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地表达历史的雄壮的历史地位探索
在2011这多重的“纪念年”里,中国的电视剧走过了一年的辉煌,辛亥剧迭出,悲壮雄武;抗战剧连连,风格多彩,家庭、情感注重亲情,笑声不断。从年初的《钢铁年代》到岁末的《下海》,从《辛亥革命》到《中国地》,从八路军地方部队悲壮的《永不磨灭的番号》到走出国门雄壮苍凉的《中国远征军》,从《李春天的春天》到《人到四十》,带给人们的是一次次历史的认知,一次次心灵的震动。中国电视剧在建党90周年的辉煌中热血沸腾,在辛亥革命100年的史诗中激情燃烧,在改革开放30年的回顾中啼笑沉思!尽管艺术责任和市场效益一直在痛苦地纠结,但中国电视剧还是形成了2011独特的系列,不仅承担了历史的责任,也回应了当下的使命。
一、近代历史剧聚焦辛亥革命
辛亥革命,这个结束了千年帝制的沧桑巨变本来就不亚于“三国演义”,这段历史本身就具有恢宏的史诗价值。在辛亥革命的百年纪念日子里,电视剧将这段玄幻巨变、但在多数人心中几乎忘却的风云际会重现于眼前,引起了人们良多的感叹和追忆。在这段辛亥革命的题材中,既有宏大的历史剧《辛亥革命》和人物传记剧《护国大将军》、《护国军魂传奇》,也有以小人物和小地方折射历史的《小站风云》和《兄弟英雄》,可谓一时之盛。
《辛亥革命》无疑是辛亥百年纪念献礼剧的主打剧目,它延续了重大历史题材一贯的正剧叙事风格,采用高屋建瓴的架构,截取了从清政府甲午战败、袁世凯小站练兵,到蔡锷云南起义、袁世凯病故结束这个历史段落中的重大历史事件,以历史发展顺序为全剧的情节主线,辅以孙中山从海外流亡到回国领导革命以及袁世凯从声称赞成共和、逼清帝退位到自己恢复帝制并最终失败的两条线索,穿插了君主立宪和民主共和之争、武昌起义、“中华民国”建国等诸多历史事件,艺术地再现了辛亥革命从开始到面临失败的整个历史过程。在大的背景框架上极为出色,诸多历史细节真实独到。
《护国大将军》和《护国军魂传奇》不约而同地选择了蔡锷这个历史人物,并且都选择了人物传记型的体裁,形成了史事剧与人物剧风格的对撞。《护国大将军》是一部历史正剧。该剧以蔡锷受袁世凯召见进京作为全剧开端,讲述到蔡锷回到云南率军起义为止,重点讲述了蔡锷在北京周旋于袁世凯、段祺瑞等诸多政治势力之间,伪装风流,暗地为起义做准备、最终逃出北京,辗转回到云南起事的历程,中间穿插了蔡锷与小凤仙的情感故事作为辅助,对事件的处理追求真实,重在表现历史事件。《护国军魂传奇》则是一部偏向于虚构风格的作品,重点在反映蔡锷将军本人的风貌和魅力,剧中虚构了前清禁卫第四营统领孙海川及其统领的组织作为对立面,以蔡锷在三股势力之间游刃有余的表现来刻画蔡锷睿智、果敢、儒雅的个性特征,体现人物传记剧的特有风貌。
和上述几部剧的大处着眼不同,《小站风云》和《兄弟英雄》都是以小人物的经历来折射辛亥阶段的历史,都讲述了辛亥革命时期两家的两位少爷的经历。他们既是生死兄弟,又由于信仰的不同,成了敌对阵营的双方。总之,2011年以辛亥革命为题材的电视剧无论是从影响还是从内容含量,《辛亥革命》无疑是风骚独领。而着笔于历史人物的两部作品同时选择了蔡锷这个人物则是一个值得思考和分析的现象。
