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三网融合趋势下的电视剧创作的发展思路分析

发布时间:2015-08-07 09:04

 中国电视剧产业不断发展,在2010年,仅大陆的电视剧产量已接近1.5万集,播出量440余万集次,均居世界第一位。自2010年7月,三网融合的总体方案开始在十二个试点城市实施。虽然实施的过程中经历不少坎坷,但始终在推进,2011年12月30日,国务院又公布了第二批42个试点城市的名单。推进三网融合的总体方案明确提出广电和电信业务是第一阶段的重点阶段性目标,这意味着今后一个时期广播影视相关的技术、管理、内容方面都将为推进三网融合的深入做出相应调整,广电业务形态会不断创新。三网融合的大趋势给原本处在初级阶段的中国电视剧产业带来了新的机遇,不断创新的广电业务形态也给电视剧创作者带来了新的挑战。如果说传统收视载体——电视机的种种特性促成了以往电视剧的文本构成和创作规律,那么随着新媒体收视终端的出现,电视剧创作者也应该不断探索、革新创作思路以满足受众的新需求。本文旨在探索当前三网融合趋势下中国电视剧创作的调整思路。
    一、结合收视方式,调整叙事方式
    随着三网融合深化,电视剧产业面临着新的挑战。从2010年电视剧产业的发展状况来看,定制、自制电视剧比例增大,独播模式继续受到青睐,台网联播成为电视剧播出模式的新亮点,均折射出播出平台在电视剧产业中所占据的举足轻重的地位。视听新媒体产业的大力发展,为电视剧播出平台的选择提供了更多可能。IP电视集成播控平台和3G手机电视集成播控平台的建设发展,也在不断拓展着电视剧的收视终端,手机、平板电脑等手持便携收视终端的开发和创新,使“家庭观赏”不再是收看电视剧的唯一形式,电影、电视剧在2010年就已经成为网络视频用户最为喜爱的内容,分别以92.6%和87.2%的用户观看比例在多种网络视频节目中位居前列。①由于收视终端各自具有不同的特点,通过不同收视终端收看电视剧的接受效果也会有所不同。而观众接受又是整个电视剧产业运作的起点和终点,因此,根据不同收视方式的特点调整与其相适应的电视剧叙事方式是未来电视剧创作的必然选择。
    (一)根据收视人群偏重不同的创作方向
    不同的收视终端因其自身的物理性质和对接受对象自身条件的不同要求,有着各不相同的收视人群。要探寻未来电视剧创作的出发点与目的地,就要先了解不同收视终端所决定的收视群体的构成。
    通过电视机收看电视台播出的电视剧是最传统的电视剧接受方式。有针对这一接受方式的调查表明,我国电视剧观众有以下特点:女性观众较多、45岁以上的中年观众较多、初中及以下的低学历观众较多、以退休人员为主的“无业”观众较多、以低收入者为主。②不难看出具有这些特点的电视剧观众属于当今社会中思维模式和价值观念都相对保守的人群,他们偏爱家庭伦理剧、本土剧等,形式过于新颖的网络剧或者一些思想水平相对超前的电视剧(如《我的团长我的团》)都很难被他们接受,因此电视剧创作风格不宜突然发生转变。而根据我国权威的互联网统计机构——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统计,网络视频用户有如下特点:男性多于女性、以年轻用户为主、学生群体和职场工作人员为主、城镇用户明显多于农村用户。另有调研结果表明35岁以下的城市年轻人是手机上网用户主体。③
    
    中国网络视频用户年龄分布,数据来源:CNNIC 2010年中国网民网络视频应用研究报告
