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新好莱坞电影中20世纪60年代叛逆思想的深度解读

发布时间:2015-07-31 11:02

  20世纪60年代,美国人记忆中的“黄金时代”,年轻人追忆的“纯真年代”,道德家眼里的“垮掉时代”。在这十年中,西方世界尤其是美国发生了太多的变革:对政府权力的蔑视;成百上千的美国年轻人认为他们可以通过摇滚乐、毒品和对自由的认知去改变世界,也有人提出了“团结起来,牺牲自己”的精神去对抗社会不公和战争[1](Tod Gitlin)。而电影就像历史的摄影机一样,通过艺术创作真实地记录了一个时代的思想与文化变迁。60年代对于当今世界来说是一个充满变革承上启下的年代,没有60年轰轰烈烈的各种运动,就没有今天我们生活的世界。笔者认为有必要透过当年的优秀影片来总结出那个时代美国青年人叛逆行为背后的思想主题。
  一、新好莱坞电影
  “新好莱坞电影”泛指从1967年到1976年出产的电影。“新好莱坞电影”产生的原因有如下几点。
  第一,在这之前好莱坞的各大电影公司被所谓的重要人物所把持,电影不过是过往经典电影的克隆,毫无新意。
  第二,另外由于受到了“麦卡锡主义”的冲击,许多好莱坞具有锐气的导演受到政治迫害,被指控具有共产主义倾向或就是共产党,这就是臭名昭著的“好莱坞十人案”,导致了人才的严重外流。所以,五六十年代的好莱坞电影没有亮点,在国内外都受到了冷遇。
  第三,由于电视机走进了平常百姓的生活,电视网覆盖了绝大多数美国家庭,人们不愿意开车到很远的市中心去看一场品质不高的电影,这就进一步削弱了电影在人们生活中的地位。
  第四,法国意大利电影新浪潮也对好莱坞电影引起了一定的冲击。这就需要好莱坞电影人寻找一条新的出路,将美国人重新吸引进电影院。
  从1967年的《邦妮与克莱德》的诞生开始,标志着新好莱坞电影的兴起,在这些影片中时空转化更加的灵活,不再是戏剧性的单向叙事式;人物也不再定型化,而是根据其性格自身的发展而展现其自然本性;镜头语言和电影技巧的进一步加强,摇滚乐成为主要的背景音乐。
  新好莱坞电影的产生标志着电影与当时同时期生活的进一步融合,着重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把一个真实的60年代美国以影片的方式呈献给了观众以及后人,是研究60年代方方面面的重要资料。本文选取几部“新好莱坞”时代的经典影片,包括《午夜牛郎》《邦妮与克莱德》《毕业生》和《逍遥骑士》,可以说每一部都对后续同类型电影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文通过剖析部分电影细节来看具体的青年思想主题。
  二、新好莱坞电影与60年代青年叛逆思想
  所谓叛逆,顾名思义,就是反叛的思想、行为……忤逆正常的规律,与现实相反,违背他人的本意,常常做出一些出乎意料的事。叛逆是一种“长大了”的感觉(其实本质依然是种幼稚的心理),是一种强烈的自我表现欲,在思维形式上属于“求异思维”,希望通过自己的“标新立异”甚至是“唱反调”,来引起别人注意,试图改变别人和事物对自己原本看法的心理。[2]60年代的青年试图用自己的各种反叛行为来表达自己的种种主张,主张又反映了他们的全新思想,在这几部经典影片中不断体现总体来说有如下几点。
  (一)青年人对生活环境的不满意
  影片《午夜牛郎中》的英俊男主人公之一Joe Buck立志要成为纽约市赫赫有名的“男妓”,因此他放弃了自己的洗碗工的工作,以一身花枝招展的造型离开了家乡Texan前往大城市去发展“事业”,仅仅几分钟的开头便体现出了Joe的叛逆,因为绝对不会有人认为做色情业是个正当职业,而且在五六十年代的美国还会让人非常的瞧不起,格外需要注意的是Joe的性别为男性,这简直就是对当时男权社会的美国一个极大的侮辱。为何一个正值壮年的年轻人会走上“男妓”这条道路呢?首先,结合美国当时的社会现实看,虽然经过战后的经济持续发展,美国社会大富裕程度已经相当惊人,但是贫富分化存在;虽然在人类历史上首次出现了一国中大学生的数量多于农民的数量的情况,但还有一些未受良好教育人的存在,尤其是经济条件不好的美国黑人,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3]最基本的是生理需求,像Joe这种对收入不高又没受过良好教育的美国青年对最基本的需求得不到满足而产生不满,就以各种另类及不合法方式来改变自己的经济地位,当然Joe的方式在影片中略有夸大的嫌疑,但在嬉皮士横行的年代也一定存在这样的原型。
  而新好莱坞电影的开山之作《邦妮与克莱德》中,同样描绘了一个让世人唾弃的职业——强盗。女强盗Bonnie出生于美国普通家庭,是当地酒吧的一名女招待,由于不满意单调平凡的生活,在和男强盗Clyde相遇后,通过Clyde的言传身教,决定用抢劫的方式改变自己的生活,于是这二人成为名噪一时的雌雄大盗。在全部犯罪过程中,Bonnie偶尔也会产生对自己行为的质疑,但是Clyde用自己对财富和名誉的不切实际的幻想将邦妮的质疑消除:“You want different got something better than being a listen to me.”(如果你想让你的生活与众不同,如果你不再想当女招待的话,那就听我的。)虽然影片以30年代为背景,但在影片上映的60年代,对于观众来说这就是对当时美国青年人对生活环境不满意的真实写照,除了物质生活方面的不满意外还有精神生活方面上的,因为作为60年代青年的父母,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对自己言听计从,而作为有思想会独立思考的一代他们当然不会这么做,所以他们就会像影片中的Bonnie一样,为了摆脱平淡压抑的生活,采取一些另类甚至极端的手段去对抗父母、对抗国家政府,这就为后来的嬉皮士运动的发展打下了基础。
