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许鞍华电影中的女性意识的表演策略

发布时间:2015-07-22 10:01

 一、许鞍华电影概述
  许鞍华导演作为香港电影新浪潮的代表,曾多次获得包括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导演奖、台湾电影金马奖最佳导演奖在内的数个奖项,因其作为女性导演的特殊视角,独特的女性意识表达方式,在女性电影发展史上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许鞍华导演的电影都是以塑造女性角色为特征,并且带有强烈的女性意识的表达。她以其独特的女性视角、女性情怀,对社会中形形色色的女性形象通过电影的方式加以关注,给观众呈现了不同于男性导演视角下的女性世界,塑造了许多非常有代表性的女性角色。从《倾城之恋》中的白流苏到《半生缘》中的顾曼桢和顾曼璐姐妹,从《天水围的日与夜》中的贵姐到《玉观音》中的安心,不同的时代背景,不同的性格命运,不同的主题思想,许鞍华都通过对这些女性形象的塑造来表达她的女性意识。
  二、透过许鞍华电影中的女性形象解读其女性意识表达特色 (一)女性悲情主义色彩
  许鞍华的电影中大部分都是充满着女性悲情主义色彩的,这体现了她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也是充满悲情的,她认为自己的人生观是“悲”的,个人同命运抗争的力量太过渺小了。在许鞍华眼中,命运是一种强大又无法控制的力量,会让人无法改变。因此在她选择电影剧本以及具体拍摄过程中,都把这种悲情主义色彩融入其中。
  从她的第一部作品《疯劫》开始,就开始演绎和表达这种悲情主义。《疯劫》的女主人公李纨,在遭遇了未婚先孕,未婚夫移情别恋这些打击之后精神错乱导致失手杀人。许鞍华没有按照一般的惯用拍摄手法去讲述故事本身,而是从李纨的内心世界去解读她在生活中迷失自己的心理状态,也为她以后的女性形象塑造奠定了悲情主义的基调。之后的电影《今夜星光灿烂》的女主人公杜采薇,两次陷入师生恋中,更有悲情色彩的是这两次恋爱的对象竟然是一对父子。影片通过这样的一种方式去表现命运的力量,女性无论做什么样的努力,最后都无法挣脱命运的束缚。而电影《玉观音》更是将这样的悲情主义色彩发挥到极致。本来一男一女的简单爱情,却因两个人的职业身份让这段爱情从最开始就注定会成为悲剧,一个是缉毒警察,一个是被警方追捕的毒贩,这两个矛盾的双方本身就带有相当大的讽刺性,许鞍华在她的电影中没有过多去讲述女主人公安心和其他几个男人的感情,而是突出了安心和毛杰的爱情悲剧以及安心的听凭命运安排的心理表现,又一次将许鞍华的这种宿命轮回思想和悲情主义色彩推向了高潮。
  (二)哀而不伤的感情基调
  许鞍华电影尽管多充满了悲情主义色彩,但是并不消极,影片中的那些女主人公们经历了各种生活的磨难,却没有怨天尤人,而是不卑不亢地生活着,许鞍华在其后期的电影中并没有过多的对这些悲剧女性的命运进行控诉,而是通过对她们平淡生活的描写来展示女主人公们内心的坚强,呈现出一种哀而不伤的感情基调,较有代表性的就是电影《女人,四十》和《天水围的日与夜》。
