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银海遐思录(之十一)核战争阴影下的警示

发布时间:2015-07-06 09:48
[摘要]影片《生活万岁》以“多套层结构”或“戏中戏的戏”的表现方式展示核战争的威胁及作者的和平主义倾向。社会思潮往往能催生电影思潮。当时过境迁,电影大师们往往能另觅新径,开拓新的题材空间。
  [关键词]核战争威胁 社会思潮与电影思潮 新环境与新题材
  
  1984年初夏,我在访问巴黎期间看到了一部甚为奇特的、既充满幻想色彩又有迫切现实意义的影片《生活万岁》,至今使我难以释怀。这部由法国著名导演勒鲁什执导的影片,5月18日由巴黎数十家影院同时首轮上映,这对于那些一向只以好莱坞“巨片”作为首轮上映节目的影院说来,确是一件很不平常的事情。我当时正在巴黎为即将于来年在我国举办的法国电影回顾展遴选影片,看完此片后,曾向法国电影资料馆提出希望能将其列入参展片目,却因影片发行人借口“版权”问题而未能成功。据我所知,此片迄今仍未引进我国。这使我又一次甚为纳闷,并联想到我国主管外国影片进口的部门,为何对好莱坞的那些情节片情有独钟、乐此不疲?
  影片《生活万岁》的结构甚为复杂。如果说费里尼的《八部半》采用的是“套层结构”或“戏中戏”的话,那么这部影片可以说是“多套层结构”或“戏中戏的戏”。影片描写男主角(一大公司经理)与女主角(一戏剧学校助教)突然同时在不同地点失踪,数日后又同时在不同地点露面,并且向别人宣称他们本人只离开工作岗位十多分钟(指自己手表上的时间为证),但一直处于恍惚状态,无从说清这十多分钟的经历。人们疑为受外星人劫持,就让他们住院检查。在这期间,两人居然在同一时间想喝水,入睡时做完全一样的梦,他们在不同病房里分别述说的梦,连细节也不差分毫。某夜,在值班护士离开病房的一瞬间,两人又消失得无影无踪,而病房门窗都关得好好的。数天后,这两人乘坐大型客机从北非归来,此时巴黎出现一番奇景:深夜里,太阳高照在室,与万紫千红的霓虹灯交相辉映。长途电话传来,纽约、伦敦也同此情景。男主角在街道人群簇拥下,登台发表反战演说,并说这是外星人要求他传递给地球的信息,如不停止核战准备,就将对地球发动摧毁性总攻。剧情发展至此,“经理”从床上醒来,原来这一切全是南柯一梦,他原来是受雇于外国情报局(暗示美国中央情报局,但未明指)的特务,与女主角事先串通好,演了这一出戏(夜里失踪是从病房天花板上的秘密通道里接走的),意在削弱某超级大国从事核战备的努力。他得知这把戏已被妻子发现,就把她杀死,然而他自己也没能逃脱被外国情报局人员枪杀的命运。放映到这里,观众以为影片已经结束,殊不知那位“经理”此时才“真正”从睡梦中醒来。他本人并不是什么公司经理,而是某国参加斯德哥尔摩军备谈判的官方代表,那位女主角是他钟爱的女儿。影片中出现的许许多多人物也分别是他的同事、朋友、情敌、佣人等等,但在影片中全都易位,分别扮演梦境中所需要的角色。前面一段剧情不过是他的“梦中梦的梦”而已。通过这个荒诞不经而又编织得十分巧妙的情节,观众还是能觉察到影片创作者的基本意图。在外层空间的秘密引起人们强烈的好奇心,核战争的恐怖又笼罩着西方社会之际,作者的和平主义倾向应该说还是有一定进步意义的。它至少接触到西方世界普遍关注的一些重要问题。

  由此片我又联想到美国电影导演克莱默在1962年拍摄的《在海滩上》。这部影片也带有幻想性质,描写美苏两国因发生误会而爆发了一场核战争,结果美国大片国土都被原子弹摧毁,昔日挤满度假人群的海滩上也都杳无人迹。此片曾受到当时苏联影评界的高度评价,认为是对维护世界和平的一个贡献。
  像我们这些年纪的人都还记得,当1965年美国发动侵略越南的战争,我国派遣志愿人员(主要担负防空战斗)援助越南人民抗击侵略者时,局势是何等紧张。我国领导人为安抚民心,曾声称“原子弹不过是纸老虎”。北京各单位纷纷学习防范原子弹的基本知识,还组织大家去西山参观防原子弹的设施。到了1970年,在“广积粮,深挖洞,不称霸”的号召下,北京各里弄居民在自己的小院子里挖地洞,上面铺盖一些木条和草席。其实,这样的“深挖洞”就连普通的炮弹都抵挡不住,更何况是原子弹、氢弹。当时情景有如1958年“大跃进”中的“后院炼钢”,许多人都把自家的钢铁器皿甚至大门上的铜环都卸下来拿去“炒钢”……
  提起这段可笑而又令人伤感的往事,并不是为了出我们自己的丑,而是有感于我们祖国今天的强大。中国不仅因拥有核武器而早已加入“核俱乐部”,而且在外层空间的探索方面也有了很大的进展,以致有实力提出“和平利用外层空间”的建议。“原子弹不过是纸老虎”这句话如果不是仅从字面上去理解,而是把它理解成“恐怖平衡”的话,是完全有道理的。核大国都拥有众多核武器,大家都不敢轻易使用或威胁使用,以免两败俱伤,一齐毁灭,这就是世界上局部常规战争从未间断、迄今尚未发生核战争的根本原因。
  联想到此类题材的电影创作,除了上述两部影片外,我还看到过《翌日》,记得那是我在某部队讲课时在那里看到的。其故事情节跟《在海滩上》差不多,也是描写两个超级大国因“发生误会”而动用核武器,结果第二天(“翌日”)这两个国家都从地球上消失。其后,在西方的某些影片中也隐隐约约地接触到这个问题,不过没有像上述那几部影片那样专门描述而已。
  四五十年前,在我国的词汇里,“和平主义”曾长期被用作贬义语。然而,今天我们不仅提出要建立“和谐社会”,而且要为建立“和谐世界”而努力。那么像《生活万岁》这样具有强烈的和平主义倾向的作品,也应该是完全可以接受的了。
  随着苏联的解体,两个超级大国只剩下了一个超级大国。像上述几部为企图抑制核战争的爆发而显示的强烈的和平主义倾向的电影作品,似乎也销声匿迹了,至少我们还没有看到此后有新的作品问世。
  由此我想到“电影是社会精神生活的晴雨表”这句名言。电影思潮往往与社会思潮紧密联系。从过去一百多年世界电影史上,我们曾不断地看到社会思潮催生电影思潮的事例。善于捕捉社会上人们普遍关注的问题的电影艺术家,往往能使其作品赢得较多的观众。当时过境迁,一些为人们普遍关注的问题不再成其为问题时,他们就必须另觅新径,开拓新的题材空间,这也许就是那些在世界影坛始终享有盛誉的电影大师们取得成功的“秘密”之所在。

上一篇:县级电视台生存与发展策略初探

下一篇:论电视新闻的真实原则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