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医学论文 > 15年自然医学杂志

15年自然医学杂志

发布时间:

15年自然医学杂志

医学类学术期刊有:

一、中华医学杂志

《中华医学杂志》是1915年创办的双语学术期刊,周刊,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管,中华医学会主办。期刊主要反映中国医学最新的科研成果,积极推广医药卫生领域的新技术、新成果,及时交流防病治病的新经验。

期刊主要反映中国医学最新的科研成果,积极推广医药卫生领域的新技术、新成果,及时交流防病治病的新经验。期刊主要读者对象是广大医药卫生人员。

二、第四军医大学学报

《医学争鸣》刊载的内容主要是医学学术方面的各种看法和观点的交锋与辩论。英文刊名为《NEGATIVE》,以期经历“否定—否定之否定—肯定”的螺旋式上升,达到新的认识境界。

反映发明与创新、否定与假说、探索与发现等前沿医学思想,传播医学领域新观点、新方法和新成就,服务医学科学研究和我国卫生事业发展。。

三、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Journal of Third Military Medical University)是由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军医大学(第三军医大学)主管、主办中文版半月刊。

据2018年4月《第三军医大学学报》编辑部官网显示,《第三军医大学学报》第十届编辑委员会拥有常务委员49人,委员127人,特约编委5人,海外编委12人。 据2018年4月中国知网显示,《第三军医大学学报》共出版文献18690篇,总被下载1789818次、总被引87645次。

四、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是经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国家新闻出版署批准,由第二军医大学主管、主办的综合性医药卫生类学术刊物。1980年6月创刊。

据2018年9月《第二军医大学学报》官网显示,《第二军医大学学报》编委会拥有委员67人,客座编委13人,2017年度共有368位审稿专家。

五、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原第一军医大学学报)创刊于1981年,为国内外发行的高级综合性医药卫生期刊。是中国百种杰出学术期刊。

被美国Medline/PubMed、美国化学文摘(CA)、荷兰《医学文摘》(EMBASE)、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源期刊、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数据库、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11年版,北京大学图书馆)等国内外重要数据库收录。

参考资料来源:

百度百科—中华医学杂志

百度百科—第四军医大学学报

百度百科—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百度百科—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百度百科—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你给我留个邮箱,我发给你一篇science的论文,你可以看一看,不过如果你只是一个民科,我不建议你去投稿。如果你是一个科研工作者,最好先征求一下你导师的意见。

楼上的回答没有重点,我告诉你个《科学》杂志在线投稿地址吧: 与《科学》联系电话:美国 (1)-; 英国 (44)-1223-326500 传真:美国 (1)-; 英国 (44)-1223-326501 电子信: 关于编辑方面的一般问题: 读者来信: 返回审稿意见, 与《科学》周刊欧洲办公室联系: 在线投交读者来信:

《Nature》系列期刊投稿指南1、《自然》系列期刊对作者的承诺(保证)《自然》系列期刊的编辑努力为作者提供高效、公正和充满关切的投稿、同行评议及发表经历。作者期望被接受发表的投稿都是经过同行以最严格的专业标准进行过评审,他们也希望编辑是根据其提供深刻和有益分析的能力来挑选同行评审的专家。编辑在选择《自然》期刊的内容需要权衡诸多因素,但他们会在尽可能保持最高决策质量的前提下努力减少做出决定的时间。经过评审后,编辑会努力提高一篇论文的可读性,因此对读者来说,通过建议和对文章的编辑,所有的研究工作都将这样的形式呈现,即对领域内专家来说它是易读的,对直接领域外的科学家来说它是可以理解的。通过我们的高级在线出版系统,研究工作会以在线开工发布而不被延误。在每周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自然》系列期刊为3000多位注册记者提供新闻,内容涉及到即将出版的所有研究论文。大约80多万注册用户会通过电子邮件收到目录内容,在期刊的主页、目录页以及“新闻和观点”栏目中,许多论文都以“亮点方式”突出介绍以方便非专业读者阅读。在所有的这些工作过程中,《自然》系列期刊的编辑坚守根据相关政策制定的编辑方针、伦理和科学标准,这些政策都刊登在我们期刊的网站上,我们也会周期性地评估这些政策以确保它们能持续地反映科学界的需求。2、如何在《自然》系列期刊上发表您的研究工作《自然》系列期刊是由每周出版的多学科《自然》杂志和8种每月出版的期刊组成。《自然》杂志发表在某一学科内具有高最影响、其它领域的科学家也会感兴趣的研究工作;8种学术期刊的名称是根据其报道领域命名的,它们都发表在其领域中质量最高、影响力显著的论文,这8种期刊的名称分别是:《自然生物技术》、《自然细胞生物学》、《自然遗传学》、《自然免疫学》、《自然材料学》、《自然医学》、《自然方法学》、《自然结构和分子生物学》(《自然》杂志的主页有它们的直接链接)。所有的这些期刊都是国际性的,它们在美国、英国和日本出版和印刷。点击这里 可获得更多这些期刊间相互关系的信息。 《自然》杂志和《自然》系列月刊的影响因子位居世界影响因子最高的期刊之列。每种期刊的影响因子都在可以其期刊的主页上找到。期刊的崇高声望让作者受益良多,但也意味着论文发表的竞争异常激烈,因此有许多投稿未经同行评审就被拒绝。 《自然》系列期刊与绝大多数其它期刊的不同之处在于它们均没有编辑委员会,取而代之的是,论文是否出版是由具备深厚专业背景的编辑在与科学界作广泛的商议后决定的。这篇文章只是为您提供这些非凡期刊的常规编辑过程。虽然所有的期刊都基本相似且有共同的编辑方针() ,但所有的作者在投稿前都需要参考所投稿期刊的《读者指南》 ,以获得在该期刊准备和发表论文的至关重要的详细信息,因为期刊间存在差别。3、编辑过程下面的部分概述了期刊的编辑过程,描述了编辑在投稿和发表过程中是怎样如何处理稿件的。您可以通过进入在线投稿系统了解这一过程中的每一个步骤,并了解您的稿件的状态。4、投稿前询问在将论文全文投稿前,研究人员也许可以从编辑处获得非正式的反馈信息。这种服务的目的是节省您的时间――如果编辑认为论文不适合发表,您可以将论文及时投到其它期刊,而不被耽误。如果您希望使用投稿前询问服务,请使用您选择的期刊的在线系统发送一段话,解释您的论文的重要性,以及论文的摘要或概述段和相关的引用目录,以便编辑能够将投稿与其它相关工作进行对比判断。编辑也许会很快邀请您递交完整的论文(这并不意味着发表的任何承诺),或许告诉您这篇论文不适合在该期刊发表。如果接到的是否定的回应,请不要回复。如果您确信自己论文的重要性,那就不要在乎编辑的疑惑,您可以通过期刊的在线投稿系统递交论文的全文。编辑会对您的工作做更详尽的评估。5、初次投稿当您准备投稿时,请根据期刊的要求使用在线投稿系统 。当期刊收到您的投稿时,它会为您提供一个编号并安排一位编辑,这位编辑负责阅读论文,征询科学顾问和编辑部同事的非正式建议,并将您的投稿与本领域最近所发表的其它论文进行比较。如果论文看起来新颖、引人注目,所描述的工作即很直接又有深远的意义,那么编辑会将论文送出去作同行评审,通常会送给两个或三个独立的专家。然而,因为期刊只能在某一领域或次领域发表极少数的论文,因此许多论文未经同行评审就被拒绝,即使这些论文描述的可能是可靠的科学结果。6、投稿在《自然》系列期刊间的转移在部分情况下,编辑不能发表您的论文,但他(或她)也许会建议说这篇论文更适合在其它的《自然》系列期刊上发表。如果您愿意将论文重新投到所建议的期刊,那么您只需要简单地链接到编辑提供的网址,将您的论文和审稿意见转给新期刊。这一过程全在您的掌握(控制)之中:您可以选择不使用这种服务,取而代之的是您可以使用期刊常用的在线投稿服务将论文投到其它的《自然》期刊或《自然》出版集团的期刊,而且如果您愿意,您可以选择在投稿中是否包含审稿人的意见。7、同行评议当编辑决定将论文送出去评审时,他会给通讯作者发一封电子邮件告知这一信息。编辑挑选的审稿人的依据是:独立性;对论文做出全面、公正的技术方面评价的能力;目前或最近是否评审过相关投稿;以及在规定的短时间内是否能对投稿做出评审等。您也可为自己的论文推荐审稿人(包括详细的地址信息),只要他们是独立的科学家。尽管编辑不一定会采纳这些信息,但这些信息常常是有用的。编辑会考虑您的要求排除一定数量的指定姓名科学家作为审稿人。8、决定和修订订后它又会怎么样地好。在收到所有审稿人的意见后,编辑会在编辑之间讨论这份投稿,然后再给作者写信。在这封信中,编辑或是拒绝发表您的论文,或是建议您修改后重投,或者说论文不需要进一步的修改就可发表。如果编辑建议您修改论文,他或她会提供特别的建议,并在信中陈述这种修改是大改还是小改,以及是否会与审稿人进一步讨论您再投的修改稿件。9、接受以后 您的论文被接受以后,文件编辑(或副编辑)会对这篇论文做出版前的准备,他们会对文章进行推敲、润色,以便文字和图具有可读性,对直接领域外的读者来说也是清晰明白的,并且让论文符合期刊的风格。文件编辑将为英语为非母语的作者提供建议,并且在编辑这些论文时特别小心。10、出版后所有的论文都会在印刷版本的形式出版,在期刊的网站上以PDF和HTML格式全文刊登。如果编辑和审稿人认为补充信息对于论文的结论至关重要(比如大的数据表格或有关一种方法的详细信息),而且许多专家对此的兴趣甚于论文的其它部分,那么补充信息将随同论文一同在电子网络版发表。许多链接和导航服务会提供给《自然》系列期刊以在线形(HTML)出版的所有论文。 我们的新闻发布服务将包括所有论文和通讯作者的详细联系方式,这意味着您的工作会引起世界上所有主流媒体机构的关注,他们也许会选择在报纸或其它媒体中对您的工作进行特别报道。部分论文会在《自然》杂志、《自然》出版集团的出版物和专门的网站上被突出介绍或概述。《自然》出版集团出版的期刊不要求作者的版权,但是会要求您签署一份独家的出版许可文件。这允许您可以在您自己或研究所的网站上以PDF格式刊登您的论文。11、对决定的不同意见如果一位期刊的编辑不能发表一篇论文,也不建议再投稿,那么我们强烈建议您将论文发表在别的期刊上。然而,如果您确信编辑或审稿人严重曲解您的论文,那么您可以给编辑写信,解释您认为该决定不正确的科学理由。请记住编辑会优先处理最新的投稿和被邀请重投的稿件,因此会需要数周时间才能得到有关不同意见的回信。在这一期间,您绝对不能将您的论文投到别处。为了您的研究论文能够不被耽误地发表,我们因此建议如果您的论文被拒绝了您就将论文投交到别处,而不要将时间花在与编辑进一步的交流上。(信息来源:,图书馆叶爱菊老师收集整理,相关信息咨询电话:86914532)

