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后现代人们精神危机的根源——父权制思想

发布时间:2015-10-13 09:17

摘 要:摘 要:父权制思想,千百年来毒害着人们的精神,致使无数的人生活在痛苦中甚至出现精神危机。作者以多丽丝•莱辛的小说《天黑前的夏天》为例,分析后现代人们的精神和生活状态。该小说反应了很多后现代人的时代特征:迷茫,失落,没有方向,性自由,不相信未来等等。小说中的三个人物显然都受到父权制思想的毒害以至生活和精神都出现危机。本文通过对危机根源的挖掘,分析莱辛反对父权制的思想。

关键词:关键词:父权制;精神危机;多丽丝•莱辛


    《天黑前的夏天》被纽约时报评为继《百年孤独》之后最好的一本小说。该小说叙述角度多变,叙事空间转换频繁。以女主人翁凯特的一次现实生活中寻找自我的旅行和梦中拯救海豹的心理旅行为主线。在空间频繁转换的同时,从不同年龄和性别的角度来探讨造成后现代时代人们精神危机的根本原因——父权制思想。女主人翁凯特•布朗四十五岁,家庭主妇,迷茫,失落,没有生活的方向;男配角杰弗里三十二岁,没有父权制思想下的刚强男人形象;女配角莫林二十一岁,本该青春活力对未来充满希望的她却从不愿意长大,不相信未来。三个人物都深受父权制思想的毒害,出现不同程度的精神危机。生活在后现代的人们如弗雷德里克•詹明信所说:“因为电梯永不停止的上上下下而迷失在饭店里,无法确定自己的位置,失去了定位自身的能力”(Christopher Butler 146)。本文通过对三个人物的精神和生活状态的分析,挖掘出莱辛反对父权制的思想。
    一、父权制思想简介:《圣经》作为西方文明和文化的源头之一,对西方人的世界观和价值观有着无可比拟的影响。《圣经》上说:上帝先造男人,为了使男人免于孤独之苦而用男人的肋骨造出女人。这无疑把男人放在了第一位,女人就是男人的附属品。父权制概念最初源于社会学,它意味着“一种社会结构。在这种社会结构中,父亲就是家长” (温德尔 30)。“父权制包含两个方面的意义:狭义和广义。狭义包括三个基本构成——父系制,父居制,父性制;婚姻上表现为夫权制,即夫系制,夫居制,夫姓制。广义的父权制是一种在社会系统中的父权制,表现在社会制度层面男性支配女性的状况。”(方刚,罗蔚 34)
    二、《天黑前的夏天》中三个人物的精神和生活状态
    (一)凯特——父权制思想下的牺牲品
    小说一开始就勾画出了这样一个画面:“一个女子双臂交叉,站在自家后屋台阶上,等待着什么。她的脑海里的种种想法多如衣架上的衣服,她一件件取下‘试穿’”(莱辛 2)。一个45岁的中年妇女,25年里全心全意照顾家庭,相夫教子,但在丈夫和孩子们各自有自己的事要离开这段日子里,这个中年妇女感到很失落,找不到自己的方向。这个女子就是凯特•布朗,一个本来很聪明,漂亮的女孩儿,受过良好的教育,懂得几门语言,有非凡的语言能力。但是受传统思想毒害:女人一旦结婚,就应当全心全意在家相夫教子,做家中的天使。可是凯特却发现在家庭地位上,二十多年来就像一台机器,设定的功能就是为人妻为人母。不知不觉中就成为父权制思想下的牺牲品。正如她自己所想:“要是没有结婚,她会成为自己领域的什么特殊人才,没准儿当上了讲师?”(莱辛 14)凯特自从嫁给迈克尔后,就失去了自己选择的能力,她没有选择继续读书,而是替丈夫生儿育女,她没有选择工作,而是在家当全职太太,全心全意为家庭付出。但是25年之后,当她一件件取下试穿她多如衣架上的衣服的种种想法时,她扪心自问:“选择?什么时候选择?我选择过吗?”(莱辛 7)是的,她从来没有为自己选择过。她的穿着打扮到是经过慎重选择的。“她浑身上下搭配精巧,这身打扮符合住在郊区豪宅里的中产阶级的身份,而且她是作为别人的妻子待在这里的。当然,还作为孩子们的母亲。”(莱辛 7-8)“要是能让她本人选择,她宁愿光着脚丫,脱掉袜子,穿件穆穆袍,纱丽或纱笼——类似这样的衣服——留一头披肩直发(莱辛8)。受父权制思想的影响,一个本应该有自己的事业和生活的女子变成没有任何选择权力,没有任何属于自己的生活。一切都围着家庭转。