从大小四部剧的两两对撞上看,《辛亥革命》所代表的近代剧取材还有待扩展。民国西风东渐中多少观念在碰撞,乱世争雄中多少人物在献身,国体巨变中有多少选择在诱惑,光复中华中有多少崇高在引领,正如鲁迅诗所言“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应当说可歌可泣者不在少数。而且由于历史的局限和历史任务的艰巨,多数人包括孙中山、袁世凯、康有为都有某种悲剧因素,小人物更有自己的迷茫和冲动,在内容表现和人物选取上应当更丰富才合乎实际。选中蔡锷,当然与其护国首义的巨大贡献和艰难脱身的曲折有关,但是英雄悲剧震撼人心的力量来自悲剧英雄刻画的成功,没有性格悲剧和时代悲剧的双重交响,就没有英雄悲剧的历史和艺术表现,作为艺术形象的蔡锷亦应如是。同时,重复选择蔡锷也不能说没有他和小凤仙这段风流逸事的考量,不免让人联想到当下化崇高敬仰为凡俗一笑的时代病菌。这说明大背景大题材大投入不等于艺术的精良,我们的艺术还应当在历史的掌控和表现上进一步开拓创新,在大剧的架构下也应避免人物的性格雷同化倾向。
二、新思路新风格的红色剧
中国电视剧在表现红色历史中历来就有突出的表现。作为向建党90周年的献礼,2011年度播出了一批红色题材电视剧,从《中国1921》、《开天辟地》、《我们的法兰西岁月》、《中国1945之重庆风云》(下文简称《中国1945》)、直到《建国大业》、《东方》等一系列剧目,真实地再现了共产党从诞生到成长壮大、到共和国诞生之初的漫长历史,成为我党历史的艺术版。其中尤以《中国1945》和《开天辟地》最为动人。
《中国1945之重庆风云》被称为电视剧版的《建国大业》,讲述的是以“重庆谈判”这一历史背景下我党的睿智,着力描写了各大民主党派积极支持共产党创建新中国的历史进程。本片的创作者重新解读了电影《建国大业》中的历史细节,让历史的真相在荧屏中延展,借用戏剧和镜头语言的方式把历史放大,让本剧成为红色历史题材剧的经典。《开天辟地》则是以中共一大为历史背景,全景展现中国共产党建党前后的风云历程。全剧横跨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至1927年秋收起义,历史跨度大,思考力度深。
在2011年这些红色剧中,突出的是风格的多样性,既有青春偶像元素的加入,也有史诗性巨作的呈现;既有领袖们留学的生活,也有艰难的突围转折。其中,抗战剧仍然具有较高的收视效果,实现了三方面的突破,产生了较大的反响。
突破之一是表现民间抗战。电视剧《中国地》将关注点从抗战的战场和职业军人转移到了敌后民众抗战,表现的是一个村庄的农民,自发组织起来保卫家园的村庄抗日传奇。它讲述了“九·一八”事变后,东北农民赵老嘎带领全村民众誓死抗战,坚守家园14年没被日军占领的奇观,赵老嘎所捍卫的这片土地,被冠以“中国地”之名,傲然屹立在日寇的包围之中。全剧不仅着力刻画了赵老嘎这一抗日英雄,而且塑造了一个个普普通通、但铁骨铮铮的抗日农民,支撑他们抗日的动力是对家
园的热爱,对侵略者的仇恨,从朴实的情节中透出浓浓的民族气节和高度的爱国主义精神,真正做到了思想性、艺术性和观赏性的高度统一,是近年来难得一见的精品力作,书写了中国电视剧史上的重要一笔。
突破之二是表现非主流的地方部队的抗战。在老版《亮剑》中只有一句话交代地方部队的阻击战,在《永不磨灭的番号》中得到画卷式地展现:一群民兵和地方抗战力量凝结成的独立团,以英勇顽强的战斗力阻击了敌人,以全员的牺牲换来了他们的番号,这是他们的价值。值得关注的是,这部从内容上说完全是悲剧,但在表现上却娴熟地运用了喜剧的手法,调侃、戏谑、夸张无所不用,主人公“李大本事”本身就充满了喜剧人物的诙谐与夸夸其谈,在他真正军人素质的表现中也充满了悬念,甚至在他的部队里,充斥着比武式的语言与计谋的智斗,这是草根军人的抗战,“身既死兮神以灵,魂魄毅兮为鬼雄”,全员牺牲的壮烈让观众因震撼而流泪!也因感动而回看!虽然,“他们的名字不在历史教科书里,但我们记得你”!
