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之重——纪录片的影像力量
摘 要:本文从影像语言的视角提炼了纪录片特有的影像品格,进而指出其低调的影像语言下潜藏的巨大力量。即真实品格带来的现场感、参与性;卸掉情节重负后的影像自由;以及摄影技术发展为纪录片开拓的个性化发展空间。
关键词:纪录片;影像力量;真实;自由;个性
纪录片被誉为人类的“生存之镜”,坚持对自然素材的使用。即使是再现式记录,也强调真实再现,不重细节而重历史场景还原,特别是情景氛围的再现。可以说纪录片在其一百多年的历史中,一直与虚拟保持一定距离,以朴素的人类原生态的面貌立世。许多纪录片甚至被认定为人类文献资料,被收录作为另一本区别于文字历史书的影像历史资料。然而,纪录片并没有因为其低调的影像传统而掩盖独特的影像魅力,相反纪录片特有的长镜头影像语言最大程度地接近立体多面的现实生活,在不动声色中能够展现层次丰富的现实场景,其沉甸甸的真实性可以直接与现实生活形成互相反观效应,如果适时播映更能产生巨大的社会反响,甚至直接影响现实生活。
1 真实的力量
纪录片大体可分为三种模式:以画面加解说的格里尔逊模式,刺激并记录被拍摄对象的真实电影模式以及不加干涉的观察式记录的直接电影模式。[1]格里尔逊认为,记录片不仅是关照生活的镜子,更是打造生活的锤子,需要对现实素材进行有创意的处理。可以是拍摄真正发生的事物,也可以是忠实地重演再现发生过的事实,但从其本质来说都是面向现实的渐近线,需要遵循事实依据底线。而真实电影、直接电影更是完全尊重纪实的原则,为了维护纪录片的真实性,不仅采用实景拍摄,而且使用非职业演员,甚至不要剧本等任何前期设计,强调即兴创作,以保证最大限度地缩小虚构的比例,加大与强化生活素材的原始部分,力求真实还原生活实际,展示生活本相。我们可以从《远在北京的家》中,感受安徽小保姆的一段生命历程;我们可以在《最后的山神》中,探寻那即将消逝的文明;我们也可以从《姐姐》中看到中国特有的人伦风貌。
尽管几种记录片理论在认识上存在分歧,但有一点是相同的,那就是都认同事实依据这一原则,分歧只是集中在对事实介入程度与介入方式上的区别上,由此可见,真实性是纪录片的主要特征。也正因为纪录片以事实为依据,严格限制虚拟成分,因此纪录片具有一种呼应现实社会的影像效果,能激发观者透过影像反观现实生活的参与意识,并能形成其对社会人生的自省意识[1]。
希区柯克说:故事片的上帝是导演,纪录片的导演是上帝形象。纪录片这种直面现实的影像品格,不仅能影响观者对事物的看法,甚至可以推动影像事实在真实世界内的发展进程。
2自由的力量
如果说长镜头多义性的镜头语言给观者带去强烈的现场感和参与性,那么背景介绍、人物访谈以及情景再现等不同类别镜头语言的自由切换穿插的蒙太奇叙事则大大拓宽了纪录片的影像空间,使得纪录片在维护其文献价值的同时,一定程度上丰富了影像表述方式,更方便于阐释影像包涵的深层诉求,更有利于表达导演意图,从而达到邀请观影者参与思考,共同完成解读影视主题的效果。
纪录片蒙太奇叙事的灵活自由性,主要得益于纪录片摆脱了故事片的虚拟情节重负[1]。在取消了虚拟故事情节之后,摄影机就可以自由地探索物质世界的细节和相互关联,无拘无束地独立行动,从而方便纪录下种种原先难以接近的现象。尽管这样有与通过情节来表达的人类戏剧分割的危险,但却开拓了另一理性陈诉的表达空间。如果把剧情片视为中国功夫,那么蒙太奇叙事记录片就如同短而狠的泰拳,可以直接爆发难以预见的强大力量。