自然医学杂志15年

自然杂志 分为中国的自然杂志和英国的nature 分述如下: 《自然杂志》是一本内容涵盖自然科学各个领域的学术性和知识性、动态性相结合的综合刊物 , 是北京大学图书馆等机构审定的自然科学总论类国家中文核心期刊 , 也是我国多种检索和光盘版的全文收录源刊物。 《自然杂志》的办刊宗旨是:介绍自然科学领域各学科和工程技术方面的最新成就和发展 , 传播自然科学知识,支持有创见的新思想与新学说,开展学术交流与争鸣,以帮助读者拓宽知识面,提高科学素养。 根据本刊顾问钱伟长院士的建议 , 把刊物办成“沟通不同学科、不同专业的桥梁”,要求来稿既要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又要有较强的可读性,做到深入浅出,尽量避免非必要的专业术语,少用数学式和化学结构式,以便使其他专业的读者也能理解,并引起他们的兴趣。 本刊设有:特约专稿、科学时评、专题综述、科技进展、科学人物、科学技术史、探索与假说等栏目。 《自然杂志》的读者对象是 : 广大科技工作者、大专院校师生、中学教师及自然科学爱好者。 英国Nature,英国著名杂志《Nature》是世界上最早的国际性科技期刊,自从1869年创刊以来,始终如一地报道和评论全球科技领域里最重要的突破。影响因子26(04年数据)。其办刊宗旨是“将科学发现的重要结果介绍给公众…,让公众尽早知道全世界自然知识的每一分支中取得的所有进展”。《Nature》网站涵盖的内容相当丰富,不仅提供1997年6月到最新出版的《Nature》杂志的全部内容,其姊妹刊物《Nature》出版集团(The Nature Publishing Group)出版的8种研究月刊,6种评论杂志,2种工具书。 期刊列表: 研究月刊: 《自然生物技术》(Nature Biotechnology) 《自然细胞生物学》(Nature Cell Biology) 《自然遗传学》(Nature Genetics) 《自然免疫学》(Nature Immunology) 《自然材料》(Nature Materials) 《自然医学》(Nature Medicine) 《自然神经科学》(Nature Neuroscience) 《自然结构生物学》(Nature Structural Biology) 评论周刊: 《癌症自然评论》Nature Reviews Cancer (2001) 《药物发现自然评论》Nature Reviews Drug Discovery (2002) 《遗传学自然评论》Nature Reviews Genetics 《免疫学自然评论》Nature Reviews Immunology (2001) 《分子和细胞生物学自然评论》Nature Reviews Molecular and Cell Biology 《神经系统科学自然评论》Nature Reviews Neuroscience <科学>杂志是由著名科学家拖马斯·爱迪生于1880年创办的,是迄今世界上发行量最多的综合性科学周刊.它从前一直由美国科学促进会负责管理,后来为了保证刊物的独立发展又独立出来.促进会对杂志社进行宏观监控,该刊主要报导科学新闻、研究成果和科研发展趋势,其办刊宗旨是让科学家掌握科学前沿发展动态,紧跟科技发展趋势. 科学杂志 英文名:Science Magazine 《科学》是发表最好的原始研究论文、以及综述和分析当前研究和科学政策的同行评议的期刊。 该杂志于1880年由爱迪生投资1万美元创办,于1894年成为美国最大的科学团体“美国科学促进会”——American Association for the Advancement of Science (AAAS)的官方刊物。全年共51期,为周刊,全球发行量超过150万份。 多数科技期刊都要向读者收取审稿、评论、发表的相关费用。但《科学》杂志发表来稿是免费的。其杂志的资金来源共有三部分:AAAS的会员费;印刷版和在线版的订阅费;广告费。 《科学》杂志属于综合性科学杂志,它的科学新闻报道、综述、分析、书评等部分,都是权威的科普资料,该杂志也适合一般读者阅读。“发展科学,服务社会”是AAAS也是《科学》杂志的宗旨。 在全球,《科学》杂志的主要对手为英国伦敦的《自然》杂志,该杂志创办于1869年,曾发表了大量的达尔文、赫胥黎等大师的文章。21世纪的 前4年中,二者为率先发表人类基因排列的图谱而激烈竞争。 。

如想给《自然》和《科学》投稿,只需要注册一个帐号,然后上传你的论文,然后到时侯自己查看论文状态就行了。人家很详细地,告诉你正在专家手中,还是已有了结论什么的。、你要例文我有例文,我自己就投过,走过一遍。我不太赞成上面有位仁兄说的,没必要和你的导师来讨论这件事,最好别让他知道,如果你确实是自己独立完成的话(如果是基础理论方面的成果,应该是你自己完成的,不太可能有多人参与),要注意保护自己的权利,如果导师知道了,万一他想署个名,你怎么办?不答应不好,答应吧,违反了科学原则,人家《自然》和《科学》都要求作者详细列出每个署名者的工作内容,你总不能为导师编一个吧,那你不成了啦?:)另外,应该提醒你,对于署名有争议的论文,人家是非常不爱采用的。中国的论文,应该说全亚洲的论文,被录用率很低很低,我记得才2%左右,所以,真为你担心,我相信,你一定有非常好的成果,祝福你啊!已给你发去《自然》例文四篇,还有一篇《科学》例文,因为今天刚发现你那个提问马上就到期,怕你担心,我就提前给你先办理这件事,即把你要的例文发过去,这可额外费我不少宝贵的时间和精力,希望能够对你有用。我是计算机专业的博士,以前曾向《自然》投过稿,本想把我的论文当成例文也给你发过去,尤其是cover letter,但是现在一时不方便找,等过两天闲时再办这事,希望你谅解。另外,cover letter并不难写,我后来对比才发现,《自然》所要求的cover letter格式并无什么特别,你只要到图书馆随便找一本《英文论文写作指南》这类的书,就可以找到相关的介绍,也就是说,《自然》的要求和普通的论文要求并无两样。希望看到你的好消息!希望你成功后告诉一声我们这些想帮你的人:)让我们也分享一份喜悦。

《中国自然医学》杂志,在国内外有广泛的覆盖面,题材新颖,信息量大、时效性强的特点,其中主要栏目有:论著、调查研究、临床研究等。《中国自然医学》杂志主要读者对象为全国各级医院、医学院校、科研院所、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输血中心、抗病毒药物和疫苗研究等单位的中高级专业技术人员及管理人员。

