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论贾平凹的游记创作的文学特征

发布时间:2015-10-04 15:25

 作家贾平凹以小说创作享誉文坛,他的长篇小说《浮躁》、《废都》、《秦腔》、《古炉》等成为享誉文坛佳作。“贾平凹的小说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艺术风格奠定其在文坛上的影响与地位,他的散文也以其广泛的题材、朴拙蕴藉的风格开拓着当代散文创作的新境界。”①在贾平凹的散文创作中,游记成为其散文创作中的重要部分,出版有《平凹游记选》(一九八六)、《贾平凹游品精选》(一九九二)、《西路上》(二○○一)、《天气》(二○一一)等。贾平凹在谈到散文创作时说:“好散文,意密体疏。俗散文,体密意疏。须:平淡中有奇创,清空中有浓厚。”②贾平凹的游记呈现出意密体疏的特性,具有平淡中有奇创、清空中有浓厚的韵味。
    1
    出生在秦岭山脉商州的贾平凹,到上大学时才走出大山:“十九岁的四月最末的一天,我离开了商山,走出了秦岭,到了西安城南的西北大学求学。”③“从山地走到了城市,山外的天地之大,使我扩大了一个农民的瞳孔;读中国的文章到读外国的文章,海峡之外的世界之大,使我扩张了一个黄种人的肠胃。”④走出秦岭后的贾平凹,足迹走到了诸多地方:他不仅游览商州、关中,还涉足陕南、陕北;他入川寻觅成都城市的精灵,进山东思索圣人孔子的遭际;他走进塔里木感受石油人的境界,登上雨花台体验拣石的乐趣……在贾平凹的游记中,我们跟随他登山观湖、入沟进峡、访寺谒塔,他以充满野趣的笔触将其游览时见闻与心境生动写出,他用细腻生动的语言将其游览时的民俗与风情细致描出。老作家孙犁评说贾平凹的散文:“他的艺术感觉很细致,描绘的风土人情也很细致。出于自然,没有造作,注意含蓄,引人入胜。能以低音淡色引人入胜,这自然是一种高超的艺术境界。”⑤这种细致、自然、含蓄达到的引人入胜,也呈现在贾平凹的游记中。
    贾平凹在谈到散文创作时说:“请不要在名山上做文章,请不要在胜景上做文章,你到日常生活中去吧,让日常生活走进散文中来。真文才是新文,新文才是奇文。”⑥贾平凹的游记虽然也涉猎名山胜景,却并非执意关注名山胜景,他将平凡普通原生态的生活摄入,注重写出真景、真境、真情,从而展示出其游记的真与奇。
    贾平凹在谈到其对于当今散文创作的看法时指出:“……但这类文章一定得有真情,又一定得有趣味。我们经常说某篇文章有‘意思’,这‘意思’无法说出,它是一种感觉……最讲究的是真情和趣味。没有真情,它就彻底失败了,而真情才能产生真正的诗意。”⑦贾平凹注重散文创作在真情表达中的趣味,这种趣味在贾平凹的游记中呈现出如下几方面:探险猎奇的趣味,民俗风情的趣味,内心感受的趣味。
    贾平凹的游记中常常呈现出探险猎奇之趣,或独自夜游见奇境遇奇人,或与友朋探险陷绝处而逢生,读者会随作者探险猎奇过程而惊、而忧、而恐、而乐,其中趣味令人身临其境、跌宕起伏。《夜游龙潭记》叙写往商洛龙驹寨访友月夜寻访龙潭的经历,充满着探险的奇趣。睡醒见满月临窗,闻传来轰轰闷音,朋友告知是龙潭瀑布。与朋友夜游龙潭,走崖畔逼仄小道,来到水沫茫茫的龙潭,水注深潭声传十里。登石梯来到水库边,传说项羽的乌骓出自此潭。登小舟荡桨,“月光水影,不可一辨”,“欲成仙超尘而去了”。