合的方法,本研究初步确定的古代针灸经典著作指《素问》、《灵枢》、《难经》、《甲乙经》。古代针灸名医:依据中医文献学、医学史及针灸发展史[8-9],用专家咨询法和小组讨论相结合的方法,初步确定的古代针灸名医有33位,包括:黄帝、扁鹊、华佗、涪翁、郭玉、曹翕、吕广、皇甫谧、王叔和、徐秋夫、徐文伯、葛洪、甄权、杨上善、孙思邈、王焘、王惟一、王执中、何若愚、阎明广、窦汉卿、王国瑞、滑寿、徐凤、凌云、高武、汪机、马莳、杨继洲、李时珍、吴昆、张景岳、李学川。记载为历代沿用:指该治疗方案在历代专著中重复应用。

专家经验证据的质量评价方法专家经验总结一般由专家自己或他人概况归纳而成,来源范围包括专家经验代表性专著和期刊论文。本研究一方面结合疾病的诊治特点制定纳入排除标准,一方面依据专家范畴界定、作者、载体形式及经验总结可靠性等因素,初步制定专家经验证据的质量评价表及分级标准。(1)质量分级标准:高质量文献:得分≥5分者,且须符合前3条中1条以上。中质量文献:得分≥4分者,且须符合前4条中2条以上(含2条)。低质量文献:得分﹤4分者。(2)评价指标说明:针灸领域名老中医专家的界定:在时间范围上界定为民国至今的近现代针灸名老中医;进而依据文献学、医学史及针灸发展过程[8-9],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公布的第一批、第二批、第三批、第四批全国老中医专家学术经验集成工作指导老师名单,经过专家咨询、讨论和总结,初步确定近现代针灸名老中医范围,他们的代表性著作以及由他人完成的经验总结为证据来源。中文核心期刊:以北京大学图书馆编制的第一版至第五版《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为依据进行界定。

现代针灸研究证据的质量评价方法(1)随机对照试验:本研究基于CONSORT声明[10]、Jadad评分量表[11],结合针灸临床实际及文献特点对干预措施的质量控制标准、疗效指标、文献载体指标等进行补充,初步制定随机对照试验研究的质量评价表及分级标准。质量分级标准:高质量文献:得分≥11分者,且前3条得分≥3分,第4~11条符合5条以上。中质量文献:得分≥10分者,且前3条得分≥2分,第4~11条符合3条以上;或者得分≥8分者,且前3条得分≥2分,且必须符合第4~11条符合5条以上。低质量文献:得分﹤8分,且前3条得分≤1分;或观察对象没有明确的诊断标准。(2)非随机对照试验:本研究在RCT评价基础上,根据非随机的临床对照试验研究特点,初步制定该类证据的质量评价表及分级标准。质量分级标准:高质量文献:得分≥8分,且前8条标准必须符合5条(含5条)以上。中质量文献:得分≥8分,但前8条评价标准符合5条以下。低质量文献:观察对象没有明确的诊断标准;或得分﹤8分。(3)序列研究质量评价方法:本研究在RCT评价基础上,根据病例序列研究特点制定该类证据的质量评价表及分级标准,具体见表5。质量分级标准:高质量文献:得分≥8分,且前8条标准必须符合5条(含5条)以上。中质量文献:得分≥8分,但前8条评价标准仅符合5条以下。低质量文献:观察对象没有明确的诊断标准;或得分﹤8分。(4)个案:针灸个案质量评价表及分级标准的制定考虑了载体形式、作者资质、病人诊疗信息完整性、治疗措施、疗效等因素,具体见表6。质量分级标准:高质量文献:得分≥5分者,且须符合第4、7条。低质量文献:得分﹤5分,或得分≥5分者,未符合第4、7条标准。

3针灸临床研究证据强度及推荐等级标准的形成

本研究遵循循证医学的原则和方法,结合针灸学科特点,通过专家会议讨论、问卷咨询等方式初步制定了针灸循证决策的研究证据强度及推荐等级标准,证据质量与推荐强度的等级一一对应,即高质量证据推荐强度也高。

4结论

遵循最佳研究证据是实践循证医学的关键环节,而证据的评价是保证其利用的前提。因此,本研究将循证医学理念和方法与针灸学临床实践原理与现有文献特点有机融合,初步建立了符合针灸自身特点的针灸临床研究证据评价体系,该体系具有以下特点。

参考循证医学证据评价方法结合针灸自身特点

循证医学以客观、真实证据作为临床决策的可靠来源,其理念、思路和方法值得针灸医学深入研究和借鉴。针灸临床文献中同样也存在着大量应用于针灸临床决策的文献,故此本研究以从文献中挖掘真实、有效的治疗方案为目的,参考循证医学证据评价方法并结合针灸学科自身特点,建立应用于针灸临床循证决策的证据评价体系。该体系既包括RCT、CCT、病例序列等研究证据的评价方法,同时强调名老专家经验证据和古籍载录证据的地位和作用,强调反映针灸临床实际特点的证据如个案在评价体系中的作用,能基本体现针灸临床实践的规律和特色。

以针灸临床决策为目的最大可能纳入研究证据

针灸临床研究证据评价体系是应用现代循证医学理念方法研究针灸临床决策的方法学探索,它跨越两个不同医学体系,但归根结底还是以针灸理论及其实践为根本的,因此该体系必须兼顾针灸临床个体化、经验性等特色。随机、对照、盲法固然是临床可靠性评价的最好方法,但中西医学两种完全不同的理论体系导致应用这些方法到针灸临床实际中尚有很多不适用性。针灸临床文献包含有RCT、CCT、病例系列研究、专家经验、个案报道、古籍载录证据等多种类型,各类型文献之间既有方法学可靠性上的强弱,也有针灸临床可适用性的高低,还有完成质量优劣以及针灸数千年传承的习惯等多方面的不同,因此本证据等级体系以目前针灸临床证据水平现状为基础,调和多因素对证据水平的评价影响,最大可能的纳入各类有价值证据。

多角度考虑影响证据质量的因素

针灸临床决策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多因素影响过程,从证据角度评价各类型针灸临床文献是值得被深入探索的新领域,针对针灸理论及实践的特殊性,在考虑现行循证医学评价指标外,本研究加入医家个人资质、水平、单位、载体、学术观点、具体针灸方案、理论解释等多方面因素进行评价指标的探索,并针对各类研究证据提出一套严格的评价方法和质量分级标准,以排除低质量或不合格证据,筛选出高质量的可信性强的证据,为临床应用提供切实可行的有价值证据。

