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电影画面的二维审美空间的塑造研究

发布时间:2015-07-31 11:02

 电影是根据视觉暂留原理,利用活动照相术将影像拍摄在胶片上,再通过强光把拍摄的影像连续放映在银幕上的技术。同时,电影又是声音和画面相结合的艺术形式,两者整合于电影艺术的整体之下,密不可分。但人的第一感觉系统是视觉,从视觉获得的信息,是我们从外界直接获取信息的主要部分。对于电影来说,连续的画面是其产生的原因,也是其传达信息的主要方式。电影的发展经历了由黑白到彩色的过程,现代的电影画面变得越来越绚丽。但是,画面仅仅带给观众视觉冲击还是不够的,随着技术的进步,观众的口味也越来越高。观众从单纯地要求画面“好看”发展到要体验到综合的审美效果,这就要求电影画面既有“形”之美,又要有“神”之美。本文从“形”之美即形式美和“神”之美即意境美出发,来浅析电影画面的审美特征。
  一
  一部电影要取得良好的票房和口碑,光有深刻的思想内涵是远远不够的,首先要做到的就是把观众吸引到影院观赏影片,而这一点必须依靠画面完成。观众对一部影片的直接评价就是它好不好看,而这正是由画面决定的。优秀的电影画面,观众第一眼观赏就被其牢牢吸引,这种视觉冲击保证了观众继续欣赏影片。画面的形式之美是观众最直观的体验,而要让观众感受到这种美,最重要的一点是画面要真实,真实是最能打动人的力量。
  首先,画面形式美体现在它对现实生活的真实反映。德国著名电影理论家齐格弗里德·克拉考尔认为电影的本性就是“物质现实的复原”,电影的功能是记录和揭示现实世界[1]。画面具有生活的质感,使观众透过电影画面,仿佛走进了电影构建的虚拟时空。由朱塞佩·托纳多雷执导《西西里的美丽传说》,讲述了少年雷纳托与美丽的玛莲娜之间的故事。影片的画面真实再现了二战初期的意大利西西里岛的生活,使故事更加真实可感。影片一开始,具有意大利风情的陈旧而破损的楼房和狭窄街道展现在观众眼前,驶过的吉普车宣传着墨索里尼的讲话。街道依地势而下,形成了高几十级的台阶,台阶两侧是居民的住宅。街道拐角处一块空地上,人们围拢在收音机周围,收听元首的重要指示,妇女们则站在楼上的阳台上凑热闹。每家的门口都有一个方形的小平台,被铁栅栏围住,人们在这个小空间聊天、缝补衣物顺便看着街道上往来的人群。市镇中心的广场聚集着大量的群众,同样在收听广播中的元首讲话。人们欢呼着,发出雷鸣般的掌声,仿佛是在过盛大的节日。影片开场这一段,将二战前期西西里岛上小镇的风土人情、经济政治情况都做了清晰交代,那真实的生活画面,引领观众走进了西西里岛,走进了雷纳托与玛莲娜的世界。
  其次,电影画面的形式美体现在对客观真实的再创造。电影的魅力就在于人们可以暂时脱离生活的现实而沉浸在影片所展现的时空中,要产生这种审美体验,首先就需要影片具有真实感人的力量。随着技术的发展,尤其是数字技术的产生,电影画面已不仅仅如实再现客观现实,而是做到了可以创造客观真实的程度。这使观众获得的审美体验进一步提升,观众明知道是影片创造的虚拟时空,却在观影时沉溺其中无法自拔。以詹姆斯·卡梅隆执导的《阿凡达》为例,影片讲述了在遥远的潘多拉星球,人类与纳威土著之间的故事。影片创造了具有崭新生物的潘多拉星球,飘浮在空中的哈利路亚山,热带丛林中的参天巨树,湖泊山峦、飞禽走兽,一切都是那么新奇,如梦如幻。蓝色皮肤、长着长尾的高大纳威族人,轻灵地在藤条上跳跃,在丛林中奔跑,驾驭着五彩斑斓的翼兽在空中翱翔。夜晚的丛林如同一个荧光的世界,散发着紫色、蓝色、绿色光芒的植物,空中的萤火虫到处都是。参天的圣树,垂下粉紫色的树须,飘浮在空中如水母般运动的树种,展现出完全异于地球生物的特征。影片中构造的各种各样的生物都是那么逼真,不论它们的颜色、形态还是运动,都是活灵活现,达到了乱真的地步。观众在3D画面的引领下,仿佛置身于潘多拉星球,栩栩如生的画面令观众获得了崭新的观影体验。
