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柴科夫斯基《杜姆卡》op.59的艺术的发展探讨
柴科夫斯基是俄罗斯著名作曲家,在他一生创作的众多钢琴作品之中,《杜姆卡》op.59堪称一首经典之作,这首作品旋律优美凄凉,缓慢而悲哀的情绪和欢快热烈的舞蹈场面相结合,具有浓郁的民族色彩与俄罗斯风味。
《杜姆卡》亦称“悲歌”,产生于18世纪的波兰,是根据叙事诗写成的民谣,不久便传播到斯拉夫民族的各个地方。其音乐风格带有忧郁和沉思的意味,悠长沉痛的部分与激情快速的部分结合,慢的部分多采用抒情性曲调,庄重抑郁,绵长动人,富于表情的旋律随处可见,情绪上极为伤感,如泣如诉,轻吟婉转;当进入到快的部分时,音乐风格发生突变,转变为欢乐愉快的舞蹈场面,旋律充满诙谐的童趣。《杜姆卡》op.59是柴科夫斯基在其巅峰时期创作的一首富有浓郁俄罗斯民族气息的钢琴小品。该作品有一个副标题,为“俄罗斯乡村风景”。柴科夫斯基对俄罗斯风景情有独钟,他曾说过:“我爱俄罗斯的大自然胜过其他任何地方的美景,俄罗斯的风景有着无与伦比的美。”在这首作品中,柴科夫斯基为我们描绘了丰富多彩的生活情景,呈现出鲜明的民间特色和生活气息,表达了对人民热情美好生活的憧憬与向往。
一、《杜姆卡》的创作背景与创作风格
《杜姆卡》创作于1866年,当时的俄国正处于沙皇的黑暗统治之下,政治制度腐朽没落,柴科夫斯基既不满沙皇的黑暗统治,憎恨统治者的专横、暴戾,同情人民大众,同时他又反对民主党人对统治阶级的反抗行为,认为革命会阻碍社会进步,在这种矛盾的冲击下,柴科夫斯基应法国钢琴家马尔蒙特的要求,创作了这首作品。这首作品把矛盾的冲突性表现的淋漓尽致,那种造成他心灵上的痛苦情感和对阻碍光明力量的情感集中体现在他的音乐作品当中,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理想世界的美好追求。
这首作品的创作具有典型的俄罗斯元素,首先柴科夫斯基将俄罗斯传统音乐元素嵌在这首作品中,运用了大量的俄罗斯民间舞蹈型节奏,虽然不是典型的三拍子圆舞曲节奏型,但是具备本土音乐风格,他了解并热爱自己的民族,用带有民间音乐的旋律和舞蹈节奏型表达了对国家和人民大众的崇敬。其次,乐曲采用了标题和副标题形式,使音乐形象更容易被广大群众所了解,充分体现柴科夫斯基的创作灵感来源于人民,扎根于人民的特性。再次,古典的俄罗斯民族民歌曲式都是两段体或三段体,《杜姆卡》就采用了三段体结构的俄罗斯古典民歌的形式。此外,柴科夫斯基十分注重作品的音响效果并热衷于用管弦乐队的磅礴气势与色彩丰富的和声效果来抒发自己的内心世界,追求不同凡响的音色色彩。
二、《杜姆卡》的音乐分析
《杜姆卡》全曲共分为三个部分,为单三部曲式,这是俄罗斯古典曲式的基本结构。
第一部分(1-45小节):如歌的行板(Andantino cantabile),情绪忧郁、深沉,主题呈示乐段(1-16小节)由主和弦以缓慢的二分音符开始,勾勒出沉重、舒缓的旋律,和声色彩浓重和谐,蕴含着凄凉哀伤之情,好像在讲述一个悲伤的故事,顾这个主题也称为“悲歌”。这一段落突显了俄罗斯民歌的色彩,展现了俄罗斯人民的生活气息。第17-32小节,主题转移到了左手的低声部,右手的高声部采用了大量的跑动音符作为旋律的背景伴奏音型,左手鲜明主题与之前的主题相互对应。从33小节开始,节奏加密,织体变的更加复杂将之前的哀伤、沉闷的主题旋律发展的更为动力化与情绪化,内涵更加深刻。最后一连串的装饰音在高音区以mp结束,更让人有一种欲罢不能的凄凉之感。
第二部分(46-113小节):舞曲风格(Con anima),情绪粗犷热烈,具有典型的俄罗斯舞曲风格。音乐主题积极向上,刚劲有力,节奏鲜明,力度和速度也急剧递增,与呈示部形成鲜明的对比,体现了俄罗斯人民能歌善舞,热情豪迈的性格特点。乐曲中织体变化复杂丰富,连续的小连音与跳音在十六分音符、八分音符、三十二分音符中交替形成,体现了欢快的舞蹈场面。这一热烈欢快的段落一直持续到78小节之后才有些缓和,78—113小节,情绪变化较为丰富,旋律主要集中在右手的高声部和中声部,低声部多半采用了和弦伴奏式,音乐色彩浓厚好像表达了作者冥思苦想的事情,既有着大自然无限辽阔的感觉,又描写了作者内心的波动。从88小节开始,是一段华彩乐段(Cadenza),技巧性很强的华彩段充分展现了内在的心理感情色彩。100小节-104小节这五小节的持续fff将全曲推向高潮,节奏加快而紧凑,最后从容渐慢至第三部分再现部。