    从上述特点可以看出网络视频用户与传统电视机观众在年龄和受教育程度上存在较大差异,可以结合现实推测,通过计算机、手持便携终端设备在互联网上收看电视剧的观众群体与传统电视机观众相比,接受新鲜事物的能力较强,生活节奏较快,正在或已经成为网络电视剧生产与消费的主力。因此,针对使用计算机、手持便携收视终端的电视剧观众,创作思路必须有较大的拓展,比如,类似美剧风格(短小精悍,网络影响力已经很大)、偶像剧风格的作品(以日韩剧为代表,同样已经具有强大的网络影响力)可能更受网络观众的欢迎,当然,还可以结合年轻观众的特点大胆尝试不同于以往的网络剧作品,追求题材、类型或手法上的突破性创新,比如,可以在剧作中融入时效性强的科技资讯与世界时事(比如可借鉴美剧《辛普森一家》中时事人物的客串,而不仅仅是《晴天日记》中随机的嘉宾客串,还可利用制作周期短的优势随时融入社会热点话题),这可能有助于培养并保持年轻群体对国内外时事和各领域发展的敏感度。而针对电视机观众的电视剧创作可以相对保守地继续选择长期以来被广泛接受的家庭伦理、古装戏说等类型的作品。
    上班族是公共交通工具上的车载电视较固定的收视人群。多数人处在生活节奏快、工作压力大的生存状态之中,因此,具有舒缓减压特点、强调动作的系列短剧(比如喜剧性作品)甚或是默片(公共交通工具上的声音效果不理想)可能会受到更多的欢迎。同时,上班族也是部分品牌厂商看中的主要消费群体,这些厂商就成为了公交移动电视剧发展的有力后盾之一,植入广告的系列剧或者就是特别定制的广告剧有较大发展空间,《晴天日记》的广告效益就充分说明了这一点,而且这部剧的故事就发生在地铁里,贴近生活,容易被同样身处地铁中的观众接受。此外,还应该充分利用公共交通人员流动性强、人数多,利于展开公益宣传的特点,创作风格轻松、有一定教育宣传意义的公益性短剧。
    (二)根据收视时空调整作品的时长与样式
    不同收视终端因主要的收视地点和时间不同,存在较大的收视环境差异。通常情况下,受众在住所内的收视终端是以电视机为主。收视环境固定,受外界的干扰相对少一些,接受者精力比较集中,收视时间较长。观众已经适应现在的传统电视剧时长和样式。但这并不意味着电视机终端上播出的电视剧在创作水平上可以驻足不前,考虑到电视剧产业的整体发展,产业竞争已经从数量竞争跨入了品质竞争时代,因此无论其他收视终端有何优势,电视机终端对优质电视剧的需求始终不变。
    相比电视机和计算机这两类收视终端而言,手机等便携收视终端和车载电视的主要特点在于移动性。通常是人们在路上或是在没有电视机和计算机的零散时间里才会选择的收视终端。私家车、出租车等移动收视终端的收视人群较为庞杂,收视时长也不固定,在此暂不做讨论。
    公交电视、地铁电视等公共视听载体的受众范围较广,流动性强,没有自主选择收视内容的权利,从 而终端本身的公共宣传功能更强。因为终端设置在公共交通工具上,受众收视时间并不统一,可以是交通工具行驶一站所用的两三分钟,也可以是首末站之间行驶全程的时间。几乎不会有人在喧闹的公共交通上聚精会神地在拥挤的人群中盯着交通工具内壁上的屏幕看一集时长45分钟的电视连续剧。但如果是每集三、五分钟的系列剧,观众的接受程度就会高很多了,就算中途下车或者换乘,只要在几天内重播,想对剧情有相对完整的了解并不困难。不会让观众丧失对剧中情节的心理期待。结合现实情况考虑,公共交通上适宜播放人物关系和故事情节相对简单,没有太多复杂支线的系列短剧,且每集时间不宜过长,比如每集3分钟,在一周内重复播放固定的几集。以北京地铁1号线为例,从四惠站到西单站的行驶时间为平均每站2.2分钟④,每集3分钟的地铁系列剧,足以让乘坐两站以上的乘客收看到情节完整的一集,只坐一站的乘客对没能看到的部分情节产生心理期待。一周后更换到同一系列的其他集内容时,常坐地铁的观众可能已经对剧中人物有一定认知度甚至已经产生移情作用。
