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现代语境下的中国影视价值观的特征研究
后现代主义是20 世纪60 年代以来在西方出现的一种怀疑论、多元论的思潮。它以其独有的文化特质,应和了处于社会转型时期面临巨大迷茫和空前压力的中国当代社会背景,一经传入便迅速在中国的土壤上生根发芽,对中国社会文化及其价值取向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后现代主义思潮主要具有如下特点:
削平中心,颠覆传统。后现代主义思潮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反对中心,消解权威”。后现代主义通过对人的理性中心的解构,确立了不确定性、无深度性、零散性和不可表现性等典型特征。
走向商业,大众狂欢。商业化、大众化、娱乐化是后现代主义的又一显明特征。后现代主义对非中心化的倡导,导致了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的合流。后现代主义消解了深度,模糊了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的边界,从而使自身与大众文化融为一体,它“以轻松无深刻意义、无深层指涉的搞笑形态存在,同时放弃了站在精英文化立场上的启蒙和反思精神,毫无负累地沉浸在大众文化的世俗中肆意狂欢。”[1]消解整体,随意拼贴。“拼贴画的原则是20世纪在所有媒介中一切艺术的中心原则。”[2]戏仿与拼贴是后现代艺术家所追求的另一重要特征。后现代主义“不相信元叙事”,主张“向整体开战”,追求拼贴性、零乱性和非逻辑性,将“寻常”与“反常”的秩序状态拼接、杂糅在一起,呈现出一种“怎么都行”的混杂状态。
一、后现代主义对我国影视价值观的积极影响 后现代主义要求打破“绝对理性”的枷锁,倡导创造性和对个体的关爱,鼓励多元的思维风格,对我国影视的价值取向产生了诸多积极影响。
(一)关注个体,关爱世界
不同于以往我国传统影视作品对伟大历史推动者、崇高英雄人物的描摹以及宏大历史的叙事,后现代影视在强调颠覆传统、消解中心的同时,通过对平庸琐细的日常生活的描摹消解生活的意义,转而更加注重个体的生命体验,强调对个体的经验和感受。后现代影视通过对包括边缘人物在内的各种小人物的描绘,关注社会个体,给予世界以关爱,同时展现出每个生命的异质性和唯一性,构建一个多元化的社会影像。
本雅明指出,“新技术,新生产和消费方式,19世纪工业化带来的所有变化,已经创造出一种全新的人的感性,并由此在世界上创造出一种新的生活方式,在漫长的历史时期里,随着整个存在方式对人类集体的改变,同样也改变了他们的感知方式。”[3]后现代影视文化不再是对权威的盲目追随,而注重个体内心的感受,从而大大丰富了影视文化的艺术生命。
(二)走向大众,鼓励多元
后现代主义在“去中心”、“消解权威”的同时,将视野拉回到平民大众和日常生活之中,推动了影视文化的通俗化、大众化。在后现代主义的影响下,影视作品不再局限于对英雄人物、权威人物的描写,转而回归生活、贴近大众、赞美平凡生活、反映普通人的现实。这种文化倾向不仅使得影视文化走出狭窄的精英文化的天地,而且拓宽了影视作品的视角,赋予了其新的生命力。后现代影视也由于具有一种贴近大众、关注平民生活的情怀,而为大众所接受,丰富了大众,特别是下层民众的文化生活内容。
后现代影视并不追求“梦幻般完美的故事”、“逻辑缜密的对白”、“封闭的结构”以及“完满的结局”等,相反它正是常常通过“留白”的手法,给观众留下无限想象的空间,使主体依据自我个性的理解发挥能动性,完成对影视内涵的阐释。这种开放的、多元的手法,有利于倡导社会文化的多元性和包容性。
