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学视角下的弹幕视频认知
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和大数据技术的日趋成熟,弹幕作为一种新型表达、交流形式得到迅速发展,并在一些拥有共同兴趣特征的小众范围内得以流行,影响力不断扩大,形成了特有表达符号、方式。伴随着这些变化,弹幕也从小屏幕发展到了大屏幕,从单纯的在网络视频上的使用走到了影院放映与电视直播中。每一种新传播形式的出现都会引发其对传播的影响的研究,弹幕作为一种新的传播形式使得受众与传播的关系更加密切。对此,研究弹幕的具体内涵和走红原因,以及如何把握弹幕这一新的表达与交流形式的传播要素及特征,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一、何为弹幕
(一)弹幕的内涵
“弹幕”(英语barrage,德语Feuervorhang m.)最初是一个军事用语,指的是在短时间内用火炮提供密集炮击的战术[1],子弹的数量多到在形态上近似“幕布”;之后从军事用语派生至射击游戏中,用以描述敌人子弹多、火力强劲的状态。进入互联网传媒时代后,弹幕视频应运而生,其定义是同步视频评论字幕,即观众在观看视频的同时发布即时评论文字,评论文字会实时显示在视频画面中让其他观影者看见,当同一时间节点所显示的评论很多时,视频页面上飘过的密密麻麻的符号就像子弹构成的幕布,网友形象地称之为“弹幕视频”。
弹幕视频最早形成于日本,2006年弹幕视频网站鼻祖NicoNico①,开始尝试在视频画面中实时显示用户评论。这一附带及时评论的视频播放方式不久之后被中国网站引入,出现了国内两大弹幕视频网站(AcFun站和Bilibili站)。弹幕视频的创新被引入国内后,发展迅猛、流传广泛,在这一影响下,国内一些传统视频播放网站也引入了弹幕功能,并逐渐同更多的传播形式融合。以国产3D动画电影《秦时明月》为代表的部分院线电影更是将弹幕視频这一模式应用至影院放映中;2014年10月,湖南卫视举办金鹰节盛典直播,将“弹幕”互动引入电视直播。在这些变化的影响下,弹幕一词的内涵也出现了一些变化,即不论评论数量是否足够多而形成“幕布”,只要是参与视频实时互动,并在视频上呈现的,符合流动性、覆盖性和实时性评论特点的,都可统称为“弹幕”,人们可根据自己的需求与喜好选择开启或关闭弹幕功能。
(二)弹幕走红的原因
与传统无弹幕的视频相比,弹幕视频不再采用单纯的资源输出模式,而是通过实时显示、即时互动的表达与沟通形式,形成一种“围观式”的观看体验,受到广大以青年群体为主的人群的欢迎。针对这种情形,我们可以将在这种变化下的弹幕视频“走红”的原因归结为以下几点:
首先,弹幕视频提供了一种虚拟的部落式的观看氛围。有学者统计数据显示,我国弹幕视频的受众主要集中在16-25岁这一年龄阶段的人群,并有向更低年龄阶段发展的趋势[2]。处在这一年龄段的人具有内心孤独却渴望交流、对新奇事物有较强的好奇心与求知欲、追求新异却又想获得认同感和归属感等特征,这就使得他们在观看弹幕视频的过程中,即便出现了视频内容不具较强吸引力的情况,特定群体也能够通过弹幕的实时分享,产生一种归属感和互相取悦对方的兴奋,视频观影一定程度上成为了一种社交互动。网络视频平台和社交基因共同构成了“虚拟的部落式观影氛围”。
其次,弹幕视频形成了去中心化的传播方式和平视视角。弹幕视频中,观众发布的评论内容几乎不受约束,或搞笑,或犀利,或解说,或表扬,观众可针对视频中任何一个细节即时发表自己的想法,打破了传统信息传播金字塔中的“信源中心”,观众可以不再被动接受传播者播出的内容。在“信源中心”,即原始的视频信息基础之上,观众可发表自己的见解或进行二次创作,在其他观影者可接收的情况下进行传播,此外,弹幕视频也使观众能够用一种平视的视角评价传播内容。在当今互联网迅猛发展这一背景下,这种去中心化的传播方式和平视视角深得年轻群体的喜爱。
再次,弹幕视频可让观众获得一举多得的体验收获。弹幕视频一定程度上对视频内容进行了补充,观众在观影的同时,可通过弹幕收获其他视频本身内容之外的其他信息,如对剧情的推理和猜测,对视频中信息的补充和解说,对视频拍摄更好的创意等等……通过弹幕对视频内容进行的良好补充,受众可获得更加丰富的信息,收获不同的观看体验。
二、弹幕视频的传播机制分析
