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新课改前后我国中小学体育课程中教法与组织形

发布时间:2015-11-11 10:13

摘 要:自《课程标准》颁布以来 ,我国广大中小学体育教师以饱满的精神和高昂的热情投人到新一轮体育课程改革之中。已有的研究结果表明,新课程带来了新的变化陈旧 、落后的教育教学思想受到挑战,新的、先进的教育教学思想逐渐成为主流 ,从而使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式、评价方法等发生了新的变化。课改以前的教学,都是以教师为中心,以满堂灌的填鸭式的单元一的教学方法,而现在建立了以学生为中心,与学生一起探讨问题的方法,让学生能主动吸收信息。本文主要对比课改前后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形式来辩证的看待这次改革。

关键词:教学方法;新课改;体育课程
      1前言
      中小学体育课程改革主要形式是《新课程标准》的推行与实施。《 新课程标准》 强调以“健康第一” 的指导思想,以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的整体健康为课程目标,淡化运动技术和技能,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从 《新课程标准》 的指导思想中可以看出体育教学的理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对体育教师来说是个新的任务和新的挑战,教师的角色也发生了变化,以教师为中心,以满堂灌的填鸭式的单元一的教学方法,现在建立了以学生为中心,与学生一起探讨问题的方法;由组织形式单一,到建立和形成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教学方式,提倡百花齐放。
      增强青少年体质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是关系国家和民族未来的大事,中小学生是祖国未来和希望,他们处于身心不成熟和身体迅速成长阶段,认知能力、心理特征和心理过程的可塑性都非常强,这些自然特征决定了中小学体育具有很多特殊的规律和方法,要求教育教学必须符合青少年的身心发育规律。
      2 辩证地看待体育教学方法的改革
      教学方法是教师和学生为了实现共同的教学目标,完成共同的教学任务,在教学过程中运用的方式与手段的总称。教学方法包括教师教的方法(教授法)和学生学的方法(学习方法)两大方面,是教授方法与学习方法的统一。中小学常用的教学方法有讲授法、讨论法、直观演示法、练习法等。
      课改以前的教学,都是以教师为中心,以满堂灌的填鸭式的单元一的教学方法,而现在建立了以学生为中心,与学生一起探讨问题的方法,让学生能主动吸收信息。这点是与以前教学最不相同的一点。现在老师不会只讲课本上的内容,还会告诉学生一些别的有用的资料和知识,这使我们受益匪浅。
      例如:以前教师教三年级后滚翻的动作时,首先我把整个动作的方法讲解一遍,然后亲自师范,提出要求,指定分组进行练习,在练习中指出错误加以指导,最后教师进行考核。这种教学模式,虽然有利于技术教学,教学过程看似很严谨,重视教法,但是小学生练起来兴致不高,组织形式僵化,学生处于被动状态。在练习中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在练习中是不断发展的,教学方法单一,没有对学生进行因材施教。
      在“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课程理念支持下,课程观、教学观出现了变化, 学习是学生主动构建的心理过程成为当今课程改革的共识, 过去那些把学生作为一种容器的填鸭式的的教学方法遭到批判,启发式教学、探究式教学、合作式教学等应运而生,这些方法都是把教学看做是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过程, 反映了教学方法上的革新与进步, 体育教学方法的改革也是如此。自课改以来,教师根据其教学目标并考虑适应青少年身心发育的特点,积极采用以学生为主的教学方法。
      比如,同样是三年级后滚翻练习时,首先让学生观看图例,给学生一个正确的概念,然后让学生举手,主动进行演示,给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机会,然后老师再进行示范动作,让学生通过观看先说一说动作要领,教师给以补充。教师不应总是相对处于“先知先觉”、“权威阐述”的地位。在学生面前,教师应帮助学生发现问题、深入思考、掌握提取有效信息和分析处理的方法,而不是直接交给学生现成的结论。
      然而,在体育教学方法改革的实践中,也出现了一些华而不实的现象,如脱离教材内容实际需要的探究学习、 对不成问题的问题或较难问题进行的分组讨论,使情境学习、 探究学习的使用流于形式,缺乏内涵,失去意义。这些问题的出现都是由于将教学方法的改革停留于表面的做法,而缺乏内在的理解,只看到了 形,抓不住质。缺乏认真思考教法与教材内容之间的联系与需要造成的。体育教学方法无论如何改革, 宗旨应该是实用。实用的教学方法体现在既使学生通过探究、情境等方法积极参与教学过程,学会了学习,又完成了体育教学目标。
      3 辩证地看待体育教学组织的改革