综上,本研究采用文献分析方法、专家访谈方法和共识性方法,结合针灸学科及文献特点,比对循证医学证据评价体系,探讨针灸研究证据的范畴和特点,初步建立了针灸研究证据的评价方法和标准,初步建立了针灸临床研究证据体系。但鉴于针灸学理论和临床实践的特殊性,建立适合针灸诊疗特点和文献形式的证据分级,评价体系还是一项探索性的研究,故还存在研究证据的评价指标的确定可能不够完善,部分评价指标缺乏权威参考标准等不足之处,亟待在今后的研究和实践中不断补充和完善。

中医针灸毕业论文范文相关 文章 :

1. 针灸推拿学专业职业规划范文

2. 电大护理论文范文

3. 中医院实习心得体会3篇

4. 临床医学大专生简历范文

论述糖尿病》论文范文由一世教育毕业论文网收集于网络,版权归作者所有,只可观摩不可抄袭,因抄袭论述糖尿病引起的版权纠纷本站概不负责,若本站对于该文的展示侵犯了您的权利,请通知我们删除。后 叙 当今治疗糖尿病全国各大中医学院,省、市、县、小镇、大有人在,而这批人又在睡大觉拿到学历文凭不去发表自己的东西,不去成立中医大型治疗糖尿病中心机构,那你为什么学医,电视打广告。向别人嘛,难道一亿多患糖尿病的就真的无法医治了吗?你们自己心中有数,连我民间最低级的土医生又无文凭都不了,虽我水平不高但我敢讲,死了也甘心,不要白白把自己还有二三十年的光阴度过。 所以患病者不是没有老师,而是患病者本人信仰,你求的是好老师,并不是求设备,你进了某有名的大,去找三头六臂的老师,那里去找,到最后还是一个头脑的老师在跟你确诊。就是热闹一点,总之热闹归热闹,病归病,服一剂药要你本人说见效了这才是你忠心愿望。不能讲后继无人了,更不能以貌取人,只能取医术层次高低,层次高当然快,层次低当然慢一点,我草泽医个人认为就全国来看标准,汤药服二十剂左右痊愈,为第一排立,汤药服四十剂以上痊愈为第二排立。以此类推,患病者服药后最快8小时见效,最慢服二剂无效另找他人,患病者就地暗访能找到真正技术高的老师。为巩固疗效服丸药的时间不包括再内。另单验方民间有六剂左右痊愈的不再内。 的车轮总是向前的,你说权威人在医学,全国民间医生们也在研究医学,都是炎皇子孙,白天黑夜二十四小时,起码有十几小时进入医学态,虽然国家不承认这批自学者,成功后也作为爱好的一种精神支柱和享受。你纵有百千万,你得了所为绝症,可以说把你医完倾家荡产也挽回不了你的生命,去找洋医美国服点进口降糖药,长期控制服用维持,无有终止,只要几天不服药,就会原形毕露,就连你美国医学界最高权威本人患了此证,可以说也难逃“法网”,奈何不了此证,死路一条。所以我中华中医才是挽回你生命之光。 如同道爱好要求我草泽医再谈请来信、来电。我将与骨质增生、肩周炎、坐骨神经等,速治法10次以内痊愈后不复法,急性阑尾炎剧痛<不开刀>3分钟解除剧痛,服药一剂愈。前列腺炎2-5剂愈,胃病1-3剂愈,以及结石病,西医打针失误解法等奇难症。不再举例了总之方方有医案,方方有人证,讲起来越讲越高,看起来越看越神,难以相信和接受,是的有时侯连我草泽医也不相信,想不通,但确确实实又是事实,患病者剧痛而来,经3-5分钟解除了痛苦,高兴而归,是感兴趣,是着迷了,这是信奉中医的结晶,也是前人的经典怎样去发挥历代医家的各自所长,取其精华,解除痛苦,也许这就是爱好吧,当然谈了这么多,有些人在想,你民间医生是否在想钱,那你这样认为就错了,我甯草医不收分文,随时为你处方,解除难症,你去检药一时的破费,免去你长久的服药。 下面仅举4例治验,供同道、欣赏 由于水平不高,出于民间爱好和信奉中医,所谈的缺点一定不少,诚恳同道良医批评指正。共同发扬以誓我中华草药的神奇博大,造福人类。 1例: 阴亏阳亢下消证<糖尿病><三合一> 四川双流县文星镇四圣村五组。谢华根、男、42岁、体重85kg,于2002年4月28日,就诊据患述发现糖尿病一年多口渴、多食善饥、饮水量大时感双目胀,小便量多如脂膏颜面委黄,浮肿,脉沉弦细,小腿可凹性浮肿,足背浮肿腰胀痛、腿软、头面、颈项、背部出现红色班疹朵点,皮肤瘙痒,舌苔黄而厚燥,舌尖边红唇干燥壳,夜间小便数十次,体质消瘦,形容憔悴无神,表情苦闷,西医诊断为糖尿病,化验尿糖< >,血糖检验自遗失,现体重为70kg以下。 治宜:中焦生精止渴,除胃之虚热,下焦滋阴潜阳,补肾益精,服10剂,目胀口渴引水量大减,每夜小便3-4次,身体觉有力,小腿面部浮肿全消,但背部颈部头面瘙痒反增加多。诊其舌,舌尖左右红为心、肝、胆、阴虚火旺、舌中黄燥厚、为脾胃实热、苔黄燥即可下之。下之黄自去,热邪入营入血,阴虚阳亢。 治法:清营泄热、养阴抑阳、按不同脏腑运用泄热专经药物。速服泄热药一剂,3-4天,功下黑色毒素,稀状有害物质,头面颈部背部瘙痒速减大半,又续服糖尿病方10剂,6月10日又服单验方二剂。6天忌:米、面。6月18日停药,7月3日经文星镇中科院成都光电技术研究所测尿糖<->血糖均在正常范围内。共服二十二剂,为巩固疗效,再进10剂。 2例:颈椎骨刺<骨质增生><九合一> 夏少清、男、60岁、双流彭镇人。于2002年4月5日来就诊,经双流县中医院放射科摄片,报告单如下:照片号f952、日期2002年3月18日颈段脊柱弧弓性、增高唇状、骨质突起、椎间孔变窄、椎骨病变、附合颈椎病。 据夏少清述在2001年颈椎疼痛酸胀,时有加重,经西医检查说是脑神经缺氧,经输液打针服西药,缓解一时,多方治疗,诸医束手,至2002年4月5日才去摄片,说是患了骨质增生。现状:头痛眩晕、无记忆力、肩部以下有酸、胀、麻、痛。从肩部神经放射向下肘腕串痛,我余用外治法7次治疗,诸症消失。另服丸药一剂,巩固疗效,软化增生。处方如下:威灵仙醋炒25g、当归酒炒15g、丹参酒炒15g、川芎10g、赤芍12g、熟地12g、桂枝12g、乌蛇8g、马钱子尿制10g、乳香8g、没药10g、苏木15g、甘草6g。共为末蜜为丸5g一丸,日服2-3次姜汤水服。备注:胃病、孕妇禁服。间隔一个月后,夏少清那里有人来我余处治病,我提起此事,此人讲夏少清说他的病彻底痊愈了无复法。

