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星丑闻对电影明星制的影响
[摘要]明星丑闻虽然属于媒体事件,但却涉及电影明星、经纪公司和电影观众(普通电影观众、影迷等),而这些因素共同构成了电影工业明星制的几个重要环节,明星丑闻对电影明星制产生的影响包括三个方面:丑闻频出使得明星出现严重的信任危机:明星控制系统的异化危及明星制的正常运转;网络民主的泛滥对明星制所依赖的“迷”文化不堪一击。明星丑闻频出无疑是电影明星制乃至电影工业的危机。
[关键词]明星丑闻电影明星制 危机
近年来,明星丑闻事件频发,各种各样明星的负面新闻、绯闻、小道消息弥漫在影视新闻之中,虽然明星丑闻使明星获得了不可胜数的曝光率,但丑闻事件一而再再而三地掀开娱乐圈的遮羞布,让人们再次看到了明星生活不光彩的另一面。考虑到明星丑闻的当事人——电影明星、经纪公司和电影观众(普通电影观众、影迷等)——正好构成了电影工业明星制的几个重要环节,我们不妨借此来反思其可能对电影明星制产生的影响。
1、信任危机:明星丑闻的伦理困境
作为好莱坞电影工业的组成部分,明星制从20年代形成之后直到现在都在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这种作用就在于明星依靠其塑造的银幕形象及其自身特性赢得声誉,从而为电影工业带来相对稳定的消费群。
通常,明星是一个具有一定知名度的演员。在明星制形成初期,明星常被类型化,这种类型化使明星拥有了不同的观众群,而获得大多数观众支持的往往是那些塑造正面人物形象的明星,制片商也看到了这种明星形象和观众支持率之间的关系,所以明星制是不允许明星扮演真正的罪犯的,为此甚至不惜改变影片的剧情。在《希区柯克与特吕弗对话录》中,希区柯克在谈及其影片《房客》时说,“主要演员艾弗·诺维洛是一个英国的话剧明星,当时是一个名角。这就是一个问题,我们要根据明星制去对待它:故事经常要改变,因为明星不能是一个坏蛋。”“16年后,我同加里·格兰特拍摄《深闰疑云》时,碰到了同样的问题。不可能让加里·格兰特去扮演一个凶手”,特吕弗:“加里·格兰特会拒绝吗?”希区柯克回答,“不一定,但那些制片人,他们会拒绝。”由此可以看出,早期明星的知名度、影响力与其所塑造的良好人物形象密切相关。明星依靠角色建立起声望,吸引着公众对他或她的注意。
明星的经济价值被制片人发现之后,作为电影工业最核心的市场化运作,如高概念、策划、项目预算、投资、角色、制作、发行、放映到各种电影衍生产品的开发,都开始围绕明星来展开。在明星制造系统(makinqsvstem)中,明星传闻历来就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但是,观众对明星隐私的知道欲绝对不仅仅局限于一种理想生活和理想人格的向往,窥淫癖也构成了观众关注明星的动因之一,这就使得“明星丑闻”拥有了市场。由于电影往往被作为大众文化娱乐工业的一部分来看待,娱乐新闻往往就是出奇制胜,以窥探名人隐私来作为吸引读者的手段的,因此,在娱乐新闻中,“丑闻”的比重占据了越来越突出的位置。但是,丑闻在不同的明星制造系统中作用是不一样的。一般而言,明星丑闻所涉及的明星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叛逆型明星,往往越是负面的消息,对其宣传力度越大,有时,这类明星的丑闻还是必要的,无伤大雅甚至还是求之不得的i而另一类则是完美型明星,对于这类明星而言,无论是演员角色还是生活作风,都被严格地规范、秘密的保护。
对于明星制而言,“明星丑闻”最大的影响就是对于明星声誉的损害,进而直接影响到观众对其的信任。明星一旦失去自己的观众,就失去了影片投资商与广告商,失去了媒体的关注,很快就会被公众遗忘。如果明星被观众所抛弃,任何媒体任何宣传都将无济于事。在互联网时代,由于论坛博客直接成为大众的媒体,而不是像此前纸质媒体和电视媒体,传播的内容还主要是由制作方、策划方与媒体联合控制的。在网络中,大众的意见直接以网民的发言形式体现出来,这无疑对明星的声誉带来最为直接的影响。
2、控制异化:明星控制系统的崩溃