15年自然医学论文

自然科学论文2000字篇二 探析主流心理学追求自然科学化的原因 摘要:主流心理学采取自然科学的原理和方法论,试图将自己变成一门自然科学。作者从历史、社会、经济、时代精神、学科建制的背景下,分析了主流心理学选择自然科学取向的原因。这些原因包括:自然科学对主流心理学的历史性影响,自然科学具备成熟的方法论和有利的时代精神,自然科学的实践性优势,社会需求对自然科学取向心理学的促进,主流心理学研究者的心理因素,以及心理学研究对象的复杂性。 关键词:主流心理学;科学主义;自然科学取向 分类号:B84-06 1引言 心理学中存在科学主义和人文主义两种对立的流派。代表前者的构造主义、行为主义和现代认知心理学接受“原子论、还原论、客观论、决定论、量化方法五个原则”(高峰强,2001),,以较大的影响力,在心理学中占据了主导地位。主流心理学借鉴自然科学――包括物理学、化学、数学、生理学、医学和计算机科学等,以机械自然观为基本世界观,以实证主义为基础方法论,吸收了经验主义、客观主义、操作主义、价值中立等自然科学原则,并引进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技术、设备和成果,建立了类似自然科学的方法论体系,来指导自身的研究。这种自然科学取向,尽管促进了主流心理学的独立和发展,但也存在着明显的弊端,造成了“心理学研究课题、研究方法和社会责任的迷失”(Bakan,1996)。 那么,为什么主流心理学选择走自然科学之路呢?近20年来,尽管不少学者对这一取向的不合理性进行了批判,但是对于它产生的原因,尚未做深入分析。作者从历史、社会、经济、时代精神、学科建制的背景下,考察了主流心理学选择自然科学取向的原因,其中包括:历史上自然科学对主流心理学的影响、自然科学具备成熟的方法论和有利的时代精神、自然科学的实践性优势、社会需求对自然科学取向心理学的促进、主流心理学研究者的心理因素,以及心理学研究对象的复杂性。作者提出,随着心理学科的成熟、社会的发展和科学观的演变,人文社会取向的心理学研究将会受到更多的重视。 2自然科学对主流心理学的历史影响 自然科学帮助心理学独立 人类心理一方面作为哲学思辨的主体和过程,另一方面又作为哲学研究的重要对象,这种主客体的双重角色,使得心理学同哲学相互交织,难以分离,无法跨出哲学思辨式的研究方法,始终无法独立。近代自然科学首先提出了独立的心理学研究的要求,并贡献出方法论、仪器和测量手段,帮助心理学摆脱了附庸哲学的地位,实现了独立。 19世纪初期,天文学家被反应时间差异所困扰。贝塞尔总结了“人差方程式”,提出了反应时间这一研究课题。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神经生理学、感觉生理学、脑机能研究涉及到了心理学领域。以医学家布洛卡、维尔尼克和物理学家赫尔姆霍茨为代表的研究者们,研究了大脑机能、神经冲动和知觉等,创造了临床法、切除法和电刺激法,促进了生理心理学的产生。19世纪30-60年代,生理学家韦伯研究了物理刺激与心理感觉之间的关系;物理学家费希纳利用物理学和数学方法,创造了均差法、正误法和最小可觉察法,创立了心理物理学。1879年冯特借鉴自然科学,建立了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心理学研究终于具备了客观性、实证性、经验性和可操作性,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 自然科学推动主流心理学发展 主流心理学在发展过程中,吸收了大量自然科学的原理和成果。艾宾浩斯以实验方法控制记忆条件、观察记忆结果,首次研究了高级的心理过程,推动了实验心理学的发展。铁钦纳吸收经验主义和联想主义,秉承原子论,对注意、联想、情绪和情感进行了研究,创立了构造主义心理学。行为主义采取实证主义、机械唯物主义、经验主义和还原论,吸收了条件反射学说和生物进化论,以刺激一反应模型对行为进行了严格的实证性研究。新行为主义接受逻辑实证主义、操作主义和物理主义,采用数学和逻辑语言来描述人类行为。认知心理学吸纳了信息论、控制论、系统论、数理逻辑、计算机科学,把人的思维看作物理符号系统来进行研究。尽管它反对行为主义对意识研究的忽略,但仍然继承了经验主义和实证主义原则。当今的主流心理学出现了生物神经学化的趋势。它吸收了认知神经科学、生物遗传学、习性学的研究成果,从生物决定论的视角,以基因、神经和激素等生物层面上来解释心理现象。 如此看出,在心理学独立和发展的过程中,自然科学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而人文社会科学的创立和发展,相对于自然科学来说比较晚。加之这些学科本身就不够成熟,其对于心理学的影响也较为次要。 3自然科学成熟的方法论和思想基础 原则和方法论优势 自然科学方法论建立在决定论、机械自然观和客观性原则上,追求普适性真理,采用实验研究方法。与人文社会科学相比较,自然科学具有原则和方法论的优势。 1)决定论:决定论假设存在着普遍的因果规律。这就意味着,一旦认识到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人们就有能力对事件进行预测和控制。因此,决定论是科学研究和社会控制的前提。与决定论概念相对的是自由意志,它较多出现在人文社会研究当中。自由意志排斥因果关系,然而没有因果关系,学科的实用性就大打折扣。 2)机械自然观:机械自然观把宇宙比做精密的机器。这种世界图景具有简明性、精确性、规律性、可预测性和可控性,有利于研究工作的开展和研究成果的应用。人文观点承认心理的主观能动性、复杂性和易变性,这就造成了研究的困难。 3)客观性原则:自然科学家坚持客观主义,尽可能地排除研究者主观态度、信念和偏见对科学研究的影响,以期发现客观真理。客观性原则还树立了一元的真理标准,有利于研究者之间的交流和对成果的评判。 4)普适性:自然科学追求普适性的真理。自然科学家运用归纳和演绎的思维方式,来探索个别现象和普遍真理的联系,这种方法有利于理论的产生、检验和推广应用。 5)实验方法:在实验方法中,自然科学家通过控制变量来确定相关或因果关系,产生的结果具有必然性和较高的可信度。而人文社会科学的结论具有较大的或然性,可信度较低。 以上原则和方法的应用使自然科学具备了客观性、普适性、准确性、一致性、可观察性、可重复性和可操作性,形成了一个颇具吸引力的方法论体系。 有利的时代精神 科学的发展是特定的社会阶段和时代背景的产物。因此。“对心理学发展史的理解必须考虑这一学科进化的背景,考虑学科中的流行观念和那个时代的文化,以及时代精神或时代的思想氛围”(Schultz&Schultz,2007)。近几个世纪的多数哲学思潮、时代精神都是有利于自然科学的。 唯科学主义极大地提高了科学的地位。自文艺复兴、科学革命开始,天文、数学、物理、生理、医学等自然科学获得了空前的成功,“科学取 代宗教成为最为突出的理智的权威,成为文明世界的世界观的定义者、审判者和护卫者”(Richard,2007)。唯科学主义随之诞生,它认为自然科学能够解决一切问题,而其他知识都是不可靠的。在唯科学主义盛行的情况下,主流心理学作为新兴的、具有争议的学科,采取自然科学的定位是明智的选择。 从物理属性来阐释人性的机械主义人性观也随着科学革命而盛行。另一方面,由于工业生产方式,“现代社会的一个特征是机械化,工业化和技术化代表了机器变成社会中心这一过程”()。在机械主义人性观和机械化社会的影响下,主流心理学走自然科学的道路,是符合社会思潮和需求的。 19世纪开始流行的实证主义崇尚理性,强调经验,提出科学研究必须采用假设、演绎、验证和数学方法,以揭示事物运动的规律。这些思想是与现代科学精神相一致的。通过这些主张,实证主义提高了自然科学的权威,为其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思想氛围。 经验主义是自然科学的基本原则。它主张人类知识起源于感觉经验,而自然科学正是通过经验性研究来实现的。与之相对的理性主义否认经验的可靠性,也就贬低了科学的价值。在两种哲学思想的交锋中,经验主义自13世纪开始占据上风,直至今天仍然处于主导地位。 现代工业文明由理性文化主导,这与自然科学的理性前提是一致的。现代经济、政治、社会管理等基本活动都体现了理性精神,这一精神渗透到人们的思想意识当中,创造了有利于自然科学的文化氛围。 除了刚提到的唯科学主义、机械主义人性观、实证主义、经验主义和理性文化之外,西方思想中的唯物主义、联想主义、客观主义、身心交感论、物理主义、操作主义,以及达尔文主义等哲学思潮,都推动了自然科学的发展,也吸引了主流心理学向自然科学靠拢。相比较之下,人文取向的思潮,如解释学、现象学、存在主义哲学,则影响力较小。 4自然科学的实践性优势 与人文社会科学相比,自然科学具有较多的实践性优势。这些优势即吸引了主流心理学,也成功地推动了主流心理学的发展。 研究对象的性质 从研究对象的性质来看,自然科学的研究对象是客观物质世界,具有客观性、机械性、普便性、同质性和易操作的特点。在不同的时间和地点,不同的自然科学家能够找到同质的研究对象,进行重复验证。因此,自然科学易于积累、比较和评判研究成果。相比之下,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对象存在较大的主观性、发展性、异质性、历史性、文化性、伦理性和不稳定性,操作性也较差。人文社会学者很难找到同质的研究对象:很多人文社会现象随着历史推移而变化或消失;伦理性原则束缚了对研究对象的控制:社会现象、文化和人类个体较难被操作化研究。 从研究对象与外界联系来看,自然科学的研究对象是相对孤立的,较容易确定因果联系。而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对象则处于宏大的社会文化背景、交互错杂的关系当中,较难寻找到规律。因此,主流心理学偏重研究具有自然科学品性的心理现象。 研究方法 实验方法是自然科学研究的重要手段。实验方法有固定的程序,通过控制变量来确定不同变量之间的关系,容易得出较明确的结论。因此它也赢得了主流心理学的青睐。在《四十项改变心理学的研究》一书里,40项心理学研究中,有28项采用了实验方法,其他研究方法――观察法、调查法、临床法、总结性研究和思辨方法全部加起来,才占了12项研究(Hock,2004)。 自然科学应用数学方法进行定量、统计和分析,以求客观性、精确性和可操作性。主流心理学追随了自然科学的数学化趋势,以对其重要思想进行严密的阐述(Thurstone,1986)。数学方法的引用为心理学带来“简洁精确的形式化语言,数量分析和计算方法,推理工具和逻辑证明工具”(陈宏,2006)。相比之下,人文取向的研究则较少采用数学量化方法。而采用定性方法时,其定性的标准又多为主观,难以确定。结果就造成人文社会科学比自然科学更难出成果,却更容易产生理论分歧。 另外,技术、设备的应用帮助自然科学家更好地观察、测量和控制研究对象。