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医学论文 > 中华中医药学会年会论文集

中华中医药学会年会论文集

发布时间:

中华中医药学会年会论文集

摘要:目的:探讨金代著名针灸学家张从正求医经历、主要主要学术思想与著作、贡献、临床疗效经验等。方法:从张从正的著作《儒门事亲》中了解他的针灸方面的成就及思想,并收集其他学者对张从正及他学术成就的认识,从中选取了一些主要内容来归纳分析探讨。结果:张从正是攻邪派,重视刺络泻血,祛邪安正;重视经络理论,提出“治病当先识其经络”尤其是用十二经气血的多少来指导刺络放血法;多用攻邪的汗、吐、下法;在实践中形成一套独特的理论,他把病因发病规律,治法治则,针刺用药联合(针药兼施,刺灸并用)起来治疗疾病。结论:张从正的刺络泻血学说及诊治疾病的思路对后世有很大的影响且起到很高的临床指导价值。关键词: 张从正  刺络泻血  汗吐下三法  重络放血 《儒门事亲》张子和(1156-1228),名从正,自号戴人,是一位继承经典且有创新意识,独特的杰出人物。张氏从小生活在医学的环境中,受到家庭的熏染,十余岁跟随家父学医,博览医术,且会深究医书其中医理,后来私淑“寒凉派”--刘完素之理论,深得刘完素学术影响。曾得刘从益传授,后又随姜仲安学针灸之术。当过太医,时与麻知几、常仲明等人切磋医理,将平生精力全部投入于医学,勤奋苦学,成一方名医,将他的思想,观点方法集素日临床及所著理论,辑成《儒门事亲》,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1  主要学术思想 刺络泻血,祛邪安正     从血驱邪这个观点从《黄帝内经》中早已提出来了,《灵枢·九针十二原》中提出了对实热证候提出了“菀陈则豫之”的治则。《内经》中有很多阐述了刺络放血的篇幅,张氏受《内经》思想影响,结合自己的理论,重视针灸在继续发展了此法;他提出“岂知针之理,既所谓药之理”在临床中遇到了很多疑难杂症,张氏常用刺络泻血而取效,他认为泻血除热,疗效最佳。张氏刺络攻下学说当时也是受到了扁鹊、华佗、皇甫谧、陈自明等医家的影响,张氏从前人古籍经验中出发,加上自我创新。体现在张氏[1]不但继承了《内经)刺络放血理论之真髓。而且善用刺络泻血攻下说补充《内经)病机十九条之未发:“诸风掉眩.皆属于肝……,可刺大敦。“诸痛痒疮,皆属于心……,可刺少冲。“诸湿肿请,皆属于脾……,可刺隐白。… 诸气贲郁,皆属于肺……,可刺少商。诸寒收引,皆属于肾……,可刺涌泉。“针对不同病诸寒收引,皆属于肾……,可刺涌泉。“针对不同病机,采用井穴泄血治之。张氏不照搬前人的方法,在前人基础上推陈出新实属难得。 张氏汗、吐、下三法 张氏汗、吐、下三法的内容极其广泛的,他说:“引涎、漉涎、嚏气、追泪,凡上行者皆吐法也;灸、蒸、熏、泄、洗、熨、烙、针刺、砭射、导引、按摩,凡解表者皆汗法也;催生下乳、磨积逐水、破经泄气,凡下行者皆下法也。涉及内、外、妇、儿、五官、皮肤等临床各科,在张氏的著作《儒门事亲》卷6至8“十形三疗”中记录了很多病案,都有关于汗、吐、下这三法的详细治疗方法,比如在肾风中,患者面肿,色黑,提出宜刺面,大出血,“偏肿处皆针之,惟不针目锐皆外两旁。盖少阳经此,少血多气也。隔日又针之,血色乃紫。二日外又刺,其血色变赤。初针时,痒;再刺,则额觉痛;三刺,其痛不可任。盖邪退而然也。待二十余日,又轻刺一遍,方已。每刺必以水洗其面血。十日黑色退,一月面稍赤,三月乃红白”。张氏[2]认为,“出血之与发汗,名虽异而实同”,“圣人剌热五十九刺为无药而设也,皆以开玄府,而逐邪气与汗同”在此书中分别有汗、吐、下法的详细治案,辨证思路及治疗方法与特色。张氏[3]还认为, 正常生理情况下, 血气本是流通的, 一旦患病则血气壅滞, 而邪气侵阻是影响血气流通的根本原因。故治疗以祛邪为首要, 病邪如得祛除, 则可以达到恢复人体血气流通的目的。他也强调“使上下无碍, 并无壅滞”是治疗的关键所在,对失治误治后所产生的精血不足之证, 提出“当补之以食, 大忌有毒之药, 偏胜而成夭阏”, 也体现其“药攻食补”论在临证中的运用。在记载的这些治案中,虽然汗、吐、下三法皆有很好的疗效,但是现在的临床运用中还是以汗法和下法偏多,且得到了很好的发展,而吐法在临床中运用很少,在这一块缺少研究,还有待继续挖掘,服务于临床。 气血宜辨多少,泻络当重“三多” 张从正十分重视经络理论,提出“治病当先识其经络。”尤其是用十二经气血的多少来指导刺络放血法,在临床实践中,他慢慢形成了自己的一套独特的泻络风格,既肄针多、放血部位多,放血量多。他认为:“血出者宜太阳、阳明,盖此二经血多故也。少阳一经不宜出血,血少故也。”血多之经刺之,能祛邪而不伤血,血少之经刺之,则使血受伤而正气不足,有时助长邪气之虞;如他治疗一小儿面赤肿, 两目不开,“以绯针刺轻砭之,除两目尖外,乱刺数十针,出血三次乃愈”。两目尖为少阳经所过,血少故不宜刺。又如“背疮初......以针于肿焮处乱刺血出”,“一省掾,背项常有痤疖,愈而复生。戴人日:‘太阳血有余也。’先令涌泄之,次于委中以排针出紫血,病更不复作也”。《素问》、《灵枢》中表明经络的气血多少有差异,张氏在此基础上获得启发,依据经络的循行路线,判别哪里的经络气血多,哪里的气血少。哪个部位可多放血,哪里不宜出血。他的这种观念在现在临床上有很大意义,针刺疗法用经络辨证,从经络出发更能体现人体气血的状况。但是张氏的重“三多”需要继续的深入的研究,探讨它的好与坏,比如对于重放血多,甚至不止血,一直把恶血放完,那对于这种情况就得分析注重患者的身体本身状况,分析能不能多个部位放血,能不能多放血。关于辨经络气血多少还得多研究其机制机理,还得继续深入研究探讨。 《儒门事亲》    《儒门事亲》是张从正编撰的中医著作,是张氏的代表作,他的中医学术思想全面的体现在里面,共十五卷,是秉承张氏“唯儒者能明其理,而事亲者当知医”的思想,故命名为《儒门事亲》。书中前三卷为张从正亲撰,其余各卷由张氏口述,经麻知几、常仲明记录、整理而为完书。该书内容广泛,涉及临床各科,体列各别,有立论、评论、辩论、病案治法、方药等等。此书主要的两大学术成就一是系统的病因发病学观点,二为积累丰富的临床治验、方药及创新。 2、小结     宋金元时期正值文化繁荣,百家争鸣,医学发展的盛世。在这一时代有很多医学流派诞生,张氏处于这一时代突破繁杂的医学流派,独特的创立了攻邪学派,也成为了中医学术理论中的一支重要支流,对当时及以后产生了重大影响。张氏的学术思想著作对今仍然有主要的指导意义,在临床中仍能看到他的学术思想在实践及运用。关于他的著作《儒门事亲》,从事临床工作的读者,能从中得到启迪,结合自己及现实情况,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认真实践,积极创新拓展 ,提高医术水平,能将张氏的医学理论及方法达到突破与创新。对于张从正个人,他是有极高的胸怀,正确的医学思想,不对自己的成就自傲,不为我独尊,而是谦虚学习前人医学观念,在此基础上不固守已有学术方法,积极创新理论,在《儒门事亲》最后一卷中,纯属明间搜求积集的方和药。可见张氏及其门人有“海纳百川”的胸怀,都值得我们学习。 参考文献: [if !supportLists][1] [endif]张建斌.张从正刺络放血的理论和实践[J].中国针灸,2001(4):247-249. [if !supportLists][2] [endif]成国春,喻松仁.张从正外治汗法案例探析[J].中医药临床杂志,2011(3):201-202. [3]胡方林. 张从正汗、吐、下三法临床运用验案分析[C]. 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华中医药学会第十四次中医方剂学学术年会论文集.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华中医药学会,2014:186-188.

[1]吴以岭,高怀林,贾振华.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辨治经验[A]. 中华中医药学会.第四届国际中医糖尿病大会论文汇编[C].中华中医药学会:,2009:6.[2]吴以岭,魏聪,贾振华,朱昭明. 从络病学说论治糖尿病肾病的理论探讨及相关实验研究[A]. 中华中医药学会络病分会.络病学基础与临床研究(2)——第二届国际络病学大会论文集[C].中华中医药学会络病分会:,2006:4.[3]吴以岭,魏聪,贾振华,袁国强. 脉络学说的核心理论——营卫承制调平[A]. 中华中医药学会络病分会.第九届国际络病学大会论文集[C].中华中医药学会络病分会:,2013:5.[4]吴以岭. 络病理论体系构建及其学科价值[A]. 中华中医药学会.络病学基础与临床研究(10)[C].中华中医药学会:,2014:6.[5]吴以岭. “脉络—血管系统”相关性探讨[A]. 中华中医药学会.络病学基础与临床研究(10)[C].中华中医药学会:,2014:5.[6]吴以岭. 络病理论指导血管病变治疗研究[A]. 中华中医药学会.络病学基础与临床研究(10)[C].中华中医药学会:,2014:6.[7]吴以岭,贾振华,魏聪. 缺血区微血管保护——脑梗死治疗的新靶点[A]. 中华中医药学会.络病学基础与临床研究(10)[C].中华中医药学会:,2014:5.[8]吴以岭. 络病理论构建及其指导糖尿病微血管并发症治疗研究[A]. 中华中医药学会糖尿病分会.第九次全国中医糖尿病学术大会论文汇编[C].中华中医药学会糖尿病分会:,2006:8.[9]吴以岭. 糖尿病性心脏病中医诊疗方案[A]. 中华中医药学会糖尿病分会.第九次全国中医糖尿病学术大会论文汇编[C].中华中医药学会糖尿病分会:,2006:11.[10]吴以岭,张会欣,王宏涛,贾振华. 津力达口服液对实验性2型糖尿病大鼠降糖作用及其机制的研究[A]. 中华中医药学会糖尿病分会.第九次全国中医糖尿病学术大会论文汇编[C].中华中医药学会糖尿病分会:,2006:5.[11]吴以岭. 络病理论体系构建及其学科价值[A]. .中医药优秀论文选(下)[C].:,2009:7.[12]吴以岭. 脉络学说及其临床价值[A]. 江西省科学技术协会、江西省中医药学会.首届江西省科协学术年会江西省中医药学术发展论坛论文集[C].江西省科学技术协会、江西省中医药学会:,2010:4.

