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媒介技术的逻辑悖论

发布时间:2015-07-07 09:53

媒介技术的逻辑悖论


  人类不断地发展信息技术,是为了缩短人们之间的距离,然而我们现在的物理距离缩短了,心理距离却疏远了。论文联盟http://
  现在的地球,我们习惯于称为“地球村”。①“地球村”概念的提出者是加拿大的媒介批判学者麦克卢汉,他在20世纪60年代就预言了现今新媒体构成的环境。“它(信息技术)能使远隔千里的人相互接触,你们每个人都将出现在别人面前,你们将在一起谈笑、彼此接触,仿佛同处一室……你的伙伴所看和感受到的那个人常称为你的‘化身’即现实的你的一种象征。”②
  其实我们也有这样的体会,有了网络以后,我们会在每逢节假日的时候发送电子贺卡,这些电子贺卡大多数是网络运营商制作的,在千“信”一面的框架下,我们甚至懒得重写祝福语,就群发给别人。如果是短信的方式,那也是相同的短信大家转来转去。久而久之,本来是对等的个人与个人之间的真诚的关系,演变成了发信的人是一个人,但是发送的对象是多个,对接受的人来说成了一种“信息负担”。
  生活中,整个世界尤其是年轻人,都盛行“宅”文化。或许我们已经开始习惯构建个人的世界,我们习惯于打开各种聊天工具,在上面寻找自己喜好的聊天伙伴,这样我们就活在了自己设计好的“交往圈”里,网络交往圈就是我们的“生活圈”。网络构建出来的虚拟世界,使得人与人之间的心理距离不断拉大了。
  
  二
  自从进入了网络时代,人们接触媒体的门槛降低了,介入公共领域的方式增多了。网络是完全开放的,网络上存在诸多的交流沟通工具,比如微博,只要你申请了微博账号,就可以对热点事件发表自己的观点、评论,及时了解公共事务的发展状况。
  网络的使用成本是低廉的,门槛也不高。但是,网络归根结底只是一种工具,是一种技术,显而易见,社会地位高、经济实力强的个体在网络和社会政治事务中代表的利益还是照样多很多。
  信息技术不断地加剧人们间的不平等,而且现实世界中的不平等在网络世界中继续放大。“名人”微博的关注度和粉丝比普通人的微博要多。这充分说明了在互联网上不同人的影响力是不一样的。我们可以发现这样的现象,如果不是加v的用户,其微博的转发数和转评数,经常都是很低的。但是名人就完全不一样了,他们的几乎每一条微博会被千万个粉丝转发。我们也会感受到这样的现象,就是在传统媒体时期,专家学者和名人所能影响的范围,往往集中在自己的那个领域。现在在微博上,名人的影响力已经广泛多了。专家已经不单是某一专业领域的专家,名人也不再是某些方面的名人,他们都已是全方位的“全能”的人。在网络这个平台,人与人之间的差距被一轮又一轮地放大了。
  
  三
  人类不断地发展信息技术,是为了提高媒体的个人化,然而,越是个人的就越是他人的,这其实还涉及到个人化和隐私保护的问题。我们开始进入了“自媒体时代”,大众传播也变成新型的“个人传播”,我们每人都拥有自己的媒体、自己的空间。看新闻,我们不需要被动地接受报纸、广播、电视呈现给我们的议题,我们可以通过网络,浏览自己想要的新闻。然而一旦没保护好个人的隐私,越个人化的东西就越

http://

会变成社会的。2011年12月21日,国内最大的程序员社区csdn上600万用户资料被公开,22日,疑似人人、开心等网站用户信息被黑客公布,涉及用户资料近5000万份。③信息技术带给我们的到底是自由,还是无法控制的混乱和危害,这一点我们现在也很难说清楚。
  在传统媒体时代,能够发论文联盟http://布广告的是那些能够提供大量资金的个人和团队,在网络时代,此种情形往往更甚。在网络上,我们能够强烈地感受到广告冲击的力量。我们登录各类门户网站,广告分布在页面的各个角落;当我们打开邮箱的时候,我们又能收到各种各样的分类广告,即便是没有点播,商家也能时时找到你。
  信息技术的发展确实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便利。然而,它只能解决人类某些方面的问题,实际上又给我们带来了很多深层次的问题。我们现在越来越依赖“虚拟世界”——网络所创造的一切,已经有学者发出了“网络至死”的呼声了。④ http://

上一篇:论哲学与逻辑学的辩证关系

下一篇:逻辑推理