主流心理学采用了大量类似的技术和设备:从记忆鼓、棒框仪、闪光融合器到迷津、斯金纳箱、测谎仪,再到磁共振成像技术、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技术、事件相关电位研究技术等;近年来还出现了计算机化的研究趋势。这些技术、设备的应用使自然科学成果产出稳定,相比之下人文社会科学较难应用技术、设施来辅助研究,故显步履艰难。 研究成果的物质转化 自然科学与物质进步直接相联系,多数研究成果可以迅速投入到工业生产、生活消费当中,社会贡献是外显的。在实际运作当中,自然科学研究往往和农业、生产制造业、商业等联系在一起,以研究成果换取资金支持。人文社会科学的成果则更多是非物质和隐性的,不直接贡献于物质资料,较难投入商业运作,只能应用到政府、管理、学术界、艺术等有限领域,获得的资金、政策支持也比较少。 社会认可度 自然科学研究具备客观性和精确性,为社会作出显而易见的物质贡献,因此比人文社会科学受到更多的社会重视。从社会心态来看,由于自然科学距离生活常识较远,大众缺乏专业知识对自然科学进行批判。而人文社会科学贴近现实生活,大众经常凭生活经验对其进行批判,因此,它在大众心目中的权威性不如自然科学。 5社会需求对自然科学取向的促进 科学的发展受社会需求的推动。“科学已经有意识地并直接地指向具体的领域,而且这些具体领域的选择已经越来越不由科学家决定了……科学研究工作越来越多……受科学以外的机关或团体――工业和政府部门所组织起来的研究机关或团体所控制”(Mason,2005)。心理学的独立和发展历经了第二次工业革命、世界大战、信息化、经济发展和社会制度建设。这种社会经济状况对心理学的需求,更多表现在物质建设的层面。工业、商业、教育、医疗、军事、科学等领域的需求,有力地促进了行为主义、认知心理学和心理测量等自然科学取向心理学的发展。 独立的心理学研究的必要性,是由天文学、物理学和生理学等自然科学提出来的。主流心理学回应自然科学的需要,强调人的机械性和生物性,先天地与自然科学联系到了一起。为了解决狗的腺体分泌遭遇干扰的问题,生理学家巴甫洛夫转向了对条件反射的研究。行为主义建立在条件反射原理上,与生理学产生了必然的联系。 1903年法国政府对智障儿童的关注,1905-1913年欧洲向美国的大规模移民,1917年美国加入一战时大量征兵,都需要检验人们的心理素质和能力(Gregory,2006),有力地推动了心理测量运动。现代社会的多个领域――教育、医学、企业、行政、学术研究等,都大量应用测量技术对人的心理进行评估。 美国工业革命完成后,大量涌入美国的移民需要接受训练,以适应新的生活和生产方式;不同地区、群体之间的思想分歧需要被调和,以巩固统一的国家观念;工业的迅速发展要求培训工人,以提高工作效率。这使得强调行为塑造、社会控制的行为主义被广泛应用,占据心理学统治地位长达几十年。 二战后,战争的推动、计算机与航天科技的发展,都要求对人类认知进行研究。随着西方国家从工业社会迈入后工业社会,或信息社会,知识产业、信息产业发展壮大,推动了现代认知心理学的发展(车文博,2007)。 纵观历史,心理学独立之时,正是工业化、社会化生产蓬勃发展及社会制度完善的时期。工业社会更多强调的是经济发展、制度建设的目标,而非人文的、精神的关怀。在以机器生产为基础的工业文明中,“心理学服务于这些机器的设计,使得机器最大程度地符合人的能力和特征,同时确保人最有效地使用这些机器”(Denis,2007)。国际竞争造成了近代科学发展的一般倾向:“工业不大发达的国家总是在大力开展工业方面的科学研究,而工业比较发达的国家则把大部分拨款用在军事科学研究方面”(Mason,2005)。自然科学取向心理学迎合了工业和后工业社会的需要。 但是,后现代主义思潮已经开始挑战工业文明和理性主义,强调社会、文化环境当中的人的生存状态,为人文取向的心理学开拓了空间。从历史发展的进程来看,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物质生活的富足,人们将更加重视自身文化性、精神性的存在。人文取向的心理学也会随之发展。 6研究者的心理因素 研究者的学术偏好 库恩指出,科学中的一些决定并不是出于逻辑思考。而是基于个人的喜好、价值、政治信念和科学共同体中的共识(Kashdan&Steger,2004)。Karl Lashley和Gregory Kimble分别提出,心理学家的学术取向更多是出于性情和世界观,而不是理性思考(Hergenhagnn,2004)。Lashley把心理学家划分为柔性思想和刚性思想两种,以此解释了他们选择不同学术取向的原因:“这些纯粹是由性情决定的。是基于性情而不是理性的选择”(Lashley,1923)。Kimble选取APA成员和大学生进行调查,得出结论:不同分会的APA成员、不同学术水平的人士分别倾向于不同的学科取向(Kimble,1984)。 主流心理学的自然科学取向在相当程度上受到了学术队伍组成的影响。在心理学早期的学术队伍中,大批著名的心理学家,比如冯特、铁钦纳、詹姆士、高尔顿、卡特尔、麦独孤和伍德沃斯等,都是从医学、生理学或物理学转向心理研究的。在心理学研究中,他们把大量的自然科学方法和成果带入了主流心理学。在后来的发展中,主流心理学也大量吸收了生理学、医学、计算机、数学等领域的人员。即使在今天。很多大学都鼓励有医学、数学或计算机基础的学生报考心理学。接受自然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研究人员,在数量上远远超过了人文社会取向的研究者,这种状况在相当程度上促成了主流心理学向自然科学方向的偏倚。 研究者的顾虑 在科学主义的影响下,将心理学建设成为一门自然科学,成为了无数研究者的梦想。但是,由于研究对象的特殊性,使得心理学诞生艰难,科学地位不巩固,以至于研究者对心理学的合法性缺乏自信心。由于心理现象的主观性和内隐性,早在17世纪,伽利略就指出心理学不能成为一门科学。由于心理现象在过去不能被实证研究,实证主义的创始人孔德拒绝把心理学列入科学的名单。由于不能采用量化研究,康德也认为心理学无法成为科学。心理学是否属于科学的问题,至今仍在争辩当中;近20年还出现了关于心理学合法性的危机论。 根据流行的英美科学体系,只有自然科学才是严格意义上的科学,社会学科只能勉强算是科学,而人文研究则只是“学科”,不是科学。因此,为了确立心理学的科学地位,多数心理学家选择了自然科学而不是人文社会科学的取向。很多心理学家对自己的研究方法心存顾虑,于是尽力遵循自然科学方法论:“以方法中心为根基的正统观念鼓励科学家保持‘安全、明智、稳妥一(马斯洛,1987)。 哲学式的思辨成了主流心理学研究的大忌。Teo指出,“在20世纪,对哲学式思辨的指责成了对心理学家的死刑宣判”;在建立自己理论的时候,冯特、华生、斯金纳和乔姆斯基纷纷批评前人对哲学思辨方法的依赖(Teo,2008)。为了避免哲学化之嫌,华生否认把意识作为研究对象,而是将心理现象还原为肌肉活动和腺体分泌的物理、化学现象。在斯金纳的激进学说中,理论研究甚至被完全抛弃(Hergenhagnn,2004)。主流心理学家服从自然科学的权威,忽视了心理学研究对象的特点,造成了自然科学化的取向。 7心理学研究对象的特点 早期的自然科学取向 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有着复杂的属性:物质性、生物性、社会性和精神性并存。这四个范畴之间有依存性和时间性的递进关系:在依存性上,序列中前者是后者的基础,后者由前者演进而来。在时间上,存在无机物、有机生命、社会、意识先后发生的时间关系。由于这四种属性中占据前位的相对客观、机械、静止和外显,所以研究起来比较容易。这就决定了学科自下而上的发展规律。学术研究从基础性的对象开始,这样不仅有利于进行根源性的探索发现,也有利于知识在由低到高的层次上积累和发展。另外,这种研究顺序也符合人类社会由低级向高级的发展规律,从而顺应了社会需求。 由于人类机械性与主观能动性、生物遗传与社会文化影响、物质性与精神性并存,心理研究面临很大困难。刚诞生不久的心理学不具备完善的方法论对如此复杂的研究对象展开全面研究,只能从低级的心理现象入手。所以,机械性和生物性的心理现象受到了主流心理学的青睐。 未来的整合趋势 主流心理学选择自然科学取向尽管是明智之举,但是也为此付出了代价:“理论和方法通过忽视不能被数量化的现象来获得流行”fLalvor,2003)。心理学研究应该遵循这样的规律:从机械性到能动性,生物性到社会性、精神性,静止到动态,外显到内隐,由片面研究到整体研究,决定范畴到自由王国,功利追求到审美追求,从服务经济到以人为本,从关注人的生存需要到发展需要。当心理学逐步成熟时,人文社会取向的心理学将获得较大的发展,与自然科学取向心理学进行整合。Henriques指出,心理学面临的困难是整合关于人的不同层面的知识的困难,并且提出了一个与上述观点相似的树形知识结构(由四个维度:物质、生命、思维和文化组成),来整合知识系统,从而解决心理学分裂的问题()。 洪晓楠从科学哲学角度阐述了科学与人文进行整合的必要性: “科学只是揭示了人的生活世界的一个维度或几个维度,……人对世界的把握并不仅仅限于科学认知,意义的追问和探求总是多向度的,这就需人文的探索和揭示来完成。只有科学与人文的互补整合,才能完整地表达人的存在的全面性和人的本质的丰富性”(洪晓楠,2008)。主流心理学将人机械化和生物化,忽略了人的社会、文化和精神维度,是不足以穷尽心理现象的丰富内涵的。一个更为宏观、整合的范式才可以对人的心理现象进行全方位的探索。 8结语――个宏观的范式 由于以上原因,主流心理学在发展初期走自然科学化的道路,有其必要的学科建设意义。但是“近年来,我们已经观察到逐渐上升的对科学心理学方法论,以及其相应的理论思考的不满”()。采用自然科学方法论的心理学研究已经被批评为“解答问题的方法论与所提出的问题之间的不匹配”(Toomela,2007)。心理学中有很多问题并非经验性问题,而是关于意义、理解、道德、文化等宏观的问题,并不仅仅限于因果关系的描述上(Stam,2006),自然科学模式不能完全满足心理学研究的需求。另一方面,科学方法论是由哲学规定的,并且在提出假设、建构理论和解读数据的时候,哲学思辨是不可或缺的。因此,哲学思辨不应该成为心理学的禁忌。 心理现象的复杂属性要求“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研究取向的结合,和客观试验与主观经验研究模式的结合”(燕国材,2007)。随著心理学走向成熟,从机械、片面、静止的研究向生态、整体和能动方向发展,它提出了对宏观范式的要求。社会的进步将使人们强调自身的文化性、精神性存在,也将呼吁心理学展现更多人文关怀。 近几十年来理论心理学、科学哲学、后现代主义的发展都有利于人文主义心理学。但是唯科学主义势力余波仍在,尤其在中国,摆脱唯科学主义思想仍然需要较长的时间(范岱年,2006)。实证主义也依然拥有较大影响力。心理学界自身的努力尤为重要,心理学家们应该以研究对象的性质为根本依据来决定研究取向,这样才能实现心理学的健康发展。 看了“自然科学论文2000字”的人还看: 1. 2000字自然科学论文 2. 关于科技论文2000字 3. 大学科技论文2000字 4. 自然科学类学术论文范文 5. 科学技术论文2000字(2)