    凯特并非没有能力生活,并非非得靠男人过日子。这从她在国际食品组织当翻译时体现的能力和得到的报酬可以得到证实。她熟练的运用几国语言的能力拿到的报酬和她在医学界受训多年,经验丰富的丈夫不相上下。她的热情还得到了各国与会代表的肯定。可是由于父权制思想的毒害,“自结婚25年来,她只是作为家庭的一分子,为大家忙忙碌碌,都忘了那种普通生活,那种家庭之外人人享有的生活,是如此惬意,如此轻松?”(莱辛 27)
    正如米利特在《性的政治》中说道:“我们的军队、工业、技术、高等教育、科学政治机构、财政,一句话,这个社会所有通向权力的途径,全部掌握在男人手里。(米利特 34)”凯特作为家庭的一分子,没有一点权力作出哪怕是很微小的决定,比如租房子这样的事儿。
    “那有什么,”迈克尔应道,“来这儿旅游的人家会租的,就算咱们把东西留在橱柜里,他们都乐意租”
    “要是孩子们路过伦敦,往哪儿落脚呢?”
    “可以暂住别人家嘛,也到时候了吧。”
    “可我就觉得……”
    “明早我来给中介打电话。”迈克尔•布朗说道。从这段对话不难看出,凯特在家里连基本的说话权都没有。
    在婚姻爱情方面,凯特是一个很传统的女子,她用传统思想约束自己,全心全意忠于丈夫,忠于爱情。当她和杰佛里一起旅游时,她极力控制自己,想到自己和丈夫和谐的性爱,要她风情万种的靠近杰佛里,她想都不敢想。在男权社会里,男子依然要求女子恪守妇道,忠于婚姻。可是凯特的丈夫却对凯特不忠,一次次的背叛给她造成心灵上很大的伤害。当她丈夫第一次出轨的时候,“她难过得要命,又厌恶又愤怒,浑身颤抖。”(莱辛59)在父权制思想体制下,迈克尔认为男人可以花天酒地,过无拘无束的性生活,还冠冕堂皇的认为他做的不过是“人人”碰到他那种情况都做的事儿。认为他的“外遇”都是不属于负责任的范畴。自从知道了丈夫迈克尔的所作所为,她觉得自身价值乃至体内物质都遭到了侵袭。凯特想到他丈夫与这个或那个女子情意绵绵时,就觉得身上“好像被人生生挖了个口子,里面的物质和力量源源流出。”(莱辛60)这个本来很出色的女子,由于选择了全身心投入家庭,为家庭付出一切的生活,结果被伤害得 体无完肤。
    (二)杰佛里精神压抑是父权制思想造成的恶果
    父权制思想不仅伤害着所有女人,同时给男性也造成很大的伤害。杰佛里是该小说的一个配角儿,凯特的旅伴,三十二岁。按照他所处的社会法则,应该为“如何立足于社会”寝食不安,应该结婚生子,事业有成。可这些事情他一件也没有完成,但又没洒脱到可以置之不理的程度,他觉得那就是一个非此即彼的选择:“要么找份合适的事儿做,然后娶个老婆成家,生几个孩子,要么就像现在这样继续四处游荡。”“我该怎么办?是要自由,还是跳进经济的罗网和陷阱?”(莱辛63)他的这个困惑也是后现代人们的困惑。那时候的年轻人对当时的生活模式产生怀疑,父权制思想下的传统的生活方式给人们带来的是束缚和陷阱。人们没有自由,没有真正享受生活的快乐,而是承受着社会各方面的压力。按照父权制的标准,男人必须刚强,坚毅,不折不扣地承受外在的压力。否则就不是男人。可是杰佛里在和凯特的整个旅游中都没达到男人们所制定的标准。在经济上没有凯特宽裕,凯特选择交通工具和住旅馆都充分考虑到杰佛里的经济能力。生活上依赖凯特。在整个旅行中杰佛里都萎靡不振甚至严重生病,一直都需要凯特照顾。完全失去刚强男人的形象。在整个旅行中他俩唯一的一次性爱都以杰弗里的失败告终。当凯特从梦中醒来时,“杰弗里正在与她做爱,看他的模样就像一个十岁孩童在同伴的怂恿下攀高墙”。显然这次性爱是不成功的。“昨晚理应有性,因为他没能提供,所以他的男子气概此刻受到质疑。”(莱辛95).当杰佛里生病卧床时,他目光茫然,又惊又恼地质问:“你们凭什么要我神采奕奕?”(莱辛110)这一质问其实就是对父权制思想的反抗。在《社会性别与生态研究》一书中提到“真正有害于自然的,是刚与支配。所谓的刚就是男人要“刚强”,由刚演绎出硬汉、强者、粗狂、事业成功、健壮等等诸多概念”(方刚、罗蔚 193)。刚与支配观点在伤害着女人的同时也伤害着男人,父权制思想要求一个男人无止境地追求“事业成功”,男人为使自己活得“像个男人”,就要不断拼争,承受越来越大的压力,牺牲健康,让男人永远承受着精神上的压力。按照父权制的观点,小说中的男配角杰佛里的事业不成功,刚出游就生病,并没有人们心目中刚强男人的形象。他从内心发出的质问:你们凭什么要我神采奕奕?就是对传统男性气质刚强观点的反抗。其实男人和女人都是人,是平等的。男人也有脆弱的时候,也有被照顾,被关怀的需要。我们不能一味的要求男人时刻保持刚强,要求他们必须成为强者。这种父权制的观点强加给每一个男人,从而给他们带来了很大的精神压力与伤害。
