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评小说《上尉的女儿》中几处谚语的作用
中图分类号:H3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6X(2012)08-0000-01
《上尉的女儿》是普希金最为重要的直接反映农民起义的小说。普希金是一位伟大的语言大师。这部小说中有不少谚语、成语、俗语等活生生的民间语言。谚语属于民间口头语言,是语言交际单位之一,是意义相对完整、格式严谨、具有训导或评价功能的、以句子形式固定在语言中的套语。它所表达的是民众的意愿、观念、追求、情感,传播的是大众的智慧、生活的经验、事物的哲理、为人处世的方式等。俄语谚语和汉语谚语一样,往往包含双重语义,即直义和转义,也可以说是形象意义和比喻意义。多年以来谚语的汉译问题一直是俄汉翻译中的一个难点。《上尉的女儿》至今已经有了20多个汉译本。本文试图从对20世纪80年代初几乎同时出版的3部译作的比较出发,试谈一下文学作品中谚语的汉译问题。
一、直译谚语的字面意思
这种译法只适用于那种只有直义的谚语,译成汉语之后,应使译语产生与俄谚原文相同的语义、审美功能和感情色彩。
例一、Батюшка сказал мне:Прощай,Пётр.Служи верно,кому присягнешь;......и помни пословицу:береги платье снову,а честь смолоду.
译文一:父亲对我说:“别了!彼得!对那个向他宣过誓的人,你要尽忠尽职。……要记得一句老话!爱惜衣裳趁早,爱护名节趁小。”(戴 313页)
译文二:父亲对我说:“别了,彼得。你对谁宣过誓,就要忠诚地为他服务;……要记住一句老话:从头爱惜新衣,从小爱护名誉。”(冯 357页)
译文三:父亲对我说道:“再见吧,彼得。对于你想他宣誓过的那个人,你要忠心尽职;……要记住那一句谚语:“爱惜衣裳要从新的时候起,爱惜名誉要从幼小时候起。”(孙 244页)
三个译本都直译了谚语的字面意思。因为这条谚语汉译后的字面意思能被中国读者所理解,都是劝诫年轻人从小要珍惜名节,在这一点上汉语和俄语的表达基本是一致的,可以互译。但分析一下三个译本的译文质量却不尽相同。译文三尽管将谚语的内容准确无误地表达了出来,但看起来不像谚语,且过于罗嗦。译文二“从头”二字似可斟酌,因为能产生歧义:是“从新再来”的意思,还是“从最初”的意思?且“从小爱护名誉”这种句序排列尽管无语法错误,但不能给人一种劝诫色彩,仅仅是一种叙述语气。相反,大家看译文一不仅劝诫色彩浓厚,还相当简洁和押韵。再者,честь 译成“名誉”好,还是“名节”好?“名誉”指名声,在社会上流传的评价。“名节”指名誉和节操,节操指气节和操守,而气节指坚持正义,在敌人面前不屈服。虽然仅仅是一字之差,但我们根据小说的情节应该能够感觉到,“名节”要比“名誉”为佳,因为在小说里,Гринёв以及司令、司令夫人都没有在敌人面前屈服。
二、对俄谚原文某个词的意义做一定的改变,与汉语中现有的谚语虽不一致,却使读者产生相似的印象(主要适用于有转义的谚语)
例二、Иван Кузмич,в животе и смерти бог волен:благослови Машу.Маша,подойди к отцу.
译文一:“伊凡·库兹米奇!死生有命。给玛莎祝福吧!玛莎!到爸爸这儿来!”(戴363页)
译文二:“伊凡·库兹米奇,生死在天,给玛莎祝福吧。玛莎,到父亲这儿来。”(冯414页)
译文三:“伊凡·库兹米奇,我们的生死都在上帝手里了。给玛莎祝福吧!玛莎!到父亲那里去!”(孙299页)
从谚语的意思来说,三种译文都没错。但我们感觉译文三太过罗嗦,不象是在大敌当前、十万火急、生死诀别的情况下司令夫人说的话。译文一和二将原文中的бог做了适当的改变,分别换成中国人熟悉的“命”和“天”,虽然做了改变,但仍给人以相似的印象:即人的生死不由自己决定。相比较而言,译文二的“生死在天”略胜一筹,因为中国文化中的“天”和俄罗斯文化中的бог是有许多相似之处的。但“命运”的说法和бог的差别相对较大,迷信的人认为人的生死是生来注定的——即命运。
三、寻找汉语中意思相近的现成谚语,但要注意译成的谚语不应具有民族色彩
例三、Бопре в смятении хотел было привстать и не мог:несчастный француз был мёртво пьян.Семь бед,один ответ.Батюшка за ворот приподнял его с кровати,вытолкал из дверей и в тот же день прогнал со двора,...