医学论文的基本格式及写作方法(一)标题(title)标题要求:1.阐述具体、用语简洁:一般不超过20个字。2.文题相称、确切鲜明:标题体现内容,内容说明标题。3.重点突出、主题明确:突出论文主题,高度概括,一目了然。不足以概括论文内容时,可加副标题(破折号、括号或加序码)。(二)作者署名(author)1.作者署名的意义(1)明确论文责任:文责自负(2)获得应有的荣誉:载入科技发展的史册(3)文献检索的需要:著者检索(4)明确著作权:人身权和财产权2.作者署名的原则署名的个人作者,只限于选定研究课题和制定研究方案,直接参加全部或主要部分研究工作并做出贡献,以及参加撰写论文并对内容负责的人。(GB7713-87《科学技术报告、学位论文和学术论文的编写格式》)3.作者署名的要求(1)分为集体署名和个人署名。(2)第一作者应是论文课题的创意者、设计者、执行者,是论文的执笔者。(3)多人合写时,主在前,次在后;多单位合写时,用脚注标明。(4)作者人数不易过多,一般不超过6人。(5)指导、协作、审阅者可列入致谢中。(三)摘要(abstract)1.摘要内容和格式一般格式:(1)目的(objective):说明论文要解决的问题及其起源、由来。(2)方法(methods):说明研究时间、参加完成研究的患者或受试者的人数和研究的主要方法。(3)结果(results):说明研究内容中主要结果,包括数据和统计学检验结果。(4)结论(conclusions):说明主要结论,包括直接的临床应用。其它格式(1)目的(objective, purpose, aim, background):论文要解决的问题及其起源、由来、研究背景。(2)设计(design):论文基本研究设计。(3)地点(setting):研究地点、单位、等级。(4)对象(subjects, patients):论文研究的时间、参加完成研究的患者或受试者的人数和研究的主要方法。(5)处理(intervention):论文的临床治疗和其它处理方法。(6)检测(measures):论文为评定结果而进行的主要测试项目。(7)结果(results):说明研究内容中主要结果和数据。(8)结论(conclusions):说明主要结论,包括直接的临床应用。2.摘要的写作要求(1)连续写出,不分段落,不加小标题,不举例证。(2)格式规范化。(3)简短、完整,一般占全文文字的10%左右。(4)文字性资料,不用图、表、化学结构式。(5)内容基本一致的英文摘要。(四)关键词(key words)关键词是表达科技文献的要素特征,是具有实际意义的词或词组。主题词是规范化的关键词,关键词是具有灵活性和广泛性的自由语言。现阶段关键词和主题词都作为检索语言使用。由于关键词是自然语言,同义词、近义词、多意词未统一,造成检索误差,故目前多采用从医学主题词表(MeSH)中选择。1.关键词格式3-8个词或词组,之间空一格书写,不加标点符号。外文字符之间可加逗号,除专有名词的字首外,余均小写。2.选择关键词的方法(1)可从标题、摘要和全文内容中选择,以从标题中选择最常用。(2)要严格筛选,充分、准确、全面地反映文章的中心内容。(3)查阅医学主题词表确认。(五)引言(introduction)1.引言的基本内容(1)简要叙述研究此项工作的起因和目的(2)研究此项工作的历史背景(3)国内外对研究此项工作的研究现状和研究动态(4)强调此项工作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研究意义(5)适当说明研究此项工作的时间、材料和方法2.引言的写作要求(1)简明扼要,重点突出:一般为200-500字,约占全文的1/8-1/10。(2)实事求是、客观评价:不能蓄意贬低前人,切忌妄下断言。(3)少用套话:水平如何,自有共论。(4)勿与摘要相同,避免与正文重复:不涉及结果或结论。(5)一般不写“引言”字样标题。(六)材料与方法(materials and methods)1.材料与方法的主要内容(1)实验对象:①动物:名称、品种、数量、来源、年龄、性别、分组标准与方法。②微生物或细胞:种、型、株、系、培养条件和实验室条件。③临床病例:来源、数量、性别、年龄、病因、病程、病理诊断、分型标准、选择标准。(2)实验仪器:仪器设备名称、生产厂家、型号、操作方法、改进之点。(3)实验材料:药品和试剂的名称、成份、规格、纯度、来源、出厂时间、批号、浓度、剂量、给药方法、途径、用药总量。(4)实验方法与条件:①临床病例:观察方法、指标、治疗方法、药物名称、剂量、使用方法、疗程。②手术与标本:手术名称、术式、麻醉方法、标本制备过程。③实验室:实验与记录手段、观察步骤、指标、注意事项、方法改进及依据。(5)统计学方法:(七)结果(results)结果是论文价值所在,是研究成果的结晶。全文的结论由此得出,讨论由此引发,判断推理和建议由此导出。1.结果的内容(1)数据:不用原始数据,要经统计学处理。(2)图表:用于显示规律性和对比性。(3)照片:能形象客观地表达研究结果。(4)文字:对数据、图表、照片加以说明。2.结果的写作要求(1)按实验所得到的事实材料进行安排,可分段、分节,可加小标题。(2)解释客观结果,不要外加作者的评价、分析和推理。(3)结果要真实性,不可将不符合主观设想的数据或其它结果随意删除。(4)因图表和照片所占篇幅较大,能用文字说明的问题,尽可能少用或不用图表或照片。(八)讨论(discussion)讨论是论文的重要主体部分,是作者对所进行的研究中所得到的资料进行归纳、概括和探讨,提出自己的见解,评价其意义。1.讨论的内容(1)对实验观察过程中各种数据或现象的理论分析和解释。(2)评估自己结果的正确性和可靠性,与他人结果比较异同,并解释其原因。(3)实验结果的理论意义及对实践的指导作用和应用价值。(4)作用机制或变化规律的探讨。(5)同类课题国内外研究动态及与本文的关系。

15年自然医学杂志石正丽

石正丽在武汉担任中国科学院武汉病毒研究所新发传染病研究中心主任。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这句话是子产在饱受争议之时说出来的。在2020年新冠疫情肆虐之时,武汉也出现了一位像子产这样的人物。因为一些谣言她饱受争议,可是,她并没有放弃自己的责任,反而继续奋斗在一线,为新冠疫情的防控工作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2021年,国家为了表彰她突出的贡献,奉上了“中国科学院先进工作者”的荣誉,而这个人就是石正丽。

1,“不让须眉”石正丽

1964年,石正丽出生在河南西峡,从小她学习就比较优秀,后来考上了武汉大学遗传学专业。大学毕业之后,石正丽选择继续深造,经过了几年的努力,她又拿到了中国科学院武汉病毒研究的硕士研究生文凭。

从武汉研究所毕业后,石正丽便留在了这里工作,一干就是21年。那一年,石正丽从病毒研究所最基层的“实习人员”做起,随后又做到了助理研究员、副研究人员。

工作期间,石正丽尽职尽责,与此同时她也没有放弃自己对知识的追求。1996年,她曾到法国蒙彼利埃第二大学病毒学专业修博士学位,最终以优异的成绩拿到了博士学位。

2000年,石正丽在武汉病毒研究所已经工作了十年,她通过自己的努力成为了武汉病毒研究所分子病毒研究室的主任。在此后的十几年中,石正丽一直在带领着她的团队为“国家新发传染病防控”做研究,通过不懈的努力,他们在蝙蝠身上有了重大的发现。

随后,石正丽及其团队将研究对象放到了“蝙蝠携带的病毒”上,在这个领域获得了一系列重要的科学发现,为我国的传染病防控事业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为了表彰石正丽的贡献,国家给她颁发了自然科学二等奖,这样的荣誉在国内很有“含金量”。然而,这样一个默默付出的人,却在2020年遭到了谣言的困扰。