突破之三是表现中国正面战场的抗战。电视剧《中国远征军》还原了“二战”时期中国远征军在缅甸战场上浴血奋战、保卫滇缅公路的史实,弘扬了中华民族的正气,戴安澜将军慷慨悲壮的英雄事迹感动了众多观众。由于《中国远征军》的特殊题材,吸引了海内外很多军人观看,不仅为观众打开了新的历史视觉,也寄托了中华民族的集体情结和理想。
在抗战剧中,英雄传记剧《带弹孔的勋章》,传奇剧《我的父亲是板凳》以及《借枪》为代表的谍战剧少儿剧《小小飞虎队》及年末播出的《节振国传奇》等,也都可圈可点,体现了本年度电视剧力求在题材和风格上创新的力度,也给观众已经熟悉的历史带来了新的启示。
三、重新再现和审视当代历史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后,国营工厂在中国曾经是中国经济的基石,三大钢铁基地之一的鞍钢在中国工业体系的构架中是重中之重,不仅规模可观,而且寄托了国民工业化的希望,在20世纪末《车间主任》、《选择》和新世纪的《西圣地》、《大工匠》等几部反映国营大企业的电视剧之后,2011开年大戏《钢铁年代》以及《师傅》,又一次充分体现了“公有制”下钢铁工人的故事,在工业题材剧稀缺的电视剧坛刮起了不小的旋风。尤其是《钢铁年代》的编剧如实对待历史的态度和陈宝国、冯远征的精彩表演,使得这部“工业题材”剧俨然成为一部共和国阶段史的浓缩,一方面是厂长、书记、车间工人们的高度自觉的奋斗、革新、奉献,体现着“领导阶级”的风范和自豪;另一方面则是“大跃进”的盲目和全国饥饿的威胁,生产线上的体力工人不得不紧衣缩食地坚持,甚至要减员去搞粮食。一方面是工业化的生产需要改进,另一方面是“土炉”搭建和不得不说的谎言,让观众回味了那个时代的真情与荒诞。
《钢铁年代》在真实再现鞍钢工人和厂长风采的同时,也表现出某种情节设置上的刻意,两个男人和同一女人的纠葛和禁欲,并不典型也难以服人,反而不如国际斗争使情人黯然分手那样使人动容。同时,回忆性质的共和国建设史剧,如果没有反思的力度,只一味表现激情中的快乐与幸福,一味在“距离产生美”的青春无悔中徜徉,甚至在有意地“斗法取乐”,就难以引发心灵深处的震撼。
另一部回顾反思性质的电视剧是《下海》。下海,在20世纪90年代曾经是有志者的选择。放下机关、国营的铁饭碗到商海里去放手一搏!这些敢于行动的时代先锋,很多都是放弃了国营单位的稳定工作,奋身下海经商,这个过程和今天千军万马投考公务员形成巨大反差,也在人们心中留下了难以忘怀的印记。电视剧《下海》恰到好处地带领观众回顾了这短短20年的历史,是一部为改革的历史留影,为改变的观念而沉思的剧作。
商品经济在今天已经是不需要解释的自然词汇,但是,中国人是怎样在禁锢了30年之后重新接受它,理解它,运用它;而它是怎样由完全的陌生、隔膜到深入人心,由粗放使用到理性运用,这是一个思想史的问题。但是,艺术比历史更真实!电视剧《下海》中的四兄妹本都在稳定的国营单位工作,生活平静而自足。但他们都经历了曲曲折折从“被下海”到真下海的过程,让观众从他们身上看到了二十多年里我国经济形态、管理模式的变化,看到人的观念的扩散性的巨变,让人回味不止。