糖尿病是一种多发病、常见病。目前西医对本病的发病机制尚未研究透彻。

浅谈中医学治疗糖尿病

第一篇:中药穴位注射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探讨

[摘要]目的:系统评价中药穴位注射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

方法:计算机检索Co-chrane图书馆临床对照观察资料库、Medline、Embase、AMED、CINAHL、中国生物医学数据库(CBM)、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维普数据库(VIP)、万方数据库(Wanfang),检索时限均为建库至2015年12月,搜集中药穴位注射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相关文献。

由2名研究者独立筛选文献、提取资料,并进行偏倚风险的评估后,采用软件对数据进行Meta分析。

结果:共纳入15篇文献,共1114例患者。

Meta分析结果显示,中药穴位注射组的有效率、正中神经及腓总神经的感觉神经传导速度、腓总神经的运动神经传导速度均优于对照组(P<)。

所有报告了安全性的研究显示中药穴位注射无明显不良反应和毒副作用。

结论:本系统评价显示中药穴位注射能改善DPN的症状和体征;能改善感觉及运动神经传导速度,且无明显不良反应和毒副作用。

[关键词]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中药;穴位注射;系统评价;Meta分析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iabeticperipheralneuropathy,DPN)是指在排除其他原因的情况下,糖尿病患者出现与周围神经功能障碍相关的症状和(或)体征。

调查研究显示,DPN的发病率高达49%~92%,几乎所有的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周围神经病变,严重影响患者生存质量。

其主要临床特征为四肢端感觉、运动障碍,表现为肢体麻木、挛急疼痛或有异常感觉,肌肉无力甚至肌萎缩,腱反射减弱或消失等。

严重者可导致糖尿病足甚至截肢,给患者生活质量造成极大影响,造成了巨大的经济和社会负担。

由于目前DPN的发病机制仍不清楚,现代医学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法。

中医药治疗能起到温经通痹、通经活络、调整机能、祛邪扶正的目的,穴位注射有药物和针刺的双重作用。

近年来,国内有较多关于中药穴位注射治疗和护理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报道。

本研究收集中药穴位注射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相关文献,采用Cochrane系统评价方法,客观评价中药穴位注射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疗效和安全性,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1研究方法

纳入标准

(1)中药穴位注射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随机对照观察(RCT),不受样本大小、语种或随访时间的限制。

(2)符合1999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制定的糖尿病诊断标准,患者的年龄、性别、病程、病例来源不限;伴有以肢体感觉运动障碍为主的周围神经病变症状或体征;肌电图检查显示感觉运动神经传导速度减慢。

(3)两组患者治疗期间均给予饮食控制、口服降糖药物或使用胰岛素等常规治疗。

在常规治疗基础上,治疗组采用中药穴位注射,不联合使用针对DPN的药物治疗或其他干预措施;对照组采用西药治疗(甲钴胺、B族维生素、甲钴胺联合B族维生素)、中药其他给药途径治疗、针刺治疗。

(4)主要结局指标肢体疼痛、麻木、感觉减退、痛觉过敏、腱反射减弱等神经症状和体征改善的总有效率,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拟定。

肌电图检查提示腓总神经、正中神经的运动神经传导速度和感觉神经传导速度较治疗前增加5m/s以上或恢复正常。

次要结局指标指安全性指标,主要为不良反应的种类和发生率。

排除标准

(1)其他疾病所致的周围神经病变;

(2)合并严重并发症或其他疾病;

(3)治疗组联合针对DPN的药物治疗或西药穴位注射的文献;

(4)重复检出或发表的文献;

(5)不能提供有效数据或数据不完整的文献。

文献检索

通过计算机检索Cochrane图书馆临床对照观察资料库、Medline、Embase、AMED、CINAHL;以中文检索词: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糖尿病感觉障碍/穴位注射/水针法等检索中国知网(CNKI)、万方数据库(Wangfang)、维普(VIP)、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所有数据库的检索时间从数据库建立至2015年12月。

根据不同的数据库,采用主题词和自由词检索相结合,同时补充检索所得文献和相关综述的参考文献。

文献筛选、资料提取和偏倚风险评价

利用自制的资料提取表,由两位研究者独立进行资料提取并交叉核对,有争议时通过讨论解决。

提取的主要资料包括:作者、发表年份、样本例数、治疗与对照措施、操作方法、治疗组注射的中药和穴位、对照组的给药途径、疗程、疗效、结局指标、退出或失访例数、不良反应等。

参考Cochrane协作网偏倚评价工具[5],由2位研究者独立评价纳入文献的偏倚风险,任何疑问经讨论后决定,有分歧时,则咨询第3位研究者。

统计学方法

采用Cochrane协作网提供的软件进行Meta分析。

计算效应量时计数资料采用比值比(OR)及95%CI,计量资料若文献所报道测量工具相同,则采用加权均数差(WMD)分析;对文献测量工具不同,则采用标准化均数差(SMD)进行分析。

所有分析均计算95%可信区间(95%CI)。

通过?2检验确定各研究间的异质性。

当P>,I2≤50%时,认为各研究间具有同质性,选用固定效应模型(FixedEffectModel)进行Meta分析;如果P≤,I2≥50%,首先应分析导致异质性的原因,如设计方案、测量方法、用药方法、对照选择等因素是否相同。