2,谣言的可怕

2020年,新冠病毒开始肆虐全球。当年2月份,石正丽发表了一篇与新冠病毒有关的论文,论文的大致意思是:“新冠病毒的来源可能与蝙蝠有关系”。后来,一些“有心人”搜索到了石正丽五年前发布的一篇文章《一个类似SARS的蝙蝠冠状病毒群显示了人类出现的可能性》。

在这之后,“武汉病毒研究所实验室泄露病毒”的谣言便肆虐开来,印度学者就曾在bioRxiv杂志上发过文章表达自己的质疑。对此,石正丽发文称:“新冠是大自然的一种惩罚,与我们实验室没有任何的关系,我敢用生命打包票,造谣的人请闭上你们的嘴巴。”

病毒这种东西的可怕想必很多人都清楚,虽然石正丽已经发文澄清了,但是相信她的人却非常少。因此,三人成虎之下,石正丽被送上了舆论的风口浪尖之上,备受网友的猜测和质疑。

当时,甚至有传言称:“石正丽已经准备在外逃,她将会带着她的家人和近千份文件向美国方面求助”。网络谣言有多可怕,不言而喻!面对着这些铺天盖地的谣言,石正丽二度在微博上发文澄清:“不管遇到什么样的困难,我都不会叛逃,我相信一定会有水落石出的那一天。”

在那段时间里,石正丽及其研究所可谓是饱受质疑,然而他们并没有放下自己的责任,多说不如多做!新冠疫情肆虐时期,石正丽多次前往华南海鲜市场调查,为的就是能够取到样本做研究,以求尽快找到新冠疫情的解决办法。

当时,石正丽面对媒体的采访表示:“这阵好了一点,前一阵把我们骂死了,因为我们所做的点与他们的所想的点不在一条线上,所以很容易产生误解。”“有时候并不是我们不愿意解释,而是我们所说的每一句话都要有数据研究作为基础,没有这些东西我们不能乱说,之前发出那样的言论也是情急之下说的。”对于之前的各种谣言,她依然心有余悸:“我已经领教了,我现在害怕。”

3,守得云开见月明

随着事情的推移,新冠疫情得到了暂时的控制,真相也逐渐浮出了水面。彼时,世界卫生组织的研究表明:“新冠病毒的确与武汉研究所无关,它们的来源是自然界。”

终于,世卫组织还了武汉研究所一个清白。不过,对于这些东西石正丽并没有表现出太多的在意,她依然在夜以继日地奋战,带领着她的团队争取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各种实验检测任务。

经过了上百天的奋战,石正丽及其团队终于取得了重大性突破,随后又积极参与到了疫苗研制、试剂研制的工作中去了。2021年1月份,武汉研究所、我国疾控中心、医科院率先向世界卫生组织递交了各种关于新冠病毒的资料,让这个成果实现了全球共享,为全世界新冠疫情的防控工作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守得云开见月明:

回想2020年新冠疫情肆虐之初,石正丽饱受很多人的质疑,甚至有人还造谣她要叛国,如今正如她所说的那样:“守得云开见月明”。

为了表彰石正丽在新冠疫情上做出的突出贡献,2021年,在中科院举行的年度总结大会上,研究员石正丽荣获“中国科学院先进工作者”称号。纵览石正丽在病毒防控方面的研究,她的成绩可用“硕果累累”来形容:900多个国家级项目、国际杂志上发表过近200篇论文……在病毒领域方面,石正丽是一个非常权威的专家,在国际上也享有盛誉,这个称号绝对是实至名归的,也是对她过去一年工作的高度认可。

正如一句话所说的那样:“那有什么岁月静好,只是有人在为你负重前行罢了”。感谢我们拥有像石正丽这样的研究人员,他们承受了不该承受的东西,可是却没有忘记自己的责任,值得尊重!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石正丽

抹黑越来越偏执和疯狂后,这位中国科学家除了中国的CGTN外,就几乎没有再接受过任何国内外媒体的采访。

省部级科学技术奖

2008年:石正丽,蝙蝠的行为、进化及其与病毒相互关系的研究。国家教育部,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2004年:石正丽,虾类白斑症病毒病及其检测诊断技术的研究,国家教育部,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2003年:石正丽,对虾病毒研究,湖北省人民政府,湖北省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

2022年自然医学杂志

中国感染2次新冠的人相对较少为什么有人容易感染,有人不容易感染?身处同样环境,为什么有人容易感染?有人不容易感染?2022年2月1日,伦敦帝国理工学院在《自然医学杂志》(Nature Medicine) 上发表了名为《新冠病毒人类挑战试验的安全性、耐受性和病毒动力学研究》一文,即全球首个“让人类故意感染新冠”的试验研究。给34人通过滴鼻给予新冠病毒,结果可见:53%人被感染;47%人不被感染。这是因为,不同的人,有些人屏障系统缺陷,易感染病原体,比如有基础病的人群、婴幼人群;有些人屏障系统健康,不易被病原体突破。

