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形的冲突--«一个干净、明亮的地方»中
摘 要:本文主要通过语用分析中的合作原则和礼貌原则,试分析«一个干净、明亮的地方»中主要人物间的对话,来展现文章中所体现的人与上帝,人与人,人与现实之间的冲突,以及随故事的发展冲突的逐渐加深的过程而突显故事的主题。
关键词:礼貌原则,合作原则,冲突
一.前言
《一个干净明亮的地方》是海明威的一篇简短小说,故事背景设置在西班牙的咖啡馆——一个干净明亮的地方,这里有一位落寞独饮的老人,一位处之泰然的年长侍者,和一位年轻而急躁的侍者。故事剧情由两位侍者间对话发展推动。故事语言简洁由大量对话构成,近年来,随着文学批评主义的发展,故事的主题和写作方式一直是大家关注的热点。从文学角度来看,有研究者认为小说的主要特征为极简主义,有人则认为故事的主题还是源自海明威的冰山效应。但是笔者发现,通过对文章的对话进行语用视角下的分析,特别是语用分析中的合作原则和礼貌原则,不仅能理解故事的主题并更好的理解故事中那种无形的人与上帝,人与人,人与现实之间的冲突。
二.合作原则和礼貌原则
格赖斯认为,在人们交际过程中,对话双方似乎会遵循着某一原则,以求有效地配合从而完成交际任务。因此,他提出了会话中的“合作原则”(Cooperative Principle 简称CP)。然而,人们在实际言语交际中,并非总是遵守“合作原则”,出于需要,人们会故意违反合作原则。在格莱斯原有的合作原则的基础上,利奇提出了礼貌原则并细分为了六个准则,而该原则大致上可以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极大地减小不礼貌的表达,另一方面极大地增大礼貌的表达。
三.对话分析及冲突显露
故事伊始,年长侍者首先提到老人曾试图自杀未遂的事,但当年轻侍者详细询问原因时,以下是二人的对话:
"He was in despair."
"What about?"
"Nothing."
"How do you know it was nothing?"
"He has plenty of money."
从以上对话中可以看到,故事中的第一个冲突出现了——上帝和人类间的冲突——尽管拥有大量的财富,可怜的老人却因精神的空虚而无望。年老侍者在与年轻侍者的对话中看似词不达意,同时违反了量与关系准则,造成话外音的效果,这其中的深意恐怕暗示只有上年纪有历练的人才会有的共鸣吧。随着故事的发展和对话的深入,人与人之间的冲突也相继显现出来了——两个年龄段间的冲突——年长的历练与年轻的不经世。试看下面对话:
"What did he want to kill himself for?"
"How should I know?"
"How did he do it?"
"He hung himself with a rope."
年轻的侍者在焦急的等待中忍不住追问老人自杀的事满足自己的好奇心,年长的侍者在第一轮回答中首先违反了关系准则,避开直接回答。而这种回避在某种程度上可以看到他与年轻侍者间的距离。但在第二轮的对话中根据礼貌原则来分析,年老的侍者不想拉大同年轻侍者的分歧最后不情愿的一点一点的道出真相,从中可以看出年老侍者在表达中的含隐与小心,而年轻侍者却是不甘心的,在这里他违反了同情准则,始终揪着老人自杀的情节刨根到底。不仅他对老人的自杀缺乏同理心,他甚至于直截了当地赶老人回家。而文章中最后的一组对话则彻底的爆发了两位侍者间的冲突和分歧,这不仅仅是人与人之间的,年龄层面的,更是现实层面下的精神状态。我们来看下面的对话:
"I am of those who like to stay late at the cafe," the older waiter said. "With all those who do not want to go to bed, with all those who need a light for the night."
"I want to go home and into bed."
这里年长侍者的话语变长了,突然间生出了一种代有对抗性的力量,而年轻侍者仅寥寥一句简短的回应,看似只是违反了合作原则中的量的原则,却足够看出两个人的距离。这看起来缺乏关联的话语却意味深长的将人与人之间有了一个大致的划分,年长的年轻的,现实的理想的。
四.结语
总体来说,通过对故事中侍者间对话的语用分析,故事中的冲突变得清晰起来:老人的自杀与富足是人与上帝间的冲突;而年长者与年轻侍者间对事物的不同看法则现实了人与人之间的冲突;最后年轻侍者急切着赶回家的心态也道出了人在现实生活中没有绝对自由的真谛即人与现实间的冲突。而故事的主题随着文章中这些隐藏着的冲突也变得清晰了:生活处于无可知的虚无之中,人类一旦感到生活的虚无,则会陷入生活的绝望。
参考文献:
, G. Principles of Pragmatics. London: Longman,1983
, H. P. Logic and Conversation. NY: Academic Press, 1975:308-309
3.董衡巽等。«美国现代小说家论»。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年。
4.杜寅寅。“海明威作品中极简主义的体现”,«广东外贸大学学报 » 17 (2006):47-96
5.孙秀华。“‘冰山’下关于‘空无’的三个声音”,《镇江师专学报》4 (1997):96-100
6.赵 伟。“浅析《一个干净明亮的地方》中的冲突”,《鞍山师范学院学报》5 (2008-10):54-55
上一篇:浅谈平面广告设计中的绘画元素
热门论文
- 无形的冲突--«一个干净、明亮的地方»中
- 比较《在一个地铁车站》与《天净沙•秋思》
- «呼啸山庄»两个汉译本对比研究
- <<物权法>>颁布后的思考
- 有爱才有奇迹---------由一个\"差生\"的改变
- 《<婚姻法>若干问题的解释(三)》的解读
- 从\"作叙\"到\"作序\"
- 如何应对新闻的\"无可奉告\"时代
- 日语中\"日本酒\"的误区
- R&amp;D活动的就业效应:基于中国数据的实证分
- ""任务驱动法""在中职计算机教学
- 瑕不掩瑜—论红楼梦>>中薛宝钗的形象_恬淡
- 数字化校园之\"一卡通\"
- 李清照词及译词中的\"音美\"
- 毕业论文一个干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