舟到湖心,风起浪涌,仓皇登上小岛,小舟飘然而去,“身骨儿都吓得软了”。朋友前去探路,说石嘴脊梁上水浅,可绕道返回。作者在身临其境中,将夜游龙潭之奇境、之险境都生动地写出,洋溢着探险的惊险与乐趣。《夜在云观台》描述夜间独游云观台的经过与孤寂感受,沁出追慕恬静与惧怕孤寂的矛盾。在倦怠心态中去阳县寻胜景,先逆两岸杨柳如墙的鲁羊河而上,后登山梁狭窄的石阶,抵达闷雷般的渠水源头,拐过陡峭山崖到大潭渊,立在潭面的拱桥上,山鸟喧闹、鱼儿跃起,“愈觉得静得可怕了”。山色昏暗,山雾升腾,有一老者盘脚搭手垂钓静观。在可怕的静寂中,找到了有光亮的院落,见垂钓的老者在灯下剖鱼,被安顿在东厢房下榻。推窗见竹临清风、水绕窗外。对老者说恨不能长住此地,老者却说人是活群的,“水都恋着山下的田地庄稼,何况人呢”,在寻觅静谧害怕静寂的境界中,呈现出游记的探险的忐忑与奇趣。
    贾平凹的游记中常常描写民俗风情之趣,或在探寻奇异的民俗风情,或探究奇特景观的文化内蕴,读者在其所描述的淳朴生动民俗风情中,了解了一个地方一种景观,其中情趣让人难忘。《入川小记》叙写冬日入川印象,火车钻过无数黑咕隆咚的隧洞,下车见满街金桔灿灿,走近市内感受到安逸、舒静,走进街巷的茶馆品尝花茶,倒水人数尺远将水注入茶碗,贪婪地品尝各种小吃,观摩川剧的惬意,将成都的民情风习生动写来,写出“我也不知身在何处,融融地似也要化去了”的境界。《清涧的石板》描写盛产石板的清涧县景象,车在黄土高原上颠簸中,见河流在石缝里走,陕北高原黄褐色的土里有了青的石层,便到了清涧县了。窑洞墙都用石板所砌,河岸上采石的叮叮当当,依山而筑的县城里建筑皆石板做,市民石板桌上喝茶、石棋盘上对弈、石板上棒槌洗衣。走进乡村,见刻石碑的石匠,石板养活了一代一代清涧人。《陈炉》记叙游览渭北瓷城陈炉,“一个很有特色的富极美极的地方”。陈炉人住的地方墙壁“全是瓮儿砌的,盆儿砌的”,进村见“墙壁是瓷的,台阶是瓷的,水沟是瓷的,连地面也是瓷片儿竖着一页页铺成的”。他描写陈炉的集会,陈炉人捏泥搬坯的弄瓷器,建工厂陈炉人家家老小成了工人。作家将瓷城陈炉的民情风习写得生动而传神。
    贾平凹的游记中常常关注内心感受的趣味,或在游览山水中吐露内心感悟,或在亲身体验中叙写切身感受,读者在其游记的“有我之境”中产生共鸣,领略其笔下的真趣味。《未名湖》描述雨后夜间独自游览北京大学未名湖的感受,在夜色里惟凭感觉感受未名湖:在这无星月无路灯的黑夜里,回忆着读过的介绍此湖的文章,“我真感动着这一夜眼睛是多余的,心、口、鼻、耳却生生地受活”,“未名的人游了未名的湖”,作者没有描绘夜色里的景致,却集中叙写其独特的 感受。《走三边》记叙在陕北三边半个月的所见所思,钻沟底,“似乎永远也不可能钻出这黄的颜色”;出山川,“车在路上快得蹦达,人在车上也乐得蹦达”;到定边,“原来天和地平行,树和人同长”;在安边,在沙漠里汗水淋淋地艰难行走;感觉到沙漠里高高低低的长城,“它给了沙漠之骨,沙漠也给了它雄壮”。作者在三边所见的叙写中抒发其真切的感受。《冰风洞体验》记叙翠华山冰风洞的体验,石隙穴窟冷气袭来,进洞穴爬石嘴,“人便浑身泥水,一脸乌青”,悔心懒意,踌躇着往前,石缝里白气丛生,水潭里森骨入髓,喊一句回声不绝,在石洞穴里越走越深、越深越黑。搭人梯爬上平台,寻回路却有三尺深缝,椰树下有道直通沟底,唯一出路是抱椰树溜下,女人们唉声叹气,男人们千声鼓励,终于从后山而出,“人皆衣衫破烂,手脸出血了”。“这风洞冰洞,正是人未到人生终止之时便让人体验到了人生,使人知道这人生的道路原来并不‘万事如意’……”管理人的话语其实道出了作者的感悟。