李桂东先生,男,汉族,1973年出生。杭州观行健康管理有限公司创始人,杭州胡庆余堂名医馆专家,北京同仁堂杭州名医馆专家。李桂东先生出身中医世家,毕业于北京中医药大学。临床工作中对于心脑血管疾病、代谢性疾病、内分泌疾病、免疫失调性疾病和肿瘤等重大、疑难、慢性病的治疗颇有心得,主张中西医融合、重视营养治疗,积极推动精准诊疗技术与中医药的结合应用。近年与浙江中医药大学合作,先后组织研究开发出发酵中药膏方系列、中药体外预消化解决方案、甲状腺结节中成药千金散结丸等一批学术成果。其中用于代谢综合征三高(高血糖、高血脂、高血压)特殊医疗用途食品配方获国家发明专利保护(专利号CN201810069561)。 李桂东先生是中医全科专家及功能医学专家,尤其擅长通过常规检测和精准检测解读报告数据并进行分析,循证疾病发生的根本原因,结合中医理论及方案对患者进行治疗和健康管理。李桂东先生的医学理念是能不用药的尽量不用药,尽可能通过纯天然、不用药的方式逆转病痛,让患者恢复健康。 擅长主治: 代谢综合症(高血压、高血糖、高尿酸、高脂血症)、甲状腺相关疾病(桥本、甲亢、甲减、甲状腺癌)、动脉硬化及心血管疾病、多囊卵巢综合征与不孕症、体重与形体管理、肿瘤风险防控、衰老引起的心血管疾病及激素分泌失调、慢性呼吸道炎症的非抗生素治疗、消化系统疾病(返流性食道炎、胃炎、胆囊炎、慢性肠炎、消化道菌群失调症)、抑郁症、焦虑证、睡眠障碍、皮肤、肠胃、呼吸道过敏性疾病等。 李桂东先生在20多年的医学实践中深刻认识到医药技术自身具有局限性,医务人员与患者大多重视疾病治疗而忽略疾病预防,往往错失治愈良机或者过于依赖药物而受到毒副作用伤害,广大客户对于慢性病预防的渴望和生活方式调整常常得不到专业指导。因此在门诊工作之外又兼任多家健康管理公司医学顾问,致力于推广慢性病管理和健康管理,直接为会员客户服务,同时培训了一批优秀的健康管理人才。 代表性论文与专著情况: 《乌芪参苓汤治疗肠癌30例临床观察》-《中医临床研究》; 《扶阳解毒法治疗肿瘤概述》-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肿瘤外治法专业委员会第二届国际学术年会暨首届中医肿瘤临床创新与标准化论坛论文集; 《生物发酵对中药方剂增效减毒的研究》- 中国中药杂志/专集; 《甲状腺疾病与微量元素关系的研究进展》- 中国医药导报; 《慢碳生酮复合饮食在体重管理中的运用》-糖尿病天地; 《以扶阳理论指导药膳在体重管理中的运用》-中华中医药学会药膳分会2018年会议论文集; 主要社会兼职: 杭州迪安健检医学顾问,杭州怡年健康管理公司医学顾问,杭州霍思威健康管理公司医学顾问,杭州甄元医学实验室特聘医学顾问,北京和四方中医药研究院特聘研究员,世界中医药联合会肿瘤外治法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

中华中医药学会年会论文

山东淄博东升血液病医院是一家专门从事血液病肿瘤的医学研究与临床治疗机构始创于1968年由著名血液病肿瘤病专家李梅兰老先生创立我院位于山东中部名城-淄博市是世界伟大的短篇小说之王-蒲松龄的故乡这里也是著名的齐文化发祥地我所坐落于市中心张店区环境最优美的花园小区-世纪花园紧挨景观河道-玉龙河李梅兰老先生一生致力于血液病肿瘤病的发病及治疗的研究和临床实践积累了丰富的理论和治疗经验上个世纪四十年代就成为远近闻名的一代名医其事迹先后被收录到当时的《博山县志》《淄川县志》《淄川区卫生志》也是目前在淄博治疗血液病肿瘤病领域的唯一被收录的名老中医上世纪六十年代李梅兰老先生多次被北京的协和医院西苑医院等名院邀请进京会诊参加了多例血液病患者的会诊成功的救助了多名患者在当时的京城拥有很高的知名度当时北京新闻电影制片厂的薛圆圆患急性再生障碍性贫血就是经李梅兰老先生采用其独特的“中医免疫疗法”治好的开创了中医治疗血液病肿瘤病的先河在淄博现任山东淄博东升血液病医院院长李敬花自幼随父亲李梅兰学医并多次随父去北京参加会诊自然深悟父亲诊断和治疗的真谛结合自己三十多年的临床实践经验终于研制成功了 “清骨丹”“益髓升血汤”“瘤可消”“血安”等一系列疗效突出的专治血液病肿瘤病的配方1992年其儿子翟东升翟大鹏先后从青岛医学院山东医科专修学院的毕业归来使研究所的整体诊疗水平又上了一个新台阶又先后开发出了“清骨丹1号2号3号4号”“天龙汤”“降幼丸”等系列配方使一个个濒临绝境的患者被从死神的阴影中拉了回来重新走上了工作岗位课堂重新找回失去的正常生活和爱情 1997年12月在北京举行“97现代难治病诊治研讨会”上李敬花医师的论文“中医辨证分型治疗白血病的临床研究”引起与会专家学者的一致好评称赞疗法构思新颖组方合理予以推广;1999年10月在北京中国中医药学会二十周年年会上翟东升医师的论文“中医辨证治疗120例急性白血病疗效分析”再次获奖;同年11月在上海举行的“第三届中医血液病学术会议”上论文“自拟清骨丹系列药物治疗急性白血病疗效分析”又引起全国血液病专家的关注和一致肯定;[2000年4月由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世界卫生组织举办的国际传统医药大会在北京国际会展中心召开晚上在人民大会堂礼堂受到国务院副总理***卫生部部长张文康科技部副部长邓楠的亲切接见并合影留念多年来先后参加编写了《中医基础与临床》《临床医药荟萃》《当代难治病荟萃》《实用中华中西医学》《综合临床医学》等医学专著有十几篇学术论文在国家级刊物国家级科研大会上发表及演讲研究所的事迹被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中华儿女海外版山东电视电等上百家新闻媒体予以专题报道1999年被市里评为民营科技先进集体