  最后,画面的形式美体现在对人物心理状态的真实反映。画面不仅可以再现客观世界,也可以映射出人物的内心世界,这是画面真实性的更高层次。当画面表现出人物的心理时,人物更加真实立体,其形象也更加丰满、传神。以汤姆·霍珀执导的《国王的演讲》为例,影片讲述了英国国王乔治六世克服口吃的故事,片中画面的色调与构图恰如其分地表现出人物的心理状态。影片一开场,就以字幕介绍了英王乔治五世要求约克公爵在大英帝国博览会闭幕式上发表讲话。画面中巨大的麦克风占据了主要位置,在后台准备的约克公爵,嘴巴紧张地动着,其背后是青灰色的砖墙和灰黑的铁栏杆。演讲时间到了,约克公爵的主观视角中话筒突兀地立在视野的中央,当他走向话筒时,看台上的观众齐刷刷地起立致敬。话筒此时反射出青色的金属光泽,直播信号灯闪烁着令人不安的红色光芒。约克公爵的演讲开始了,但他张开口半天也吐不出一个字,阴沉的画面如同他沉重的心情一般。此时镜头扫过人群,人们的失望之情溢于言表,约克公爵的妻子急得眼泪在眼圈中打转。此时天空中布满乌云,灰色调主导的画面被黑压压的人群占满,观众在这阴郁的画面压迫下难以呼吸,与约克公爵恐惧不安、焦躁压抑的情绪相契合。刻意渲染的阴沉画面诠释出约克公爵压抑的心理,同时把这种真实的感受传达给了观众。
  二
  电影画面不仅要表现出形式之美,更要体现出意境之美,体现出震撼人心的力量。这种意境之美,指的是电影画面超越生活真实达到艺术真实的审美境界。电影通过色彩、构图等画面语言营造出具有象征意义的语境和如诗如画般的意蕴,带给观众更高层次的审美享受。
 首先,色彩是营造意境的重要手段。电影创作者通过对色彩进行主观渲染,使色彩的表现力超越了生活真实。在很多影片中,色彩都具有强烈的象征意义,比如陈凯歌的《黄土地》中一望无际的黄,张艺谋的《红高粱》中充满激情的红,还有田壮壮《蓝风筝》中忧郁的蓝,等等。以《蓝风筝》为例,影片通过一个叫铁头的孩子的视角,透视了一个中国典型家庭从1953年到1967年间发生的故事。在这14年间,“大跃进”“文革”等政治运动,先后夺去了铁头的母亲陈树娟的三 任丈夫,她的家庭如大海上的孤舟,风雨飘摇而随时可能颠覆。影片的创作者以风筝为本片命名,显然是因风筝无依无靠、命悬一线与铁头的家庭是那么的相像。影片中,大量的镜头应用蓝色滤镜,使人物、房屋、树木等都蒙上了一层灰蓝色的光,由此将影片的色彩基调确定为灰蓝。蓝色属冷色系,代表着忧郁、哀愁等情绪,影片的叙事基调也由此奠定。这深沉内敛的蓝色贯穿影片始终,不论是人们身上的蓝色劳动服,还是灰蓝色的天空,还有泛着蓝微微光芒的湖面,蓝色仿佛把整个画面浸透。蓝色渲染出那个特殊年代被历史灰烬掩埋的个体的生命的微弱,导演保持了最大的克制与冷静,以一个冷静的旁观者的视角,使色彩充满了一种压抑与悲愤的形而上学表意力量。[2]