如果不同,进行亚组分析。

若经这些方法分析处理后,多个同类研究的结果仍然有异质性时,使用随机效应模型(RandomEffectModel)合并计算统计量。

若P≤时且无法判断异质来源,则不进行Meta分析,仅进行描述性分析。

2研究结果

文献检索结果

根据检索策略初步检索出文献4134篇,其中数据库初步检出文献4123篇,其他资源获得文献11篇。

使用EndNoteX7软件去重后获得相关文献3853篇,经阅读文题、摘要初筛后初步纳入971篇文献,其中英文91篇,中文880篇。

剔除系统评价、综述、随机方法错误、非随机对照观察及不符合纳入排除标准的文献894篇。

通过阅读77篇全文,排除西药穴位注射、治疗组联合针对DPN的药物或其他干预措施、重复发表文献62篇,最终纳入文献15篇。

纳入文献的基本特征

纳入的15篇文献中,对照组的干预措施有西药口服、肌肉注射、穴位注射和静脉注射等;疗程15~60d不等;评价指标有临床总有效率、神经传导速度及血糖指标。

纳入文献的偏倚风险评价。

分析结果

临床总有效率

有15篇文献对中药穴位注射与其他治疗方法的临床总有效率进行了比较。

采用固定效应模型进行Meta分析,结果显示中药穴位注射治疗的临床总有效率优于其他治疗方法。

[OR=,95%CI(,),P<]。

正中神经的感觉神经传导速度改善情况比较

有3篇文献对中药穴位注射与其他治疗方法治疗后的正中神经的感觉神经传导速度改善情况进行了比较。

采用随机效应模型进行Meta分析,结果显示中药穴位注射对正中神经的感觉神经传导速度改善优于其他治疗方法。

[MD=,95%CI(,),P<]。

腓总神经的感觉神经传导速度改善情况比较

有3篇文献对中药穴位注射与其他治疗方法治疗后的腓总神经的感觉神经传导速度改善情况进行了比较。

采用随机效应模型进行Meta分析,结果显示中药穴位注射对腓总神经的感觉神经传导速度的改善优于其他治疗方法[MD=,95%CI(,),P=]。

运动神经传导速度的改善情况比较

有3篇文献对中药穴位注射与其他治疗方法治疗后的腓总神经的运动神经传导速度改善情况进行了比较,采用随机效应模型进行Meta分析,结果显示中药穴位注射组对DPN腓总神经的运动神经传导速度的改善优于其他治疗方法[MD=,95%CI(,),P<]。

安全性

有9篇文献报告了不良反应的观察情况,均未发生明显不良反应,安全性好,毒副作用少。

其他文献未提及不良反应。

3讨论

疗效分析

本系统评价对中药穴位注射治疗DPN症状和体征改善的临床总有效率进行Meta分析。

Meta分析结果表明中药穴位注射在改善DPN患者的临床症状和体征的总有效率优于对照组。

中药穴位注射对正中神经及腓总神经的感觉神经传导速度(SNCV)和腓总神经的运动神经传导速度(MNCV)的改善优于对照组,说明中药穴位注射对神经传导速度有明显改善。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属于中医学“血痹”“痿证”等范畴,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发病机制是消渴病久病入络引起的内热伤阴耗气、血瘀、痰热、经络痹组,导致患者气血难以濡养四肢。

中药穴位注射既有针刺效应,又有药理作用,通过针刺和药物的双重作用,促进肢体的血液循环,促使经络气血通畅,从而调理局部组织代谢,激发经络穴位。

中药穴位注射对DPN疗效的影响因素主要是中药和选穴两方面,本系统评价所纳入研究的中药注射液都有活血、行气、祛瘀、通络、止痛的功效。

丹参,可活血化瘀,养血止痛,纠正血液高凝状态,改善血液循环;川芎嗪,既能活血又能行气,能有效降低血小板活性,抑制血小板聚集,改善微循环,

降低血液黏稠度;当归、麝香均可行气活血、通筋活络,具有降脂、降低血液黏度、提高红细胞变形、扩张血管、增加血流量、抑制细胞聚集、增强局部组织灌流等作用;灯盏细辛可活血舒筋、祛瘀止痛,能有效降低血黏度、抑制血小板聚集,加快微血管的血流速度,

从而改善微循环,改善局部代谢状态;红花可活血化瘀、通脉止痛,有抗血小板聚集、增强纤维蛋白溶解活性、消除由于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导致的血管收缩作用;三七可舒经活络、散瘀定痛,有扩展血管、改善微循环的作用;黄芪可补气温阳、益卫固表,具有改善微循环、扩张外周血管、抗血小板聚集功效。

而所注射的穴位多有补益肝肾、养阴柔筋、通络止痛的作用,达到强筋、壮骨、起痿的目的。

足三里为足阳明胃经要穴,具有补中益气、通经活络、扶正祛邪的作用;三阴交为三阴经交会穴,可调理阴阳、补益肝肾、养阴柔筋;阳陵泉为足少阳胆经合穴筋会,有舒筋通络的作用;曲池为手阳明大肠经合穴,可调理大肠经气;丰隆为足阳明络穴,可调理脾经经气,

既可健脾活血,又可化痰祛浊;合谷为大肠经原穴,调理气血,通经活络;外关为三焦经络穴,联络气血,补益阳气;承山为足太阳膀胱经穴,调和气血;悬钟为足少阳经经穴、髓会,具有益精填髓、行气活血、疏通经络之功效;太溪为足少阴肾经穴,滋肾阴、强腰膝,

可治疗下肢冷痛、足跟疼痛;内关为手厥阴心包经常用腧穴之一,可理气止痛;阿是穴为疾病外在反应点。

针刺这些穴位,能激发经气,疏通经络,通调气血,改善麻木、疼痛等症状和神经传导速度。

因此,对DPN患者实施中药穴位注射,在腧穴的刺激基础上再给予中药注射液,既能延长腧穴的治疗作用,又能发挥中药的治疗作用。

安全性分析

有9篇文献报告了不良反应的`观察情况,均未发生明显不良反应,安全性好,毒副作用少,但未进行详细描述。

其他文献均未提及不良反应的观察。

所有纳入文献均未描述随访情况,不能判断远期毒副作用和安全性。

因而尚不能对中药穴位注射治疗DPN的安全性做出判断。

研究质量

本系统评价共纳入15篇文献随机对照观察,共1114例患者。

治疗糖尿病针灸论文

随着针灸在全世界的广泛应用,神经科学的研究结果对部分针灸疗效机制科学意义上的肯定,逐渐形成了西方针灸的概念。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中医针灸 毕业 论文,供大家参考。

