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二维动画片的复兴方式创新
动画自诞生以来,以独有的神奇魅力吸引众多观众。1922年诞生中国第一部动画片而后走过了风风雨雨的近百年。在当下飞速发展、变幻莫测的社会中,各种资讯、信息和影像手段不断发展,中国动画产业的发展面临着极其严峻的考验。如何能找到最佳的发展方向是所有动画人面前的一个难题。国外大片的不断涌进,特别是三维动画技术的迅速崛起,双重压力使传统手绘为主的二维动画走下坡路,甚至落入了低谷。曾出现了这样的呼声:在中国,二维动画的发展空间越来越小,应该被三维取代了。客观地说,三维动画技术带来炫目逼真的效果是对人们视觉系统强有力的冲击。但仅仅因为这个原因认为二维动画将完全被取代,是不能令人信服的。中国二维动画有着传统优势,同时也具有适应当代观众欣赏要求的众多因素。
首先,从受众角度考虑,传统二维动画的平面化表达方式更容易被接受和理解。中国动画片由漫画发展而来,相当长的一段时期主要表现形式是平面化的,色彩浓重有趣味,这与电影的立体和写实有很大的不同。凭借这种特色吸引了大量的观众,同时也形成了脑海里对动画片的第一印象——二维视觉的连续影像。另外,受传统绘画形式的影响,中国人更容易接受平面感强的画面。特别是儿童和青少年群体的透视概念很弱,立体三维效果很难得到认同,他们更容易被二维的形象吸引,所以这是二维动画存在和发展极其稳固的一块阵地。其次,从创作角度分析,中国特色的创作题材更适合用二维手法表现。众所周知,中国动画的创作题材多来源于几千年的传统文化。含蓄、内敛的性格,暗示、隐喻的表达方式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人,这毫无疑问需要用符合中国文化气质的手法和表现形式来创作。[1]试想一下,白蛇传的故事配上变形金刚式的人物造型,极具动感和火爆镜头会是什么效果呢,就如同喝着豆汁却拿着刀叉吃牛排。
既然肯定了中国二维动画片存在、发展的必然性,就要想如何更好地发展。目前,全球的市场被欧美大片和日韩影片的运作体系占据。要想在“高楼林立”的局面中创出自己的一片天空,出路只有一个——走民族化的道路。
1941年中国诞生第一部二维动画长片《铁扇公主》,一代又一代的创作者为之发展付出无数的心血和汗水。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动画家创作的作品达到了当时的世界巅峰水平。60年代到八九十年代,形成了全世界都为之瞩目的创作高峰,特别是《大闹天宫》《哪吒闹海》《三个和尚》等二维手绘的影片几乎成为世界动画行业的代表作,无论是故事取材、人物形象、色彩设定乃至配乐都是一道典型的中国民族风味大餐。这些二维动画影片不仅为国内观众津津乐道,在国外的各个比赛中也屡获大奖,并以此为契机,被国际同行誉为“中国学派”,形成了一定的学术影响和稳定的观众群体。这些辉煌的历史以中国传统文化为积淀,以中国动画人的辛劳和刻苦为代价换取的,是我们学习的经典。而后的一段时间,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动画加工基地,为欧、美、日等制作了不计其数的动画作品,做了大量的技术积累,培养了一批有经验、有能力的动画人才。那么,有着厚重文化底蕴和充足技能人才的中国二维动画产业,如何才能更好走民族特色之路,强中国二维动画局面,仍然需要从创作本身找出路。
第一,创作取材要丰富。
中国二维动画的创作题材多是取自悠久的历史文化,神话传说、寓言故事、谚语俗语等都是典型的改编对象。不可否认,五千年的文化长河给创作提供了广阔的空间,都是老百姓最喜闻乐见的题材。但是无论取材哪个部分,“定海神针”要牢牢插在动画编剧的心中:弃其糟粕、取其精华。“糟粕”指不适应现代审美趣味的东西,而“精华”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底蕴和内涵;在梳理民族特色的同时,关注当下人们的文化需求和内心渴望。如美国二维动画片《花木兰》就是改编自中国故事,但观看过影片的人都会觉得这是个“美国式的花木兰”,她的叛逆、她的自我价值实现、追求意识都是典型的美国做派,将现代理念植入古老的故事,是典型“老树开新花”的成功案例。再如日本动画大师宫崎骏创作的《我的邻居山田君》,讲述日本最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在小事和细节上抓住并感动了观众的内心;这些内容老少皆宜,孩子们看得懂,成人们看得透,并且能留下更多的思考空间。中国动画要获得成功,需要创作者拥有丰富的观察力和想象力,细致、创新,要站在中国文化这个巨人的肩膀上挥舞出新意。
第二,创作观念要改变。
我国动画在发展之初被视为孩子们的世界,存在明显的低幼色彩,受众群体划分不清晰。六七十年代,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制作了大量动画短片主要是儿童和科普类,在全国范围内播放很长时间。正是这样的运作使二维动画片走进了百姓的生活,同时也形成了根深蒂固的思想,甚至连动画创作者们也被这种心理暗示所影响。而今,动画片不只是为科教和孩子们服务,中国的动画人要树立“全民动画”的观念,动画片和电影一样,是走进了生活让各个不同年龄的观众考验的商品。