摘要:目的:探讨金代著名针灸学家张从正求医经历、主要主要学术思想与著作、贡献、临床疗效经验等。方法:从张从正的著作《儒门事亲》中了解他的针灸方面的成就及思想,并收集其他学者对张从正及他学术成就的认识,从中选取了一些主要内容来归纳分析探讨。结果:张从正是攻邪派,重视刺络泻血,祛邪安正;重视经络理论,提出“治病当先识其经络”尤其是用十二经气血的多少来指导刺络放血法;多用攻邪的汗、吐、下法;在实践中形成一套独特的理论,他把病因发病规律,治法治则,针刺用药联合(针药兼施,刺灸并用)起来治疗疾病。结论:张从正的刺络泻血学说及诊治疾病的思路对后世有很大的影响且起到很高的临床指导价值。关键词: 张从正  刺络泻血  汗吐下三法  重络放血 《儒门事亲》张子和(1156-1228),名从正,自号戴人,是一位继承经典且有创新意识,独特的杰出人物。张氏从小生活在医学的环境中,受到家庭的熏染,十余岁跟随家父学医,博览医术,且会深究医书其中医理,后来私淑“寒凉派”--刘完素之理论,深得刘完素学术影响。曾得刘从益传授,后又随姜仲安学针灸之术。当过太医,时与麻知几、常仲明等人切磋医理,将平生精力全部投入于医学,勤奋苦学,成一方名医,将他的思想,观点方法集素日临床及所著理论,辑成《儒门事亲》,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1  主要学术思想 刺络泻血,祛邪安正     从血驱邪这个观点从《黄帝内经》中早已提出来了,《灵枢·九针十二原》中提出了对实热证候提出了“菀陈则豫之”的治则。《内经》中有很多阐述了刺络放血的篇幅,张氏受《内经》思想影响,结合自己的理论,重视针灸在继续发展了此法;他提出“岂知针之理,既所谓药之理”在临床中遇到了很多疑难杂症,张氏常用刺络泻血而取效,他认为泻血除热,疗效最佳。张氏刺络攻下学说当时也是受到了扁鹊、华佗、皇甫谧、陈自明等医家的影响,张氏从前人古籍经验中出发,加上自我创新。体现在张氏[1]不但继承了《内经)刺络放血理论之真髓。而且善用刺络泻血攻下说补充《内经)病机十九条之未发:“诸风掉眩.皆属于肝……,可刺大敦。“诸痛痒疮,皆属于心……,可刺少冲。“诸湿肿请,皆属于脾……,可刺隐白。… 诸气贲郁,皆属于肺……,可刺少商。诸寒收引,皆属于肾……,可刺涌泉。“针对不同病诸寒收引,皆属于肾……,可刺涌泉。“针对不同病机,采用井穴泄血治之。张氏不照搬前人的方法,在前人基础上推陈出新实属难得。 张氏汗、吐、下三法 张氏汗、吐、下三法的内容极其广泛的,他说:“引涎、漉涎、嚏气、追泪,凡上行者皆吐法也;灸、蒸、熏、泄、洗、熨、烙、针刺、砭射、导引、按摩,凡解表者皆汗法也;催生下乳、磨积逐水、破经泄气,凡下行者皆下法也。涉及内、外、妇、儿、五官、皮肤等临床各科,在张氏的著作《儒门事亲》卷6至8“十形三疗”中记录了很多病案,都有关于汗、吐、下这三法的详细治疗方法,比如在肾风中,患者面肿,色黑,提出宜刺面,大出血,“偏肿处皆针之,惟不针目锐皆外两旁。盖少阳经此,少血多气也。隔日又针之,血色乃紫。二日外又刺,其血色变赤。初针时,痒;再刺,则额觉痛;三刺,其痛不可任。盖邪退而然也。待二十余日,又轻刺一遍,方已。每刺必以水洗其面血。十日黑色退,一月面稍赤,三月乃红白”。张氏[2]认为,“出血之与发汗,名虽异而实同”,“圣人剌热五十九刺为无药而设也,皆以开玄府,而逐邪气与汗同”在此书中分别有汗、吐、下法的详细治案,辨证思路及治疗方法与特色。张氏[3]还认为, 正常生理情况下, 血气本是流通的, 一旦患病则血气壅滞, 而邪气侵阻是影响血气流通的根本原因。故治疗以祛邪为首要, 病邪如得祛除, 则可以达到恢复人体血气流通的目的。他也强调“使上下无碍, 并无壅滞”是治疗的关键所在,对失治误治后所产生的精血不足之证, 提出“当补之以食, 大忌有毒之药, 偏胜而成夭阏”, 也体现其“药攻食补”论在临证中的运用。在记载的这些治案中,虽然汗、吐、下三法皆有很好的疗效,但是现在的临床运用中还是以汗法和下法偏多,且得到了很好的发展,而吐法在临床中运用很少,在这一块缺少研究,还有待继续挖掘,服务于临床。 气血宜辨多少,泻络当重“三多” 张从正十分重视经络理论,提出“治病当先识其经络。”尤其是用十二经气血的多少来指导刺络放血法,在临床实践中,他慢慢形成了自己的一套独特的泻络风格,既肄针多、放血部位多,放血量多。他认为:“血出者宜太阳、阳明,盖此二经血多故也。少阳一经不宜出血,血少故也。”血多之经刺之,能祛邪而不伤血,血少之经刺之,则使血受伤而正气不足,有时助长邪气之虞;如他治疗一小儿面赤肿, 两目不开,“以绯针刺轻砭之,除两目尖外,乱刺数十针,出血三次乃愈”。两目尖为少阳经所过,血少故不宜刺。又如“背疮初......以针于肿焮处乱刺血出”,“一省掾,背项常有痤疖,愈而复生。戴人日:‘太阳血有余也。’先令涌泄之,次于委中以排针出紫血,病更不复作也”。《素问》、《灵枢》中表明经络的气血多少有差异,张氏在此基础上获得启发,依据经络的循行路线,判别哪里的经络气血多,哪里的气血少。哪个部位可多放血,哪里不宜出血。他的这种观念在现在临床上有很大意义,针刺疗法用经络辨证,从经络出发更能体现人体气血的状况。但是张氏的重“三多”需要继续的深入的研究,探讨它的好与坏,比如对于重放血多,甚至不止血,一直把恶血放完,那对于这种情况就得分析注重患者的身体本身状况,分析能不能多个部位放血,能不能多放血。关于辨经络气血多少还得多研究其机制机理,还得继续深入研究探讨。 《儒门事亲》    《儒门事亲》是张从正编撰的中医著作,是张氏的代表作,他的中医学术思想全面的体现在里面,共十五卷,是秉承张氏“唯儒者能明其理,而事亲者当知医”的思想,故命名为《儒门事亲》。书中前三卷为张从正亲撰,其余各卷由张氏口述,经麻知几、常仲明记录、整理而为完书。该书内容广泛,涉及临床各科,体列各别,有立论、评论、辩论、病案治法、方药等等。此书主要的两大学术成就一是系统的病因发病学观点,二为积累丰富的临床治验、方药及创新。 2、小结     宋金元时期正值文化繁荣,百家争鸣,医学发展的盛世。在这一时代有很多医学流派诞生,张氏处于这一时代突破繁杂的医学流派,独特的创立了攻邪学派,也成为了中医学术理论中的一支重要支流,对当时及以后产生了重大影响。张氏的学术思想著作对今仍然有主要的指导意义,在临床中仍能看到他的学术思想在实践及运用。关于他的著作《儒门事亲》,从事临床工作的读者,能从中得到启迪,结合自己及现实情况,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认真实践,积极创新拓展 ,提高医术水平,能将张氏的医学理论及方法达到突破与创新。对于张从正个人,他是有极高的胸怀,正确的医学思想,不对自己的成就自傲,不为我独尊,而是谦虚学习前人医学观念,在此基础上不固守已有学术方法,积极创新理论,在《儒门事亲》最后一卷中,纯属明间搜求积集的方和药。可见张氏及其门人有“海纳百川”的胸怀,都值得我们学习。 参考文献: [if !supportLists][1] [endif]张建斌.张从正刺络放血的理论和实践[J].中国针灸,2001(4):247-249. [if !supportLists][2] [endif]成国春,喻松仁.张从正外治汗法案例探析[J].中医药临床杂志,2011(3):201-202. [3]胡方林. 张从正汗、吐、下三法临床运用验案分析[C]. 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华中医药学会第十四次中医方剂学学术年会论文集.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华中医药学会,2014:186-188.

李桂东先生,男,汉族,1973年出生。杭州观行健康管理有限公司创始人,杭州胡庆余堂名医馆专家,北京同仁堂杭州名医馆专家。李桂东先生出身中医世家,毕业于北京中医药大学。临床工作中对于心脑血管疾病、代谢性疾病、内分泌疾病、免疫失调性疾病和肿瘤等重大、疑难、慢性病的治疗颇有心得,主张中西医融合、重视营养治疗,积极推动精准诊疗技术与中医药的结合应用。近年与浙江中医药大学合作,先后组织研究开发出发酵中药膏方系列、中药体外预消化解决方案、甲状腺结节中成药千金散结丸等一批学术成果。其中用于代谢综合征三高(高血糖、高血脂、高血压)特殊医疗用途食品配方获国家发明专利保护(专利号CN201810069561)。 李桂东先生是中医全科专家及功能医学专家,尤其擅长通过常规检测和精准检测解读报告数据并进行分析,循证疾病发生的根本原因,结合中医理论及方案对患者进行治疗和健康管理。李桂东先生的医学理念是能不用药的尽量不用药,尽可能通过纯天然、不用药的方式逆转病痛,让患者恢复健康。 擅长主治: 代谢综合症(高血压、高血糖、高尿酸、高脂血症)、甲状腺相关疾病(桥本、甲亢、甲减、甲状腺癌)、动脉硬化及心血管疾病、多囊卵巢综合征与不孕症、体重与形体管理、肿瘤风险防控、衰老引起的心血管疾病及激素分泌失调、慢性呼吸道炎症的非抗生素治疗、消化系统疾病(返流性食道炎、胃炎、胆囊炎、慢性肠炎、消化道菌群失调症)、抑郁症、焦虑证、睡眠障碍、皮肤、肠胃、呼吸道过敏性疾病等。 李桂东先生在20多年的医学实践中深刻认识到医药技术自身具有局限性,医务人员与患者大多重视疾病治疗而忽略疾病预防,往往错失治愈良机或者过于依赖药物而受到毒副作用伤害,广大客户对于慢性病预防的渴望和生活方式调整常常得不到专业指导。因此在门诊工作之外又兼任多家健康管理公司医学顾问,致力于推广慢性病管理和健康管理,直接为会员客户服务,同时培训了一批优秀的健康管理人才。 代表性论文与专著情况: 《乌芪参苓汤治疗肠癌30例临床观察》-《中医临床研究》; 《扶阳解毒法治疗肿瘤概述》-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肿瘤外治法专业委员会第二届国际学术年会暨首届中医肿瘤临床创新与标准化论坛论文集; 《生物发酵对中药方剂增效减毒的研究》- 中国中药杂志/专集; 《甲状腺疾病与微量元素关系的研究进展》- 中国医药导报; 《慢碳生酮复合饮食在体重管理中的运用》-糖尿病天地; 《以扶阳理论指导药膳在体重管理中的运用》-中华中医药学会药膳分会2018年会议论文集; 主要社会兼职: 杭州迪安健检医学顾问,杭州怡年健康管理公司医学顾问,杭州霍思威健康管理公司医学顾问,杭州甄元医学实验室特聘医学顾问,北京和四方中医药研究院特聘研究员,世界中医药联合会肿瘤外治法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