在电影工业的明星制中,与明星制造系统相对应的另一套系统就是明星控制系统(controllingsystem),这是明星制中最为核心的运作机构。对于普通观众而言,他们往往只能看到明星在闪光灯下光鲜亮丽的一面,往往不能注意到,明星在整个电影工业中,事实上是最为重要的带来剩余价值的因素。麦克唐纳在其《重新认识明星现象》一文中一针见血地指出,“把明星现象看成是一种制度就意味着明星劳动的方式要受到演员劳动力市场以及影片制作机构的影响。”演员作为一个劳动力与一般的制造业中的劳动者还不一样的是,演员作为劳动力自身也是具有价值的,除了他/她个人的劳动之外,明星自己的“身价”不仅是为自己带来丰厚利润的重要来源,而且也是其为明星经纪机构带来巨额效益的保障。但是麦克唐纳也注意到,“同其他行业的情况相ee,银幕表演这个行当的规则很不规范。电影演员是自由劳动者,所以演员的就业很大程度上要依赖代理人,物色演员的人。以及工会作为中间的媒介来协调疏通演员和电影行业之间的关系。而这种联系就成为找工作并获得有利的竞争优势的至关重要的方式和手段。”根据好莱坞明星制的惯例,为了能够把制造好的明星转化为一种能够为其创造最大的经济效益的资本,明星控制系统必须在两方面展开工作:“其一是对明星形象所有权的控制。二是对明星资本的市场控制。前者是大片场或者经纪公司通过购买而暂时拥有明星形象所有权,主要通过合同的形式来实施控制的;后者是大片场或者经纪公司将明星形象变成资本而获得收益,主要通过各种市场营销手段来实现。”
3、网络民主:对影迷文化的解构
明星制赖以维系的观众基础是各种各样的“影迷”。“迷”的存在使电影工业拥有相对稳定的消费者,他们的欣赏品味因其可辩识性而易于被电影制作者所掌握和调节。从美国电影明星制的起源来说,伍兹论证说,“观众的好奇乃是创立明星制的动力。”
在明星丑闻中,真正对明星制带来毁灭性打击的,正是观众基础的崩溃。如果说在明星制造系统中,明星和经纪公司合谋创造了迎合观众的形象,并最终获得承认(于是“影迷”诞生了)的话,那么,明星控制系统针对观众所做的,便是利用各种手段来维持影迷的关注、创造新的影迷群体。在对影迷的毁灭性打击中,另一个更值得关注的问题突现出来,这就是网络文化对“迷文化”的冲击和解构。费斯克曾指出,“大众文化迷是过度的读者:这些狂热爱好者的文本是极度流行的。作为一个‘迷’。就意味着对文本的投入是主动的、热烈的、狂热的、参与式的。”迷是观众中最具辩识性的一类,在此,“共同的归属感”构成了“迷文化”最具核心性的因素。从电影明星制的整个产生和发展来看,如果说早期明星制的诞生来自于电影制作方对观众需求的利用的话,那么在当代日益成熟的大众文化和电影工业体制之中,“迷”却是被有意识地创造出来的,并通过各种手段促使“迷”们能够维持住对明星的喜爱和关注。比较成功的例子我们可以通过刘德华迷、张学友迷、周润发迷看得出来,从80年代直到现在,在二十多年时间里,明星及其经纪公司依靠自己的努力培养并维系了一代又一代的影迷。但是,新世纪之后,网络文化的发达对业已成熟的“迷文化”系统带来了巨大的影响。一方面,观众角色摆脱了“受众”地位,成为主动的观者,如果说在纸质媒体和视听媒体时代,“明星传闻”的控制权掌握在明星、经纪公司和媒体手上的话,那么,在网络时代。真正的话语权成为网民,这使得前者一下子就沦落成被窥探、被讨论、被批判的对象。另一方面,网民意见机制的复杂性也使“迷文化”面临新的挑战:在网络文化还不发达的时代,“迷”文化是一个相对分散而隐秘的圈子,但是,网络文化对“迷”文化的影响是双重的,一方面是为“迷”群的膨胀带来了便利;但另一方面则直接将“迷”置于无所不在的公共场域,稍有风吹草动,便会影响到“迷”的心态,从而对“迷”群带来影响。很多人认为,明星们的“道德沦丧”让他们感到愤怒和失望,他们认为自己被明星们的行为伤害了。与此同时,大批网友在论坛博客上发表自己的看法,或强烈的抨击或理性的分析,但可以肯定的一点是,这远远超出了“迷”群的相对封闭自足的界限——相反,“迷”们被淹没在各种网民言论之中,即使是在整个事件中从头到尾都同情持受害明星的,也不太敢冒天下之大不韪公开支持了。
因此,在网络文化中,迷文化必然遭受重创,而其结果必然是观众的丢失。当观众不再喜爱那些被制造成“清纯可爱”或“帅气逼人”的明星时,明星制的观众基础何在?如果明星制的合法性面临危机,赖以维系的电影工业何以运转?
上一篇:国外电视纪录片的发展趋势
下一篇:影视时代的小说生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