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论电影与当代电视传播
一、电影作为综合媒体的丧失
电影在其诞生之初是以再现生活的原生态为主要内容的,当时的重要作品从其片名不难看出其意义来,如:《工厂的大门》、《火车进站》、《水浇园丁》等等。这些影片使观众认识到,电影能够很好地把周围的现实纪录下来,所以,法国电影史学家萨杜尔说:卢米埃尔的摄影师们创造了新闻片、纪录片和报道片。当梅里埃把电影引向戏剧道路时,电影由此步入了艺术领域。情节、人物、故事成为电影不可或缺的元素。卢米埃尔和梅里埃创造了电影作为一个综合媒体的雏形——新闻纪实(非虚构)+艺术C虚构)。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电影成了一个庞大媒介。我国早在上世纪50—60年代已完成了电影作为媒介的建构。新闻类: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科教类:北京、上海科学教育电影制片厂,北京农业电影制片厂,八一电影制片厂(军教片部分),中国儿童电影制片厂,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艺术类:北京、上海等地的电影制片厂(摄制故事影片)。他们制作的影片在全国近万家电影院放映。其制作的品种丰富多彩,已能充分体现电影作为一个大众媒体的价值。当电影经历了半个世纪的发展历程时,电视出现了,电影作为最具影响力的大众传媒的地位受到强烈冲击。目前除美国、印度的电影观众保持一个较为稳定的数字外,世界各地的电影观众每年都在递减。中国内地从上世纪70_80年代至90年代初的200亿人次/年观看率下降到如今不到一亿人次/年。众多有识之士已从社会学、文化学、美学等角度分析电影衰落的原因。从传播学角度来看,则是电影自身的两种传播特性导致其影响力的下降:
1、信息的制作。电影是工业化的产物,电影的摄制和放映是以机械时代的技术为基础。摄影机呈像是用抓片爪带动有齿孔的胶片,每秒24格地转动。胶片曝光将光学影象记录在胶片上。胶片经过化学方式,还原出镜头前的光学影象。放映机再同样以每秒24格放映,以再现光学影象及其运动,拍摄和洗印有复杂的程序。制作一条本地新闻经过以上的电影制作工序,观众看到的已是旧闻,且不说远隔大洋彼岸的一条新闻片的制作周期了。“电视由于具有声画同步采集的摄录系统,与卫星相连的传播系统,和各种电子特技,数字特技联合的多媒体组合的制作系统,能够使现场的信息损耗降到最低限度”最为重要的,能够即时甚至是同步传播发生在世界各个角落的新闻。其时效优势使电影只能自叹弗如!
2、传播渠道。观看电影须有一定的条件。因为放映机的放映,只能在一定的距离,一定的空间范围内进行,传播的范围和速度极其有限。而电视观众只要有一台电视机、电源和一定的空间就可以即时收看电视台传播的节目。而且电影观众通常必须定时购票进人电影院,坐在固定的位置上。欣赏电影过程中还需遵守影院的诸多的规矩(如不准大声交谈,吸烟等等)。与此相比,观看电视方便许多,可以自由选择最佳位置和最为舒适的座椅,不需花费路程时间,免费收看和随意调换电视节目。观看时可沉默不语,也可侃侃而谈,环顾左右而言他。因此,电影与电视的传播特性决定了在传播的广度和速度以及影响力方面电视远远超出电影。电影要生存和发展必须依自身的传播特点,舍新闻纪实走艺术娱乐之路。在幽静的大厅里让观众仔细品味艺术的真谛,让劳累一天的人们去做一个个难以实现的美梦……这才是电影的魅力所在。中国影视业的体制改革也印证了这一点,北京电影制片厂、上海电影制片厂等16家制片单位专门从事故事影片的生产。
二、电视成为电影的重要传播媒介
电视的出现使电影观众大量流失,影业收人曰益减少。传统的电影从业人员错误认为电视是电影的“掘墓人”,于是20世纪50年代的好莱坞拒绝与电视合作;70年代末当电影《保密局的枪声》在大陆电视台首播比电影院的首映提前时,电影观众都转成了电视观众,致使以后众多电影制片厂纷纷抵制向电视台供片。经过几十年的较量,电影界人士终于认识到电影与电视的合作的重要性:利用电视的优势能够扩大影响,增加收人,培养和巩固观众,使电影得以发展和长期存在。目前,电视为电影提供了三种传播功能:
1、扩大影响——宣传功能。在中国的电视广告中绝少出现电影新片的硬式广告。其一是缘于电视广告时段(尤其是黄金时间)价格昂贵。其二,最主要的,电视台开办的众多的影视栏目为电影做了大量的免费宣传。一部电影自筹备、开机起就引起电视节目的关注。对首映式的报道除以新闻专题的形式予以宣传外,还让其在晚会中亮相。王家卫的电影《花样年华》在影院里热播时,主演张曼玉、梁朝伟就在中央电视台的演播大厅唱起了影片主题歌。电影《天下无双》的首映式办成了该片主角们的演唱会。好多家电视台购买了转播权,放在《综艺晚会》栏目中播出。电视免费为电影宣传造势,鼓起观众的消费电影的热情。