中华中医药学会论文集

摘要:目的:探讨金代著名针灸学家张从正求医经历、主要主要学术思想与著作、贡献、临床疗效经验等。方法:从张从正的著作《儒门事亲》中了解他的针灸方面的成就及思想,并收集其他学者对张从正及他学术成就的认识,从中选取了一些主要内容来归纳分析探讨。结果:张从正是攻邪派,重视刺络泻血,祛邪安正;重视经络理论,提出“治病当先识其经络”尤其是用十二经气血的多少来指导刺络放血法;多用攻邪的汗、吐、下法;在实践中形成一套独特的理论,他把病因发病规律,治法治则,针刺用药联合(针药兼施,刺灸并用)起来治疗疾病。结论:张从正的刺络泻血学说及诊治疾病的思路对后世有很大的影响且起到很高的临床指导价值。关键词: 张从正  刺络泻血  汗吐下三法  重络放血 《儒门事亲》张子和(1156-1228),名从正,自号戴人,是一位继承经典且有创新意识,独特的杰出人物。张氏从小生活在医学的环境中,受到家庭的熏染,十余岁跟随家父学医,博览医术,且会深究医书其中医理,后来私淑“寒凉派”--刘完素之理论,深得刘完素学术影响。曾得刘从益传授,后又随姜仲安学针灸之术。当过太医,时与麻知几、常仲明等人切磋医理,将平生精力全部投入于医学,勤奋苦学,成一方名医,将他的思想,观点方法集素日临床及所著理论,辑成《儒门事亲》,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1  主要学术思想 刺络泻血,祛邪安正     从血驱邪这个观点从《黄帝内经》中早已提出来了,《灵枢·九针十二原》中提出了对实热证候提出了“菀陈则豫之”的治则。《内经》中有很多阐述了刺络放血的篇幅,张氏受《内经》思想影响,结合自己的理论,重视针灸在继续发展了此法;他提出“岂知针之理,既所谓药之理”在临床中遇到了很多疑难杂症,张氏常用刺络泻血而取效,他认为泻血除热,疗效最佳。张氏刺络攻下学说当时也是受到了扁鹊、华佗、皇甫谧、陈自明等医家的影响,张氏从前人古籍经验中出发,加上自我创新。体现在张氏[1]不但继承了《内经)刺络放血理论之真髓。而且善用刺络泻血攻下说补充《内经)病机十九条之未发:“诸风掉眩.皆属于肝……,可刺大敦。“诸痛痒疮,皆属于心……,可刺少冲。“诸湿肿请,皆属于脾……,可刺隐白。… 诸气贲郁,皆属于肺……,可刺少商。诸寒收引,皆属于肾……,可刺涌泉。“针对不同病诸寒收引,皆属于肾……,可刺涌泉。“针对不同病机,采用井穴泄血治之。张氏不照搬前人的方法,在前人基础上推陈出新实属难得。 张氏汗、吐、下三法 张氏汗、吐、下三法的内容极其广泛的,他说:“引涎、漉涎、嚏气、追泪,凡上行者皆吐法也;灸、蒸、熏、泄、洗、熨、烙、针刺、砭射、导引、按摩,凡解表者皆汗法也;催生下乳、磨积逐水、破经泄气,凡下行者皆下法也。涉及内、外、妇、儿、五官、皮肤等临床各科,在张氏的著作《儒门事亲》卷6至8“十形三疗”中记录了很多病案,都有关于汗、吐、下这三法的详细治疗方法,比如在肾风中,患者面肿,色黑,提出宜刺面,大出血,“偏肿处皆针之,惟不针目锐皆外两旁。盖少阳经此,少血多气也。隔日又针之,血色乃紫。二日外又刺,其血色变赤。初针时,痒;再刺,则额觉痛;三刺,其痛不可任。盖邪退而然也。待二十余日,又轻刺一遍,方已。每刺必以水洗其面血。十日黑色退,一月面稍赤,三月乃红白”。张氏[2]认为,“出血之与发汗,名虽异而实同”,“圣人剌热五十九刺为无药而设也,皆以开玄府,而逐邪气与汗同”在此书中分别有汗、吐、下法的详细治案,辨证思路及治疗方法与特色。张氏[3]还认为, 正常生理情况下, 血气本是流通的, 一旦患病则血气壅滞, 而邪气侵阻是影响血气流通的根本原因。故治疗以祛邪为首要, 病邪如得祛除, 则可以达到恢复人体血气流通的目的。他也强调“使上下无碍, 并无壅滞”是治疗的关键所在,对失治误治后所产生的精血不足之证, 提出“当补之以食, 大忌有毒之药, 偏胜而成夭阏”, 也体现其“药攻食补”论在临证中的运用。在记载的这些治案中,虽然汗、吐、下三法皆有很好的疗效,但是现在的临床运用中还是以汗法和下法偏多,且得到了很好的发展,而吐法在临床中运用很少,在这一块缺少研究,还有待继续挖掘,服务于临床。 气血宜辨多少,泻络当重“三多” 张从正十分重视经络理论,提出“治病当先识其经络。”尤其是用十二经气血的多少来指导刺络放血法,在临床实践中,他慢慢形成了自己的一套独特的泻络风格,既肄针多、放血部位多,放血量多。他认为:“血出者宜太阳、阳明,盖此二经血多故也。少阳一经不宜出血,血少故也。”血多之经刺之,能祛邪而不伤血,血少之经刺之,则使血受伤而正气不足,有时助长邪气之虞;如他治疗一小儿面赤肿, 两目不开,“以绯针刺轻砭之,除两目尖外,乱刺数十针,出血三次乃愈”。两目尖为少阳经所过,血少故不宜刺。又如“背疮初......以针于肿焮处乱刺血出”,“一省掾,背项常有痤疖,愈而复生。戴人日:‘太阳血有余也。’先令涌泄之,次于委中以排针出紫血,病更不复作也”。《素问》、《灵枢》中表明经络的气血多少有差异,张氏在此基础上获得启发,依据经络的循行路线,判别哪里的经络气血多,哪里的气血少。哪个部位可多放血,哪里不宜出血。他的这种观念在现在临床上有很大意义,针刺疗法用经络辨证,从经络出发更能体现人体气血的状况。但是张氏的重“三多”需要继续的深入的研究,探讨它的好与坏,比如对于重放血多,甚至不止血,一直把恶血放完,那对于这种情况就得分析注重患者的身体本身状况,分析能不能多个部位放血,能不能多放血。关于辨经络气血多少还得多研究其机制机理,还得继续深入研究探讨。 《儒门事亲》    《儒门事亲》是张从正编撰的中医著作,是张氏的代表作,他的中医学术思想全面的体现在里面,共十五卷,是秉承张氏“唯儒者能明其理,而事亲者当知医”的思想,故命名为《儒门事亲》。书中前三卷为张从正亲撰,其余各卷由张氏口述,经麻知几、常仲明记录、整理而为完书。该书内容广泛,涉及临床各科,体列各别,有立论、评论、辩论、病案治法、方药等等。此书主要的两大学术成就一是系统的病因发病学观点,二为积累丰富的临床治验、方药及创新。 2、小结     宋金元时期正值文化繁荣,百家争鸣,医学发展的盛世。在这一时代有很多医学流派诞生,张氏处于这一时代突破繁杂的医学流派,独特的创立了攻邪学派,也成为了中医学术理论中的一支重要支流,对当时及以后产生了重大影响。张氏的学术思想著作对今仍然有主要的指导意义,在临床中仍能看到他的学术思想在实践及运用。关于他的著作《儒门事亲》,从事临床工作的读者,能从中得到启迪,结合自己及现实情况,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认真实践,积极创新拓展 ,提高医术水平,能将张氏的医学理论及方法达到突破与创新。对于张从正个人,他是有极高的胸怀,正确的医学思想,不对自己的成就自傲,不为我独尊,而是谦虚学习前人医学观念,在此基础上不固守已有学术方法,积极创新理论,在《儒门事亲》最后一卷中,纯属明间搜求积集的方和药。可见张氏及其门人有“海纳百川”的胸怀,都值得我们学习。 参考文献: [if !supportLists][1] [endif]张建斌.张从正刺络放血的理论和实践[J].中国针灸,2001(4):247-249. [if !supportLists][2] [endif]成国春,喻松仁.张从正外治汗法案例探析[J].中医药临床杂志,2011(3):201-202. [3]胡方林. 张从正汗、吐、下三法临床运用验案分析[C]. 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华中医药学会第十四次中医方剂学学术年会论文集.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华中医药学会,2014:186-188.

[1]袁海波,王九莲. 肥胖病的论治[A]. 中华中医药学会内科分会心病学术专业委员会、中华中医药学会急诊分会胸痹学术专业委员会.中华中医药学会第七届全国中医心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中华中医药学会内科分会心病学术专业委员会、中华中医药学会急诊分会胸痹学术专业委员会:,2004:14.[2]袁海波,王九莲,袁智宇,袁灿宇,袁晓宇. “袁氏心复康方案”临床诊断标准及疗效评定方法的评价[A]. 中华中医药学会.心脑病药物临床评价专家谈[C].中华中医药学会:,1998:6.[3]袁海波,袁晓宇,袁灿宇,王九莲,袁智宇. 袁氏心复康系列药物治疗冠心病309例疗效评价[A]. 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CAIM).世界中西医结合大会论文摘要集[C].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CAIM):,1997:2.[4]袁海波,王九莲,潘年松. 有关心功能不全的中医药研究进展[J]. 河南中医,1998,05:65-68+72.[5]袁海波. “袁氏心复康”治疗缺血性心脏病的学术思想及疗效评定[J]. 河南中医,1996,03:7-9.[6]袁海波,孙耀志,王九莲. 镇心痛口服液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临床观察[J]. 中医杂志,1996,03:167-168.[7]袁海波,王九莲. 关于虚证与老年缺血性心脏病的关系和药物筛选的探讨[J]. 河南中医,1986,03:27-28.[8]袁海波,王九莲,张笑丽,杨豪,曹桂兰,王西林,张建文,栗霞,刘宏选,冀春茹,可君,张贵卿. “袁氏心复康方案”治疗缺血性心脏病62例临床分析[J]. 河南中医,1989,04:24-26.[9]袁海波,王九莲,张笑丽,杨豪,张建文,杜庭海,王西林,曹桂兰,宰军华,刘宏选,冀春茹,可君,张贵卿,袁灿宇,袁智宇. “袁氏心复康方案”治疗心肌梗塞53例临床报道[J]. 中国医药学报,1991,06:25-27.

