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教学促进学生逻辑能力提升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总结出的规范的、正确的思考问题的能力就是逻辑思维能力,在数学教学中则指学生分析和掌握数学问题以及运用数学知识的综合能力。教师通过引导学生深入研究与探索数学问题,可以有效提高其逻辑能力和思维能力,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总结出一些加强高中数学思维教学,提高学生思维能力的策略。
把握认知环节
高中阶段,对学生逻辑思维进行培养的重要基础就是认知环节,只有认识并了解数学知识与理论,才能逐渐形成数学逻辑思维。首先,要形成感性认识。数学知识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学生难以在实际生活中找到原理或公式,大大增加了学习难度。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形象化抽象的原理与知识,使其形成感性认知,比如:应用多媒体技术向学生动态演绎原理与公式的推导过程,加深学生的理解和记忆。其次,要形成理性认识。教师要帮助学生完成感性到理性的转化,使学生可以多元化应用原理性知识点,形成一定的认知能力,为培养逻辑能力打下基础。
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中心,教师只是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师必须确定并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教学行为服务于学生的发展,在教学目标中纳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高中数学教材普遍性较强,无法使每个学生的逻辑能力发展需求得到满足。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学习能力等为基础,有针对性地设计教学内容,有效锻炼不同层次学生的逻辑思维。例如:教授三角函数知识时,教师应当以学生的逻辑思维为切入点,着重培养该方面能力。完成基础知识的讲解后,教师向学生提出应用性题目,要求其深入思考,互相交流观点,发现思维上的不足之处。
教师在开展数学教学时,只有从学生的个人需求入手,才能使其逻辑思维能力得到有效提高。所以,教师在高中数学教学中需要确定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关注其数学需求。
激发数学兴趣
对于学生而言,学习时最大的内动力就是兴趣。特别是高中生,在升学压力与繁重课业负担的影响下,很少有学生关注学习兴趣,只是盲目地学习和练习。这种情况下,学生缺乏探索欲望,自然无法拓展思维能力。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可以从生活出发,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与数学知识间的联系,发现生活中的数学,接着开展社会实践,使学生在亲身实践的过程中巩固数学知识,增强学习欲望。例如:在讲解“概率”一节时,教师可以结合生活中许多家长曾经购买过的彩票自编习题,这样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而且可以帮助学生解答“是否真的能中大奖”等问题。首先询问学生身边是否有人购买过彩票,是否曾中奖,接着在介绍的同时给出题目。
另外,在培养逻辑能力时,良好的学习习惯也是非常重要的。形成正确的学习习惯后,学生会自主归纳、整合数学问题,在对比和总结中找到自身的不足之处,逐渐形成整体性较强的数学知识系统,学习行为也会具有较强的逻辑性。为达到该目的,教师可将数学内容划分为若干个模块,如导数、向量、数列、三角函数、代数、几何等,要求学生总结每个模块的学习重点和难点。学生在总结过程中,思路愈发清晰,逻辑思维能力也会有所提高。
创设教学情境
众所周知,高中数学的知识、理论、公式等比较枯燥、抽象,对于学生而言有一定的学习难度。学生在逻辑思维能力与分析能力均较强的情况下,能够更容易地学习高中数学知识。学生在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可以将知识运用于数学问题的解答中,通过分类和对比来概括知识、处理数据,对数学原理进行反复验证,从而完善自身的知识体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对数学知识进行直观感知,将数学知识有机结合具体的实践或者事物能够明显降低知识的难度。基于这一点,教师应留心生活中的数学素材,寻找教学灵感,在课堂教学中创设生活化的、真实的教学情境,提高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积极性,并且使其认识到数学学习的重要性。例如:教师根据学生的数学基础、学习能力等,将其分为若干小组,并给出一些题目。学生们看到题目后,纷纷展开激烈讨论。在营造的课堂情境中,学生的学习热情高涨,主动分析、探索问题,逻辑能力自然得到提高。除此之外,为了有效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教师要为其创造一定的思考空间,鼓励其自我总结和完善。一方面,教师可以组织相关的探究活动,比如:推导原理或公式,适当开展探究活动有助于学生在独立思考过程中形成逻辑思维能力;另一方面,教师要积极组织自主学习活动,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提高其学习的积极性,从而形成逻辑能力。
结束语
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逻辑能力和思维能力是提高教学效率与教学效果的重要措施。特别是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教师需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给予正确引导,使其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课堂教学中创设合理、真实的教学情境,层层推进教学,在潜移默化之中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从而提高起综合素质与数学知识运用能力。
作者:姚爱亮 来源:教育 2015年52期
上一篇: 向量教学要有结构性与逻辑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