“寓教于乐”是中国艺术作品表达情绪的主要方式。比如“中国学派”的动画作品拥有很多喜剧元素,不仅引人发笑,更深层次的是笑过之后的寓意,隐藏着深刻严肃的主题,在某种意义来说,“笑”只是手段,教化才是目的,强调在潜移默化中给观众以启迪。[2]如《猪八戒吃西瓜》中猪八戒的形象和经历十分搞笑,但看过之后人们也明白了不能好吃懒做、破坏环境。《三个和尚》简单幽默的小故事告诉人们最基本的道理——人天生有惰性和攀比心理,要不断克服这些弱点,友爱团结、合作才能共赢。要有力的把握这种因素,结合当代社会人们的生活习惯和文化氛围,创作出更多在中国传统文化瑰宝上沐浴着新时代阳光的二维动画影片。
第三,表现手法与风格要具有典型民族风。
任何一种艺术形式都有区别于他类的标志。中国二维手绘动画线面结合的表现手法和民族风格是在世界动画领域生存的杀手锏,充分借鉴中国画、年画、皮影甚至京剧等众多传统文化形式,将浓郁的中国元素融入创作。中国画强调表意抒情,线条富于节奏和韵律感,重在写意传神;《小蝌蚪找妈妈》将水墨画
与动画有机地结合起来,突破了传统的单线平涂手法,不再均匀上色,充分运用虚实相生的造型手段,营造出“画有尽而味无穷”的象外之意,采用表现型线条,与西方再现性线条有显著区别。[3]
现在到处都充斥着欧美和日韩式的动画形象,导致中国二维动画影片存在某种思维定式:圆圆的头,大大的眼睛长长的几根睫毛,小翘的鼻子,嘟着嘴;不仅影响着新一代中国儿童的审美,无形中改变着大多数中国人的审美观念。以《大闹天宫》为例,无论是孙悟空的造型,还是玉皇大帝、天兵天将,抑或是七仙女们,都是取材于中国的传统文化,年画、戏曲脸谱和敦化壁画等,这些形象至今仍为人们津津乐道,足见其影响深远。而《三个和尚》的单线式人物造型是典型的具有中国漫画特色的,也是人们最乐于接受和喜爱的。所以,在创作融入传统文化底蕴是强二维动画影片民族之路的重要因素。当然,在人物动作上,目前中国二维动画影片过多受到外来影片的影响,采用机器人似的关节控制活动,传统的民族舞蹈似的柔美和京剧舞台表演动作被弃之脑后,这些都为无数中外观众所喜爱,具有高度的美学意义和学术价值,这么经典的文化为何没有被创作团队更多的关注呢!
在画面色彩上,中国传统绘画中的色彩体系也是显著区别于西方绘画,这是可以吸取的有利元素。如中国传统绘画讲究“以白当黑”,“中国学派”的代表《三个和尚》成功地引入到了创作中,在环境空间的设置上力求创作出情景交融,意趣悠远的境地;背景设计中借鉴了戏曲的“虚拟空间”,以动作带出环境;大片的空白处,和尚潇洒行走,便是平地;随着抬水姿势的变换,不断换肩,则是蜿蜒曲折的山路;太阳一上一下,就是一天时间……[4]如此深厚的文化积淀,如此肥沃的传统土壤,相信通过中国当代众多动画人才的长足努力,一定会在中国民族特色的风格上开创崭新的篇章。
第四,主题音乐、配乐配器要体现民族性。
欧美等发达国家的动画产业已经把动画影片的发行当关键点来运作,作为提升影片内容的主题音乐越来越重视。当一首主题歌流行时,影片也深入人心,主题曲成为编剧、形象、动作和配音之外的又一个“利器”。中国和美国合作的动画影片《宝莲灯》是最好的例证,采用中国的故事,美国式的发行运作;影片还没上映,由中国著名歌星刘欢、孙楠、李玟等人演唱的主题曲和插曲已经红遍大街小巷,音乐熟悉的同时让更多的观众对影片更加渴望,票房收入一路飘红。但是,值得改进的是,歌曲没有更多地融入中国乐曲的元素。
中国民歌和各个地方的戏曲各具特色,不仅民族性鲜明,而且流传程度相当广泛。如2008年北京奥运会,音乐家孔祥东创作了以民歌《茉莉花》为主旋律的歌曲《永远的朋友》得到了认可。奥运宣传片和会徽发布会上,开幕式总导演张艺谋也多次使用《茉莉花》为配乐,这种辨识度极高的民族风格在全世界范围内都留下了深刻印象。试想在具有民族文化底蕴的动画影片中,主题音乐融入中国民族音符,相得益彰,相互促进;相信那时观众心底会流淌着温暖和感动,也会吸引更多的观众走进影院观看中国的动画影片。
目前,我国的动画影片行业面临着挑战和机遇,对于传统二维动画影片来说更是前景无限。“民族的才是世界的”这是永恒的艺术定律。只有动画创作者扎实的练好基本功,善于观察生活,多从中国传统文化中吸取精髓,就一定有明天的辉煌。正如画家齐白石所说:学我者生,似我者死。在肯定、学习传统的同时,要清晰地认识到,观众是生活在当下的,要以社会环境为大背景,普通人的生活状态为指向进行创作。以聚拢中国文化的“精气神”为目标,悠悠五千年的文化为基础,中国动画人才一定能创作出具有民族特色、蕴涵深厚文化传统而又能够代表和体现当今中国生机勃勃面貌,并为全世界观众所喜爱的二维动画影片。
[参考文献]
[1]祝普文.世界动画师[M].北京:中国摄影出版社,2003.
[2]曹小卉,黄颖.现代动画概论[M].北京:海洋出版社,2008.
[3]黄玉珊,余为政.动画电影探索[M].台北:远流出版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97.
[4]从三句话到一部动画片——《三个和尚》[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83.
[作者简介]刘晓欧(1978—),女,吉林长春人,硕士,东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动画系讲师。主要研究方向:动画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