[1]李士懋. 凭脉辨证[A]. 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之家.国际(中日韩)经方学术会议第二届全国经方论坛暨经方应用高级研修班论文集[C].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之家:,2011:18.[2]李士懋. 论乌梅丸的临床应用[A]. 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之家.国际(中日韩)经方学术会议第二届全国经方论坛暨经方应用高级研修班论文集[C].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之家:,2011:8.[3]李士懋. 关于温病若干理论问题的探讨[A]. .中医药优秀论文选(上)[C].:,2009:4.[4]田淑霄,李士懋. 升降散及临床运用[J]. 河北中医学院学报,1994,01:40-44.[5]田淑霄,李士懋. 读《伤寒温疫条辨》[J]. 河北中医学院学报,1994,04:2-4.[6]李士懋,田淑霄. 再析薛生白《湿热论》传变规律[J]. 河北中医学院学报,1995,04:1-3.[7]田淑霄,李士懋. 温煦升发少阳治疗慢性肝炎[J]. 北京中医,1985,04:17-18.[8]李士懋,田淑霄. 谈谈中医临床诊治的方法[J]. 陕西中医,1985,08:368-369.[9]李士懋. 薛生白《湿热病篇》传变规律初探[J]. 内蒙古中医药,1985,02:1-2.[10]李士懋,田淑霄. 论“火郁发之”[J]. 天津中医,1985,03:25-27.[11]田淑霄,李士懋. 总结教训 精研医理 提高医术[J]. 中医杂志,1985,02:23-24.[12]李士懋. 温病本质的探讨[J]. 中医药研究杂志,1985,01:14-15.[13]田淑霄,李士懋. 谈《温病条辨·解儿难》之论痉[J]. 中医杂志,1986,01:49-50.[14]李士懋. 谈“在卫汗之可也”与“测汗”[J]. 内蒙古中医药,1987,01:18-20.[15]李士懋,田淑霄. 宣展气机解郁透邪为治疗温病之要义——学习赵绍琴老师阐发温病理论的心得[J]. 河南中医,1988,02:2-5.[16]李士懋,田淑霄,杨永玲,李同琴,董进洲,徐金英. 山茱萸对家兔失血性休克实验研究[J]. 中国医药学报,1988,03:31-32.[17]田淑霄,李士懋. 白虎汤用于杂证的体会[J]. 内蒙古中医药,1988,04:21-22.[18]李士懋,田淑霄. 论测汗[J]. 中医药研究,1988,01:43-44.[19]李士懋,田淑霄. 张锡纯温病学术思想探析[J]. 河南中医,1989,04:9-12.[20]田淑霄,李士懋. 旋覆花汤治半产漏下刍议[J]. 陕西中医,1989,01:46.[21]田淑霄,李士懋,张再康,王鑫国,王四平,冯瑞雪,吕淑静. 脑栓通胶囊对血小板聚集影响的实验研究[J]. 河北中医药学报,1998,03:2-3.[22]李士懋,田淑霄,王四平,王鑫国,张再康,冯瑞雪,吕淑静. 连苏止呕胶囊的药效学研究[J].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1999,02:66-68.[23]李士懋,田淑霄,王四平,张再康,王鑫国,吕淑静,冯瑞雪. 连苏止呕胶囊止呕作用的实验研究[J]. 中国中医药科技,1999,02:88.[24]田淑霄,李士懋. 张锡纯妇科学术思想探讨[J]. 河南中医,1990,05:17-19.[25]田淑霄,李士懋. 蜈蚣熄风之偶得[J]. 山西中医,1990,06:19-20.[26]田淑霄,李士懋. 升降散治郁热体会[J]. 中医杂志,1991,09:18.[27]李士懋,田淑霄. 温病忌汗 又最喜汗解刍议[J]. 辽宁中医杂志,1992,09:16-17.[28]田淑霄,李士懋. 肝硬化腹水合并胸水一例报告[J]. 河北中医,1981,03:33.[29]李士懋,田淑霄. 论肺痿[J]. 河北中医,1984,01:8-9.[30]李士懋,冯瑞雪,王四平,张再康. 连苏饮应用与析义[J]. 中医杂志,1996,05:313.[31]李士懋,田淑霄,朱长福,王鑫国,同利琪,王四平,郝宪恩,张凯,张明泉,李伟,曹刚. 动脉粥样硬化及其相关疾病的研究及方法学探索(3)[J]. 河北中医药学报,2001,02:14-15.[32]河北医科大学中医学院博士生导师李士懋. 中医发展前景堪忧[N]. 光明日报,2004-04-09.[33]李士懋. 脉学心悟:涩脉[N]. 中国中医药报,2004-04-22.[34]李士懋. 脉学心悟:微 脉[N]. 中国中医药报,2004-06-24.[35]李士懋. 脉学心悟:紧 脉[N]. 中国中医药报,2004-07-01.[36]李士懋 田淑霄. 脉学心悟: 细 脉[N]. 中国中医药报,2004-09-16.[37]李士懋 田淑霄. 脉学心悟:结脉[N]. 中国中医药报,2004-09-30.[38]李士懋 田淑霄. 脉学心悟:动脉[N]. 中国中医药报,2004-10-14.[39]李士懋 田淑霄. 脉学心悟:促脉[N]. 中国中医药报,2004-10-21.[40]李士懋. 我对中医事业的思考[N]. 中国中医药报,2005-06-03.[41]河北中医学院教授 李士懋. 溯本求源 重视经典的指导价值[N]. 健康报,2014-07-30005.[42]河北中医学院教授 李士懋. 李士懋:从经典临床价值谈中医传承发展[N]. 中国中医药报,2014-08-08003.[43]国医大师 河北中医学院教授 李士懋 本报记者 胡彬 实习记者 赵维婷 整理. 溯本求源 平脉辨证[N]. 中国中医药报,2014-10-27004.[44]李士懋 河北医科大学中医学院. 温病的本质是郁热[N]. 中国中医药报,2009-07-24004.[45]李士懋 河北医科大学中医学院. 温病忌汗但喜汗解[N]. 中国中医药报,2009-07-30004.[46]李士懋 河北医科大学中医学院. 温病下不嫌早[N]. 中国中医药报,2009-08-07004.[47]李士懋. 脉诊的“分量”[N]. 中国中医药报,2003/12/04.[48]李士懋 田淑霄. 脉无假 关键在识脉[N]. 中国中医药报,2003/12/11.[49]李士懋 田淑霄. 打开脉学迷宫的钥匙—气血[N]. 中国中医药报,2004/01/08.[50]李士懋 田淑霄. 掌握脉理 动态辨脉[N]. 中国中医药报,2004/01/15.[51]李士懋 田淑霄. 理通脉自明 删繁就简共商榷[N]. 中国中医药报,2004/01/29.[52]李士懋 田淑霄. 脉学心悟:脉象要素分解[N]. 中国中医药报,2004/02/12.[53]李士懋. 脉学心悟:浮脉[N]. 中国中医药报,2004/02/19.[54]李士懋. 脉学心悟:沉脉[N]. 中国中医药报,2004/02/26.[55]李士懋. 脉学心悟:滑 脉[N]. 中国中医药报,2004/04/15.[56]李士懋. 脉学心悟:缓 脉[N]. 中国中医药报,2004/07/08.[57]李士懋. 脉学心悟: 芤脉[N]. 中国中医药报,2004/07/15.[58]李士懋. 脉学心悟: 革脉[N]. 中国中医药报,2004/07/29.[59]李士懋 田淑霄. 脉学心悟:牢 脉[N]. 中国中医药报,2004/08/12.[60]李士懋 田淑霄. 脉学心悟: 濡 脉[N]. 中国中医药报,2004/08/19.[61]李士懋 田淑霄. 脉学心悟:弱脉[N]. 中国中医药报,2004/08/26.[62]李士懋 田淑霄. 脉学心悟: 散 脉[N]. 中国中医药报,2004/09/09.[63]李士懋 田淑霄. 脉学心悟:伏脉[N]. 中国中医药报,2004/09/23.[64]李士懋 田淑霄. 脉学心悟 代脉[N]. 中国中医药报,2004/11/04.[65]李士懋 河北医科大学中医学院. 温度传变分气与血两个阶段[N]. 中国中医药报,2009-07-31004.[66]李士懋 河北医科大学中医学院. 温病治则清透滋[N]. 中国中医药报,2009-08-10004.[67]河北医科大学中医学院 李士懋. 选案精 按语明[N]. 中国中医药报,2010-06-24004.[68]河北医科大学中医学院 李士懋. 建议授予中医药学术继承人员相应学位[N]. 中国中医药报,2007-10-26004.[69]李士懋 河北中医学院. 抓住中医传承发扬的核心[N]. 中国中医药报,2015-03-13003.

中华中医药学会论文集收录

[1]魏执真,易京红,周燕青. 糖心宁治疗糖尿病性心脏病的临床研究[A]. 中华中医药学会.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中医药研究进展——第二届糖尿病(消渴病)国际学术会议论文集[C].中华中医药学会:,1996:4.[2]魏执真. 糖尿病性心脏病中医辨证论治方案[A]. 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治疗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临床经验、方案与研究进展——第三届糖尿病(消渴病)国际学术会议论文集[C].中华中医药学会:,2002:4.[3]魏执真,易京红,宋冰,白丽敏,孙红梅,李国彰,李德伟,任恩发,苏大明. 糖心宁治疗糖尿病性心脏病的临床及实验研究[A]. 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治疗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临床经验、方案与研究进展——第三届糖尿病(消渴病)国际学术会议论文集[C].中华中医药学会:,2002:18.[4]魏执真. 心律失常辨证论治[A]. 中华中医药学会心病学分会.第二届国际中医心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中华中医药学会心病学分会:,2005:4.[5]魏执真. 糖尿病性心脏病的中医辨证治疗[A]. 中华中医药学会糖尿病分会.糖尿病(消渴病)中医诊治荟萃——全国第五次中医糖尿病学术大会论文集[C].中华中医药学会糖尿病分会:,1999:7.[6]魏执真,韦一心,李祖珍,黄丽娟,夏军,许心如. 真心痛180例临床分析及其病机探讨[A]. 中国营养学会.全国冠心病防治及对策研讨会论文集[C].中国营养学会:,1987:4.[7]魏执真,易京红,王振裕,尹珉,章越见,金玫,白丽敏,孙红梅,李国彰,李德伟,任恩发,苏大明. 糖心宁治疗糖尿病性心脏病的临床及实验研究[A]. 中华中医药学会糖尿病分会、山东中医药学会糖尿病分会.第四届全国糖尿病(消渴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中华中医药学会糖尿病分会、山东中医药学会糖尿病分会:,1997:4.[8]魏执真,桂亚梅,常彪. 糖尿病并发冠心病的中医辨证特点——附病例分析105例[A]. 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药治疗糖尿病新进展——首届糖尿病(消渴病)国际学术会议论文集[C].中华中医药学会:,1994:3.[9]魏执真. 糖尿病患者要谨防“伤心”![A]. 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糖尿病(内科)专业委员会(Diabetes Committee of World Federation of Chinese Medicine Societies).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糖尿病(内科)专业委员会专家文集(第一辑)[C].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糖尿病(内科)专业委员会(Diabetes Committee of World Federation of Chinese Medicine Societies):,2004:4.[10]魏执真,易京红,宋冰,白丽敏,孙红梅,李国彰,李德伟,任恩发,苏大明. 糖心宁治疗糖尿病性心脏病的临床及实验研究[A]. 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糖尿病(内科)专业委员会(Diabetes Committee of World Federation of Chinese Medicine Societies).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糖尿病(内科)专业委员会专家文集(第一辑)[C].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糖尿病(内科)专业委员会(Diabetes Committee of World Federation of Chinese Medicine Societies):,2004:7.[11]魏执真,易京红,宋冰,白丽敏,孙红梅,李国彰,李德伟,任恩发,苏大明. 糖心宁治疗糖尿病性心脏病的实验研究[J]. 中国医药学报,2004,10:631-633.[12]魏执真,韦一心,李祖珍,黄丽娟,夏军,崔蕴华,许心如. 中医药治疗心律失常124例临床观察[J]. 北京中医,1991,04:15-16.[13]魏执真. 过“补”致壅,久“活”耗气[J]. 中医杂志,1991,02:6-7.[14]魏执真,曹若楠,吴江丽,代金素,董子亮,王丽,吕凤来,任艺波,易京红,王玉明,李建荣,王旭华,高晓山,许心如. 调脉汤治疗快速型心律失常的研究[J]. 中国医药学报,1992,03:14-16.[15]魏执真. 糖心宁治疗糖尿病性心脏病的临床及实验研究[J]. 北京中医,1998,04:59-60.[16]魏执真,黄丽娟,韦一心,李祖珍,许心如. 中医药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20例临床观察[J]. 中国医药学报,1986,03:41-42.[17]魏执真. 辨证治疗期前收缩4例[J]. 中医杂志,1986,04:41-42.[18]魏执真. 中医诊治老年心律失常40例报告[J]. 天津中医,1989,01:16.