    贾平凹的游记创作,在注重真情的同时,强调趣味,在探险猎奇的趣味、民俗风情的趣味、内心感受的趣味等的抒写中,见出其游记的独特风采与境界。
    2
    在谈到散文创作时,贾平凹说:“或许你习惯了,用赫然的口气,用赫然的文字。请问,你有赫然的寓意吗?赫然的寓意往往产生于极平易的事物里。”⑧他强调散文的寓意,并且认为“赫然的寓意往往产生于极平易的事物里”。在贾平凹的游记中,他常常在水到渠成中表达某种寓意,或者阐发人生的哲理,或者表达独到的见识,从而使其游记在对平易事物的描述中,总具有新意和深意。
    在贾平凹的游记中常常以自我感悟表达寓意。《紫阳城记》记叙初春游览紫阳城的经过:观石板河滩,览悬空木楼,走窄窄街道,进好客人家,钻街巷如入迷宫,进城中高楼林立,坐茶店品紫阳清茶。作者想道:“虽人生之路曲曲折折,往前知去途,回首见来路,硬进而上,转身便下,只有登到顶上,更知来去之向,脉络形势,此景,此情,此理,此义,岂不是完完全全让紫阳城写照殆尽了吗?”从紫阳城的游览联想到人生道路,见出作家在游记寓意上下的功夫。《延安杜甫川牡丹记》描述执意亲恋荒原的陕北杜甫川牡丹之奇,牡丹花山高而不险、媚而不俗,朝花人远近而来,住红梁绿窗花神庙,痴迷在牡丹花山上。“爱花总梦想花能长在,越发觉得这黑柏杂木,荆棘荒原实在丑恶,实实不该在这里生存。”牡丹却常常在柏下生、荆丛里开花,且更艳更香。“我才悟出:美并不怕丑,美在丑里美更美。”充满着哲理意味。
    在贾平凹的游记中常常以他人言语阐发寓意。《雨花台拣石记》叙写了与朋友去雨花台拣石,在树木掩映中陡然到了宝石世界,“颗颗都是工艺妙品”,互相看着各自的收获,“个个都是孩子般的快活”,在互相攀比中谁都有不知足处,却听得画家老人说:“愈是画得好,愈是苦恼哩。人总是要追求更大的成绩的,在追求当中能没有苦恼吗?”“是的,可乐在其中,谁的苦恼最大,谁的乐趣也最大。”在拣石中却悟出人生追求的哲理,发人深省。《夜在云观台》在记叙夜登云观台的静寂中,觅渠水源头,观幽幽潭渊,遇钓鱼老者,品雀舌香茶,在表达恨不能长住这清净之地后,老者却说:“……可水蓄在这里,为的就是流下山去,水都恋着山下的田地庄稼,何况人呢,你要寻什么,又要摆脱些什么?你走到哪儿,不是脚下都带着影子吗?你走了一路,哪一夜月亮不相随着你呢?”以水为喻,道出生命的哲学。
    在贾平凹的游记中常常开掘事物内蕴之寓意。《草记》描述去银川过三边的沙漠地,见白绒团飘飞的草儿佛手肿,“如千万只白色蝴蝶,升升浮浮,翩翩不能安静”,牧人告知其长绒毛为的是繁衍后代。作者从而开掘该草的内蕴:“……虽然没有一只蜂儿来传递花的爱情,没有一只鸟儿来遗播籽的繁衍,生活给了它瘠贫,也同时给了它的奋斗,一结籽就生出绒的翅膀,自己去谋生路了。”从而讴歌生命的执著与顽强。《清涧的石板》在描述盛产石板的清涧县以石板砌房、采石板为生、以石板为桌后,走入乡村见到刻石碑的石匠,石匠告诉他当年这个村的石匠当了红军,他的叔父是游击队的政委,被敌人抓去杀害。作家开掘石板蕴涵的深意:“是的,清涧的人,民性就是强硬,他们活的时候,是一面朴实无华的石板,锤鏨下去,会冒出一串火花,他们死去了,石板却又要在墓前竖起来。他们或许是个将领,或许是个农民,或许是个村儒,但他们的碑子却冲地而起,直指天空,那是性格的象征,力量的象征,不屈的象征。”从石板中开掘着性格的蕴涵,富有诗意。
