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经典裨益之我见
摘 要:摘 要:我们无时无刻不在人文经典的影响下生活、工作。从周恩来《在万隆亚非会议上的演说》,我们可以发现作为我们个人,我们的个人品质一部分来源于传统人文的影响,而我们未来的人格完善也需要人文经典的熏陶;而且“求同存异”等人文经典所体现精神也深深印入每个高校的历史轨迹;同样地,以《在万隆亚非会议上的演说》为代表的人文经典对于民族性格的形成和促进世界进步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关键词:人文经典;求同存异;历史
世界历史源远流长,并留下了无尽的文学瑰宝。我们无数次被那些经典著作所触动,深思。并不是所有的文学著作都能称之为“经典”;因为,只有那些经久不衰,具有优良的品质和良好的声誉,被历史所认可的作品才堪称“人文经典”。那人文经典到底有何魅力呢,下面我将主要以周恩来《在万隆会议上的演说》为例来阐述我的观点:
一、人文经典,人格塑造的摇篮
每当阅读周恩来《在万隆亚非会议上的演说》,我们都能深深感受到周总理海纳百川的博大胸襟,感受到他的儒雅,感受到他对于世界和平的美好愿望的济世情怀。这就是人文经典的魅力之一:作者的魅力从字里行间不断浮现。而我们也会被这种魅力所折服,并以此榜样,不断追求更高的人格修养。
另外,人文经典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是思想和智慧的结晶,我们潜移默化地接受着它的熏陶。所谓熏陶是通过学习和介绍经典,受到人性的锤炼和提升,吸收人文经典中对于人生与人事之态度、方式、道理;熏陶是潜移默化的,人文经典能使人抛弃人性中的粗俗和培养的高雅的情操,它能帮助人获得一颗平静而安详的心,具备良好的心态。[1]除了从作者的人格魅力获得个人的成长之外,我们还能从经典传达的思想中寻找我们身上所缺少的各种品质。
除了《在万隆亚非会议上的演说》,我们中华民族传统优秀文化无不向我们展示着古人超凡脱俗的精神境界。“仁者爱人”“天人合一”“无为而治”“兼爱、非攻”等等,它们都是我们为人处世、接人待物不可多得的哲学思维。周总理自小就是在这种文化氛围的熏陶下成长起来的,因此我们是不是也可以说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造就了具有完美人格的周总理呢?
歌德说过: “精神的发育最重要的载体就是阅读。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人类的伟大精神融于经典之中,通过阅读内化为个人的精神成长,可以不断领悟生命的内涵,确立自己、了解自己,反省自己、增强自己、超越自己; 可以深刻地理解人类和社会,获得为人处世的大智慧,规范行为意志,道德地通向现实生活; 可以站在天地境界思考,胸怀苍生、悲悯万物,超越现实功利,不断实践高尚的人生价值。通过这种心灵的培养,能够激发勇气,强化意志,坚定信心,发挥潜能,做到恪尽职守,不断进取。[2]
当今浮躁的社会,需要每个人加强自己的人格修养,完善自己的道德情操,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如果我们个人能从周总理《在万隆亚非会议上的演说》等人文经典中获得人格的提升,那么我们的将离“和谐社会”的距离越来越近。
二、人文经典,大学的灵魂
大学是一个思想自由的天堂,也是思想火花激烈碰撞的地方。也正因为这样,大学才能不断在各种学术观点的交锋中 “求同存异”,从而不断进步。
周总理“求同求异”思想成为山东科技大学的学校精神之一。不仅如此,这个精神也以各种不同的表达方式写入了各个高校的校训。校训是一个学校的教育宗旨、人文精神、办学特色等全部内函的集要和概括,并用民族传统哲理语言的形式表现出来。因而它言简意赅,深含民族精神和传统教育思想的精髓,读之发人深省、看罢催人奋进。除了“求同存异”,我们国家大部分高校的校训均直接或间接来自人为经典。如清华大学的“自强不息,厚德载物”; 四川大学的“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厦门大学的“自强不息 止于至善”; 华东理工大学的“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于至善”等等。它们共同向我们传达了一个信息,人文经典的精髓流淌在大学的血液里,“大学作为社会精神文化的高地,需要传统文化经典的滋养与支撑”[3]。
三、人文经典,民族性格的塑造者
