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吴克敬散文创作的手法分析

发布时间:2015-09-26 09:23

王兆胜,《中国社会科学》编审


    曾国藩曾在《冰鉴》中有言:识人之法离不开“相面”,然则,一人有好面相则不如有副好骨相,而好骨相又远不如一副好精神!在此,他特别强调一人之精、气、神的重要性!为文亦复如是:词藻、技法固然不可或缺,但更重要的还是风骨、气韵、神采以及道之经纬。正所谓“腹有诗书气自华”是也!吴克敬的散文有骨力、有风采、有情致、有道德,是属于被大光照临、温暖如春、通体光润那一类。
    一、吹尽黄沙始见金
    时下的不少散文之所以无足轻重,就在于它们得来全不费工夫,没经过淘洗、锤炼、升华,而是像扫地一样“拾进篮子便是菜”。更有甚者,有作者有眼无珠,将沙粒的闪耀当成金子的灿烂,于是写作成了一种不加选择、是非不明、甚至指鹿为马的事情,结果买椟还珠者有之,鱼目混珠者有之,而滥竽充数者更不乏其人。吴克敬的散文则不同,作者像一个农人,自春到夏,又从夏至秋,甚至在农闲冬季,也不放弃辛苦的劳作,为的就是秋后饱满的籽实;作者更像一个淘金者,他不辞劳苦、披星戴月、披沙拣金,希望能得到那闪亮的金质。
    一本《青铜散》就是作者呕心沥血的代表和象征,因为对于一个非专家学者而言,将这些非常专业的知识一一介绍和传达出来,不止于愚公移山,这既要有雄心壮志,又要有坚忍不拔的意志,还要有发自内心的喜欢,更要有美好的梦想。另一本《碑刻的故事》更是如此,它不像青铜器那样可“照本宣科”、有范本可依,而是要实地考察,甚至到荒山野外寻觅,有时这又是可遇不可求的事情!应该说,打开这两本散文集,不从别的方面,只从“知识”的角度观之,它们就是颇有价值意义的,就像一个刚从乡下来到都市上大学的学子,当学校图书馆海洋般的书籍令其目不暇接时,“知识”不仅仅是一种力量,更是一把钥匙和一种信仰,它能打开一个长期被封闭的心灵,从而透进缕缕智慧的金光。
    不过,作者并未停留于此,而是加进了历史故事、自我选择以及自己的阐述,这就使得一个个相对固定、近于刻板的文物、人物、事件等鲜活和灵动起来,尤其是在作者富有文学性的描绘中,一件件青铜器和一个个碑刻仿佛长了翅膀,在读者的心中飞了起来,读后既感到有趣又令人难忘!如《班簋:隐身在杂铜里的宝贝》和《何尊:   第一论文 网废品堆里的“中国”》两文都是写披沙拣金、变废为宝的故事的,其主人公一是罗西章,二是佟大放。文中有这样一段话:“罗西章是太优秀了。据不完全统计,从一九六九年至一九八二年,十三年的时间,他从扶风县的几家废品收购站拣回来的珍宝就有六百余件。怕我的记忆不准确,我翻开新修的《扶风县文物志》核对了一下,发现这六百余件文物还不包括各种古钱币,把那个数字加起来,就该是数千累万了。”①这看起来够传奇的了,问题的关键是,罗西章就是作者吴克敬的同事,于是,传奇变成了现实中的传奇。又如在《泥爱碑:奈何身后掩飞泪》中,作者虽写到杨士奇墓,写到明英宗皇帝给杨士奇的“御祭”碑,也写到墓前的“呜呼,杨文贞之墓”碑;但他不拘泥于此,而是展开想象,由杨士奇的溺爱儿子所导致的爱子被斩一事,想象出一个“泥爱碑”,以警示后人。这就超出一般的历史知识介绍,而注入了作家自己的情思和价值观,也发现了历史尘封下的金质!又如在《阳燧:点燃华夏文明的火光》一文中,作者既写到青铜阳燧的历史记载及其实物出土,又写到曾亲历的老辈人敲石取火,还写到朋友的一个个动人的故事,更写到当年在周原上发生的“两个太阳”,这就使作品在充满历史感、现实性的同时,又有了某种神秘感,于是作品就变得形象生动起来,尤其作者以“我不知道,也许相继出土的两个阳燧知道”一句结尾,就更加显得意味深长、耐人寻味。
    最值得肯定的是,吴克敬散文中的浩然正气,这是支撑作品的风骨和道德感,为官为民为人的座右铭和金玉良言,这是中华民族经久不息和得以长久发展的根本力量。如《令箴碑:不是镜子胜镜子》中有十六字为官箴言,那就是:“尔俸尔禄,民膏民脂;下民易虐,上天难欺。”作者认为,它即使在今天也不失其积极意义。《遗臭碑:民心本是一杆秤》是写民心向背的,其民本思想一目了然。《处方碑:善人的一种解释》是劝人行善的,能将治病处方立于碑上,在作者看来这就是善人。《良心碑:为国哪顾身死》有大丈夫的铮铮铁骨和凛然之气,这在张自忠和张学良身上得以体现,那就是作者认为的“惟有有良心的人,才是有责任心的人”。还有《守正碑:关键在于心正》、《旋风碑:道德文章满乾坤》、《藏羚羊碑:可可西里不死的精魂》以及《先生碑:铁骨不负心头血》等都是如此,不看内容,只看题目就能感到一股正气扑面而来,令人为之倾倒!时下,有不少人常常批评道德文章,而对于责任承担以及真、善、美往往不以为然,甚至对之嗤之以鼻或吐口水,这是令人遗憾也是不可思议的,因为在一个充满污浊、恶搞甚至以丑为美的时代,金子也会被看成沙子的。读吴克敬的散文常令我肃然起敬,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它充满责任担承,有知识分子的一身正气,有硬骨头的精神,还有忧国忧民的良心在!