2011年播映的央视大型电视纪录片《华尔街》就巧妙地应用了蒙太奇叙事,并且借鉴了兄弟电影的许多成功影像语言,比如应用航拍、广角镜头等来提高其审美品位。《华尔街》采用平视的角度、客观的立场、学习的态度、借鉴的目的,力求冷静客观地还原华尔街的全貌。为了让影像语言在历史的纵轴和空间的横轴上自由穿梭,华尔街拍摄组奔走于荷兰、美国、英国等全球金融中心,对全球重量级的金融总裁、专家学者展开深度的人物专访,并且记录了华尔街对普通美国人生活方方面面的影响。在《华尔街》上道琼斯指数时时翻新,复杂而无序的阿拉伯数字闪烁不停,证券交易员、房贷公司经纪人的故事或欢呼雀跃或痛苦绝望地周转更替,恍如金钱永不眠。在该片中空间影像急速运行,权威人物深度分析、兴衰故事不断上演、指数曲线永不疲倦,不同类别的影像语言自由穿插于华尔街的时间纵轴上,金融中心迁移动荡的空间横轴上,多条叙事线索并立展开,时而交合时而分离,却又都紧紧围绕华尔街这一纵横交错的多面体,纪录片整体呈现出一种开放式结构形态,如同道琼斯指数曲曲折折多条线条的互相叠加融合,延展开拓。
正是纪录片更为灵活的剪辑特征,多条叙事链条同时展开的开放性蒙太奇叙事风格,加强了纪录片的影像感染力,使观影者不仅得到观影快感,更得到理性认识的积累与提炼,从而让纪录片在只记录不干涉现实的影像风格下,却从深层意识层面上起到推动现实意识形态改观、现实生活实际进步的作用。特别是在摆脱了虚拟情节的重负后,纪录片从根本上破坏了电影梦工厂的造梦功能,纪录片把观众拉出梦境,从而直面现实思考现实,纪录片让更多的理性表达成为可能,并拓宽了人们理性思考的渠道。例如电视纪录片《华尔街》播出后反响很大,很多观众反映说这部纪录片对我国金融知识普遍缺乏的民众来说是一种恶补,不仅加深了我们对华尔街的认识,而且改变了民众对当前国际金融现状认知的态度,并可直接影响到我国金融业的发展。
3个性的力量
纪录片从其选材上考虑,其弹性非常强,延展性很广,既可以记录专业性很强的大型题材、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社会事件,也可以记录琐碎微末的生活细节,少数边缘化人群的生存状态。纪录片选材的弹性直接导致了纪录片的多样化模式:或充满理性的思辨色彩、或热情洋溢的政论格调、或客观超然的冷静旁观、或睿智犀利的豁然洞见、或小桥流水的田园回归。纪录片的多样化模式必然带来纪录片个性风格的发展。然而需要指出的是目前我国纪录片的个性风格发展范围尚小,只集中在少数纪录片创作中,并没有在大部分的电视台记录节目中得到很好的延续发展。目前大众文化的市场化导致大量电视纪录片走出小作坊,
直接进入多快好省的流水线作业,纪录片的多样性一定程度上遭到了破坏,纪录片的个性化发展依然任重道远。
可喜的是,一方面,一批来自80、90后编导逐渐崛起,他们对历史深刻的观察,使他们选择的表达方式更独特,自然地与中国纪录片“创新”相契合。他们力图摆脱纪录片历史的,老旧的刻板印象,更加紧密的联系实际、结合现实生活,力图提升纪录片的科学和文化的力量。
另一方面,摄影技术的发展,为纪录片开拓了个性化发展空间,特别是数码影像技术DV的出现。DV的手持摄影方式、稳定成像优势,使其拍摄行为变得如此自由,许多用大摄像机拍摄时所不敢想象的拍摄方式都变得随心所欲。可以说轻便摄像机的出现,实现了纪录片创作者的真正解放,它成了人的器官的延伸,并帮助人们模拟人的步态和视角去记录生活的过程。[3]从这一形式层面来说,DV就大大拓展了纪录片的语言空间,甚至可以说DV的出现标志着“个人影像时代”的即将开始,每个人都有权利进行个人的影像书写。
纪录片的个人化发展趋势也会改变大众媒体的权力格局。过去稳居传播主导权的官方将逐步被淹没,相反个人化的传播声音将会越来越高,越来越具有社会影响力。真正的大众传播时代将要拉开帷幕。当个人化书写成为可能,纪录片的影像风格将被大大丰富,影像题材将进一步扩大,纪录片的个性力量将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扬。
参考文献:
[1]王立红.多元化的电视语言:真实再现[J].电视研究,2000,12(11):45-47
[2]何苏六.直面市场:中国纪录片当前境况描述[J].现代传播,2002(6):56-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