“机制”一词最早出现出希腊文字中,原意是用来描述机器的构造和说明机器运转的原理。随着机器被广泛应用至社会生产的各个领域,机制一词也被应用至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用于表述某件事物内部的组织及其运行规律等。在传播学领域,传播机制是指传播的形式、方法以及流程等各个环节,包括传播者、传播内容、传播媒介和接受者及其反馈所构成的统一体。弹幕视频的传播机制,就是弹幕视频在传播过程中各传播要素相互联系和运作的整体。在弹幕视频传播机制下,传播过程具有五个要素:传播者、传播内容、传播媒介、受众和反馈。
(一)弹幕视频的传播者
传播者即信息的发送者。在弹幕视频中,传播者为视频网站的UP主,就是将视频文本作为信源上传到网站服务器供他人分享的人[3]。在弹幕视频的传播中,传播者并非固定不变,除了视频上传者传播了视频内容信息外,在视频传播过程中随着观看者人数增加,弹幕评论随之增加,信息源也在不断丰富和变化。原视频经过视频观看者一次传播后,受众通过发布实时即显的评论,将原视频与附着在原视频之上的弹幕评论构成一个整体,成为一个新的信息源,在其他观看者附有弹幕评论的视频时,原视频与弹幕评论组成的整体便成了二次信源。而传播是“N级”(多级)的,弹幕视频的不断丰富使得信源不断发展,直至“第N级信源”的出现。
因此,弹幕视频没有固定的传播中心,弹幕视频的传播者也在不断丰富和发展之中,这是弹幕视频传播区别于传统视频传播最大的一点,这一传播特点为受众提供了参与感与娱乐性。
(二)弹幕视频的传播内容
弹幕视频的传播内容最初以动漫为主,随着亚文化与主流文化的融合和弹幕视频的不断发展,弹幕视频的传播内容也不再局限于与动漫相关的内容。由于弹幕评论本身也会成为传播内容,经过传播的弹幕评论往往呈现出碎片化的状态,因此可大致将弹幕视频的传播内容分为以下类型:
第一类是吐槽弹幕。“吐槽”原是动漫文化圈专用词,随着互联网深入到各个领域,吐槽一词也被应用至网络用语的传播中,严格意义上的吐槽是指简单有力且不期待回应的短句,一瞬间突出调侃的意味,这也正是弹幕视频中评论所期望达到的效果之一。吐槽弹幕具有一定的内指性,接收者要对视频相关的文化知识有一定了解,否则可能无法准确理解吐槽弹幕的符号所指意义。第二类是科普弹幕,即和视频本身内容相关的知识性弹幕,具体表现为对视频的详细解读或相关背景知识介绍与普及。一般而言,接收者对科普弹幕会更加关注,当然一些不恰当的“科普”,如“剧透”等,则会引起观看者的不满。第三类是版聊弹幕,这种弹幕能在弹幕评论互动中形成的独立于视频内容的全新话题讨论,让参与者感觉置身于聊天室,获得更直接的沟通感受。第四类弹幕是狂欢弹幕,指的是在短时间内大量在屏幕上出现极具感染力的评论群,让接收者感觉到震撼,仿佛置身在一种全民狂欢的氛围,并不由自主地加入其中。
(三)弹幕视频的传播媒介
传播媒介简称传媒,指的是承载、复制并传递信息的物理形式,是传播过程得以实现的中介[4]。传播媒介经历了报纸、杂志、广播、电视和互联网的发展,互聯网这一新媒介的产生推动了以手机为代表的第五媒体的兴起。弹幕视频的传播以互联网为媒介,既具有传统网络视频的特点,又增强了传播过程的双向性与多功能性。传统的视频网站提供的“图像影音”被观众的视觉和听觉器官接收,这些丰富信息在“图像影音”这一单向传播过程中没有一个及时表达的渠道,而“弹幕”技术的介入则是在接收与反馈之间形成了一个有效的循环,使得弹幕视频传播过程的互动性增强,弹幕视频的发展为观众提供了多元化的媒介形式。
(四)弹幕视频的受众
弹幕视频的受众即接收弹幕视频信息并做出反应的人。反应可以是心理、情感和动机等思想活动,也可以是直接的行为反应。弹幕视频的受众在选择弹幕时具有主动能动性、情感性和个性特征,对于弹幕的选择有着较明显的动机倾向,具体表现为弹幕视频接收者可主动选择使用弹幕这一媒介,满足自我倾诉的需求,也可选择对原视频内容进行二次创作,在这些能动性选择中也体现了接收者个体的情感与个性色彩。“使用—满足”理论从受众心理角度,分析受众选择和使用某种媒介的动机和所期望达到的效果,在这一理论的解释下,弹幕视频的受众通过选择使用弹幕这一形式,可满足其交流倾诉、对于原视频的大胆二次创作、满足自我向他人传递信息和沟通的需求等,产生一种群体的归属感和共鸣。
(五)弹幕视频的反馈
传播过程的最终完成离不开反馈这一重要因素。反馈是现代科学技术的基本概念之一,工程学上的反馈指的是信息的回送。传播学中的反馈是指传播过程中受众对传播者发出的信息的反应,传播者依据受众作出的反应可调整传播行为。
弹幕视频的受众在观看弹幕视频后,有多种形式作出相应反馈,如对弹幕视频直接作出正面或负面评论进行反馈、对弹幕评论进行重复评论、分享弹幕视频链接等,这与传统视频相比,更好地实现了更及时、较全面的反馈。传播者可充分利用弹幕视频反馈的特质,收集受众的反馈信息,进行受众心理分析等,从而更好地把握受众需求,改善受众观看体验。
三、弹幕视频的传播特点
