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史记》中“闾巷之人”入传原因的分析

发布时间:2015-09-23 09:41

摘 要:《史记》是我国纪传体史学的奠基之作,同时也是我国传记文学的开端。它代表了古代历史散文的最高成就,其风格气势磅礴、深广宏富,并有沟通天、地、人的伟大尝试。《史记》通过展示人物活动而再现历史画面,本纪、世家、列传中的人物来自不同阶层,上自帝王将相,下至市井细民。为何司马迁会将这些出身卑微的“闾巷之人”入传呢,本文就将从主、客观两个方面来详细的阐述这个问题。
  关键词:《史记》;闾巷之人;主观;客观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6X(2012)06-0000-01
  
  《史记》是我国纪传体文学的奠基之作,它的出现标志着中国古代史传文学的发展已达到高峰。《史记》像一部包罗万象的社会百科全书,它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各个方面。整部书中所涉及到的人物更是不可胜数,这些人物来自不同的阶级,上自帝王将相,下至市井细民、三教九流。这些人物各具姿态、个性鲜明,每个人物都被刻画的栩栩如生。《史记》不同于它之前的史书,司马迁在按照惯例为帝王将相立传的同时,也将“闾巷之人”入传。这种开创性的写史方法,为后世文学、史学的发展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为何司马迁要别出心裁的为这些鲜为人知的“闾巷之人”立传,这与司马迁本人进步的历史观和开阔的视野密不可分,同时也与当时的社会背景、历史文化等有重要的关联。本文将围绕“闾巷之人”入传的原因展开论述,并从主、客观两个方面进行全面的阐述。
  司马迁是一位博闻强识、知识渊博的史学家和文学家。他在史官家庭中长大,受到了良好的文化熏陶,自由就博览群书。他的父亲司马谈身为太史令,对诸子百家都有深入系统的研究。司马谈在学术观点上兼容并包的特点,对司马迁编写《史记》产生了直接的影响。司马迁不仅阅读涉猎广泛,并且在读书中做到知人论世。这在《史记》中表现为内容深广宏富,人物众多,个性鲜明。也正是由于这种良好的文学积淀,使得司马迁在日后编写《史记》时更多的把一些出身低微,先前记载较少历史人物载入其中。
  司马迁20岁时,他有机会南游江、淮,在这次漫游经历中,他在会稽探访了大禹遗址,在长江水滨凭吊屈原,在丰沛之地了解刘邦发迹……这次漫游的经历,他探根溯源,听当地人讲述逸闻轶事,从而证实了许多传说的可信。俗话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司马迁真可谓是这句话的践行者。司马迁在广阔的地域留下自己的足迹,同时也拓宽了他的视野。他把自己读书了解的与漫游中听到的故事和人物进行整合,从而丰富了《史记》的材料来源。司马迁通过读书、交游、在朝廷任职等途径,接触到了社会各个阶层的人,这对他的史学观的形成起到了巨大的影响。因此他在《史记》中,不仅仅之为帝王将相立传,还把那些身在闾里陋巷的君子、侠士列入其中。他不以成败论英雄,不随世俗论是非,而是褒扬那些对历史有贡献的人,这是对于他之前的史书创作的一种巨大飞跃。
  司马迁因为“李陵案”被处以宫刑,这对他的身体和精神都带来了巨大的创伤。这件事使他的修史动机发生了改变。他提出了自己进步的历史观:“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并且领悟到了人的主导地位和决定性作用。之所以将“闾巷之人”入传,也是体现了“人”的中心地位。这个“人”的含义实际为深广的,它不仅指那些身份高贵的帝王将相,更指那些出身卑微却不向命运屈服的“陋巷之人”,这种思想类似于孔子“有教无类”的育人宗旨。