    贾平凹在审读散文来稿时写道:“我们应看重那些更具社会性群众性的有生活质感的作品,直面时代,忧患现实,张扬生命,是杂志的道德。道被确立之后,德将重新定位。文章可以写得不华美,但一定得内涵深厚,可以写得不聪明,但一定得整体浑然,可以写得粗糙,但一定得鲜活。”⑨他认为散文必须内涵深厚、整体浑然,贾平凹的游记通过自我感悟、他人言语、开掘内蕴呈现作品的寓意,融入了人生哲理的阐发和人生况味的感悟,使其游记在极平易的事物里见出深厚内涵、浑然整体。
    3
    著名作家孙犁在谈到贾平凹的散文时评价说:“……他的特色在于细而不腻,信笔直书,转折自如,不火不温。他的艺术感觉很细致,描绘的风土人情也很细致。出于自然,没有造作,注意含蓄,引人入胜。能以低音淡色引人入胜,这自然是一种高超的艺术境界。”“他的文字,于流畅绚丽之中,略略带有一种山野朴讷的音调,还有轻微的潜在的幽默感。”⑩孙犁道出了贾平凹散文细而不腻、注意含蓄、山野朴讷等特点,这些特点也呈现在贾平凹的游记中,贾平凹常常在细致的描绘中呈现所见之境,常常在含蓄的表达中营造自然意境,常常在朴野的言语中显现文化内蕴。
    游记是自然山水、名胜古迹、民俗风情的记录与写照,但是又并非说明书般的景点介绍,必须呈现作家独特的感受与体悟,是对于作家眼中所见景致的细致描述 。浏览贾平凹的游记,他常常在细致的描绘中呈现所见之境,真切传神的描写让人有身临其境之感。在《入川小记》尾声中,他描绘成都锦江边的夜景:
    我太爱这欲雨非雨、乍湿还干的四川天了,薰薰的从早逛到晚,夜深了,还坐在锦江岸边,看两岸灯光倒落在江面,一闪一闪地不肯安静,走近去,那黑影里的水面如黑绸在抖,抖得满江的情味!街面上走来了一群少女,灯影里,腰身婀娜,秀发飘动,走上一座座木楼去了,只有一串笑声飘来。这黑绸似的水面抖得更情致了,夜在融融地化去,我也不知身在何处,融融地似也要化去了。
    以细致入微的笔触,描述其对于四川天气的感受,远观灯落江面闪烁抖动的情景,近望少女婀娜腰身秀发飘动的倩影,并将其在夜景中被融化的感受和盘托出,在视觉、听觉的感触中呈现出一幅充满情趣的夜景图。
    在《延安杜甫川牡丹山记》中,他描绘牡丹花开的盛景:
    牡丹山高而不险,媚而不俗,满山瘦柏,黑桦,青桐,栒子,沉重却不压抑。遍地潮土、酥浮并不起尘。牡丹每到五月,初五开红,初七开白,初九开紫,十一开黄,绣球般的,团蝶般的,盘状的,拳状的,娇,笑,羞,媚,含怒,欲语,闹哄哄从立夏直到小满。
    以国画般彩色的笔触,在勾勒牡丹山不同种类绿树背景后,以红、白、紫、黄的缤纷色彩,和绣球、团蝶、盘状、拳状,及娇、笑、羞、媚、含怒、欲语等不姿态,生动传神地描绘了牡丹山的牡丹盛开的场景。
    游记并非流水账般地记录游程,而应该在描绘自然山水、名胜古迹中创造某种意境,贾平凹的游记常常在含蓄的表达中营造自然意境。在《走进塔里木》中,作家描绘沙漠中枯死的胡杨林:
    从沙漠腹地归来,经过了塔克拉玛干边沿的塔里木河,河道的旧址上是一眼望不到头的胡杨林……这些枯死的胡杨粗大无比,树皮全无,枝条如铁如骨僵硬地撑在黄沙之上。据说,它们是千年不死,死了千年不倒,倒了千年不烂……塔里木油田过去现在是没有个雕塑馆的,但有这个胡杨林,我们进入大漠腹地看到了当今的石油人,这些树就是石油人的形象,一树一个雕塑,一片林子就是一群英雄!