人文经典可以塑造个人的同时,也在此基础上塑造了一个民族的性格。《在万隆亚非会议上的演说》里提到的求同存异,在加上在此之前的周总理提出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这些被我们后来的国家领导人所学习并贯彻。我们国家一直以来奉行的都是和平发展战略:不干涉他国内政,处处与人为善,帮助落后国家尽快发展……即使是对于争议领土,我们都能以“搁置争议 共同开发”宽容心态来对待邻邦。除此之外,“求同存异”的精神也成为我们国人灵魂的一部分,大到国家一国两制的政策,小到每个国民对于和平发展的认可,这些都是我们宽广胸怀的真实写照。另外,我们国家的领导人大多儒雅大方,平易近人,这些都与周总理有相似之处。
说到这里,我又想起我们伟大先人留下的“四书五经”等人文经典,正是它们使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热爱和平、团结友爱等等民族精神和美好品德一代一代传承至今。所有我们看到在汶川地震时举国上下令外国人震惊的民族凝聚力。
学者陈渊斐说“当人们共同阅读时,经典使人们共同理解了对自然的热爱,对社会的关切,对生命的洞察。共同的理解,有助于产生共同的情怀; 有了共同的情怀,才会有共同的理想、道德标准和价值观。共振共鸣,最容易凝聚成民族精神,而民族精神一旦形成,人们又会自觉地以其指导、规范、激励自己的思想和行动,让道德自觉,民风改良,使群体满怀信心”。 [4]我们的社会面临着道德滑坡的指责,如果大家都能多诵读人文经典并重拾我们失去的某些品质,那么我们的道德水平将令人欣慰。
四、人文经典,世界文明进步的催化剂
我们都知道,在遇到重大分歧时,《在万隆亚非会议上的演说》几乎可以用力挽狂澜来形容它对于万隆会议的影响。但是,它的影响并不仅仅局限于此。“求同存异”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等外交精神后来不仅成为亚非拉等第三世界国家合作的基础,而且还被也被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接受,成为规范国际关系的重要准则。
1988年75位诺贝尔奖金获得者在巴黎集会。讨论的主题是《21世的挑战和希望》。会后,瑞典汉内斯•阿尔文博士在新闻发布会上说:“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还要到2500年前孔子的思想中去寻找智慧。
”阿尔文博士是研究等离子空间物理的专家,在1970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奖。他的研究成果无意中成为空间大战的序曲,使他深感到人类生存的危机。他认为现在人类科技的发展,已足以毁灭人类自身多次,自然生态的被破坏,也已威胁到人类的生存,人与人之间,不同文化和不同国家之间,人与自然之间,必须学会和谐相处,而这些在孔老夫子的各种经典著作都能找到身影。
此外,“20 世纪不少著名科学家,都曾说过他们从中国传统文化中得到了启迪。获得诺贝尔奖的日本物理学家汤川秀树说他深受庄子混沌思想启发。现代物理学家卡普勒所著的《物理学之道》,其中专门探讨了现代物理学与中国的道和禅宗思想的关系。著名的量子力学家玻尔提出的互补性概念也深受阴阳学说启发,以至采用太极图作为其学说的标志。”在经济方面,新加坡政府强调儒家思想,从小就灌输“忠、孝、仁、爱、礼、义、廉、耻”,这使得新加坡国民素质排在世界前列。无数的例子告诉我们——人文经典促进了世界文明的进步。
但在这里不得不说的是,当今世界种族矛盾、领土争端、恐怖主义等问题十分严峻,只有在求同存异精神的指导下,我们的世界才能和平、安定。
五、总结
周国平先生说“经典不但属于历史,而且超越历史……经典是人类精神财富的一个宝库,它就在我们身边,其中的财富属于我们每一个人……”[5]人文经典可以以其独特的魅力让我们活得更加睿智、并帮助每个人不断成长。但是,我们在接受人文经典熏陶的同时,也丢掉了一些原本美好的传承。只有重拾人文经典,人格的提高、大学自由向上的学术氛围、和谐的社会这些愿景才能早日实现。
参考文献:
[1] 谢劲松. 人文经典的现代意义[J]. 武汉科技学院学报. 2007 年8月,第20卷.
[2] 陈渊斐. 人文经典阅读在构建民族文化核心竞争力中的作用[J]. 山东图书馆学刊,2011 (6).
[3] 张岩,李艮.传统文化经典教育之于大学教育的意义与尝试[J].改革开放,2011(3).
[4] 陈渊斐. 人文经典阅读在构建民族文化核心竞争力中的作用[J]. 山东图书馆学刊,2011 (6).
[5] 周国平.经典和我们[J].北京期刊.2010.
上一篇:品茶人生
下一篇:《长腿叔叔》的女性主义叙事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