  《女人,四十》描述了主人公阿娥进入到上有老下有小并要努力工作的中年女性的生活状态,透过对阿娥这样平凡人在面对命运的艰辛与无奈的刻画,反映了很多社会现状同时也延续了许鞍华电影中一贯的悲情主义色彩,但是她并没有让这种悲情主义一直延续到剧情结束,反而在影片的设计中加入了很多幽默和欢乐的情节。许鞍华想通过这样的方式来表现阿娥尽管陷入了生活的种种困境中,但是她是在努力跟这种生活抗争的。许鞍华不仅仅表达了对主人公的同情,更是在帮她寻找出路,在帮她去调整心态。影片用一群飞翔的鸽子作为结束,给原本伤感灰色的电影增添了几分亮色,让观众在随着主人公艰辛生活而伤感的同时又充满了对生活的希望和向往。影片结尾的音乐也用了充满悲情主义色彩的旋律,但是却又用“休涕泪,莫愁烦”的歌词去表现女主人公乐观与坦然的面对生活,渲染出了哀而不伤的感情基调。
  电影《天水围的日与夜》中对女主人公贵姐的刻画更是将这种哀而不伤的感情基调推向了高潮。贵姐的一生都充满了悲剧色彩,年纪很小就开始支撑家庭,照顾弟弟,供弟弟们读书直到弟弟们各自学有所成、成家立业,但是贵姐并没有因为弟弟们对她的冷落而抱怨生活,只是埋怨自己没有好好读书才会落得了辛苦工作的下场。在丈夫去世之后,贵姐一个人含辛茹苦地抚养儿子,但是她同样没有抱怨,而是充满了生活智慧地去应对生活中的种种问题,并且总是乐观微笑着去面对他人,在自己条件已经很拮据的情况下还去帮助梁阿婆。许鞍华在影片的处理中用平缓的节奏记录贵姐生活中的点滴,她并没有刻意去强调她生活的不幸与艰辛,因为这种不幸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并不少见。所以许鞍华选择了用一种充满了温情的视角去展示贵姐的生活以及她在生活中的坚强和乐观,让影片又充满了希望。所有的镜头都是缓慢和平淡的,没有大起大落跌宕起伏的剧情,一切都是平淡如水的,充满了淡淡的哀愁,却又给人以希望,整个意境是哀而不伤的。
  (三)同性情谊的表达
  当下很多电影都是围绕男女之间的爱情主题来进行展开,也成为很多商业片卖座的主要原因,即使涉及同性情谊题材的电影也多是歌颂男人之间的兄弟情谊,而对女性之间的情谊表达并不多。在中国的传统文化里,就一直是重视男性之间类似桃园三结义这样的兄弟情,但是往往忽视女性之间的感情,对女性角色的定位永远是母亲和妻子这两种,说到底是因为女性经济不独立导致社会地位中依附于男性,所以她们之间的感情往往是被忽视的。但是在许鞍华的电影中却用其独特的女性视角将这种女性之间的同性情谊表达出来,女性之间因为有相似的命运、相似的遭遇、共同的感受和诉求,彼此之间有更多的理解、帮助和关爱,许鞍华通过这样的方式去表现新时代女性意识的觉醒和独立。
  许鞍华导演的《天水围的日与夜》就是这样一部表达女性之间因为有相似命运进而彼此关爱的电影。她通过缓慢和平淡的方式去讲述两个女人的故事:一个是从小含辛茹苦养大弟弟,然后结婚嫁人之后却遭遇丈夫离世,自己一个人养大儿子的贵姐,另一个是惟一的女儿去世,女婿带着外孙离开她去另组家庭,自己孤单一人生活,为了糊口还要去打工的梁阿婆。两个人本来彼此是陌生的,但 是因为相似的命运和遭遇让两个人走到一起,在生活和情感上互相理解和照顾。贵姐生活节俭,但是却会主动帮助梁阿婆买东西并且拒绝要她的钱,还让儿子也去主动帮梁阿婆。知道梁阿婆想念外孙便主动提出陪她去看望女婿和外孙,在梁阿婆遭到女婿拒绝后陪伴她,梁阿婆将本要送给外孙的金饰送给了贵姐的儿子。梁阿婆知道,这个世界上对她最好的人就是贵姐了,贵姐也并没有拒绝梁阿婆的这份厚重的礼物,她心里也明白,梁阿婆把她们母子当做了亲人,她不能拒绝这份信任和依赖。影片这时把镜头拉近,将两个女人握在一起的手给了一个缓慢的特写,表现两个人的命运因为这份彼此的理解和关爱紧紧地联系在了一起。