韦伯在他的《新教伦理和资本主义精神》中曾说,基督教由传统转向世俗,接受了商业行为,也约束信仰者的商业行为。经商、盈利成为正常行为,合理化,但不是目的化,最终目的,还是拯救人的灵魂。但中国不同,失去了精神约束的相当一些人在商品经济的大潮中喝了污泥浊水,于是社会上欺骗产生了,信任没有了,心理贫瘠了,除了钱别的都是虚的了。用剧中小妹夫李林的话来说:“这地方太现实了,只要挣到钱干什么都行!”真是一针见血地说出了当今诸多丑恶的根源,让人们一方面看到了改革开放后中国人生活的改善,观念的更新,但也让人看到只把金钱当上帝、失去道德和法律约束的时代弊病,而这种交错却是实实在在的真实。
另一方面,电视剧也平静地把大哥从保守到开放,开放却又有道德自律的高素质公民状态理想化地呈现出来:钱要挣,但“第一不能损害国家,第二不能坑害他人”,与他对比的则是专门炒地皮的旷大成和二妹夫,终于投机失败!灵魂比肉体更需要有所寄托!人的素质高低成为成功与否的标准,电视剧在此完成了它对改革开放的回顾和思考,让观众嬉笑、唏嘘、感叹。因为充满了反省而充满了力量。
四、家庭与情感剧对情感的正视
2011年家庭与情感剧的一个突破是注重轻喜剧的喜感元素运用。
苦难一度是家庭伦理剧常用的叙事模式,它对于塑造人物形象、展现家庭关系、制造观众情感共鸣具有关键作用。自2010年的《媳妇的美好时代》的温馨欢乐风后,2011年的多数家庭伦理剧都延续了这种轻喜剧风格。《家的n次方》虽然占了“三破”(破碎家庭、破碎感情、破碎婚姻),然而创作者并没有将焦点放在“家庭苦难”上,而是以轻喜剧的风格塑造了一个另类继母。她风趣幽默,宽容大度,既有母亲般的威严,也有朋友般的亲切,妥善处理儿女的各种问题,可谓事业和家庭上的双重好
“女人”,宋丹丹独特的表演风格更是为本剧增添了不少喜剧色彩。和本剧相连的是宋丹丹主演的另一部轻喜剧《李春天的春天》,她把都市大龄未婚女的归宿和生活表显得真切而风趣,让这一时代话题得到形象的诠释。
2011年春,电视剧《幸福来敲门》亮相央视荧屏,讲述了发生在20世纪80年代的故事,将人们重新拉回那个充满希望和真情的年代,在回忆中重新审视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希冀在充满竞争而浮躁的当下社会重塑价值观。本剧把大龄剩女、后妈、青春期反叛少女、女婿与前岳母、婆媳大战、80年代的“文艺范”、“文革”阴影、文化院团转企改制等多种叙事元素灵活运用,使该剧具有观照小家庭之外的广阔的时代视野与丰富的文化意涵。
另一部引起注意的电视剧《双城生活》是编剧王丽萍继《媳妇的美好时代》之后创作的又一部婆媳喜剧,它以其独特的温情、真实风格赢得了观众的好感。该剧塑造的婆婆新潮而有情趣,善良而明事理。虽然婆媳之间也有矛盾,但没有剑拔弩张。电视剧通过细节表达生活的真善美,把真实的感动呈现给观众。接近年末播出的《咱家那些事》也颇受好评。在当代城市中,以岳母为中心的亲情组合是一种新模式,家庭各自独立,但又常常相聚,互助互补又相互冲突,三姐妹两兄弟和他们各自的另一半演绎了故事,凸显亲情的可贵,尤其是朱媛媛饰演的三姐,生活气息浓烈,和二姐的铁面公务员相得益彰。
