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当前位置:文学论文

髙校毕业论文问题与对策研究——以北京W高校汉

发布时间:2016-03-25 08:23

  大学本科生毕业论文的撰写对学生而言,是对其四年来积累的专业知识和综合能力的全面检验,是大学毕业前最后一项专业训练;而对教师来说,指导大四学生完成毕业论文则是一年一度的常规工作。由于主观或客观方面的原因,毕业论文的写作与指导都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及时面对这些问题并积极应对是十分重要的。本文主要以北京w高校中文系2008年到2012年度的汉语言文学专业比较文学方向的毕业论文为研究对象,发现问题,寻找对策,以便帮助学生提高毕业论文的质量,并希望对教师的教学和论文指导有所促进。

  

    一


    最近5年来该校中文系比较文学方向的毕业论文共27篇,2008年有5篇,2009年有7篇,2010年7篇,2011年4篇,2012年4篇。其中比较文学主题学$研究占有绝对优势,形象学®研究虽然只有两篇,但专业性较强,尤其是对村上春树笔下中国形象的探索,是视野开阔的宏观研究,对本科生而言,难能可贵。

  

  跨学科研究中,有两篇是谈文学与宗教的,其余是学生最感兴趣的话题——文学与影视的跨学科研究。其中既有对经典文学作品改编为电影的思考,如英国19世纪女作家简•奥斯丁的代表作《傲慢与偏见》被年轻的导演乔•怀特在2005年成功拍摄为同名电影;也有对充分利用当下大众文化中的流行元素,将历史、文学重新演绎的分析与解读,如以2010年热播的电视剧《美人心计》(改编自小说《未央沉浮》)中窦太后一生曲折传奇的经历与《史记•外戚世家》中有关她寥寥数言的记录为研究对象;当然还有对一些赫赫有名的大导演对文学作品改编的聚焦,如斯皮尔伯格拍摄的电影《紫色》与美国黑人女作家爱丽丝•沃克的同名小说、张艺谋导演的《活着》和余华的同名小说、李安导演的《色,戒》与张爱玲同名小说、陈凯歌导演对元杂剧《赵氏孤儿》的改编等等。因为学生对影片与原著关系的浓厚兴趣,他们乐于钻研,充分发挥了中文系学生的优势——对文学作品的准确把握和透辟分析,这些论文都写得颇为清新。

  

  毕业论文的写作就像社会科学的发展一样,并非是一年强似一年,但纵观这5年来比较文学方向的毕业论文,还是有一些令人欣喜的变化的。

  

  其一,在选题上呈现出求新倾向,一改以往对十九世纪的作家作品的普遍青睐。比如,有的同学就1936年获诺贝尔文学奖的美国剧作家尤金•奥尼尔与中国现代作家曹禺、20世纪英国著名作家劳伦斯与张爱玲的创作进行深入探究,还有的同学选择了2001年出版的当代英国享誉盛名的小说家伊恩•麦克尤恩的优秀作品《赎罪》以及2007年上映的由乔•怀特执导的同名电影。学生的论文对20世纪作家作品的关注度明显提升,表现了青年大学生探索、求新的可贵精神。

  

  其二,流露出对东方文学的兴趣与关注,不再一味“向西看”,越来越多的学生选择了东亚文学,涉及了日韩经典的作家作品,如韩国的《春香传》、日本的《源氏物语》。对东亚文学特别是古代文学的关注,也是对中国文学的回望,表现了大学生对汉文化圈的浓厚兴趣。

  

  其三,体现出对文学、美学理论的追求。学生们大胆尝试运用新批评、女性主义、存在主义、新历史主义等理论来分析文本并建构自己的论文,具有一定的学术意味,也表现出学生对理论的热情。

  blob.png

     二


  毕业论文中存在的问题也不容忽视,而且具有相当的普遍性,这些问题往往跨越专业,几乎存在于人文类学科的各个专业的毕业论文中,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部分学生对毕业论文不够重视,对学术研究缺乏敬畏之心,轻率的态度、忙碌的大四、巨大的压力、拖沓的节奏导致论文撰写过程中出现各种问题,最后只能提交一篇几乎没有太大学术意义的论文。

  