[1]黄永生. 从肝肾失调、毒伤血络辨治高血压病[A]. 中华中医药学会内科分会.中华中医药学会内科分会学术年会资料汇编[C].中华中医药学会内科分会:,2007:3.[2]黄永生,郭家娟,崔英子. 冠心病从“先天伏寒”病因论治的临床研究[A]. 中华中医药学会心病分会.中华中医药学会心病分会第十一届学术年会论文精选[C].中华中医药学会心病分会:,2009:7.[3]黄永生. 中医药治疗冠心病心律失常的体会[A]. 中华中医药学会心病分会.中华中医药学会心病分会全国第十二次学术年会暨中华中医药学会心病分会换届选举工作会议论文精选[C].中华中医药学会心病分会:,2010:5.[4]黄永生. 胸痹心痛(冠心病心绞痛)证候分类及临床诊治[A]. 吉林省中医药学会.吉林省中医药学会心病专业委员会成立暨第一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吉林省中医药学会:,2007:6.[5]黄永生. 胃心痛—冠心病心房纤颤治验三则[A]. 中华中医药学会心病学分会.中华中医药学会心病学分会成立暨第八次全国学术年会论文精粹[C].中华中医药学会心病学分会:,2006:4.[6]黄永生. 从肝肾失调、毒伤血络辨治高血压病[A]. 中华中医药学会心病学分会.第九次全国中医心病学术研讨会论文精选[C].中华中医药学会心病学分会:,2007:4.[7]黄永生. 冠心病心律失常临床治疗体会[A]. 中华中医药学会心病分会.中华中医药学会心病分会第十次全国中医心病学术年会暨吉林省中医药学会心病第二次学术会议论文精选[C].中华中医药学会心病分会:,2008:5.[8]黄永生. 胸痹心痛(冠心病心绞痛)证候分类及临床诊治[A]. 中华中医药学会心病学分会.第二届国际中医心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中华中医药学会心病学分会:,2005:4.

[1]谢强,何兴伟. 耳鼻咽喉疾病常用刺灸法[A]. 世界中联耳鼻喉口腔专业委员会、中华中医药学会耳鼻喉科分会、广东省中医药学会耳鼻喉科专业委员会、广东省中西药结合学会耳鼻喉科专业委员会.世界中联耳鼻喉口腔专业委员会换届大会及第三次学术年会暨中华中医药学会耳鼻喉科分会第十七次学术交流会暨广东省中医及中西医结合学会耳鼻喉科学术交流会论文汇编[C].世界中联耳鼻喉口腔专业委员会、中华中医药学会耳鼻喉科分会、广东省中医药学会耳鼻喉科专业委员会、广东省中西药结合学会耳鼻喉科专业委员会:,2011:9.[2]谢强,邓琤琤,杨淑荣,刘文杰,操建,张英,何兴伟,廖为民. 针刺运动疗法治疗急性创伤性喉炎120例疗效分析[A]. 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华中医药学会耳鼻喉科分会、“世中联”耳鼻喉口腔科专业委员会.中华中医药学会耳鼻喉科分会第15届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华中医药学会耳鼻喉科分会、“世中联”耳鼻喉口腔科专业委员会:,2009:4.[3]谢强,陈丹,龙平,陶波. 消肿散结利喉饮对声带息肉术后康复干预及声学分析[A]. 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华中医药学会耳鼻喉科分会、“世中联”耳鼻喉口腔科专业委员会.中华中医药学会耳鼻喉科分会第15届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华中医药学会耳鼻喉科分会、“世中联”耳鼻喉口腔科专业委员会:,2009:5.[4]谢强,陈丹,陶波,艾长生,何兴伟,廖为民. 针刀刺营微创疗法治疗慢性扁桃体炎60例临床分析[A]. 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华中医药学会耳鼻喉科分会、“世中联”耳鼻喉口腔科专业委员会.中华中医药学会耳鼻喉科分会第15届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华中医药学会耳鼻喉科分会、“世中联”耳鼻喉口腔科专业委员会:,2009:5.[5]谢强. 耳鼻咽喉科针灸疗法历史源流简述[A]. 上海中医药大学、中国针灸学会文献专业委员会.2009'中国针灸学会文献专业委员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上海中医药大学、中国针灸学会文献专业委员会:,2009:4.[6]谢强. 针灸疗法在耳鼻咽喉科应用探析[A]. 中华中医药学会耳鼻喉科分会.中华中医药学会耳鼻喉科分会第十六次全国学术交流会论文摘要[C].中华中医药学会耳鼻喉科分会:,2010:2.[7]谢强,魏小明,周思平. 旴江医学喉科“喉针”流派初探[A]. 世界中联耳鼻喉口腔科专业委员会、中华中医药学会耳鼻喉科分会、贵州省中西医结合学会耳鼻咽喉分会.世界中联耳鼻喉口腔科专业委员会第五届学术年会、中华中医药学会耳鼻喉科分会第十九届学术交流会暨贵州省中西医结合学会耳鼻咽喉分会第二次学术交流会论文汇编[C].世界中联耳鼻喉口腔科专业委员会、中华中医药学会耳鼻喉科分会、贵州省中西医结合学会耳鼻咽喉分会:,2013:2.[8]谢强,黄冰林,周思平. 论江西盱江流域是我国喉科的最早发祥地[A]. 世界中联耳鼻喉口腔科专业委员会、中华中医药学会耳鼻喉科分会、贵州省中西医结合学会耳鼻咽喉分会.世界中联耳鼻喉口腔科专业委员会第五届学术年会、中华中医药学会耳鼻喉科分会第十九届学术交流会暨贵州省中西医结合学会耳鼻咽喉分会第二次学术交流会论文汇编[C].世界中联耳鼻喉口腔科专业委员会、中华中医药学会耳鼻喉科分会、贵州省中西医结合学会耳鼻咽喉分会:,2013:3.[9]谢强,邓峥峥,杨淑荣,刘文杰,操建. 针刺开音1号穴为主治疗急性创伤性喉炎风热证120例的疗效分析[A]. 中国中医药大学、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中华中医药杂志》编辑部.2006国际传统医药创新与发展态势论坛论文集[C].中国中医药大学、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中华中医药杂志》编辑部:,2006:3.[10]谢强. 江西特色炮制中药在耳鼻咽喉科的临床应用[A]. 中华中医药学会耳鼻喉科分会.中华中医药学会耳鼻喉专业委员会山东中西医结合学会耳鼻喉专业委员会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中华中医药学会耳鼻喉科分会:,2007:4.[11]谢强,任元元,李唯钢,胡启煜. 转移兴奋灶针灸法为主治疗感音神经性耳鸣的临床察[J]. 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2009,03:15-16+21.

中华中医药学会会议论文

在这做的手术,住院9天花了二万八千多,社保实时抵扣自费8千,服务方面还行,最不满意的是,加钱让韩宝院长做手术实际是他徒弟赵兴明做的,手术室没监控,你懂的,手术医生背对着你,别问我为什么这么说,凭和别的患者交流,做手术时韩元长的声音在门口交流,旁边的2个人是手术医生和大夫,手术后还故意象征性的跟你说韩院长给你做完了,但术后遭了不少罪,小便困难 疼痛,最可气的是,别的患者(说是韩院做的)后期出现了肛门狭窄,继续扩肛,你相信就这水平,不止一例,就不提患者名字了,医院有些项目挺贵的,泡洗的中药一小包25元,医保不报,别的痔疮栓 痔疮膏价格正常,总体小贵,最主要是不诚信,以后不会推荐朋友来这做手术了。

