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电影:前景与途径
我看的电视电影不是很多,去年电影频道开会之前看了一批,今年开会之前又看了一批,加起来不过30多部,这个数字不过是8年来电影频道生产和收购的电视电影总数量1/30左右。好在,看得多有看得多的看法和说法,看得少也有看得少的看法和说法。我看得不多,但却是集中看,而且看的大多数是被挑选出来的精品,所以观影经验新鲜,触动相对强烈。去年的观影经验,主要是惊讶或者说是震撼,没想到电视电影拍摄水准达到了如此程度,得到的印象结论是:电视电影应该进入电影研究的视野。所以我在那次研讨会上说,从此以后,电影历史的研究中应该包含电视电影的发展研究,因为再也没有任何理由将电视电影拒之门外。
今年的观影经验有些同,因为今年所看的十几部电视电影,其中有8部影片是在银幕上看的,这与在家里看电视很不相同。电影银幕比电视屏幕大,电视电影的优点和缺点也随之放大,这些放大了的优点和缺点,引发了我的一些思考。再则,因为已知电视电影的水准很髙,所以惊讶减少,而挑剔和思考则增多。
思考的前提,当然是谁也不能否认过去的8年之中电视电影创作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它已经用自己的存在证明了自己的价值,对此我们必须有充分的评估。不过我思考的目标或重点,则是着眼于电视电影的未来发展,即我的一些憧憬和期待,因为需要突破,就难免要对现有的作品吹毛求疵。我今天的发言题目是《电视电影:前景与途径》。下面我就把这些思考报告给大家。
一、理论前景和战略目标
我想先谈电视电影的前景。如同任何事物,尤其是新生事物一样,电视电影的前景也有两种,第一种是理论前景,或者说理想性前景,亦即可能性前景;第二种是实践前景,即可行性前景,这一前景可以作为精心选择后的战略目标。要突破就要有创新,要创新首先要有创新思维。创新思维来源何处?这就是我们要面对的第一个理论问题。创新思维来自创新想象,来自思维和研究视野的拓展,来自对事物发展的理想前景和战略目标的高瞻远瞩。
对于电视电影的理论前景,我想提出这样一个设问:10年以后,人们如何定义电影?20年后,人们还会不假思索地将电影定义为狭义的影院电影或银幕电影吗?这个问题看似比较虚玄,但三五年内我们就会遇到这样的问题,甚至现在我们已经遭遇到了这样的问题,即银幕电影、电视电影和网络电影的区别究竟有多大?换句话说,也就是我们必然要面临银幕电影、电视电影和网络电影之间领域疆界的重新勘测和划分。
更重要的是,按照“合久必分,分久必合”的天下大势亦即人类知识及其精神消费领域区划的发展规律,我们会意识到,银幕电影.电视电影和网络电影之间的区别,没有我们想象的那样大。它们都是电影,即都是现代化的影像艺术形式。至干我们是统称为电影,还是统称为影像艺术,大可以讨论。这就是说,10年或20年后,电影史将要包括银幕电影、电视电影和网络电影。至于这部历史的名称,是叫做电影史,还是叫做影像艺术史,当然会有讨论和争议。
我这样说,根据有两条,第一条,是所有这三种电影的拍摄材质的差异在明显地逐渐消失,即几乎不再存在胶片电影、磁带电视电影和数字网络电影的材质t的差异,它们之间产生了明显的同一性,即它们都是或至少都可以是数字电影。第二条,是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电视和电脑屏幕在不断增大,100英寸的电视以及更大幅度或更大规模家庭影院不仅已经成为现实,而且还会进一步发展和变化。所以,上述三种电影在银幕.电视屏幕和电脑屏幕的人小尺寸上的区別也在逐渐消失。甚至,电视和电脑这两种东西的合二为-不仅成了-种可能,而且几乎是可预测的大趋势。
