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浅谈《双城记》的文学价值

发布时间:2015-09-16 09:12

狄更斯的名作《双城记》呈现了风云变幻的法国大革命时期人们的曲折命运,深刻地表达了“宽恕”的主题。所谓宽恕,指的是从自身的文化信仰心理出发对别人造成伤害的行为给以救赎式的原谅,或可表述为让别人获得新生的机会。小说中的宽恕主要表现为马奈特对达奈的宽容和解。达奈是封建贵族埃弗瑞蒙德兄弟的儿子(侄子),他们又是陷马奈特于巴士底狱十八年的罪魁祸首。如果马奈特秉持“复仇”的理念,那么达奈就不可能得到马奈特的原谅,更不能和马奈特之女露茜结婚拥有幸福的婚姻生活。但是,马奈特却宽恕了他。从文本中可以明显看出,作者并不否定革命作为对于人类进步、正义追求的方式的正当性,但是作者要强调的是,革命还要坚守道德底线——用仁爱宽恕的精神来对待敌对阶级:它不仅能使敌对的阶级、敌对的人们相互谅解,而且可以改变人们扭曲的心灵、使人们在精神上获得再生。可以说,“复活”后的马奈特是为了自己的女儿而活着,尽管他承受着受迫害之后的心理创伤,但他能够化解情感的创伤,接受并谅解了达奈,这也正是作者所秉持的理念:“善与人道的最高形式——爱他人,为他人而活着。”①
  一、 “宽恕”的主体和对象
  1. “宽恕”的主体
  对于施以“宽恕”行为的马奈特来说,他的精神曾遭受过极大的创伤,以至于对是否要从苦难中脱离出来这一实际问题他都模棱两可。
  “你已经完全打消了给人挖出来的希望了吗?”
  “很早就打消了。”
  ……
  “我想你是愿意活的吧?”
  “我说不上”②
  马奈特当时因为十八年悲惨的监禁生涯使他对自己的现状和未来持一种不确定的心理状态,,或者已经让他停止了思想意识的流动,幸好由于露茜的温情让马奈特从中部分解脱了出来,但他间歇性的犯病说明恐怖的阴影并没有完全褪去。尽管马奈特遭受了极大的痛楚,但他并没有用暴力去复仇,以泄心头之恨,他只是全心全意的享受家庭、亲情所带来的快乐与幸福,他在监狱中用血和愤怒写下的控诉重新展开在眼前也没有唤起内心复仇的火焰,反而不懈地为了营救达奈到处奔走不惜陷入困境,所以他是反对暴力革命的。相比之下,德发日太太的疯狂换来的是毁灭,从另一个角度凸出了马奈特等人的“宽恕”具有无比强大的力量。
  2. “宽恕”的对象
  《双城记》并没有正面描写达奈,而且用笔极少,不过我们可以从侧面大致勾勒出达奈的生平。达奈虽是侯爵之子,却在了悟了贵族生活的丑恶之后毅然与上层社会断绝了关系,而自立自强做一个家庭教师,以求“出淤泥而不染”的高洁;他对露茜有真挚的爱,婚后相携左右;他敬重马奈特的敬重;他用温和的态度对待朋友,甚至于当听闻自己以前的仆人遭难都不顾自身安危而去营救。看得出,达奈本身就是一个善良受人尊敬的人,大体无可指责之处。从人性本身来说,都是注重享受的,达奈本身拥有一个物质高度的地位,但是他接受并承认的性格却是排斥这些的,即是“超我”的理性意识迫使他放弃了自己的荣耀与富贵,放弃“本我”的追求,摒弃家族不好的传统给他施加的压力,从而向善发展。
  二、“宽恕”的过程
  马奈特知道自己的女婿是仇人的儿子(侄儿)以后,为了女儿的幸福,即使自己再次陷入迷惘的状态——做鞋,也不从中阻挠女儿的婚事。做鞋是过去苦难生活的现实映照,美丽温情的女儿是现实幸福生活存在的实感。十八年的噩梦也常让他精神混沌与迷惘,与女儿相认后,他的行迹表明他拼命地想抓住现在拥有的幸福生活。露茜给予马奈特的爱感化了老人破碎的干枯的心,由此,马奈特也用爱和宽恕来回报女儿。对于达奈,他本身便喜欢这个年轻人的品格质量,而且更重要的是,他想全力保护女儿的幸福,他不因自己的苦难迁怒另外的人,这点和德发日太太(内心的温情全被复仇的火焰吞没)不同,而向往人性善的境界。
  三、“宽恕”的出发点
  从社会背景来看,小说写作于动乱的19世纪,而作品中描写的社会背景也恰好是那个年代的映照,表现对那个丑恶时代的申斥,正因为此,“宽恕”的思想主题才在这样的环境下更加夺目。
  马奈特和达奈,一个是贵族暴政的受害者,一个是贵族侯爵的继承人,二者本应是仇敌,但因为他们都主张仁爱,宽容为怀。在他们中间,更有作为女儿和妻子的露茜。在爱的纽带的维系下,彼此谅解,组成了一个融洽而幸福的家庭。马奈特既作为受欺压的代表又是实施宽恕的主体,显然,作者是在借古讽今,通过对恶行的宽恕来彰显人道主义精神。小说提到了一句基督教箴言,“耶稣说,复活在我,生命也在我;信我的人,虽然死了,也必复活;凡活着信我的人,必永远不死。”③可见对宗教的信仰,抑或对爱与善的坚守是主体做出宽恕行为而客体“复活”的出发点也是根本要求,这里也体现了作者的观念——“马奈特大夫的恕和爱也就是狄更斯的人道主义”。④反映在作者身上,即是他认为人类的爱比恨更伟大,革命有其合理性,但是人与人之间、阶级与阶级之间的和解比对立更加的可贵,所以对于德发日太太非理性的复仇火焰作者持反对批评态度。藉此,马奈特以爱的名义所施的宽容便显得越加崇高和耀眼。
  总的来说,作者在整部小说中力图表现宽恕的人道主义精神,透过对《双城记》主要人物形象的刻画,表达了在同一个时代背景下,人道主义的宽恕精神比复仇主义所代表的恨更是推向社会走向美好的正确选择。
  注释:
  ① 郑克鲁主编.《外国文学史·上》—2版(修订版)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6 第363页
  ② [英]狄更斯.《双城记》.张玲,张扬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8 第15页
  ③ [英]狄更斯.《双城记》.张玲,张扬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8 第340页、第341页、第405页
  ④ [英]狄更斯.《双城记》.张玲,张扬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8 第10页
  作者简介:郑练淳(1986-),男,汉族,广东汕头人,文学硕士

上一篇:广府太极拳文化对外推广的困境及对策的创新

下一篇:网络社会中文化管理体制的创新的方式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