韩宝院长,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全国首批中医肛肠学科名专家。毕业于第四军医大学北京马应龙长青肛肠医院院长中国人民解放军301医院中医肛肠科主任中华中医药学会肛肠分会副会长兼秘书长中国人民解放军肛肠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北京中医药学会肛肠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世界中西医杂志常务编委中华中医药杂志编委国家发改委药品价格评审专家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评审委员业务特长:从事肛肠外科临床工作 40年,多年致力于研究运用微创、微痛的方法治疗各种常见肛肠疾病。如:采用注射方法治疗直肠脱垂、直肠前突、内痔、曲张型混合痔;采用口服中药及外用灌肠液治疗慢性结肠炎3000例,有效率达98%;采用无痛疗法治疗肛门脓肿、肛瘘、肛裂6000多例,治愈率达97%。诊治各种肛肠病患者2万余例,在全国一级刊物上发表医学论文24篇,编写专著4部。1994年初完成肛肠外科手术上万例无事故,被空军报评为科技之星。近年采用无痛法治疗各种肛肠病上万例,均取得成功,被誉为军营中的名医。荣立三等功2次,通令嘉奖6次。所领导的“北京长青肛肠医院”被评为一级甲等医院、海淀区先进医院。2002年12月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定为国家肛肠病重点专科。 男,1950年生,现任北京长青肛肠医院门诊部主任。1975年毕业于第四军医大学医疗系,毕业留校在第四军医大学附属医院从事医疗、教学、科研工作30余年,有较丰富的医学理论基础和多年临床、教学、治疗工作实战经验。专业:以诊治甲状腺、乳腺、肝胆、胃肠疾病为主,手术5000余例,无医疗事故。近些年来工作重点以肛肠疾病为重点,努力做好多种肛肠疾病的检查、诊断和治疗工作。撰写论文近20篇,译文5篇,并多次参加全国全军学术交流会,获二、三等奖各一次。并研制出《乳腺癌根治术后气囊加压、弹力加压》的临床应用,效果良好,获国家发明专利,专利号(92)H2-1070。 女,副主任医师,1943年生人。毕业于华北煤炭医学院。 北京长青肛肠医院大肠内科主任。曾任空军总医院消化内科主任,硕士生导师。长期从事消化内科临床工作,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尤其擅长于消化内窥镜技术(从事内窥镜工作25年),对消化道肿瘤及癌前期病变的诊断治疗具有相当丰富的临床经验,主编了《胃癌的化学治疗》及《飞行与消化道激素》两部专著;撰写了20余篇国家级学术论文;2次获得全军科技进步奖。 北京长青肛肠医院副院长 (原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综合外科主任、肛肠科主任、现中医外科教研室主任、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医药高等教育学会临床教育研究会肛肠分会会长中华中医药学会肛肠分会副会长中国医师协会肛肠专业委员会副会长原世界中医药联合会肛肠专业委员会副会长中华中医药学会外科分会常务委员北京中医药学会外科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北京中医药学会肛肠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肛肠病、结直肠外科、中医外科规划教材、中国临床医生等杂志编委国家中医命审题专家荣誉称号被中华中医药学会肛肠分会评为:全国中医肛肠学科首批名专家第四批北京市级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专业特长:从事肛肠科的临床、科研和教学工作几十年来,运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治疗慢性结肠炎、慢性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病、肠道易激综合征、大肠肿瘤、便秘等疑难疾病及对痔疮、肛裂、肛瘘、肛周脓肿、脱肛、肛门瘙痒和尖锐湿疣、肛周坏死性筋膜炎等常见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方面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经验。先后出版《中医外科治疗大成》、《中医外科学》、《中西医结合大肠肛门病学》、《外科护理学》、《肛肠外科并发症及其防治》、《肛肠疾病手册》等著作、发表专业文章多篇,并且为我国在肛肠专业培养了第一个外籍博士生。 男,1976年生人。 毕业于甘肃省中医学院临床专业、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专业。中华中医药学会肛肠分会理事。北京长青肛肠医院病区主任。师承于我国肛肠病著名专家韩宝教授,从事肛肠外科临床工作13年,采用“全程无痛、微创、中西医结合方法”诊治痔疮、肛裂、肛周脓肿、肛瘘、便秘等肛肠专科常见疾病,深受患者的好评。能独立完成电子结肠镜检查。发表医学专科论文10余篇。 毕业于河北医科大学 肛肠科副主任肛肠科二病区主任北京中医药学会外科分会理事中华中医药学会肛肠分会理事师从于我国著名肛肠病专家韩宝教授,在北京长青肛肠医院连续工作7年。能熟练掌握各种常见肛肠疾病的诊断和治疗,能独立完成各种常见肛肠疾病的手术及部分疑难肛肠疾病的手术操作,特 长:熟悉中医、中西医结合诊治各种常见肛肠病,如混合痔、肛裂、肛瘘、便秘等。发表论文情况:1、“中西医结合治疗出口梗阻型便秘临床观察”发表于《中华中医药杂志》、“出口梗阻型便秘治疗体会”发表于《全国中医肛肠学术交流大会暨第十三届中日大肠肛门病学术交流会论文集》2009年。3、“非比麸防治肛肠疾病术后便秘临床疗效观察”发表于《中华中医药学会肛肠分会换届会议暨便秘专题研讨会论文专刊》2007年。4、“肛管直肠狭窄的防治”发表于《中华中医药学会肛肠分会成立三十周年纪念大会暨学术交流大会》2010年10月。

学会致辞稿篇1

尊敬的王校长,各位老师、同学们:

大家好!

首先,我要感谢这次同学聚会的组织者,正是因为你们的热心发起和精心筹备,才有了这次毕业四十年后第一次的同学聚会;我要感谢参加这次聚会所有的1xx多位同学,正是因为你们的积极响应和热情参与,才使我们共同创造了这次欢聚一堂、气氛热烈的盛大聚会;我更要感谢应邀参加这次聚会的王校长等八位老师,正是因为你们的惠然肯来,才让我们这次同学聚会层次提升、熠熠生辉。

说实话,我已经不记得自己毕业离校时的情景,也没有想到四十年前那个夏天原本不以为然的离别竟会长达四十年。在这如此漫长的四十年中,无论天南地北,还是顺境逆境,我都常常想起胡中、想起同学、想起老师。我不会忘记那青砖细瓦、窗明几净的教室,那平坦开阔、铺着碳渣的操场,那热气腾腾、人声鼎沸的食堂;我不会忘记那朝夕相处、同窗两载的各位同学,那三个班级、排球比赛的热烈气氛,那全校师生、共建农场的热闹场景;我不会忘记那王校长在学校礼堂一遍又一遍的谆谆教诲,那朱老师曾经说过的求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心是平原走马易放难收的格言,那马老师以自己有些残疾的手臂书写的漂亮整洁的板书。而这一切的一切,即使现在回想起来,依然是那么感人和亲切,历历在目、记忆犹新。

毫无疑问,我们这届求学经历贯穿整个文革十一年的高中毕业生,其知识基础并不扎实、知识结构也不完整,并因此增加了我们走上社会、历练人生的难度和艰辛,我们中间有人曾东奔西走、四处打工,有人曾求职无门、升职无望,有人曾一日三餐、难以糊口,有人曾疾病缠身、生活拮据,我们经历了别人难以想象的艰难困苦,我们品尝了人生起伏、世态炎凉的酸甜苦辣。但无论遇到怎样的困难和挫折,我们都没有气馁和退却,都没有成为曾被人预言为垮掉的一代人。事实上,参加今天聚会的同学,有事业有成的政府官员,有生意兴隆的商贾富翁,有呕心沥血的人民教师,有兢兢业业的企业员工,即使至今依然默默无闻、平平凡凡地生活在乡村、蜗居在城市的同学,也以自己四十年锲而不舍的艰苦努力,为家人、家乡、社会和国家作出了自己力所能及的贡献。因此,我们可以自豪向各位老师报告:我们虽然没有成为国家栋梁和政治精英,没有成为治学大家和社会贤达,但都因为成为对家庭、社会和国家有用的人而没有辜负你们的重托和期望!

光阴如箭、岁月如梭。如今的我们都已年过半百、头发花白,并因为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而心态平和、心情舒畅地回忆往事、怀念同学和师长。原来同学是一段割不断的友情,师生是一缕理不清的情丝,同学是一首情深意长的怀旧歌曲,师生是一杯醇厚浓郁的陈年佳酿。为此,我强烈希望大家能忘记各自的成败和尊卑,忘却彼此的财富和地位,放下心中所有的压力和牵挂,把握这难得的短暂时间,重叙往日友情,互道别后生活,畅谈人生经历,共享重逢喜悦,使我们这次聚会成为同谢师恩、畅叙友情、尽情释放、轻松愉悦的盛会。我也希望以此次聚会为起点,日后能有更多热心热情的同学,定期不定期地主动发起更多不同层次、不同范围的师生聚会,其他同学也能有钱出钱、有力出力、积极响应、热情参与。我更希望以此次聚会为桥梁,大家能加强联系,增进友情,互相帮助、互相扶持、不离不弃、共同前进。

最后,祝王校长和各位老师身体健康、幸福长寿!祝各位同学家庭美满、万事如意!祝我们的师生之情和同学之谊历久弥新、地久天长!

谢谢大家!

学会致辞稿篇2

各位代表、各位来宾:

在金风送爽的深秋时节,我们相会在榕城,“七闽天东南,群山号未绝。”

首先请允许我代表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药文化分会向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表示热烈的欢迎,向为此次会议的召开付出艰辛劳动、辛勤汗水的福建中医学院领导以及全体会务组成员表示衷心的感谢!

近年来,面对西方科学的挑战,面对国内部分人士的非议,中医药事业受到或多或少的负面影响,但是,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伴随着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华文化、中医药文化也迎来了伟大复兴的曙光。尤其是今年更是喜事连连。5月国务院发布22号文《国务院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其中第八条就是繁荣发展中医药文化,提出要将中医药文化建设纳入国家文化发展规划。6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成立了中医药文化建设与科学普及专家委员会,7月召开了500多人参加的全国中医院中医药文化建设经验交流会。

四年来我们分会积极开展中医药文化的研究、传播与建设工作,完成了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交给的多项研究项目——中医医德规范研究、中医医德评价体系研究、中医院核心价值、行为规范、环境形象建设研究,目前还在承担综合医院中医科建设研究项目。通过研究梳理出中医文化的核心价值为仁和精诚。值得一提的是我分会的这些研究成果,都已经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采纳,并作为政府文件开始实施。我会多位委员在中医药文化的传播方面做出了贡献,有的通过电视、广播、网络等媒体,有的出版书籍、发表文章,向大众传播中医药文化、介绍中医养生知识,取得了较大的社会反响。

我分会在中华中医药学会中的地位不断提升,在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增强中医药文化的认同感方面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值得高兴的是由于我分会的呼吁和努力,中医文化学已列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二级学科,作为重点培育学科进行建设。

昨天,我分会完成了委员换届工作,新一届委员会不仅汇集了中医药文化研究、传播方面的专家、学者,而且吸收了在中医院文化建设、中医药企业文化建设、院校文化建设方面的领导者、实践家,目前第四届委员会有委员170人、棠委65人,涵盖面广,阵容强大,已成为中华中医药学会最大的分会之一。

各位代表,中医药文化是中医药的灵魂和根基,是中医药事业生生不息的不竭动力,是中医人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中医药文化分为心、手、脸三个层面,也就是核心价值层面、行为规范层面、物质形象层面。“文化”是一种相当复杂的形态,其产出规律、作用方式、传承路径等都表现出它的独特性。具有历史性与时代性、民族性与地域性、稳定性与变异性、排他性与包容性相结合的特征,我们要研究的问题还有很多,按照国务院的要求,我们应该在以下四个方面有所突破:

第一,中医药文化内涵的研究,包括中医药的价值观念、思维方法(尤其是原创思维)、人文精神、医德伦理。要梳理中医药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既要继承、整合传统中医药文化资源的,还要创新先进的中医药文化。要提升中医药文化的软实力。

第二,中医药地域文化发掘与中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加强中医药文物、古迹保护,做好中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加大对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的保护力度,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医药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创造良好传习条件。既要打造地域中医药文化的品牌,更要塑造中医药精神,提升中医药的形象。

第三,中医药文化的传播。包括国内传播和国际传播。国内传播各种媒体,开展中医药科学文化普及教育,加强宣传教育基地建设。国际传播,探讨和孔子学院合作的渠道。加强舆-论引导,营造全社会尊重、保护中医药传统知识和关心、支持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良好氛围。

第四、中医药机构文化建设,包括中医院、中医药企业、中医药院校的中医药文化建设——心、手、脸三个层面的建设。弘扬中华优秀医德。加强中医药文化资源开发利用,打造中医药机构文化品牌。促进中医药文化产业的发展。

学会致辞稿篇3

各位领导、各位来宾、各位同行:

盛夏时节逢盛会,洪湖岸边迎嘉宾。今天我们在这里齐聚一堂,隆重举行荆州市20x年放射学年会开幕仪式,这是荆州市医学会的一件盛事。年会选在洪湖市中医院召开,更是我们洪湖卫生系统的荣誉。借此机会,我代表洪湖卫生系统全体同仁,向参加会议的各位领导、嘉宾及学会会员表示热烈的欢迎!向长期支持洪湖卫生事业建设发展的各级领导、专家表示衷心的感谢!