    上海在2007年就推出了国内“首部地铁新媒体剧”《晴天日记》。全剧共30集,每集时长3分钟左右。讲述了乐于助人的少女李晴的日常生活,越来越多的人从博客中了解她,并受其影响,开始乐于助人。她喜欢乘地铁,偶然结识了地铁歌手CC,两人之间发生的故事也多数设计在地铁里。从电视剧的制作水准来看,《晴天日记》存在很多问题,但对制片方而言,这部成本百万元左右的电视剧所带来的广告效益已经非常可观。上海地铁每天220万人次的人流量促使这部电视剧的收视率不亚于电视台的热播剧。
    手机和平板电脑等手持可移动通讯设备也已经成为可以收看电视剧的终端设备。相比传统电视机、计算机,手机和平板电脑更方便携带,是手持收视载体的最显著优势。截至2010年12月,中国手机网民达3.03亿户,其中使用手机视频的网民从2009年年底的3844万户增长至6636万户,占总网民数的21.9%,呈现出加速增长态势。⑤但从目前技术发展的角度来看,手机在线收看视频文件容易出现加载时间长、视频不流畅等问题,制约了手持终端电视剧观众的规模。且相比前面几种收视终端,不是所有电视剧都适合在手机等小屏幕终端上播放。结合此种收视方式的特点,可以创作专门适于在线观看的短剧(社会上已经组织过很多届的一分钟短片大赛),也可以是需要下载到移动终端上收看的剧集,但无论是哪一种都不宜太长。不同于地铁剧的特点在于,手持终端自身具有便携性,在技术完善、环境允许的理想状态下,观众可以随时随地观看,因此针对这类终端的创作可以是系列剧,也可以以连续剧的方式展开故事情节。另外,简化场景和减少移动镜头也是适应小屏幕收视的有利调整。
    通过计算机收视终端观赏电视剧,和传统电视机终端相比,观众在时间上有更强的自主选择性,和公共交通电视终端相比,收视空间稳定,受众可以自主选择适于长时间收视的室内环境,还可以自己控制收视进度,中间随时暂停或者数集连看。所以剧集的长短、集数并没有对收视造成太大影响,可以保留传统的电视剧作品形式。又因为收视人群对新鲜事物接受能力较强,作品形式也可以多样化。因此,仅从已有的网络视频发展情况来看,在互联网上既可以播出电视台播放的电视剧,也可以是针对互联网观赏环境专门创作的网络剧。电视台播放的电视剧可以直接转到网上播出,也可以根据网络传输速度等互联网自身因素或是针对电视机播出时的观众反应进行重新剪辑。比如对观众普遍认为拖沓的段落进行删减,或是把时长45分钟左右的电视剧重新剪辑成每集时间短但集数更多的剧集以减少视频加载时间,保证视频流畅。现在已经有不少针对网络环境专门创作的网络剧,如每集6分钟左右的《Mr.雷》、每集10分钟左右的互动剧《Y. E. A. H》和动画剧《泡芙小姐》。这些剧集每集的长度都比电视机上播出的电视剧要短,以适应网络传输,既可以用计算机上网收看,也适于通过手持便携终端收看。值得一提的是,对视频网站而言,其运营就承担着服务器和带宽等硬件的高额投入⑥(24小时不间断的视频存储和每月千万元带宽成本),就延续以往形式的电视剧作品而言,如果首轮已经在电视频道播出再授权给网站,其网络版权费必然受到作品收视效果的影响。所以,网民自主选择的空间越大,电视剧作品本身的质量也就越显重要。
    (三)根据收视终端的技术特性考虑互动因素
    除了公共交通工具上的车载电视,无论是IP电视还是计算机、手持移动收视终端,都具有不同程度的交互性。因此,谈及三网融合趋势下的电视剧创作就不得不考虑到收视终端的这一特性,让观众适度参与“编剧”。
