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雷锋精神阐释
摘 要:两篇分别来自《人民日报》和《纽约时报》的“雷锋精神”的报道有着不同的话题选择及表述。本文从说的什么,如何说的话语分析两个最基本的方面对此做出解读,以期更好地从中美媒体角度理解这个全民性的社会活动所赋予的意义,同时也为寻求话语的制约和平衡提供了有益的探索。
关键词:雷锋精神;话语分析;《人民日报》;《纽约时报》
一、引言
当下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与文化的冲突、道德的滑坡、精神的失落之间存在巨大反差和落差, 这无疑侵蚀着我们社会的肌体。在此时,上至中央,下至地方,迎来的一轮轮的学习雷锋精神的新高潮。同时,这个全民性的活动也反映在欧美报刊的报道记录中。这绝不是偶然。今天的中国社会,雷锋精神有着远比半个世纪前更为丰富、复杂的内涵,因此,研究其时代内涵和时代价值具有重要意义。
二、人民日报与纽约时报关于雷锋精神报道的话语分析
施旭(2008)认为, 话语是指在特定的社会、文化、历史环境下的具体的语言交际事件。他还认为,“粗略地总结其中(话语分析)的方法,分析谁(不)在说话,(没)说什么,如何说的,在什么情况下说的,为什么这样说而不那样说,别人在如何说,等等……来揭露、解析、反思个人、机构、社会或文化的问题或矛盾”。此文限于篇幅,将从说的什么,如何说的话语分析两个最基本的方面来分析在2012年3月5号学雷锋日发表在纽约时报和中国日报上关于阐释雷锋精神的文章。 这两篇文章各自发表在中美两大权威报纸----人民日报与纽约时报,都属于研究典型性报道,且两者都选在3月5号这一特殊日子发表,其中深意不言而喻。
Van Dijk (2000)认为, 在话语分析中,话题就定义了作者所想或是最重要的信息与想法。
第一, 对于发起学习雷锋活动的原因探究上,纽约时报将其归因于中国社会道德上的松绑(ethically unmoored),并同时把中国民众冷眼旁观被车轮碾压的两岁小孩的事件与其相联系,这给读者留下了一种连带的逻辑关系, 使读者产生负面联想。中国日报却描述为: “现实社会问题与思想认识问题相互交织,人们价值取向日益多样”, 基本涵盖了纽约时报所提出的观点, 不过中国日报在描述中更详尽, 也更中性化。
第二, 对于如何才能使雷锋精神长久保鲜,中国日报道说: “要坚持贴近实际……紧密联系日常工作生活,使学雷锋活动更加多样化、生活化”。显然, 报道体现了时代的新含义,不再把雷锋精神作为精神教条束之高阁, 要让普通民众都能学习, 跳出了单纯说教的话语框架。纽约时报也肯定了学习雷锋应该常态化, 而不是只是在三月五号, 不过对学习雷锋活动用了propaganda(宣传,多为贬义) 一词, 具有否定的感情意味。
第三, 两篇文章在各自介绍先进典型方面, 选取了不同时代的代表人物。中国日报指出:“ 各地涌现出一大批像沈浩、杨善洲、郭明义等先进典型”, 而纽约时报,却关注了新中国建立初期的王进喜, 石传祥等典型形象。前者把新老典型放在一起, 无疑赋予雷锋形象和雷锋精神全新的意义,进而也能更好地适应新时代的发展。然而后者加固了雷锋的刻板印象, 显得遥远而不切实际。这点在纽约时报有诸多体现: 如批评雷锋缺乏批判精神(critical thinking), 只会盲从(follow the marching orders)。不难看出, 作者认为他根本并不具备精神模范的资格,从根本上质疑了活动的合理性。但这种论调的来源只是一个有体育记者兼小说家, 说法极具个案性。选择他来发言只是因为他说出了作者想说的话, 看上去客观引述, 但潜台词非常主观,且非常危险。
从写作手法看,新闻语篇可以有多种选择。在这两语篇中,转述是最显而易见的手法。转述是新闻语篇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显示了报道的客观性,同时也可以使得读者确信报道未掺杂个人的观点。《人民日报》无转述部分,所记的均是宣布式话语,论证分明,用语正式,表示一种对发扬雷锋精神的认同的态度,且有极强的号召力。《纽约时报》有多处直接引语和间接引语,都将国内开设微博且具有高关注度的人群作为发言人,以中国民众感受来展开报道,这给读者以想象,留下了对话的空间。
三、结语
通过以上分析, 可以看出中国日报强调学雷锋不仅是要回到过去吸取榜样的力量,更需要激发出新的时代精神,在口号、道德宣传真正赢得民众的认同做出了与时俱进的尝试。但纽约时报则从多方面表示质疑,甚至有扭曲事实之嫌,但其采用转述方式,留下了让读者思考的余地。
因此, 我们一方面要提高批评性语篇阅读的能力,清醒地看到有些西方媒体在报道中国雷锋精神上故意操纵语言, 从而达到歪曲事实的目的;另一方面也要试图理解外国记者传播技巧和我们不同的地方。惟有如此,才能实现话语的相互制约和平衡, 促进理解, 逐步消除浅层和深层的误读和误解。
参考文献:
. 社会科学报,2008,(2).
作者简介:汪敏(1983--),女,浙江绍兴人,现为杭州师范大学英语教师,主要研究方向为话语分析。
下一篇:论功能翻译论在新闻英语中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