    将千年不死、不倒、不烂的胡杨林,喻为石油人的形象,使那种执著坚忍的性格雕出,洋溢着深邃的诗意。
    在《在米脂》中,作家描绘在岸边柳树下唱信天游的村姑:
    歌唱的,是一位村姑。在上岸的柳树根下,她背向而坐;伸手去折一枝柳梢,一片柳叶落在水里,打个旋儿,悠悠地漂下去了。
    这是极俏的人,一头淡黄的头发披着,风动便飘忽起来,浮动得似水中的云影,轻而细腻,倏忽要离头而去。耳朵一半埋在发里,一半白得像出了乌云的月亮。她微微地斜着身子,微微地低了头,肩削削的,后背浑圆,一件蓝布衫子,窈窕地显着腰段。她神态温柔、甜美,我不敢弄出一点响动,一任儿让小曲摄了魂去。
    贾平凹细致地描绘这个极俏的村姑,伸手折柳的举动,飘动的淡黄头发,月亮般白皙的皮肤,削肩圆背窈窕身段,温柔甜美的神态,摄人心魄的歌声,构成了柳岸边富有诗意的境界。
    贾平凹游记语言常常在朴野的言语中显现文化内蕴,这成为他的游记独到之处,他常常会插入一些俚语俗语,充满着一种朴野之气。如《白浪街》中,他描写三省边界的这条小街:
    一条白浪街,成为三省边街,三省的省长他们没有见过,三县的县长也从未到过这里,但他们各自不仅熟知本省,更熟知别省。街上有三份报纸,流传阅读,一家报上登了不正之风的罪恶,秦人骂“瞎”,楚人骂“操蛋”,豫人骂“狗球”;一家报上刊了振兴新闻,秦人说“燎”,楚人叫“美”,豫人喊“中”。山高皇帝远,报纸却使他们离政策近。
    以陕西人、湖北人、河南人不同的骂法和赞和之声,却显现出不同地域风情与文化韵味。
    在《黄土高原》中,贾平凹描述黄土高原的沟、路、土,他描写黄土高原人们的生活形态:
    冬天里,逢个好日头,吃早饭的时候,村里人就都圪蹴在窗前石碾盘上,呼呼噜噜吃饭了。饭是荞麦面,汤是羊肉汤,海碗端起来,颤悠悠的,比脑袋还大呢。半尺长的线线辣角,就夹在二拇指中,如山东人夹大葱一样,蘸了盐,一口一截,鼻尖上,嘴唇上,汗就咕咕噜噜地流下来了。
    将黄土高原人们吃早饭的场景,通过朴野的言语形象化地绘出,吃面喝汤的动作与声音,将村野的生活场景绘神绘色地写出。
    在谈到散文创作时,贾平凹说:“振兴中华,紧要的是振兴国民性,增强民族的自尊自强自立的素质,散文要以此为己任,让时代精神进来,让社会生活进来,张扬大度、力度,弃去俗气、小气。”(11)“散文的身价在于它的严肃和高尚,要扫除一切陈言,潜心探索它的结构、形式、文字,反复试验和实践,追求它应有的时空。”(12)贾平凹曾倡导大气清正的“大散文”,“反对那种甜腻的,花花草草的,鸡肠小肚的一类文风”(13)。在游记创作中,贾平凹也是以这样一种追求,张扬大度、力度的游记,弃去俗气、小气的作品,潜心探索游记的结构、形式、文字等。在贾平凹的游记创作中,注重真情和趣味,强调赫然的寓意,强调语言的特性,使贾平凹的游记具有平淡中有奇创、清空中有浓厚的韵味,贾平凹已成为当代游记创作中别具一格的大家。
    注释:
    ①杨剑龙主编:《中国现当代文学简史》,第303页,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②贾平凹:《浅谈儿童文学中散文的写作》,《贾平凹文集》第7卷,第472页,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95。
    ③贾平凹:《自传——在乡间的十九年》,《贾平凹文集》第7卷,第431页,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95。
    ④贾平凹:《山石、明月和美中的我》,《贾平凹文集》第7卷,第359页,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95。
    ⑤孙犁:《再谈贾平凹的散文》,《天津日报》1982年4月22日。
    ⑥贾平凹:《散文就是散文》,《贾平凹文集》第7卷,第404页,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95。
    ⑦贾平凹:《对当今散文的一些看法》,郜元宝、张冉冉编:《贾平凹研究资料》,第75页,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5。
    ⑧贾平凹:《散文就是散文》,《贾平凹文集》第7卷,第404-405页,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95。
    ⑨贾平凹:《读稿人语》,《美文》1998年第9期。
 

上一篇:《胡里汉之女凯瑟琳》与爱尔兰的女性之间的阐

下一篇:1800-1850英国女作家笔下的家庭女教师的发展概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