      教学方法与组织是体育教学实施的部分, 两者有着紧密的联系。一般来讲, 有什么样的教法就有什么样的组织。同样,教学方法也受到具体的教学组织形式的影响和制约。所谓教学组织形式,就是根据一定的教学思想、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以及教学主客观条件组织安排教学活动的方式。教学组织形式不是固定不变的东西,在教学史上先后出现的影响较大的教学组织形式有个别教学制、班级授课制、分组教学制和道尔顿制和文纳特卡制等。
      3.1 当前小学教学组织形式改革的基本趋势
      随着新课程改革浪潮的到来,人们针对传统班级授课制的弊端,在世界范围内广泛展开了教学组织形式的改革与探索,一方面具体完善、改进了班级授课制这一基本教学组织形式,使其更加适应现代小学教学发展的要求:另一方面又探索、创造了大量新的教学组织形式,作为班级授课制有益的、重要的补充,使教学组织形式跨人了多样综合、丰富发展的新时代。 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新课改强调的是“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它呼唤与之相适应的新教学组织形式的诞生。学生个体差异的客观存在和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多样性决定课堂教学组织形式的多样性和灵活性。在新课改实践中,我们应该改革单一的同步教学形式,形成多样化的教学组织形式,实现同步教学、小组教学和个别教学的最优组合,构建气氛民主、便于交流的开放性课堂,真正体现以人为本的新课程理念,改变教师对课堂的垄断地位。为此,在这一背景下,课堂教学组织形式的改革趋势将表现为: 班级教学规模小型化、教学模式分层递进化、教学过程师生互动化。
      3.2 当前小学教学组织形式改革应注意的问题
      从某种意义上说,教学组织形式改革是课堂教学改革的落脚点,而课堂教学改革是基础教育改革最现实、最根本的环节,因此, 教学组织形式的改革在当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3.2.1 教学组织形式改革要从实际出发
      小学教学组织形式的改革,要受到社会生产需求和科技生产发展状况等因素的影响,具体采用何种教学组织形式,是与不同国家、不同生产力发展水平、不同教育发展程度、不同的教育目标相适应的。因此,小学教学组织形式的改革,要充分考虑不同国家、不同地域、不同学校之间的具体情况。
      但是,在教学改革现实中,人们却往往会犯脱离实际的错误。例如,西方教育史学家曾预言,在 21世纪,班级教学制将被个别教学所取代。现在看来,这个结论显然过于主观,它没有全面考虑到各个国家、不同地域教育发展的巨大差别。事实上,当前在国内也有这种不良倾向。例如,鉴于我国一些大城市的重点小学已经强烈地感觉到课堂教学束缚了师生的手脚,不能更好地施展他们的身手、才能,在此隋况下,一些教育理论工作者和实践工作者便不切实际地对班级授课制进行猛烈抨击,试图抛弃或者完全否定班级授课,而一味探讨各种新式新潮的教学组织形式。
      3.2.2 要科学、辩证地对待每一种教学组织形式
      从历史的角度看,每一种教学组织形式都是在相应的社会历史条件下产生的,他们都有各自优越性,同时也存在着某些不足。这要求我们在教学组织形式的改革过程中,要针对教学实践中的具体问题,进行实事求是的分析研究,肯定好的,否定不好的, “笼统地断定某种教学组织形式优于另一种教学组织形式是不明智的,在实践上也是有害的”。{11}因此,我们必须辩证地看待每一种教学组织形式。没有哪一种形式_二无是处,在其产生发展的历史过程中,必然有其亮点、有其合理性;当然更没有哪一种形式可以包打天下,无往而不胜。然而,无论教学组织形式怎样改革与发展,有些规律与原则却是不能改变的,也是必须遵循的。
      参考文献:
      [1] 陆淳.普通高校群体活动改革理论与实践 [ J]. 武汉体育学院学报, 2009 , 43( 7) : 98 .
      [2]段健芝 ,等.中国学校体育改革路向思考 — — — 卢元镇教授访谈录 [ J ].体育学刊 , 2007 (8) .
      [3]唐炎 ,等.事实出发:运用“ 黑箱 ” 理论对体育新课程改革的审视 [ J ].武汉体育学院学报 , 2007 (8) .
      [4]王宝珠.中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实验情况调查 [D ].华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 2004 .
      [5]肖建忠.中小学生体育兴趣特点及规律的研究 [ J ].中国学校体育 , 2006 (10) .
      [6] 陆淳.普通高校群体活动改革理论与实践 [ J]. 武汉体育学院学报, 2009 , 43( 7) : 98 .
      [7]段健芝 ,等.中国学校体育改革路向思考 — — — 卢元镇教授访谈录 [ J ].体育学刊 , 2007 (8) .
      [8]唐炎 ,等.事实出发:运用“ 黑箱 ” 理论对体育新课程改革的审视 [ J ].武汉体育学院学报 , 2007 (8) .
      [9]王宝珠.中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实验情况调查 [D ].华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 2004 .
      [10]肖建忠.中小学生体育兴趣特点及规律的研究 [ J ].中国学校体育 , 2006 (10) .

上一篇:高职院校建立企业化管理模式的思考

下一篇:对外汉语教学下的连谓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