    善于拨开历史尘封,关注人物尤其是小人物的命运,尤其发掘他们金子般的心,这是吴克敬散文最耀眼的地方,也是最为感人的篇章。在《毛公鼎:典浩篆籀绝世稀》中,作者写到叶恭绰,他在给侄子叶公超的信中说:“美国人和日本人两次出高价购买毛公鼎,我都没有答应。现我把毛公鼎托付给你,不得变卖,不得典质,更不能让它出国。有朝一日,可以献给国家。”对此,作者赞美道:“其言语之铿锵有力,充分地表现了一位爱国者的崇高气节。”②在此,作者对于叶恭绰的敬意溢于言表。《竹风碑:桃花红颜寄小笺》写薛涛的,作者并不   第一论文 网因她身为妓女就看不起,也不随波逐流、人云亦云,而是看到了其高洁、正气、美好,于是,读者如同拨云见日般,可直达作者笔下薛涛的内心,那一片纯洁无瑕的神圣境界!在《梅娘的手影》中,作者这样赞美梅娘:“时世如流水,往昔的许多事情都被流水所淹没,而梅娘的手影却偏偏地 鲜活着。我想不明白,纤弱柔顺的梅娘,在灾难的面前,怎么就那么刚强不屈?丈夫戴了‘帽子’,下放农村,她无怨无悔,跟着丈夫也下放农村;造反派让她表演手影,她竟断指拒绝。”③一个弱女子,却有着自尊、自爱、自强、自由的精神,她刚正不阿、宁折不弯的性格,分明有着许多男子所没有的骨气与品行,这是作者推崇备至的一种精神和境界!还有,倾其一生用生命保护司母戊大方鼎的吴培文,用一生信守爱情诺言的芦席篾匠,为保护藏羚羊而献身的索南达杰和扎巴多杰等,他们都有一颗“金不换”的心。
    尽管现在是商品社会,功利主义甚嚣尘上,但严格意义上说,与古今中外的历史一样,优秀美好的人与事从来也不会根本丧失,甚至也不会因此减少和改变,而改变的往往是作家的内心。这是因为,如果作家心中失了信仰、常识和基本判断,他们就容易忽视甚至无视人世间的真、善、美。吴克敬一直保持着他的信念,所以才能不断地发掘深藏于历史、现实和人性中的美好,即使在广袤的沙漠中,他也能以其智慧的心灵、光明的双眸、不懈的双手,获得难得的真金。这是一个异常艰辛的过程,犹如蚕蛹的破壳而出、凤凰的涅槃重生。
    二、温润如玉可鉴人
    金子的美质及其光芒可见可感,但玉则不然,它有时无法言传,更难以言喻,所以中国自古就有以玉来喻君子的传统。《诗经》云:言念君子,温其如玉。孔子也大谈玉之五德。吴克敬的散文中有金质,所以它才能发出耀眼的光芒,从而使其不同凡响和弥足珍贵;然而,还有一种品质不可忽视,那就是“玉润”的色泽,它将吴克敬的散文提升到另一高度,达到超凡脱俗的圣洁之美和诗意的境界。如果说,金质给吴克敬的散文带来的多是思想之风骨;那么,玉润给吴克敬的散文带来的多是艺术的灵光。
    在人物刻画中,吴克敬最擅长写女性,这不只是因为如有人所言,女性是水做的,更因为作者对女性有着独到的理解和体悟,这也是   第一论文 网为什么每每写到女性,作者的笔底就会灵光显现。最有代表性的是薛涛,作者仿佛不是用思想,而是用心灵去感悟这个风尘女子,充分体会她的血泪悲歌,更写出了她异样的美。作者说:“一个女人,哪怕她还是一个沦为妓女的人,只要她的心不死,敢与命运挑战,真诚地爱着她爱的河山,痴情地爱着她爱的人,哪怕她爱的河山对她不公,她爱的人对她绝情,她都无怨无悔,用她的诗,唱出她生命的壮丽,她就一定能获得世人的尊敬和爱戴。”也是在此意义上,作者觉得薛涛墓的周围种上桃树对她不公,而应种竹,就如作者所言:“相信竹是有灵性的,颀长的身姿美得惊人,拔地而起,在云雾叆叇的天空,柔得像春风一样的芽尖,相互频频地,礼貌亲切地,颔着首或鞠着躬,一根幽竹,就是品相素养极佳的君子……远道而来的克敬,为这里的竹子感动着,眼里蓦地蒸腾起一层湿湿的泪光,丽服婀娜的薛涛,穿过历史的隧道,在幽静的竹林尽头浅浅地笑着。”