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述人间喜剧的现实主义精神
《人间喜剧》是欧洲文学史上一座重要的里程碑,是由欧洲著名现实主义作家巴尔扎克所著,巴尔扎克在欧洲现实主义文学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他的作品为以后现实主义发展作了铺垫。他的小说深刻的剖析了社会关系,他的每一部小说极其重视细节,将人物的性格描写的淋漓尽致。
一、简单了解《人间喜剧》
《人间喜剧》充分表现出了巴尔扎克对阶级关系制度的同情,他同情逐渐没落的贵族,但是同情并不能阻止社会的变革,同情过后他又是一名具有逻辑学思维的现实主义作家,他深刻的看到了现实主义的快速发展。他忍痛割爱忽略自己对贵族阶级的同情,收起自己的政治信仰,将他原来所向往的贵族阶级做出了理性的判断,深刻剖析了贵族阶级将会逐渐没落的原因。恩格斯曾说过:“他的作品是对上流社会必然崩溃的一曲无尽的挽歌。”《人间喜剧》通过描述三代人追逐名利地位的故事,为了达到自己所要求的经济利益,不惜一切办法,淋漓尽致的将贵族阶级崇尚资本主义剥削的局面描写出来。生动勾勒出社会主义的兴衰荣辱史,同时也见证了资本主义从萌芽时期到成熟时期的整个过程。巴尔扎克是一位具有浪漫情怀的现实主义作家,在《人间喜剧》中,他也将这种浪漫情怀在作品中发挥的淋漓尽致,本作品中不仅生动地刻画出贵族阶级的兴衰整个过程,还将贵族生活描写的活灵活现。
二、从社会研究的视角,小说内容充分反应作者所处时代
(一)广泛描写了不同的阶级层面
《人间喜剧》中描写的年代背景十分广泛,欧洲的不同阶级和不同领域在小说中都有涉及,巴尔扎克将每个人的生活环境,生活阶级层面描写的细致入微。他的小说不仅是简单的描写人物的生活环境,而是上升到一定的社会学研究的高度,通过描写不同阶级人民的生活现状,从整体上分析封建贵族逐渐没落的趋势,还剖析了贵族阶级终将灭亡的实质性原因。同时也表示对穷苦人民穷困潦倒的生活窘境表示同情和无奈,全面而深刻的剖析人物性格特点,贯彻了小说的整体思想核心。
(二)着重分析社会的艺术形象
巴尔扎克的社会学研究是通过艺术形象描绘来突出的,《人间喜剧》中的人物性格描写具有很强的代表性,其中所有的描写片段都是围绕所处环境年代来开展的。《人间喜剧》偏重于对社会阶级的批判与讽刺,通过描绘人物形象来达到讽刺社会阶级制度的目的,巴尔扎克非常注重描写人物的生活环境、时代背景、社会地位和阶级关系,他认为这些会很全面的解析人物性格的形成原因。
三、从描写技巧上突显现实主义精神
(一)细致入微的细节描写
大面积活灵活现、精益求精的细节描写,营造了人物形象性格形成的历史环境氛围,《人间喜剧》中的人物性格描写具有很强的代表性,其中所有的描写片段都是围绕所处环境年代来开展的。同时还运用对比的手法,将上层社会与下层社会做对比,突显了上层社会的纸醉金迷和奢华糜烂,同时也表示对穷苦人民穷困潦倒的生活窘境表示同情和无奈。通过描写鲍赛昂夫府邸的奢靡生活,揭示了上层贵族生活中不堪的金钱利益关系,巴尔扎克非常注重描写人物的生活环境、时代背景、社会地位和阶级关系,他认为这些会很全面的解析人物性格的形成原因。逼真的细节描写,可以深刻的专注于人物所处的生活年代,可以全面而深刻的剖析人物性格特点,还可以贯彻小说的整体思想核心。
(二)传神的对话和外貌描写
通过传神的外貌描写和人物之间的对话描写,可以深度剖析人物的性格特点,根据故事情节的需要,巴尔扎克抓住了封建贵族的人物性格特点,描绘出生动传神的贵族阶级的历史形象。《人间喜剧》中,通过刻画社会底层人民的性格特点,突显了人物灵魂的中心思想,侧面再通过对话内容的关键词描写,可以生动描绘出人物的性格特点。巴尔扎克的描写特点具有一定的个性化,不拘泥于保守的描写格局,从描写米旭诺小姐的片段中我们可以看出,通过简短的几句,我们就将米旭诺的性格尽收于心。甚至我们可以了解到米旭诺从内而外的憔悴与悲伤,另外在描写葛朗台的时候,巴尔扎克采用了大量的对话描写,充分显示出葛朗台的嗜钱如命的性格特点。
(三)首创人物再现法
巴尔扎克首创了人物再现法,所谓人物再现法就是人物再次出现,将一个特定的人物形象,让他在不同的作品中连续多次出现,并且每一次出现都会给读者带来新鲜的视觉冲击,展示和给读者不同的性格特点。然后在作品的收尾之处,将这些断断续续出现的画面连接起来,这些不同的性格特点又构成了人物丰满的性格全貌。整体连接在一起就构成了人物发展的历史轨迹,从多个角度完善了故事的情节发展,《人间喜剧》中,一个小说人物如果多次出现在作品中高达好几十次,那么说明作者想着重描写该角色,换句话说该人物形象已经塑造好了丰满的人物性格特征了。
四、结语
《人间喜剧》中,通过刻画社会底层人民的性格特点,突显了人物灵魂的中心思想,侧面再通过对话内容的关键词描写,可以生动描绘出人物的性格特点,《人间喜剧》是欧洲现实主义文学发展中一座重要里程碑。
作者:伍家萱 来源:华夏地理中文版 2016年6期
上一篇: 加强逻辑学教育的重要性及优化策略探微
下一篇:逻辑学的不同传播语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