中医针灸毕业论文 范文 一:针灸治疗HZ止痛效应分析

带状疱疹(Herpes Zoster,简称HZ)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侵犯神经节及皮肤,沿周围神经分布的群集疱疹及神经痛为特征的一种病毒性皮肤病,其特点是侵害单侧一个或多个皮区,多表现为躯干的环状或条形损害。笔者采用中心随机对照研究 方法 ,运用不同针灸方法治疗急性期带状疱疹患者,观察不同针灸方法的止痛效应,并分析患者满意度与止痛效应的关系,结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研究对象

病例来源于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广州市中医医院、广东省第二中医院,为2007年4月—2009年10月针灸科、皮肤科住院或门诊患者。将101例带状疱疹急性期患者,采用中心随机的方法,分配至A组(电针组)30例、B组(铺棉灸组)23例、C组(火针组)25例、D组(叩刺拔罐组)23例。剔除5例误纳病例及2例脱落病例,结果最后符合方案A组27例、B组23例、C组24例、D组20例,共94例。其中男54例(),女40例();年龄最小20岁,最大70岁,平均(±)岁。4组患者的性别、年龄、身高、体重、生命体征情况,经统计计算,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而且两组患者不适至初诊时间、疱疹情况,经统计计算,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组间具有可比性。

试验标准

(1)诊断标准: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1]中蛇串疮诊断标准。西医诊断标准:参照《Cecil Textbook of Medicine》[2]中带状疱疹的诊断标准。(2)纳入标准①年龄18~70岁;②出现疱疹1~7天内,未经过抗病毒和止痛治疗者;③签署知情同意书,同意接受本课题组各种治疗方法、服从课题组安排者。(3)排除标准①属于带状疱疹的特殊类型,包括眼、耳带状疱疹、内脏带状疱疹、脑膜带状疱疹、泛发性带状疱疹、无疹型带状疱疹;②妊娠或哺乳期妇女;③过敏体质及对多种药物过敏者;④瘢痕体质者;⑤合并严重的心血管、脑血管、肝、肾、造血系统等原发性疾病或全身衰竭者,糖尿病、恶性肿瘤、精神病患者,结缔组织病、血友病患者,有出血倾向的患者;⑥病情危重,难以对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做出确切评价者;⑦1个月内应用过皮质类固醇激素或免疫抑制剂者。

治疗方法

4组患者疱疹局部均保持皮肤清洁,注意保护皮损。治疗时取卧位,皮肤常规消毒后进行。(1)A组(电针组)取穴:阿是穴(病变皮损处)、夹脊穴(患侧)、支沟穴、后溪穴。操作方法:所有穴位定位均按照《国家标准经穴部位》[3]取穴。阿是穴用平刺法局部围针刺,夹脊穴向脊柱方向斜刺,支沟穴、后溪穴直刺,均进针约~寸,针刺得气后,接韩氏穴位刺激仪,采用疏密波,频率为2/100Hz,2~5mA,强度以患者耐受为度,通电30min后出针。每天1次,10次为1个疗程,共计1个疗程。(2)B组(电针+铺棉灸组)铺棉灸操作方法:将脱脂干棉花撕成薄如蝉翼,约3cm×3cm大小棉片,根据皮损的面积决定施灸棉片的数量。铺在阿是穴上,用火柴点燃烧尽棉花,每次施灸3遍。其余治疗及疗程同A组。(3)C组(电针+火针组)火针操作方法:术者左手持点燃的酒精灯,右手持中粗火针在外焰加热针体,直至将针尖烧至红白后,迅速准确地刺入疱疹中央约~,根据疱疹数量的多少,先刺早发的疱疹,每次选择3~5个,每个疱疹针刺2次,术毕挤出疱液,按压约30秒钟,涂上一层万花油。其余治疗及疗程同A组。(4)D组(电针+叩刺拔罐组)叩刺拔罐方法:术者以一次性梅花针叩刺阿是穴,以局部微渗血为度,然后选择大小合适的玻璃罐,迅速拔按在叩刺部位及病损两端。留罐5~10min,出血3~5mL,取罐后用活力碘消毒患处,视疱疹面积大小,决定火罐的型号和数量。其余治疗及疗程同A组。

观察指标

(1)疼痛评价指标①疼痛强度(VAS评定法,单位:mm):记录观察点前24h内最痛点。以100mm标识,0表示不痛,100mm表示患者能够想象的最大疼痛强度。②疼痛缓解程度(%):记录观察点前24h内疼痛强度与基线相比的缓解情况。记录范围0~100%,0表示完全没有缓解,100%表示完全缓解。③疼痛开始缓解时间(d):从患者开始感觉有疼痛到疼痛缓解程度恒定在30%以上所需的时间。④疼痛持续时间(d):从患者开始感觉有疼痛到疼痛完全消失所需的时间。于观察第1~10天每次治疗前、第11天记录。③④项如在疗程内无法记录(疼痛未缓解或者消失),则在第22、30、60、90天随访时记录。(2)患者满意度:用标尺法,0~100代表患者对其所接受的治疗 措施 的耐受性,100分表示很满意,0分为很不满意,让患者读出最能代表其耐受程度的位置,并记录读数(分)。于第11天记录。

统计方法

数值以(珋x±s)表示,所有数据进行比较前,经过K-S正态分布检验。正态分布资料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非正态分布资料采用非参数检验。非正态分布资料,多组间比较采用Kruskal-Wallis检验,两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U检验,相关分析采用Spearman相关系数。用进行统计分析。

2结果

患者满意度与VAS疼痛评分的关系

见表1和图1。各组带状疱疹患者经治疗后VAS评分均明显减少,且治疗后各组VAS评分存在差异(P<),A组治疗后VAS评分为(±)分,B组(±)分。4组治疗前后差值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说明经1疗程的针灸治疗后,针灸各组的总体止痛效应相当。经治疗后,各组带状疱疹患者的满意度有一定的不同(P<),A组(电针组)、C组(电针+火针组)患者的满意度高于B组(电针+铺棉灸组)、D组(电针+叩刺拔罐组)(P<);电针组与电针+火针组患者的满意度相当(P>);电针+铺棉灸组、电针+叩刺拔罐组患者满意度相当(P>)。从患者角度分析,较电针+铺棉灸、电针+叩刺拔罐,患者更加认同电针治疗或电针结合火针治疗。病人满意度是指病人凭着自己对健康的理解,权衡自己的经济条件,结合自己对医疗保健的要求,对所接受的医疗服务的综合评价。[4]涉及整个疾病就诊过程中的每个环节,对患者满意度与治疗后VAS评分、治疗前后VAS评分差值进行相关分析,结果如图1,患者满意度与治疗后VAS评分、治疗前后VAS评分差值之间均无显著的相关性(均P>)。

