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美国的悲剧》看伦理亲情的发展
作者简介:岳铁艳(1980.07—),职称:讲师,研究方向:英美文学,科研成果:发表文章4篇;立项两个;参与编书三本
(哈尔滨工程大学外语系 黑龙江 哈尔滨 150001)
摘 要:本文用文学伦理学的批评方法分析美国著名作家西奥多?德莱赛的代表作《美国的悲剧》中亲情伦理的缺失对人的成长、人的人生观、价值观及伦理观的形成产生的影响。从伦理亲情缺失的背后来探讨西奥多?德莱赛对人的多方面、多层次的需要的关注,提高人关心人及关爱人的意识,呼唤对人的心灵、精神及情感等的人文关怀思想。
关键词:文学伦理学;家庭伦理;人文关怀;亲情缺失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6X(2012)06-0000-02
美国著名作家西奥多?德莱赛的代表作《美国的悲剧》讲述了一名从天真无知地渴求美好生活的少年逐渐堕落为一个杀人犯的故事。主人公克莱德的道德沦丧不仅有其深刻的社会原因,也有家庭环境的影响。家庭对于个人的成长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家庭成员之间要靠情感的依附来连接,一个各方面都缺少关爱的孩子的成长会畸形,甚至是对社会造成危害。个体不仅是一种物质生命的存在,更是一种精神的存在。人的成长都有多方面、多层次的需求,这种需求都来源于精神领域的满足,这就要求对人的精神生活给予关爱,并进行正确的指引,从而完成自我的发展,实现自我的完善。小说中,克莱德既没有从父母那里得到心灵的关怀,也没有体会到兄弟姐妹的亲情关爱,在身处异地他乡之时,更没有得到叔叔及堂弟的关心,这种家庭伦理的缺失使克莱德走上了一条不归路。在小说的背后,西奥多?德莱赛深刻地揭露了人情的冷淡,揭示了人在追求物质满足的同时,更要注重对人的心灵、精神和情感的关怀。下面,我们从文学伦理学批评的角度来阐述伦理亲情的缺失及其原因以及西奥多?德莱赛对人文关怀的呼吁。
1.父母对子女:心灵关怀的缺失
小说主人公克莱德的父母一向坚定不移地信仰着上帝,对于上帝赋予的使命也忙得不亦乐乎。他们认为能有现在的生活完全有赖于上帝对他们家的垂怜。即使是在生活拮据的时候,他们也坚信上帝的眷顾来改变现状。他们接受的是传统的伦理道德观,深信人们应该虔诚地信仰上帝,相信上帝对人们的救赎,反对逛戏院、男欢女爱的非道德的极端个人享受,反对对外在的过分追求,他们也想当然地相信自己的孩子有同样的的伦理、道德观念,然而,这份想当然确使儿女与之渐行渐远。
女儿埃斯塔生性意志薄弱,缺乏独立思考的能力。她与父母一同布道只是为能用自己的歌声吸引众人的注目、展示自己而波感高兴,殊不知其中的道德教诲意义。正值青春期的她,还未形成自己系统的宗教道德观。她对漂亮的衣帽有着“朦胧的追求”(这有悖于当时的宗教教义),与其她众多美貌的女子一样,憧憬着能进行一次美妙的恋爱。而父母教育女儿有其独到的一套道德观念,他们对女儿的要求是要保持“端庄”、“谨慎“、“纯洁”,但却缺少与女儿之间必要的心灵沟通,缺少对爱情观的正确引导。因而,当一位虚情假意、道德败坏的年轻人出现之时,便以其惯用的骗术不费吹灰之力就将向往纯真爱情的埃斯塔拐骗走了,这无疑对整个家庭来说是一个沉重的打击。女儿的私奔只是让父亲阿萨联想到了自己的不幸,他认为这是有悖伦理道德的,只会让他在众人面前蒙羞。他丝毫没有考虑到女儿的处境是多么的危险。埃斯塔对于父母对自己的要求不求甚解,因此,传统的伦理道德在巨大的诱惑面前一下崩溃。她不顾一切一位地追求自己的爱情,她的天真无知给自己也带来了巨大的伤害。埃斯塔的悲剧在于父母对她心灵关爱的缺失及正确的爱情观的引导。
而克莱德把父母拽着自己去街头布道看成是一种负担,因为每次与父母的出行都会受到同龄人的嘲笑、围观人们的同情、怜悯。对于父母的种种宗教行为他不慎了解。他更向往的是繁华热闹的生活。克莱德的父母却一味盲目地坚持自己的宗教活动、奉行自己的一套伦理道德观念,忽视了聆听孩子的心声,忽略了学校教育对年龄尚小的孩子成长的重要,更没有注意花花世界对孩子产生的诱惑给予的正确的指引以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相反,他们把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孩子,这对年幼的孩子来说未免有点不仁道。懵懂的克莱德认为父母的行为很傻,“他几乎要用‘低级’这个词来表达自己被迫参加街头布道的满腔愤恨”。克莱德在内心深处对宗教产生了一种抵触心理。他希望能够得到系统的教育而改变贫困的生活处境,但父母的频繁迁徙却使他的希望落空。在内心深处,克莱德远离了父母,也及父母所代表的传统的道德观,远离了那些清规戒律。这主要表现在:他违背父母的意愿,用挣来的工资去他们认为世俗而又充满罪恶的戏院;以工作为借口千方百计逃脱布道活动;与朋友一道去餐馆及一些色情场所;与坏人喝酒交朋友。而对于这一切,父母一无所知。克莱德并非生来道德良心泯灭,对于那些放荡、堕落的恶习,他也很反感、愤恨,如果父母了解他工作的环境,对人生的目标给予指引,克莱德的命运也不会以悲剧收场。他的父母一直认为克莱德的工作对他的品质不会有什么影响,看到因换了工作而兴奋的儿子他们也就满足了。但并不晓得儿子之前闷闷不乐的原因。而也正是这种误解使得儿子越来越沉迷于豪华奢靡的工作环境,越来越向往纸醉金迷的生活。克莱德向父母隐瞒工资的实际收入,不顾家庭的经济窘况,把赚来的大部分钱用到了个人享乐上。甚至在母亲无助之时向他借钱,他也极不情愿地把赚来工资中微薄的一小部分收入“捐出”贴补家用。虽然母亲能够洞察实情,发现克莱德有些自私,而且从他着装的变化看出他对自己的享受想得过多,但是,看到他比以往更加自信,想到他长期困苦的生活,她也不好对他过分苛求。一直以来,母亲对儿子一方面是担心,一方面又是纵容,对儿子的花天酒地一直被蒙在鼓里,从而助长了儿子的堕落。父亲阿萨对于孩子们的成长并没有尽到父亲的责任。他一向把自己的宗教伦理观强加给孩子,认为他们理所当然的会遵从传统的伦理道德规范,从未与孩子进行过沟通。甚至是在儿子最终犯下罪行时,他说:“他从来就不了解克莱德,不了解他缺少什么,狂热地幻想什么,因此他宁愿不去谈论他这个儿子。”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克莱德的母亲,她尽自己一切努力来挽救孩子,见到克莱德,她没有责备,而只有庇护和同情。在无法改变现实的情况下,她仍希望孩子能够得到心灵的救赎。而这一切来得为之过晚。
上一篇:《傲慢与偏见》中主要人物性格分析
下一篇:《喧嚣与骚动》昆丁形象的特征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