(一)“解释漩涡”下弹幕视频叙述混乱
解释漩涡指的是“不同的元语言集合之间的协同或冲突,发生在同一次解释中,两套元语言互不退让,同时起作用,两种意义同样有效”[5]。弹幕视频的视频原创者在创作视频时,往往会把一些想叙述的内容融于视频本身内容符号之中,形成特定价值观的集合,比如作者通过一个动漫作品表达团队合作、积极乐观等精神,此时弹幕视频本身的叙述内容则为这些价值观的集合。但是弹幕视频中的视频本身和弹幕评论一同构成了弹幕视频传播的内容。弹幕评论一旦加入视频符号之中,原先的叙述接收者变成了叙述发出者的一部分,而原先较稳定的叙述内容难免在喧嚣的弹幕评论世界中淹没。弹幕视频中的弹幕评论的内容往往天马行空,比如对一些细节的吐槽,对与视频本身无关的内容展开集体版聊等,这些弹幕评论实时显示在视频画面上,难免会造成弹幕视频叙述混乱。不过这些评论也产生了许多作者没预料和没注意到的符号内容,在一定程度上也丰富了弹幕视频的内容,增添了观看乐趣。
总之,解释漩涡下的弹幕视频评论使得弹幕视频在多次的传播过程中发生了内容的变化和转移,一方面它导致叙述声音混乱,另一方面也产生了许多经受众创作的去中心化的内容。如何把握弹幕视频的双刃剑作用,需要受众自身进行理性判断与选择。
(二)“沉默螺旋”中弹幕言语所指移位
“沉默的螺旋”概念由德国学者诺依曼最早提出,指的是“个人意见的表明是一个社会心理过程……个体为了防止因孤立而受到社会惩罚,在表明自己的观点之际首先要对周围的意见环境进行观察,当发现自己属于‘多数’或‘优势意见’时,他们便倾向于积极大胆地表明自己的观点,当发觉自己属于‘少数’或者‘劣势’时,一般人就会屈于环境压力而转向‘沉默’或附和,导致一方的‘沉默’造成另一方意见的增势,使‘优势’意见显得更加强大,这种强大反过来又迫使更多的持不同意见者转向‘沉默’”[6]。看似不存在中心化内容的网络互动环境不同于趋向平等多元的传统网络环境。在弹幕所代表的动漫文化中,“ACG爱好者以弹幕话语在网络弹幕平台构建的权力体系,确立了亚文化意识形态对社群组织的控制与主导”[7],观看者如果没有事先对这一文化有所了解,他们甚至无法知晓弹幕评论在说什么,这反过来又强化了沉默螺旋中的“优势”意见,例如“日常”这一词汇在弹幕评论中表达的是“异常”的含义,弹幕言语所指就发生了移位。
(三)“大众传播游戏”下弹幕视频的狂欢
大众游戏传播理论由威廉·斯蒂芬森提出,该理论认为:存在一种不具备信息传播特质的传播,其本身就只有一种目的,即给人带来快乐。这一理论因找不到具体的传播媒介加以说明,故被施拉姆以“过分夸大传播的游戏性、媒介的玩具化”而加以抵制[8],这一点在学术界也存在着较多争议。但是弹幕视频一定程度上所达到的并不是追求一个明确的信息传达,而是在内部狂欢的氛围下寻求一种愉悦的满足感。“狂欢生活是异化暂时消失的生活,它使人们获得战胜对彼岸、对神圣物、对死亡的恐惧的力量,获得抗拒人间权力和压迫因素的勇气;它充满了宣泄性、颠覆性和大众性,表现出强烈的反体制、反权力、反规范的自由的朝气蓬勃”。在这种狂欢的氛围下,人们发出狂欢弹幕不是为了获得回应或者传递某种信息,而是为了获得一种参与的愉悦感。
注释:
①NicoNico为日本NIWANGO公司所提供的线上影片分享网站http://,观赏者可在影片上留言,留言会以弹幕的形式即时显示在影片上。
参考文献:
[1]IV e:the guns in action[M].Ballantine Books,1970.
[2]郭磊.我国弹幕视频网站的受众研究[D].云南大学.2015
[3]郭婧.弹幕视频传播机制研究[D].北京印刷学院,2016.
[4]郭庆光,《传播学教程》第二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115
[5]胡易容,赵毅衡,符号学—传媒学词典[M],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106页.
[6]郭庆光.《传播学教程》第二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200
[7]陈席元.弹幕话语建构的青年亚文化网络社群研究——以哔哩哔哩网对Keyki事件反应为例.[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4(20).
[8]谢梅,何炬,冯宇乐.大众传播游戏理论视角下的弹幕视频研究.[J].新闻界.2014(02),37
上一篇:“电影鉴赏”语文拓展课的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