奥密克戎大规模流行以来,整个社会对疫情感染的态度急剧转变,每个人都做好了被感染的准备。然而,第一批感染者才刚刚开始康复,网络上就已经充满了关于“二次感染”的讨论。“感染次数愈多,免疫力越差”“重复感染会死”等论断也开始出现。人们最担心的问题主要还是重复感染对身体造成的伤害。有人引用国际学术期刊《自然医学》在2022年11月刊登的一项研究结果,认为和首次感染患者相比,重复感染导致死亡风险增加117%,住院风险增加232%。然而这篇报告的研究对象是平均年龄63岁的美国退伍军人,是否适用于普通人存在争议。今年9月《柳叶刀-区域健康(欧洲)》刊登的一项研究指出,的二次感染都是轻症,只有少数为重度()或危重(),再感染比初次感染症状更轻,只有的二次感染者需要住院治疗,相比之下,初次感染住院治疗的比例为 。不过,群体不能代表个体,个体不能代表群体。为了了解重复感染新冠后的真实情况具体是什么样的,塔门采访了9位重复感染新冠病毒的患者,希望从感染症状、重复感染相隔时间、应对和预防措施等方面给大家提供一些参考。一、新冠二次感染后,身体症状如何?目前,关于新冠二次感染还没有一个明确的定义。根据我国台湾地区疫情指挥中心2022年9月3日公布的诊断标准,确诊新冠病毒感染14天后,再次确诊,为二次感染。世界卫生组织认为,新冠病毒的二次感染应在初次感染之后至少90天,如果间隔不到90天,但发现了感染不同分支的证据,这也判定为二次感染。这次,我们采访了两次感染间隔2-9个月的9位朋友,他们的感染症状有很大差异,有人第二次感染症状更轻,有人重复感染后体力明显下降,也有人初次感染症状很轻,二次感染加重了好几倍。1. “第二次症状比第一次轻”芊眠,女,29岁,未接种疫苗2022年4月第一次感染,2022年12月第二次感染,间隔8个月总体来说第二次症状轻很多,上次像大号流感,这次像普通感冒。第一次感染发烧了3天,最高度左右,喉咙痛,有点咳嗽。发烧的时候很不舒服,什么饭都吃不下,吃连花清瘟还吐了,我在床上躺了两三天,第十天才转阴。第二次是我爸妈先感染的,传染给我女儿,第二天我也中招了。主要是喉咙痛,第二天开始低烧,最高度,可以明显感觉到疼痛从喉咙沿着鼻咽管向上迈进,之后出现了轻微鼻塞、头疼、流鼻涕的症状。这次比上一次转阴要快,周六测出阳性,周三做抗原已经阴了。我觉得抗体还是有作用的,因为这次是家人之间传染的,应该是同一种毒株,但我爸妈是第一次感染,他们的症状要重很多。我和我老公都是二次感染,症状比较轻,甚至生着病,我还能从早到晚带娃玩一天。木木,男,39岁,已接种3针疫苗2022年3月第一次感染,2022年12月第二次感染,间隔9个月今年3月我在韩国感染过一次,当时连续发烧了4天,烧到度左右,感觉头疼、浑身酸痛。我吃了退烧药,到第五天才慢慢好一点。后来我到中国,因为工作原因,经常有外地司机到公司来,我觉得第二次感染就是从外地司机开始的。有一天晚上,我和同事一起在家里吃饭,第二天他觉得身体不太舒服,我做抗原发现自己也感染了。第二次症状比第一次轻很多,还是有点发烧,身体酸痛,但没有第一次那么难受了。有流鼻涕的症状,就像感冒一样。因为不太熟悉哪种药更好,我只吃了连花清瘟和999感冒灵,后来觉得吃药很麻烦,就没再吃了。感染那几天我还一直在工作、做家务,第五天虽然抗原还是阳性,身体已经不疼了,就像回到没有生病的时候一样。两次感染都是奥密克戎,我觉得第一次更疼,但这次感染后,我身上长了一个肿块,可能因为生病期间免疫力降低,身体出现了炎症,需要去医院切掉。被被,36岁,上海,已接种第1针疫苗2022年4月第一次感染,2022年12月第二次感染,间隔8个月今年四月底五月初,我在上海封控期间感染过一次,当时觉得喉咙疼、头疼,连续发烧了好几天,一直度左右降不下来,第七天左右转阴。第一次转阴以后,身体很容易感到疲劳。后来上海解封,每天下班到家都觉得很累很乏力,躺在床上一直大口喘气,有一种身体被抽空的感觉。这种状态持续了一个多月,后来吃了复合维生素才改善。12月放开以后,身边很多人都阳了,先是坐在我旁边的同事测出了两条杠,公司让我们居家办公,后来我老公也测出了两条杠。我自己一直没事,还觉得第一次感染的抗体有点用。结果有一天觉得喉咙痛,打了好几个喷嚏,下午四五点钟嗓子突然哑了,我觉得不妙,测了抗原发现很淡很淡的第二条杠,就估计是中招了。第二次感染程度更轻,发了两天低烧,有一点咳嗽和黄痰,抗原在第五天转阴。不过现在还在居家办公,运动量很小,没有之前身体很虚的感觉。2. “二次感染,体能明显下降”程佳其,女,32岁,已接种3针疫苗2021年12月第一次感染,2022年2月第二次感染,间隔3个月我刚打完第三针疫苗,就二次感染了。没打疫苗之前,我已经有点轻微的咳嗽、喉咙痛,打完以后马上就加重了。周围那时候大家也都已经感染了,虽然我每天戴口罩、吃维生素,但也没用。本来以为第一次感染的抗体能起码再撑半年,没想到不过三个月以后就又“中招”了。虽然第二次感染也是一周就转阴,但这次感受到体能明显下降了:我信佛,本来每天都要做“大礼拜”(又称“磕长头”)。第一次感染的时候,虽然每天也很困,我还是能每天磕三四百个“大礼拜”。但第二次咳得死去活来,完全没力气了。第三次感染最开始症状很轻微,我没发烧,也没咳嗽。不到一周就转阴。但是今年我体能下降很厉害,动一动就会喘,现在确认是心脏供血不足、心肌缺血,看的中医说这是新冠后遗症。而且我觉得现在我的记性也变差了很多,答应好别人的事情经常会忘记。小胡,女,21岁,已接种3针疫苗2022年4月第一次感染,2022年12月第二次感染,间隔8个月第一次感染的潜伏期,喉咙一直不舒服,后来发烧了一个晚上,测出抗原是两条杠。当时比较严重的症状是咳嗽,断断续续咳嗽了快一个月,尤其是最开始的一个礼拜,每天晚上都会咳醒好几次,睡不了一个整觉,转阴之后偶尔还会咳痰。我已经打过两针科兴,感染之后过6个月可以打加强针,所以12月21日我去打了安徽智飞的第三针,本来想增强一下免疫力,结果打完第二天晚上就发烧了。我估计之前已经感染了,不过还在潜伏期,打完症状发作出来了。第二次感染我烧了一个晚上,咳嗽没有第一次严重,但是头痛、全身无力,在床上躺了两天,还有点流鼻涕。现在爬楼梯感觉很累,呼吸很困难,喘不过气,因为我家在5楼没有电梯,以前爬5楼我觉得还算轻松,不会累得气喘吁吁的,现在感觉呼吸都是痛的。小贝,女,28岁,已接种2针疫苗2022年3月第一次感染,2022年12月第二次感染,间隔9个月第一次感染比较严重,发烧、酸痛、乏力、咳嗽,各种症状叠加在一起。从3月26日开始,一直到清明节假期我都处于非常乏力、喉咙很痛的状态,发烧了三天,咳嗽持续了1个多月。12月11日那周政策放开,我和朋友去泡汤,过两天我朋友就阳了,14日我开始嗓子疼,一直到17日才测出弱阳,21号转阴。第二次感染阳的时间是蛮短的,但咳嗽一直到现在还没完全好。第二次感染主要是呼吸道的症状,吞刀子、咳嗽、嗓子哑说不出话,晚上会有轻微头疼,但睡一觉就好了。转阴之后有很明显的乏力,比如出门买菜,以前很轻松就走过去了,第二次感染之后你走过去会觉得很喘很累。从症状上来看,第二次是轻一些的,但从愈后的体力恢复上来说,第二次有明显的乏力。3. “初次感染症状较轻,二次感染明显加重”龙猫,女,24岁,已接种3针疫苗2021年12月第一次感染,2022年1月第二次感染,间隔2个月第一次基本无症状,轻微咳嗽,喉咙有点干而已。第二次发烧了,喉咙痛、头痛、背痛、鼻子堵,咳嗽也很厉害。主要还是我自己以为已经感染过了,不会再感染,就放心大胆地出去吃饭太多次,大大提升了感染率。我室友不咋出去吃饭,一直都是阴性。Max,女,24岁,已接种3针疫苗2022年4月第一次感染,2022年12月第二次感染,间隔8个月我第一次感染没什么症状,有轻微的喉咙痛、头晕,像扁桃体发炎的感觉,大概只疼了一天。但那之后,我明显感觉记性变差了,有时候会忘记工作上的事情,有时候身上带了一个东西,我还是会到处找。前段时间去体检,发现多了一个甲状腺结节,医生说可能跟感染新冠有关系。第二次感染症状比上次严重很多,第一天就发高烧,感觉喉咙痛、咳嗽、鼻塞,从晚上9点开始睡,但一整晚都没有睡着,因为头太疼了。当时以为自己没什么事还洗了个澡,症状就加重了。第二天整个人没有力气,高烧39度,一整天都晕乎乎的。反复高烧持续了3天才退下来,现在第七天刚刚转阴,还是会咳嗽和鼻塞。我第二次感染的时候,公司里已经很严重了,我父母都感染了,抗体可能在6个月内还有作用,再长就没什么用了。张兆华,男,26岁,未接种疫苗2022年7月第一次感染,2022年12月第二次感染,间隔5个月第一次感染难受了两三天。刚开始是嗓子疼,第二天早上五六点钟直接被疼醒,之后开始头疼,熬了一整个通宵都睡不着,第三天头不疼了,咳嗽了两天,基本上就没事了。第二次的痛苦程度,是第一次的至少三倍以上。第一个晚上浑身不自在睡不着觉,两三个小时醒来一下,醒也不能完全清醒,睡也睡不踏实,一量体温38度多,一直翻来覆去熬到了早上六点多。光是反复发烧就折磨了我三五天,水在手边我都不想拿起杯子,过了一个星期才减轻了,现在已经第十天了,偶尔还会咳痰。这次感染我比较诧异,因为近几天也没怎么出门,也没和别人接触,想不明白怎么就感染了。二、重复感染后,如何看待新冠病毒?尽管网络上有不少“应阳尽阳”“早阳早好”的声音,大部分受访者都表示不希望反复感染,一方面,感染的过程比较痛苦,另一方面,人们担心反复感染会对免疫力造成损害。在此次采访中,我们听到最多的声音,是“能不感染就不感染,因为挺难受的”“把自己的防护做好,但最后感染了确实也没有办法”。1. “既然逃不掉,只有乐观面对了”木木,男,39岁,已接种3针疫苗2022年3月第一次感染,2022年12月第二次感染,间隔9个月新冠刚开始的时候很危险,现在已经过去很久了,它就像一场感冒而已。我现在觉得越早感染越好,第一次被感染以后,我很长一段时间都没有感冒,我觉得是感染之后有了抗体,不太容易马上生病。听说时间过3~6个月就容易再感染,我刚刚康复,身体还有抗体,所以觉得无所谓。不过主要目的是身体健康,我也还是小心点,尽量别再被感染。被被,36岁,上海,已接种第1针疫苗2022年4月第一次感染,2022年12月第二次感染,间隔8个月这一波来之前我蛮害怕,毕竟之前得过一次,不过真的看到第二条杠的时候,也觉得是意料之外情理之中,既然逃不掉,只有乐观面对了。我看到国外的研究,说重复感染一次比一次轻,我觉得这个东西还是有一定抗体的。就我自己亲身经历来说,没有那么吓人,就当再打一针加强疫苗。2. “没有那么恐怖,也没有那么无所谓”张兆华,男,26岁,未接种疫苗2022年7月第一次感染,2022年12月第二次感染,间隔5个月2020年初我在家50多天没出门,被这个东西吓到了,挺害怕的。第一次感染完,我觉得好像也没那么恐怖,非常确定这就是一个重感冒,一点事都没有。第二次感染之后,我心态又变了。它不像一开始认识的那么恐怖,也没有后来以为的那么无所谓,它还是一次比较重的生病,需要重视起来,尽量别感染。3. “我对重复感染还是挺害怕的”小胡,女,00后,已接种3针疫苗2022年4月第一次感染,2022年12月第二次感染,间隔8个月我对重复感染还是挺害怕的,因为网上很多人说,感染了很多次之后身体会越来越差。我现在已经第二次了,照这个情况发展下去,离第三次、第四次也不是很远。有很多国外的小伙伴,经历了好几次感染,我会去看他们的经验贴,看一下别人的情况怎么样。我现在觉得能不感染就不感染吧,把自己的防护做好,但真的感染了确实也没有办法。Max,女,24岁,已接种3针疫苗2022年4月第一次感染,2022年12月第二次感染,间隔8个月一开始觉得这种事情肯定不会到我身上,自从第一次感染之后就小心了一些,第二次感染之后觉得确实不要再得了。因为重复感染对身体还是有很大影响的,每次发烧都会影响肺部、身体各种功能,所以有点焦虑。有人觉得越早越好,现在看来也不是什么好事,因为病毒会变异,每次感染的毒株可能都不一样,但抗体可能只有六个月。我挺担心第三次感染的,因为防不胜防。小贝,女,28岁,已接种2针疫苗2022年3月第一次感染,2022年12月第二次感染,间隔9个月知道感染之后觉得挺丧的,担心已经有了第二次,那会不会有第三次、第四次,新冠这个事没有人能说得清后果,不知道自己会不会遇到一些其他问题,所以还是蛮担心的。我身边很多人非常支持放开,他们觉得感染是不可避免的事,甚至希望早点感染,所以也不爱戴口罩。当时我有一个思考,政策放开会不会对我以后的交友产生影响。比如有些人就是不爱戴口罩,就是喜欢去人多的地方,那这个人携带病毒的几率就比较大,那我是不是要跟他减少接触,我自己也产生了这样的疑问。4. “主要担心老年人”芊眠,女,29岁,未接种疫苗2022年4月第一次感染,2022年12月第二次感染,间隔8个月对于平时身体健康的人来说,我一直没有觉得疾病本身很可怕,我担心的都是其他事。第一次感染我主要担心家里的小朋友和猫,万一我们要去隔离,娃怎么办?猫怎么办?担心会不会传染给邻居,邻居会不会很怕我们。现在主要担心老年人。这一波受感染的老年人很多,医院里人也很多。我的外婆和奶奶都80多岁了,这次都感染了。只能庆幸她们没有出现危险症状,如果真的严重到去医院,家人肯定是很担心的。三、行为上,有哪些应对/预防的措施?经历过两次感染之后,不少人对疫情采取了更为谨慎的态度,表示不能再掉以轻心,要做好防护、佩戴口罩。此外,有人坚持健身习惯,提高身体抵抗力,有人购买血氧仪、制氧机,以备不时之需,还有人去医院拍片,检查肺部是否受到损伤。此外,人们对于疫情的一个共识是,防范病毒不应打乱正常生活的节奏。就像受访者@张兆华 所说的:“正常走路过程中受伤了,伤口包扎包扎还是要往前走,不能一直围着这个事转。”1. “去医院检查”小胡,女,00后,已接种3针疫苗2022年4月第一次感染,2022年12月第二次感染,间隔8个月我担心感染之后可能会伤害到肺部,所以去做了个CT,出来结果是正常的,才放心下来。大家咳嗽很严重的话,还是要去医院查一下。2. “防护措施该做还是会做”龙猫,女,90后,已接种3针疫苗2021年12月第一次感染,2022年1月第二次感染,间隔2个月现在出去吃饭会比较谨慎,防护措施该做还是会做的。虽然大家都已经感染过了,有群体免疫,但还是担心会感染新的毒株。吃过一次亏之后不像之前那么嚣张了。Max,女,24岁,已接种3针疫苗2022年4月第一次感染,2022年12月第二次感染,间隔8个月第一次感染之后,我觉得自己身体素质没有跟上,就去健身了,结果还是没有抵抗住这个病毒。我觉得有机会还是要健身,病毒来了就是看自身免疫力能不能打败它,要保持良好作息和适当锻炼的习惯。现在就是与病毒共存的时代了,每个人还是要做好自我防护,我觉得普通口罩没什么作用,基本上能戴N95就会戴N95。3. “购买退烧药、血氧仪、制氧机”芊眠,女,29岁,未接种疫苗2022年4月第一次感染,2022年12月第二次感染,间隔8个月我们家已经备好了一些退烧药、血氧仪,可以在家里监测自己的情况,万一有什么不舒服,也知道什么时候去医院,不至于特别焦虑。对于普通老百姓来说,我们能做的就是做好防护,该怎么过日子就怎么过日子,不可能因为这个病毒就不出门了、不上班了。张兆华,男,26岁,未接种疫苗2022年7月第一次感染,2022年12月第二次感染,间隔5个月第二次感染之后,因为症状有点重,我担心家里老人受到影响,就买了制氧机和血氧仪。生病是人生不可避免的一部分,没有这个病就有别的病,所以还是要正常生活。正常生活的同时,戴口罩、多锻炼、家里多备一些药品、给老人准备一些医疗仪器。小贝,女,28岁,已接种2针疫苗2022年3月第一次感染,2022年12月第二次感染,间隔9个月我确实不想再感染了,去人多的地方还是会把口罩戴好,做好手部消毒。这次我父母、外公外婆都感染了,因为外公外婆家里有吸氧机,我现在让他们每天轮流吸氧,我也给他们买了血氧仪,但过了一个周才发货,当时发现很多店都已经缺货了。4. “少看社交媒体,减少焦虑”芊眠,女,29岁,未接种疫苗2022年4月第一次感染,2022年12月第二次感染,间隔8个月我自己有一个感觉,如果平时经常上社交媒体,会觉得这波疫情特别吓人,因为症状不严重的人,可能不太在网上分享这些经历,只有特别难受的人,会想要在网上分享一下。我觉得特殊时期还是少上社交媒体,少给自己制造焦虑。如果我看到一些很奇怪的谣言,在我查清楚它是假的之前,我还是会焦虑一下,这就是一种内耗,所以我选择少看社交媒体,少看一些群消息。四、写在最后截至发稿当日(2022年12月29日),“新十条”推出还未满一个月,全国各地大多数人仍处在初次感染阶段。因此,我们能够采访到的有过“二次感染”经历的样本有限:他们大多是活跃在社交媒体上的年轻人,无基础疾病,属于新冠轻型病例。尽管无法代表所有“二次感染”可能出现的情况,但希望给大家提供一些宏观数据以外的参照。现阶段,人们对于二次感染有许多不科学的认识。网络上充斥着各类信息,或是以耸人听闻的方式捏造谣言,或是对二次感染的症状及伤害轻描淡写。我们希望以9名新冠重复感染者的真实经验,提示大家,二次感染没有那么可怕,但也不能掉以轻心。此外我们也想表达,目前有许多关于二次感染的研究,但并非所有二次感染者都遵循着“具有显著性”的研究结论。例如,有研究表示接种疫苗可以有效降低二次感染风险几率,而受访者中超过一半的人接种了3针疫苗,仍被二次感染。在二次感染的后果不明确的状况下,我们唯一能做的,是对各种信息广泛参考、多加甄别,而非片面相信或全盘否定。如果因此而内耗,不如像受访者@芊眠 所讲的,少看社交媒体,少看群消息,让自己心态更平和,或是像@被被 在采访中说的那样,“既来之,则安之”。希望可以给您带来帮助!