    根据前面的分析,加装了网络机顶盒的普通电视机增强了电视观众的自主选择性,但也只限于点播,受众并不能左右剧情发展。属于交互作用最弱的收视终端。手持移动收视终端因目前技术和运营资金限制,虽然具有很强的交互功能潜质,但目前的可操作性仍然有限。相比之下,计算机终端的交互作用优势明显。互动剧就是充分利用了这一特性,让观众“成为”剧中的主角,并随着剧情的深入,通过自己的选择去触发不同剧情,进入不同叙事段落,并走向不同结局。互动剧最初出现在视频网站是2008年,YouTube上的真人视频《电车男追女记》,该剧一出现就吸引了大量网友点播参与。2009年底诞生的第二部互动剧——《宅男最后的120小时》,更是引来了无数网友讨论每一步该如何选择,甚至还有网民特意发帖给出走向完美结局的“攻略”。和传统电视剧相比,互动剧的人物关系并不复杂,但情节走向变化多样,这就要求创作者在剧作阶段就设定好每一阶段不同的分支情节,选取适当的情节点安排好情节走向,并给每一步选择安排一个能够让观众接受的合理结局。还要设计有足够吸引力的情节内容和人物特质吸引观众继续一步步走下去,甚至让观众主动多次尝试出不同的情节段落和故事结局。充分利用好计算机网络的交互作用,不仅可以拓展电视剧的创作思路,还可以有效地阻挡网络上大量其他信息的干扰,保证剧集的高点击率。
    手持移动终端虽然受到技术限制,还不太适应前面提到的互动剧,但仍然可以尽可能地充分利用自身的交互作用,让观众参与剧情。但考虑到加载速度等问题,情 节点之间的间隔和整个剧情长度都要比在计算机收视终端上的设计短一些才更容易被观众接受。从本质上讲,互动剧是游戏与电视剧的结合,以游戏的方式通过视角的设置,让观众看到、听到剧中的相关内容,拉近了观众与剧本身的距离,让观众在游戏过程中获得更强烈的感官体验,是未来电视剧创作的重要发展方向之一。
    另一方面,在计算机和手持移动终端上播出的剧集与在电视机终端播出的电视剧剧集相比,明显具有投资少、制作周期短的优势,可以考虑采用类似海外电视剧“边制边播”的制播模式,尽可能地了解、利用观众的收视心理,让观众收视心理得到满足的同时又不断产生新的期待。在操作方式上,可以尝试在电视剧内容管理机构和制度进一步完善的情况下,提前制作出不同支线的情节段落,让观众在每一集结束后自己选择并点播下一步的情节走向,这样虽然不能在每集中间左右剧情,也可以让观众有参与创作的感受,从而让受众在接受过程中对后续情节段落保持较强的期待心理。如果采用投票的方式决定剧情,则可以了解到多数观众的收视期待,通过研究受众在手持移动终端和计算机收视终端上的收视心理,可以更好地把握创作方向,还可以适当运用于在其他收视终端播出的电视剧创作过程中,有利于电视剧产业的长足发展。
    二、坚持内容为王,追求文化至上
    三网融合为电视剧带来了更广阔的市场,播出终端的多元化拓展了电视剧的艺术形态。但是,如果网络视频管理机制不够健全,技术发展跟不上形势,就有可能因过分追求收视率、点击率而导致电视剧创作的不良文化倾向。
    我们不能否认,在国家广电管理总局的严格管理之下,各级电视台播出的电视剧在文化导向、价值取向上尚且存在着各种尚未解决甚至相当严重的问题,比如,片面追求收视率、谋求经济利益的问题始终存在,在一定程度上歪曲历史、格调低下的作品始终存在,盲目跟风的现象也从未中断,致使国家广电总局近年来一再发出禁限令。例如,一些家庭题材电视剧为了吸引眼球不惜牺牲整体格调,不表现家庭温暖和睦,尽显反常伦理关系,一时间“三破一苦”盛行(破碎婚姻、破碎情感、破碎家庭),甚至为第三者和出轨的男人披上温柔善良、重情重义的外衣,引起观众对相关话题的热议。2011年电视荧屏上穿越剧、后宫戏又源源不断地涌现出来,在众多跟风之作中难见明君治国平天下,但见后宫嫔妃尔虞我诈。
