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黄帝内经》的生态智慧的表现分析

发布时间:2015-06-02 15:24

  《黄帝内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中医经典,是一部融汇了医学、哲学、天文学、历算学、地理学、生物学、人类学、心理学等多学科内容的综合性著作,其实,它还是一部充满生态智慧的生态学著作。有学者指出:“在诸类文献中,作为一个奇异个案的是《黄帝内经》,它堪称中国生态文化的卓越‘范本’,由它‘酿造’的中医思想传统,不仅在思维逻辑上坚持用生态的眼光去理解人的肉体与欲望,而且在操作实践上始终坚持以生态的方略来拯救众生的身体与灵魂。”本文试图从生态整体观、养生和医疗的生态学方法、优化精神生态这三个方面来阐述《黄帝内经》的生态思想,旨在从生态学的视角重新发掘这部医学古籍的理论内涵。

  一、生态整体观

  生态哲学的本体论变革主要表现为,从牛顿一笛卡尔的机械论世界观走向强调生态整体性的有机论世界观。机械论世界观用分析性思维突出了心——物、人——自然、主体——客体的分离和对立:有机论世界观则用辩证性思维强化了人——社会——自然的系统性和整体性。落实到医学层面。前者开创了“生物医学模式”,将人体当成机器。认为医生的任务是就事论事地修理机器,而忽视了疾病之外的心理、社会和环境等因素;后者则推崇整体论的“中医模式”。中医的整体论不仅“把人类有机体看作一个生命系统,其组成部分是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的”,而且“还认识到这个系统是一个更大系统的组成部分”。因此,中医诊断病人并不局限于疾病本身,“而是尽可能详细地记录下每一个病人总的精神和身体状态。及其与自然和社会环境的关系”。从而实现人一社会一心理一环境的统一。

  《黄帝内经》的有机论世界观或生态整体观是建立在“气”一元论、“阴阳五行”说、天人相应等中国古代哲学理论基础之上的。古人认为,“气”乃天地万物之本源,包括人在内的世界万物都由气化生而来,由此奠定了天人相通、万物一[第一论文 网 ]体的本体论依据。而气又生成阴气和阳气,阴阳交感,相磨相荡,产生出木、火、土、金、水的五行结构,五行之气顺次变化,春夏秋冬四时依次运行,阴阳相推和四时更迭推动万物生、长、化、收、藏。所以说,整个世界就是以气为内在本质,以阴阳五行为外部形态的动态的统一系统。

  《素问·天元纪大论》说:“夫五运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五运”即“五行”,可见《内经》把阴阳五行看作天地自然的根本规律。阴阳对立转化。五行相生相克,人体内在小系统和天人相应的宇宙大系统无不受制于阴阳五行的变化消长,而成为一个动态平衡的生态系统。首先,人体小系统中存在着阴阳五行。《素问·金匮真言论》说:“夫言人之阴阳,则外为阳,内为阴;言人身之阴阳,则背为阳,腹为阴;言人身脏腑中阴阳,则脏者为阴,腑者为阳,肝、心、脾、肺、肾五脏皆为阴;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六腑皆为阳。”人体经脉也可分为阴经或阳经,如十二经脉就分为手三阳经、手三阴经、足三阳经、足三阴经。至于五行(木、火、土、金、水),则与五脏(肝、心、脾、肺、肾)、五体(筋、脉、皮、肉、骨)、五官(目、舌、口、鼻、耳)、五腑(胆、小肠、胃、大肠、膀胱)等人体的组织器官相匹配。其次,人体小系统与宇宙大系统的阴阳五行又是相匹配的。如人体的阴阳要顺应四时、二十四节气、十二个时辰的阴阳变化。人体的五行系统又与自然界的五行系统,如五时(春、夏、长夏、秋、冬)、五方(东、南、中、西、北)、五气(风、热、湿、燥、寒),构成天人感应的统一体。总之,《内经》正是根据阴阳五行说,“建立了以五脏为中心,在内联系六腑、经脉、五体、五华、五窍、五志等,在外联系五方、五时、五味、五色、五畜、五音、五气等,相互关联、相互作用的整体医学宇宙观。阴阳脏腑辩证成为中医认识疾病的基本思维模式。

  二、养生和医疗的生态学方法

  所谓“生态学方法”,就是“用生态观点研究现实事物,观察现实世界;又称生态学思维,用生态观点思考问题”。而所谓“生态观点”,即将生态系统中的各种因素视为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整体性观点。《黄帝内经》将阴阳五行说“贯穿在中医藏象、经络、诊断、治疗、药物等各个方面,用以阐明人体结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等。”由《内经》所开创的中医学理论“在把人体看作是由若干予系统构成的母系统的同时,认为人体又是天地自然界这个更大的母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整个人体都受天地自然的统摄。因此,研究人,既要研究其内部的结构,也要考察人体与自然界的系统联系,即生态关系。”所以说,《内经》在养生和治疗方面所运用的实际上就是生态学方法。