新冠多次感染会不会越来越严重?看到很多朋友提出这样的疑问。通过查找资料发现,新冠是有可能多次感染的,不过是否会变得更严重,还没有明确的结论。360截图三次感染新冠会更严重吗新冠二次、三次感染是否会更严重目前并没有明确的研究结论。此前《自然医学》杂志上有过一篇文章称,反复感染新冠会显著增加多个器官的系统健康风险。再次或多次感染新冠肺炎的结果包括易患影响肺、心脏、血液、肌肉骨骼和胃肠道系统等疾病。但具体情况,根据个人体质不同也会不一样。二次感染的几率有多大在美国纽约州的一项统计中,研究人员统计发现截至2022年3月20日,共有200655例二次感染病例的报道,约占纽约州迄今为止报告的所有新冠感染病例总数的。而值得注意的是,奥密克戎爆发后,这一数字出现了明显的上升,所有二次感染病例中的170104 例是在2021年12月13日之后出现的。为什么会多次感染新冠病毒会变异,新毒株的出现可能增加二次、三次感染的几率。日常如何做好防护措施1、勤洗手在日常生活中,手接触的东西最多,最容易被污染,勤洗手和戴口罩同等重要。尤其是在公共场合接触公用物品时,一定要注意手消毒。2、科学戴口罩口罩不仅可以防止病人喷射飞沫,降低飞沫量和喷射速度,还可以阻挡含病毒的飞沫核。坚持佩戴口罩可以降低新冠病毒感染的风险。符合国家标准的医用防护口罩(俗称N95口罩)、颗粒物防护口罩(俗称KN95口罩)、医用外科口罩、一次性使用医用口罩等都具有防护功能,符合防疫要求。以上几种口罩从防疫效果上来看:医用防护口罩>颗粒物防护口罩>医用外科口罩>一次性使用医用口罩。辨别口罩是否符合防疫要求,可以从口罩外包装上的编码进行判断。医用防护口罩【GB19083-2010】颗粒物防护口罩【GB 2626-2019】医用外科口罩【YY0469-2011】一次性使用医用口罩【YY/T 0969-2013】儿童口罩【GB/T 38880-2020】3、疫苗接种接种疫苗(加强针)可以降低感染后重症的风险,建议尚未接种加强针的朋友尽快接种。

可信度比较高。1、《中国自然医学杂志》是由中华预防医学会主办,被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全文收录、省级期刊。2、中国自然医学杂志主要以祖国医学宝库中的中医科学、民族医学为基础。3、本刊是卫生部主管、中华预防医学会主办的自然医学领域综合性学术期刊。自然医学是指用化学药物以对抗治疗为主要模式的西方医学相对面言的,它是充分运用自然界中有利因素、天然药物、自然物质和手段进行健身强体,增强抗病能力为主导的各种防病治病和康复保健技术和方法的总和,既有传统医学,也有现代医学,如针灸、推拿、刮痧、养生、气功、全息、拔罐、食疗、理疗、康复、运动、心理、音乐、和手、足、耳疗法,它以祖国医学宝库中的中医科学、民族医学为基础,是各级医药卫生行政、预防、保健、康复、医务、药械人员极好的交流园地。

  • 索引序列
  • 15年自然医学杂志
  • 自然医学杂志15年
  • 15年自然医学论文
  • 15年自然医学杂志石正丽
  • 2022年自然医学杂志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