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爱玲与三毛的性情与人生结局
摘 要:摘 要:张爱玲与三毛在现当代文坛中都是传奇人物,而在爱情里却没有一个圆满的结局,最后用自杀了却了自己的余生,在文坛中有着传奇色彩的两名女作家,由于情感以及人生历程方面的不同之处,最终使其作品的风格也具有对立的特点。本文主要从张爱玲与三毛的性情与人生结局出发进行探讨。
关键词:关键词:张爱玲;三毛;性情;人生结局
在中国当代的大部分女作家行列中,张爱玲与三毛的相似之处有很多。通常而言,其主要的相似之处就是两位女作家都极具灵性,于文字的行里行外都洋溢着灵性,不管在治理人生方面,或者在感情的选择上以及对世态的观点上,她们他们都具有超乎常人的想象力以及洞察力,所以“性灵”一词来形容她们与常人的不凡之处更妥帖。如此有才情的女作家在文坛上无疑是宠儿,就其自身而言,这既是优势同样还是一个致命打击。她们一直在文坛中居于优势,同样也受到形形色色文学的影响,作为智慧化身的女人而言,她们却是孤寂与不幸的,这就造成了他们自杀身亡从人生中挣脱的悲惨结局。
一、张爱玲与三毛皆是爱情至上主义者
张爱玲与三毛均对爱情很崇拜,都是全身心的以爱情作为其全部的人。张爱玲在23岁的时候与胡兰成相遇。胡当时38岁,对待感情不专一,而张爱玲却对他一见倾心、情深意浓。身为一名旷世才女,张爱玲有着她孤傲的才情,却对待感情方面不堪一击。在赠与胡的照片中,她写道:“见了他,她变得很低很低,低到尘埃里。但她心里是欢喜的,从尘埃里开出花来。” 胡兰成身为汉奸她并不在意,仍然不顾一切的去爱他,她还认为就算他以后结婚,也可以到张爱玲那来去自如。最后胡兰成与张爱玲结婚了,婚书上说明:“胡兰成与张爱玲签订终身,结为夫妇。愿使岁月静好,现世安稳。” 证婚人为友人炎樱作,形式十分简单。在这样静淡的婚礼下,胡兰成最终并没有让这样和心甘情愿和他在一起的女人的愿望成真,而是毅然抛弃了她。记载中表明,张爱玲爱钱财,比较小气,在对胡兰成方面却慷慨大方。将巨额稿费交给胡。张爱玲的爱情不能完全被说成飞蛾扑火,她的爱情有如昙花在她的人生中也出现过,虽然十分短暂。张爱玲将胡视为她生命中的所有,在爱情中把他看的极高,而她却只是胡兰成生命中的过客。张爱玲在36岁的时候,与美国65岁的赖雅在国外结婚,却没有感情。
三毛曾说阿拉伯人在饮茶的时候,具有三重境界:其第一道境界为苦如生命,第二道境界为甜如爱情,而第三道境界为淡似轻风——这么说,她对爱情也是十分崇拜的。三毛生命中的遭遇,与张爱玲的不被珍惜不同,却是她所爱的人接连去世,使她在人生中没有自己相伴终生的伴侣。在1970年的时候,三毛漂泊零丁最终回到故乡,在文化大学工作,不幸的是,未婚夫突然去世,给万里漂泊的三毛带来严重的创伤。她又回到西班牙,同追求她的荷西重逢。两人于1973年,在西属撒哈拉沙漠法院中公证结婚。与胡兰成在婚姻上对比,与荷西人之间的爱情是宽容、无私与务实的。却是在最幸福的时候,1979年,荷西遭受意外而去世,才会导致三毛的悲惨遭遇。三毛十分注重自我,所以爱情的世界中,她只要求一个“荷西”。
二、张爱玲和三毛皆是通透性情者
张爱玲与三毛皆是通透性情者,她们对生活十分热爱,然而她们在热爱方面却有不同之处。张爱玲是贵族的后代,父母在早年离异,所以她对繁华以及幻灭以及冷眼深有体会,从缺爱中成长,将金钱与世俗人生看得通透,她在自己阁楼中,只是对写字台感兴趣,沉迷于文字中喧闹的世界里,没有几个好友,远离于人世,只是做一个旁观者,直到老都没有把创作终止。如果说她对生活十分热爱,倒不如讲她对自己的爱更多一分,她热爱自己的全部。《打人》中,她讲到:“我向来很少有正义感。我不愿意看见什么,就有本事看不见。”在家庭破落中成长,对事态炎凉早已深有体会,对感情不专一,不能为他带来归宿的男人作为她的全部,她却不能像大众的婚姻那样可以相夫教子,与俗世相隔离。同时她的世界却十分喧闹,她能够将自己生活中的种种欣喜探索出来,不管是在公寓中生活还是骑着自行车在菜市场中放手的快感,或者用异于常人的触角,将男女之间的不可言喻的感情说出来。她对个人享乐以及审美时尚十分专长,自己对服装进行设计,然后将其等在报纸与杂志上,做事毫不拘束,性格孤傲;她所布置的房间相当豪华,胡兰成常惊异难安;对咖啡以及奶制甜品十分喜爱……而孤傲于世的极端性格的另一面,却是她无尽的孤独感。
