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兰肯斯坦身上的二元性特征的内涵分析
英国作家玛丽·雪莱的名作《弗兰肯斯坦》结合了哥特式小说和浪漫主义小说的元素,被认为是最早的科幻小说之一。在小说中,弗兰肯斯坦被描绘成一个具有二元性特征的人,他同时扮演着受害者与谋杀者,勇士与懦夫,普通人与神的角色,而且这种二元性的形成深受他家庭的影响。这种二元性揭示了人类本性上的种种问题,使小说在今天仍值得我们研究和思考。
弗兰肯斯坦其实是一个很普通的人,但他一直幻想着充当神的角色。弗兰肯斯坦是普通中产阶层的一员,他诞生在一个富有而温暖的日内瓦家庭。自幼时他对生命的奥秘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后来,他就读于英戈尔斯塔特大学,在那里,他学习了自然哲学和医学。这是一部非常普通的成长史,但后来他沉迷于妄想创造生命的欲望当中而不能自拔。他废寝忘食,日以继夜,在腐尸中寻找生命的轨迹,不计后果无所顾忌地妄图控制命运,在这种执妄中他似乎真的超越了普通人的界限,他赋予了物质以生命。然而,当那个面目狰狞,丑陋不堪的怪物诞生之后,他的第一反应却是普通人的反应,恐慌与奔逃,那便是悲剧的开始。整部小说冲突就来源于此,人的欲望与偏执。尽管弗兰肯斯坦试图成为神,但是他并不能超越人类的极限,最终也只能回归到普通人的角色。
此外,弗兰肯斯坦还是受害者与谋杀者。他知晓他弟弟威廉是被怪物被勒死的,但女仆贾丝廷却因被怪物陷害而被处以死刑。弗兰肯斯坦唯恐再次连累其他人同意了怪物的条件,再为他创造一个伴侣。但最后一刻他犹豫了,新的怪物还会为人类带来多大的灾难,于是他选择放弃。这激怒了怪物,他发誓复仇。他又杀死了弗兰肯斯坦的新娘,伊丽莎白。如果故事仅仅是这样的,弗兰肯斯坦是毫无疑问的受害者。但是,怪物为何会如此疯狂的报复?其实,在最初,怪物试图融入人类社会,但所有人都拒绝的它伤害它。没有爱的照拂,怪物只能陷入到痛苦当中。这些悲剧恐怕要归因于弗兰肯斯坦。他所做出的怪物如此的强大,强大到可以任意伤人,甚至可以毁灭人类,而所有这些仅仅是他好奇的结果。创造的怪物而又遗弃它的那一刻,他便成为了凶手。而且他一直选择隐藏真相,以至于错失了能解决问题的机会。他自己也曾承认正是因为他伊丽莎白死了,威廉,贾丝廷和亨利,他们都算死于他的手,即使是间接的。因此可以说,弗兰肯斯坦也是一个谋杀者。
所以,弗兰肯斯坦是个懦夫。怪物苏醒之时,弗兰肯斯坦异常惊恐,他逃开了。他并不接受的怪物是他创造的这个事实,仅仅因为它外表看起来如此的可怕。他曾为此工作两年,创造生命是他那时生存的唯一目的,为此,他放弃了休息健康,但完成的那一刻,他心理只剩下恐惧和厌恶。除了逃避,他没有其他办法。然而,每个人内心都有强大的一面。他在贾丝廷死后决心要找出的怪物,并试图阻止他害死更多的人。他开始徘徊在阿尔卑斯山谷。这是他第一次意识到他的错和他的责任。之后的怪物曾一度用自己的故事感动了弗兰肯斯坦,他决定为怪物创造一个伴侣,也使其他人免受其害。但完成的那一刻,唯恐创造出更多的悲剧,他无视怪物的威胁放弃了。他对他父亲说,他不能牺牲整个人类。这时,他已经成为了一个真正的勇士。因为这个时候,他已经不是为了他个人的利益。怪物杀死伊丽莎白后,弗兰肯斯坦就如同史诗里的英雄一样,忍受着磨难,坚持着正义,希望将魔鬼永远的毁灭。正如他自己所说,他将毁灭恶魔作为自己的任务,仿佛上天给予他力量,那比灵魂中的欲望更加强烈。这就是人性中最无私而耀眼的一部分。
虽然弗兰肯斯坦没有很多朋友,但他有一个很幸福的童年。但为什么弗兰肯斯坦身上展现了如此对立的二元性特征。弗兰肯斯坦的父母对他采取了一定程度上放纵的教育态度,从而导致了弗兰肯斯坦习惯于只考虑自己而不负责任。有件小事必须要提及一下,作为一个好奇的孩子,他意外发现了一本有关自然哲学的书。当他将询问于他的父亲,得到的只是你不应该不浪费时间在这本书上,这是垃圾。如果他的父亲耐心回答他的问题,并给出了一些正确的指导,也许他会选择成为一名真正科学家。此后,他对研究的狂热也没能引起家庭的足够关注与纠正。故事的另一个转折点是他的母亲的去世,这使得他既厌恶死亡又渴望能扮演神的角色。也许他的动机是自私的,但都深受家庭的影响。
然而,如果没有他家庭的影响,他也不能最终成为一位勇者。在他狂热的研究过程中,他的父亲试图写信提醒他他的责任,但是,可悲的是他在那个时候忽略了它。他的父亲还教导他不是靠仇恨,而是靠镇定坚毅和温柔体贴才能抚平心灵上的创痛。但像很多年轻人一样,出于叛逆和青涩,弗兰肯斯坦听不进建议。在经历了所有的苦难之后,家人的爱慢慢地感染了弗兰肯斯坦,他显示出他对父亲深深的爱和尊敬。父亲时常开导他,希望他能鼓起勇气,驱散蒙在心头的阴云。当他克服对怪物的恐惧,他向父亲发誓,他不能牺牲整个人类,这使他获取了面对未来的勇气。
玛丽·雪莱巧妙地描绘了主人公弗兰肯斯坦,使他具有二元性特征,这种二元性特征展现人的本性上的冲突与对立。只有将这种二元性协调才能达到一种和谐的美。在另一方面,这种特征在某种程度上是出于其家庭的影响,家庭在人性的善与恶方面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Lehman, Steven. “The Motherless Child in Science Fiction: ‘Frankenstein’ and ‘Moreau’”. Science Fiction Studies, Vol. 19, No. 1, 1992.
[2] Shelley, Mary. Frankenstein. New York: Bantam Classic, 2003.
[3]陈姝波,悔悟激情——重读《弗兰肯斯坦》,《外国文学评论》,2005年第2期。
作者简介:王颖(1987-),女,汉族,吉林长春,东北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英语语言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