患者满意度与患者疼痛缓解、疼痛持续时间、疼痛缓解程度的关系

见表2和图2。4组带状疱疹患者的疼痛缓解时间、疼痛持续时间差别无显著性意义(P>),但疼痛缓解程度的差别有显著性意义(P<),其中以A组(电针组)较B组(电针+铺棉灸组)疼痛缓解程度更明显(P<)。四组患者的满意度与疼痛持续时间、疼痛缓解时间、疼痛缓解程度均没有显著的相关性(P>05)。

3讨论

带状疱疹属中医“蛇串疮”范畴,其发生多因机体正气不足,湿热毒邪循肝胆经络熏蒸肌肤;在病变后期,余毒未清,瘀血阻滞肌肤而发生神经痛。神经痛为带状疱疹特征之一,可在发疹前或伴随皮疹出现,神经痛是带状疱疹困扰患者的主要原因。止痛是针灸的一大功能,针灸有减轻带状疱疹疼痛、缩短疼痛持续时间等作用[5-6]。本方案取阿是穴、夹脊穴、支沟穴、后溪穴治疗,本取穴方案从蛇串疮病机出发,具有清热解毒、活血化瘀、祛湿止痛的作用。采用电针法、电针+铺棉灸法、电针+火针法、电针+叩刺拔罐法治疗带状疱疹患者,虽治疗后各组的VAS评分、疼痛缓解程度差别有统计学意义,但VAS评分治疗前后差值、疼痛持续时间、疼痛缓解时间差别无统计学意义,患者满意度与治疗后的疼痛强度、治疗前后VAS评分差值、疼痛持续时间、疼痛缓解时间、疼痛缓解程度均没有显著的相关性。不同针灸方法治疗急性期带状疱疹各止前效应指标,除了疼痛缓解程度A组优于B组外,余VAS评分治疗前后差值、疼痛持续时间、疼痛缓解时间、疼痛缓解程度组间差别均无显著性意义,考虑与带状疱疹的自然病程一般为2-3周[7]有关,估计到治疗后的观察点,大部分患者自然病程已向痊愈转归,因此无法体现各疗法止痛效应的差别。电针法为阿是穴围针刺加夹脊穴、支沟穴、后溪穴电针治疗,其余三种疗法分别为在此基础上加上铺棉灸法、火针法、叩刺拔罐法,治疗后VAS评分A组(电针组)明显低于B组(电针+铺棉灸组),而疼痛缓解程度A组优于B组,结果说明针灸本身也给患者带来一定的疼痛,将电针和铺棉灸重叠治疗急性期带状疱疹,不仅不能减轻患者的疼痛,可能还增加了患者的疼痛。

本研究中的患者满意度,是患者将其所接受的治疗措施的耐受性用0~100分表示出来,分数越高满意度越高,属病人 报告 的临床结局。病人报告的临床资料已成为临床疗效评价关注的焦点,可用于最佳治疗方案的评价与选择。[8]本研究结果发现不同针灸方法治疗急性期带状疱疹,患者更加认同电针治疗或电针结合火针治疗,但患者满意度与治疗后的VAS评分、治疗前后VAS评分差值、疼痛持续时间、疼痛缓解时间、疼痛缓解程度均没有显著的相关性。

中医针灸毕业论文范文二:循证医学针灸证据评析

1针灸研究证据的来源和范畴的确立

基于循证医学证据评价体系对针灸医学的启示,根据针灸学科的发展现状和特点以及证据来源范围,本研究确定的针灸研究证据范畴主要包括:现代研究证据、古籍载录证据、专家 经验 证据,其中现代研究证据又包括随机对照试验研究、非随机对照试验研究、病例序列研究和个案报道。下面对各类研究证据的特点和纳入理由作简要阐述。

古籍载录证据流传至今的针灸古代医籍是历代针灸临床经验的积累,不仅涵盖了针灸安全有效的成功经验、针灸的适应症、禁忌症和注意事项等有价值的信息,并经过几千年临床实践反复证实了其真实性、可靠性和适用性。因此,古代医籍载录的相关针灸防治疾病证据是针灸临床决策不可忽略的最佳证据之一,本研究纳入的古籍载录证据涵盖清代以前所有针灸治疗类文献,从内容形式上说主要包括以疾病为纲的针灸处方文献和针灸医案。

专家经验证据经验类文献对于临床医学来讲往往是最直接的体验记录,是临床实践与医学理论相结合、突破和创新的结果,具有较高的理论概括和实践指导意义。因此针灸专家经验 总结 也是针灸临床决策不可忽略的最佳证据之一。本研究纳入的专家经验总结主要为1919年以后国内针灸专家的临床经验类文献,按照专家资质分为针灸名老中医专家经验和一般针灸专家经验。

现代临床研究证据近现代临床研究文献是针灸临床研究证据的主要来源。针灸学的特点之一是辨证施治,强调个体化治疗,并且疗法丰富,因此采用统一、标准化治疗方案的针灸临床随机对照试验并不足以代表针灸临床研究的全貌。因此,本研究除了纳入随机对照试验研究,还纳入非随机对照试验研究、病例序列研究和个案报道,没有纳入系统评价或Meta分析。

(1)随机对照试验:随机对照试验(randomizedcontrolledtrial,RCT)是被认为是评价医学干预措施有效性和安全性的最佳研究设计,证据的论证强度和科学性最佳[4]。本研究将RCT作为针灸研究证据之一,但对于针灸RCT的评价既要考虑试验设计完成质量,又需考虑到针灸临床实际。

(2)非随机对照研究:目前,非随机的临床对照研究(Clinicalcontroltrial,CCT),仍在中医药、针灸领域中占据多数地位[5]。这类研究虽未采用随机方法,但采用对照组进行比较,故非随机临床对照研究仍能给针灸临床决策提供有价值的信息或线索。因此,非随机临床对照研究为本研究针灸研究证据纳入来源之一。