在三毛内心深处相当痛苦,而她走过的地方,却也可以作为温情主义者,她对世间的疾苦十分关切具有热心肠,所以努力的把光与热传给应该需要的人,性格却不是孤傲的。在撒哈拉中,当另据需要帮助的时候,三毛都会尽力去满足人们,从微小的半棵白菜、一个洋葱或是几颗药片,至千钧一发的救死扶伤,三毛都将竭尽全力去给人们帮助。在同情黑人特别是黑人奴隶方面,在《哑奴》中三毛特别写道,一个年纪十分小出生便沦为奴隶的后代,在对主人客人的照顾上能做到无微不至,面对繁重的努力作仍然面带微笑,对这种生活也没有怨言。这个孩子的父亲,也就是文章中的主要角色,是不能讲话却认真干活的哑奴,转卖给好多人。他们的生活十分贫穷,甚至在物质上连三毛钱的东西都没有,然而他们却懂得对热心肠的人去感恩,他们的生活可以称作是一种苟活,而却对自由充满了希望。三毛是一个心地善良的人,如果她在人生中不是十分聪慧与执着,三毛的结局应该是幸福的。
三、张爱玲与三毛人生结局的殊途同归
张爱玲在七十五岁的时候,已经习惯了孤寂的生活:而三毛的年龄却仅到四十八岁,可以认为她将不再寻求到可以慰藉她脆弱心灵的理由了。二人的一生以孤独陪伴,“晚景”更为惨淡。
张爱玲在垂暮之年在美国定居后,主要做的就是对赖雅的终老进行照顾,在情感与经济方面都没有照应。赖雅在1967年逝世,直至1995年,其寡淡的生活截至了。在农历八月十五,在洛衫矶的加州大学旁边公寓中,将自己反锁在其房间中,将电视关闭,空调打开,在地毯上静静的躺着,把毛毯覆盖在身上,安心期待死亡。(约为一周以后,公寓的经理才发现张爱玲逝世,警察局按照法律手续严格执行,最终证明, 75岁的华裔拉人的死亡并非他人而为) 。这位当代文坛中名号响亮的女作家,一代名嫒,世间才女,在去
世的时候家中几乎所剩无几,仅有数十年前使用的梳子,所穿衫子,以及磨的发亮的垫子……似乎在她身边时间并没有前进,只不过年纪大了,枯萎了。人们对这种凄然感到十分悲痛。人们关于张爱玲之死,看法各不相同。在有些人看来,张爱玲惨淡的死去令人们悲哀;有些人看来,张爱玲这种安详的死去的方式令人们对她感到欣慰……张爱玲只有这种选择死去的方法,而且这种方法与她的人生与命运也是十分符合的。
三毛的性格为敢爱敢恨,至死都对爱情有着美好憧憬。1990年的时候,她47岁,奔往乌鲁木齐,为了找到以前没有结果恋情的另一方——77岁的王洛宾。1991年开始,三毛由于子宫内膜肥厚的病症在台湾荣民医院进行手术,第二天,她将世俗的所有恩怨都抛弃,在凌晨的时候用丝袜自缢,了却了她的一生。与张爱玲相对比,三毛在死的时候年纪很小,一直以来,人们都对三毛的死因不明确。但不管死因如何,或者死因较为复杂,就像她自己的观点一样,三毛的死是一种解脱。她很早就说过自杀是一种解脱相关的言语,其归根结底都是其性格而导致的。在三毛全部生命中,一直在说自己,写自己,让读者读出她童年患有自闭,她在初恋、失恋、爱情婚姻、家庭生活以及其邻里关系,读者心目中的三毛十分透明。然而三毛一生都是透明的,她的死因却使读者始终都解不开。人们对这个谜团进行研究的时候,曾试着以心理压力,感情孤寂,心灵空虚,评奖创伤等着手。事实上,以上出发点可将其概括到“透明人”中去。
张爱玲和三毛二者的医生,将二人的爱情观与人生观进行了完整的诠释———爱情终究美好,人生却很无奈。悲喜交加的结局,两位具有传奇色彩的女子,在理解爱情方面,最终是一致的。
四、总结
张爱玲与三毛远离我们已经很多年了。这样天生丽质、才华满贯命运却悲惨的女人,在她们绚烂的笔锋下,不得不对它们与世俱来的性格以及悲惨命运予以感叹。异于寻常的灵性,使她们在世俗间耀眼,却在最后将她们毁于一旦,这对她们的生命既是祝福同样却又是诅咒,最终使他们的人生结局予以定格。
参考文献:
[1]张爱玲全集[M].哈尔滨出版社,2003.
[2]三毛.三毛集[M].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07.
[3]余斌.张爱玲传[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上一篇:傻子所投射的诗意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