荆州市20x年放射学年会,是荆州市医学会放射学分会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来自荆州市各县、市、区医院的各位同仁会聚一堂,进行学术交流,相互研究探讨,的确是放射学界彼此促进、共同提高的一个重要载体和大好时机。这次还特邀了武汉市同济医院的知名教授专家参加,将有效提升此次学术交流的整体层次,提高各参会医院的诊断技术水平,并推动医院的整体业务发展。洪湖市中医院作为承办单位,其拥有的先进专科设备,将为此次年会提供一个良好的交流平台。

各位领导,各位专家,我为此次荆州市放射学年会在洪湖召开感到无比荣幸,我们将一如既往地积极参加荆州市医学会举办的各项活动,并尽最大努力给予支持,做好各项协助工作。最后,预祝此次年会圆满成功,祝各位来宾洪湖之行欢乐愉快,留下美好的回忆!谢谢!

学会致辞稿篇4

尊敬的杨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

我们都知道,相声演员冯巩在春节联欢晚会上的经典台词是(我想死你们啦!)对,我想死你们啦!春晚年年有,而我们离上次相聚却已将近十年,许多同学间甚至是二十多年来的首次相见!我想大家的心情一定和我的一样:已盼望了好久好久,并期待着这一天、这一刻的早些到来!

同窗是缘份,相聚是情谊;如来会如愿,来了就无憾!

20xx年,已是那么遥远,却又历历在眼前。当我们从七村八庄走进同一间教室时,师生情和同学谊,在瞬间就已被定格,铭记,直到永远。在此,我提议:请各位同学们起立,用我们最赤诚、最炽烈的掌声向德艺双馨的`杨老师表示敬意,感谢他的谆谆教诲,感谢他的辛勤付出;在他的指引下,我们度过了人生最美的青春时光,留下了最美好的青春记忆!

时光飞逝二十载,当年音容今仍在!同学们,还记否,晨读时朗润如钟的读书声;还记否,从黑板上飞下来的公式定理;还记否,我给你起的外号,你在纸条上写的小秘密;还记否,操场上的追逐奔跑,爬峄山时的欢声笑语

三年的.时光就这样在一次次起立坐下声中悄悄流去。毕业后的我们各奔南北东西:有的继续上学考取中专大学,有的选择创业当上了老板经理,有的去部队锻炼学到一技之长,有的进了工厂成为业务骨干,我们在各自的人生路上摸爬滚打,奋斗打拼,各各取得了不俗的属于自己的成绩。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二十年后,已为人夫为人父,或为人妻为人母的我们相聚在这里,看看身边的同学,就像是在看自己男同学们越来越成熟稳重了,女同学们更有风度,更有魅力了我们并不老,我们还很年轻;我们会更加努力,我们都会有更美好的未来!

岁月,在改变我们容颜的同时,却也在不断增强我们相互间对对方亲人般的思念;距离,可以把我们暂时阻隔,但是只要一提起彼此的名字,一提起聚会,我们的血马上就会从常温窜升到沸点同学们,我们从未分离,我们的心早已联在了一起。就像今天的聚会,最先到达这里的,不是我们的车子,也不是我们的腿脚,而是我们火热的一颗颗心。

在这里,我们要向刘明景、刘广丽等同学表示感谢,也要向各位参会的同学们表示感谢,正是她们无私无怨地付出和大家积极的响应与支持,让我们今天得以相聚!

窗外,几十年不见的大雪没有阻断我们渴望相聚的心路,零下好几度的严寒没有冷却我们期盼相聚的热情,因为我们是最真最纯的同学,我们的友谊将四季常青,我们的友谊会地久天长。

最后,请举起手中的酒杯,向我们的杨老师,与身边的同学碰杯。祝杨老师及各位同学们:身体健康、工作顺利、合家幸福,万事如意!

学会致辞稿篇5

尊敬的各位前辈、各位同人:

大家早上好!

今天,由中华医学会、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主办的第x y全国神经病学学术会议在北京隆重召开!我谨代表大会会务组向来自全国各地的参会代表表示最热烈的欢迎和最衷心的感谢!这次会议也得到了医学会领导的支持,我们在此一并表示感谢!

今天,卫生部医政司的领导也来到我们的大会现场,给了我们很大的支持全国神经病学学术会议作为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的重要学术活动,是展示我国神经病学领域最新的研究成果,推动神经病学学科全面发展的重要平台之一这次会议首次采用了网上投稿的形式,效果明显我们共收到了100多篇学术论文,内容包括脑血管病、神经介入、神经影像、癫痈、认知障碍、神经肌肉病、轻微神经病等。

我们这次会议安排了报告厅,将有论文分别交流,论文大会交流这次大会还首次开展壁报展示活动,借此希望加强同人之间的交流另外会议得到了全国各地同人的积极支持,在此,我衷心地向他们表示感谢,也希望广大同人充分利用这次难得的学习机会,为推动我国神经病学事业的发展努力奋斗!

希望大家在会议的闲暇时间能够到北京的周边游览,放松一下预祝各位与会期间生活愉快,最后预祝大会圆满成功!

谢谢大家!

学会致辞稿篇6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各位代表:

金秋十月,我们迎来了x医学会x医学分会第x届学术年会,全国各地x医学领域的专家、精英欢聚在富有深厚人文精神积淀的姑苏,美丽的太湖之滨,群贤毕至,何不乐哉!值此之际,我仅代表x医学会x医学分会第x届常委会,并以我个人名义,对各位的到来表示最热烈的欢迎和最诚挚的问候!

今年,对x医学会x医学分会来说是一个比较特殊的年份,一则她成立整整二十年了,二十年,虽属弹指一挥间,但对分会来说毕竟也是标志性的,标志着她走向了成熟、壮大;二则今年是改选年,将选出新一届的领导班子,这将是中国x医学发展中的大事,故我们预祝大会获得圆满成功,也预祝大家在x收获多多,x愉悦!

x医学会x医学分会自1993年成立以来,即致力于推动x医学走向临床,如今看来,我们的心血投有白费,我们正在努力促进临床诊疗中的以“医生为中心”向“患者为中心”的重大转移;从只关注疾病这一焦点,转移到既关注“病”,更关注“生病的人”这两个焦点;从仅仅聚焦于病人的躯体障碍,转移到生了病或需求服务(帮助)的x俱全的“完整的人”(即全人);从仅仅重视指标的改善或有形躯体障碍的消解,转移到同时提高其生存质量,以避免“疾病被‘治愈’了,但病人仍处于‘痛苦’之中”的尴尬;从仅仅关注病中状态到将病前、病后状态都纳入其重视范围,诸如亚健康,虚弱,衰老等都是。而且,不久前,我们与10多位资深院士一起,发起了“医学人文进临床”倡议,全国影响颇大。本次大会的主题就是:“重视慢性x疾病患者的x干预”;表明我们的视野进一步拓宽。

近年来,x医学会x医学分会的自身建设也取得了长足进步,各地区分会进一步发展壮大,青年委员会从无到有,学会的杂志申报也取得了重大进展,这些成就的取得离不开在座同行的努力。希望本次年会能将学会的建设推向新的高度,能全面休现中国x医学的发展水平,能激荡起一些新的思维,能涌现出一批杰出的中青年专家,能使我们每位参会人员从中受益。

本次会议由x医学会和x医学会x医学分会主办,由x市广济医院、x大学承办。在此我谨代表x医学会x医学分会第x届委员会对大会组委会及全体会务人员的辛勤工作表示衷心地感谢;对为本次年会提供支持和帮助的所有企业表示衷心地感谢;也衷心地感谢您参加此次盛会,恭祝各位同道参会愉快!也再一次感谢各位在过去对学会工作及本人的`支持。

预祝大会圆满成功!并颂各位x康健,心想事成!

学会致辞稿篇7

亲爱的各位同学:

大家晚上好!

四十年,在历史的长河中虽然短暂,但四十年对每一个人来说却是那么漫长。时光可以带走青春韶华,可带不走学校生活的美好记忆,岁月可以磨灭很多痕迹,可同学的情谊源远流长,历久弥新。我们怀着满腔热情,带着对母校的眷恋,对老师的敬意,对同学的牵挂,在筹委会和老师、同学的共同努力下,七七级数学班入学四十年纪念聚会活动,今天终于成功举行了。

四十年前的初见相识,三十七年来的翘首期盼,终于化成了今天的欢声笑语,汇成了你我的心潮澎湃。这是一次温馨的聚会,这是一场相逢的庆典,这是一个隆重的节日,这是一声吉祥的祝福,这是一部永恒的诗篇。

今天,我们欢聚在一起,就是希望穿越时空隧道,回首激情岁月,为我们大家提供一个重叙友谊,倾述衷肠,互相交流的机会和平台。让我们放开生活的负累羁绊,淡忘曾经的辛酸苦辣,倍加珍惜这一宝贵的时间,厰开心扉,畅所欲言,坦城相见。让我们的友谊,宛如一条射线,以1978年为端点向着未来无限延伸。让我们满怀信心,再活六十年,以后的生活更加幸福,更加美好,更加灿烂!

在这一高兴激动的时刻,我提议,让我们以热烈的掌声,共同欢迎舟车劳顿远道而来的外地同学,共同感谢为聚会活动作出积极贡献的各位同学,共同庆祝本次纪念聚会活动的顺利举行!

  • 索引序列
  • 中华中医药学会年会论文集
  • 中华中医药学会年会论文
  • 中华中医药学会论文集
  • 中华中医药学会论文集收录
  • 中华中医药学会会议论文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