  在养生方面,《内经》认为,养生的根本原则就是要保持人体生理过程与自然运动变化之间的协调,维护人体小系统与宇宙大系统之间的生态和谐,以实现形神统一、阴阳平衡、延年益寿之目的。《素问·宝命全形论》说:“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所以,人体与宇宙自然必然会存在天人感应的关系,人的生命活动应当顺应四时阴阳的运行节奏,“人能应四时者,天地为之父母;知万物者,谓之天子。天有阴阳,人有十二节。天有寒暑,人有虚实。能经天地阴阳之化者,不失四时。知十二节之理者,圣智不能欺也。”阴阳四时乃是死生之本。顺之者昌,逆之者亡。如《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所言:“从阴阳则生,逆之则死;从之则治,逆之则乱。”故而善于养生之人应当“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保持阴阳平衡,防患于未然,实现中医学“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的宗旨。

  在医疗方面,首先,《内经》指出,阴阳失调是疾病发生的根本原因,恢复阴阳平衡是医疗之根本原则。《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凡阴阳之要,阳密乃固,两者不和,若春无秋,若冬无夏。因而和之,是谓圣度。故阳强不能密,阴气乃绝。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保持阴阳平衡乃健康之要旨,哪一方过强或过弱,都会导致疾病的产生:“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阳胜则热,阴胜则寒。”(《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所以,善用针者,从阴引阳,从阳引阴;善诊脉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望、闻、问、切,莫不以甄别阴阳为其首务。而恢复阴阳平衡则是《内经》治病的基本原则:阳病治阴,阴病治阳。

  其次,《内经》又运用五行应四时和五行生克乘侮理论来预测疾病的产生、传变和转归,进而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五行对应着五方、四时,不同季节之中容易发生病变的部位各不相同,如《素问·金匮真言论》所说:“东风生于春,病在肝,俞在颈项;南风生于夏,病在心,俞在胸肋;西风生于秋,病在肺,俞在肩背;北风生于冬,[第一论文 网 ]病在肾,俞在腰股;中央为土,病在脾,俞在脊。”由于五行相生相克,相乘相侮,肝、心、脾、肺、肾五脏就会像木、火、土、金、水五行一样,产生病理上的有机关联:肝生心,心生脾,脾生肺,肺生肾,肾生肝;肺胜肝,肝胜脾,脾胜肾,肾胜心,心胜肺。例如,《素问·玉机真藏论》便是这样来推演疾病转化的:“五脏受气于其所生,传之于其所胜,气舍于其所生,死于其所不胜。病之且死,必先传行至其所不胜。病乃死。”

  三、优化精神生态

  鲁枢元指出:“生态学研究应当意识到。人不仅仅是自然性的存在,不仅仅是社会性的存在,人同时还是精神性的存在。因而,在自然生态与社会生态之外,还应当有‘精神生态’的存在”。“精神生态”要研究的是人的内心世界的和谐和平衡问题。熙熙壤壤,利来利往,在当今发达的市场经济社会中,人的各种欲望被全面激发出来。随之而来的精神疾病已经成为一个世纪性的问题。“利令智昏的人们像尘封的钟表,汲汲于功名富贵,奔波劳顿,也许他们的所得不多,但他们却不再拥有自我”。迪维诺用“精神污染”一词来概括当代人精神生态的恶劣状况:“由于文明化而带来的精神污染在现代社会中,精神污染成了越来越严重的问题,……人们生活在越来越容易气愤和污染越来越严重的环境之内。这些情况使人们好象成了被追捕的野兽;人们成了文明病的受害者。于是高血压患者出现了;而社逻辑学论文发表会心理的紧张则导致了人们的不满,并引起了强盗行为、自杀和吸毒。”正如老子所说:“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人类的贪欲、纵欲不仅破坏着自然生态。也在侵蚀其精神生态,进而摧毁其身体,减损其寿命。

  《黄帝内经》充分吸取了道家的少私寡欲、见素抱朴、法天贵真的养生智慧,对人的贪得无厌、追名逐利、声色犬马、患得患失、喜怒无常等种种逆道之举提出了批判。《素问·上古天真论》指出,上古之人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劳作,所以能够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得以终享天年。“今时之人不然也,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嗜欲、淫邪、滥情、失志带来的是喜、怒、哀、乐、惧的过度、过火,进而产生出多种精神疾病:“是故怵惕思虑者则伤神。神伤则恐惧,流淫而不止。因悲哀动中者,竭绝而失生。喜乐者,神惮散而不藏。愁忧者,气闭塞而不行。盛怒者,迷惑而不治。恐惧者,神荡惮而不收。”(《灵枢·本神》)有先富贵而后破产者,有先位尊而后失势者,或者反之,凡斯种种,都可能给人带来情绪上的极度波动。暴怒伤阴,暴喜伤阳,逆气上升,最终导致形体赢弱,甚至精竭人毁。“故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和喜怒而安居处,节阴阳而调刚柔,如是则僻邪不至,长生久视。”正所谓:寡欲能增寿,有德可延年。

  综上所述,《黄帝内经》虽然是一部医学经典,但是,它把人体内部的生理组织与自然外界的天地万物有机地联系起来,在阴阳五行说的哲学基础上,搭建了一个生态整体主义的宏观构架,使得其养生和医疗理论处处都渗透着高超的生态智慧。总之,《内经》具有重要的生态学的理论价值,值得深入研究。

上一篇:“中国梦”所折射出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意义

下一篇:《论语》加算盘的经营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