他认为这些人虽处于社会下层,但是他们却是隐居的贤大夫、君子或侠士,他们明晓天地之道、仁义之礼、黄老之术、学识渊博,只求对世人有所贡献,而不求功名赞誉,实比那些沽名钓誉的所谓贤人更值得尊敬,于是要为他们立传。司马迁在修史的过程中把各种闾巷之人难以扬名的郁结和自己的身世之叹联系在一起,从而抒发心中的抑郁和不平,也为他们鸣不平。在《伯夷列传》中写到“闾巷之人,欲砥行立名者,非付青云之上,恶能施于后世哉”。他认为“闾巷之人”想要青史留名,不仅与自身业绩有关,也与他人的宣传提携密不可分。司马迁希望自己就是那个宣传者与提携者,让这些真正贤德的人名传千古,并为社会上那些虽出身卑微却胸怀大志的人以鼓舞和启迪。
  《史记》中的闾巷之人包括刺客、游侠、商人、方士等,这些人身上往往透漏着忍辱含垢、历尽艰辛而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舍生取义、赴汤蹈火的勇于牺牲精神,批判保证苦力、呼唤世间真情的人道主义精神,立志高远、义不受辱的人格自尊。例如,司马迁在《游侠列传》中写道,身在闾里陋巷的侠士,努力修饰自己的德行,从而使名声闻于天下,这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而儒、墨两家却都摒弃他们而不予以记载,从而使得秦汉前的游侠之士都不为人所知,这是很令人遗憾的。司马迁对于儒、墨等学派由于排斥这些出自平民的侠客而深感不公。他认为,汉以来的田仲、荆轲、郭解等侠士,虽时常触犯当时的法律,但其为人讲究道义,廉洁退让,有值得称赞的地方,至于那些勾结豪强,奴役贫苦、欺凌孤弱,放任纵欲的行为也是游侠们所不耻的。司马迁悲叹世人没有真正看清这些人美好德行,反而误把他们归为豪侠之流,这真是可悲。“在司马迁看来,英雄是不问出处的,他认为一个人能不能发愤,取决于两个因素:一要有坚韧顽强的奋斗精神,二要有忍辱负重的生死观。”他认为人不应该受出身背景的影响,相反应该自奋立名,充分发挥生命的价值,这同时也是司马迁自身的人生追求。《史记》的许多人物都寓含着作者的寄托,磊落而多感慨。
  以上所谈是从主观方面探讨司马迁将闾巷之人入传的原因,司马迁在个人成长历程中学习大量知识,并亲自走访名人故里,并有机会接触到社会各界层的人物,在遭遇祸患后更是深刻体会到人生存在的价值问题,这些都转化为编写《史记》的原动力,也是他意识到为“闾巷之人”立传的重要性,因此,我们才在《史记》中读到了那些发于乡闾却胸怀大志的人物。
  将“闾巷之人”入传同时与当时的社会背景和历史文化有着深刻的渊源。秦汉之际是我国一个剧烈变 革的时代,也是英雄辈出的时代。许多英雄人物都是发于乡闾的,这也是司马迁为什么要记录这些“闾巷之人”的原因之一。司马迁在中国三千多年历史长河中披沙简金,精选出那些能体现中国历史社会发展变化的人物,并从这些人物中看到中国历史演变的过程和特征。这些典型人物集中的体现了社会的各种关系,基本上代表了所有被卷入社会变迁中的人的共同特征。司马迁别出心裁的将“闾巷之人”入传,是希望后人以史为鉴,使社会各色人物都能在《史记》中照照镜子。
  综上所述,我们分别从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来探究了司马迁将“闾巷之人”入传的原因。通过这些分析,我们能更好的把握《史记》这部伟大的历史和文学著作,也更加深刻的理解了司马迁编著这部史书的呕心沥血,这对我们学习《史记》是有巨大益处的。
  参考文献:
  [1] 《史记研究》张大可,华文出版社,2002年1月第1版。
  [2] 《史记解读》(下) 华龄出版社。
  [3] 《史记艺术研究》 杨树增,学院出版社,2004年12月北京第1版。

上一篇:解读《觉醒》女主人公爱德娜拜伦式英雄角色分

下一篇:《A&P》的文体学解读的策略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