2011年在家庭情感剧中真正值得注意的电视剧是《裸婚时代》,不仅是因为它开播当日就成为全国电视剧收视冠军,而是因为它真正的“当下性”。“裸婚”即没车、没房、没存款、没婚礼的结合。一对相恋将近十年的小情侣“裸婚”了,他们有青年人的亲亲热热,有挑战世俗的勇气,但也有必须面对现实的冲突与无奈!两人经历了生活的种种起伏波折后,学会了相互理解包容和处理家庭关系,最终重新走到了一起。该剧引人关注的很大原因是它表现的80后一代人的婚姻状态,在财富严重干扰了年轻人的情感并且让变相的买卖婚姻复活的当下,把裸婚和它所带来的困惑提出来,本身就是一种现实的严肃。在艺术上本剧杂糅了家庭伦理、都市情感、职场励志等多种电视剧类型的叙事元素,尽管还“裸”得有保留,但已经契合了当下正要成家的一代年轻人的生活,也牵动了他们的父母一辈。
之所以说《裸婚时代》是一次当下的讲述,是因为除此剧之外,家庭、情感剧无一例外都是以多兄弟姊妹的“以往家庭”为叙事起点的,大家庭自然会带来人物的对比和性格的冲突,容易形成戏剧张力,但是这却远离了现实的独生子女时代,严格地说已经不是“当代”家庭伦理剧!因为它脱离了当代人的家庭现状,把只能在老人的口述中出现的亲情状态变为情节。虽然剧中大家庭可以扩大为表兄弟姐妹或者再婚带来的多子女家庭,但是这样的大家庭没有代表性,因而也就无法从一个普通家庭的日常生活中透进时代的内涵,不具有典型性。同时生硬的渗透和亲情的过度扭和,对于公民社会的建设和独立人格的养成也形成悖论。总之,家庭、情感剧是中国电视剧比较成熟的一个类型,也是中国百姓最欢迎、有最多最广固定观众群的类型。但是,一旦作为类型固定下来,便难免落入创作窠臼。如何实现类型的突破,真正创作出当代有意义的家庭和情感剧,如何运用多种叙事元素,尝试跨类型创作,是摆在创作者面前的严峻问题。
2011年最受争议的都市情感剧莫过于《男人帮》。“此片不是爱情片,不是喜剧片,也不是生活伦理片,而是一部填补目前国内空白的大型都市青春印象派剧情广告片”,是网友对本片的调侃!评论两极分化形成了独特的风景,肯定者认为《男人帮》大胆直白地说出男性心声,以30个男女之间的热门话题和恋爱心理,成为都市爱情手册。否定者则说无论是顾小白与莫小闵的浪漫爱情,抑或罗书全与Amy的温馨暖意,还是左永邦和米琪的暧昧时尚,展现的都是成功一族的优越和超脱。
总之,中国电视剧缺乏心理研究类型,《男人帮》进行了创新探索,但这种探索应当让观众的精神有所依托,唤起人类一种共通的情感体验以淡化陌生感。只追求形式上的创新,最终将导致无病呻吟、徒有其表。在情感的真实和对现实的把握上就不如年末播出的《人到四十》,后者因为真正关注了中年的情感危机和社会压力而显得朴实和深刻。
五、后宫剧的恶性权谋化
归结2011年度的电视剧,一个抢眼的现象就是后宫剧的强势现象。年初,穿越剧《宫》的大热播,领起了批量化的后宫剧:《后宫》、《步步惊心》、《武则天秘史》、《美人天下》、《后宫甄嬛传》等等,诸多剧目集中于后宫女人的争宠斗法,荧屏上一方面花枝招展,一方面损招连连。围着一个大权在握的皇帝,一天到晚勾心斗角!一个个青春少女不再天真烂漫,而是满腹心计,尔虞我诈、恶毒阴损,把其他电视剧中禁用的毒杀、鸩杀、自缢、棒杀一一使用。电视剧成了恶的展示!解剖这些剧可见,万变不离其宗,都是为争宠不择手段,为自己获得权势而心安理得地害人,可以说展示的都是人性的恶以及如何发挥这种恶。