④在此,作者不是以现实的笔触进行刻画,而是“心画”也,画出的是灵魂深处关于薛涛的美质和神韵,这才是文学的笔法和美之极致!另有《麦黄杏》一文,一看篇名就会令人心动,那是多么诱人的杏子啊!它仿佛散发着大地的芳香与诱人的气息!然而,作者的立意并不在此,而着意于写德福妈,写她的美貌:“那时候,她刚刚嫁到我们阎村,一身的红艳姣俏,一脸的羞涩粉媚。丈夫在召公街上开了一片粮食集,寻常不大回家,德福妈就像他采回的一朵娇艳的花儿,常开在村里人的眼前,散发着令人心伤的馨香。邻居就有一个男子,受她美艳的诱惑,常自失眠,夜不能寐,侧转翻身,囫囵睡去,梦中也会喊着德福妈的名字醒转过来。”⑤不过,作者的目的还不在于此,而是表现德福妈的心灵美:当丈夫被土匪打死,她却毅然挑起家里的重担,表现出男子亦不易有的坚强与豪情。另外,她每年会将自家院里产下的麦黄杏无偿地送给村人,并将此看作是人们赐福于她!可见,一个普通妇女是何等的美丽、圣洁与伟大!周作人曾说过:“鄙人读中国男子所为文,欲知其见识高下,有一捷法,即看其对于佛法以及女人如何说法,即已了然无遁形矣。”⑥以此来衡量吴克敬的散文,不得不让人钦佩和赞叹,因为他尊重、热爱甚至崇拜女性,作为一个男作家,他既是她们心灵的知音,又是她们美好心灵的吟唱者。
    在景物描写上,也可见出吴克敬散文的精妙之处,那是一种极富磁性、有着“百炼钢化绕指柔”的深厚功力与魅力。如他这样写麦子:“小麦说黄就黄,仿佛一夜的风吹,便黄得灿灿烂烂,黄得一望无际。”(《麦黄杏》)他这样写苜蓿花:“风吹来了,接天连地的苜蓿地,就像一片紫色的花海,在白云飘动的蓝天下涌动着,荡起一波一波的花浪,就有浓郁的苜蓿的花香,冲着人的鼻子撞来,叫人大有醉入花海的情景。”(《苜蓿花》)他这样写柿子花:“一个柿子花就是一个柿子果,花在柿子果的头上顶着,随着柿子果的一天天长大,柿子花就会坠落地上,那个有着四个棱角的样子,虽然不大,却极肥厚,很有一些温润的玉的质地。常常地,就有爱美的婆娘女子捡了起来,穿成串儿,当做项链戴在孩童的脖子上,倒也十分耐看。”⑦这是一种极自然的白描手法,作者几乎不加渲染,但色、香、味、趣、形、姿、态、意等却跃然纸上,如同活画,充分反映了吴克敬散文的功力、境界与品位。
    就如同水中月、镜中花、烛之光、山之辉,吴克敬的散文自有一副生动的气韵,在我看来,那就是玉润含章,它温润细腻、柔和含蓄、坚贞不渝,充满天地自然的灵光与魅力!这一境界如一亩方塘可作鉴镜,以映照天地万物,亦可反观内心,从而获得明悟的智慧。
    三、“情”之一字动人心魂
    刘勰曾说过:“故立文之道,其理有三:一曰形文,五色是也;二曰声文,五音是也;三曰情文,五性是也。五色杂而成黼黻,五音比而成韶夏,五情发而为辞章,神理之数也。”相反,如“繁采寡情,味之必厌”。⑧刘勰强调的是“情”在为文中的分量。宗白华说得更直接:“深于情者,不仅对于宇宙人生体会到至深的无名的哀感,扩而充之,可以成为耶稣、释迦的悲天悯人;就是快乐的体验也是深入肺腑,惊心动魄 ;浅俗薄情的人,不仅不能深哀,且不知所谓真乐。”“晋人富于这种宇宙的深情,所以在艺术文学上有那样不可企及的成就。”⑨在此,宗白华将“深情”看成文学艺术创造的生命线。清代张潮则表示:“情之一字,所以维持世界;才之一字,所以粉饰乾坤。”⑩张潮显然是将“情”看成维护世界的经纬了!在越来越多的人缺乏、甚至不相信真情的情况下,吴克敬的散文表现出对“情”、“深情”的热爱与眷恋,从而闪烁着迷人的光焰。