 在影片《逍遥骑士》中,两个为了理想而在公路上驾驶摩托车飞驰的年轻人Billy和Wyatt有一次在旅途中被一个陌生人带到了他的嬉皮士公社中,在这个公社中,人与人都是平等的,任何来到这里的人都是平等的,不会由于肤色问题而遭到歧视。这些特点都体现了青年人对平等的追求和对美国现实的不满,表明了青年人对60年代社会不公正的态度。
  (二)青年人希望通过自己的呼吁与自己的力量来改变腐朽的社会
  在影片《邦妮与克莱 德》中与传统警匪片不同的是,影片中的老百姓似乎对这对雌雄大盗充满好感,甚至有些人还对这对强盗的崇拜上升到了近似于宗教层面的膜拜,当然这与二人的平时的作案风格有莫大的关联,比如说有一次在抢劫银行得手后,Clyde并没有将一位贫困储户的钱一起抢走,而是把他的钱交给他自己保存,这似乎在体现着这二人的侠盗精神:他们的作案对象不是普通的老百姓,而是那些不能把钱用之于民的银行与不作为的政府。他们简直就是20世纪的Robin Hood,这也成为影片众多的笑点之一。从中我们可以深刻地体会到这部电影在反应20世纪60年代的社会现象——嬉皮士运动。在政府无法用应有的能力去处理国内的各种矛盾,如种族歧视、越战、贫富差距拉大等的时候,受过良好教育同时又遭受过麦卡锡主义迫害的60年代年轻人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去反对腐朽的社会现实:颓废的服饰、诡异的发型、吸毒(LSD为代表)、性开放都是每个嬉皮士都曾经历过的东西。虽然外边和行为非常的荒唐,其本质希望通过自己的力量改的社会,就像影片中的这对以抢劫为生的情侣一样,手段极端,但是目的有积极的一面。
  (三)青年人渴望自由,希望个性化的生活
  1969年,在地球的另一端两大有影响力的人物被暗杀——美国总统Robert Kennedy和美国民权运动领袖Martin Luther King,二人被杀的背后其实是自由和保守两种势力的较量,自由势力以年轻人为代,即上文提到的嬉皮士运动,其精髓就是对反对压制,追求自由。《逍遥骑士》就是在这一年上映的,产生原因有其时代必然性。影片的最大主题就是对自由的追求,以两个嬉皮士在旅途上的所见所闻为主线,体现了美国当时自由和保守思想的相互博弈。其中的一个情节是:主人公Billy和Wyaat在洛杉矶被警察所拘留,身为律师的George Hanseon将其二人救出,后者身上带有很多叛逆性的思想,但是因为家庭原因却成了当地一位小有名气的律师,影片为观众呈现出一个完美的保守和自由主义情结的结合体,George被Billy和Wyaat的追求所感动,决定加入二人的小团队。在露营的篝火旁,这三人展开了一次对话,深刻地揭示了影片的主题:嬉皮士对当时那个充满着虚伪陈腐的美国构成了威胁,因为嬉皮士代表着曾经美国最害怕的东西——真正的自由,而并非像Billy认为的那样保守派仅仅反对的是他们外在的一些奇装异服。不幸的是,由于三人白天的出格打扮与言行,得罪了当地的保守派居民,在对话结束的当晚,三人遭到了他们报复性的殴打,George不幸身亡。George的离去为影片带来很大的忧伤感觉,并且向我们透露出了一条信息:对自由的追求是需要付出高昂代代价的,甚至是生命。结合同年的美国历史事件,很自然地观众就会产生对自由追求的共鸣感,同时非常恰当地解释了影片上映后受到年轻观众欢迎的原因。该片对后续公路电影影响巨大,最近在我国热播的电视剧《北京青年》中,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发现这部电影的痕迹。
  另外需要注意的一点就是,在影片中运用了大量的摇滚乐作为背景音乐。作为一种新生类型的音乐,摇滚乐对乐器种类和乐队成员数目要求较少,同时对表演场地要求低而受到年轻人的欢迎,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摇滚乐歌词的随意性,可以将任何想要表达的思想主题写入歌词,这非常符合年轻人对自由追求的口味,也就成了嬉皮士们钟情的一种音乐,而作为《逍遥骑士》的背景音乐非常恰当地体现了影片的主旨思想。
  三、结 语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推论出60年代的青年用自己的行为和思想反映出他们对当时传统价值观的疑虑,他们敢于用具体的行为去反对那个极度工业化和极度不公平的社会,对新的价值观的追求迅速遍及全美国和整个世界,虽然在这个过程中充满了荒谬及激进的行为和思想,但是他们的真正愿望就是对现存的政治及文化秩序进行挑战,通过他们的斗争,从此之后的世界受到了巨大的影响,其斗争的思想精髓为今后许多另类文化的发展打下的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Tod sixties years of Hope,Days of Rage[M].New York:Bantam Books,1993:1.
  [2] Peter Baskind.逍遥骑士,愤怒公牛——新好莱坞的内幕[M].严敏,钱小玲,等译.上海:上海文汇出版社,2008.
  [3] 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作者简介] 徐轶群(1981— ),男,吉林长春人,硕士,吉林工商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英美文化。

上一篇:奥运电影中体育文化特色的表现分析

下一篇:论红色经典影视剧的传播的链条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