  其二,有些学生对指导教师存在过强的依赖心理,对论文写作缺乏自信,以至于不知从何下手,选题存在盲目性,被大量资料淹没,不能与自己的兴趣和积累相结合,而浪费了宝贵的时间和精力;有的则是题目缺乏新意,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研究成果已经很多,可以开掘的空间有限;还有的是主观感受大于分析研究,诸种原因造成论文未能深入,不尽如人意。

  

  其三,尽管有追求理论的热情,但理论的运用不够自如。有的学生不是从文本出发,而是用小说中的形象去图解理论,给人以生硬之感;还有些学生是把文本与理论分割开来,在内容和结构两方面都呈现出明显的断裂,从整体上影响了论文的质量。比如说,比较文学不同于生硬的文学比较,不是A如何如何,B又如何如何这样的简单类比,对此论点学生们耳熟能详,但真到操刀动笔时,往往只能做到文学比较这一步,再深人下去进行整合、汇通,继而得出比较谨慎、客观的结论就非常难了。2008到2010的19篇论文中,符合比较文学要义,同时带有一定的个人思考并具备一点学术意味的论文也不过3~4篇。

  

  其四,选题偏大,结论不够准确。在比较文学中,宏观的研究是非常困难的,常出现挂一漏万、结论武断的情况。如果选题太大,自身的学识积累不够,不能厚积薄发,就只能止步于“就事论事”。如2009年的一篇论文是“不同文化意识下的复仇差异——以《哈姆雷特》和《赵氏孤儿》为例”,就是因为论题太大,在异同现象的概括后未能深人分析,导致论文出现瑕疵,结论比较武断。

  

  最后,论文格式不规范,错别字多,文字表达不准确,缺乏中文专业学生对论文表现形式应有的细腻、细致和细心。

   

   三


  针对学生毕业论文中暴露出的问题,作为指导教师,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加以引导:

  

  其一,应该教导学生对学术研究抱有严肃、认真的态度,让学生认识到毕业论文在本科教育阶段的重要意义,指导老师需要提醒学生确保投入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准备和撰写毕业论文。

  

  毋庸讳言,学生到了大四,事情多、压力大,第一学期要全力以赴准备国家公务员考试和研究生人学考试,之后就是寒假。开学后很快考研成绩公布,无论成败,他们都无法安心于论文写作,上了录取分数线的忙于准备复试,没上的面临就业的巨大压力,而论文要在这期间完成,老师或学生稍有松懈,论文也就只是应景而已,质量就无从谈起了。这样的教训一再发生。笔者指导过的学生,有因为成功考研挤压了撰写论文的时间;有的学生尽管考取了比较文学专业的研究生,但本科阶段的毕业论文却不尽如人意;也有的学生考取了非中文专业的研究生,于是无心再深人修改毕业论文,导致没能在论文中发挥自身最高水平。为避免此类情况,近两年笔者开始严格要求,特别是要求考研的学生必须吃点苦,充分利用考研结束和成绩公布之间的这段时间,虽然中间要欢度春节,但也必须在开学时交出初稿,成绩公布前至少改出二稿。事实证明,这种“强制性措施”对保证论文质量还是颇有成效的。

  

  第二,毕业论文一定要以学生为主体,论文选题要符合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独立性。惟其如此,才能激发他们的热情,同时让他们真正静下心来,用自己掌握的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方法做一次学术的尝试。指导老师起的是领路人的作用,尤其在选题上不能越俎代庖,要尊重学生的个人兴趣和知识积累。

  

  2011年的一位学生最初选了比较文学方向的选题,经过交流发现,这位学生对美国女作家玛格丽特•米歇尔的《飘》极为喜爱,她十分想通过个性魅力十足、爱情却每每失意的女主人公斯嘉丽这个形象探讨爱情的意义。这显然不会成为一篇比较文学的论文,但考虑到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和精神追求,笔者同意她将论文调整为“完美的爱情——从《飘》中斯嘉丽的爱情、婚姻历程中探究真正的爱情”。

  

  对于本科生而言,要把毕业论文写出“新意”,难乎其难,因此鼓励学生写出“心声”也不失为一种好的选择。

  