    亲情在吴克敬的散文中占重要位置,像《祖上传说》不仅写了自己与祖辈血浓于水、永难割断的亲情,还写了家族中流传的一种信仰,即“忠信”为本。因为一枚麻钱的过失,吴家世代坚守着“诚信为本”的诺言!还有为了确保家传治病秘方不致误传,祖上竟以蒸熟的蚕种来试验儿媳的诚实,反映了其独特的人生信仰与智慧。在《父亲打我三烟锅》一文中也是如此,父亲虽然严厉,但他留给后人的是诚实、坦荡和真挚的训诫。文末作者这样写   第一论文 网自己对父亲的深情:“俗人克敬保留下了父亲的烟锅,如今已成为一个独特的珍藏。俗人克敬想念父亲的时候,会把烟锅取出来,泪眼婆娑地看上一阵,觉得那玉的嘴子,黄铜的烟锅头,配上楠竹的烟嘴竿,实在是一件指教人的利器。俗人克敬手拿父亲的烟锅,既感到遭打后的疼痛,又感到遭打后的温暖,是那种父爱如山的疼痛和温暖。”(11)虽然没有热烈似火的表述,但海水般的父子情深却令人的心头为之一热。
    爱情是吴克敬散文中最感人的部分,作者写了不少爱情都感人至深!《麦黄杏》中德福父母的深情、《梅娘的手影》中梅娘与丈夫的恩爱、《失声的秦腔》中冯十八和知青妻子的依恋都是如此。这里着重谈一下《芦篾戒指》,这是一首撼人心魄的爱情颂歌,是作者关于崇高爱情的赞美诗。作品首先叙述了西芒姑婆嫁给席篾匠后,两人甜蜜的夫妻生活:妻子漂亮、丈夫手巧,最重要的是妻子慢慢也学会了织席,尤其是能织出各式各样、活灵活现的小动物和小玩艺,其中就有草戒指。但是,好景不长,丈夫被过路军抓了壮丁,从此杳无音信。奇巧的是,邻村同被抓去的一个男人逃回来,并带来席篾匠的信物草戒指,也带来让他照顾妻子的嘱托。后来,在很多年的无望等待中,在照顾公公婆婆和孩子的艰辛中,在这个男人无微不至的呵护下,被感动的西芒婆与之结成了夫妻。再后来,席篾匠从台湾回来省亲,并带回了自己的全部积蓄。此时,西芒婆看到席篾匠左手还戴着她的手艺,即变了颜色的草戒指。然而,面对眼前的景象,席篾匠留下积蓄,二话没说就返回了台湾。西芒婆立即派儿子赶到台湾。文末作者写道:“大儿子一到台湾,就遇到父亲病殁的日子,匆匆地火化了,装在一只木头匣子里,背回祖国大陆来,安放在家中的客厅里。明光锃亮的骨灰盒,西芒姑婆每天都不忘擦拭两遍,有两枚颜色发乌的芦苇篾儿的戒指,也并排着敬放在骨灰匣上。”(12)虽然爱情途中有风雨,但却遮挡不住爱情的忠贞与伟大,尤其通过席篾匠和两枚发乌的草戒指更内在地表现出来,从而留给读者长久的感动与无限的回味。
    除了亲情和爱情,吴克敬散文还写到友情、师生情等,像在《黑陶罐》中写自己的奶妈可谓情深意长,令人想到鲁迅笔下的长妈妈。这虽类似于母子之爱,但却是没有血缘关系的人间关爱。《半个苹果》写的是作者的小学老师李树风,他不但教学严格,而且还有大爱之心。在“我”发烧时,他带来一个苹果,一半给“我”,另一半给我的父亲;而在“文革”期间,他已被看押,并成为“历史反革命”,却还不忘塞给已辍学的“我”一个汗湿的纸条,那上面写着:“学无止境,学必有用。”这让作者热泪盈眶,他在文末写道:“李老师,知道你已读不到我这篇小文了,可我还要写出来,一来是对您的纪念,二来想要告诉我的子女,父母亲情之上,还有更高尚、更纯粹的师生之情。”(13)是的,亲情和爱情还带有某些生物本能,而师生情则是无私的、高尚的,也是文明和文化的标志,这在吴克敬散文中被看得很重。