二、后现代主义对我国影视价值观的消极影响 在关注到后现代主义对我国影视价值观积极影响的同时,我们也应该注意到其消极意义。
(一)内容匮乏,深度缺失
后现代主义强调“削平中心”,废除元叙事,追求平面化,采用戏仿和拼贴的手法。在这种影响下,影视艺术不再注重思想内容的深度,而更加注重艺术的表现形式,从而导致作品内容的匮乏和深度的缺失。影视作品为了追求娱乐效果,常常以俊男靓女为主要人物,以曲折浪漫的情爱故事为主要内容,辅之以震撼的视听效果,以吸引观众。
伊哈布·哈桑说:“题材陈腐与剽窃,拙劣的模仿与东拼西凑的杂烩,通俗与低级下流丰富了表现性。”[4]模仿纵然再丰富,也毕竟不能替代创造。随着人们视野的不断扩展,复制和拼贴而来的后现代影作,只会衍化为利奥塔所说的“巨大的‘厌烦’模式”。
(二)视觉至上,娱乐至死
后现代主义将文本视为一种无深度的语言游戏,这在颠覆传统社会文化价值观的同时,树立起以游戏消遣和大众娱乐为宗旨的文化价值观。正是在这种文化价值观念的影响下,当代影视作品呈现出一种视觉至上,娱乐至死的享乐主义精神。“后现代电影文本及其炮制者、观赏者一同沉迷于‘流行的时尚’。利奥塔称这种‘流行时尚的’现实主义实际上是一种‘金钱现实主义’。‘这种现实主义顺应所有的倾向,恰如资本迎合一切需要一样’,它迎合通俗与低级趣味,难免对社会道德与意识产生酸性腐蚀作用。”[5]
(三)消解价值,冲击传统
后现代主义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我国传统的文化观念和价值取向,主要表现在以下两方面:
一方面,后现代主义主张打破传统,消除权威,颠覆了一切价值与标准。同时,后现代主义却没有告诉人们该往何处去,似乎后现代主义只在乎“破”而没有注重“立”。除此之外,后现代影视追求产业化和市场化,在消解一切认真严肃的主题的同时,也消解了人们一切的理想与信念,对大量优秀的民族文化、传统文化的传播在一定程度上也产生了削弱作用。
·电影理论赵畅:后现代语境下的中国影视价值观简析 另一方面,后现代主义思潮发端自西方,虽然它主张对西方近现代以来的思想、价值进行颠覆,但仍不免带着西方思维。受其影响下的后现代影视传播的仍主要是西方的价值观念,因此对我国传统价值观不免产生一定的影响和削
弱。同时,美国影视作品因其专业技术、制作成本、传播手段等优势在我国更有影响力与市场。通过这些影视传播将其文化在潜移默化中渗透到我国,从而对我国传统价值观念产生影响。
三、坚守主旋律,弘扬真善美
随着全球化的推进以及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无论我们愿意与否,西方各种思潮都将不可阻挡的进入我国,并对我国的价值观念产生影响。因此,我们应积极的在批判中接受一切人类优秀文化成果。一方面,我们应该看到,后现代主义思潮有其进步性,我国影视作品可从中汲取养料,获得更多的启迪和思考;另一方面,我们也应该深刻的认识到,后现代主义有其本质上的消极意义。在后现代影视在我国本土化的过程中,仍必须注意以核心价值观为统领,弘扬“主旋律”,坚持对崇高、对理想、对人间真善美的赞扬和讴歌。影视文化工作者应树立崇高的社会历史责任感,以严肃认真的态度对待影视文化事业,决不能单纯为了迎合市场需求和部分受众的低级趣味,而降低了艺术作品的价值底线。
参考文献:
[1]张英利,孙光勇. 颠覆与坚守——中国后现代影视剧的特色[J]. 电影文学,2009(18):9-10.
.University of Illinois Press,1980:76.
[3]柯可. 文化产业论[M]. 广州:广东经济出版社,2001:49.
[4] 伊哈布?哈桑.后现代景观中的多元论[C]//王岳川,尚水.后现代主义文化与美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