(3)病例系列研究:病例系列研究(Caseseriestri-al)的价值在于可用于观察临床对照试验排除的患病人群,可以充分施展针灸辨证论治特点,且费用低廉,而且在国内发表现代临床研究文献中,病例系列研究最多,故本研究也将其纳入针灸研究证据的范畴。

(4)个案:个案(Singlecasestudy),也称单个病例报告。针灸个案往往灵活多变地记录针灸疗效卓著的治疗方案或完整的治疗变化过程,是最能体现中医辨证论治、针灸疗法复杂干预特点的文献形式,对于针灸临床实践具有一定价值。因此个案也是针灸研究证据的纳入范畴。需要补充说明的是,系统评价或Meta分析是循证医学提倡的最佳证据之一,但针灸治疗方案随辨证论治灵活多变,强调临床研究的“同质性”的系统评价和Meta分析不足以一一对比分析,难以顾及针灸辨证论治、复杂干预的核心特点,故本研究没有将其纳入临床决策分析的研究证据范畴。

2针灸临床研究证据质量评价方法的建立

本研究在《循证针灸临床实践指南-面瘫》制定过程中形成的针灸研究证据评价方法和标准基础上,借鉴已有中医领域的证据评价方法和标准[6-7]进行补充和完善,初步建立各类针灸研究证据质量评分标准和分级标准。

古籍载录证据的质量评价方法古代医籍中的证据是论述性的,是临床经验记载或具体医疗过程的描述,故此,本研究主要考虑医籍质量、医家资质、记载形式(医案、论述)、证据应用强度、内容完备程度等因素,初步建立古籍载录证据的质量评价表及分级标准。(1)质量分级标准:高质量文献:得分≥5分者,且须符合前3条中1条以上,其中符合第2条者为经典著 作文 献,符合第3条者为历代沿用的古代证据。中质量文献:得分≥4分者,且须符合前4条中2条以上(含2条)。低质量文献:得分﹤4分者。(2)评价指标说明:珍籍:本研究指王雪苔教授主编的大型丛书《针灸古典聚珍》中的收录67种针灸医籍。古代针灸经典著作:采用专家咨询法和小组讨论相结合的方法,本研究初步确定的古代针灸经典著作指《素问》、《灵枢》、《难经》、《甲乙经》。古代针灸名医:依据中医文献学、医学史及针灸发展史[8-9],用专家咨询法和小组讨论相结合的方法,初步确定的古代针灸名医有33位,包括:黄帝、扁鹊、华佗、涪翁、郭玉、曹翕、吕广、皇甫谧、王叔和、徐秋夫、徐文伯、葛洪、甄权、杨上善、孙思邈、王焘、王惟一、王执中、何若愚、阎明广、窦汉卿、王国瑞、滑寿、徐凤、凌云、高武、汪机、马莳、杨继洲、李时珍、吴昆、张景岳、李学川。记载为历代沿用:指该治疗方案在历代专著中重复应用。

专家经验证据的质量评价方法专家经验总结一般由专家自己或他人概况归纳而成,来源范围包括专家经验代表性专著和期刊论文。本研究一方面结合疾病的诊治特点制定纳入排除标准,一方面依据专家范畴界定、作者、载体形式及经验总结可靠性等因素,初步制定专家经验证据的质量评价表及分级标准。(1)质量分级标准:高质量文献:得分≥5分者,且须符合前3条中1条以上。中质量文献:得分≥4分者,且须符合前4条中2条以上(含2条)。低质量文献:得分﹤4分者。(2)评价指标说明:针灸领域名老中医专家的界定:在时间范围上界定为民国至今的近现代针灸名老中医;进而依据文献学、医学史及针灸发展过程[8-9],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公布的第一批、第二批、第三批、第四批全国老中医专家学术经验集成工作指导老师名单,经过专家咨询、讨论和总结,初步确定近现代针灸名老中医范围,他们的代表性著作以及由他人完成的经验总结为证据来源。中文核心期刊:以北京大学图书馆编制的第一版至第五版《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为依据进行界定。

现代针灸研究证据的质量评价方法(1)随机对照试验:本研究基于CONSORT声明[10]、Jadad评分量表[11],结合针灸临床实际及文献特点对干预措施的质量控制标准、疗效指标、文献载体指标等进行补充,初步制定随机对照试验研究的质量评价表及分级标准。质量分级标准:高质量文献:得分≥11分者,且前3条得分≥3分,第4~11条符合5条以上。中质量文献:得分≥10分者,且前3条得分≥2分,第4~11条符合3条以上;或者得分≥8分者,且前3条得分≥2分,且必须符合第4~11条符合5条以上。低质量文献:得分﹤8分,且前3条得分≤1分;或观察对象没有明确的诊断标准。(2)非随机对照试验:本研究在RCT评价基础上,根据非随机的临床对照试验研究特点,初步制定该类证据的质量评价表及分级标准。质量分级标准:高质量文献:得分≥8分,且前8条标准必须符合5条(含5条)以上。中质量文献:得分≥8分,但前8条评价标准符合5条以下。低质量文献:观察对象没有明确的诊断标准;或得分﹤8分。(3)序列研究质量评价方法:本研究在RCT评价基础上,根据病例序列研究特点制定该类证据的质量评价表及分级标准,具体见表5。质量分级标准:高质量文献:得分≥8分,且前8条标准必须符合5条(含5条)以上。中质量文献:得分≥8分,但前8条评价标准仅符合5条以下。低质量文献:观察对象没有明确的诊断标准;或得分﹤8分。(4)个案:针灸个案质量评价表及分级标准的制定考虑了载体形式、作者资质、病人诊疗信息完整性、治疗措施、疗效等因素,具体见表6。质量分级标准:高质量文献:得分≥5分者,且须符合第4、7条。低质量文献:得分﹤5分,或得分≥5分者,未符合第4、7条标准。

3针灸临床研究证据强度及推荐等级标准的形成

本研究遵循循证医学的原则和方法,结合针灸学科特点,通过专家会议讨论、问卷咨询等方式初步制定了针灸循证决策的研究证据强度及推荐等级标准,证据质量与推荐强度的等级一一对应,即高质量证据推荐强度也高。

4结论

遵循最佳研究证据是实践循证医学的关键环节,而证据的评价是保证其利用的前提。因此,本研究将循证医学理念和方法与针灸学临床实践原理与现有文献特点有机融合,初步建立了符合针灸自身特点的针灸临床研究证据评价体系,该体系具有以下特点。