    还有一种“情”在吴克敬散文中非常显目,这就是爱国、爱人甚至爱物,这是一种“大爱”和“博爱”,是一个高尚作家的标志。在《祖上传说》中,作者说:“祖上的女当家把她治疗女人血崩的秘方,忠实地一代一代传下来,传到一九四九年解放后,在家庭族人等的共同协议下,非常高兴地捐献给了国家,使更多患者获得救治。”“俗人克敬便想,我们后人应该感到光彩的。”(14)这与《处方碑》所表达的情感是一致的,都有从“小家”到“大家”、“私密”到“公开”、“个我”到“所有人”的一个转变。而在《麦黄杏》中德福妈的“德福”本身就是“有德有福”和“赐德赐福”之意,她自己的生活虽充满不幸、坎坷,但却不断地惠及于人、从不计较得失,反映了作家内心有光一样的温暖!最值得提及的是,在吴克敬的散文中没有“暴力”书写,所有的是“绿色写作”,是一种“美”的展示!在《藏羚羊碑:可可西里不死的精魂》中,他倡导爱护动物,哪怕牺牲生命也在所不惜。《榆树干大》表达了自己对于老榆树刻骨铭心的痛惜与眷恋之情。在《土司的女儿》一文中,作者这样写道:“我被脚下的一朵小花所吸引,弯腰欲采时,却被淡冰花坚决地制止了。”“她的制止是对的,高原上的花和草不是好采的,采去一朵,要再生出来,怕是非常非常的难呢。我为自己的举动红了一下脸。”作者还写过许多花,尤其爱写那些不知名的花,像《萝卜花》就是其代表。吴克敬这样描绘道:“萝卜的花儿太小,小得像是一群彩蝶,静静地停息在基苔的牙尖上,似乎不知疲倦地颤动的翅膀,要飞了去的样子。”“萝卜的花儿竟是这样的醉人!”(15)透过对于动、植物的关爱和呵护,我们可体会作家内心的纯良、善意和深情,是温暖如春、温柔动人的,它仿佛如水般地渗进读者的灵魂,使他们获得了精神的提升、心灵的愉悦和 美感的享受。
    当下,人们的心地越来越坚硬,甚至少有人会被感动,这包括我们的作家在内。吴克敬的散文则不同,它有一颗善心、一腔柔情、一股诗意,从而发出金子般的声音、玉石样的光泽。当然,如果指出其不足,那就是不少作品写得比较随意,开拓得不深,形而上的思考和天地道心的探讨不足。而“俗人克敬”在作品中的反复使用,则有画蛇添足之弊。
    注释:
    ①②吴克敬:《青铜散》,第57、253页,北京,紫禁城出版社,2009。
    ③吴克敬:《俗人散文》,第102页,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7。
    ④吴克敬:《竹风碑:桃花红颜寄小笺》,《碑刻的故事》,第184-185、172页,北京,紫禁城出版社,2009。
    ⑤吴克敬:《俗人散文》,第92页。
    ⑥周作人:《扪烛脞存》,《书房一角》,第166页,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
    ⑦吴   第一论文 网克敬:《俗人散文》,第92、167、209-210页。
    ⑧刘勰:《文心雕龙·情采》,范文澜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
    ⑨宗白华:《论〈世说新语〉和晋人的美》,《艺境》,第138-139页,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⑩张潮:《幽梦影》,《明清清言小品》,第353页,程不识编注,武汉,湖北辞书出版社,1993。
    (11)(12)(13)吴克敬:《俗人散文》,第70、113、91页。
    (14)吴克敬:《俗人散文》,第60页。
 

上一篇:再论“80后”文学的机制

下一篇:当代女性作家婚姻题材创作的文学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