  2012年也有一例这样的情况,这位学生对19世纪美国著名作家霍桑有浓厚的兴趣,希望用毕业论文表达她对霍桑思想的认识和思考,选择了霍桑在《红字》中塑造的女主人公海丝特•白兰,深入剖析了清教传统和超验主义在霍桑思想中的矛盾和交集,最终确定题目为“论霍桑思想的矛盾性——以霍桑对海丝特•白兰形象的塑造为例”。这两篇论文都不属于比较文学的范畴,笔者个人以为,与其勉为其难地要求学生的论文一定要符合指导老师的专长,莫如尊重学生,鼓励他们独立钻研的精神,帮助他们完成自己有积累、有感悟、有思考的毕业论文。

  

  第三,指导教师要充分发挥作用,应与学生保持及时、顺畅的交流。尽管我们主张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但是老师应伴随学生论文写作的始终。当学生在论文撰写过程中遇到困难时,指导老师要及时了解学生的困惑,给予必要的指导和帮助,甚至可以根据学生的知识和能力,对论题加以适当的调整,帮助学生确立一个与自身能力相匹配的论题,深入研究,论述成文。比如,2012年的一位学生本想以中国替父从军的花木兰和法国圣女贞德为题,作比较文学的研究个案,但在初稿出来后发现,这两个女英雄形象在各自的文化传统中都十分活跃,历史、文化的积淀都过于厚重,大大超出一个本科生的毕业论文的容量,所以笔者建议她先选择其中一个形象,梳理在不同历史时期对这位女性形象的塑造和理解。这位学生选择了英国戏剧家莎士比亚、萧伯纳、法国导演吕克•贝松对圣女贞德形象的不同书写与创造,论文完成得比较顺利。答辩后笔者鼓励她可以继续关注巾帼英雄花木兰与贞德的论题,并期待她能够在将来完成这样一篇大论。

  

  第四,通过学生的问题,及时发现并弥补自己教学中的不足。在目前的高校教学中,一门课的最终环节就是学生考试、老师阅卷,之后就很少再有机会就这门课的专业知识进行交流。通过考试发现的问题,几乎没有机会反馈给学生,而论文指导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这一遗憾。同时,因为撰写比较文学的毕业论文,必然要运用相关理论,在师生的交流中,可以发现学生有时对理论理解存在偏差或不够深入,有时暴露出的问题带有普遍性,那么在帮助这个学生后,还需要做的是对已经发现的疏漏和不足要在下一轮的教学中加以改进或加强。

  

  最后,强调论文要符合学术规范,大处着眼,绝不允许有抄袭现象;关注细节,毕业论文的各个部分要符合正规学术论文的要求。踏实求真的学风是学校教育的任何环节都必须强调的,在毕业论文的撰写过程中,这一点尤为重要。要求学生不发空言,细读文本,加强理论修养,决不允许生吞前人成果、不读书不查资料就动笔写论文。鼓励学生要有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学术勇气,不怕稚嫩,但求用真知识表达真见识,杜绝论文内容方面“复制+粘贴”型的敷衍行为。在论文形式方面,要加强学生的专业意识,正如诗圣杜甫叮嘱儿子宗武所言“诗是吾家事”。中文系的学生应该具有自觉意识,在毕业论文的写作、修改、排版等各方面表现得更为出色,应该追求更为准确的语言表达、更为严密的论述逻辑、更为规范的论文形式,因为这是中文专业的份内之事。

  

  高校大学生的毕业论文应该受到重视。毕业论文通常被视为专业水平的集中体现,毕业生在选题、资料査找、论文撰写、修改润色、定稿、答辩等一系列具体环节上都应该认真对待;指导教师也应该充分发挥作用,除了指导论文外,还应该继续发挥育人的作用。一般情况下,学生选择哪个方向的论文,是出于自己的兴趣和专长,师者应该因势利导,加以鼓励。笔者指导过毕业论文的学生,有的已远渡重洋,去比较文学的发源地法国攻读博士学位,有的在国内硕、博连读比较文学专业。由此看来,论文指导也可谓是教书育人的一个重要环节,无论是学生还是老师,都应该予以足够的重视。


上一篇:古殿青灯旁的一枝寒梅

下一篇:论文学类学术论文“文学化”写作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