以往的历史宫廷剧中,曾一度有过以大臣阴谋取胜为主要情节的现象,被著名评论家张德祥冠以“权谋文化”而加以批评,此后在各方面的合力抵制下,这一现象有所改变。而肇始于十年末的后宫女性剧却把这一丑恶成倍地放大开来,弥漫起来,在花团锦簇美女生存的包装下,堂而皇之地张扬阴谋正常论。
在《大风歌》为代表的正常的后宫女性剧中,情节都具有明确的意义,都有对意义的追问,但是2011年后宫阴谋剧则超越了这个最根本的底线,只把情节拿来消费,拿来娱乐,拿来恶搞!《美人天下》甚至直接把人、鬼、狐一统于后宫,演绎女人的媚和妖!对此,有影视制作人却表示,收视率和市场反映是硬道理!甚至打着“职场宝典”的旗号,来变相号召人学习不搞阴谋就无法生存的“道理”!但就是这种对历史完全失去的敬畏的过度戏说,却因为强大收视率的支撑而成为2011年最火的电视剧类型,进入11月以来,更呈现出了井喷态势,几部分别以唐、明、清为背景的“宫斗剧”又在各大卫视频道相继播出。
客观地说,后宫剧有市场也有艺术上的独到之处,这就是“好看”。美女,
帅哥,眼花缭乱的宫廷美景,锦绣鲜艳的服装首饰,鲜亮光灿的颜色,多情弱势的处境,相对于以灰色为主调的战争剧和道具服装都不甚讲究的家庭剧以及稍显沉重的正剧是一种反弹,在追求小资情调的年轻人中有一定的市场,在不求意义只求一乐的时代浮躁奢华气氛下也不乏眼球。正因为如此,这类后宫剧的泛滥也容易造成观众在娱乐中的迷失,尤其是针对85后、90后,以他们喜欢青春偶像和缠绵悱恻情节的诉求,来达到高收视。
诚然,为娱乐而创作不是罪过,但不能只为娱乐而创作,更不能在娱乐的幌子下卖恶炫恶。作为艺术品的电视剧的思想艺术质量是第一位的,渲染封建迷信、宿命论和轮回转世,价值取向含混已经是艺术的堕落,至于教唆人心安理得地作恶,把恶作为生存的正道那就是犯罪了。重视收视率无可厚非,但以张扬权谋至上的人生哲学和花团锦簇的靓丽来保收视率则是不折不扣的“糖衣炮弹”和精神鸦片!作为大众传媒的电视台播出的电视作品应该具备最起码的文化属性,要让观众在观剧的同时获得精神上的收获和提升,在历史中发现人性的光辉,传达正确的历史观,而不应该为了收视率而失去人文关怀的立场和态度。
结语
由于电视剧播出量的巨大,再仔细的回顾也难免挂一漏万,遗憾是很多的。但仅从上述的回顾中就不难得出这样的结论:2011年是电视剧的大年,好剧多、高峰多、风格多。革命历史、红色历史、当代历史都有艺术的展现。无法归类的好剧如《我是特种兵》、翻拍剧现象都值得探讨。同时,市场化环境下的跟风和庸俗也不断来袭甚至形成潮流,电视剧需要加强评论和管理,更需要电视人的自觉和自重!2011年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国文联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讲话中强调,要用符合文艺规律的方式发展文化事业,加大投入和保障力度,完善扶持和奖励机制,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推动多出人才,多出精品,让电视创作和评论界受到极大的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