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把握质疑契机 提高质疑能力

发布时间:2015-07-07 09:44

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 问题 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仅是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却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在 科学 文化日益 发展 的当今,创新意识与开拓精神更是人才的价值所在,培养学生质疑能力是全面推进创新 教育 的最佳开端,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关键。本文结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谈谈如何在教学各环节引导学生质疑问难。  

一、扣题质疑  

鼓励学生质疑问难,课题的质疑是第一步。课题常常是文章的“眼睛”而“眼睛”又是“心灵的窗户”。因此对题目的质疑问难往往是打开 分析 文章的窗户,是语文教学不可忽视的环节。

1、课始质疑。例如在教学《草船借箭》一文,我出示课题后便问学生: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些什么?学生纷纷提了问:课文写了哪些事?这件事发生在什么时候?草船借箭的结果怎样?于是我引导针对课题的关键词“借”字质疑。此时,他们又提了新的问题:诸葛亮为什么要借箭?诸葛亮是怎样借箭的?为什么诸葛亮能借到箭?从这个借字可以看出诸葛亮是个怎样的人?……学生围绕课题的关键词也能提更多有 研究 价值的问题,这一个个问题激起了学生的好奇心,研究文本成了一种心理渴望,质疑为下文的教学做好了铺垫。

2、课中质疑。孔子说过“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学生在“愤”、“悱”之际是引导质疑的最佳时机,只要抓住了时机随时都可以质疑。又如《飞夺泸定桥》一文的教学,在研究如何借助课题概括课文的主要 内容 时,我就引导学生由题目生发各种疑问,“谁什么时候飞夺泸定桥?为什么飞夺泸定桥?经过如何?结果怎样?”抓住了这些问题,课文的主要内容也就一目了然了,又落实了借助课题概括主要内容的学法指导。  

3、课末质疑。学生学完了课文,对课文内容有了一定的理解,这时也可以再读课题质疑。例如教学《别了,我爱的 中国 》一文时,我是这样引导的:学了课文,我们再读课题,有新的问题吗?一生提到:课题为什么要用《别了,我爱的中国》作题目?其他同学也有自己的想法?想到把课题换成《祖国,再见了》、《我爱的祖国再见》《别了,我爱的祖国》。于是在课题的确定上大家又有了新的话题。 

二、初读质疑  

根据学生的认知 规律 ,学生初次接触一个新的文本后,会遇到许多问题,所以在初读课文后,引导学生对文本中的生字新词,难句,课文的内容等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很有必要。一方面教师可以从问题的难易程度了解学情;另一方面,根据他们感兴趣的问题来调整自己的教学思路,围绕质疑问难中的问题组织的教学,这样的教学有着传统课堂所没有的生成性,符合新课标的精神。如在教学《了不起的女孩》第一课时的教学,我鼓励学生大胆质疑:请同学们把阅读中自己感兴趣或自己不懂而想知道的问题提出来,并写到黑板上,他们兴致很高,写了满满一黑板的问题,然后我们给黑板上的问题归了类,让他们带着自己喜欢(感兴趣)的问题通过深入的阅读来解决。其中有一个学生提出了这样的问题:老师,李欢的妈妈也太不象话了,她怎么可以如此无情呢?我肯定了她在读课文时善于发现问题,然后请她再读读课文也许会有不同的感受。后来,她读懂了又说:李欢的妈妈也是了不起的,李欢能取得这么大的成绩,与她妈妈的教育分不开的。她的妈妈是功臣,我们的妈妈太宠我们了,把我们宠得娇身惯养的,以后怎样克服碰到的困难呀。学完了课文还写自己了一篇给《妈妈的信》。  

三、深读质疑  

初读课文时的质疑,纵观全文,提出的问题往往比较浅显,难以涉及到重难点,在深入阅读时教师还得引导学生在解疑中再质疑。如《养花》一课,老舍先生通过许多件事来写养花的乐趣,有的学生体会不出来,是难点。深入研究课文时,我是这样引导学生质疑的:这些事中,哪里难以体会出养花的乐趣?学生纷纷举手指出,老舍先生抢搬花草累得腰酸腿疼为什么还认为是乐趣?老舍先生的花儿被砸死了三十多种一百多棵,都伤心得落了泪,为什么还说是乐趣?抓住这两个疑难之处,我引导学生进行深入地研究,从而体会到,老舍先生从艰苦的养花劳动中感到苦中有乐。  

学习 过程是一个不断发现 问题 ,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教师重在引导学生质疑,从一个个问题引发出新的问题,层层剥笋,启发学生一步步思考。这样的质疑过程就是一个向前推进逐步提高的过程。  

四、赏读质疑 

教学永远没有句号,只有省略号。质疑问难的过程也是如此,当我们在一节课的教学中,学生提出了很多有价值的问题,那就是成功。在赏读文本时,可以指导学生从文本的谋篇布局,遣词造句,修辞运用等方面去发现问题,避免质疑不着边际。例如《别了,我爱的 中国 》一文中,“别了,我爱的中国,我全心爱着的中国。”这个中心句在文中出现了三次,这一中心句是落实朗读的重点,让学生对中心句质疑,可以把他们的思维引向深入。学生问到,“这个句子为什么出现三次?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表达的感情有什么不同?”。从而把朗读引向深入。  

五、回读质疑  

下课前,教师再给学生提供质疑机会,再次为学生提供一个思考、探索、联想创造的机会。例如学习《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一文后,我引导学生质疑:学习了课文,你还想在哪些问题上进行 研究 ?这样引导后学生的问题开放了。为什么陆游他自己不去打仗,解救北方的老百姓呢?陆游去过北方吗?诗中描写的是他亲眼看到的吗?陆游是爱国诗人,他还写了哪些爱国诗呢?……学生经过学习,产生了新的创建性的问题,他们的问题辐射面大,很有研究的价值。这些问题都促使他们不断研究文本,研读课外书,通过各种途径查阅、获取新信息,自主释疑。这样学生带着问题进入课堂又带着问题走出课堂,指引他们继续探究。  

总之,培养质疑能力需要教师的激发引导,培养训练,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我们教师在实践中要抓住契机,开启学生好问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上一篇:博弈行为中的演绎与归纳推理及其问题

下一篇:西方的非形式逻辑运动与我国逻辑学的走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