在这样的情形下,银幕电影、电视电影和网络电影的最大或最明显的区別,不过是观影场所和观影方式的区別。即银幕电影是大群人集中在电影院里观看,电视电影是小群人在家庭或其他小空间内观看,而网络电影则是一种更小规模的个人观看。若要考虑这三种电影的差异,观影场所和观影方式才是我们应该考虑的一个重要的创作和研究的参考系。
这也就是说,我们要改变电视电影的观念。电视电影这一槪念可以从三个维度来界定:第一个维度是从功能上说,指的是供电视台播出的电影。第二个维度是从材质上说,过去是磁带,然后是胶片,现在是数码电影。第三个维度是从电影工业经济投资上说,是小投资或小成本电影。
在电影电视刚刚开始的时候,我们对电视电影概念的界定非常简单,可以不假思索,即仅仅从放映功能上界定,电视电影就是为电视台播出而拍摄的电影。最早期的电视电影还有材质上的区别,即电视电影是用电视磁带录制的电影,所以这一槪念尚有存在的意义。但很快,国外的很多电视电影就开始用电影胶片拍摄,从而在材质上已经没有银幕电影与电视电影的区别。现在,如上所述,银幕电影和电视电影大都数码化了,它们都可以被统称为数字电影。
数字电影不仅是电影媒介材质的变化,而且是一种内在的革命性力量,即它能够使银幕电影、电视电影和网络电影实现一体化:不仅银幕电影可以在电视台播放,电视电影也可以在电影院放映,当然它们也都可以在网络上播出。面对这样一种情况,若是我们的电视电影还坚持仅仅为电视台播放而生产和经营电视电影,那就将大大落后于传媒形式革命的实际步伐,使自己陷入人为的局限之中。
实际上,电视电影这个概念早就已经不是一个必要槪念,即并非所有的电视人或电影人都乐干使用这一概念。因为数字化使得银幕.荧幕和网络一体化成为明显的大趋势,所以专门界定和使用电视电影这个概念就有点作茧自缚了。
面对如此前景,一个相关的问题也就自然地浮出水面:银幕电影、电视电影、网络电影的投资、生产和经营显然存在一体化的可能性,谁会成为这一数字电影一体化世界的未来龙头?说得更具体一点,我们的电影频道作为一个电影投资制作机构是否有这样的雄心壮志,成为数年之后数码电影领域的龙头领袖?
现在有一种时兴的理论,即“长尾理论”,这一理论可以说是网络时代的一种具有革命性的经营理论。按照这一理论,银幕电影及其电视电影的“长尾巴”的价值经营远远没有被发掘穷尽。而电影频道作为一个拥有自己播出平台的制作机构,不仅可以开发并经营自己的产品长尾,更可以通过自己合理的战略部署,使自己成为数字电影行业的真正龙头。即有意识地头尾相连,真正实现未来电影的三位一体,那就会进退肖如,创造生机,且影响环境,从而势不可挡。
从实践角度说,未来电影的前景如何,正在于我们做出何种选择。理论的前景需要实践选择,而在实践方面,则受制于经营体制、经营理念及经营管理者的战略视野、个人胸襟、事业心等等诸多方面。这些不在本文的讨论范围之内。
仅仅从理论上说,有一点是非常明显的:若选择开发长尾且形成龙头的战略目标,则我们的投资理念、经营方式都需要做相应的改变,电影投资的方式和创作的格局当然也就会随之变化,电影的前景也就掌握在我们自己手中。若选择小本经营稳扎稳打的方式,一慢二看三通过,当然风险较小,也是一条路子。只是风险小,效益也不会大,出息当然会有限。
二、题材区划和类型意识
现在让我们回到眼前,回到电视电影的问题本身。无论将来的电影有怎样的电影同化大趋势,但其传播方式、投资规模、观看方式的不同仍会存在,为电视栏目拍摄电影的可能性和现实性需求也仍会存在。如此,电视电影的问题仍需继续讨论下去。针对这一情况,我们首先要面对的就是,电影电视到底有啥问题?即究竟是什么局限了电视电影或小成本电影的发展?我们要突破什么?