第三部分(114-138小节):再现部与结尾。114-129小节低一个八度完整地再现了第一部分的旋律与和声骨架,时值则用了更为短促的八分音符,整个情绪显得更加痛苦而孤独,预示之前热烈的情绪最终要回归到悲痛的现实中来,可见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一种空泛的想象。第130-136小节以属、主和弦反复交替出现做了延伸和扩展,最后137-138两小节,三个有力的和弦在c小调上收拢结束。
尾声最后两小节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三个强有力的和弦显示了希望和决心,似乎让听者看到了胜利的希望。肖邦的《革命练习曲》Op.10 Nr.12在结束时和弦也置于强拍,这种反传统和声结束进行的手法给人以某种期待感,预示着革命一定会成功。似乎两首作品的结尾都包含了更深一层的含义,耐人寻味。
三、《杜姆卡》的艺术特色
柴科夫斯基的这部作品,具有强烈的民族性和悲剧性特点,这与柴科夫斯基所处的时代环境和民族历史文化是分不开的。
民族性。柴科夫斯基曾说:“我的音乐之所以具有俄罗斯因素,还因为我出生在一个平静的地方,自幼时起就受着俄罗斯民族音乐们难以言转的魅力的感染,强烈热爱俄罗斯特色的各种表现形式。总之,我是一个地地道道的俄罗斯人”。丰富多彩的童年生活培育了柴科夫斯基最初的民族情感和民族意识,柴科夫斯基对自己的民族传统、历史文化和祖国大自然非常的了解和热爱,正是这种对祖国的热爱以及童年丰富的生活,使柴科夫斯基在成年以后把这种深深的爱倾注到自己的作品里,使我们在他的作品中不仅可以听到浓郁的民族音调,而且还可以感受到无比深厚而强烈的民族情感。
在作品的第一部分与第三部分中,沉重舒缓的旋律,蕴含着哀伤之情,仿佛在诉说一个民族的苦难,苦难之中又隐藏着一
种向往光明的力量与精神。在第二部分中,柴科夫斯基则为我们展现出了一副热闹非凡的舞蹈场面。俄罗斯人民能歌善舞,人们已经把唱歌和跳舞作为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第二部分的群舞、独舞等舞蹈场面,充分体现了俄罗斯人民的质朴勤劳的优良品格和热情爽朗的民族个性。如果说托尔斯泰的文学作品真实的反映了俄罗斯人民的生活,那么,柴科夫斯基的音乐则是俄罗斯人民心灵的真实写照,他用他天才般的作曲能力和对俄罗斯的满腔热情将一个有血有肉的完整画面呈现在世界人民面前,这部作品的副标题 “俄罗斯乡村风景”和作品中处处可见的拟景、描写都展现了俄罗斯的民间民俗风情。另外,柴科夫斯基还利用各种写作手法模仿俄罗斯民族乐器的声音,在《杜姆卡》的第一部分和第三部分,利用特殊方式演奏和弦来模仿“古丝里”的拨弦效果,这一点在其他作品,如钢琴套曲《四季》中也非常多见。
悲剧性。俄罗斯民族是一个充满艺术气息的民族,波澜壮阔的历史文化和雄浑的民族性格,都于西欧等国家有很大不同。宗教的桎梏和阴郁的现实与人们奔放的情感之间的冲突,为柴科夫斯基提供了艺术创作的重要题材,柴科夫斯基多数音乐作品都带有悲剧性,这种悲剧性特征的形成与他自幼忧郁的性格是分不开的,更是当时社会悲剧环境与思想矛盾斗争下的产物。所以柴科夫斯基音乐的悲剧性都是源于那颗饱受痛苦又被折磨着的心,他把心底的哀怨和呐喊埋藏在那些动人而又凄美的旋律里。随着柴科夫斯基社会地位的变化,社会矛盾的激化,人生体验的日趋成熟以及生活的不幸,悲剧性色彩越来越成为他音乐创作的一种特征。《杜姆卡》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柴科夫斯基的性格特点和内心感受,把我们带入了一个充满深沉忧郁、诙谐奔放、乐观坚毅的复杂情感世界之中。
通过本文的分析和探讨可以看出,柴科夫斯基用他娴熟的创作技巧为我们描绘了一副俄罗斯人民生活、舞蹈的场面,并在作品中继承和发扬了俄罗斯民族历史文化的优良传统,将民族性与悲剧性特点鲜明的呈现在作品中,作品内涵深刻且耐人寻味,可见,全面正确的把握作品风格特点对我们钢琴演奏者来说至关重要,具体分析其风格特色特点是成功演奏其作品的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1]蒋振瑞.论柴科夫斯基钢琴组品《杜姆卡》的演奏[J].武汉音乐学院学报,1998.2
[2]毛宇宽.俄罗斯音乐之魂——柴科夫斯基[M].人民音乐出版社,2003
上一篇:电影《搜索》为例的艺术价值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