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浅析唐代海兽葡萄镜的辨伪与铜镜鉴定

发布时间:2015-11-13 10:09

摘 要:“海兽葡萄镜”因其纹饰图案充满了神秘色彩,是唐代铜镜最引人注目的镜类。从宋代以后历代仿海兽葡萄镜渐多,所以对仿海兽葡萄镜的辨伪要根据不同的时代特点从铜质、纹饰、钮、缘等几方面入手,再引申至铜镜鉴定的操作程序

关键词:海兽葡萄镜;辨伪;铜镜鉴定
      铜镜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性器物之一,最早的铜镜发现于齐家文化的墓葬中已是学界定识,此期铜镜形小,表面粗糙,背面有简单的阳线三角纹。从其诞生绵延一直发展到清代约四千年的历史。齐家文化之后到春秋以前很长一段的历史时期,铜镜的主要功能是作为宗教用器,春秋中期后普及到实用,用其鉴容,称其为“鉴”。其后经千余年的历史和演变,进入到唐,铜镜的制作步入发展的鼎盛时期。
      唐代铜镜较前代有了新的发展。首先,质地上在合金中加大了锡的成份,使唐镜显得银亮,既美观又实用; 形制上,突破传统圆形镜形,创造出现各种花式镜,如菱花镜、葵花镜、方形镜、亚字镜等完全不同于以往的镜形,并且起始创造了有柄手镜;纹饰上,以写实的风格,用浮雕工艺手法表现瑞兽、龙凤、禽鸟、花卉和人物故事等内容,已成为铜镜装饰花纹的主要题材。其中,隋唐之际典型的瑞兽铭带镜、海兽葡萄镜以及一些特种工艺镜,其纹饰造型之生动,工艺之精湛,整体风格之富丽堂皇,给人们以强烈的艺术震撼力。本文结合较为多见的唐代海兽葡萄镜的辨伪及铜镜鉴定略作阐述。
一.关于海兽葡萄镜:
      “海兽葡萄镜”是中国古代的制镜工艺进入唐代鼎盛时期的作品。唐代是我国铜镜发展史上最辉煌的时期,是一个创新的时代。它摆脱了汉式镜的拘谨板滞,侧重于自由写实,其图纹从汉代铜镜的繁杂、拘谨、呆板,变得简练、流畅和清新,制作工艺极为精细。既有艺术魅力,又有与现实生活的和谐统一。飞禽走兽、植物花卉纹饰是这个时期铜镜装饰的主要题材。海兽葡萄镜是唐代铜镜最引人注目的镜类,它的纹饰图案充满了神秘色彩,被许多专家学者称之为“多谜之镜” 。
      “海兽葡萄镜”之名出自清代梁诗正等奉敕纂修的《西清古鉴》,这个叫法已为现代学者广泛接受。另一常用叫法为“海马葡萄镜”,出自宋代徽宗敕撰,王黼编纂的《宣和博古图》。建国之后,逐渐通称为“海兽葡萄镜”。另外,亦有“葡萄瑞兽镜”、“葡萄海兽镜”、“葡萄天马镜”、“葡萄鸾兽镜”、“瑞兽葡萄镜”等称法。
      “海马”、“海兽”的称呼,最初的命名者未加解释,至今仍未有统一的说法。早年德国有学者认为“海马”是古代伊朗与祭祀有关的一种植物Haoma,东传后错变为“海马”。还有学者认为“海马”即海外的马。有学者根据《隋书•吐谷浑传》中关于中国青海有日行千里的“青海骢”认为“海马”便是“青海之马”的简称。显然,这只是人们的种种推测。至清代人们注意到铜镜上的兽“似马非马”,称之为“海兽”。
      关于兽与葡萄的组合,有学者认为它来源于古代的波斯或希腊罗马。其实,早在汉代张骞通西域后,我国就开始了葡萄的种植。在当时的丝织品上也有了葡萄的纹饰。唐代的繁荣发展,在铜镜上饰葡萄纹饰也就不足为奇。
      此外,瑞兽纹饰在中国也早有传统,六朝、隋、初唐的铜镜上极为盛行。唐代随着中西文化的交流和影响,古代的艺术家、工匠们很容易在制镜时将传统的中西艺术风格巧妙的结合起来,形成具有自己民族风格的纹样。这一点也是希腊、罗马、波斯等艺术风格的禽兽葡萄纹有别于我国瑞兽葡萄镜纹饰的原因所在。
      依据隋唐考古资料,海兽葡萄镜流行于唐高宗时期,武则天时期最为盛行。形制以圆形为多,少量呈方形,菱花形。主题纹饰由四五个瑞兽和葡萄蔓枝叶实组成。多兽钮,主题纹饰大多以一周凸棱相隔分内外二区,内区由瑞兽禽鸟和葡萄枝蔓组成,瑞兽数目多少不一,有的枝蔓延伸至界圈顶端或是外圈,且由于采用浮雕的技法,画面高低起伏,主体感极强。整个镜面,纹饰清晰,显得浑厚敦实,给人以富丽之感,和整个唐代艺术文化崇尚丰满华丽的风格是一致的。
二.海兽葡萄镜的辨伪:
      不同的时代 ,铜镜具有不同的特点,都会受到当时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及习俗的影响。真镜如此,仿镜亦然。仿镜虽具真镜特点,但毕竟不是那个时代的产物,必然或多或少地显露出仿镜所处时代的某些特征。说到辨伪就是一个断真识假的过程,我认为海兽葡萄镜的辨伪主要可以从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看铜质。海兽葡萄镜的仿制自宋代开始,不同时代的仿唐代海兽葡萄镜铜合金的配料比例不同,因此铜镜外表的呈色各有差异,也必然影响到铜镜的优劣。由于宋以后是我国铜镜合金成分发生重要变化的时期,含锡量明显地减少,含铅量增多,锌的比例也加大。因而从铜色上看,唐镜呈银白色且闪亮,宋镜则黄中发红,而金仿镜一般比宋仿镜铜质略泛黄,到明清宫廷时仿镜虽然是黄铜质的,但明仿镜黄中闪白,清仿镜为黄铜色。不同时代铜质的不同呈色,仅从肉眼便可辨别;而铜镜外表的色泽,如水银沁,反出来的是白色的,并不是完全的特别的白,还有很多包浆,有些旧的地方,还有一些锈色;另外,从铜的质地看,宋仿镜质地不如汉唐镜,质较软,胎体薄,易变形。
      (二)看纹饰。战国至隋唐的古铜镜制作一范一镜,铸纹花式虽繁缛,但纹道凸起犀利,棱角清晰。后仿铜镜多从古铜镜上翻模后再翻出若干蜡型,两次翻型,纹饰没了棱角,纤细处模糊一团,纹道无棱利之感、出现双道并连等现象。所以宋金仿镜铜质粗糙,纹饰模糊,线条粗放,显得板滞。明清仿镜纹饰远不如汉唐精致,也不如宋镜,这与明清仿镜含锡量大大减少,含锌量大幅度增加有关。当然明清仿镜也有很好的。
      (三)看镜钮。看镜钮断时代,一方面看钮形与镜纹时代是否相符,历代镜纹有所不同,钮座形式与镜钮都有所变化。汉镜钮基本都为圆钮,钮体较小。圆钮座或连珠纹、柿蒂钮座等。隋唐时多为素圆钮,少量兽钮,钮低而大,给人浑厚、凝重之感;宋仿多为平顶小钮,金代镜钮常见圆钮,钮顶为平面;元代为圆钮,钮座以圆形和花瓣形多见;明清时出现平顶银锭钮,且钮顶平、面积比宋元仿镜大得多,还多在平顶上铸出铭文。
      (四)看镜缘。春秋战国时期镜缘较简单,多是细窄的素卷缘,也有少数素平缘的;汉镜缘宽平,缘逐渐呈斜坡状;初唐镜缘花纹常见云纹、流云纹、锯齿纹及水波纹和点线纹,也见素缘;金代镜缘素缘略宽,有的镜缘上錾刻官府验记 铭,并有画押;元代素缘,缘较宽厚;明清仿镜镜缘直齐、棱角分明。镜型纹饰时代与镜缘不符的要打个问号,再从其他角度鉴别。             
      我们在面对一面铜镜时要考虑的不仅仅只是通过上述几方面的细致观察就可以的,还要通过一系列详细的操作程序,尽量使我们的鉴定做到细致观察、仔细推敲、认真分析才能做到辨真识伪,这就要遵循一看、二上手、三听、四嗅、五想的具体操作程序,分别详述如下。
三.铜镜鉴定中的操作程序:
      (一)看。首先,要看铜镜的总体感觉。假镜子不用上手就会有一种不舒服的感觉。收藏界有句话叫“开门见山”,其相反的感觉就是“不开门难以见山”;其次,是看锈。一件铜镜入土数千几百年,锈色坚硬自然,层次分明,所以从锈色判定是关键的一步;三要看工艺。铸造工艺,不同时期特点也各不相同,都会在铜镜原始铸造面上留下非常清楚的铸造工艺特征。四要看铜质。战国汉唐以高锡青铜铸造。质地硬脆,银光荧荧,易破碎。唐以后使用高铅铜铸造,铜色红、黄,铜质软韧,这就是汉唐多烂镜,而宋金少有烂镜的原因。
      (二)上手。1 掂。制假工艺不能完全以假乱真的一个大难题就是重量。古铜镜埋入地下上千数百年,因化学反应,其铜质疏松,重量变轻,新仿者难以达到这种水平。2摸。铜镜作伪的重要步骤是作伪锈,很多伪锈都是用各种胶水调和颜料涂抹上去的,强度是个大问题,所有能用手抹掉的锈,极有可能是作伪的。3 刮。某些伪锈有相当的强度,光凭手摸不行,可用刀轻轻刮削,伪锈就更容易识破。
      (三)听 经过千百年后,铜镜质地疏松,声音暗哑发闷;新仿则质地细密,火气未褪,声音洪亮如锣。二者差别极大,听声也是判定铜镜真赝的有效方法。
      (四)嗅 闻铜镜的气味。伪镜做防伪处理离不开化学原料,以鼻嗅之则有化学原料的味道,缺乏真品的泥土之气。还可以取铜锈一块,以火烧之,假锈便会燃烧,产生带有强烈的化工味道浓烟,真锈则无 。
      (五)想 在以上鉴定过程中使用平时积累的知识,进行逻辑判断。要把握一个“穷尽”的原则。即把平时脑子里所储存的相关知识尽数调出,倾其所有,保证万无一失。
      综上,通过对唐代海兽葡萄镜的辨伪,对历代仿海兽葡萄镜特点进行一次简单、粗浅的梳理,也是一次对中国古代铜镜真伪辨析过程的一个知识信息累积和使用的过程,使我们认识到鉴定时平时知识的积累与实际工作中的多看(书、资料、实物),多想,多对比,多请教,多总结的重要性。在日常鉴定中面对一面具体的铜镜时或是别的器物时需要辨别真伪的时候,要调动平时所积累的知识信息,能迅速进入临战状态的素质能力。这个过程必须经过长年的学习实践和多年的知识积累和储备,并遵循一看、二上手、三听、四嗅、五想的几个基本环节,运用综合知识以判定真伪并得出结论。

上一篇:关于企业保密工作的思考

下一篇:高职英语“生命课堂”的营造——浅谈动态化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