译文一:波普勒惊慌失措,想站起来,但做不到了,因为不幸的法国佬已经烂酒,浑身瘫了。一不做,二不休。父亲一把揪住他领子,把他从床上拽起来,推出房门,这一天便把他赶出大门了事。…… (戴311页)
译文二:博普雷心慌意乱,本想欠起身来,可是办不到:这个可怜的法国人喝得烂醉如泥。新帐老帐一起算。父亲抓住他的衣领,一把将他从床上提起来,推出门外,当天就把他赶走了,…… (冯355页)
译文三:蒲伯勒惊慌失措地想站起来,却办不到:这不幸的法国人真是喝得烂醉如泥了。一不做二不休,父亲抓住他的领子,从床上把他拉了起来,推出了房间,就在这一天,将他推出了大门,…… (孙242页)
Семь бед,один ответ 的意思是指既然已经犯了禁,再犯一次也没什么了不起。译文一和译文三译为“一不做,二不休”,表示豁出去了的意思。这里“一不做,二不休”的主语是谁?按照俄谚原意,似应为“法国教师”。因为俄谚原意是指法国佬既然已经犯了禁,再犯一次也没什么了不起,要负责任一起负。可按照“一不做,二不休”这一汉谚分析,似应为“父亲”,因为该谚语在汉语里表示“要么不做,做了就做到底,不管后果如何,都不轻易手”,其主语一般应为有积极行为能力的人,很明显:烂醉如泥的法国佬已经不可能再“一不做,二不休”了。因此,笔者以为译为“一不做,二不休”欠妥。译文二比较符合上下文的语境,也基本反映了原文的意思,但仔细推敲,却不象是谚语。因此笔者以为,是否可以译为“虱多不痒,债多不愁”这句汉语中现成的谚语,这样,既反映了俄谚原意,又表现了喝得烂醉如泥的法国教师的满不在乎,并且没有什么民族色彩。 四、如果汉语中没有现成的传统译法,可以创造一个新的谚语,一方面再现各个词的实物意义,同时又保留其整体意义。这种译法是最为常用的谚语翻译方法。
例四、Вы с Алексеем Иванычем побранились? Великая беда! Брань не вороту не виснет.Он вас побранил,а вы его выругайте; ...
译文一:你跟亚力克塞·伊凡内奇闹翻了吗?没什么大不了!骂一顿不就完了。他骂你,你就骂他!(戴337页)
译文二:您和阿列克塞·伊凡内奇吵架了?那算得了什么!骂人的话黏不到身上。他要骂了您,您就骂还他;…… (冯384页)
译文三:你跟阿力克舍·伊凡内奇闹翻了吗?那有什么要紧!谩骂过去也就算了。他骂了您几句,您就骂他几句;…… (孙270页)
译文二只译出了俄谚的直义,中国读者绝对不会知道这是什么意思。译文三“谩骂”二字不像口语,不像是一个老奴仆向Гринев说的话。最好的是译文一,但缺点在于不像谚语。试比较译文:骂语留不长,何必挂心上。 --!>
五、总结
谚语是民族文化的一面镜子。俄罗斯的谚语资源极其丰富,有三万余条。许多俄罗斯的经典作家都是使用俄语谚语的能手,使用谚语,能更鲜明地表现出一个民族的历史发展进程、社会生活、宗教信仰、民间习俗等方方面面,因此,使语言更加富有表现力。正因为如此,谚语的翻译才更加复杂,因为它涉及到翻译的等值等一系列问题。究竟该怎样翻译俄语谚语,笔者通过上面的举例和粗浅的分析以为:谚语的翻译不能搞一刀切,应该根据谚语所处的语言环境和上下文采取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方法。或者直译谚语的字面意思,将原文的信息完全表达出来;或者将原文的信息削减,对俄谚原文某个词的意义做一定的改变,与汉语中现有的谚语虽不一致,却使读者产生相似的印象;或者考虑到译入语的习惯,寻找汉语中意思相近的现成谚语;或者创造一个新的谚语,一方面再现原文各词的实物意义,同时又保留原文整体意义。
参考文献:
[1] 蔡毅 段京华 编著 《苏联翻译理论》湖北教育出版社 2000
[2] 戴启篁 译《普希金小说集》 湖南人民出版社1983;
[3] 冯春 译《普希金小说集》 安徽人民出版社1982;
[4] 贾淑芬 主编 《简明俄汉谚语辞典》 辽宁大学出版社 1996
[5] 孙用 译《普希金小说选》 贵州人民出版社 1981
下一篇:《弥城》创作的散文化的文学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