    在网络世界,由于政府的相关监管也并不完备,导致上述问题不仅存在,甚至还有更明显的表现。最初的网络视频是以恶搞为主要内容、以吸引眼球为首要目的(如《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等)。发展至今,网络相对宽松的环境吸引了大批传媒院校相对专业的年轻编导和演员,他们已经有效冲击了以低俗娱乐为特点的网络视频,为广大网民奉上了一系列内容积极向上、具有一定专业水平的网络剧。但仍然存在不少“打擦边球”的现象。例如动画剧《泡芙小姐》第一集中就有穿短裙倒立、裸奔的情节设计,虽然经过艺术处理没有过于露骨的画面,却也难逃以低俗格调赚取点击率之嫌。一些互动剧作品以“丑”为特点,以恶搞娱乐观众,例如《为凤姐选男友》,让观众猜测网络红人罗玉凤的审美偏好、取悦她并为其选择男友。还有一类作品类似恋爱养成游戏,选取符合年轻人审美的外形靓丽、气质绝佳的演员或模特,作为观众“追求”的对象。让观众经历与之邂逅、约会、表白的过程,满足观众的恋爱幻想。不难看出这类互动剧的产生与《心跳回忆》等游戏有着密切联系,而真人演员更会让观众离爱情幻想更近一步。无论是“完美恋爱”还是“以丑为乐”,都是目前互动剧脱离现实的表现。在通过互联网终端收看电视剧的观众当中,正确的价值观尚未树立完全的中学生群体占了相当大的比重,他们对现实社会的认知度不够,难免会受到某种误导。为保障三网融合时期的文化安全和导向正确,监管机制还需进一步完善。
    网络剧和地铁剧低成本、超短制作周期的特点和其经营模式所致,在剧中植入广告已是必然趋势,如何运用专业技巧更巧妙地植入广告,而不让受众心生反感,同样是创作者需要用心解决的问题。应注意避免广告味道过于浓重,把观众带出故事情节的现象。
    虽然传统的电视剧创作方式并不完全适用于所有的收视终端,不足以满足所有观众日趋旺盛的文化需求。但艺术形式的改变与调整并不意味着电视剧艺术的文化品位和美学品格降低,三网融合的趋势不仅应该成为我们进一步发展电视剧产业的动力,也应该成为我们审视并提高电视剧文化品位的重要机遇,以真诚的创作心态坚守电视剧思想性、艺术性的统一,在适应观众的同时注重提升观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品质。
    注释:
    ①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2010年中国网民网络视频应用研究报告》,。
    ②张海潮、张华主编《剧领天下——中外电视剧产业发展报告》,湖南文艺出版社,2011年版,第42页。
    ③参见《移动互联网盘点及趋势“手机人”调研报告概况》,2011年11月17日,新浪科技,。
    ④参照北京地铁官方网站,地铁一号线时刻表估算得出,node/1812。
    ⑤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发展研究中心《中国广播电影电视发展报告(2011)》,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第99页。
    ⑥《视频网站运营成本是硬伤 融资难度增加20倍》,2008年12月11日腾讯网,引自《IT时代周刊》,

上一篇:浅析电视节目舞台“展示设计“的艺术张力

下一篇:浅谈现代地图制版印刷技术及绘制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