  许鞍华另外一部表达女性同性情谊的电影是《得闲炒饭》,这部电影是她花甲之年导演的一部作品,而这部电影却触及了一个非常敏感的题材——同性恋,而且这部电影描写的还是女同性恋之间的感情,这对63岁的许鞍华来讲是一个巨大的挑战,但是她却用她女性的独特视角很好地诠释了这部作品。在许鞍华以往表现男女爱情的电影中,结局都是悲剧的,但是在这部表达同性之爱的电影中,却是一个非常完满的结局。《得闲炒饭》讲述的是一个女白领和一个女律师两个人的同性爱情故事,两个女子,一个跟19岁的大男孩玩一夜情不小心怀孕,另一个却因打官司怀上当事人的孩子。尽管电影中也是有男性角色的,但是许鞍华让男性在这部电影中成为配角,主要还是去表现女主人公之间的感情,表达了强烈的女性独立意识。电影主基调应该是悲剧色彩的,但是许鞍华为了让这两个女人的感情发展得更好,在影片中加入了较多欢快浪漫的元素,让这部本该悲情的电影变成了一部浪漫爱情轻喜剧。电影中无论是两个女主人公,还是她们周围的女性朋友,都是处在较高社会阶层,有良好职业背景,有较强独立意识的女性,许鞍华通过对这些女性形象的刻画,去表达她对女性真正独立的向往。比如片中对女律师Macy这个角色的设计,因为她的职业原因,她的主要生活圈子大部分都是男性,但是她没有成为男性的附属品,而是一直在表达着自己的独立意识。许鞍华在Macy谈论性别政治的内容时,给她上半身的正面来了一个特写,既表明了Macy的女性身份,又向观众传达了她强烈的女性意识,女人是可以加入到这种男权社会中去的,并且可以做得更好。许鞍华在处理Macy和Anita的同性之爱时,也没有像那些描写男同性恋的电影一样过多强调性与爱,而是通过回忆两个人以前的浪漫爱情以及在共同抚养照顾各自孩子的过程中彼此情感的交流,并且在电影最后,设计了一个非常圆满和美好的结局,表现了许鞍华单纯而美好的女性情怀。
  三、结 语
  许鞍华作为擅长女性主题电影的导演,以她独特的女性视角,为电影中女性形象的塑造带来了很多与男性导演不一样的风格。她虽然出生在内地,却一直在香港长大,受香港文化影响非常大。她拍的很多电影都是反映香港市井风情下女性带有悲剧色彩又哀而不伤的故事,她喜欢用平淡的手法去表达,虽润物细无声,却蕴涵着女性性格中无限的力量,为观众呈现了一个真实的女性情感世界,塑造了一系列坚强、隐忍、细腻的女性形象。这些角色虽然各自职业身份不同,有女白领也有女警察,有单身母亲也有孤独老人,有对男人过分依赖的弱女子,也有独立意识过强的女同志,许鞍华想通过对形形色色女性形象的塑造去展现不同的女性世界。而且因为她的女性视角,站在女性的角度去讲述和评论每一个故事,她在对这些女性人物的刻画中加入了更多对女性内心情感的表达以及带有她强烈个人色彩和体验的感受。这就区别与其他站在男性视角去拍摄的女性主题电影,在许鞍华的电影中更多地表达了女性特有的哲思和感情,通过单纯平淡的节奏将一个个充满温情和爱的女性生活展示在观众面前。
  [参考文献]
  [1] 陈晓云.神圣的祭奠——论女性在中国电影中的位置[J].艺术百家,1994(01).
  [2] 于中莲.香港新浪潮电影重要代表——许鞍华[J].当代电影,1997(03).
  [3] 梅峰.理想的诗情与现实处境——许鞍华九十年代电影创作轨迹[J].北京电影学院学报,1997(07).
  [4] 张颖.忠于叙事的“反类型化”影像——许鞍华“后九七”电影影像造型语言研究[J].当代电影,2007(04).
  [作者简介] 徐琨琳(1984— ),女,江苏兴化人,博士,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文化创意产业研究、女性研究、模糊语言。

上一篇:20世纪左翼电影音乐特征效果分析

下一篇:在“他者”中寻找真实的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