    (三)父权制体制下的社会现状造成莫林内心恐惧,害怕未来
    莫林是凯特在伦敦的一个合租伙伴,二十岁左右,整天吃婴儿食品,穿童鞋,永远不愿意长大。当凯特告诉她总吃杏仁布丁,杏味粗面粉等婴儿食品会缺维生素时,她却笑得前俯后仰,用充满嘲讽的口吻说:“我喜欢病怏怏的感觉”,“反正要比头脑乱糟糟的好”(莱辛 169)。正直青春年少的她应该对未来充满希望,对爱情充满幻想。可是小说中的她却时时刻刻表现出对未来的失望和对爱情的不信任和迷茫。她徘徊在威廉与菲利普之间,她不爱威廉,却因为威廉能给她物质上的享受而犹豫。她爱菲利普,但又感觉不到菲利普带给她的安全感,她甚至不知道菲利普到底在做什么。当菲利普开车带她到贫民游行的大街上时。她又对菲利普的所谓事业感到可笑。菲利普说要解决这些现状唯一办法就是重新建立一种体制,一种新政府。然而小小年纪的莫林对此却感觉渺茫甚至可笑,认为不可能实现。“谁信呢?” 莫林一边说一边苦笑着用拳头敲打座椅的靠背——看起来像发疯了似的(莱辛,208)。当菲利普要求她嫁给他时她拒绝了。她反复问凯特是否后悔结婚,在没有得到肯定回答时就非常失望。她认为她妈妈是个“彻头彻尾的失败者,是个伤心的倒霉蛋”(莱辛,181),所以她认为成熟毫无用处。她不想让自己重蹈她母亲的覆辙。她从小看到母亲深受婚姻制度和男人中心主义的毒害。她反复告诫自己:“我宁可一个人过一辈子,也不愿变成那个样子。” “我十来岁的时候,看见那个样子,我就告诉自己,只要不那样,叫我做什么都行,我宁死也不愿成为那个样子,太可怕了。”(莱辛196-197)婚姻是爱情永恒的载体,是爱情的延续,每一对相爱的人都渴望能天长地久,都对结婚充满希望。可是莫林的母亲的婚姻不幸让她心里有了恐婚的阴影。母亲受婚姻毒害的事实让她害怕,所以她拒绝结婚。拒绝长大,拒绝承担责任。这是她生活年代的扭曲的社会现状带给她的伤害。让一个本应该有着青春活力对未来充满希望的女孩的心灵如此的灰暗,如此的不相信未来。
三、 结论
    《天黑前的夏天》是一部反应人类精神生态严重遭到破坏致使人们精神危机的小说。以其独特的思维和精妙的写作技巧把后现代男人和女人们精神上所受到的束缚,压抑和痛苦;迷惑、彷徨与反抗描写得淋漓尽致。凯特的失落,寻找自我;杰佛里对传统男权制度的反抗和莫林以不愿长大的方式对抗着现实社会,这体现了莱辛反对父权制的思想。人们在失落,彷徨的同时也在寻找解决困境的出路。于是凯特离家出走寻找自我,杰弗里不愿顺从父权制思想成家立业,莫林拒绝长大拒绝结婚。这都是对父权制的反抗。
参考文献:
[1] Christopher Bulter 著,朱刚 秦海华译。《解毒后现代主义》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0年版.
 第146页
[2] [德] E.M 温德尔:《女性主义神学景观》,三联书店1995年版,第30页.
[3] [美] 凯特•米利特:《性的政治》,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第34页.
[4]多丽丝•莱辛 著, 邱益鸿 译. 天黑前的夏天[M] 海口:南海出版公司 2009. 10.
[5]  冯芬. 从精神到精神生态[J] 绵羊师范学院学报. 2007.(01).
[6]  方刚,罗蔚主编. 社会性别与生态研究[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会 2009,8.
[7] 鲁枢元. 生态批评的空间[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8] 王玉环 论精神生态问题的根源与解决策略[J] 成都理工大学2005.5.


 

上一篇:美国修辞性叙事研究的传承与发展的策略探讨

下一篇:《恩主》艺术中的符号与《反对阐释》的关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