参考循证医学证据评价方法结合针灸自身特点

循证医学以客观、真实证据作为临床决策的可靠来源,其理念、思路和方法值得针灸医学深入研究和借鉴。针灸临床文献中同样也存在着大量应用于针灸临床决策的文献,故此本研究以从文献中挖掘真实、有效的治疗方案为目的,参考循证医学证据评价方法并结合针灸学科自身特点,建立应用于针灸临床循证决策的证据评价体系。该体系既包括RCT、CCT、病例序列等研究证据的评价方法,同时强调名老专家经验证据和古籍载录证据的地位和作用,强调反映针灸临床实际特点的证据如个案在评价体系中的作用,能基本体现针灸临床实践的规律和特色。

以针灸临床决策为目的最大可能纳入研究证据

针灸临床研究证据评价体系是应用现代循证医学理念方法研究针灸临床决策的方法学探索,它跨越两个不同医学体系,但归根结底还是以针灸理论及其实践为根本的,因此该体系必须兼顾针灸临床个体化、经验性等特色。随机、对照、盲法固然是临床可靠性评价的最好方法,但中西医学两种完全不同的理论体系导致应用这些方法到针灸临床实际中尚有很多不适用性。针灸临床文献包含有RCT、CCT、病例系列研究、专家经验、个案报道、古籍载录证据等多种类型,各类型文献之间既有方法学可靠性上的强弱,也有针灸临床可适用性的高低,还有完成质量优劣以及针灸数千年传承的习惯等多方面的不同,因此本证据等级体系以目前针灸临床证据水平现状为基础,调和多因素对证据水平的评价影响,最大可能的纳入各类有价值证据。

多角度考虑影响证据质量的因素

针灸临床决策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多因素影响过程,从证据角度评价各类型针灸临床文献是值得被深入探索的新领域,针对针灸理论及实践的特殊性,在考虑现行循证医学评价指标外,本研究加入医家个人资质、水平、单位、载体、学术观点、具体针灸方案、理论解释等多方面因素进行评价指标的探索,并针对各类研究证据提出一套严格的评价方法和质量分级标准,以排除低质量或不合格证据,筛选出高质量的可信性强的证据,为临床应用提供切实可行的有价值证据。

综上,本研究采用文献分析方法、专家访谈方法和共识性方法,结合针灸学科及文献特点,比对循证医学证据评价体系,探讨针灸研究证据的范畴和特点,初步建立了针灸研究证据的评价方法和标准,初步建立了针灸临床研究证据体系。但鉴于针灸学理论和临床实践的特殊性,建立适合针灸诊疗特点和文献形式的证据分级,评价体系还是一项探索性的研究,故还存在研究证据的评价指标的确定可能不够完善,部分评价指标缺乏权威参考标准等不足之处,亟待在今后的研究和实践中不断补充和完善。

中医针灸毕业论文范文相关 文章 :

1. 针灸推拿学专业职业规划范文

2. 电大护理论文范文

3. 中医院实习心得体会3篇

4. 临床医学大专生简历范文

众所周知,以目前的医疗条件和水平,不管是中医还是西医,都无法做到彻底治愈糖尿病。在糖尿病的治疗方面,中西医各有千秋,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的方案已经被越来越多的医生和患者采用。

我们前面讲到了中医药在治疗糖尿病方面的确切疗效和优势,基本都是围绕着中医方剂进行探讨,而作为中医学中的经典疗法,针灸对于糖尿病的治疗是否有益有效?一起来探讨一下这个问题。

从二千多年前 , 《黄帝内经》中《素问·奇病论》写道:“此人必数食甘美而多肥也,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 , 故其气上溢,转为消渴” ,到《金匮要略》专门立消渴专篇,提出消渴的症状及治疗方法,再到《外台秘要·消中消渴肾消》篇引《古今录验》曰 : “渴而饮水多 ,小便数,有脂,似麸片甜者,皆是消渴病也” ,“每发即小便至甜” ,“焦枯消瘦” 。众多中医古籍的记载充分说明,古人对于糖尿病的疾病表现已经非常清楚。

糖尿病最严重的危害就是并发症,古代医学家们也早已总结出经验。《千金方·论证》记载 :“但小便利而不饮水者,肾实也。肾实则消,消而不渴而利是也” 。这是临床常见的糖尿病者肾功能衰竭后的表现,“内消”似糖尿病肾衰期;《诸病源候论·消渴候》记载:“其病变多发痈疽” ,类似糖尿病的微血管病变和皮肤病变;《河间六书·宣明论方·消渴总论》提到:“消渴一证,故可变为雀目或内障” ,类似于糖尿病的视网膜病变。说明古代医家对消渴的并发症早有比较深刻的认识 。

关于糖尿病的针灸治则 , 《医学心悟·三消》 篇说:“治上消者, 宜润其肺 , 兼清其胃 ;治中消者,宜清其胃,兼滋其肾;治下消者宜滋其肾,兼补其肺” 。针灸治疗主要以养阴生津、清热润燥为大法 。《千金要方》将 《甲乙经》中的循 5 经取穴扩大到循 8 经取穴,并对奇穴作了补充 。宋代《针灸资生经》又添列 8 个治疗糖尿病的新穴位;明《普济方》搜集了明以前治消渴的绝大部分针灸处方,辨证取穴18种,总穴44个。清《针灸集成》则在分型论治方面进一步具体化了。

总的来说,古代医籍中记述针灸治疗消渴病时以辨症施治为主。 运用最多的腧穴是 承浆 ,频数最多的对穴是 行间、涌泉 ,最常用的组穴是水沟、金津、玉液、海泉、承浆、廉泉、气海、肾俞,皆因消渴病常见症状是口干善渴、多饮、身热,故历代医家常用具有生津止渴作用的腧穴。

在二型糖尿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胰岛素抵抗和胰岛 β 细胞分泌功能障碍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近年研究已证实,针灸不仅可以有效改善患者胰岛素抵抗指数,还能明显保护胰岛细胞功能,提高了机体对胰岛素的利用率,增加胰岛素敏感指数和胰岛素分泌指数,从而推测针刺可能是改善胰岛素抵抗、增加胰岛 β 细胞的敏感性和分泌功能,从而达到降糖作用。

  • 索引序列
  • 治疗糖尿病的针灸论文
  • 针灸治疗糖尿病的论文
  • 糖尿病的针灸治疗论文
  • 针灸治疗糖尿病论文
  • 治疗糖尿病针灸论文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