  其次,电影画面常常通过构图来体现意境之美。如,罗伯特·罗德里格兹执导的《罪恶之城》,影片根据弗兰克·米勒的同名漫画改编。为忠实于原著,导演摒弃缤纷的色彩,转而投入漫画式的黑白笔触的怀抱。片中绝大多数画面为黑白,偶尔有一点色彩在影片中出现。影片给人最深刻的印象就是那充满“表现主义”韵味的构图,这种构图引领观众体味罪恶之城的意境之美。这部影片的故事发生在夜幕之下的罪恶之城,黑暗是影片的背景,月光与灯光勾勒出诡异而神秘的气息。当约翰·哈迪根被捆在椅子上暴打的时候,整个画面在一片黑色的背景中,只有天窗和敞开的门透进亮光,但约翰和施暴者的身上好像被舞台的射灯照亮一般,笼罩在不安的光芒中。被关押在牢房中的约翰,在透视的构图中身处四处封闭的铁笼中,四周一片黑暗,一张木板床和一个马桶构成了约翰的全部生活用品。约翰如同被关在笼子里的困兽,没有收到南希信件的他充满着焦急、愤怒和绝望。影片中黑白的画面,使构图的造型作用更加明显,困在笼中的约翰充满着爆发的张力。在一片飞舞的白雪中,约翰从监狱的大门中走出,将影片中那凄厉的黑色风格演绎到了极致。
  此外,通过场景设计、光影效果等手段营造意境,亦是电影常用的手法。场景即影片中人物所处的典型环境,要与人物的身份、命运相合,与地域、时代相符。李安执导的《卧虎藏龙》获得了奥斯卡最佳外语片,这与其飘逸、隽秀的画面的贡献是分不开的。李安用具有浓郁的东方色彩的画面诠释了他心中的江湖,从里面观众不仅能看到刀光剑影,更能体会到优雅的意境和人文情怀。影片一开场,就以近景湖面、小船,中景石拱桥、低矮房屋,远景雾气蒙蒙的青山构图,一派山水圣境、田园人家的气息。在盗剑追逐一场戏中,俞秀莲与玉娇龙在中式传统建筑的飞檐上跳跃,二人在墙壁上闪转腾挪,典型的高大中国城墙成为二人打斗的背景。在墙内合围成的方形庭院内,两人在月色的清光下打斗,如蝴蝶斑翻飞,充满幻想的东方元素。再来看竹林打斗一场戏,玉娇龙偷袭俞秀莲得手后,李慕白出现并追逐玉娇龙,二人施展水上漂的轻功穿越过平静的湖面,跃进一片竹林。二人在竹间飞跃,在一根竹子上对峙,碧绿的竹海成为二人的陪衬。在明媚的青山绿水之间,巨石之上,想要收玉娇龙为徒的李慕白无法驯服充满烈性的她,在李慕白朝山崖下抛出青冥剑后,玉娇龙也追剑而去。在山水圣境中飞舞的二人与景物融为一体,构成了充满玄幻与神秘色彩的东方视觉奇观。李安对武侠文化的诗意阐释给人留下了无限美妙的想象空间。
  综上,电影不但是一种娱乐形式,也是人们认识现实世界,认识自我的一种重要途径。电影美术是电影这一综合艺术形式所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由美术师在参加电影制作的过程中,或者是制片在电影实践中引起美术这一造型艺术深刻的质的变化而得来的。[3]电影画面直接作用于人的视觉,能够带给观众以最直接、最迅速的情感体验与心理认知。因此,电影画面的视觉风格与其所阐释的内容是观众的审美客体,也是通向现实生活本质的最直观的表现方式。电影画面以其形式美与意境美吸引着众多观众,也推动自身不断向前发展。
  [参考文献]
  [1]齐格弗里德·克拉考尔.电影的本性[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3.
  [2]厉震林,陈玲.论新时期电影的色彩美学[J].山东艺术学院学报,2010(04).
  [3]曹佳育.电影的商业性对电影美术造型的影响研究[D].南京: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8.
  [作者简介]殷晓克(1980—),男,陕西周至人,硕士,渭南师范学院美术设计学院院长助理,讲师。主要研究方向:摄影。

上一篇:论红色经典影视剧的传播的链条分析

下一篇:电影《朗读者》中的道德审判和历史的发展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