2、多次传播——增加收入。电影与电视界的同人已很好解决了一部电影的首映与首播的问题。一部影片首先在电影院首映,待一年或两年后再在电视台首播、重播。避免了电影票房受损,影片的制作商又可从电视台收取可观的电视播映费,获取“第二次票房收人”。
3、培养观众,巩固收视群。由于电影是为大影院而制作,严格意义上说,电影不适合电视播放。从景别看,电影多为大远景,全景,中景。而电视更适合“特写”,“近景”。因而电影的大场景在电视里磅礴的气势体现不出来。画面的视觉冲击力无从谈起。为克服电视里看电影的弊端,巩固了在影院里看电影的一批收视群体。影视界合作开拓出一个新品种——电视电影即用高质量的摄象机或摄影机摄制的适合电视播放的影片。其特点:(1)运用电影的某些与电视相适应的艺术手法。(2)多选用具有新闻性的题材,增加影片的新鲜感和现实性,贴近百姓生活。(3)制作周期短,能够迅速反映现实生活的瞬息万变。(4)摄制经费少,电视电影的平均成本约是影院电影的1/5不到,从而能够保证足够数量影片的供给。电视电影的以上特点决定了电影成为电视一个栏目的可能性。这些影片全是供电视台专用,既是首播又是首映。影片的片源不成问题,保证栏目时时更新,巩固了收看电视电影的一批观众。
三、当代西方电视传播电影的误区
法国社会学家布尔迪厄认为:电视越来越明显地受到商业逻辑侵蚀,而商业逻辑对电视的作用是通过收视率而实现……追求髙收视率则必然导致电视从注重文化品位向媚俗倾向的转变③。电视传播电影其最终意义也是提高电视节目收视率。于是电视台注重选择迎合大众的一些低俗影片(性和暴力是选片的永恒标准),而在新片宣传,影人介绍等等新闻专题的制作方面出现了许多怪现象。电视镜头时常聚焦于明星的私密生活。演艺人员一旦成名,他们的婚情、恋情就赤裸裸地被暴露在电视画面上。媒体对明星撞了车、打了人等等日常事件也高度重视,连续报道。电视台试图借此满足受众的窥视欲而提高节目的收视率,但如此传播却误导了受众,他们就会形成“演艺人员的生活是糜烂的”的偏见。电视经常发挥自己的权力,不断地制造“著名演员”、“电影艺术家”,甚至“电影大师”。一些俊男靓女还未出镜几部影片就频频曝光于屏幕之上,其背后是影视公司花巨资包装新人的结果。此种传播为观众留下如此印象:明星泉涌,佳片欠缺,明星即流星,这是商业逻辑渗透电视的又一佐证。有意识地操作一些具体的电影活动。为何一些影片未映先“热”,观众走出影院却大呼上当;为何影片拍摄中“新闻”层出不穷,影片上映后却销声匿迹。炒作不仅是丧失了电视的艺术立场和品位,重要的是表现为一些功利目的和商业行为。
显然,当代西方电视在传播电影信息时出现的以上问题,不仅使电视失去了应有的社会责任和文化品位,同时也在电视传播推动电影发展的同时,成为消解艺术的工具,把电影沦丧为一种供人消遣的一种“杂耍”。这些经济利益驱动下的种种弊端,值得我们警惕。
四、电影与电视传播的未来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全球经济一体化以及社会的不断发展,电视传播电影至少在两个层面出现变革。
1、技术面。互联网、宽带、机顶盒、高清晰度电视都将改变受众被动地从电视里看电影的方式。首先.观众不再是电视台“推”什么影片,就看什么。观众根据提供的片目•可以自由地选择影片,改变了在固定时间观看固定节目的收播方式,满足了观众个性化需要。其次,影片中的情节也可自由创意。在未来电视上将出现这样电影:制作者提供了影片的一种情节走向,观众可根据自己的“思想”改变它,自己编导影片。现在电影院出现过有几种结局供观众选择的电影,但这种选择是有限的、封闭的,未来电影观众将真正成为影片的参与者、创造者,从本质上改变了长期形成的观剧方式,变被动为主动,这在电影院里是无法实现的,电视传播提供了实现的可能。
2、文化层面。互动电视传播电影,不仅满足了观众的个性化需求,更主要的体现出“民主性”,自由点播、自由创意,电影成为“我”的电影。影视资讯也可上网订购,预约采写,编辑成“我”的电影资讯。那么布尔迪厄所描述的那种情景在未来社会就可大大减少,他说电视在当代社会并不是一种民主的丄具,而是带有压制民主的强暴性质和工具性质。”⑴收视率仍将是电视传播电影所追求的主要目标之一,但它将在满足观众的个性化需求的前提下获取较高的收视率.实现利润的最大化。当代电视传播电影的种种误K也得到一定程度的纠正。
下一篇:电视电影形态特征浅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