看了这么多的电视电影,我感到,电视电影作品中存在的最突出且最普遍的问题,与整个中国电影的现状仍旧密切相关,且面临着同样的问题,即它们的类型意识不够清晰透彻,从而在具体创作中类型创作的原则和技巧贯彻得不够充分,以至于影响到电影作品的艺术水准和观赏性两个方面。
类型意识不够清晰透彻,首先是电影理论上的一大问题。在我所看到的电影理论文章中,至今还没有见到哪一篇文章或哪一部专著将电影类型的来源.功能、本质、原则和技术阐释得清晰和透彻。虽然,在电影市场化趋势越来越明显的今天,已经有很多人开始专门研究电影类型和类型电影,并有人专门分析爱情片、青春片、警匪片、动作片、恐怖片、喜剧片等等电影类型,这些研究已经取得了一些不错的成果。但在更多时候,我们还是更习惯于电影题材区划及其思想意义,而不是谈论电影类型及其叙事经验。
在我们这次选片原则中也能看到,用工业题材、农村题材.儿童题材、青年题材、战争题材、历史题材、革命历史题材等等概念来谈论电影的大有人在。就在我们的电影研讨会上,我们也还是经常听到许多人将电影题材和电影类型这两个完全不同的槪念混淆使用的表述。这种新旧杂陈、含混不清的表述方式,或许是我们这个社会和文化转型期的必然现象。实际上,电影题材区划和类型形态,乃是两种完全不同的东西,相对于完全不同的文化背景和不同的价值取向。
简单说,电影的题材区划,是过去的政治宣传及其国有化计划经济时代的产物,它的根本宗旨,是文艺为政治服务,甚至直接服务于不断变化的新政策。之所以要有题材区划,最根本的原因乃是要把党的方针政策宣传贯彻到社会的各个阶层及各个领域,即要从各个领域或各个阶层中选择典型事例来映证或解释党的方针政策。在题材区划中,题材的不同成了电影作品相互区别的最重要的身份特征,而电影的思想主题都是相同或类似的,因为它们都要体现方针政策或领导思想。在这类电影中,有一整套理论与方法,或者说有一整套意识形态公式。这一公式的根本要义,可用12个字槪通过不同题材,表现既定主题。
题材区划的意识形态公式的发源,比我们以为的要久远得多。新中国的政治宣传固然是其最重要的原因之一,但其背后其实还有更加由来已久的叙事传统。中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汉文化的叙事传统虽然与抒情传统同样久远,但其叙事的艺术水准却远没有抒情艺术那样髙超。汉文学叙事的主流传统中最重要的方法是,第一,讲史的叙事,即按照历史的年代顺序进行叙事,第二,讲经的叙事,即按照佛教或者其他宗教的经典主旨演绎成一个故事。若说还有第三种方法,那也不过是将讲史和讲经结合起来,即按照讲经的演绎原则对历史人物和阵营进行道德区划。这些方法,其实就是当代意识形态公式的根本源泉。古代和当代的主流叙事可以说一脉相承,所不同者,不过是当代叙事题材更加丰富,而主题则由古代的道德主题或宗教主题变成了当代的政治主题。
这类按照意识形态化公式牛.产出来的叙事作品,其+好看或不好听,几乎是命中注定的。因为这种叙事的根本目标,不在于是否好听或者好看,而在于为社会民众提供道德、宗教或政治的教育训导。所以,从1950年代到2000年代,中国电影观众对国产电影最大的意见是“不好看”,也就毫不稀奇。实际上,早在数百年前,《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就通过小说人物贾母之口批评了古代小说和戏曲的根本性缺陷,那就是千部一腔,且千人一面。
再说电影的类型意识及其类型形态。与电影的题材区划有着完全不同的背景,它是商业化和市场化的产物。虽然,类型电影中同样存在政治、道德、宗教等意识形态因素,但电影的叙事却并非简单的意识形态的演绎,而是按照故事类型的原则和方法进行处置,从而生产出广大民众喜闻乐见的文化商品。
上一篇:从电视电影到数字电影
下一篇:电视电影1000部盘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